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全文

诗经全文

时间:2024-07-16 09:12:17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全文【常用15篇】

诗经全文1

  [先秦]诗经

诗经全文【常用15篇】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所谓伊人,於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

  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所谓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注释:

  1、皎皎:洁白,光明。这里指马皮毛发光。

  2、絷(音执):绊。

  3、维:拴。

  4、焉:此,在这儿。

  5、贲(音闭):饰也。一说光采之貌。

  6、逸豫:安乐。

  7、勉:抑止之词。

  8、遁:隐去。一说走。

  9、空谷:穹谷;深谷。

  10、音:信。

  11、遐:远。

诗经全文2

  [先秦]诗经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1】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

  【2】覃(tán):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3】施(yì):蔓延。

  【4】中谷:山谷中。

  【5】维:发语助词,无义。

  【6】萋萋:茂盛貌。

  【7】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

  【8】于: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9】集:栖止。

  【10】喈(jiē)喈:鸟鸣声。

  【11】莫莫:茂盛貌。

  【12】刈(yì):斩,割。

  【13】濩(huò):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14】絺(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

  【15】綌(xì):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16】服:穿。

  【17】斁(yì):厌倦。

  【18】言:一说第一人称代词,一说作语助词。

  【19】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一说女师。

  【20】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21】薄:语助词,或曰为少。

  【22】污(wù):洗去污垢。

  【23】私:贴身内衣。

  【24】澣(huàn):浣,洗。

  【25】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或曰为礼服。

  【26】害(hé):通“曷”,盍,何,疑问词。

  【27】否:不。

  【28】归宁:出嫁后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宁,安也,谓问安也。

  作品赏析:

  人们常爱用“多义性”来解说诗意,这其实并不准确。“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当诗人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不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但是,诗人用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往往是多义的。倘若在诗之上下文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为了不至过于武断,人们只好承认,那首诗本有着“多种含义”。

  《葛覃》所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周南·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诗人对证,只能留下一个悬案。

  不过,不管此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德堪为范的待嫁女还是返回娘家的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则毫无疑问。

  全诗分三章,展现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这“无人”的境界只是作者营造的一种画境,在那绿葛、黄雀背后,还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次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中,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里终于透露出,这位女主人公,原来是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这样,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诗经全文3

  [先秦]诗经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2]车鸾镳,载猃歇骄。

  注释:

  【1】驷:四马。

  【2】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3】阜:肥硕。

  【4】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5】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6】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7】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

  【8】时:“是”的假借,这个。

  【9】辰:母鹿。

  【10】牡:公兽,古代祭祀皆用公兽。

  【11】硕:肥大。

  【12】左之:从左面射它。

  【13】舍:放、发。

  【14】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15】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16】闲:通娴,熟练。

  【17】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18】鸾:通“銮”,铃。

  【19】镳(biāo):马衔铁。

  【20】猃(xiǎn):长嘴的猎狗。

  【21】歇骄:短嘴的猎狗。

  作品赏析: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诗经全文4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①螽(zhong)斯:蝗虫。羽:翅膀。

  ②诜诜(she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③宜:多。

  ④振振:繁盛的样子。

  ⑤薨薨(hong):很多虫飞的声音。

  ⑥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⑦揖揖:会聚。

  ⑧蛰蛰(zhe):多,聚集。

  译文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乱纷纷。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闹哄哄。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聚成团。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成片数不清。

  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由此看来,方氏的评语似可改为:诗虽平说,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关于诗旨,《毛诗序》云:“《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点出了诗的主旨,但拖了一个经学的尾巴。朱熹《诗集传》承毛氏之说。还作了“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发挥,没有贯彻其“《诗》作诗读”的主张。对此,姚际恒一并认为“附会无理”(《诗经通论》);方玉润进而指出:诗人措词“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诗经原始》)。确实不可泥求经传,而应就诗论诗。

