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史部>三国志> 《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时间:2024-04-09 06:57:18 三国志 我要投稿

(精选)《三国志》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篇1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它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载风云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歌词写的是就是三国环节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上连续昏庸无道。造成 天地群英并起,割据天地。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它是来源于蜀、魏、晋以外中立方米人员对诸葛亮的客观性点评!三国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诸葛亮年轻人时耕读于荆州市武汉市郊,地域上称其卧龙山、伏龙。受刘备邀约出仕,随刘备进军四方,创建蜀汉政权,官封丞相。其为蜀国立已过赫赫战功,大公无私,鞠躬尽瘁。三国刘备则在三国诸葛亮的輔助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之道,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成之所向披靡。乃为为一大贤臣,受三国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华民族还于旧都以民为本,却壮志未酬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地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人物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你一生真实的真实写照,《出师表》几篇好似陆游赞扬道:出师一表真实姓名世,千载谁堪上下间。你的忠贞不屈,你的一点智慧,历史更为你写出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欺诈变成一个小人,其实要不然。但我却觉得他不但并不是一个小人反倒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实际上在为一个颇有做为的帝皇,曾说我心与曹操是互通的。三国曹操他在华北地区实行囤田对农牧业修补起了十分大的`作用;三国曹操唯才是用,国防安全上发展战略战略定位灵活变幻无常(老话一说三国曹操,曹操就到也是用以叙述三国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三国曹操在文学方面亦大有可为,善于以诗词描绘政治军事理性化和理想化,雄心壮志,诗里铺满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景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万般无奈。可是他对历史时间的奉献的确不可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我觉得,你告一段落中国北方近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中国北方普通百姓得以平稳,历史让你写出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王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获得了天地?尤如海市蜃楼,富贵荣华稍纵即逝,功名,名与利,支配权,好似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后感 篇2

  相信大家对赤壁之战都不怎么陌生,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一场战役,同时也给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从促进孙刘联盟,还是火烧赤壁。整场战役,好像都是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步步为营,把曹操赶回老家。

  那事实真的是这样么,我在此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孙权为什么要与刘备联盟?二是孙刘联盟是诸葛亮搓合的吗?如果不是,又会是谁?他又将如何搓合孙刘联盟?但孙刘联盟最终还是成了,那是谁解开了孙权此时面临的困境呢?

  通过上述一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搓合孙齐联盟不是诸葛亮。为什么呢?因为孙权不可能因为诸葛亮的一面之词,就与刘备联盟。所以搓和孙刘联盟的人应该是鲁肃。因为鲁肃曾经也为孙权规划过蓝图霸业,其中就有说到让刘备强大,令其与曹操争霸,孙权再坐收鱼翁之利。但现在孙权却犹豫了,如果不和刘备联盟,鲁肃的计划就泡汤了,所以鲁肃很着急。而孙权又为什么犹豫,因为他在算账,全盘考虑攻打曹的好处与坏处,考虑联盟的.好处与坏处。而两军阵前那容得你犹豫,所以鲁肃就来劝孙权:“张昭等人主张投降,是求自保,可主公您不一样。”之后鲁肃把账给孙权一一算清,孙权才接受了与刘备联盟。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搓合孙刘联军的第一功臣,因是鲁肃,而不是诸葛亮。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当然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考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们没有勇气不敢与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智勇双全,方得天下。

  《三国志》读后感 篇3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炎热的午后,心情有些烦躁,坐在书桌前胡乱翻腾着,随手抓了一本书,翻开,映入眼帘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当先一人,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我知晓,这便是你——公瑾。

  论起三国,无人不知那“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般潇洒的诸葛亮;无人不晓那“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般威武的关羽:无人不怨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般疑心的曹操,却认你是嫉妒小人,我不以为然,而今,在《三国志》中便看到了真正的你。

  谢承《后汉书》中曾曰道;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试问这般孝顺廉洁的你怎么会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嫉妒他人之事?

