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蒙学>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2-05-17 00:08:11 弟子规 我要投稿

【热】《弟子规》读后感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弟子规》读后感6篇

《弟子规》读后感1

  最近我每天早上花15分钟专门用来阅读《弟子规》,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是在公司的总经理JIMMY推荐给我们,他自己通过学习《弟子规》提升了很多,整个人的境界都提升了不少。所以他也推荐我们去学习,并且经常请国学老师给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一直强调做人品德最重要,不能将技巧超过自己的品德,在他的强烈推荐之下我开始阅读《弟子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自己也在《弟子规》里面感悟很多,因为里面很直接很通俗易懂的给我们介绍到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开始修炼自己,并且跟我们讲到有什么途径可以修炼自己。在此我分享其中的几个段落,期待对大家有启发。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解: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事,父母责备教诫的时候,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天下可怜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但是我们很多人在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却埋怨父母啰嗦唠叨,不仅没有体会父母的用心同时更是深深地伤害了父母的心。或许父母真的有那么的一些啰嗦,但是父母的用心是无可否认的。我们不能因此而不理解父母,更不能因此倒过来强词夺理,伤害父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虚心的听从父母的教导,按照父母的教导好好的'度过自己的学习生涯。我自己以前也经常埋怨父母唠叨,但是当我学习到《弟子规》的时候,我才开始去感受父母的用心。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希望我们成长,一种是老师另外一种就是父母。所以我们必须谦虚的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体会父母的用心。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注解:看到的事情没有弄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穿,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当我读到这句的时候,我不断的回想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经常在群里面发一些谣言(我所认为的),比方说有很多关于献血等等的。每当我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都会不禁问一句,难道他们知道上面所说的就是真的吗?他们曾经证实过这件事情的真相吗?难道在信息后面多加一句“谁的群多,帮忙转发一下”就真的不假思索的帮他们转发吗?我自己曾经学过网络营销,对于这类型的信息我是大概了解里面其中的操作,其实很多这类型的信息都是都是属于“病毒营销”,就像病毒一样传播在网络,其实很多都是有商家在幕后操作的一系列手段。特别是最近在网络流传的一篇关于我公司的文章,里面所说的事情跟我们几乎都是不符合的,但是很多的网友却因为出于一种好奇不断在网络上转发,其实很多人根本没有了解过事情的真相,都被谣言所利用。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不要单纯的以为网络上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在听到一件事情之前必须弄清楚真相,不要被谣言所利用。谣言止于智者!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注解: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有很深刻的体会,因为我自己除了在学校是一名学生以外我也有时在外面去做演讲。作为一名演讲者,毫无疑问口才是比较好的。但是通过我自己一年多的实践发现,所有优秀的演讲者并不是你在台上讲得有多么的天花龙凤,更多的是在台下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有句话说“做我所讲,讲我所做。”这句话就能最好的解释何为优秀的演讲者,在台上分享的内容必须是自己做到的,同时在台上说的也必须能够做到。就好像上面那句话所说的那样,钦佩一个人并不是我们又多能说,而是我们做到了什么。人们只佩服那些言出必行的人。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注解: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来亲近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居安思危。根据欧阳维建老师的“倒过来”思想,在我们最沾沾自喜的时候,倒过来其实就是我们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在此时我们听不进任何的忠言,俗话忠言逆耳就是这样。同样的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倒过来就是我们机遇最多的时候,所谓置诸死地而后生。交朋友的时候也需要如此,如果全部朋友都是只说你的好话,从来不说你的提升的时候。这注定他们肯定不是一群益友,大多都是一班猪朋狗友。因为真正的朋友是在乎你才给你提出建议,不在乎你的人根本对你不屑一顾。所以我们在面对朋友给予指点的时候应该谦虚的接受,不应该骄傲自大。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时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要宽大为怀,尽快忘掉它。

