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历史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时间:2024-07-16 16:19:59 水浒传 我要投稿

水浒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浒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浒传读后感[集锦15篇]

水浒传读后感1

  忠义堂内,云雾迷茫,百余人皆俯伏于地。

  为首宋江,凤翅金盔,锦袍金甲,正当诉冤。

  恍惚间,却又见李逵抡斧奔上:“皇帝,皇帝!你怎听信四个贼臣挑拨。屈坏了我们性命?今日既见,正好报仇!”

  宋徽帝吃了一惊,醒转了过来,才发现是南柯一梦。

  一百零八位好汉相继逝去,难免遗憾。自梁山泊招安之后,便是马不停蹄的南征北伐,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宋徽宗的赏识。

  但只可惜的是,那时正逢奸人当道,以致每次梁山好汉凯旋归来之时,徽宗听他人胡言,只是拨些薄礼下去意思一下,弄得每次本因好好庆祝的圣典都草草收尾,不得不作罢。在书的最后,也终是得来了宋江等人被小人苦苦冤死的悲惨结局。

  这是奸臣的错,更是皇帝的'错。

  在《水浒传》一书里,徽宗从始至终都从未有过自己的看法。他每天做的,恐怕也就是不断地听从别人的意见,然后不经大脑思考,不论对错,不论好坏,直接实施。就因此一条,就害得梁山泊好汉们尽殆成灰,含冤至死。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俅凭借些着游手好闲就轻易取得徽宗信任足以说明:徽宗并不以政事为重,更不能明辨是非。梁山泊众人对宋朝一片赤胆忠心,只图立功报宋。如此大义,在徽宗面前,却顶不得蔡京奉承的几句话。由此便可见其过失。

  拥有自己的主见实是很重要的,在这基础上,再予以一个公正的看法。我的老师就常说,活,就要活出个性。每个人都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很重要。

  徽宗一梦醒后,似有所悟,想起派人查实宋江之死,才得知真是为奸臣所害。他不禁勃然大怒,便要处分高俅,杨戬。百官之中蔡京,童贯又上前求情,徽宗听之有理,也就作罢了,不加二人的罪过,此事终被四贼掩过,不了了之。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水浒一百零八位英雄于梁山轰轰烈烈地起义,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或因昏君的没有主见,或是奸臣的蛇蝎心肠。

  若他们的死究为命中注定,但如果徽宗在他们死后能有些自己的看法,为死去的英雄们主持公道,那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也就能安心长眠了吧。

  只可惜,却是:无穷恩怨当阶诉,身后谁人报不平。

水浒传读后感2

  当我捧着这本《水浒传》时,我便情不自禁的哼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颇有一番梁山好汉豪爽的气势。

  “逼上梁山”是民间的一句俚语,是描述一个人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无奈之举。水浒传中的英雄个个都是历经了无数的险阻,他们能够说是“仗义疏财归水泊山,报仇雪恨上梁山”。水浒英雄的忠、信、义,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还有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粗鲁莽撞、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燕青的伶俐机灵……他们每个人都险象环生,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怎是能用一篇篇文章所能够表述的呢

  梁山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百姓们除暴安良,是人人嘴里的“救世主”。最终,他们在梁山上聚集了一百零八个头领,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本以为这就是结局了,可没有想到朝廷一声令下,让梁山的`好汉前去征辽,当他们正要凯旋而归时却又奉命至江南征讨方腊,弄的一百零八条好汉死的死、残的残、溜的溜、隐的隐,稀稀落落,最终仅仅剩下了二十七人。朝廷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想“借刀杀人”,而梁山的好汉只可是是朝廷的一颗棋子,他们在战场上为朝廷杀敌,而朝廷却在背后想着如何斩草除根。梁山好汉已经落到如此下场了,朝廷却还不罢休,那些幸存者还是未能逃脱接而至的厄运,宋江、卢俊义被毒死,李逵在宋江临死时被拉去一同陪葬,吴用、花荣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不是阎婆惜的百般要挟,宋江又怎会杀了阎婆惜;如果不是高衙内的重重陷害,林冲又怎会手刃仇人;如果不是西门庆和潘金莲杀死了武大郎,武松又怎会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

  合上水浒传的那一刻,我心中也生出了一种怒火。我气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我痛恨那些阴险凶残的贪官污吏;我鄙视提出“借刀杀人”这个主意的人。同时,我也有一丝的伤感,我惋惜那一百零八将的悲惨命运;我感叹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豪壮英勇;我崇拜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江湖义气。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的历史,铭记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吧!

水浒传读后感3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读完它,我充分认识到中国这部古代名著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刻画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人物形象。这一百零八位好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重友情,讲义气,爱打抱不平。正是书中好汉这样可贵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比如,好汉朱仝曾经不惜自己性命,两次救下宋江与晁盖;杨志曾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儿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而主动去官府自首……

  这样的事迹在《水浒传》中数不胜数,而生活安逸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像梁山好汉那样,义无反顾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

  读完《水浒传》,我不禁想起了马云。马云小时候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没有一次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杭州八中。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家庭压力大,父亲脾气火爆。马云在父亲拳脚下长大,呆不住家,却特别爱交朋友。讲义气,或许也是创业成功所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却蕴含着极大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义”的实际行动却弱于言行,救人危难之中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因为它需要相当的`勇气。只有一个真正具备正义感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好汉。

  《水浒传》这本书,不仅仅让我感受到“义”的真正含义,还让我明白:祖国的一切需要我们来建设,懂得让国家国富民强,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做一个忠义两全的人。

水浒传读后感4

  我为宋江的豪情而佩服;我被武松的武艺而折服;我赞叹鲁智深的狭义,我喜欢吴用的智谋。捧起这本《水浒传》,我只赞美它,阅读它,抒发它。

  这本书讲述的'是北宋朝末期,国力衰弱,宋徽宗不理朝政,奸臣掌权,官逼民反,有一百零八位好汉相聚在梁山上,帮助百姓,抵抗官府,但最后,梁山的老大——宋江,说服大家接受朝廷的招安,被朝庭集结抗辽,最后死的死,逃的逃。

  在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智多星吴用。因为他机巧聪明,饱读诗书。

  吴用出场只用了寥寥数言: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这么几句话,就把吴用的书生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吴用是梁山智囊中心的首席人物,在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坐着第三把交椅,位称军师,他的事迹让人津津乐道。比如智取生辰纲,智赚五麒麟,智取大......你会发现,这些事里都带有一个“智”字,从这一个字中可以看出他善于使计,足智多谋,遇事沉着,考虑深远。从吴用身上,我感受了智慧的力量,他之所以能神机妙算、屡建奇功,关键在于他曾经读书万卷,学识渊博。

  大家可能会奇怪,明明是这么聪明有用的人,为什么偏偏取名叫“吴用”——无用?

