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7 23:51:31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

  文本简析

  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目标定位

  《关雎》《蒹葭》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受领悟能力,此时有利于用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感受、领悟”和“赏析”“积累”的能力,就此确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

  2.积累字词

  3.感悟《关雎》《蒹葭》之美

  4.背诵记忆

  方法选择

  诗歌教学应当重视朗读训练,古典诗歌教学亦如此,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知诗歌的意象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歌的情感美。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感导入渲染氛围

  情境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认为我们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有哪一些?这些情感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小桥流水到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爱的赞歌,这些爱发自内心,出于真情,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许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写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都会引用一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故意停顿,学生齐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走入古代文学经典——《诗经》。请看大屏,关注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人类最高尚的情感自然引出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好铺垫。

  环节二交流预习认识《诗经》

  昨天同学们预习自己搜集了有关诗经的资料,现在同桌两人稍加交流,互通有无,我们有个关于诗经知识的'抢答题,一会看看哪位同学准备的更充分,表现得更精彩。

  自学诗经知识,抢答问题:

  1.《诗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共收录了311篇,但有六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因此是305篇,《诗三百》)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成风雅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皆出自“风”,多收录各地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

  【设计意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中学生应在对《诗经》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经》二首,这样的学习,会显得高屋建瓴。

  环节三深情诵读初悟诗韵

  大家的预习工作比较充分。诗歌的学习诵读非常重要,美读吟诵会启迪诗心,培养诗语。让我们领会诵读之美。

  (读诗指导)诗经属于民歌,是诗歌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先民用最自然的,没有修饰的语言把生活唱出来的,呈现四言的特点,因此,我们用最自然的呼吸,最自然的节奏,二二拍,即可成诵。

  咱们先在四人小组中选几句自己最喜欢的读读,然后推荐读的最棒的给我们范读。

  咱们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有没有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字的读音?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关雎》,推荐一位《蒹葭》的朗诵者。大家愿不愿意听听配音朗读啊?同学们美妙婉转的声音让老师也跃跃欲试,可以给个机会老师读读么?愿意听老师清读还是配乐读啊?

  读诗啊,一定要投入,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动。

  【设计意图】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可以用朗读把诗歌的情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个环节就是诗歌朗读的环节,主要指导学生怎样朗读《诗经》中的诗歌。这个环节有生读有师读,有生评有师评,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环节四感知诗意体验诗情

  诵读文本之后,我们要“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咱们来走入诗经的内容之美。(换片)昨天同学们自由阅读了诗歌,根据课下注释初步了解了诗歌大意。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的文章内容。(学生交流两首诗的意义)

  那些地方你有不同意见或者更好的解释呢?(交流疑点或难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这个环节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古代文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即在初步疏通的基础上,象学习现代文一样概述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环节五问题提炼各抒己见

  昨天老师留了博客给大家,晚上老师浏览大家的疑难或感悟,发现大家对诗歌文本的兴趣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

  1.《关雎》中的男主人公最后和女主人公在一起了么?

  2.《蒹葭》中写了很多景物,不能选别的景物么?

  3.《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干吗选两首?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引领)

  【设计意图】

  网络早已渗入语文课堂,借助网络及博客资源汇集学生的疑问或感悟,在课堂上提炼显现,不能不说是种创新,这个环节运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环节六赏析意境品情入情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意思是作者为读者用文字描绘了丰富的画面,营造了独有的意境。再现意境,是读诗的最高境界。不是单单在诗的词句上下功夫,而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在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的再创造。关雎前两句的意境美,作为老师,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家看一看:谁来帮老师读第一小节?

  那片小洲,风中曳(yè)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zhuó)灼欲燃的花朵,蚱(zhà)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水鸟儿雄雌和鸣,呼朋引伴;比翼双飞,时起时落;交颈而戏,好不亲热。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让我心旌(zhǐ)摇动。对岸的曼妙姿影胶着(zhuó)我的眼光,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善良女子啊,是我梦寐以求的好伴侣。

  (分析写法,如合理的想象及句式、修辞、词性等方面的特点)

  (布置作业)《诗经》两首,美轮美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唯美的画面,请同学们课下选取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展现其中的意境美。假如你要用文字描绘的话,应该通过合情合理地联想与想像,侧重时间、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刻画。

  【设计意图】

  教师示范引领,把自己进一步品读诗味的办法教给学生,学生领悟方法后再去揣摩语言中包含的情感,理解就更深了一层。放飞想象,再现画面,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诗中主人公人的心境和诗情。

  环节七手语记忆情感导航

  博客上,有同学给老师留言,问道怎么记忆才会比较容易,语文背诵记忆的技巧有很多老师今天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记忆方法----手语记忆法。(伸出双手,大家一起手语记忆)

  学习了本文,正处于成长发育中的同学们,可能会一些懵懂的情绪,老师要提醒大家,现在我们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黄金阶段,男女情感里我们比较遥远,有位哲人说---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啊,幸福掌握在我们手里。

  这节课,我们全情投入,赏析了《关雎》《蒹葭》之美,用短短的45分钟来鉴赏博大精深的《诗经》选篇,自是远远不足的。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泉,开阔、丰盈、简单、洁净,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希望课下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走进诗经,品味古典魅力,感受华夏文明!

  【设计意图】

  教师用新颖的手语记忆法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在简单舒展柔美的手语操中轻松完成对文本的记忆。这一表演激活了课堂,充分体现课堂上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活化了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初中的男孩女孩对爱情的懵懂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领,引导学生思考真爱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3

  课题:《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3、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4、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2、知识归纳与拓展

  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⑵、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君子→→→淑女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⑵、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

  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

  一、导入

  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

  1、关雎: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三、问题研究

  1、《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从艺术表达着眼,却又不能不兼顾内容,因为手法的运用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其次,要抓住“兴”这一表达手法展开比较,对《诗经》中诗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视这一点。

  甲生: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关雎》一诗着重在“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乙生: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

  丙生: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全,用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练习】

  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结】

  1、《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全诗通过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地追求的描绘,特别是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的直言表白,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全诗以蒹葭起兴,以白露为衬,通过“伊人”生活环境的描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追求及怅惘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反复咏叹

  关雎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怀念:蒹葭苍苍

  伊人在水一方

  重章叠句

  蒹葭相思:蒹葭萋萋

  伊人在水中坻

  反复咏叹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追求爱情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诗经》的教学设计06-22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02-04

【实用】诗经《关雎》教学设计09-19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03-28

诗经氓教学设计范文优质11-09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03-24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01-31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01-31

高一《诗经》教学反思09-0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