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子部>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时间:2024-06-20 15:22:52 韩非子 我要投稿

韩非子读后感15篇(推荐)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非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韩非子读后感15篇(推荐)

韩非子读后感1

  最近看《韩非子》,基本看完一遍,部分看了两遍。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法”“术”“势”的结合,法是基础,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势是君主的众人关系中所处的利害地位。法治的思想基础是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在这个规律上立法,并要符合人心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则。君主治理国家不需要自己的智慧,只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另外《韩非子》里面讲了许多小故事,我们熟知的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智子疑邻”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非常经典,仅从寓言故事来看,《韩非子》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我以为法家治国的根本思想有唯物史观的影子。法治国家的组织效率是极其高的,所以有秦国一国消灭其余六国而一统天下。韩毓海说,国力的强弱主要是指一国组织能力的强弱,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另外韩非的法治是让人们去私利,趋公利,因为他将私利的方向引导到公利上,为公即为私,所以人人都热衷于为公,为国家出力。这是以人性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将人民的.力量规范到国家利益上来的一个治国手段,对当今是否有借鉴意义呢?至少对于大争之世、对于民族主义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对法家是推崇的,不过我对当今社会的法治又是厌恶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其实是幌子,政府带头违法,胡乱定罪,这样的法制不过是用来对付政治敌人的手段而已。于己有利时用之,于己有害是则弃之。当今中国需要怎样的法律呢?怎样正确执行又怎样保证它的被正确执行呢?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韩非子读后感2

  这周,同学们开始读《韩非子》这本书。它的作者就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王的一个儿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师从于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晚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为什么一个儒家的老师教出了一个法家的学生呢?孔子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道德源于人的内心。而荀子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进行后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与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礼法兼治,他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国”大同小异。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韩非对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韩非对于凡夫俗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强制的法。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和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2,目的是为了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书中也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此外”矛盾论“及君主中央集权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说明了他善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可惜的是,他却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恶”的观点上。李斯——他的同门师兄,因为嫉妒,想办法杀了他,享年四十七岁。

韩非子读后感3

  最近无事,晚上翻翻《韩非子》,很干涩的一本书----对于我,因为我的古文实在有限,所以必须参考释义。

  看多了,很多时候就更加困惑,韩非是古代中国法家的大成之一,当然,他的“法”和现在的法有根上的不同,但是他从人的本质,到君王的权术都一一剖解,也会看得今人大汗淋漓,所以才有了这些著作是韩非被杀的推手之说(韩非只能有其一,不能有其二)。只是,韩非不断在强调“法”的重要性,君王的权术的利益攸关,个人感觉,效果被放大了。因为自秦以后,历朝历代,许多也照此操作执行,可是呢?事实变迁,人情变幻,虽然基础的“利”字不变,但是制度本身的执行,却太多的关乎人心人情;即使最优秀的团体,制定的'法术制度也不可能适用整体且不变的,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被人为无限的扩大僵化,更使得法术制度局限性被放大。作为韩非,一个可以把人都剖析的条理的大家,怎么会忽视执行侧的人心人情呢?

韩非子读后感4

  《韩非子》里有个“智子疑邻”的典故,现在常被用来讨论感情亲疏对认识事物准确性的影响问题。说实话,我觉得挺浅薄,也不那么让人信服。

  就按照那故事本身来说,事情发展的结果根本不用说,这还用想吗,就想电视剧的剧情一样,当然是打110报警直接把邻居当嫌疑犯啦,难道还能怀疑自己儿子不成?把自己的儿子当贼看,落下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的骂名吗?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我们假设,事情的真相就是是儿子监守自盗。那么,我的.意思也仍然是,我宁愿永远不知道这个结果,宁愿永远停留在对邻居错误的怀疑中。

  对所谓真相的探究,真的就比情感的平衡来得重要?我想那个父亲也和我想法一样,可能韩非子的故事里面就真是儿子偷的,父亲早就知道了,可是,不是邻居,就是儿子,换了是你,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断定邻居就是小偷。什么六亲不认,法理难容,别再说这一套了,都是口头话,到时还不是侧着脸,一面不忍地举报邻居。这是情感作的怪,那血融于水的感情啊,每个人都宁愿内心愧疚一辈子,也不想看着亲人的落魄痛心揪肺。