  我们看看他的悲凉结局吧。知道宋江受奸人用毒酒害死后,他最后选择在宋江的墓前上吊自尽。一身才华却最终也没能挽回大局。

  我想,这个名字应该是在暗示,在那个昏暗的社会中,他的聪明才智没有用武之地,也是对当时官场中那些真正无用的腐败现象一种讽刺。

  作者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这个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特点鲜明。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也会迷上《水浒传》,快拿起这本书,找到你最喜欢的人物吧。

水浒传读后感5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白话长篇章回小说,也是首部把一群聚啸山林的侠盗及带有各种瑕疵的小人物作为英雄好汉赞美的古典文学作品。

  这又是一部值得用现代视觉重新审视的作品。鲜活的艺术形象与血腥、暴力融于一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仗义与排除异己的凶残集于一身,反抗压迫,对公平的高尚追求与贪婪的物质欲望,同时成为“替天行道”的动因,使得这部作品呈现出多维的价值取向。

  小说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好汉们,不堪忍受残酷压榨及身心屈辱,聚众起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起义队伍囊括了饱受凌辱的市民、游民、农民、渔民、工匠、商人,裹挟了部分武将及中下层官吏,收编了某些落草强人、市井无赖等成分复杂的人员。他们在“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攻城拔寨,杀富济贫,惩治奸佞,成为一支震撼大宋王朝的.xx力量。作品再现了好汉们举事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封建专制社会政治腐败、奸佞当道、民怨沸腾,不公、不平、不满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由于封建专制的专权、弄权、滥权,使社会中充满怨气、怒气和杀气。白日鼠白胜在智取生辰纲时担着酒桶唱道:“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孙王子把扇摇”,活化出社会的对立和断裂。小说开头就写高俅攀高结贵、无恶不作的发迹史,揭示了“乱自上作”的内涵,体现了好汉们奋起xx的正义性,使“大逆不道”的梁山聚义成为合乎情理,顺乎民意的英雄壮举。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能在共性中看到差异,写出不同。书中写了一组性格暴烈的人物,同为粗鲁,鲁达是性急导致毛躁,史进是少年任性图痛快,李逵是思虑简单透蛮横,武松是豪爽不拘细节,阮小七是悲愤难平的发泄。这样的同中有异,才使人物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梁山好汉们的xx以接受招安而告终,战到最后只剩下二十七人。然而这些好汉不过是朝廷手中的棋子,他们为朝廷奋勇杀敌,然而朝廷却想将其斩草除根,以至于那些幸存者最终也逃不过那悲惨的厄运……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以这样的形式结束了。

  水浒的故事结束了,但留给人们数不尽的沉思,就像一弯江水,最令人为之震惊的不是波澜壮阔的江面,也不是水流的湍急,而是流至陡崖处时,那奋不顾身地纵身飞泻!

水浒传读后感6

  在这个寒假期间,我趁着这“大好时光”,自己津津有味地研究起了十分“厚重”的《水浒传》。看得算是爱不释手,孜孜不倦。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朝初期杰出的历史家文学家施耐庵所著写。它描写了在北宋时期,托塔天王晁盖、豹子头林冲、一清道人入云龙公孙胜等一行人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所作所为。所以齐聚梁山泊,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而梁山伯的名气也因此越来越大,各方英雄好汉都前来投奔。而这些绿林豪杰也应了上界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108位英雄豪杰。官军前来招捕,他们仅用一招十面埋伏,把官军杀的梦里也怕。最后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他被任命为破辽先锋,率领着自己的兵马。势如破竹,一直杀到了辽国的国都下,辽国只能请降。宋江凯旋而归,帮朝廷去招捕以方腊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再次建下奇功,而去见皇帝的时候108位好汉却只剩下27人归来。整个故事情节精彩,人物的个性及特点都描写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也仿佛进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水浒世界。

  在这108位好汉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他原来是渭州的一个提辖,因为替金翠莲父女二人打抱不平。杀人犯罪,逃难在外,去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但应两次违反寺规,长老迫不得已将他赶出。在他去东京大相国寺的路上,夜闹桃花村,拳打小霸王周通。到了大相国寺以后,又倒拔垂杨柳,结识了80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又在野猪林里救下了即将被结果的林冲。后来跟青面兽杨志一起在二龙山安身,最后投奔梁山泊。他不仅为人仗义,而且武艺高强。无论是破辽还是征方腊,都立一下了赫赫战功。在征方腊时,更是独自一人,生擒农民起义军首领——方腊。

  水浒传真的是太精彩了!真不愧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呀!

水浒传读后感7

  《水浒传》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三四遍了,在别人看来这是在傻看。可是,我被这本书的故事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百单八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仗义疏财的“花和尚”鲁智深,有百发百中的小李广花荣,还有人称“及时雨”的宋江……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军师吴用,他足智多谋,遇事沉稳,总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在智取生辰纲这笔财富时,吴用和其他六位头领设计在酒里下蒙药,把杨志的队伍迷倒,没用武力就轻轻松松地把这大笔财富夺了过来。

  吴用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而我遇到困难时,慌张错乱,根本不思考,有时直接就去向别人求助。一次,我在做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没有思考就直接去问姐姐,姐姐问我:“你思考了没有?”,“没有。”姐姐听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你现在回去认真思考,实在不会再来问我。”,“知道了”。我坐在房间里,静静地认真思考起那道题,考虑很久,有了思路,结果一下就做出了正确答案,心里好兴奋。

  吴用做事时总是三思而后行,而我做事特别浮躁,经常闯祸。一次,表弟在做题时,有几道不会,就叫我给他讲解,我那时急于看电视,就给他直接写上了答案,后来表弟考试遇到了相似的习题,表弟傻眼不会做,结果考砸了。回家后,表弟怨我没认真给他讲解。事后妈妈知道了,狠狠批评了我一顿。

  当我读了《水浒传》了解吴用这个人以后,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遇事一定要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事情。

  《水浒传》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深深地懂得:在人生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当你遇到这些事的时候,不应该浮躁,要冷静下来,深入思考,寻找问题的根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这样才会进步,也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水浒传读后感8