  体会意象,细味诗语,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显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真可谓是宜子的动物。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就诗语而言,“宜尔子孙”的.“宜”,有“多”的含义;而六组叠词,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易辞复唱,用墨如泼,正因心愿强烈。“子孙”,是生命的延续,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

  就诗篇编排而言,前篇《国风·周南·樛木》祝贺新婚幸福,此篇继而祈颂多生贵子,不仅顺理成章,或恐正是编者苦心所系。

诗经全文5

  [先秦]诗经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不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注释:

  【1】载(zài)芟(shān)载柞(zuò):芟,割除杂草;柞,砍除树木。载……载……,连词,又……又……

  【2】泽(shì)泽:通“释释”,土松散润泽貌。

  【3】千:概数,言其多。

  【4】耦(ǒu):两人并耕叫“耦”。

  【5】耘(yún):除田间杂草。

  【6】徂(cú):往。

  【7】隰(xí):低湿地。

  【8】畛(zhěn):高坡田。

  【9】侯:语助词,犹“维”。

  【10】主:家长,古代一国或一家之长均称主。

  【11】伯:长子。

  【12】亚:叔、仲诸子。

  【13】旅:幼小子弟辈。

  【14】彊(qiáng):同“强”,强壮者。

  【15】以:雇工。

  【16】有嗿(tǎn):即“嗿嗿”,众人吃饭的声音。

  【17】馌(yè):送给田间耕作者的饮食。

  【18】思:语助词。

  【19】媚:美。

  【20】依:壮盛。

  【21】士:《毛传》训“子弟也”,朱熹《诗集传》训“夫也”。

  【22】有略:即“略略”,形容锋利。

  【23】耜(sì):古代农具名,用于耕作翻土,西周时用青铜制成锋利的尖刃,是后世犁铧的前身。

  【24】俶(chù):始。

  【25】载(zī):读作“菑”,用农具把草翻埋到地下。

  【26】南亩:向阳的田地。

  【27】实:种子。

  【28】函:含。

  【29】斯:乃。

  【30】活:活生生。

  【31】驿驿:《尔雅》作“绎绎”,朱熹《诗集传》训“苗生貌”。

  【32】达:出土。

  【33】厌:美好。

  【34】杰:特出之苗。

  【35】厌(yān)厌:禾苗整齐茂盛貌。

  【36】麃(biāo):谷物的穗。

  【37】载(zài)获:开始收获。

  【38】济济:人众多貌。

  【39】有实:即“实实”,广大貌。

  【40】积:露天堆积。

  【41】亿:十万。

  【42】秭(zǐ):一万亿。

  【43】醴(lǐ):甜酒。

  【44】烝(zhēng):进。畀(bì),给予。

  【45】祖妣(bǐ):祖父、祖母以上的祖先。

  【46】洽:合。以洽百礼,谓合于各种礼仪的需用。

  【47】有飶(bì):即“飶飶”,形容食物的香气。

  【48】椒:以椒浸制的酒。

  【49】胡考:长寿,指老人。

  【50】匪(fēi):非。

  【51】且:此。上“且”字谓此时,下“且”字谓此事。

  【52】振古:终古。

  作品赏析:

  全诗三十一句,不分章,但有韵,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几篇有韵诗中用韵较密的一篇。

  全诗虽未分段,其叙事自成段落,层次清楚,前二十一句可算是第一部分,后十句算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叙述以下内容:

  首四句写开垦。描写了有的割草,有的刨树根,一片片土壤翻掘松散,“千耦其耘”,遍布低洼地、高坡田,呈现热烈的春耕大生产景象。“千耦其耘”的“耘”字,单释为除田间杂草,与“耕”合用则泛指农田作业。开垦时重在耕(翻掘土壤),这里是为了用韵,略为“耘”,实即“千耦其耕”。所谓“耦耕”,是上古一种耕作方式,即二人合作翻掘土壤。如何并力,可有几种形式,如挖掘树根,宜对面合作;开沟挖垅,不妨并肩;盖使用耒耜翻地,必须一推一拉。这里言“千耦”,是言极多,从低洼地到高坡田,遍布田野,开垦面积多,出动的劳动力多,这只可能是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性质的大生产。

