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书笔记(精选11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读书笔记 篇1
此书购置已数年,且因它厚重,曾在制作韩国泡菜时一时找不到重物压坛,用它压过泡菜,成为笑谈,除此之外,便只闲时翻翻,始终未曾深读,一直小有遗憾。自今年开春以来,心闲无碍,遂每日晨同牛跑步,登后山,夜间则静坐书房记诵《诗经》十来首,以期跬步以积。不觉间,雨水过了,惊蛰过了,春分也过了;后山上白兰花开过,樱桃花开过,桃花李花也都开过了。满山生机勃勃,鸟鸣喈喈。而我的十五国风也已经记诵完,小雅篇幅太长,只读不记,目前已至大雅,不免心下欢喜。
孔子《论语.阳货》里说:“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尚不论,于我而言,除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外,更显见的好处倒是多识许多生僻字。从前耐不下性子细读,原因之一便是许多字不确定读音,不解其意,便觉艰涩了。此次备一本字典在旁,随时查阅字典,标注拼音,读来便流畅自如许多。四十读书,尚需从识字开始,不免一叹。
《诗经》为周朝乐歌,至今已时隔数千年,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而数千年来的学者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题旨的探索,最为著名的有《毛诗序》、朱熹的《诗集传》同清朝方润玉的《诗经原始》,三家都对各诗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同读法,有时意见一致,有时则严重分歧,读时对照一观,可以获益良多。若则看一看周朝的历史,读来则更添深味。有时觉得三家的意见都不合自己的心意,便不免一哂,将其探本究源的心思抛开,还《诗经》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读法,单是领略其音韵同画面带来的美感,已觉清风迎面,怡人心神了。读书亦如同做人,原需平和包容的`胸怀,方能兼容并蓄,而当与别人见解相左时,可保留自己的立场,却大可不必同人急眼。
牛怜我每日辗转于工作与家务的辛苦,见我夜深了还看书不休息,便叹道:《诗经》读来何用,何苦每天读到深夜?我冲他一笑,说:我只是喜欢读书时心里静静的感觉。
的确,“不读《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今天我们可以选择的书籍很多,如果不是真心喜欢,确实不必去强读《诗经》。但真静下心来细读了,其享受却莫可言说。而心静也真是读书所能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了,余者其实皆为末事。“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人只有心里宁静了,才有定性,才可最大程度的不耽于物,不迷于情,不惑于事,不因世事纷纭而左右摇摆。
《风》清扬,《雅》典丽,《颂》庄重。而十五国风则又各具地方特色。《周南》与《召南》似乎更具乡野的质朴气息,其情感有着生命最原初的单纯与健康,这也许与其地处偏远的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中心离得较远有关。也或者是如同某些学者所说,“二南”的创作时期是处于西周早期吧。细观《周南》十一篇,竟无一篇有怨词。《王风》十篇情感深沉而幽婉。《陈风》里则因多有对女巫歌舞的赞颂,以及对青年男女集于东门宛丘谈情说爱的描绘,而叫人想起吉普赛女郎同印度恒河岸边的歌舞场景来。
昨晚,牛带我去茶庵铺农家山庄吃饭,驱车于高速公路之时,清风浩荡,田野山川明媚如画,一时之间,便觉得《诗经》的余风余韵还在这天地间回荡,周朝青年男女劳动歌吟的场面亲切如在身旁,空气中仿佛还隐约着她们带着热力的呼吸同欢欣的情感。数千年的时光,其实亦只是一瞬。
《诗经》读书笔记 篇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蒹葭》
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
蒹葭,芦苇也,离爱情最近的草,比玫瑰平易,却更繁琐。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野旷玄远的古老时代,那条清澈见底的汉水湖畔旁,我们的远古祖先尽情的在芦苇旁边哼着自己嘴中的小曲,在华夏文明的边缘绝唱: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一切都宛若开天辟地期间的原生时代。一排深青色的芦苇,一条干净见底的河流,一位拥有倾国倾城容颜的绝世佳人。远离了物欲横流的蜗角虚名蝇营狗苟,彷如世外桃源,恍惚迷离,眼前的事物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礼教道德的束缚,也没有法统专制的管约,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副淳朴憨厚的原始气息。秦于华夏边缘,唱响了中华文明边缘的绝唱。
欲接近而不可得的某种东西才是最美的。这首诗,写爱情,到了某种极致。诗三百中,论意境,无可出其右。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不散;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止。
