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22 07:17:21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1

  《诗经》里有一首《氓》,它可能是一个从没上过学的女子,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平实的语调,对自己一生感情故事的追忆。

  追忆里有喜悦、有哀愁,但无论怎样都是淡淡的,不强烈、不浓郁,有一种鲜明的农业时代的印记。虽然农业时代已渐行渐远,但《氓》的意境,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农业时代对稳定的追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开头八个字,已经把农业时代的环境呈现出来了。

  农业是把种子撒在地里,定期灌溉,等它发芽、开花、结果。从播种到收割,要一年的时间,所以依靠土地生存的人,必须定居,不能乱跑。

  那什么人在农业社会里不定居呢?就是"氓"。

  "氓"最初是指居无定所、跑来跑去的人,在这首诗里引申为做生意的人。男孩因为做生意,所以跑来跑去,就称他为"氓"。

  "氓"的意思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流氓"?因为在农业社会里,大家喜欢稳定,普遍认为定居的才是好人,而那些流动的,你不知道他的职业,不知道他每天做什么,就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的"贸",是交换的意思。在没有通行货币的时代,人们习惯以物换物,无需斤斤计较,拿起来就换了,非常淳朴。做生意的男孩抱着布,蚩蚩地傻笑着,来跟女孩换丝,女孩应该是个采桑女,所以手里有蚕丝。但女孩心知肚明,他不是真想换丝,分明是喜欢自己,借机搭讪,所以他在傻笑。

  然后,初恋就这样开始了……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男孩总是跑来跑去,他又要走了,女孩送他到淇水边。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孩大概很着急结婚,问女孩,你什么时候能嫁给我?女孩对男孩说:"不是我拖着不嫁,是你还没找媒人来下聘。你也别生气,我们就以秋天为期吧。"

  这是农业时代的伦理给女子的保护,一定要有媒人、有聘礼,有了这些保证才能有责任感,才能把恋爱变成婚姻。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最初是男孩主动追求,但后来总是女孩陷得更深。她站在破旧的土墙上眺望,看不见男孩来,就"泣涕涟涟";一旦他来了,就破涕为笑,跟他"载笑载言"。女孩所有的情思,都系在男孩身上了。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结婚前,女孩特意去卜了一卦,想看看自己的婚姻能不能顺遂,这既代表她有一些担忧、不确定,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好在这一卦"无咎言",没说什么不好。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现在是贬义,指贿赂,但古代就是财物、嫁妆。女孩要出嫁,家里需要给她准备嫁妆,男孩则要带着车子来,把女孩和嫁妆一起接走。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觉得,女孩跟男孩之间,很像农业社会的人,与商业社会的人在对话,他们的观念有一点矛盾。女孩需要农业的稳定,所以要男孩找媒人下聘,要站在土墙上等着他来,要去卜卦、想给婚姻一个确定性。从女孩的角度去看,男孩其实是不稳定的,他总要出去做生意,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那个女子,不就是这样嘛!"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她嫁给了做生意的人,而商人重利,把别离看得很轻,于是那个女子就在长久的等待中,变得落寞。

  农业时代悠远绵长的情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游牧民族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情感来得快速,而且浓烈。但是在农业社会,一切是有季节性、周期性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未落时,绿意缀满枝头,这是女子在形容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样鲜丽的她,曾引得"氓"蚩蚩地傻笑。

  而接下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落了、凋零了,桑树发黄了、枯萎了,这是女子对婚后的形容。"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说自己一直遵循着当初的承诺,可男方却变了,对他们的爱情不再专一。

  《诗经》在处理情感时,经常与大自然中的某一植物相关联,因为在农业社会里,人们总是切身体会着植物的变化,从青绿、到花开、到枯黄、到掉落。可以再看看这首《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第一段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第二段以累累的桃果,比喻新娘多子多福;最后一段又以桃树枝叶茂密,比喻家族永远昌盛。

