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唐诗> 李白的唐诗

李白的唐诗

时间:2024-06-07 16:28:49 唐诗 我要投稿

李白的唐诗(大全15篇)

李白的唐诗1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一(一作同王昌龄

李白的唐诗(大全15篇)

  [唐] 李白

  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

  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

  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相期乃不浅,幽桂有芳根。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唐] 李白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予未相知,茫茫绿云垂。

  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

  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

  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东鲁门泛舟其一

  [唐]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唐] 李白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暝。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像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江上秋怀

  [唐] 李白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咏槿

  [唐] 李白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巫山枕障

  [唐] 李白

  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

  平虏将军妻

  [唐] 李白

  平虏将军妇,入门二十年。君心自有悦,妾宠岂能专。

  出解床前帐,行吟道上篇。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

  寄远其四

  [唐] 李白

  玉箸落春镜。

  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

  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

  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

  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

  日夜向阳台。

  越女词其三

  [唐] 李白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李白的唐诗2

  口号赠徵君鸿 此公时被征

  [唐] 李白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

  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

  赠崔秋浦其一

  [唐] 李白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

  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

  赠崔秋浦其三

  [唐] 李白

  河阳花作县。

  秋浦玉为人。

  地逐名贤好。

  风随惠化春。

  水从天汉落。

  山逼画屏新。

  应念金门客。

  投沙吊楚臣。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唐]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二

  [唐] 李白

  东平与南平。

  今古两步兵。

  素心爱美酒。

  不是顾专城。

  谪官桃源去。

  寻花几处行。

  秦人如旧识。

  出户笑相迎。

  宿清溪主人

  [唐] 李白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唐] 李白

  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觉罢揽明镜,鬓毛飒已霜。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时人疑夜光。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

  令弟经济士,谪居我何伤。潜虬隐尺水,著论谈兴亡。

  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

  吾将抚尔背,挥手遂翱翔。

  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徵君

  [唐] 李白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唐] 李白

  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送张舍人之江东

  [唐]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李白的唐诗3

  1、《江上吟》

  年代:唐作者: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2、《长门怨》

  年代:唐作者:李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年代:唐作者: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4、《天马歌》

  年代:唐作者:李白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5、《灞陵行送别》

  年代:唐作者: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6、《苏台览古》

  年代:唐作者: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7、《鞠歌行》

  年代:唐作者:李白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8、《扶风豪士歌》

  年代:唐作者: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9、《望夫石》

  年代:唐作者:李白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10、《闺情》

  年代:唐作者:李白

  流水去绝国,浮云辞故关。水或恋前浦,云犹归旧山。

  恨君流沙去,弃妾渔阳间。玉箸夜垂流,双双落朱颜。

  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

  窥镜不自识,况乃狂夫还。

李白的唐诗4

  作品原文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①,有口莫食首阳蕨②。

  含光混世贵无名③,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④。

  子胥既弃吴江上⑤,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⑥?李斯税驾苦不早⑦。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⑧?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⑨?

  作品注释

  ①晋朝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篇:“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②《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③《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④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⑤子胥:伍子胥。《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⑥《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⑦《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⑧《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⑨《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作品翻译

  别学许由颍川洗耳,别学伯夷与叔齐去首阳山采蕨吃,别做有名气的隐士。

  不如和小百姓混在一起,连清名也不要,多爽快!

  翻翻历史书,功成不退的那就叫:死得快!

  伍子胥冤死了吧?屈原冤死了吧?陆机冤死了吧?李斯也是冤死的!

  临死才想起鹤鸣好听,临死才想起打猎有刺激,晚了!

  看看张翰这小子多潇洒!官做得不开心,就回家烹菰菜、莼羹、鲈鱼脍,生活多滋润!

  说什么千秋万代的名气,去,来杯酒先!你不喝?别后悔!