  感恩的心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可是很多人却经常有仇必报。将很小的事情无限的扩大,导致有很多的严重后果。但是对于所有人我们都必须感恩。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们教导了你应自力;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们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当我学习了《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确定我们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社会,而不是单纯的抱怨。抱怨只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果,所以我们必须批评人时咬住舌头,赞美人时高声表达。

《弟子规》读后感2

  因为学校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我也有机会一起和孩子温习了《弟子规》。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也要求背诵,那时候的我大概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只是盲目的记忆,根本不去理解其中的意义,而此时再次读《弟子规》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谈一谈这一代孩子的情况。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基本都是70后和80后,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已有显著成效后。这一代的孩子是大多数出生在21世纪的新新人类。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又一页精彩篇章是他们所属的时代。与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们有着很大不同的是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日渐成熟。同时也迎来了数码时代的革命性变化。所以相信他们会有着不同于前人的开阔视野与属于他们自己的远大理想。他们都是孩子,生活在了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目前还需要前辈们去呵护和引导。别再为了一己之利,一己之私去传播一些有害他们心灵成长的图片和信息。孩子们的叛逆与骄横很大一部分都是长辈们错误引导出来的。然而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最缺少的就是“德”与“信”。而《弟子规》正好能够给现代世人好好的上一课。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为人为事的一些基础规范。先从总序说起。总序“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整本书的总纲,取自《论语·学而篇》,可以说《弟子规》一书完全融入了儒家的精髓。总序的译文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的时候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去好好的学习。”圣人所训,即使在延续到几千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做人的标准。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入则孝”。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父母,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且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长大,所谓“羊有跪乳恩”,为了孩子,父母可以牺牲一切,甚至于自己的一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知恩感恩。而知恩感恩要付诸于行动,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也就是说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父母差遣要立即去做,父母教诲,应该恭敬的聆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的接受。这些都是我们日常行为中遵守孝道的基本规范。古代不乏有孝敬父母的.例子,像黄香的扇枕温衾,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猛的恣蚊饱血,庾黔娄的尝粪忧心等等,个个都是孝感天地的故事。而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却成了“孩子呼,孩子命”,家长惟命是从,孩子在家里是皇帝,父母一切行动听孩子,父母觉得这样对孩子好,这样反而会把孩子惯坏。

  孩子从小就做不到孝敬父母,长大后往往会变本加厉,子女为了自己切身的利益,不愿意敬养父母,兄弟之间相互推扯,让父母居无定所,甚至流落街头,更甚至有的人为了利益与父母反目成仇,将父母告上法庭,这类事情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那为什么在现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反而会出现这样寒心的事情呢,根源就是缺少道德的教育。所以道德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至于以后会成为什么的人要看从小是怎么教育的。我们现在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也是放在首位。所谓“百善孝为先“,而道德教育中,孝德应放到首位,并将这种孝德延伸到对长辈以及老师。

  我们接着再来谈一谈“次谨信”,今天单讲这个“信”字,何为“信”,就是诚实无欺,遵守做人的本分。《弟子规》在“信”一章第一句话就是“凡出言,信为先”,也就是说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诈与妄,奚可焉”,欺骗和花言巧语是不可以的。

  孔子经常提到“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也认为:言不信者,行不果。百家争鸣时,虽然各个派别的观点不同,但都信守“诚信”二字,诚信蕴含在所有的社会伦理中,君臣之间,长幼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处处都需要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本分,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反观当今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延伸至商家与客户之间等社会各个角落,这一点又做的怎么样呢,还有多少城信存在?老板拖欠工人工资,下面员工舞弊营私;子女不尽孝道;夫妻动辄外遇婚变;兄弟间为争夺财产反目成仇;朋友间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商家制售假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看看现在的社会还可不可以“夜不闭户”,还有多少人能够“路不拾遗”,有多少人能够以助人为乐,又有谁还敢去助人为乐,看到路边摔伤的老人有几个人敢去扶?看到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又有几人敢站出来去制止?不敢说现在的社会是道德沦丧,但也离得不远了,缺少了什么?就是“诚信”。