  翻开那本厚厚的《水浒传》,静心品味,咀嚼真知,一页页的纸张带着我的灵魂在一点一滴中震撼,感动,升华……

  那个一个朝政xxx,对外献币气和,对内恣意,搜乱的年代,那是一个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朝纲。民不聊生,xxx。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招募义军,群众起义。与官兵周旋数年,几经波折,朝廷招了安,他们为了忠义拼命扫平四方势力,只惜,这一众好汉终是战死、被俘、生离、死别……

  在尖锐的斗争,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他们玩转天下,笑看苍生。演绎了一场兄弟情长,护国安民的绝世戏剧,结束了戏完后的惨淡收幕。

  在这片英勇就义的天下,结识了不少英雄好汉。那“身事悲浮梗,功名类转蓬的林冲。”“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宋江。“智可张良比,才将范”的朱武……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荡起一片又一片涟漪……

  水浒于忠义,须臾不可离。但忠,是为何忠?宋江的忠义一直是后人议论纷纷的。它的忠义带领着梁山泊走向了不归之路,使他们成了统治阶级的鹰犬。致使宋江忠义的理想幻灭。不可否认,这是愚忠,是盲目,不可认同的。虽说如此,还是为这位固执的好汉拍案叫好,佩服!再说那李逵,因为宋江的忠义食酒而死,却是忠心耿耿。无怨无悔。于忠,于心,也让人热泪盈眶,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直到现在,心中还在为那惨淡的结局感叹。那吴用、花荣追随了宋江,双双吊死在树上,留得清名于世。不过也罢,这结局兴许也好。情在,心在。不过是没了魁梧的'躯壳。他们的魂化作这夜空中的万千星点,照射着浩然的忠义,俯视这天下。护着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兄弟情在红尘中散发无限,是没有色的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是没有墙的家,那108位兄弟生生世世一家人。

  那情义,那忠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让我敬佩、仰慕、感叹……

  早在70年代,毛主席就说过《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本好书,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我也想去做那样一条好汉,有信仰、有胸怀的好汉!水浒,悲剧的开始,悲剧的结局,却没有悲剧的故事,处处洋溢着老百姓的梦想,是千百年来不灭的灵魂,代代相传……

水浒传读后感9

  水浒一百单八将,谱写一篇惊世曲。

  在这个暑假中,我受到电视上水浒传的影响,跑到了书店去专门买了一本精美的水浒传实体书。闻着书中的墨香味,看着一个个跟电视上略有不一样但又十分熟悉的故事,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进入了这本奇书的世界,看着一名名英雄好汉在席间敬酒,在战场上呼啸如风,好不快哉!

  其中我最为欣赏的,如同我儿时一样,依旧是打虎大英雄行者武松,以及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这二人的形象始终在我脑中挥之不去,虽然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二人的形象性格也有所不一样,但在我心中他们始终是最初那样铁铮铮的英雄好汉!

  先说武松,打虎英雄武松初登场,就展现出了一个大无畏的好汉形象,在景阳冈打虎这一段更是将武松的武艺以及勇敢刻画的淋漓尽致,应对猛虎这样的危机依然坚持着冷静,抓住机会将其击毙,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每每看到那里,我都忍不住在内心欢呼雀跃,心中的武松形象在那一刻是如此的的清晰明亮,相貌堂堂,身体健壮,一身伤痕仍不掩正气。

  这时候的武松,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而然随着故事的发展,以往的英雄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大哥的死让他怒不可赦,愤然将仇人正法。在犯下了罪行后,从未想过逃窜,而是坦然的自首,以坦荡的.面目承担自我的犯下的过错。可是那个世道终究是一个吃人的世道,在恶势力的逼迫下,武松不得不犯下了一个又一个罪行,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彻底被这个世道闭上梁山,成为了一名凶戾的行者,让人回想起他以往的英雄形象时不由得叹息。

  而花和尚鲁智深却是与武松相反的经历,从一开始暴躁的鲁达,到最终智深成佛,种种经历如同百炼成钢一般让人不由得深思。以往的鲁智深,为了逃避罪行而剃度出家,虽然出家但却毫无顾忌的破戒,好酒好肉,还喜欢挥舞着拳头宣扬武力。可是其内心生杀予夺极有分寸,而不是占着倒把垂杨柳之力肆意的妄为,以一副粗狂的外貌掩盖其内藏的智慧,其行为其准则完全不负‘智深’之名。

  以上两人都是虽说经历不一样,但都可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与其并列的其余水浒好汉也是各有千秋。一部水浒集齐百余英雄好汉,果然不愧为一代奇书,值得我用更多的时间去慢慢的品读,细细的体会。

水浒传读后感10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后感11

  《水浒传》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名著,从小就一直阅读着这本书长大。但每个时间段、每个时间点人的想法都有所不同。而我也想通过再一次阅读来分析一下宋江这个人物的领导能力。

  首先,从一开始宋江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自己的领导能力,反而是他的义气和仗义。要知道,后来被逼上梁山的众多英雄,基本上都是将“忠”、“义”看得无比重要的豪杰。江湖中的交友方式,也是看这个人是否称得上“兄弟”二字。不说为兄弟两肋插刀,也差不多。只有这样愿意为兄弟牺牲的人,才能让他人将他视为过命之交。而我们都知道,书中与宋江有所谓“过命之交”的英雄不在少数。这也都是因为宋江自身的仗义。这与柴进的仗义疏财还有所不同。宋江似乎是将自己的真心摆在各兄弟面前,不说写海誓山盟,但他对兄弟们的情谊却又似乎日月可鉴。人人都渴望得到知己和好友,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朝廷中并非任人唯贤,而是奸佞当道。所以人人渴求的除了自保以外,还有就是人人都希望能够拥有“兄弟”,能够拥有真的称得上兄弟的兄弟。所以宋江的出现像是解救了无数条失落、孤独的`灵魂。他们开始有了生的希望,也开始明白只有兄弟在身边,自己才能有用武之地。

  其次,宋江很会做人。他知道各个兄弟的脾气秉性,所以他善于做这个中间人,去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两夫妻都很难保证一辈子不吵不闹,更何况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性格迥异的人。所以梁山泊也是常有口角发生,但宋江作为首领,他就要担负起调节好两人关系的责任。他要成为一条纽带,将两者误会解开,还要将两人系得更紧,以免再有类似的事发生。