  孙策死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你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巩固江山。如若你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个宝座,携兵符以令诸侯,但是你没有。因为你心中有那凛然的朋友义气,即使一方已亡。

  在曹操大胜之时,你大可以庇荫于曹家这棵大树,但是你却没有,你深知,你与小乔之间的情谊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你宁可在沙场上死得重于泰山,轰轰烈烈,也不愿靠卖妻子活的'轻于鸿毛,更何况你心爱的人呢?

  曹操灭袁绍后,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有你为主抗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佣兵观变。你志向高远,一席于情于理的话。虽然不长,却将敌我双方形式及后果精简而又全面的分析了出来,如此见地,也惟有出于你口中。

  你是一坛自酿出来就散发着浓郁芳香的美酒,愈饮愈美,愈放愈烈!《三国演义》中将你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有在《三国志》中为你澄明,当年程普认为自己资格老,不服你管辖。事后惊讶于你的才华而去谢罪,程普曾言:跟周瑜相同,如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这句话不正是赞扬了你的人格魅力吗?先不满于你后懂你的人,都不禁上门谢罪?何况那些原先便仰慕与你的人呢?你有一颗开怀的心,面对一切的不满与质疑。我敬佩,仰慕你的一切一切。可惜,英年早逝的悲剧却发生在了你的身上,也许,是你太过于完美了。

  谈笑间破曹军八十万的你,挥洒自如;闲暇之余放弹一曲的你,儒雅潇洒;重伤巡视击败曹仁的你,令人骇然。

  这才是真正的你啊,公瑾!合上书,闭着眼,脑海中依然浮现你那潇洒威武的身影。

  《三国志》读后感 篇4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中国北方近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中国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后感 篇5

  前几天,我读了《三国志》“华歆篇”,不禁有感而发。三国时期,华歆与管宁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但是这对好友最后却不得已分道扬镳。因为管宁认为华歆贪图权贵,贪婪爱财。后来华歆选择出仕,管宁闭门读书。华歆先侍奉孙权,后投靠曹魏,最后更是靠着帮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得到了三公的封赏。于是人们纷纷赞赏管宁的高洁,华歆的无耻。三国演义更是有诗云:“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可是事实呢,却并非如此。华歆为豫章太守时,从不骚扰百姓,官吏军民对他爱戴有加。当刺史去世时,整个扬州民众推举华歆接任,并在太守府外等了几个月。可是华歆认为没有朝廷旨意,不能擅自做主,他一直在不断的拒绝。你能说华歆贪恋权位吗?其实,华歆在前往许都赴任时,亲朋好友赠送了他数百金。他表面上来者不拒,却暗地里做下记号。在临行时,朋友们前来相送,他当场将这些金银还给了朋友,显得非常的清廉。华歆历来清廉,历任曹魏丞相,司徒,太尉等高官,可所得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金,更不可能会拥有十斗粮食的储存。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一一嫁个好人家。

  笔者不否认华歆有名利之心,可是假如有才之士全都没有名利之心,全部隐居读书。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还能有效运转吗?几年前就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是两份名单。一份是历朝历代的.大诗人,却都科举不中。另一份是和他们同期的状元。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诗人伟大,这些所谓的状元无用。可是正是华歆和这些出仕的官员们,才能稳定一代代的天下,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个人做事情都不同。只要问心无愧,那么都是伟人。本人就是认为做官的有才之士绝对不比隐居的君子们差。因为他们的行为比较标准。虽然社会,世人对他们的考核内容完全不同,看待他们的眼光也更加苛刻。笔者要为他们受到的不公叫一声冤,并道一句:“没有你们的默默无闻,哪有社会环境给大多数诗人写诗啊。”

  《三国志》读后感 篇6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三国志》,仿佛借着那一篇篇传记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英杰辈出时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蜀汉征战四方,成就一番霸业;孙吴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曹操一统北方,但兵败于赤壁。自此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最终,三国同归于晋。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而驱使他的是却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三国志》中,我最为敬佩的,是同样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的人物,曹操帐下的谋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读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