淡雅的江南水乡灰色调,勾勒出一副余音旋绕的水墨古画。尽管在那时江南小镇还未出现,长江流域还未开发。此时中华文明的中心聚集在黄河流域,三川之地。而当时这个弱小部落是被压缩在函谷关之内的盐碱地上生存的。可是后来,这个曾牧猎于东海之滨的东夷民族,亡国殷商弃民颠沛流离西迁、出于戎狄之间的马背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筚路蓝缕开山启林,艰难的在戎狄海洋中杀伐出一片安身立命之地,维系着华夏与蛮夷间脆弱的防线;最终挥师东出函谷关,踏平了山东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女子之美,远在男子之上。不得不承认这是那男人用自己的'才情和思念喂哺出来的。芦苇随风轻轻跌落,爱情翻滚如雪涌,最终却成为了绝望的宿命。连同登彼岸的资格也不获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寻访贤人之说。真相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传达出的情感。寻找事业和寻找爱情的道路一样艰难困苦,途中必是渺茫忙碌怪石嶙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的渴望,这一切也许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这样在迷茫的生活琐碎中应运而生的。作为“五经”中最具影响力的奠基经典,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体裁诗歌总集,诗三百篇使赋比兴告别了原始狂热成为了纯粹手法,为我国诗歌的朦胧美奠定了基石,开启了华夏诗歌意境深远新的篇章。
正如《思无邪》所说,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沈邃去看待,诗三百篇,大体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诗经》读书笔记 篇3
有诗三百,悠悠入画。三百风雅,传诵万载。 《诗经》,又名《诗三百》。第一次和她邂逅是在长满荇菜的水塘边。雎鸠和鸣,荇菜参差。她身着罗裳对我莞尔一笑,似有万千风情。那时,我只觉得诗境美好得像一幅悠悠的画,殊不知,诗有三百,每首都悠悠入画。
我展开这源远流长的画卷,览尽这画中人之悲喜。城邑之外,卫君为二妹送行。燕子舒展羽翼,欲前又却,上下翩飞徘徊不忍离去。她梨花带雨一步一泪,楚楚可怜直戳卫君心中柔软,所有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都翻涌而出。燕儿哀鸣,远方渺茫,至亲分离,不知再见何时。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终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他泪湿衣衫,遥望宫车辘辘远去,久久复述着二妹的嘱托:“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燕燕》的色彩黯淡了整幅画卷,可亦有《桃夭》的那一大片粉红明亮了一方天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阳春三月,桃花正盛,漫山遍野净是粉红。出嫁的女子乘轿姗姗而来,桃花灼灼映出她明眸皓齿。新郎怒马鲜衣,意气风发,撷一朵桃花别于女子髻前。两人相视而浅笑,刹那桃花雨下,岁月静好。 画中人亦有画中情,我徜徉其间,品尽这三百风雅。 是“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行役之苦或“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的安居之乐。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山盟海誓或“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心照不宣。“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深情赞美父母的呕心沥血。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即使爱妻先逝长眠,也生死厮守,不离不弃我在这三百风雅中流连忘返,仿佛身临其境。我可以听到古人的歌哭之声,可以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炽热的心跳。从“采采芣苢”走到“蒹葭苍苍”,从“青青子衿”来“雨雪霏霏”,我览尽这千年沧海桑田。“南有乔木”,我有《诗经》。
浩浩汤汤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遗留下这样一册画卷。历经千年风霜仍光芒璀璨,埋藏数载还沉吟至今,一字一句都扣人心弦。可当高楼大厦层层崛起,当衣食住行日新月异时;当我们远离战争,生活无虞,一部手机就可以同五洲四海通讯时;当物质名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人情冷暖支配我们的心灵时,当一切都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时,还有没有人会记的那年荇菜水塘边,窈窕淑女婉转地一唱牵动了几度春秋几代人心呢?