  最后,宋江不是一意孤行的人。他善于听从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虽然在“招安”这一问题上,大家很难达成共识,但他也在听取两方面意见,然后结合利弊选择出一个适当的决定。拥有一个能听得进别人想法的领袖,是“手下们”的福气,也是“手下们”甘愿成为手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从上述三点来看,宋江的领导能力是出色的,也是值得后人效仿、学习的。

水浒传读后感12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高俅交好运,进了端王府,端王一见他便欢喜得很,要留他在身边当亲随,高俅此人虽无德,但是有才,吹奏弹唱,刺枪使棒,相扑玩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尤其气逑踢得好,之后哲宗晏驾,册立端王为天子,帝号徽宗——一位被耽误了的画家和书法家。他创造了"瘦金体"。关注点回到高俅身上,由于他是徽宗跟前的红人,他也得以高升成为殿帅府太尉,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是他的'下属,刚好他父亲曾打翻高俅,三四个月不起,高俅怀恨在心,借王进生病不去拜贺之由,抓了他去太尉府,准备责打,众将说情方止。俗话说不怕官,只怕管。王进心想高俅必定还要寻仇,于是悄悄带着老母亲奔走延安府。路上遇着史家庄,刚好母亲心痛,史太公留了几日,并且治好了他母亲,他处于感激,教九纹龙史进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枪、杈。又半年,史进学成,王进怕连累史家,于是告辞,继续往延安府去。史太公去世后,史进当家。山上有贼匪——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史进与他们不打不相识,经常往来,并且相约八月十五史家庄赏月,却不想招来了官兵。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读起来不把这回读完,便觉得缺点什么,想探个究竟。故事非常引人入胜。这个章回读罢,脑海中想浮现了一句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高俅便是实实在在的小人。王进父亲得罪了他,他有权之日便为难王进。而高俅出狱后,先后几个贵人皆不敢收留他,他品德不好,说是推荐,其实是把他让出去,最后却让他攀上了高枝。否则得罪了他,他一掌权,便如对待王进一样,连后人都不放过,处处为难。

  文中还有诗句非常有意思"不拘贵贱齐云社,一味模棱天下圆。"齐云社便是踢球的团体,端王当初对高俅说"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妨。此处在讽刺徽宗糊涂当政。

水浒传读后感13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出英风透胆寒。”夜里凭栏怅惘,细数着夜幕下高高挂起的一百单八颗璀璨的星子。

  只怪是生逢乱世,把这一百单八名好汉禁锢在了这腐朽将亡的国度里。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因为社会方方面面的不公与污浊黑暗,将他们聚集在了一起。这36位天罡星,72位地煞星,都是天选之人,派来拯救这日暮西山的王国于水火之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体形容的就是这充满侠义的`小集体了吧。麻雀虽小,可这五脏也还俱全。仅是一百单八将,就有十分强悍的气魄。其中令我最为震撼的便是那花和尚鲁智深了。他虽是一名小提辖,却十分仗义。他醉打蒋门神,后遭了奸人的暗算。但因为金老报恩,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可谓是善有善报,令人感叹。

  颇令人叹惋的,就是他们生在了一个隐藏在浮华表面之下的国度了。国家不仅有着外患,还有肆虐不息的内忧。官官相护,对内恣意,草菅人命,极其腐败。

  水浒于忠义,须臾不可离!他们招募了义军,于梁山起义。与朝廷周旋了几年之后,他们决定招安。征战沙场的他们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但这也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使他们成为了黑暗的统治阶级的鹰犬,他们为朝廷扫清障碍,却沦落得战死沙场的地步。当初在梁山泊上尽显雄姿,春风得意的好汉们,晚年竟如此凄惨,令人唏嘘。

  令人最是难以忘却的便是宋江与李逵笑饮毒酒的故事了。而后,花荣与吴用也双双吊死在树上,随他们而去。留得清白在人间。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是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逝者已矣,书已掩卷。再次抬头望了望这灰天,那一百单八颗星辰似乎更绽芳华。虽然梁山好汉已去,但是他们的侠魄还留存在这人世间,并与我们长存。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水浒传读后感14

  《水浒传》是一部写一百单八位英雄的小说。这些人虽然性格不同,身世和经历不同,但他们亲如兄弟,都有着同一颗心。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在他们上梁山之前,他们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义疏财、扶危济困。上梁山之后,他们逐渐聚集成一个大集体,在宋江的领导下,组织严密,取得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辉煌战绩,实力不断增强,最后全伙接受招安。在他们有一部分是被擒上山后投降的,有一部分是投奔上山的,其余的全部都是被逼上山的。后来,他们北征大辽,南讨方腊,实现了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理想。然而,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大半,在回京途中,又有五人离开了,只有二十七人回来,结果这剩下回来的,有些人辞官还乡,有些人在做公务时不慎死亡,最后只有宋江、卢俊义等人还活着,宋江、卢俊义、李逵又被高俅设计毒死,吴用、花荣上吊自杀,起义最终失败了。

  《水浒传》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四十回是各个英雄人物的出场及经理;第四十一至七十一回,写梁山事业的发展以及梁山英雄的大聚义;第七十二至一百回,写梁山英雄全伙受招安归顺朝廷,征辽、征方腊以及其走向衰亡的`悲剧结局。

  《水浒传》一百单八个人物中,分为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身怀绝技、武艺超群。小说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比如鲁达嫉恶如仇;林冲隐忍骁勇;武松神勇侠义;李逵朴直莽撞;燕青机灵伶俐;宋江侠义疏财;以及吴用足智多谋,这些性格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充满了艺术魅力。

  一百单八位英雄好汉,同功同过,同生共死,忠义之心非常强烈,唯独宋江不同,身居梁山之中,心却在朝廷之上,一心想要招安,报效国家,比如梁山的聚义厅,就被宋江改成了忠义厅,却不想他的意志把梁山的命运带向了深渊,而且书上说作者痛恨宋江奸诈,所以每次宋江事后都会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

  《水浒传》中,虽然说他们的起义失败,但英雄人物身上追求自由和报国为民的精神却成功地留下来,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水浒传读后感15

  《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首朝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了大部分内容,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谁做到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为朋友武汤蹈火,两助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话。对明友进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刘胡兰的义举,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挥之不去的.光辉。当前,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更富强昌盛的国家成了我们努力的目标。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水浒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浒传读后感水浒传读后感,让你认识更多的英雄人物!03-23

水浒传的经典句子09-30

水浒传作文07-07

水浒传的句子11-04

水浒传句子11-11

水浒传作文09-13

(经典)《水浒传》读后感08-24

[精选]《水浒传》读后感07-12

[精选]《水浒传》的读后感07-12

《水浒传》读后感06-1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水浒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浒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浒传读后感[集锦15篇]

水浒传读后感1

  忠义堂内,云雾迷茫,百余人皆俯伏于地。

  为首宋江,凤翅金盔,锦袍金甲,正当诉冤。

  恍惚间,却又见李逵抡斧奔上:“皇帝,皇帝!你怎听信四个贼臣挑拨。屈坏了我们性命?今日既见,正好报仇!”