  作品鉴赏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组诗。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的唐诗5

  作品简介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全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

  作品原文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⑴,风流天下闻⑵。

  红颜弃轩冕⑶,白首卧松云⑷。

  醉月频中圣⑸,迷花不事君⑹。

  高山安可仰⑺,徒此揖清芬⑻。

  词句注释

  ⑴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⑵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⑶红颜:指孟浩然少壮时期。

  ⑷白首:白头,指孟浩然晚年的时候。卧松云:隐居。

  ⑸“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⑹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⑺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⑻“徒此”句: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白话译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创作背景

  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作品鉴赏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似”,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名家点评

  《四溟诗话》:太白赠孟浩然诗,前云“红颜弃轩冕”,后云“迷花不事君”,两联意颇相似。刘文房《灵祐上人故居》诗,既云“几日浮生哭故人”,又云“雨花垂泪共沾巾”,此与太白同病。兴到而成,失于检点。意重一联,其势使然;两联意重,法不可从。

  《唐宋诗举要》:吴曰:疏宕中仍自精炼(“醉月”二句下)。吴曰:开—笔(“高山”句下)。吴曰:一气舒卷,用孟体也,而其质健豪迈,自是太白手段,孟不能及。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矫然不变,三四十字尽一生。

  英汉对照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挹清芬。

  A MESSAGE TO MENG HAORAN

  Li Bai

  Master, I hail you from my heart,

  And your fame arisen to the skies....

  Renouncing in ruddy youth the importance of hat and chariot,

  You chose pine-trees and clouds; and now, whitehaired,

  Drunk with the moon, a sage of dreams,

  Flower- bewitched, you are deaf to the Emperor....

  High mountain, how I long to reach you,

  Breathing your sweetness even here!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6

  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夭!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8、十步杀一入,千里不留行。

  9、九曲黄河万里浪,浪淘风簸自夭涯。

  10、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的唐诗7

  作品简介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品原文

  渡荆门送别⑴

  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词句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英汉对照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IDDING A FRIEND FAREWELL AT JINGMEN FERRY

  Li Bai

  Sailing far off from Jingmen Ferry,

  Soon you will be with people in the south,

  Where the mountains end and the plains begin

  And the river winds through wilderness....

  The moon is lifted like a mirror,

  Sea-clouds gleam like palaces,

  And the water has brought you a touch of home

  To draw your boat three hundred miles.

  作品格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8

  作品简介《清平调?其三》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章。

  作品原文

  清平调?其三

  作者: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作品注解

  名花:指牡丹花。

  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春风:代指君王

  作品韵译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诗文解释

  高贵的牡丹,倾国的美人,两相映照,使得各自愈加流光溢彩,更赢得了君王的欢心,他面带笑容时时瞻看。而今这春风无限惆怅,它深深感到它已到了可告消解的时候了。你看,君王正倚靠在沉香亭北边的栏杆上出神地望着名花和美人呢!

  作品评析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

  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看。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英汉对照

  清平调(之三)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A SONG OF PURE HAPPINESS III

  Li Bai

  Lovely now together, his lady and his flowers

  Lighten for ever the Emperor's eye,

  As he listens to the sighing of the far spring wind

  Where she leans on a railing in the Aloe Pavilion.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的唐诗9

  作品简介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作品原文

  子夜吴歌四首⑴

  春歌

  秦地罗敷女⑵,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⑶。

  蚕饥妾欲去⑷,五马莫留连⑸。

  夏歌

  镜湖三百里⑹,菡萏发荷花⑺。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⑻。

  回舟不待月⑼,归去越王家⑽。

  秋歌

  长安一片月⑾,万户捣衣声⑿。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⒀。

  何日平胡虏⒁,良人罢远征⒂。

  冬歌

  明朝驿使发⒃,一夜絮征袍⒄。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⒅。

  裁缝寄远道⒆,几日到临洮⒇?

  词句注释

  ⑴子夜四时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⑵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fū)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⑶“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⑷“蚕饥”句:南朝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⑸“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⑹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⑺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⑻若耶(yē):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⑼“回舟”句: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⑽越王:指越王勾践。

  ⑾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⑿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⒀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⒁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⒂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经·国风·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⒃驿(yì)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驿,驿馆。

  ⒄絮(xù):在衣服里铺棉花。征袍:战士的衣裳。

  ⒅“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⒆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⒇临洮(táo):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白话译文

  春歌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歌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创作背景

  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作品鉴赏

  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尤具新意。

  《春歌》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诗中还突出了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夏歌》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10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作品注释

  其一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其二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其三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其四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其五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其六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

  作品译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其二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其三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其四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其五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