  颍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马懿也曾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许有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而是放眼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为人传颂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来忠于汉室的他,辅佐曹操是为了借其力以匡扶汉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请加九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时曹操权势滔天,荀彧却敢于冒其不韪,进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对匡扶汉室的信念,或许会被称为愚忠,但我认为这更体现了他对于志向与理想的坚定,并甘心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谖忘。荀彧,堪称三国乱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但更为动人的,是在这乱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们的勇气与坚定。让我们炎黄子孙把这种品格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三国志》读后感 篇7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所以我选择了借阅《三国志》这本优秀的作品。

  《三国志》讲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悠久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

  《三国志》读后感 篇8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三国志》,仿佛借着那一篇篇传记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英杰辈出时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蜀汉征战四方,成就一番霸业;孙吴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曹_一统北方,但兵败于赤壁。自此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最终,三国同归于晋。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而驱使他的是却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三国志》中,我最为敬佩的,是同样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的人物,曹_帐下的谋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读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

  颍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马懿也曾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许有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而是放眼天下为曹_出谋划策。“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便是助曹_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为人传颂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来忠于汉室的他,辅佐曹_是为了借其力以匡扶汉室。建安十七年,曹_欲请加九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时曹_权势滔天,荀彧却敢于冒其不韪,进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对匡扶汉室的信念,或许会被称为愚忠,但我认为这更体现了他对于志向与理想的坚定,并甘心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谖忘。荀彧,堪称三国乱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但更为动人的,是在这乱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们的勇气与坚定。让我们炎黄子孙把这种品格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三国志》读后感 篇9

  在我先前的印象里,曹操一直算是一个残暴的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杀了很多反对他的人。但那都是他长大以后干的事。青年时代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很有军事才能。军事才能不是几天就能练成的,他的军事才能之所以那么强,是因为他从小爱读兵书。曹操读各种各样的兵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只学一种兵法是很片面的,学得多的话就可以相互对照,练习更好的一种。曹操不止读兵书,他还注解兵书。读是学别人的,但注解是需要自己思考的。

  有人说曹操在青年时期不干正事,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青年人的正事就是读书。曹操他不是不读书,他是不死读书。他只学自己感兴趣的——关于军事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学得很好,长大以后这些知识都派上了用场。这还叫不干正事?

  曹操一开始当官,做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京城公安局分局的一个头。当时他制定了一条规则是人们夜里不得出行,违者会被衙役用五色大棒打死。

  一天,蹇硕的叔父在夜里出行,结果曹操命人将他处死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违反这条规则了。蹇硕可是当时权高位重的大太监,是皇帝很喜欢的人,曹操把他叔父杀了自己可能会被杀头。曹操不笨,他当然知道得罪蹇硕的下场,但他还是要杀蹇硕的叔父,因为规则不能破坏。如果大人物犯规了就不用杀头,那还能叫作规则吗?

  曹操很清楚规则是什么,而且他也不害怕承担杀了蹇硕叔父的后果,可以说曹操是一个军令严明,不畏强权的人。由此可见,曹操也不是从小就是一个奸雄,他青年时还是想走能臣路线的。

  曹操不喜欢他的`叔父,因为他的叔父喜欢管他。于是曹操装成中风的样子,他叔父见了就告诉了曹操的老爸曹嵩。曹嵩问曹操有没有中风,曹操说自己啥事也没有。从此以后,曹嵩再也不相信曹操的叔父了。曹操的奸诈手段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怪不得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奸雄,原来从小就有“潜质”啊!