  宋徽帝吃了一惊,醒转了过来,才发现是南柯一梦。

  一百零八位好汉相继逝去,难免遗憾。自梁山泊招安之后,便是马不停蹄的南征北伐,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宋徽宗的赏识。

  但只可惜的是,那时正逢奸人当道,以致每次梁山好汉凯旋归来之时,徽宗听他人胡言,只是拨些薄礼下去意思一下,弄得每次本因好好庆祝的圣典都草草收尾,不得不作罢。在书的最后,也终是得来了宋江等人被小人苦苦冤死的悲惨结局。

  这是奸臣的错,更是皇帝的'错。

  在《水浒传》一书里,徽宗从始至终都从未有过自己的看法。他每天做的,恐怕也就是不断地听从别人的意见,然后不经大脑思考,不论对错,不论好坏,直接实施。就因此一条,就害得梁山泊好汉们尽殆成灰,含冤至死。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俅凭借些着游手好闲就轻易取得徽宗信任足以说明:徽宗并不以政事为重,更不能明辨是非。梁山泊众人对宋朝一片赤胆忠心,只图立功报宋。如此大义,在徽宗面前,却顶不得蔡京奉承的几句话。由此便可见其过失。

  拥有自己的主见实是很重要的,在这基础上,再予以一个公正的看法。我的老师就常说,活,就要活出个性。每个人都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很重要。

  徽宗一梦醒后,似有所悟,想起派人查实宋江之死,才得知真是为奸臣所害。他不禁勃然大怒,便要处分高俅,杨戬。百官之中蔡京,童贯又上前求情,徽宗听之有理,也就作罢了,不加二人的罪过,此事终被四贼掩过,不了了之。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水浒一百零八位英雄于梁山轰轰烈烈地起义,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或因昏君的没有主见,或是奸臣的蛇蝎心肠。

  若他们的死究为命中注定,但如果徽宗在他们死后能有些自己的看法,为死去的英雄们主持公道,那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也就能安心长眠了吧。

  只可惜,却是:无穷恩怨当阶诉,身后谁人报不平。

水浒传读后感2

  当我捧着这本《水浒传》时,我便情不自禁的哼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颇有一番梁山好汉豪爽的气势。

  “逼上梁山”是民间的一句俚语,是描述一个人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无奈之举。水浒传中的英雄个个都是历经了无数的险阻,他们能够说是“仗义疏财归水泊山,报仇雪恨上梁山”。水浒英雄的忠、信、义,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还有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粗鲁莽撞、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燕青的伶俐机灵……他们每个人都险象环生,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怎是能用一篇篇文章所能够表述的呢

  梁山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百姓们除暴安良,是人人嘴里的“救世主”。最终,他们在梁山上聚集了一百零八个头领,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本以为这就是结局了,可没有想到朝廷一声令下,让梁山的`好汉前去征辽,当他们正要凯旋而归时却又奉命至江南征讨方腊,弄的一百零八条好汉死的死、残的残、溜的溜、隐的隐,稀稀落落,最终仅仅剩下了二十七人。朝廷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想“借刀杀人”,而梁山的好汉只可是是朝廷的一颗棋子,他们在战场上为朝廷杀敌,而朝廷却在背后想着如何斩草除根。梁山好汉已经落到如此下场了,朝廷却还不罢休,那些幸存者还是未能逃脱接而至的厄运,宋江、卢俊义被毒死,李逵在宋江临死时被拉去一同陪葬,吴用、花荣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不是阎婆惜的百般要挟,宋江又怎会杀了阎婆惜;如果不是高衙内的重重陷害,林冲又怎会手刃仇人;如果不是西门庆和潘金莲杀死了武大郎,武松又怎会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

  合上水浒传的那一刻,我心中也生出了一种怒火。我气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我痛恨那些阴险凶残的贪官污吏;我鄙视提出“借刀杀人”这个主意的人。同时,我也有一丝的伤感,我惋惜那一百零八将的悲惨命运;我感叹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豪壮英勇;我崇拜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江湖义气。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的历史,铭记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吧!

水浒传读后感3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读完它,我充分认识到中国这部古代名著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刻画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人物形象。这一百零八位好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重友情,讲义气,爱打抱不平。正是书中好汉这样可贵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比如,好汉朱仝曾经不惜自己性命,两次救下宋江与晁盖;杨志曾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儿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而主动去官府自首……

  这样的事迹在《水浒传》中数不胜数,而生活安逸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像梁山好汉那样,义无反顾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

  读完《水浒传》,我不禁想起了马云。马云小时候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没有一次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杭州八中。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家庭压力大,父亲脾气火爆。马云在父亲拳脚下长大,呆不住家,却特别爱交朋友。讲义气,或许也是创业成功所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却蕴含着极大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义”的实际行动却弱于言行,救人危难之中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因为它需要相当的`勇气。只有一个真正具备正义感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好汉。

  《水浒传》这本书,不仅仅让我感受到“义”的真正含义,还让我明白:祖国的一切需要我们来建设,懂得让国家国富民强,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做一个忠义两全的人。

水浒传读后感4

  我为宋江的豪情而佩服;我被武松的武艺而折服;我赞叹鲁智深的狭义,我喜欢吴用的智谋。捧起这本《水浒传》,我只赞美它,阅读它,抒发它。

  这本书讲述的'是北宋朝末期,国力衰弱,宋徽宗不理朝政,奸臣掌权,官逼民反,有一百零八位好汉相聚在梁山上,帮助百姓,抵抗官府,但最后,梁山的老大——宋江,说服大家接受朝廷的招安,被朝庭集结抗辽,最后死的死,逃的逃。

  在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智多星吴用。因为他机巧聪明,饱读诗书。

  吴用出场只用了寥寥数言: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这么几句话,就把吴用的书生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吴用是梁山智囊中心的首席人物,在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坐着第三把交椅,位称军师,他的事迹让人津津乐道。比如智取生辰纲,智赚五麒麟,智取大......你会发现,这些事里都带有一个“智”字,从这一个字中可以看出他善于使计,足智多谋,遇事沉着,考虑深远。从吴用身上,我感受了智慧的力量,他之所以能神机妙算、屡建奇功,关键在于他曾经读书万卷,学识渊博。

  大家可能会奇怪,明明是这么聪明有用的人,为什么偏偏取名叫“吴用”——无用?