  深奥的我不会,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篮球。现在假设中国队要再跟美国队打一场球,你让我下注,押哪个队?你尽可以告诉我中国队一直没赢过美国一场球,你尽可以告诉我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你甚至可以告诉我半场人家已经大比数抛离了,可我跟你说,我死活就是要押中国队!尽管姚明打不进篮下,尽管大郅被人压着来欺负,尽管全队完全没有了脾气,可是,我依然会支持他,也会千辛万苦地挑出他的好,姚明盖了美国人的球,大巴把对手撞得满地找牙……我喜欢NBA,喜欢看美国球星打球的激情,但这都不影响我对中国队的支持,这就是情感作的怪。

  我时常怀疑,现代人是不是过于聪明了?亲兄弟算账,有纠纷也不找老长辈调解,却喜欢直接奔法院了;夫妻间要自由,出现问题也不再宽容忍耐了,干脆搞离婚二次选择;在网上看到甚至有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号召学习西方家庭,孩子长到18岁再要钱就给爹妈写借条了!你看,我的天啊,多少愚昧的行为,打着理性的旗帜,冲破情感的脆弱防线。难道那一切无谓的东西,竟比感情更重要,比能相聚在一起的缘分更矜贵吗。

  我是个愚人。我自以为所谓理性或真相,永远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因为人间有情。时常听到一句话叫“情有可原”,就算是最严明公正的法院审判官,也都一样受到情感的左右。我一直都相信我的父母,相信我的姊妹和朋友,相信尽管我错了,他们一样会在背后支持我;我相信善良,相信真诚,相信这些信仰本身能够给我带来真正的幸福。

  韩非子老人家留下这个典故,所要告诉后人的真正意思,就真是要见仁见智了。我宁愿相信俄罗斯一位智者所说:理性是苍白的,而情感之树常青。

韩非子读后感5

  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登台远眺,三面开阔而和畅。向南望去,却被隰斯弥家的树木遮蔽了。隰斯弥不说话,田成子也不说话。隰斯弥回到家,隰斯弥马上叫人砍树。斧头才下了几回,又被隰斯弥制止了。他的仆人问道:“为什么你变得这么快呢?”隰斯弥说:“古代有谚语:‘知道深渊有鱼,不吉利。‘”现在田成子将要做大事(弑杀齐简公),而我现在向他显示我知道他的秘密,我一定有危险。不砍树,没有罪过。知道别人没有说出来的`秘密,那罪过就大了。所以不可以砍树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这毋须质疑。然而,中国的历史又写满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心酸。小巧靠智,大巧靠德。这里的“智”其实是指小聪明,这里的“德”其实是指大智慧。聪明人砍树,智者止之。生活中,总是砍树的人多,而制止砍树的人却很少。所以,在中国,聪明的人总是很多,而智慧的人却很少。

  做坏事固然可恶,做好事也不难,难就难在做一个好人,做一辈子的好事。聪明人不难做,做智者却不易。

韩非子读后感6

  《韩非子》里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储说左上”中的两个故事。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两个故事都跟内容与形式有关。

  秦穆公把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不事先给女儿梳妆打扮好,反而给陪嫁之妾穿上彩纹锦缎。到了晋国,国人都喜欢陪嫁的妾,反而看不起秦穆公的女儿。秦穆公的女儿自然是漂亮的,但因为没有精心装饰、打扮,跟衣着华丽的小妾站在一起,差距自然就拉大了。秦穆公真是善于嫁妾、拙于嫁女啊!他肯定没有听说过“买椟还珠”的故事吧!宝珠自然是好的,但因为装它的盒子太过精致,反而掩盖了宝珠本身的价值。

  当然,形式是重要的,但形式最终要服务于内容,而不能舍本逐末。墨子就像一块宝珠,他非常有学问,亲身实践也很多,但他的.言论却并不巧妙动听。当时很多人,都说一些很有文采的话,君主往往被他们的文采所迷惑而不去考察这个人是否名副其实。墨子的学说都是在传播古代英明帝王的思想,论述圣人的主张。所谓“大道至简”,如果墨子让自己的文辞美妙动听,恐怕人们就陶醉于它的文采而忽略了它的实际价值。所以,墨子的言辞并不美妙动听。墨子这么做,是不是受郑国人买椟还珠和秦穆公嫁女的启发呢?

