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1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9.(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每小题2分,共4分。)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2.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
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小题2】.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A.何以战?B.何陋之有?(《陋室铭》)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小题1】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3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②军事方面:答:
【答案】10.间:参与。狱:案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 11.D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①彼竭我盈: ②惧有伏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3:下面各句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公将驰之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①战于长勺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①登轼而望之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吾视其辙乱②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4:通过对选文的阅读,谈谈你对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害怕
小题1: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气势,第二次击鼓就气势衰退,第三次击鼓气势就消失殆尽。
小题1:B
小题1:曹刿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谋远虑,冷静沉着。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加点字意思的能力。B项中“于”的意思都为“在”。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对“曹刿”的具体描写来分析该人物形象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按原文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2.本文选自《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时期( )所作。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立有间
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左传庄公十年》 左丘明
3.D
4.(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的清楚,但一定要处理的`合情合理。
(2)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你去。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有利战机,做事要有远见。(言之有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__________。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
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齐鲁长勺之战;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7
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战于长勺:(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克之三里之城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4: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 ___,____ ,____ 。”的做法。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恰好与乙文中强调的`战争三要素之一“____”思想是一致的。
小题5: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请写一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文。
参考答案:
小题1:鄙:目光短浅; 于: 在。
小题2:B
小题3: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小题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和
小题5:示例: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考题分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B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5:能结合观点进行积累,合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8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弟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惠未犏,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们都赞誉曹刿,但文中另一角色——鲁庄公,你认为他是否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在课文中任选一段,依据原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改写成现代文。要求:不能仅仅翻译过来了事,要在文章中体现人物的远见卓识。字数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参与。
(2)鄙陋。
(3)丝织品。
(4)倒下。
2.D
3.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是不会跟从的。
4.语言描写。议论。
5.(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7.鲁庄公平庸无能,但还能听取合理的意见,不一意孤行,说明他还不是一个昏君。(意对即可)
8.“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1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3分)
①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2:翻译(4分):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小题3:[甲]段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1分)
小题4:[乙]段是《愚公移山》中最负盛名的一段话,彰显的是“愚公精神”,请谈谈你对愚公精神实质的个人理解。(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信:信用 福:赐福,保佑 惠:通“慧”,聪明
小题2:(4分)①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以实情相报(“牺牲、加、以、信”等词属于给分点)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比不上。(“固、彻、孀妻、若子”等词属于给分点)
小题3:(1分)取信于民。或:鲁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4:(2分)愚公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怕困难下定决心,坚持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的词义的活用,“福”是名词动用,意为“赐福、保佑”,“惠”通“慧”,意为“聪明”。
小题2:
试题分析:“牺牲”指牛羊类祭品,“玉帛”指玉器和丝绸之类的祭品。“加”:虚报。“以”:凭;“信”:信用。“固”:顽固;“彻”:改变;“曾”:连;“若”:比;“孀妻”:寡妇;“弱子”:孤儿。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曹刿说“可以一战”前面鲁庄公所说的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来理解作战的重要条件是“取信于民”。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情节“愚公发动全家人挖山不止”和愚公所说的话“子子孙孙无穷匮”来理解“团结一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0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 )
(2)公将鼓之:( )
(3)小大之狱:(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指猪牛羊等
(2)击鼓进军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
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1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面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
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
2.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未能远谋/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己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4.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2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 B.公问其故立有间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D.何以战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 ) (2)小大之狱( )?
(3)公将鼓之( ) (4)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填空。(5分)?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3.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翻译下列语句。(2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6.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3分)?
7. 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4分)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 ) (2) 既克 ( )
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1) (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A、①公问其故( ) ②故克之( )
B、①望其旗靡( ) ②公问其故( )
2、“惧有伏焉”中的“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兼词,“于此”之意。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用法,意思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又何间焉
3、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省略的字。(2分)
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4、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之”字所指代的对象。(2分)
A、公与之乘 指代:
B、登轼而望之 指代:
C、故克之 指代:
D、故逐之 指代:
5、“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2分)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说明追击齐师的时机 B、记叙长勺之战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7、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2分)
A、忠于国君的思想。 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8、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9、根据文段内容填空(3分)
A、文中叙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
B、叙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C、表现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
10、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1、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曹刿论战》答案
(一)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共6分,每句3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0.5分;第(2)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省略成分补充正确记1分,“属”“请”译对记1分,不记0.5分)
3.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二)1.(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
2.(1)请见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C
6.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 可有不同意见。认为“鄙”的依据有:鲁庄公在战前幼稚地以为可以凭借近臣支持和神灵保佑来取胜,在作战当中他又急躁冒进,毫无谋略。认为他不“鄙”的依据有:他身为国君能尽职尽责,并且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也可认为两方面都有。
(三)1.(1)倒下(2)战胜?
2.①D?②A?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
4.B?
5、略
(四)1、A、①缘故 ②所以 B、①他们的 ②指代“克”,即“取胜的”
2、C
3、鼓,气;鼓,气
4、A、指代曹刿 B、指代齐师 C、指代齐师 D、指代齐师
5、C
6、B
7、D
8、A
9、A、公将鼓之。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11、衬托曹刿的“远谋”。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④,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⑥,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 ⑦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 ⑧,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17教育网]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④重(chóng从)再次。⑤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⑥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⑦勍(qíng)敌:强敌。勍:强而有力。⑧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⑨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加点词语。(2分)
(1)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阻隘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3分)
君 未 知 战 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2.翻译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场战争,结局迥异。这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4. 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二)(10. (2分,每空1分)(1) 已经 (2)凭借 11. 君 未 知 战/ 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2.(4分)(1)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鼓 省略成分)(2)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虽、于)
13.长勺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导;泓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14.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4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参考答案】
(8分)22.D 23.A 24.D 25.B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②所以:是为了。③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
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
9.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入见 见人读数十卷书
B.恶之如鸱枭 死亦我所恶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人疾之如仇敌
D.虽不能察,必以情 如此以学自损
10.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
参考答案:
7.2分 C
8.2分 D
9.2分 B
10.2分 A
【课外文言文翻译】: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对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15篇02-12
曹刿论战作文03-15
《曹刿论战》说课稿06-10
曹刿论战说课稿05-20
曹刿论战作文09-06
曹刿论战说课稿11-14
曹刿论战_800字02-10
曹刿论战作文5篇09-06
曹刿论战作文(5篇)09-06
曹刿论战说课稿12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