  第五至第十句写参加春耕的人,男女老少全出动,强弱劳力都上场,漂亮的妇女,健壮的小伙,在田间吃饭狼吞虎咽,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据文献所载,周王是全部土地的`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他只直接拥有一大片土地,以封建形式将土地分封下去,他取贡赋,并有权随时收回土地。所以被分封者只有较长期的、较固定的使用权,各土地领主又以同等形式分给下属,这样可以层层分下去,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当时的家庭实际是家族,以家长为首,众兄弟、子孙多代同居,这种土地分配和家庭结构形式,在诗中都反映了出来。

  第十一至第十四句写播种。锋利的耒耜,从向阳的田地开播,种子覆土成活。“啊!多么锋利的耒耜!”“播下百谷就出芽!”在这赞叹声中饱含着欢欣,反映出金属(青铜)农具的使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五至第十八句写禾苗生长和田间管理。“驿驿其达”,“厌厌其苗”,也是赞叹中饱含喜悦;“緜緜其麃”,表示精心管理,努力促进作物生长,表现了生产的热情。

  接下去三句写收获。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以“万亿及秭”形容露天堆积的谷物广大无边,表现丰收的喜悦。“万亿及秭”一句是全诗的转折处。此句以上是写农事,从开垦叙述到收获;此句以下则转人祭祀和祈祷,可以说是诗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前七句写制酒祭祀,是全诗的思想中心,表明发展生产是为烝祖妣、洽百礼、光邦国、养耆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报答祖先,光大家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这也是周代发展生产的根本政策。周代制酒主要用于祭祀和百礼,不提倡平时饮酒。末尾三句是祈祷之辞,向神祈祷年年丰收。《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后人多以此篇为不限于籍田祀神之用,与《周颂·丰年》诗大致相同,亦可为秋冬祀神之诗。

  全诗叙述有层次、有重点,初言垦,继言人,言种,言苗,言收,层层铺叙,上下衔接;至“万亿及秭”而承上启下,笔锋转势,言祭,言祷。在叙述中多用描写、咏叹,时或运用叠字、排比、对偶,押韵而七转韵,都使全诗的行文显得生动活泼,这在《周颂》中是相当突出的。

诗经全文6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及注释

  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 显示全部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诗经全文7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现代生物学家或以为的长颈鹿。

  【2】趾:足,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5】于(xū):通“吁”,叹词。

  【6】于嗟:叹美声。

  【7】定:通“顁(dìng)”,即额头。

  【8】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9】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阶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过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诗经全文8

  [先秦]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2】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3】洲:水中的陆地。

  【4】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5】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6】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7】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8】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9】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10】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11】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2】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3】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4】芼(mào):择取,挑选。

  【15】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

  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

  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

  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

  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

  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

  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

  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

  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诗经全文9

  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注释】

  麻:大麻,桑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茎皮长而坚韧,古人多用以纺布编织等。

  留子嗟:春秋时周大夫,子嗟为其字,在朝贤而有功,后被放逐。

  将:表示请求或希望之意。

  施施:舒缓行走貌。

  留子国:春秋时贤人,留子嗟之父,子国为其字。

  李: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称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

  留之子:留氏之子。

  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

  【翻译】

  小土丘上有大麻,是那留子嗟的功劳。那位留子嗟啊,希望他能缓缓到来。小土丘上有麦田,是那留子国的功劳。那位留子国啊,希望他来食用麦谷。小土丘上有李树,是那留氏之子的功劳。那留氏之子啊,赠给我浅黑的佩石。