  曹操有一次潜入张让家想行刺张让,不料被张让发现了。但曹操凭着高超的武艺,逃出了张让家。不得不说曹操的胆子是真大。张让是当时的重臣,如果曹操被张让抓住的话,他就别想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了。曹操这种连生命都可以不顾的勇敢可以说是真的勇敢。

  我觉得青年的曹操是不想当一个奸雄的,他的梦想应该是当一个能臣。奸雄带了点“奸”,也带点“雄”,而曹操的性格就是如此,有奸诈的一面,也有勇敢无畏的一面。正好他又生于乱世,就成了人们口中的“乱世之奸雄”吧。

  《三国志》读后感 篇10

  我是个典型的三国迷,才读完《三国演义》,又幻想着读《三国志》。在这个寒假,我终于读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三国志》,我读得津津有味,真是让我大饱口福。下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数十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员们都已无心为汉王朝办事,互相之间展开斗争,希望在这乱世中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他们就是我们熟知的孙权、刘备和曹操。

  有些人看过《三国演义》,便说曹操是奸雄。其实不然,在《三国志》中,曹操可是个十足的英雄。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竭尽全力,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号召发展生产,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纵横沙场,征战不休。一生孜孜以求,斗志永不削减。我们可以看到的曹操是一个胸怀壮志、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是英雄而不是奸雄。

  在《三国志》中,我最敬仰的是陆逊,他可能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三国志》中,在刘备失去关羽、张飞以后怒火中烧,率军伐吴时,是他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冷静面对,调兵遣将,用“火烧连营”之计,以少胜多,大败了蜀军,保住了吴国。他是功不可没的,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要想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不仅要一个明智的君主,更要一个好的.军师,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尽心竭力辅佐刘备,不求回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不曾放弃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的耳边都会响起浪涛拍石的声音,眼前会浮现出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

  《三国志》读后感 篇11

  假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除了可口的美食和愉快的游戏,最有趣的当属读书啦,假期漫长的时间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名是《三国志》,这本书有别于《三国演义》,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其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更具特色。

  诸葛亮是我国智慧的化身,一生充满了神奇,他躬耕于南阳,长啸《梁父吟》,隐居于隆中,自号卧龙先生。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是我们民间文化的主题,他一生鞠躬尽瘁,一个忠字贯穿他的一生,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从隆中对策到六出祁山,从火烧新野到赤壁鏖战,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为他传奇的一生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被人记住,并加以传扬,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就是,忠君之事,可以说刘备是为伟大的帝王,他慧眼识英雄,以诚意打动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受命于败军之际,奔走于驱驰之间。”他诸葛亮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王朝,为了刘备的霸业,他兢兢业业事必亲躬。辅佐弱不禁风的.阿斗,成就了三十年蜀汉中的兴旺,以至于54岁卒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二就是,聪明才智。诸葛亮可谓是千年不遇的一位奇才,他洞悉实事,未出山之前便已预见了三分天下之格局,联吴抗曹更是英雄大略。他虽无张飞之猛,关羽之忠,可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四把大火在历史上熊熊而立,七擒孟获更是脍炙人口,他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空城计,三气周瑜,舌战群儒,骂死王朗,。。。。。。都成了后世之人顶礼膜拜的典例。

  其三,就是治军严明。失街亭,就是他一生抹不去的的痛,但是他果断斩马谡,并上表后主加以自责,这与曹操挥剑割须许有一拼,他所率大军尽管连年征战,但却秋毫不犯,为减轻运输的困难,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了不用活人祭祀,他还发明了馒头,他精炼武器,注意耕织,据说当时蜀锦是当时万人抢购的俏物。

  但是他也有人不可逾越的错误,计杀李严,就造成了他内部的极大的不稳定,所以他一死魏然就反了,后继者姜维只能算是一良将,难成大任,已至于蜀灭晋兴。

  掩卷而思,心潮起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白发渔樵江渚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诸葛亮,感谢历史,让我们空白的内心有了蔚蓝的风。

【《三国志》读后感】相关文章:

梦游三国志作文09-17

《三国志》的读后感03-09

三国志读后感11-11

《三国志》读后感05-16

三国志读后感05-16

三国志读后感04-25

《三国志》读后感04-18

三国志读后感09-02

《三国志》读后感11-03

《三国志》读后感01-0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