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学案

《诗经》学案

时间:2024-05-15 07:20:03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学案

《诗经》学案1

  一 教学目标:

《诗经》学案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三、预习检查

  1.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逑( ) 荇( )菜 寤寐( )( )

  蒹葭( )( ) 伊人 ( ) 溯洄( )( ) 湄 ( ) 跻 ( )

  坻( ) 涘 ( ) 参差 ( ) 琴瑟 ( ) 芼 ( )

  2.解释词语

  窈窕: 左右流之: 寤寐:

  蒹葭: 参差: 琴瑟:

  采采: 未已: 苍苍:

  思服:

  四、课文理解与感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五、当堂达标检测

  1、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4、背诵并默写诗歌。

《诗经》学案2

  学习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把握《采薇》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作品主题。

  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卫风氓》)

  学习要点: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理解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4、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分析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悲剧的原因。

  学习过程:

  导入:

  了解《诗经》及相关文学常识

  学生搜集资料,完成填空。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多为四言诗。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后被列为五经之一。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教师强调要点并补充:

  (1)《诗经》按乐曲(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

  雅

  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

  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2)《诗经》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3)常识识记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诗经》中的风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并称为风骚,

《诗经》学案3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 )踟蹰( )( )

  卜筮( ) 愆期( ) 偕老( )

  淇水汤汤( ) 美人之贻( )

  2. 根据课文填空。

  ( )我彤管 乘彼( )垣

  ( )首踟蹰 说( )女美

  士( )其行 匪我( )期

  3. 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诗经》学案4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理解“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氓》,第二课时学习《采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检查预习

  1、完成下列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__部的诗歌总集,又称《 》或《 》,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__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开创了我国 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注音

  氓( ) 蚩蚩( ) 匪( )来贸丝 愆( )期

  将( )子无怒 乘彼垝( )垣( ) 尔卜尔筮( )

  以我贿( )迁 于( )嗟( )鸠兮 犹可说( )也

  其黄而陨( ) 淇( )水汤( )汤 渐( )车帏裳

  靡( )室老矣 夙( )兴夜寐 咥( )其笑矣

  隰( )则有岸 言笑晏晏( )

  3、指名朗读或全体齐读

  (说明:一是强化字音识记,二是明确朗读节奏,三是进一步熟悉课文。这可以根据具体班级而定。)

  三、阅读文本,初步感知

  再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共六章,请概括每章内容。

  2、请结合具体词句,概括每个阶段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心情。

  明确:

  1、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温言相劝,善解人意。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天真痴情,甜蜜温馨。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沉痛告白,告诫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忠于爱情,却遭变心。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勤劳辛苦,无怨无悔,却遭虐待。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亲人误解,独自伤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认清现实,清醒刚烈。

  四、探究与实践

  1、讨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提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

  2、找出课文中运用了赋和比兴(比、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地称为比兴,这也可以降低学生训练的难度)的例子,请学生借鉴该手法,仿写三个句子。

  (教师可以给一个话题,如“感动”“等待”等,学生也可以自拟话题写一段话,写完后交流。)

  五、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并预习《采薇》,要求能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采薇》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检查诵读与疏通

  1、诵读

  (先指名学生读,教师可适当指点引导;再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2、疏通文意

  (教师可以找几个句子让学生疏通,并强调容易出错的字词。)

  三、感知与探究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4、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5、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7、背诵全诗

  四、交流与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并在课堂上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巩固背诵;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诗经》学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诗经》学案】相关文章:

诗经月出的赏析_诗经月出拼音04-16

诗经的格言02-21

经典诗经名言02-22

诗经的简介11-23

经典诗经语录12-09

诗经的句子12-26

《诗经》教案08-25

《羔羊》诗经06-06

《诗经》的简介02-2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