  这种情感寄托很悠远,很绵长,因为人的情感周期与自然周期合在了一起。

  所以《诗经》才会"哀而不伤"吧,因为无论有多悲伤,最后还会循环回来,循环到万物复苏的春天。这种感情会有淡淡的哀伤,但又不绝望,这是农业时代的情感。

  回到《氓》。接下来,女子回忆她婚后的生活细节,好像很不幸福,为什么说"好像"呢?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觉一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她说自己晚睡早起,辛勤劳作,可丈夫对她的态度却不好,她用了一个"暴"字来形容。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是暴躁、还是暴力,又或者他根本没那么坏,只是夫妻俩吵架时,他发了顿脾气。但是在女子心里,她会去跟恋爱时对比,发现他"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追求不见了,两个人"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美好不见了,于是她在气头上会夸大他的不好,以至于到了"暴"的程度。

  这就是大部分人都在经历的生活和感伤啊!在今天,夫妻俩因为琐事吵架时,妻子也可能这样哭诉:"我起早贪黑照顾家,你还这么对我,一点儿良心都没有!"可实际上,他真的一点儿良心都没有吗?

  在《氓》的最后,女子信誓旦旦地表了决心: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她说浩荡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的沼泽总有边际,我的痛苦为什么无边无际呢?为了摆脱,她下决心与丈夫断情:"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就这样算了吧。但是真能做到吗?《诗经原始》中有言:"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整首诗就这样结束,无波无澜,但涟漪泛在了我们心里——

  我不愿意把《氓》理解为一首弃妇诗,不愿意把诗里的丈夫想像成一个家暴的坏人,我觉得这样不符合《氓》静静的、淡淡的情感基调。我愿意这样理解:《氓》叙述的'是最朴素的人生,最普遍的哀伤,没有什么激烈的东西,只是那样默默道来,讲给你听,也让你去思考,婚姻应该怎样保持才能更幸福。这比简单的"弃妇诗",要丰厚饱满得多。

  农业时代的美学延续

  我看过蒋勋对《氓》的解读,他提到了几部电影,据说有《氓》的意境。我找了其中两部来看——

  一部是陈凯歌的《黄土地》,一部是侯孝贤的《恋恋风尘》。

  在《黄土地》里,一名八路军文艺工作者,来到贫瘠的陕北农村收集民歌,结识了生在黄土地的女孩儿翠巧。他掏出小本子,让翠巧唱歌给他听,翠巧的爹坐在炕上说:"不喜不愁的,唱啥呀?"

  电影《黄土地》截图

  可是后来,当他离开的时候,翠巧送他,看着他的背影,翠巧远远地喊:"把你的小本本拿出来!"然后传来了翠巧的歌声:

  "哎,芦花的公鸡当院里站,共产党来了个自由汉,马里头挑马就不一般高,人里头就数咱,就数咱公家人好,依子儿呦……"

  这个时候她需要唱歌了,因为她知道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个人,她有了悲伤,但她没有痛哭,只是唱起了歌。

  电影《黄土地》截图

  《诗经》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吧,一走一留之间,心里有些哀伤,就想唱点什么来表达,没有巨大的悲痛,很含蓄、很内敛。

  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是一个"初恋告吹"的简单故事,但却隐藏着深深的乡土文学特点。

  电影里的男孩和女孩一起长大,每天坐同一列火车去上课,但他们从没谈过爱情,只是谈学习和作业。男孩像哥哥,女孩像妹妹。

  后来男孩离开了,出去当兵,他们经常通信,但慢慢地,女孩移情别恋,跟送信的邮差走到了一起。男孩得知女孩结婚的消息时,躺在军营的床上无法克制地痛哭,这是主人公在电影中唯一一次情感释放。

  电影《恋恋风尘》截图

  很喜欢《恋恋风尘》的结尾。男孩退伍,回到老家,看到阿公在整理番薯田,他叫了一声"阿公",阿公也没有上去跟他拥抱,只是很平常地问:"什么时候回来的?"似乎这就是《诗经》里面、那种来自农业社会的典型情感。

  这是一个很长的固定镜头,男孩就蹲在番薯田里,跟阿公聊天:"我们今年种了多少?"阿公有些抱怨:"都种好了,台风却来了,这些藤都被吹断了……"你也看不到他们的表情,因为镜头离着很远,而且整个画面被青山、树木、房子占据着,他们在其中,显得很小很小。