  大文学家大仲马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同样,当整个社会群体失去信用的时候,那整个社会便失去了灵魂,距离它的消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建议全社会的人,都好好读读《弟子规》,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而我们又需要怎样去做。

  纵而观之,“德”与“信”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一个社会得以持续文明发展的基础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无德则必然无信,无信便是无德。现在很多家长都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上有很多诱惑,怕影响到孩子。所以这时候,做家长的要能够自省其身,也来学学《弟子规》,和孩子一起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协同学校教育一起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3

  读完《弟子规》这本后,让我知道了非常多的道理,让我铭记在心间。

  入则孝告诉我们父母问我们,我们不能回答的吞吞吐吐,父母让我做事,要立刻去做,父母教导我们时,应该虚心接受,要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让母亲,父亲生气,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出则弟告诉我们做哥哥应该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弟弟应该尊敬哥哥。在长辈面前,不能叫名字,不能炫耀自己的才能,看到长辈时,要打招呼。

  谨告诉我们要早睡觉,早起床,起床后,要洗脸刷牙,上厕所后要洗手。衣服不能随便乱放。我们不能喝酒,喝酒后就会出丑。拿空的东西时,也要像装满的一样。进没人的房间,也要像进有人的房间一样轻手轻脚。

  进别人家前要问们有没有人

  信告诉我们要诚信不要撒谎。。。。

  读《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去多道理。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本书,名叫《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意思是说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要擅自为所欲为而不禀告父母;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的本分,让父母担心,就是不孝的行为了。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意思是说如果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讨厌我,我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算得上难得可贵。

  我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里面的每个道理对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因为从中我明白了孝、懂得了怎么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让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明白,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入则孝〉,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长大成人、美好的明天和未来。我们要听从他们的教诲。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且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

  〈 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朋友、兄弟姐妹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因此我们也会更加快乐和幸福。

  《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有帮助,让我们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名言,它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要让父母感到温暖;夏天要让父母感到凉爽

  记得那年冬天,当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下了好大一场雪,我高兴地跳起来 。“你们是不是 要去扫雪?”我问到。妈妈点点头,我说“那我也参加可以吗?”妈妈微笑的答应了。我立马穿戴整齐冲到外面,放眼望去好美的景色啊!整个世界好像披上了一层雪白的轻纱。当时是早上五点半 ,天还有点黑暗,这正好衬托出雪的白 。地上的雪花被我扫的到处飞舞,好像一群调皮的小伙伴在嘻嘻玩耍。在全家人的齐心协力之下,雪终于被我们扫完了,可我的衣服却变得湿哒哒的了。回到屋里 ,我激动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我发现妈妈却躺下了,蜷缩着身子一动不动。我急忙问到“妈妈,你怎么了?”“我有点不太舒服。”妈妈回答。我立刻冲了一杯热乎乎的红糖水,端到妈妈面前逼她喝下。当时我还以为妈妈冻得,原来她是感冒了。虽然妈妈很痛苦,但还是漏出欣慰的笑容,说:“我儿子真贴心懂事,放心吧,妈妈好多了。”此时我的心里甭提多心疼了,我和爸爸为妈妈准备好了感冒药,见她好点了,我这才安心的'上学去了

  当今天学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更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孝敬父母要从小做起,做一个体贴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以前,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 这本书大概是说: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知道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 丧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是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这么重视,父母死了之后不能喝酒,吃肉,还要把房子变得朴素。但是我们现代人,连一天都保持不了,当天就会喝酒,吃肉。这一点我很佩服古代人。 从《弟子规》中,我学到了孝心,你们也能读一读。

  自从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深有感受,尤其是里面的那一句: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这句话,让我深有感受,这个: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其实,这句话也是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其实,这是种尊敬和友爱兄长们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强调了儿童要懂礼貌、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们。