  我们看看他的悲凉结局吧。知道宋江受奸人用毒酒害死后,他最后选择在宋江的墓前上吊自尽。一身才华却最终也没能挽回大局。

  我想,这个名字应该是在暗示,在那个昏暗的社会中,他的聪明才智没有用武之地,也是对当时官场中那些真正无用的腐败现象一种讽刺。

  作者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这个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特点鲜明。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也会迷上《水浒传》,快拿起这本书,找到你最喜欢的人物吧。

水浒传读后感5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白话长篇章回小说,也是首部把一群聚啸山林的侠盗及带有各种瑕疵的小人物作为英雄好汉赞美的古典文学作品。

  这又是一部值得用现代视觉重新审视的作品。鲜活的艺术形象与血腥、暴力融于一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仗义与排除异己的凶残集于一身,反抗压迫,对公平的高尚追求与贪婪的物质欲望,同时成为“替天行道”的动因,使得这部作品呈现出多维的价值取向。

  小说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好汉们,不堪忍受残酷压榨及身心屈辱,聚众起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起义队伍囊括了饱受凌辱的市民、游民、农民、渔民、工匠、商人,裹挟了部分武将及中下层官吏,收编了某些落草强人、市井无赖等成分复杂的人员。他们在“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攻城拔寨,杀富济贫,惩治奸佞,成为一支震撼大宋王朝的.xx力量。作品再现了好汉们举事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封建专制社会政治腐败、奸佞当道、民怨沸腾,不公、不平、不满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由于封建专制的专权、弄权、滥权,使社会中充满怨气、怒气和杀气。白日鼠白胜在智取生辰纲时担着酒桶唱道:“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孙王子把扇摇”,活化出社会的对立和断裂。小说开头就写高俅攀高结贵、无恶不作的发迹史,揭示了“乱自上作”的内涵,体现了好汉们奋起xx的正义性,使“大逆不道”的梁山聚义成为合乎情理,顺乎民意的英雄壮举。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能在共性中看到差异,写出不同。书中写了一组性格暴烈的人物,同为粗鲁,鲁达是性急导致毛躁,史进是少年任性图痛快,李逵是思虑简单透蛮横,武松是豪爽不拘细节,阮小七是悲愤难平的发泄。这样的同中有异,才使人物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梁山好汉们的xx以接受招安而告终,战到最后只剩下二十七人。然而这些好汉不过是朝廷手中的棋子,他们为朝廷奋勇杀敌,然而朝廷却想将其斩草除根,以至于那些幸存者最终也逃不过那悲惨的厄运……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以这样的形式结束了。

  水浒的故事结束了,但留给人们数不尽的沉思,就像一弯江水,最令人为之震惊的不是波澜壮阔的江面,也不是水流的湍急,而是流至陡崖处时,那奋不顾身地纵身飞泻!

水浒传读后感6

  在这个寒假期间,我趁着这“大好时光”,自己津津有味地研究起了十分“厚重”的《水浒传》。看得算是爱不释手,孜孜不倦。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朝初期杰出的历史家文学家施耐庵所著写。它描写了在北宋时期,托塔天王晁盖、豹子头林冲、一清道人入云龙公孙胜等一行人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所作所为。所以齐聚梁山泊,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而梁山伯的名气也因此越来越大,各方英雄好汉都前来投奔。而这些绿林豪杰也应了上界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108位英雄豪杰。官军前来招捕,他们仅用一招十面埋伏,把官军杀的梦里也怕。最后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他被任命为破辽先锋,率领着自己的兵马。势如破竹,一直杀到了辽国的国都下,辽国只能请降。宋江凯旋而归,帮朝廷去招捕以方腊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再次建下奇功,而去见皇帝的时候108位好汉却只剩下27人归来。整个故事情节精彩,人物的个性及特点都描写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也仿佛进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水浒世界。

  在这108位好汉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他原来是渭州的一个提辖,因为替金翠莲父女二人打抱不平。杀人犯罪,逃难在外,去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但应两次违反寺规,长老迫不得已将他赶出。在他去东京大相国寺的路上,夜闹桃花村,拳打小霸王周通。到了大相国寺以后,又倒拔垂杨柳,结识了80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又在野猪林里救下了即将被结果的林冲。后来跟青面兽杨志一起在二龙山安身,最后投奔梁山泊。他不仅为人仗义,而且武艺高强。无论是破辽还是征方腊,都立一下了赫赫战功。在征方腊时,更是独自一人,生擒农民起义军首领——方腊。

  水浒传真的是太精彩了!真不愧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呀!

水浒传读后感7

  《水浒传》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三四遍了,在别人看来这是在傻看。可是,我被这本书的故事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百单八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仗义疏财的“花和尚”鲁智深,有百发百中的小李广花荣,还有人称“及时雨”的宋江……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军师吴用,他足智多谋,遇事沉稳,总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在智取生辰纲这笔财富时,吴用和其他六位头领设计在酒里下蒙药,把杨志的队伍迷倒,没用武力就轻轻松松地把这大笔财富夺了过来。

  吴用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而我遇到困难时,慌张错乱,根本不思考,有时直接就去向别人求助。一次,我在做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没有思考就直接去问姐姐,姐姐问我:“你思考了没有?”,“没有。”姐姐听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你现在回去认真思考,实在不会再来问我。”,“知道了”。我坐在房间里,静静地认真思考起那道题,考虑很久,有了思路,结果一下就做出了正确答案,心里好兴奋。

  吴用做事时总是三思而后行,而我做事特别浮躁,经常闯祸。一次,表弟在做题时,有几道不会,就叫我给他讲解,我那时急于看电视,就给他直接写上了答案,后来表弟考试遇到了相似的习题,表弟傻眼不会做,结果考砸了。回家后,表弟怨我没认真给他讲解。事后妈妈知道了,狠狠批评了我一顿。

  当我读了《水浒传》了解吴用这个人以后,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遇事一定要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事情。