时代在进步,这是我们的成功;经典要流传,这是我们的使命。悠悠《诗三百》,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瑰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骄傲的名片!我愿化“燕燕于飞”,把你字字句句捎向人间;我愿做夭夭桃花,绽放你悠悠诗韵长存不朽;我愿为雎鸠关关,将你三百风雅传诵万载。有诗三百,如画悠悠,我吟《诗经》又一秋。
《诗经》读书笔记 篇4
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后时小院中惬意的品茶,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晚中静静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我而言,最美好的莫过于在一个暖意、花香交织的清风中读一个无伤人事、只关风月的老故事,就这么犹报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来,悠悠地走进你的梦,缓缓地打动你的心,直叫人忆起那些缱绻千年,氤氲万世的旧时光。
初读《诗经》,是在一个雨夜。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若有若无的蛙声,伴着沙沙的翻页声,时间仿佛静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扰这样美好的时光,所以故意轻着脚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词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却发现从不碍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低语的话下来。时间一次次精简又精简它们,岁月一回回流传着又流传着它们,它们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里丢失着,散着,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涟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热烈、共同的躁动、共同的思想。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千年的历史中打磨掉了,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兜兜转转的岁月和细细密密的时光的推敲,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这些诗歌从来没有唐诗的慷慨激扬,没有宋词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元曲的清新动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感情罢了。它从来没有华丽迟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可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尝只是三言两语讲得请的?
读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佛看到夜色阑珊,明月当窗,月光如水般悠悠洒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洒在女子美丽而忧伤的脸上。那双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刚抚完琴却无知音欣赏的遗憾,还有着深深刻进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真挚的感情,是纯粹而动人的,或许我想这就是诗经的迷人之处吧。
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动了。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精神啊!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心念念到极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时此刻,他一定正在骑着战马,驰骋在沙场上,那种气势令人震撼,那种精神令人感动!读久了,会让它享受丰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从容的面对世界,因为它,我变得更加优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诗经,就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条微博,曾经有一句这么形容它—仿若山间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丽,悠雅清扬,经卷翻覆之际如见清露被初阳照耀,邂逅这一抹盈盈闪映着的翠色鲜亮。仔细回想起为什么独爱诗经?因为它有经历时光风霜后的厚重,有经历岁月涤荡后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长,内心澄静,通情达理 它会细腻到让你感动到直掉眼泪。
这就是诗经,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想紧紧的抱紧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粮,我最真挚的朋友,以至于我百转寻之,只为以筑固旧梦。
《诗经》的读书笔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题记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诗经》读书笔记 篇5
对《诗经》按照音乐来分,可以得出百姓之音,朝廷之音王幾之乐,宗庙之音三种,是为风雅颂。
按照作法去分析,就可以得出赋比兴。赋即直抒其事,加以铺陈。比即类比,一种物物类似关系,可以看出明显的性质与结构关联。兴即一物引起另一物的说明,有类似但不直接,暗含一种物我关系。
风雅颂赋比兴是为诗六义。
其实赋对于汉赋的影响已经不在需要多讲,比和兴却是异常艰难的,不仅仅影响文人的创作方式,这背后又是整个的对世界的思考和观察角度的影响。我们试着初步展现这个轮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没有任何准备,乍然看到繁茂的桃花,然后才想起新嫁娘的出嫁,这是兴。但是,新嫁娘一定和桃花有某种联系,不然为什么写了桃花,没写别的,这里面逻辑上暗含着比,但这样的联系又是那么地难以琢磨,因此,后来人对它的思考几乎全是如何建构桃树与新嫁娘之间的联系,从宇宙论的角度,从桃树的特点与新嫁娘的特点的角度,等等。
但再仔细考虑,我们就会看到一种隐含的物我关系,正是这样的桃花,才能突然在我所关注的都是这个新嫁娘的时刻突然灌注我的灵魂,不可捉摸而又耐人寻味,如此具有魅力的灵魂时刻,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境界。
赋比兴深刻地暗含着古人的物我关系。赋是我与世界的直接照面,直接铺陈看到的一切,正是在这样的结构下,汉赋才合乎逻辑地把眼光扩大到整个世界,才能创造辉煌博大的汉赋。我们把自己的.情直接扩大到物身上,让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同处于同一种氛围,读书笔记。我主动地做出了一个选择,这叫做比。我们被物诱发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来得突然,但又刚刚好,我们本身内在地有一种情,隐而不觉,但触物的瞬间,我与这物同时明白起来,这叫做兴。但我与物的这种联系又不是无端的,它就在我曾做出的主动的原则之中,我的主动原则又实际上被这种无端的联系所诱发,于是,比和兴就在无限的交织里,构成了文人与世界的独特相处方式。
在这种审美观的影响下,我们近乎后来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可以用赋比兴来做出创作手法的分析。
《诗经》读书笔记 篇6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篇7
知道《诗经》是因为唯美的《蒹葭》,了解诗经是因为《小旻》,而爱上诗经则是因为那些鲜活可爱的野蛮女友们。
诗经中有两篇诗会让我读后忍不住笑出声来,一是《关雎》,二是《泽陂》。每每翻开诗经,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那个辗转反侧思念美人的傻小子,夜晚在床上翻来覆去彻夜难眠,对那个女子心心向往之,哎,多痴情的男子!更有甚者,如《泽陂》里那个傻得可笑的痴情男,同刚才那个傻小子一样,见了美人便“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了。不仅如此,一个大男人竟半夜在床“涕泗滂沱”,就为了一“硕大且卷”的.女子。
读完笑完后,我不禁感慨,该是怎样的女子才能有这样的魅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或是沉鱼落雁的美人?