  所以,我们以后要多读读(弟子规)这本书,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知识。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弟子规里面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

  最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很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我读完后的感受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相处,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为我们高兴,我们也会更快乐。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计较小事,这样人会变得快乐。

《弟子规》读后感4

  一直以来,很想去领悟一些关于圣主先贤所流传下来的思想,但由于本人文学修养不高且比较懒惰,所以有关那些优秀的思想我平时都没怎么去领悟。

  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并不知《弟子规》为啥!而今我有机会可以认真去研读它了。

  读了《弟子规》,看了关于道德教育的这个光盘,听了那些老师的讲解,听了那些当事人自己的诉说,真的,我发觉自己的眼角湿了,感觉有些不相信,难道对我有这么大触动么?我想有的,的确是流泪了。

  我不想去论述自己懂了多少,但想告诉自己:“你长这么大了,你觉得你会做人么,会做一个好人么?”

  人嘛!之所以为万物之首,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因为有了人类才有了社会。做为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于家庭来说,我是他们的亲人,于朋友来说,我的是他们的伙伴,于同学来说,我是他们的同学,于老师来说,我是他们的学生,于社会来说,我只是平凡的一员,于世界来说,我只是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埃。

  学习《弟子规》之后,( )我自己感到很惭愧。感觉自己对不起很多人,很多。

  首先,我对不起自己的爸爸妈妈。从小到大,我都不是一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活了这么些年,感觉很愧对父母。都说了百善孝为先,可是我却没有做到,因为我不孝。别误会,我说自己不孝并不是我自己对父母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说的是父母所教我们的都是为了我们好,父母的教导应该虚心接受,不能强词夺理。说到这里,我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基本要求,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么,孝顺那就无从谈起,很惭愧,我没有做到,这真的很不应该,以前老觉得没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开始才觉醒,也知道自己的过错。从今天开始,我保证自己会改变。

  做为一个学生,我也愧对老师,首先,我不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次,我也不是一个守规矩的学校。小学和初中我就不说了,说说高中吧。高一第一学期,我规规矩矩的度过了,老师对我的评价也还可以。好了,高一第二学期来了,我也变了,为什么变了,我自己的心态问题之外,还和换了班主任有关。那时我正处于叛逆时期,而说实在的,那老师的为人处事也的确有些问题,所以,我们班里那些调皮的同学对她都有意见,我也是其中之一,甚至是起带头的那个,真的,那时的我有些疯狂,我事事都与她对抗,我当着她的面故意踢教室的门,当着她的面撕毁她叫我写的检讨书,甚至我还那些自己写的稿子在班里的讲台上数落她,等等如此坏事。当然啦,在我做了如此之多的坏事之后,那老师对我都是不好的,比如,平时对我横眉竖眼的,背后跟同学们数落我的不是,故意乱记我的德育分使我的德育分不及格,也许有人不相信,但我真的没有冤枉她半点,真的,虽然我成绩不理想,但我自信我的综合能力不错,可是呢!我的学籍表里面的所有科目,不是不及格的就是勉强及格,甚至我最好的体育分都只是勉强及格,为什么呢!因为我得罪她,她故意整我的。(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我们这里就是这样,你的学籍表上的科目的成绩是由班主任决定,喜欢你,给你全优,不喜欢你,一支笔一划,你就什么都不行了,真的,试想一下,一个班里地理连考两次第一的地理课代表的学籍表的地理成绩只是勉强及格,一个班里体育一千米跑步考第一的学生他的体育成绩居然是不及格再改成勉强及格,真的,很可悲。)曾经我真的是恨死她了,真的,我无时无刻都在诅咒她,我想不明白她做为一个长辈为何跟我过不去,而我的脾气也实在是不好,我受不了这样,所以我就疯狂的和她对着干,不知道那时的我是否感到痛快了,只知道我的成绩在直线下降,太不应该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想不通,直至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原来这一切的原因都在我身上,原来这就是报应呀,是我自己先错在先了啊!做为一个学生我不该这样呀!真的!这是罪孽呀!我忘记了身为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甚至是做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有些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比如尊敬师长等等,可是我都给忘记了,我没有做到,我没有尊敬老师,所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学习了,这个《弟子规》后,我知道错了,我会改过,学习怎么样当一个合格的学生,说句实话,我现在还是对那个老师没好感,还是不喜欢,但是至少我不恨她了,或许吧!以后我对她会有改观。最后我想对高一第二学期的班主任说,(学习心得)老师,不管如何,我想对您说声“对不起。”