韩非子读后感7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魏宣子说:“平白无故索要土地,所以我不给。”任章说:“智伯无故索求土地,邻国一定会感到恐惧。他贪欲太大而无止境,天下人一定会恐惧他。您把土地给了他,智伯必然会骄傲轻敌,邻国一定会因为恐惧而相互亲近抱团。用相互亲近团结的军队来对付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寿命也就不会太长了。《逸周书》上说:‘想要打败它,先得姑且辅助它;想要夺取它,先得姑且给予它。’您不如给智伯一些土地先让他骄傲起来。

  “水有边际,就是没有水的地方;富有边际,就是富到自我满足的时候了。人们无法在富足的问题上满足,所以富就没有了边际!”

  宋国有个叫监止子的富商,为了和别人争买一块价值百金的璞玉,就假装失手将璞玉打破了,给买主赔了百金,商人后将摔坏的痕迹修好,转手卖出了千镒黄金。因为一件事情失败了而认为不做会更好,是因为只看到了赔钱的时候啊。

  内储说上七术

  君主用来管控臣子的方法有七种,需要明察的能对君主造成危害的`隐秘情况有六种。君主掌控臣子的七种方法:一是从各个方面参验、观察;二是必须惩罚以彰显君主的威严;三是为尽力效忠者兑现奖赏;四是逐一听取意见,责成臣子行动;五是传出可疑的诏令,诡诈地驱使臣子来验证他们的忠诚;六是用事实反诘臣子来验证他们的言行;七是故意说反话,做违背天理的事来刺探臣子。君主所使用的就是这七种方法。

  凡是进行商讨的事情,都还有怀疑的空间。确实是疑惑不定的事情,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可,一半人不认可。现在全国都认可,说明大王失去了另一半人的意见。挟持君主的人,就是让另一半意见失去的人啊!

韩非子读后感8

  每一个通读过《韩非子》的人,都会深深地被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里,韩非子的思想始终耀眼,虽不如儒家思想那样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思想那样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却真真正正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灭。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发“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与老百姓中,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术”是指君主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势”是指君主的权势。他对

  于君主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作用。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乱世”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不是循环往复,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还曾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轨迹,接近了唯物史观的边缘。他把以往的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不同,治国方法也应不同,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嘲笑主张复古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识到新兴阶级代表着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些在当时可谓惊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几乎已经是大家所共认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智慧。

  韩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认为人人皆有好利恶害之心,一方面君主应利用人的这一特性,做到赏罚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时刻警惕大臣,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枕边之人。在《八奸》之中,“同床”位列第一,其次为“在旁”,而在《备内》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严加提防。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当今他们仍然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严刑峻法和建立牵制考核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确提出执法者有力,国家才能强大,决不能允许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聪明。同时也在《八经》、《扬权》、《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群臣进行考核,如设置监察机构,公开宣传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权独揽的同时,更不要出现“胳膊粗过大腿”的现象。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韩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许多维护加强君主集权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独裁、专制、反民主的色彩,成为后世封建专制主义的开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这些思想为秦朝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正是韩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论。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初期,韩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强化国家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属于务实派,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轻视工商阶级,在《五蠹》明确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否定“仁义”在治国之中的作用,认为“仁义”靠不住,批判儒、墨两家的学说。在《有度》中,将廉、忠、仁、义、智阐述为乱世的产物,更在《显学》中,明确指出,儒墨两家不是白痴就是骗子,与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忽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须靠缰绳和马鞭来统治,而民众的见识犹如婴儿哭闹,不足采纳。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因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对侵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今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受益匪浅。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场政坛的血腥真实剖开;它像无情的显微镜,将人情世故丑陋本质放大,这正是《韩非子》的难得之处。因此,可以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韩非子的思想仍会发挥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们前进,闪耀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