  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

  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品鉴赏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前四句写北方胡兵南侵,朝廷派兵出征。将士们身经百战,只是因为承恩很多。表现唐军抗敌报国的思想和行为。五六两句描写战士生活的艰苦,日以雪为餐,夜露宿陇沙。末二句写将士们的愿望:何时消灭敌人,然后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希望和平的思想。全诗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层次分明。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

  尾联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首联写沙漠中的烽火照到甘泉宫,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军情紧急。颔联紧承前二句,形象地描写君王对敌情的态度,按剑而起,立即行动,召见将军,派兵出征。颈联正面描绘战斗场面:杀气冲天,鼓声陇底,字里行间都是刀光剑影。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经过将士们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一举把敌人彻底消灭。全诗充分表现出英雄主义的光辉。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作品点评

  元人萧士赟:“此(指《塞下曲六首》)《从军乐》体也。”

  明人胡应麟:李白《塞下曲》、《温泉宫》、《别宋之悌》、《南阳送客》、《度荆门》,孟浩然《岳阳楼》,王维《岐王应教》……俱盛唐杰作。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闳逸,时或过之。(《诗薮》)

  其一

  《增订唐诗摘钞》:三、四一气而下,妙极自然,故不用对。另是一体,究非常格。

  《唐诗成法》:雪入春则无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两层逼出“直为斩楼兰”,言外见庶不再来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

  《说诗晬语》: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唐诗别裁》:四语直下,从前末有此格(首四句下)。

  《唐诗笺注》:四十字中,不假雕镂,自然情致。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前半爽逸高凉,后亦稳亮。评:“晓”“随”、“宵”“抱”,正欲立功境外耳。故落句自可直接。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四语直下,从前未见此格。忽从天外落笔,想见用笔之先已扫尽多少(首四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淡语便自雄浑(首二句下)。

  《李太白诗醇》:声律尽协,严沧浪以为近于近体律诗,洵然。

  其三

  《唐诗解》:汉唐命将,大抵皆亲戚幸臣,往往妨功害能,令勇敢之士丧气,是以无成功。太白盖有为而发。

  《唐诗直解》:神韵超远,气复宏逸,盛唐绝作。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雄同壮气,可以搏犀缚象。一结忽发丧气之慨,实中时弊,可令竭忠之士读之而甘心黜逐乎?

  《李杜诗通》:中唐人诗“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视此,便觉太尽。

  《唐诗评选》: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直尔赫奕,正以激昂见意。俗笔开口便怨。“麟”字拗。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弯弓”以上三句,状出师之景。“插羽”以下三句,状战胜之景。末言功成奏凯,阁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占用一“独”字,盖有感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

  《唐诗别裁》:独有贵戚得以纪功,则勇士丧气矣。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结意感愤,语殊不露,最有深情,章法亦见推拓。此止承“解”、“空”、“尽”、“销”四字绪来,有“兔死鸟尽”之意。评:二、五、六,俱有生气,厉锋棱棱跃跃。五、六,字字出色,复见老成,可为名句。

  《唐宋诗举要》:吴曰:高唱入云(首二句下)。吴曰:壮丽雄激(“弯弓”二句下)。

  其五

  《唐诗训解》:雄壮之作。

  《唐风定》: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澹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

  《唐诗别裁》: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结意亦复深婉。

  《唐宋诗醇》:高调入云,于声律中行俊逸之气,自非初唐可及。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声声俱高,第六尤为英发。此亦定是结章体裁。古人多篇,必无凌猎(躐)。

  《唐宋诗举要》:吴曰:有气骨,有采泽,太白才华过人处(首四句下)。锻炼(“边月”二句下)。吴曰:反掉超绝(“玉关”句下)。

  《李太白诗醇》:又似律诗。严云:中四句皆是前料(按指“白马黄金塞”篇),无斧凿声,又成一构。严沧浪曰:结语慰前章。

  其六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此等诗并以韵胜,摘字句者未足与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11

  奔亡道中其二

  [唐] 李白

  亭伯去安在。

  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

  短服改胡衣。

  金陵其三

  [唐] 李白

  六代兴亡国。

  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

  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

  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

  东逝与沧波。

  凌歊台

  [唐] 李白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友人会宿

  [唐] 李白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春日独酌其一

  [唐] 李白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洲间。思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春日独酌其二