  【解读】

  对《丘中有麻》这首诗的解读,古今学者也存在较大分歧。《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庄王不明,贤人放逐背景之下的国人思贤之作,而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写的是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不来,怀疑对方另有与之私者而留之者。近现代学者多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不过认为彼留子嗟并非女子的怀疑,而是她对二人在彼处幽会的回忆之辞。如果依此说法,将嗟解释为语气助词,后文的国子二字势必也只能解为语气助词,然而遍观《诗经》,这种用法几乎无例可寻。再者,结合《邶风静女》等诗,可大略知晓周时平民男女互赠信物之俗,贫穷百姓而以佩玖贵物相赠,于理难通。再加上《毛诗》已考定留子嗟留子国为人名,为使上下诗句得到贯通、合理的解释,因此此处从《毛诗序》之说。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皆运用叠咏结构。留子嗟是周时的贤臣,本应受到王室礼遇,最终却遭到君王放逐,因此他能得到民众普遍的'思念感怀,也在情理之中。各章分别以山丘上的麻麦李起兴,这三种植物都属于农作物,实际上是诗人托物言志之辞,用以引出本诗主人公彼留子嗟,表明正是在他的德政之下,百姓才会有这种安定自足的生活,感念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后文民众以顶真手法反复咏唱,希望能够邀请他前来,品尝一番因他才有的丰硕谷物,流露出农人善良淳朴、知恩图报的风格。第二章中写到留子嗟之父留子国,对此孔颖达认为,本诗歌咏的主人公并非留子国,只是因诗人思怀子嗟,溯及其父,以其家族世代累德而誉美之,这和《王风扬之水》中互文修辞的运用十分类似。

  此外,《毛诗》认为末句中的佩玖象征着留子嗟之德如同美玉,贻我佩玖表明诗人希望留子嗟将其精神品质传递给自己,使自己的人格境界在其感化和砥砺之下,最终也能升华到他那样的高度。这个说法合乎诗意又耐人寻味,而且也深具教育启发意义。

诗经全文10

  [先秦]诗经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注释:

  【1】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2】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

  【3】至止:到来。止,之。

  【4】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5】渥(wò):涂。

  【6】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7】纪:山角。

  【8】堂:山上宽平处。朱熹《诗集传》:“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一说纪和堂是两种树名,即杞柳和棠梨。

  【9】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

  【10】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11】将(qiāng)将:同“锵锵”,象声词。

  【12】寿考:高寿,长寿。亡(wàng):通“忘”,忘记。

  作品赏析:

  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

  诗的“美”,主要是颂美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势。那君子的脸容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色斑烂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诗经全文11

  [先秦]诗经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注释:

  【1】思:语助词。一说为“思念”。

  【2】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

  【3】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

  【4】克:能够。

  【5】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6】立:通“粒”,米食,一说“养育”。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

  【7】烝(zhēng)民:众民。

  【8】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

  【9】贻:遗留。

  【10】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

  【11】率育:普遍养育。

  【12】界:疆、界,都是指疆域。

  【13】陈:布陈,遍布。

  【14】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

  【15】时:此。

  【16】夏:中国。

  作品赏析:

  这是祭祀周族祖先后稷以配天的乐歌。周颂中祭祀先王之作,大都篇幅简短。如《周颂·维清》祭祀文王,只有短短五句;此篇祭祀后稷,也不过八句。究其原因,便是周朝历代先王的丰功伟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须赘述。就此篇而论,后稷的传奇性经历和“诞降嘉种”、“是获是亩”赐民百谷的无量功德,在同属《诗经》的《大雅·生民》中便有详尽的叙述与颂扬。《大雅·生民》即使未能创作于《周颂·思文》之前,而它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内容则必然早就广泛流传于民间。

  当时的祭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祭祀的程序随着乐歌(这里是《周颂·思文》)曲调缓缓进行(据王国维《说周颂》),简短的歌辞一再回环重复,气氛非常庄严,人们会感觉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参与盛典的`自豪荣幸和肩负上天使命的虔诚在此间密切融合。