韩非子读后感9

  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一个旅店,店主有两个小老婆,长得丑的'地位尊贵,长得漂亮的地位低贱。杨朱问店主原因,店主说:“长得漂亮的自认为漂亮,但我不觉得漂亮。长得丑的自认为丑,但我不觉得丑。”杨朱对弟子们说:“做好事而丢弃虚荣之心,到哪里不会受赞美呢?”这个世界,好人占少数,坏人占少数,不好不坏的人占大多数。做一件好事不难,一辈子做好事却很难。光天化日之下,不文明都不敢猖狂。众目睽睽之下,不是好人的你或许也会做好事,虽然这并非出于本心。而我们的世界是不可以没有好人的,而要成为真正的好人就必须抛弃虚荣之心。

韩非子读后感10

  如果说儒家的《大道之行也》是儒家的终极梦想,那《韩非子》就是法家的终极梦想:让最怯懦的人也可以用法律的牢笼抓住老虎。

  但和儒家一样,这个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儒家梦想的失败之处在于要求人均圣人。而法家既接受了人性本恶的设定,却又指望人性会给自己铸造一个牢笼。

  就连婴儿也会回避对自己感官不好的事情,更何况更恶的政客呢?这就是左脚踩右脚可以上天一样的悖论。

  所以法律虽然一直存在于各个朝代,但终究只是一种工具,老虎造出了关押人和老鼠的笼子,用笼子抓老鼠来给人撒气,又用笼子控制人。

  但我仍然为这个梦想痴迷。

  在其他人造神时,仍然有这么一个思想流派想要“屠神”,把神拉下神坛,人人是神。

  其他的碎碎念

  最后想说说法、墨、儒这三家的过节,实际上有点虚空打靶的味道。

  墨子和韩非子都抨击过儒家,但并非是抨击孔子时代的儒家,而是孔子死后随时代变化而分裂异化的儒家。

  毕竟韩非子在书中明确称孔子为圣人,可见孔子其学说魅力。可笑现代人读了《论语》以及后来人的借名之作《弟子规》一类的书籍,就盯着孔子骂。

  墨子就比较直白,抨击儒家的守孝礼仪和浪费。但墨子时代,孔子都死了多久了,歪嘴和尚念歪了经,我一点儿都不奇怪。

  韩非子也提到过,孔子死后,儒家分了八个派别,都说自己是正统;墨子死后,墨家分裂四个派别,也都说自己是正统。他们自己都没捋清楚,君主何必听他们吹牛逼什么先王政治。

  《韩非子》也并非完美,受到时代生产力限制,在对商业经济仍然是抨击过多,还没有意识到商人这个群体搞事情,对国家的危害不仅仅是泄露机密和搅乱思想统一性。

  其次在那个竹简为传播工具的时代,知识的'珍贵还是让韩非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其感叹世人之愚钝,却选择不管他们,遵循“民可与之乐成,不可与之虑始”的思想。

  这里就不得不承认孔子在面对泥腿子的优秀之处了,在贵族政治的大环境下主张有教无类。要知道在东汉末年,大部分学说都是世家的家学,东晋门阀政治就是这个基础上成立的。

  也不知道孔子得知这帮徒子徒孙居然玩知识垄断,会不会提剑把他们都砍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因为他人的文章论断左右自己的观点,搬来的知识虽然轻松容易,但不一定是自己的。