  《水浒传》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深深地懂得:在人生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当你遇到这些事的时候,不应该浮躁,要冷静下来,深入思考,寻找问题的根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这样才会进步,也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水浒传读后感8

  翻开那本厚厚的《水浒传》,静心品味,咀嚼真知,一页页的纸张带着我的灵魂在一点一滴中震撼,感动,升华……

  那个一个朝政xxx,对外献币气和,对内恣意,搜乱的年代,那是一个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朝纲。民不聊生,xxx。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招募义军,群众起义。与官兵周旋数年,几经波折,朝廷招了安,他们为了忠义拼命扫平四方势力,只惜,这一众好汉终是战死、被俘、生离、死别……

  在尖锐的斗争,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他们玩转天下,笑看苍生。演绎了一场兄弟情长,护国安民的绝世戏剧,结束了戏完后的惨淡收幕。

  在这片英勇就义的天下,结识了不少英雄好汉。那“身事悲浮梗,功名类转蓬的林冲。”“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宋江。“智可张良比,才将范”的朱武……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荡起一片又一片涟漪……

  水浒于忠义,须臾不可离。但忠,是为何忠?宋江的忠义一直是后人议论纷纷的。它的忠义带领着梁山泊走向了不归之路,使他们成了统治阶级的鹰犬。致使宋江忠义的理想幻灭。不可否认,这是愚忠,是盲目,不可认同的。虽说如此,还是为这位固执的好汉拍案叫好,佩服!再说那李逵,因为宋江的忠义食酒而死,却是忠心耿耿。无怨无悔。于忠,于心,也让人热泪盈眶,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直到现在,心中还在为那惨淡的结局感叹。那吴用、花荣追随了宋江,双双吊死在树上,留得清名于世。不过也罢,这结局兴许也好。情在,心在。不过是没了魁梧的'躯壳。他们的魂化作这夜空中的万千星点,照射着浩然的忠义,俯视这天下。护着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兄弟情在红尘中散发无限,是没有色的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是没有墙的家,那108位兄弟生生世世一家人。

  那情义,那忠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让我敬佩、仰慕、感叹……

  早在70年代,毛主席就说过《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本好书,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我也想去做那样一条好汉,有信仰、有胸怀的好汉!水浒,悲剧的开始,悲剧的结局,却没有悲剧的故事,处处洋溢着老百姓的梦想,是千百年来不灭的灵魂,代代相传……

水浒传读后感9

  水浒一百单八将,谱写一篇惊世曲。

  在这个暑假中,我受到电视上水浒传的影响,跑到了书店去专门买了一本精美的水浒传实体书。闻着书中的墨香味,看着一个个跟电视上略有不一样但又十分熟悉的故事,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进入了这本奇书的世界,看着一名名英雄好汉在席间敬酒,在战场上呼啸如风,好不快哉!

  其中我最为欣赏的,如同我儿时一样,依旧是打虎大英雄行者武松,以及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这二人的形象始终在我脑中挥之不去,虽然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二人的形象性格也有所不一样,但在我心中他们始终是最初那样铁铮铮的英雄好汉!

  先说武松,打虎英雄武松初登场,就展现出了一个大无畏的好汉形象,在景阳冈打虎这一段更是将武松的武艺以及勇敢刻画的淋漓尽致,应对猛虎这样的危机依然坚持着冷静,抓住机会将其击毙,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每每看到那里,我都忍不住在内心欢呼雀跃,心中的武松形象在那一刻是如此的的清晰明亮,相貌堂堂,身体健壮,一身伤痕仍不掩正气。

  这时候的武松,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而然随着故事的发展,以往的英雄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大哥的死让他怒不可赦,愤然将仇人正法。在犯下了罪行后,从未想过逃窜,而是坦然的自首,以坦荡的.面目承担自我的犯下的过错。可是那个世道终究是一个吃人的世道,在恶势力的逼迫下,武松不得不犯下了一个又一个罪行,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彻底被这个世道闭上梁山,成为了一名凶戾的行者,让人回想起他以往的英雄形象时不由得叹息。

  而花和尚鲁智深却是与武松相反的经历,从一开始暴躁的鲁达,到最终智深成佛,种种经历如同百炼成钢一般让人不由得深思。以往的鲁智深,为了逃避罪行而剃度出家,虽然出家但却毫无顾忌的破戒,好酒好肉,还喜欢挥舞着拳头宣扬武力。可是其内心生杀予夺极有分寸,而不是占着倒把垂杨柳之力肆意的妄为,以一副粗狂的外貌掩盖其内藏的智慧,其行为其准则完全不负‘智深’之名。

  以上两人都是虽说经历不一样,但都可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与其并列的其余水浒好汉也是各有千秋。一部水浒集齐百余英雄好汉,果然不愧为一代奇书,值得我用更多的时间去慢慢的品读,细细的体会。

水浒传读后感10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后感11

  《水浒传》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名著,从小就一直阅读着这本书长大。但每个时间段、每个时间点人的想法都有所不同。而我也想通过再一次阅读来分析一下宋江这个人物的领导能力。

  首先,从一开始宋江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自己的领导能力,反而是他的义气和仗义。要知道,后来被逼上梁山的众多英雄,基本上都是将“忠”、“义”看得无比重要的豪杰。江湖中的交友方式,也是看这个人是否称得上“兄弟”二字。不说为兄弟两肋插刀,也差不多。只有这样愿意为兄弟牺牲的人,才能让他人将他视为过命之交。而我们都知道,书中与宋江有所谓“过命之交”的英雄不在少数。这也都是因为宋江自身的仗义。这与柴进的仗义疏财还有所不同。宋江似乎是将自己的真心摆在各兄弟面前,不说写海誓山盟,但他对兄弟们的情谊却又似乎日月可鉴。人人都渴望得到知己和好友,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朝廷中并非任人唯贤,而是奸佞当道。所以人人渴求的除了自保以外,还有就是人人都希望能够拥有“兄弟”,能够拥有真的称得上兄弟的兄弟。所以宋江的出现像是解救了无数条失落、孤独的`灵魂。他们开始有了生的希望,也开始明白只有兄弟在身边,自己才能有用武之地。

  其次,宋江很会做人。他知道各个兄弟的脾气秉性,所以他善于做这个中间人,去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两夫妻都很难保证一辈子不吵不闹,更何况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性格迥异的人。所以梁山泊也是常有口角发生,但宋江作为首领,他就要担负起调节好两人关系的责任。他要成为一条纽带,将两者误会解开,还要将两人系得更紧,以免再有类似的事发生。