  正因为如此,后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帝授意下完成的:“帝命率育。”从创作结构上看,“天”“帝”之间是一种紧扣和呼应;就创作意旨而言,又是天人沟通印象的有意识加深。在“人定胜天”观念形成之后,天人沟通、天人感应的思想仍然绵延不绝,并且时时占据着正统地位,何况在其形成之前。在《周颂·思文》产生的当时,天人沟通应该具有甚至不需要任何艺术手段就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量。这样说自然不是说《周颂·思文》毫无艺术性,其实这种祭祖诗本身是一首乐歌,具有娱乐的艺术审美功用。

  西周当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政权,“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自然是这种权威的宣告,但又是秉承天命子育万民的一种怀柔。昌盛的、向上的政权不会在立威的同时忘记立德,西周政权也保持着这种明智。

诗经全文12

  [先秦]诗经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注释:

  【1】台:通“薹(tái)”,莎草,又名蓑衣草,可制蓑衣。

  【2】莱:藜(lí)草,嫩叶可食。

  【3】只:语助词。

  【4】邦家:国家。

  【5】基:根本。

  【6】光:荣耀。

  【7】杞(qǐ):枸杞。

  【8】父母:意指其爱民如子,则民众尊之如父母。

  【9】德音:好名誉。

  【10】栲(kǎo):树名,山樗(chū),俗称鸭椿(chūn)。

  【11】杻(niǔ):树名,檍(yì)树,俗称菩提树。

  【12】遐:何。

  【13】眉寿:高寿。眉有秀毛,是长寿之相。

  【14】茂:美盛。

  【15】枸(jǔ):树名,即枳椇(zhǐjǔ)。

  【16】楰(yú):树名,即鼠梓(zǐ),也叫苦楸(qiū)。

  【17】黄耇(gǒu):毛传:“黄,黄发;耇,老。”

  【18】保艾:保养。

  作品赏析:

  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民歌味十足。南山有台、有桑、有杞、有栲、有枸,北山有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正如国家之拥有具备各种美德的君子贤人。兴中有比,富有象征意义。但是兴语的作用还有为章节起势和变化韵脚以求叶韵的作用。在此诗中,这两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直说“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等,则显得突兀和浅直,加上“南山有台,北山有莱”等后,诗顿时生色不少,含蓄而委婉,诗的韵律也由此而和谐自然。兴语之后,是表功祝寿。每章两次直呼“乐只君子”,可以见出祝者和被祝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前三章“邦家之基”“邦家之光”“民之父母”三句,言简意赅,以极节省的笔墨为被颂者画像,从大处落笔,字字千金,为祝寿张本。表功不仅是颂德祝寿之所本,而且本身也是其中的必要部分。功表得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诗的主旨。正因为前面的功表得得体而成功,后面的祝寿才显得有理而有力。四、五两章用“遐不眉寿”“遐不黄耇”两个反诘句表达祝愿:这样的君子怎能不长眉秀出大有寿相呢!这样的君子怎能不头无白发延年益寿呢!这又是以前三章的表功祝寿为基础的。末了,颂者仍不忘加“保艾尔后”一句。重子嗣,是中国人的'传统,由祝福先辈而连及其后裔,是诗歌的高潮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虽单纯,但结构安排相当精巧,五章首尾呼应,回环往复,语意间隔粘连,逐层递进,具有很强的层次感与节奏感。选词用字,要言不烦、举重若轻、颇耐咀嚼,表现出歌词作者的匠心独运。作为宴享通用之乐歌,其娱乐、祝愿、歌颂、庆贺的综合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诗经全文13