  在读《韩非子》前,我实际上对法家不太感冒,而且是在我已经读过《商君书》的前提下。

  网上键盘侠,整日批孔批法,恨不得把所有古人挂在黑历史墙上,来证明自己受过现代教育,比古人高到哪里去了。

  当你真的捧起他们的著作时,那种和他们跨越时间思想上的交流,感觉很美妙,足以改变你对他们片面的看法,读书就像是你和一位大宗师面对面交流,本身就是件幸运的事。

  正如相对于苏、辛,我却最爱柳三变,只因其对我说,他有迷茫,也有后悔,还有说不清的感情纠葛,他也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凡人啊。

韩非子读后感11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

  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属下们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因之,大臣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达到何等痴迷程度。

  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仔细观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

韩非子读后感12

  一个卫国人嫁女儿,教导女儿说:“到了夫家一定要私下积攒钱财。女人被休是经常的事情,能厮守终生,只是运气好而已。”所以他女儿嫁过去之后,一直不忘私下积攒财物。结果女儿的.婆婆认为她太贪婪而休了她。她带着比陪嫁时还要多的财物回了娘家。而她父亲却并不觉得自己错了,相反他还认为得到了更多的财物是自己的聪明之举。现在当官的臣子大多都是这样的人。钱很重要。然而,金钱可以买到快乐、情分吗?没有了爱情,没有了家庭,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意义?徇私枉法,满足了自己的一时欲望,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却忘了生活之本,忘了天下己任,人生从此而荒芜,你还自以为聪明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末倒置,吾未见其明也!

韩非子读后感13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的哲学思想遵从老子的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他“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老》和《喻老》通过“矛盾”的论证。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矛与盾的寓言故事就是出自《韩非子》,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事物的两面性的辩证思维。韩非的有些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与儒家、墨家相悖的,所以他批判孔孟和墨子。他主张依法治国,而且要用重典,他认为罪行不管轻重,只有重刑罚才能减少犯罪。很显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要巩固国家的权威,但是他没有想过这样做却得不到民心,有违“得民心者得天下”。韩非这些政治主张在《显学、《六反》中都有集中体现。

  我们有很多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都出自《韩非子》,如之前列举的“自相矛盾”,还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都是富含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

  这么看来,我们从小在无形中就受到了法家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了。

韩非子读后感14

  进说的困难一般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我用恰当的说法去适应他。向那些追求名望的人进言,却用厚利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被视为节操低下,并受到卑贱待遇,必然会遭人抛弃、被人疏远。向那些追求厚利的人进言,却用高尚的名声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且脱离实际,其建议也必然不会被采纳。对那些实为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人,如果用高尚的名声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采纳进言者的意见,而在实际上疏远进言者;如果用厚利向他进说,他会在实际上采纳进言者的主张,却在表面上疏远进言者。这些都是明面上难以觉察的东西。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进说者本人或许并没有泄露机密,谈话中却触及君主心中的秘密,进言者可能就会因此身陷险境。从表面上看,君主在做这件事,心里却可能想借此做成其他的事,此时如果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还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也会因此身陷险境。君主筹划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而进言者的意见也刚好迎合君主心意,此时如果有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揣测出了这件事并泄露出来,君主一定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陷险境。

  进言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言对象自以为得意的事,并掩盖他自以为羞耻的事。君主有要紧的私事,进言者一定要指明这是合乎公明大义的事情并鼓励他去做。君主有难以克制的卑下念头,进言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事情并抱怨他迟迟不去做。君主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进言者就要为他列出这件事的缺点、指明其中的坏处,并称赞他不去做是明智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进言者就要替他举出其他事情中的类似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能从“我”这里借用说法,但进言者自己得假装毫不知情,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自我夸耀。进言者要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借用好的名义来进行阐明,并要暗示这么做也符合君主的私人利益。进言者若想陈述有害的事,就要直言这么做会招致诽谤,并要暗示它会对君主不利。

韩非子读后感15

  《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

【韩非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韩非子寓言故事01-24

《韩非子》读后感11-16

韩非子读后感02-05

韩非子读后感(精选15篇)06-20

《韩非子》读后感(集锦2篇)01-14

韩非子读后感(精品15篇)06-20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7篇)11-25

初二读后感:《诗经》读后感作文-读后感作文01-11

朗读手册读后感_读后感01-10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