  接着说说我与朋友和同学的相处,可能认识我的人,不同人对我的评价会是两个极端的。为何这么说呢!这得从我的脾气说起,单纯说我脾气火爆是片面的.,应该说是走向了两个极端吧!怎么说呢!对于我愿意付出的的朋友我真的是义气十足的,我愿意给予也舍得付出,但是对于那些我认为对我没有用处或是我不喜欢的人,我的态度是很不好的,我时常欺负一些斗不过我的人,并以为很痛快,脸面很足。所以我不免有时和人闹矛盾,争吵甚至打架等等。学习了《弟子规》学习传统文化后,我才发觉我原来有些太多太多的过

  错,才发觉有些本来不必要的矛盾都是自己自找的是可以避免的。那天看了那个光盘,那老师说得真好:“恨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真的,我过后自己想了很久才明白,真的,只要心中放下恨意,心就会开朗一些,日子也会过得开心一些,所以,我也在学着渐渐改变自己。对于那些我喜欢的人,我一辈子不会变心,对于那些不喜欢我和我不喜欢的人,我以后会理性客观的对待,对于那些我伤害过的人,我会去弥补,请求原谅,对于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我会放下恨意,放弃仇恨,从今以后,开开心心的活着,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好了,最后说说关于社会。没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功利主义者。我也知为何,我的思想和我的年龄有些不适应。自大一点说,我看不起大多数同龄人,我老觉得自己比大多数人好得多,所以,我说话特别不谦虚,对待人也不怎么礼貌。学习了《弟子规》,我想的人生观会有很大的改变,我要从新学习做人,学习做一个好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什么我要写这个读后感,我想原因只有两个,其一,我开始觉悟了。其二,我想和别人分享,想让所有的人变得更好。

《弟子规》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他给我的启发很大。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做人的一些规范和道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错多,勿畏难,勿轻略。”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则容易出错,不要怕困难,也不能随便敷衍了事。

  先看“事勿忙,忙多错。”

  忙,一个心加一个亡字。心亡为忙。我们祖先在造字之始,就已经把这个字的意思说得极明白了。当我们希望做好一件事情时,会说“用心去做”。当我们已经心不在焉之时,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人讲用“心”,西方人讲用“脑”。“心”几乎可以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感知事物、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如同一台照相机的镜头,镜头如果受损了,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任何事物。

  所谓欲速则不达。从前,有一位农夫挑着一担橘子进城赶集。太阳已经偏西,农夫必须在城门关闭之前赶到,否则便会白忙活一场。农夫焦急的跑着,正巧前面来了一位过路人,农夫立马停住了脚步,气喘喘吁吁地问道:“大哥,我是否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城里?”可这位过路人却说:“你慢慢地走还来得及。”农夫一听,十分气愤,扭头就走,心想,那照你这么说,慢走可以到达,那快走就不行了吗?不以为然的农夫越走越快,越走越快,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散了一地,农夫只好一个一个地捡了起来。这时,天色已晚,当农夫到城门时,城门早就关闭了。可想而知,这位农夫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从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时间去稍微计划,我们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免得事到临头,挤在一起忙,乱在一堆,这个都很不好;而且个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忘记这一句话。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当自己很忙的时候,就会愈来愈紧张,紧张到最后变得几乎完全没有头绪,导致错误百出。