通读十五国风,却有了不一样的答案。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竟有如湘云一般独立有个性,调皮,任性,大胆的女子,在爱情中始终扮演着野蛮女友的角色。
读《东门之禅》,喜欢那个主动热情的女子,读《野有死麇》,仿佛看到了那个对猎人若即若离,半推半就的娇嗔女子,只是感叹,千年已过,这些可爱的形象竟经文字流传至今,以如此鲜活的姿态从诗经中走出。
最可爱的野蛮女友,莫过于《褰裳》里那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了,“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听听,那点小小的倔强与骄傲多像全智贤当年的野蛮宣言,那种敏感任性的小性子多像和宝玉闹别扭时的林妹妹,读褰裳,就像是听见她们一脸骄傲蛮不讲理的嗔怪:你不爱我,还没有别人爱我吗?你不爱我,我就爱别人!哎,怪不得前面那两位男士要如此痴情了,遇上这么些有个性的野蛮女友,要么娇嗔调皮,要么蛮不讲理,还会对你若即若离,真是让人头疼呢。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也许温柔贤良,也许哀怨不休,但那些爱使小性子的野蛮女友,你看见了吗?
《诗经》读书笔记 篇8
基本上我们会的诗经里的就是那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估计能把关雎,蒹葭全部背出来的都不多了,至少在我这个年龄是这样吧,实在也不能责怪我们,要知道我们向来是受考试教育,这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上课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被忽略掉了。就算我自己现在看这样的内容都会觉的实在是枯燥无味,因为这些跟我们的平常生活毫无联系,我们生活中不需要用到这样的知识。只是,如果慢慢的去读那一个个字,一个个字去用自己的想象去幻想这些故去的祖辈留给我们的语言的时候,莫不为之震撼。
喜欢关雎,就是因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喜欢蒹葭,也是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七月留给我的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绚丽,是“九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趣味。想想家乡的水鸟,想想河边的水草,感谢我有一个家园,可以让我最起码知道这些东西,能够透过诗经的语言,来看到语言之外诗情画意的存在。而我读不懂的,大概也是因为读不懂诗中的语言环境。砍砍伐檀的场景,公刘生民等周王朝的史诗我也不懂。体会不到诗的语言环境,总感觉和诗歌有一层隔阂,所以读不出韵味,也是正常。“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见过桑叶的由绿到黄,怎么理解被抛弃的女子的无奈和悲苦。“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和离乡,又怎么理解征夫怀乡的惆怅。
古老的诗歌,主题无非爱情,战争,思乡和田园。我们这一代,
是幸福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悲伤。这种没有痛楚的经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如何的依依不舍都将离去。你能够了解吗,我非常羡慕那些能为我们的王挖土筑城的人。是的!他们的确是非常辛苦,但是,当他们从天没亮,做工做到夜晚,觉得非常劳累的时候,他们能够回家。他们有家可归。
即使,即使??每天吃的只是野菜粗粮,那碗野菜汤也是他的女儿去采摘,他的妻子细细地洗过,他的儿子清晨去砍柴,他的母亲守在灶台边添柴加火。一家人一起用力,熬出这碗浓汤,然后耐心地煨着,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点着烛火等他归来品尝。
他们再苦再累,毕竟可以留在故土,每天可以见到家人,喝一碗野菜汤,就是死了,魂魄也能安然。而我,必须要远涉千里,去赴那死亡的盛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或许,有幸我可以不死吧。可那时我已经白了鬓发,像道路边老了春心的杨柳,再也舞不动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哀伤的声音,像一双无形的手,一刻不歇地揉搓我的心,让它始终褶皱,不得舒展。
......