  [先秦]诗经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

  【1】大田:面积广阔的农田。

  【2】稼:种庄稼。

  【3】既:已经。

  【4】种:指选种籽。

  【5】戒:同“械”,此指修理农业器械。

  【6】乃事:这些事。

  【7】覃(yǎn):“剡”的假借,锋利。

  【8】耜(sì):古代一种似锹的农具。

  【9】俶(chù)载:开始从事。

  【10】厥:其。

  【11】庭:通“挺”,挺拔。

  【12】硕:大。

  【13】曾孙是若:顺了曾孙的愿望。曾孙,周王对他的祖先和其他的神,都自称曾孙。若,顺。

  【14】方:通“房”,指谷粒已生嫩壳,但还没有合满。皁(zào):指谷壳已经结成,但还未坚实。

  【15】既坚既好:指籽粒坚实、饱满。

  【16】稂(láng):指穗粒空瘪的禾。

  【17】莠(yǒu):田间似禾的杂草,也称狗尾巴草。

  【18】螟(míng):吃禾心的害虫。

  【19】螣(tè):吃禾叶的青虫。

  【20】蟊(máo):吃禾根的虫。

  【21】贼:吃禾节的虫。

  【22】稚:幼禾。

  【23】田祖:农神。

  【24】秉:执持。

  【25】畀:给与。

  【26】炎火:大火。

  【27】有渰(yǎn):即“渰渰”,阴云密布的样子。

  【28】祈祈:徐徐。

  【29】公田:公家的田。古代井田制,井田九区,中间百亩为公田,周围八区,八家各百亩为私田。八家共养公田。公田收获归农奴主所有。

  【30】私:私田。

  【31】稚:低小的穗。

  【32】穧(jì):已割而未收的禾把。

  【33】秉:把,捆扎成束的禾把。

  【34】滞:遗留。

  【35】伊:是。

  【36】馌(yè):送饭。

  【37】南亩:泛指农田。

  【38】田畯(jùn):周代农官,掌管监督农奴的农事工作。

  【39】禋(yīn)祀:升烟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礼,也泛指祭祀。

  【40】骍(xīn):赤色牛。

  【41】黑:指黑色的猪羊。

  【42】与:加上。

  【43】介:“丐”的假借,祈求。

  【44】景福:大福。

  作品赏析:

  全诗四章,其中第三章最重要也最精采,其他各章如众星之拱月,绿叶之衬花。第三章实写丰收,前二章起铺垫作用,末章是祭祀套话式的余波。

  农业丰收不是从天而降神赐的。诗首章追叙了对春耕的高度重视与精心准备。起句“大田多稼”虽是平淡的直赋其事,然而画面雄阔,涵盖了下文春耕夏耘秋收种种繁复场景,为之提供了纵情挥写的大舞台,气势不凡。由此可窥见当时绝非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而是井田制下的原始大生产耕作。第二句“既种既戒”,实是抓住了农业生产的“牛鼻子”,即选择良种与修缮农具。有了良种,播种的“百谷”才能“既庭且硕”;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农奴以“覃耜”去犁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覃耜”只是“既戒”工作的举隅,其它可以想见。除了选种与修具外,还需有其他一系列次要的准备工作,诗用“既备乃事”一笔带过,笔墨精简,疏而不漏。用三个“既”字表示准备工作完成,干脆利落,要言不烦。末句冒出“曾孙是若”,好像很突兀,其实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曾孙”是当时政治、经济舞台的主角,也是此篇的核心人物,农奴一切卖力的活动都是为了顺应“曾孙”的`欢心。春耕开局不错,最愉悦的人,当然是主角“曾孙”。这句客观上明确无误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主奴关系。从全篇看,第四章曾孙将出场巡视和主祭,这里先提一句作伏笔,也起到了贯通全篇血脉的作用,所谓着一子而满盘皆活。

  次章追叙夏耘,即田间管理,主要写除杂草与去虫害。播种后倘让作物自生自灭,那秋收就很渺茫,因此必须加强管理,而且要贯穿百谷成长的全过程。“既方既皁,既坚既好。”四个“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将作物阶段性生长的典型画面作了逐步推进的忠实记录,很有农业科学性,不谙农事的人是很难如此简练精确表述的。而“不稂不莠”却是关键句,即除尽了稂莠,才使粮食长势旺盛,这是略去了种种艰辛劳动过程而提炼出来的重要经验。另一条经验是灭虫。百谷有螟螣蟊贼以及蝗虫等许多天敌,如果不加清除,“田稚”难保,也许会导致粮食颗粒无收。除虫的办法,主要用火攻。让害虫在“炎火”中葬生。由于虫害在一定程度上不像除草那样可以完全由人工加以控制,所以先民又搬出了被称作“田祖”的农神,祈求田祖的神灵将虫害去尽。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但也表现了农夫们的迫切愿望。《诗经》中此处提到的除虫方法,后世继续奉行沿用,典型例子是唐代姚崇驱蝗。开元四年(716年),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奏道:“《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旧唐书·姚崇传》)于是遣使分道杀蝗,终于扑灭虫害,保住庄稼。这明显是受了《小雅·大田》诗的启发。