  最后,宋江不是一意孤行的人。他善于听从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虽然在“招安”这一问题上,大家很难达成共识,但他也在听取两方面意见,然后结合利弊选择出一个适当的决定。拥有一个能听得进别人想法的领袖,是“手下们”的福气,也是“手下们”甘愿成为手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从上述三点来看,宋江的领导能力是出色的,也是值得后人效仿、学习的。

水浒传读后感12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高俅交好运,进了端王府,端王一见他便欢喜得很,要留他在身边当亲随,高俅此人虽无德,但是有才,吹奏弹唱,刺枪使棒,相扑玩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尤其气逑踢得好,之后哲宗晏驾,册立端王为天子,帝号徽宗——一位被耽误了的画家和书法家。他创造了"瘦金体"。关注点回到高俅身上,由于他是徽宗跟前的红人,他也得以高升成为殿帅府太尉,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是他的'下属,刚好他父亲曾打翻高俅,三四个月不起,高俅怀恨在心,借王进生病不去拜贺之由,抓了他去太尉府,准备责打,众将说情方止。俗话说不怕官,只怕管。王进心想高俅必定还要寻仇,于是悄悄带着老母亲奔走延安府。路上遇着史家庄,刚好母亲心痛,史太公留了几日,并且治好了他母亲,他处于感激,教九纹龙史进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枪、杈。又半年,史进学成,王进怕连累史家,于是告辞,继续往延安府去。史太公去世后,史进当家。山上有贼匪——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史进与他们不打不相识,经常往来,并且相约八月十五史家庄赏月,却不想招来了官兵。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读起来不把这回读完,便觉得缺点什么,想探个究竟。故事非常引人入胜。这个章回读罢,脑海中想浮现了一句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高俅便是实实在在的小人。王进父亲得罪了他,他有权之日便为难王进。而高俅出狱后,先后几个贵人皆不敢收留他,他品德不好,说是推荐,其实是把他让出去,最后却让他攀上了高枝。否则得罪了他,他一掌权,便如对待王进一样,连后人都不放过,处处为难。

  文中还有诗句非常有意思"不拘贵贱齐云社,一味模棱天下圆。"齐云社便是踢球的团体,端王当初对高俅说"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妨。此处在讽刺徽宗糊涂当政。

水浒传读后感13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出英风透胆寒。”夜里凭栏怅惘,细数着夜幕下高高挂起的一百单八颗璀璨的星子。

  只怪是生逢乱世,把这一百单八名好汉禁锢在了这腐朽将亡的国度里。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因为社会方方面面的不公与污浊黑暗,将他们聚集在了一起。这36位天罡星,72位地煞星,都是天选之人,派来拯救这日暮西山的王国于水火之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体形容的就是这充满侠义的`小集体了吧。麻雀虽小,可这五脏也还俱全。仅是一百单八将,就有十分强悍的气魄。其中令我最为震撼的便是那花和尚鲁智深了。他虽是一名小提辖,却十分仗义。他醉打蒋门神,后遭了奸人的暗算。但因为金老报恩,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可谓是善有善报,令人感叹。

  颇令人叹惋的,就是他们生在了一个隐藏在浮华表面之下的国度了。国家不仅有着外患,还有肆虐不息的内忧。官官相护,对内恣意,草菅人命,极其腐败。

  水浒于忠义,须臾不可离!他们招募了义军,于梁山起义。与朝廷周旋了几年之后,他们决定招安。征战沙场的他们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但这也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使他们成为了黑暗的统治阶级的鹰犬,他们为朝廷扫清障碍,却沦落得战死沙场的地步。当初在梁山泊上尽显雄姿,春风得意的好汉们,晚年竟如此凄惨,令人唏嘘。

  令人最是难以忘却的便是宋江与李逵笑饮毒酒的故事了。而后,花荣与吴用也双双吊死在树上,随他们而去。留得清白在人间。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是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逝者已矣,书已掩卷。再次抬头望了望这灰天,那一百单八颗星辰似乎更绽芳华。虽然梁山好汉已去,但是他们的侠魄还留存在这人世间,并与我们长存。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水浒传读后感14

  《水浒传》是一部写一百单八位英雄的小说。这些人虽然性格不同,身世和经历不同,但他们亲如兄弟,都有着同一颗心。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在他们上梁山之前,他们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义疏财、扶危济困。上梁山之后,他们逐渐聚集成一个大集体,在宋江的领导下,组织严密,取得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辉煌战绩,实力不断增强,最后全伙接受招安。在他们有一部分是被擒上山后投降的,有一部分是投奔上山的,其余的全部都是被逼上山的。后来,他们北征大辽,南讨方腊,实现了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理想。然而,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大半,在回京途中,又有五人离开了,只有二十七人回来,结果这剩下回来的,有些人辞官还乡,有些人在做公务时不慎死亡,最后只有宋江、卢俊义等人还活着,宋江、卢俊义、李逵又被高俅设计毒死,吴用、花荣上吊自杀,起义最终失败了。

  《水浒传》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四十回是各个英雄人物的出场及经理;第四十一至七十一回,写梁山事业的发展以及梁山英雄的大聚义;第七十二至一百回,写梁山英雄全伙受招安归顺朝廷,征辽、征方腊以及其走向衰亡的`悲剧结局。

  《水浒传》一百单八个人物中,分为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身怀绝技、武艺超群。小说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比如鲁达嫉恶如仇;林冲隐忍骁勇;武松神勇侠义;李逵朴直莽撞;燕青机灵伶俐;宋江侠义疏财;以及吴用足智多谋,这些性格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充满了艺术魅力。

  一百单八位英雄好汉,同功同过,同生共死,忠义之心非常强烈,唯独宋江不同,身居梁山之中,心却在朝廷之上,一心想要招安,报效国家,比如梁山的聚义厅,就被宋江改成了忠义厅,却不想他的意志把梁山的命运带向了深渊,而且书上说作者痛恨宋江奸诈,所以每次宋江事后都会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

  《水浒传》中,虽然说他们的起义失败,但英雄人物身上追求自由和报国为民的精神却成功地留下来,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水浒传读后感15

  《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首朝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了大部分内容,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谁做到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为朋友武汤蹈火,两助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话。对明友进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刘胡兰的义举,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挥之不去的.光辉。当前,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更富强昌盛的国家成了我们努力的目标。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