  [唐] 李白

  我有紫霞想。

  缅怀沧洲间。

  且对一壶酒。

  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

  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

  落日孤云还。

  但恐光景晚。

  宿昔成秋颜。

  清溪半夜闻笛

  [唐] 李白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拟古其四

  [唐] 李白

  清都绿玉树,灼烁瑶台春。

  攀花弄秀色,远赠天仙人。

  香风送紫蕊,直到扶桑津。

  取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相思传一笑,聊欲示情亲。

  感兴其四

  [唐] 李白

  十五游神仙。

  仙游未曾歇。

  吹笙吟松风。

  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

  使我炼金骨。

  欲逐黄鹤飞。

  相呼向蓬阙。

  流夜郎题葵叶

  [唐] 李白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李白的唐诗12

  作品简介《长相思·其一》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诉述相思之苦。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理。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全诗写得情真意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品原文

  《长相思》唐代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作品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簟,凉席。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作品译文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兴意味。我国古代经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更加暗示“美人”在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英汉对照

  长相思(之一)

  李白

  长相思, 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 摧心肝。

  ENDLESS YEARNING I

  Li Bai

  "I am endlessly yearning

  To be in Changan.

  Insects hum of autumn by the gold brim of the well;

  A thin frost glistens like little mirrors on my cold mat;

  The high lantern flickers; and. deeper grows my longing.

  I lift the shade and, with many a sigh, gaze upon the moon,

  Single as a flower, centred from the clouds.

  Above, I see the blueness and deepness of sky.

  Below, I see the greenness and the restlessness of water....

  Heaven is high, earth wide; bitter between them flies my sorrow.

  Can I dream through the gateway, over the mountain?

  Endless longing

  Breaks my heart."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唐诗13

  作品简介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作品原文

  子夜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韵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作品鉴赏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英汉对照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A SONG OF AN AUTUMN MIDNIGHT

  Li Bai

  A slip of the moon hangs over the capital;

  Ten thousand washing-mallets are pounding;

  And the autumn wind is blowing my heart

  For ever and ever toward the Jade Pass....

  Oh, when will the Tartar troops be conquered,

  And my husband come back from the long campaign!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了。真可谓"呕心沥血"。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李白的唐诗14

  作品简介

  《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作品原文

  夜宿山寺⑴

  危楼高百尺⑵,手可摘星辰⑶。

  不敢高声语⑷,恐惊天上人⑸。

  词句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白话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作品鉴赏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相关考辨

  这首《夜宿山寺》,一般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在湖北省黄梅县所作,写的是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但也有不同看法。《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年3月所刊载的李德书的文章《李白〈上楼诗〉与〈题峰顶寺〉、〈夜宿山寺〉考辨》认为,李白在湖北黄梅县所写的诗是《题峰顶寺》,诗句是: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15

  送袁明府任长沙

  [唐] 李白

  别离杨柳青,樽酒表丹诚。古道携琴去,深山见峡迎。

  暖风花绕树,秋雨草沿城。自此长江内,无因夜犬惊。

  兴唐寺

  [唐] 李白

  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

  我来举唐游,于中更无别。

  枿木划断云,高峯顶积雪。

  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

  殷十一赠栗冈砚

  [唐] 李白

  殷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

  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

  天寒水不冻,日用心不倦。

  携此临墨池,还如对君面。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唐] 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

  [唐] 李白

  入幕推英选,捐书事远戎。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

  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将飞天地阵,兵出塞垣通。

  祖席留丹景,征麾拂彩虹。旋应献凯入,麟阁伫深功。

  酬崔十五见招

  [唐] 李白

  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手迹尺素中,如天落云锦。

  读罢向空笑,疑君在我前。长吟字不灭,怀袖且三年。

  暖酒

  [唐] 李白

  热暖将来镔铁文。

  暂时不动聚白云。

  拨却白云见青天。

  掇头里许便成仙。

  送友生游峡中

  [唐] 李白

  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几年同在此,今日各驱驰。

  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殷勤一杯酒,珍重岁寒姿。

【李白的唐诗】相关文章:

李白的唐诗11-22

李白的唐诗(集合)02-14

李白的唐诗【集合】02-14

(热)李白的唐诗03-19

有关李白唐诗12-19

李白的唐诗15篇(经典)12-18

[经典]李白的唐诗15篇06-07

唐诗长相思·其一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李白02-19

唐诗行路难·其二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李白02-19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