  如果说上二章写的是尽人事,那么天时对于农业也至关重要,所以第三章前四句就写了风调雨顺情况。阴云弥漫,细雨绵绵,真是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公田、私田都有充沛雨水。外界景观与内心感受打成一片,农夫的喜悦在这四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公田”、“私田”的先后关系中,展现了社会矛盾缓和时期农夫们的忠悃厚道心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那是非常真率自然的。

  三章其余五句写丰产丰收。若从正面写,谷穗金黄一片,农夫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肩挑车载沉甸甸,大囤小囤满满装,也可以写得沸沸扬扬,动人心目,但那毕竟是寻常蹊径,易于雷同俗套。此诗之妙在于侧写,在于烘托,在于细节描写,不写收,而写不收,从不收中反映丰收,构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绝。你看,有长得欠壮实故意不割的,有割了来不及捆束的,有已捆束而来不及装载的,还有许多飘洒散落在各处的谷穗。这些镜头读者闭目想像一下,是丰收还是歉收,不言而喻。至于怎么个丰收法,那就由读者各自去驰骋想像。该实的地方却留下一片空白,让人自行补充,这才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妙谛。对于此点,历代论者均赞赏不已。

  三章的末句“伊寡妇之利”,又使诗的意境得到升华。如果没有这末句,人们或会有疑问:大田里散落漏收那么多粮食,是不是农夫们偷懒和不珍惜呢?也或会作如是想。有了脱颖而出的此句,人们才恍然意识到农夫们故意不收割殆尽是有良苦用心的。为了让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糊口活命,又免于他们沿街挨户乞讨的窘辱,农人有意留下一小部分丰收果实让他们自行去采拾,那种细腻熨贴,那种宅心仁厚,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有拯溺帮困的恻隐之心,那是一种宽广胸怀和崇高美德,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此诗中的“寡妇”,比之唐代杜荀鹤诗中写到兵荒马乱时世的“山中寡妇”那“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的境况来,真是幸运多多。关于此句,还引发过一场怎样理解此诗主旨的论辩。《毛诗序》谓此诗“剌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诗序辨说》则驳道:“此序专以‘寡妇之利’一句生说。”至于两者优劣,应当说,寡妇之拾穗,也确实反映了贫民生活的无保障,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不公,说诗有“刺”的含意也并不太离谱。但从诗的整体意向而言,是“美”的成分居多,即赞美农夫通过辛勤劳动而喜得丰收。《毛序》以偏概全,朱子所驳也属平允。

  田间劳动大军正在收割捆载,忙得不亦乐乎,田头有农官“田唆”在第一线指挥督察,后方有妇女孩子提筐来送饭食,整个画面一片繁忙热闹景象。这时最高统治者“曾孙”来了,其热气腾腾场面顿时达于沸点,至少从田唆的“至喜”表情上能让人领悟到这一点。第四章实写曾孙省敛,与首章春耕时“曾孙是若”相呼应。更与上篇《甫田》描写“省耕”时情景密合无间,是一模一样的四句。这大约是当时颂扬王权的套话吧。接着是曾孙祭祀田祖,祭祀四方神,牺牲粢盛恭敬祗奉,肃穆虔诚,为黎民为国祚祈福求佑。王权与神权互相依傍而彼此更为尊崇显赫,这大约也是曾孙省敛时所能做的最正儿八经的事吧。其实这都是歌功颂德的冠冕堂皇话,无甚精义,后世捧场诗文的层出不穷,其源头也可追溯到《诗经》上,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此诗在艺术上造诣颇深。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为后世勾勒了一幅上古时代农业生产方面的民情风俗画卷。其中的人物,如农人、妇子、寡妇、田唆、曾孙,虽着墨无多,但各有各的身份动作,给人以真实感受。凡此均体现出诗作的艺术魅力,给人无穷回味。