  诚然,“事勿忙,忙多错。”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心里都要先有一个计划,循序渐进,最后才有可能成功做好这件事。什么是优先次序?我们都要明了,哪一个应该先做,哪些比较重要我们应该要先做。千万不可以等到时间非常紧迫的时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紧张的来把它完成。结果事与愿违,往往会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错,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团体。如果是团体行动的话,你的紧张、你的忙乱都会让人家情绪整个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乱得没有头绪。

  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也应该教导自己的子女,可以从简单的学习和劳动中去磨练孩子的心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擦桌子,教他们怎么擦,从哪里擦起,摆碗筷怎么摆。饭后,教他们怎么收拾;收拾完以后,要教导他们如何洗碗。像这一套,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孩子学习的机会全部剥夺了;也不要因为孩子的功课很多,这些学习的机会,都让他没有机会来做。你没有机会让他做事情,他就没有做事的这种经验;没有经验,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难料理,往往都会忙成一团。且不说做家务,我们单看孩子做功课。有许多孩子因为没有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功课累积了很多,一旦要考试,就匆匆忙忙的临时抱佛脚,结果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绩的。正因为“事勿忙,忙多错”忙乱中就容易出错。所以,我们不要凡事都显得匆匆忙忙,而是要有计划的进行,循序渐进,最终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中小学生作文投稿网站

  再看“勿畏难,勿轻略”

  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畏惧困难而犹豫不前,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但凡经历过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对这句话都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正因为失败后的坚持,因为懂得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并接受别人有益的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再经过自己冷静思考,所以他们最终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

  心态决定命运。无论是工作或者学习,我们要有不畏困难积极乐观的心态。我想,每个人往往都会想要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难的大部分都会畏缩,不敢前进,或者干脆抱着侥幸心理等待事情的转机。也正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心态,所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为此,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有超越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努力战胜困难的决心,并且持之以恒,直到成功。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还没有算就先投降,就说:这道题太难了,我不会,算不出。然后就把题目推到父母那里,请父母或者哥哥姊姊帮忙。当我们长大后,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也知道小时侯那样的行为是畏惧困难的一种表现,为此我们开始教导自己的孩子为人要先把自己惧怕困难的心理去除,要冷静思考,要有勇气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最终才能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记得读书的时候,读到《中庸》里头的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老师便举例告诉我说:当别人的聪明智慧比我们好很多的时候,可能他一次就会了;但是我们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来反复的训练,自己也一定可以达到,一定也会了。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会做到,就能达到,我们如果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要怕困难,我们用一千次,说不定就可以完成。

  当然,智商比别人更高的聪明人,也不可以有骄慢的心态。现在有很多小朋友从小就被父母送去上才艺班,或者其他培训班,总之他是上学前就已经学习过了,到后来学校再有同样课的时候,他往往就会比较傲慢,就会认为自己已经都学会了。这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轻慢,不懂得谦虚,更不会努力去学习,这种不谦虚的人做事往往就容易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如此,“勿畏难,勿轻略”更是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心态,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鼓励,要鼓励自己不要怕困难,要经常勉励自己,向自己挑战。因为,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果能如此,经常向自己挑战,你的才学就会慢慢的进步,得以提升。

  让我们牢记: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用行动来证明我们是最棒的!