连日的搏杀终于猝然结束。我是如此的眷恋这人世。“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八个字如红色的流星坠落,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
遥远看见一枝芙蓉涉水而来,姿态高扬,她的风仪深深地刻在他脑海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现在,请你原谅我,无法做到对你的承诺。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我的妻,我的眼睛再也无法亮起。
她先他而去。他某日翻找旧衣,睹物思人,一时之间泪不可遏。如果他是现代人,可能只是默默的'流泪,抽只烟,留下一地烟蒂。他的悲伤会像一场雨一样,下过之后再无痕迹。幸好他是先秦时代的人,于是他低低地唱起来——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他的悲伤随着他的歌留了下来,在时间的彼岸我们听到。一夕之间,白发苍苍。自卿别后,无语问添衣。你知我是那样幼弱的人,在你面前一如孩童,你去世后,我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动手寻找衣服。也许这不是我的错,面对爱人,我们都爱撒娇,愿意接受对方无微不至的照顾。遥想当年言笑晏晏,而今形单影只,徒留寂寞魂。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其实,有太多人,不是那种为爱奋不顾身的人,而真正做到“毂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好像也不多。梁山伯和祝英台之所以能够传诵千古,正是因为他们所作所为,达到了神话的境界——爱如死之坚强。“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爱别离,求不得,有很多事,不是我们不去尽力争取,而是根本,无能为力。所以更喜欢那句被篡改过的泰戈尔的名言——尘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这样的绝望更美丽更彻底。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经》读书笔记 篇9
余尝闻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其艰苦也如此。后览《神农本草经》,上应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味,下应三才,药分上中下品,未尝不慨然叹其丰备也。《诗经》者,古前文风之大观,数千年前之淳朴风雅,流芳千古,其间之美,在乎山水人文之秀丽。间有本草,或寻常草木,或珍苑奇葩,俱如诗画之洵美。
今览《诗经如画,本草如歌2》,见其行文瑰丽,内容详备,考据精准,感性与理性糅合,通俗与高雅并轨。若无对本草非常之情怀,若无脱身俗蒂之桎梏,安能行此文乎?内省吾身,则愧然攸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寝志岐黄十数年,一朝一夕,皆属奔忙。
本草者,大抵生天地之间,承日月星河之耀蒸,山川河海之润泽。或高崖之侧,深渊之渚,或厅门之傍,牛马道旁。有古今农人妇孺皆识之药,有私承家技独门秘传之法。俯拾之间,皆是良药,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春风送暖,一阳初生,万物于蛰伏中闻惊雷而醒。新生之绿意怏然,老树发新枝,春水淌明净,堂前燕归来。诗经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本草之间,以新苗入药,舍茵陈而何?蘩即茵陈也。君不闻“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之俚语乎?春乃生发之季,大凡春生之药,有生发之气,应人之肝,轻清透发,有护肝之效,有解郁之能。
夏日阴浓,离日当空,万物番秀。然江南卑湿之地,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多暑湿证。当今社会发达,民生祥和,暑厥暑痉等诸暴疾渐少,身困头昏之微恙尤多,此时代之变迁使然。尝有有心人,取新茶置荷花芯,晚含而晓放,再以山间清泉烹之,清心解暑,香韵尤绝。诗经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试想,以荷制茶,香蒲驱蚊,高朋满座,谈诗论画,高雅事也,沟通医技,快活事也。
秋风落叶,谓之容平,收获之季,昼短夜长,宜减辛增酸,润肺肃降,以养收之道。秋三月,燥气刑人,润燥一法,法宜酸甘化阴。诗经有甘棠、木瓜及梅等,皆酸甘多汁之品。梅秉春生之气,酸敛中有生发之气,甘棠、木瓜秋之果也,酸润中有肃降之功。酸,肝之体,肺之用,散敛有序,升降相因,脏腑和合而人登寿域。
冬雪冰藏,万物蛰伏,此封藏之机也。诗经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爰采唐矣?沫之乡矣。唐,菟丝也,桑椹与菟丝,补肾填精之佳品。《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贵乎不妄动,兼进补益,此冬三月养藏之道也。
本草,其味有酸苦甘辛咸,其气有升降沉浮,此人文归纳之药性也。其色有赤橙红蓝绿,其嗅有辛香臭腐,此自然生就之天性也。萱草忘忧,贝母解郁,先民之经验,首乌伤肝,兜铃败肾,后世之药理。
其有自然生成之秀美,其有人文赋予之情怀,其有科学验证之药理。其气其味其象,在乎医者用心用意用智,救死回生起疾,本草之功用大焉。