诗经全文14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芄〔wn〕兰:又名萝藦,多年生草质藤本,叶长而尖,可入药。

  支:枝地假借字,枝条。

  觿〔xī〕:象骨制成的解绳结的角锥,亦用作成人饰物。

  能不我知:怎能不知晓我意?能,岂,难道,一说才能。我知,即知我,一说如我所知。

  容兮遂兮:容,仪容端严,一说佩刀。遂,安舒貌,一说佩玉。

  悸〔j〕:衣带下垂貌。

  韘〔sh〕:古代射箭时戴在拇指上的象牙扳指。

  甲:狎地假借字,亲昵,亲近。

  【翻译】

  芄兰抽出枝条,童子佩戴觿饰。虽然佩戴觿饰,难道不知我意?仪容庄严体态安舒,衣带自然向下低垂。芄兰生发叶子,童子佩戴韘饰。虽然佩戴韘饰,难道不亲近我?仪容庄严体态安舒,衣带自然向下低垂。

  【解读】

  关于《芄兰》这首诗的主旨,历来学者分歧极多。《毛诗序》认为是卫国大夫对卫惠公骄而无礼的讽刺,民初徐绍桢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是卫国大夫对卫惠公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的赞美。此外,还有叹卫国失小学之教说、刺霍叔助武庚作乱说、刺童子早婚说,及今人多持的女子嗔怨恋人说等。

  本诗仅有两章,每章六句,皆用叠咏结构。各章首句都用芄兰枝叶起兴,因芄兰荚实为锥形,近似觿佩,因此自然引出了后文童子佩觿和佩韘的描写。觿和韘在古代本是成人饰物,此处却由童子佩戴,难免有僭越礼法之嫌,因此各章前两句都含有诗人的暗讽之意。其后一句运用顶真,引出诗人两度反诘,以佩饰之盛美反衬童子之少德,极尽揶揄嘲谑之意。末二句两章完全重复,描摹的`是童子端严安舒的仪容,乃正话反说,笑里藏刀,增强了全诗的讽刺效果。

  全诗高度复沓,只易三字,就将诗人的内心情感层层推进,表露无遗。清代牛运震在《诗志》中点评此诗诗情妙甚,且认为能不我知能不我甲二句已点明全诗讽刺之旨,而末二句咏叹使讥讽之意更加深长,诚如其言。

诗经全文15

  [先秦]诗经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

  注释:

  【1】猗(yī)嗟:赞叹声。

  【2】昌:美好的样子。

  【3】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

  【4】抑(yì):同“懿”,美好。

  【5】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

  【6】趋:急走。

  【7】跄(qiāng):步有节奏,摇曳生姿。

  【8】臧(zāng):好,善。

  【9】名:借为“明”,面色明净。

  【10】仪既成:朱熹《诗集传》:“仪既成,言终其事而礼无违也。”

  【11】射侯:射靶。

  【12】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

  【13】展:诚然,真是。

  【14】甥:古代女儿之子。一说姊妹之子曰甥,言称其为齐人之甥,而又以明非齐侯之子。

  【15】娈(luán):美好。

  【16】选:才华出众。

  【17】贯:穿透。

  【18】反:箭皆射中一个点。朱熹《诗集传》:“四矢,射礼每发四矢。反,复也,中皆得其故处也。”

  【19】御乱:防御战乱。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诗经全文】相关文章:

诗经全文07-15

诗经采薇的全文11-23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11-22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11-23

诗经全文15篇【热门】07-15

诗经全文通用(15篇)07-16

诗经《采薇》全文译文10-25

诗经芣苢全文解释01-21

诗经全文精华(15篇)07-1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