《弟子规》读后感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

  清代后期《弟子规》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也是儿童道德价值观教育和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到了社会高度发展、物欲横流的当代,《弟子规》慢慢被人们遗忘。

  20xx年1月份,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为此,要求中小学需要选择地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这则通知引起了争议。咱抛却争议不去讨论,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范畴。但就《弟子规》中所提倡的“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来说,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

  《弟子规》总序中说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在圣人眼里,“孝”是人要确立的第一品德,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不孝之人真正去理解关爱别人,你也不可能指望一个不孝的老师真正去关心呵护学生。“孝,德之根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周朝以孝治天下,国运昌盛八百年。我们都知道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可是却忽略了德为先,甚至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品德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我们看到“孝”字,是“老”和“子”为一体的,孝顺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自然老师也少操很多心,孩子也必定是学业成功的。再看“教”字,由“孝”和“文”组成,即文载孝道,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教书育人也首先要孝敬父母做好学生的榜样,而教育最好的办法也是自身作则的身教而不是言教。

  那么如何尽孝,《弟子规》给了我们很好的行为准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另外还包括诸如:出有告,返有面。亲好力为,亲恶谨为等,我们应对照自身是否做到。对照准则,看看身边的很多人,能做到“孝”得人多,做到“顺”的人少。很多人能给予父母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感觉自己是成人了,不愿意听父母唠叨、教导和责备,有时候答应父母得事情也是应付了事。我就曾答应父母戒烟酒,却屡戒屡犯,实在不应该。

  记得在一本书中看过一段话,大体意思是说有的人买了新液晶电视,就把旧的台式机淘汰给了父母;买来新三开门大冰箱,就把又破又小又耗电的给了父母??还到处说自己孝顺。试想,父母养育你的时候,是这样的吗?还不是把最好的给了你?这不叫孝顺!真正的孝顺是你把父母家的旧电视搬来自己看,给父母换台护眼液晶电视??看完后我深受触动,想想自己已经安了热水器两年了,而骨质增生的老父亲还要哆哆嗦嗦到澡堂洗澡,虽然自己也提过要给二老安装,但是他们一反对我也就顺水推舟了。正如《弟子规》中说“冬则温,夏则凊”于是年前直接到金鹰给买了,上门安装前才告诉他们,如今二老已经使用的得心应手了。记得有个同事说起过给父母安装空调问题,这是做到了“夏则凊”,很好。结果安了几年了,父母就是舍不得开,只有儿子孙子回家才开一次,感慨父母太会过言语里有些许揶揄。其实这位同事应该感恩父母,父母多么爱你,自己舍不得开空调,你和孩子一回家就舍得了,这舍不得的是高昂的电费,舍得的是浓浓的爱呀!读读《弟子规》,我觉得这位同事是孝顺的,但只做到了一半,因为他还没有完全了解父母的苦心,他还可以把父母电费负担过来,让父母用起来少些后顾之忧。我有个同事赵老师,母亲不在身边,每天早晚赵老师一定给母亲打个电话,问问吃了吗,有事吗,顺便报个平安,其实每天都没事,每天都是这几句,但这就是“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一点值得很多同事学习!作为成年人,工作占去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对父母需求的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他们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而这种无条件的包容却不能成为我们纵容自己的理由。“爸,我加班,过两天再回去看你们吧!”“妈,我得带孩子去学舞蹈,改天再去你们那儿!”??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不要抱怨没时间,好几个星期没见父母了,从这一刻起,放下手中工作,给父母打个电话,从这个晚上或周末起,到父母家中坐坐?真行动起来你会发现,见见父母真的没有那么难,难就难在你以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和由此形成的惰性。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有几个人做到了: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没读到此句我就汗颜,我有什么权利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甚至生病,而“引起父母忧虑”?

  一颗孝顺父母的心才能传递给学生爱和幸福,就这一个“孝”字,仔细对照,身为教师的我竟然有那么多没做到,我又有何颜面要求自己的学生十全十美?

  所以我要经常把《弟子规》拿出来读一读,“吾日三省吾身”。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更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微薄之力,所以学习《弟子规》并把她的理义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去,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的读后感02-20

弟子规读后感07-17

《弟子规》读后感08-18

弟子规的读后感09-20

弟子规的作文04-18

弟子规心得04-19

弟子规作文05-26

《弟子规》读后感范文04-27

弟子规读后感范文03-28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03-2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