四季更迭,沧海桑田,医学与诸文史农工皆在变与不变中完善。不变者是传承,变化中有创新。尝闻师言:典籍流传,藏书宏富,文人之功也,精华与糟糠并存,后人取舍不定、徘徊期间,亦文人之过也。噫,当发宏愿,于本草中探其秀美,取其精义,古今接轨,去伪存精,发皇古义,守正创新,我辈之准绳也。
旨哉!本草,如诗如画,灼灼其华。
《诗经》读书笔记 篇10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诗经》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分成风、雅、颂三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一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它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周一从图书馆,抱回来两本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初三的时候就学过诗经的这篇经典篇目。关关和鸣的水鸟,相伴栖息在河中沙洲,在这片长满荇菜的沙洲,观望两千多年前的淑女与君子的绵绵爱情。田野之中,空气清新,雎鸠和鸣,河水微澜,古朴单纯的情愫就以这样的暖色调渐渐氤氲开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却“宛在水中央”。《蒹葭》若即若离,氤氲的效果,让一代又一代人遐想万分。
在诗经的《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姝,俟我与城隅”这样的.描述。唐代诗人韩偓也有这样一句诗:“但觉夜深花有露,不知人静月当头。”写出女子在闺房里的期许与等待的那份恬静。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急于灌木,其鸣喈喈。”葛根长又长,枝条伸展到山谷,叶儿繁茂。黄鸟翻飞,落在灌木丛,欢快地鸣叫,叽叽啾啾。有景,有物,绿的是叶,葛藤叶子蜿蜒伸展,黄的是鸟,调皮的黄雀在山谷间飞来飞去,处处留下它们欢快的唧啾声,和树叶窸窣碎响和鸣,这怎不是一派自然好风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春天复苏的时候,桃花开了,美得灼人眼眸,芳香四溢,花蕊之中,深藏着未来的桃儿,在春意黯然的时光里,极其美好。
这样的自然风光让我联想到东晋的田园代表诗人——陶渊明。在他笔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那样的悠然,恬静。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这是第一次在诗经见到这一句,觉得“牂牂”与“肺肺”,“煌煌”与“晢晢”相对应,有点有趣。黄昏降临,月二儿尚未朗照,当夜空开出灿烂如花的第一朵明星时,白杨树下便有人在等待。对那些错过的人和事,我们过后回望,只能深深自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淳朴真挚,生趣盎然。
《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
《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诗经》读书笔记 篇11
这几天忙得鸡飞狗跳,焦头烂额地应付着白天满满的安排。但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凝眸窗外明亮的灯火,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渐浓的夜意里归于放松。一本《诗经》,一杯清茶,这个夜,就这么地染上了淡淡的书卷气。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前那位伫立苦思,望穿秋水的男子的形象,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河畔痛苦而又心醉地守望。“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她采摘荇菜时的倩影,伴着还未消散的雾气中一对对雎鸠快乐地啼叫,朦胧了男子乌黑的眼眸。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拐角处,被掩埋在现代人追求浮华的灵魂深处的纯粹。当我读到这首小诗时,怦然心跳的感觉是那么地清晰,仿佛自己便是那位顾盼东西的守望者。我想,这应该就是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如藤如蔓,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美丽所在。一字一句,简短易懂且朗朗上口,即使是我这般年纪的也能诵读得抑扬顿挫。可是,这简单的字句之后,却隐伏着一种令我半懂不懂的绵长思绪,恍惚间由书页间逸散而出,潜入我的衣袖之间,再也排遣不开。
反观如今从荧幕到现实,层出不穷的“多边形恋情”,红男绿女开口闭口的“我爱你”,还有车载斗量的.花言巧语,满山满谷的欺诈谎言,再到市面上“剧情不够,爱情来凑”的所谓“新潮”小说??我在这个“爱情自由”之声响彻天外的社会里,竭力想要紧握住那种纯粹的相思最后的幻影,可惜却之觉得满眼灯红酒绿,内心却茫然若失。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曾经修订过诗经的孔老夫子如是说。
那是一种如玉一般的美,色若羊脂,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我想我已经找到梦境中声声鸠鸣的源头了。