  如果电影的主题是爱情,可在最后,他们聊的却是无关紧要的农事,如此平静,而整个画面的背景,是翠绿翠绿的自然。

  电影《恋恋风尘》截图

  电影是在告诉我们,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这种静默从容的性格,浇筑在农业民族的骨髓里,面对生命、爱情,皆是。你会觉得,这很像《诗经》,很像《氓》。

  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悠远、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消逝,但农业时代的很多印记却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显得弥足珍贵。

  像《黄土地》和《恋恋风尘》这样的电影,扎根于令人眷恋的农业文明,带着宁静致远的沉思和咏叹。相比之下,那些把人生描绘成大喜大悲的盛装演出,那些把悲欢离合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文字,反而没那么有韵味了。

  电影《恋恋风尘》结尾画面

  回顾:

  它从农业伦理中短暂“出走”,它是华丽丽的大唐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2

  近几年,随着年龄增加,喜欢上了种地。所以,闲下来品读《诗经》就较关注有关农事的篇章。

  《诗经》中记叙农事的诗歌多以赋为主。如国风中的《七月》,小雅中的《甫田》、《大田》等。

  从文学角度品读,《七月》生动而形象。觉得比《大田》和《莆田》都好,但是为什么没收入小雅呢?

  先看《甫田》,这首诗歌以春天准备农事,祭天祭神保佑秋天丰收为主线。这首诗歌强调敬天的重要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按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所以,这首诗歌要收入小雅。

  《大田》比《甫田》叙述的更具体,从备种备农具,到去莠除虫,再到祈雨收获,都一一记述。特别是记载了如何为寡妇等弱势群体留在地里的庄稼以便于拾秋者。这首诗歌隐含着一个更深刻的主题:富人的'善良。

  《大田》的第三段这样写到: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这些貌似农夫未收好的收成,是专门留给那些家里是失去成年男人的妇女留下的,被留在秋田里,任由那些弱势人群捡拾。这给了人帮助又给被助者以自尊的做法真是贴心啊。

  看来《大田》录入小雅是有深意的,是在给后人一个提示:富有的人更要体恤贫困的人。

  看来富人的善良是古人极力提倡的。

  为啥要提倡呢?

  缺少了,才提倡;稀缺了,才提倡。都习以为常了,有啥好说的呢!

  几千年了,劝富人行善任重而道远啊!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3

  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在我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有不少和劳动有关的诗词歌赋。

  晋代文史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御驾亲耕”,以示对农耕和劳动的重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述了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举行规模盛大的开耕仪式,还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下田劳作。唐朝时期,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劳动节。清代一幅《皇帝耕田图》在绘制皇帝亲耕场景的空白处题写道:“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古人都认为,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龙王抬头降雨的好日子,人们祈望龙能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老百姓把这一天当作一个隆重的节日来过,预示着春耕劳作要由此开始,新的一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所以到了现在,无论节日内容如何变化,劳动的精神都一直得以延续,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劳动创造了一切成就,是劳动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翻开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古人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劳动之乐的美好情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有大量描绘劳动生产的.农事诗。像那首著名的《伐檀》一开头就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是一首描写伐木工人劳作的民歌。《芣苢》诗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则是农妇们采摘车前子草时所唱的歌谣,既生动又欢快,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妇孺所知,寥寥数句,就把劳动者的辛勤和劳苦写到了极致。他的另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读来令人感慨动容。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归田务农,他把农活写进诗里,充满诗情画意。譬如他的《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全诗平淡自然、清新质朴,言简意长,真挚感人,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告诫了人们要自食其力,勤奋劳动,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么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呢?

  白居易在《观刈麦》里把劳动的艰辛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五月,是麦收时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劳作的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为的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不能不为诗人对农家的同情与怜惜所感动。他的另一首名作《卖炭翁》,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成就光荣与梦想。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刘诗诗经典台词05-07

《诗经》全诗原文及赏析11-25

《诗经》中有关“友谊”的诗02-28

诗经《草虫》全诗赏析01-21

诗经关雎怎么读全诗03-16

刘诗诗经典语录语句05-07

《诗经:东方未明》全诗赏析01-20

《诗经》心得体会01-25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11-17

诗经心得体会05-0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