生死契阔
西周后期,自王室东迁以来,周朝天子便失去了对诸侯的感召力与控制力。本来就不十分稳固的和平局面一下子便土崩瓦解。各地群雄逐鹿,争相割据称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存在的只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各国之间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战争,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那些幕后的操纵者们,则正用无数年轻战士们的鲜血作祭品,供奉着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击鼓》正是一位远征将士悲怆的天问。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仲。”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征战南北,一个鲜活的生命,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枚小小棋子。在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战士凝望着天空向着他的故土飞去的一行大雁,瞪圆了怒目。 “爰居其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余林之下。”眼见得征战太久的将士们个个苦苦思归,军心涣散,一路上疲于奔命,连战马也丢了,军纪松散,直如逃命。但战火还在蔓延,军队还在征尘中前行,统治者丝毫就没有考虑过士兵们的心情——毕竟,棋子是不应该有太多情感的。
战士在漫漫征途上,无力地前行着,他的心却痛苦地皱成一团。还记得,在他出发之前,他的妻子为他送行的场景——故乡的土壤泛着一种芳香的青草味,于风中梳理着长发的杨柳还刚刚展开嫩绿的新叶。二人心知这次出征吉凶难卜,但他却以战事将会很快结束为由,故做轻松,宽慰已经心如乱麻的妻子。
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远方,集合的号角似乎已经吹响。他牵过妻子的手,一双还未起老茧的白皙的手,“与子成说”,郑重地立下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答应就这么牵着她的手,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阵风沙吹来,敲打着战士铮铮的铁甲。他骤然从回忆堕入现实,心中不由得无明火起:“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唉,那柳阴下的誓言里说的是自己很快就可以和心爱的人聚首。那知,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是不会让我活着回去的,统治者让我长期服役,一点信用也不讲!
——我们这些后人往往觉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句多么美好的誓言。可惜,不知又有几个人知晓这句浪漫的誓言之后,有着一颗怎样归思如焚,怎样悲怆苦痛的心。
见鸳鸯独活于世
当诸侯们为了权利而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的时候,神州大地却浸泡在了血与泪之中。《葛生》一诗就是描写的一位战死者的妻子凄婉地悲歌。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青青的葛藤啊!从这大地的怀抱之中生出,覆盖在荆条之上;蔓生的蔹啊!生长在这荒野上,覆盖在这一片空旷的土地上。他们互相缠绕,互相搀扶,多像夫妇之间的相依相伴。而现在,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人世。“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你在那个冰冷的坟墓之中孤单地躺着,难道不觉得孤单吗?语气柔软处,仿佛在深夜之中,于丈夫亡魂之侧耳语。这种口吻,若是对生人诉说,或许应该归为一种惦记;而在百年前那个凄迷的夜里回荡,却又是那样一份痴情,是那么的凄美,又是那么的悲凉。
“夏之日,东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既然人鬼殊途,鸳鸯独存,她也便不对生活抱有什么希望了。她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希望,就是百年之后,能与自己的丈夫同居一穴,就这么终了一生。
可惜,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知道今后还要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呢。
忽然之间,一句苏轼悼亡妻的词涌上了我的心头:“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诗经》读书笔记02-04
诗经的读书笔记01-12
《诗经》的读书笔记03-05
《诗经》读书笔记03-08
(精)《诗经》读书笔记06-08
《诗经》读书笔记范文11-12
《诗经》读书笔记[精华]01-10
《诗经》读书笔记(11篇)02-05
《诗经》读书笔记11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