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踏莎行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踏莎行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踏莎行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1.“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面面?(5分)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描绘的(2分)开篇描绘出一幅暮春风物,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营造一片清幽的景象。(3分)
2.要点: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思念之情,孤寂情怀(3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3分)
参考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踏莎行阅读答案2
踏莎行·杨柳回塘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荷花所处环境,绿柳环绕,鸳鸯双憩,衬托出荷花的幽独。
B.词作既表现了荷花无人欣赏的寂寞,也抒写出芳华零落的悲苦。
C.词作运用双关、拟人等多种手法,既写荷花处境,也咏荷花情怀。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怀,情景交融,呈现出柔婉曲折的美感。
15.词的下片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D词的上、下片都将写景抒怀相融合。
15.荷花不愿意在春风中开放,没有理由地却被秋风耽误了(在秋风中凋落)。(2分)这两句托物言志(1分),表现了自身不愿趋时媚俗(高洁、孤芳自赏)的品质(1分);以及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或者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功业未成的感伤)(2分)。
这首词是咏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词的上阕描画了一个详和而恬静的池塘。而荷花却生长在池塘僻静处,只能寂寞地凋落。就象一位美女,无人欣赏,无人爱慕,饱含零落的凄苦。词人通过美人的自嗟自叹,也暗露了自己年华的虚度。下阕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风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宁愿盛开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踏莎行阅读答案3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8.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分
9.请简要赏析结句长空黯淡连芳草。(6分)
参考答案
8.(5分)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描绘的(2分)开篇描绘出一幅清幽的暮春风物图(1分)。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可感可见。(2分)
9.(6分)长空黯淡连芳草运用以景结情手法(2分),长空黯淡写女主人公遥望远方,心情黯然;芳草连接长空,表现主人公思念之情绵长(2分),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春色逝去的感伤惋叹,孤寂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分)
9.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道:忠愍诗思凄婉。试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答:描绘了一幅衰落残败、宁静沉寂的暮春图景。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小梅缀枝,堂外细雨蒙蒙,堂内屏风半掩,余香袅袅,给人衰残沉寂之感。(3分)营造了衰败孤寂的伤感氛围,引出下文闺中思妇的形象。(2分)(其他补充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答:从描绘的景物看,词中之景皆处暮春,衰落惨败,迷蒙孤寂,营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凄惋动人;(3分)
从抒发的情感看,词人写闺中思妇,面对衰败孤寂之暮春残景,心情黯然,内心满是对春色逝去的感伤惋叹、闺中独处的孤寂落寞以及对远人的绵绵思念。(3分)
赏析一
此为一首闺怨词。全词表现了一个闺中女子暮春怀人的幽怨情思。上片开头三句先以景入,首句总写,次句耳闻,三句目见。将暮春衰落、凄清的景色铺陈一番,为后面的'伤春情怀做了渲染。接着自室外写来,由景及人,堂外细雨蒙蒙,室内静寂无人,屏风掩住了厅室内的景象,只见未燃尽的沉香,袅袅地从屏后散出。此处以余烟袅袅来衬托画堂之静,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人的渺茫期待。
过片写到女子不由回忆到当年惜别时彼此的私下约定,可此时离人依然杳无音信,自己的妆匣许久未曾打开,上边已满落了灰尘。这三句直贯而下,层层铺染,感情逐句加深,将女子长久以来愁苦寂寞,却始终情真不渝的心愫,表达得极为沉挚凝练。结拍写女主人公心情极度难过,倚楼远望,魂销肠断,只见到暗淡的长空,连绵的芳草,却始终翘盼不到心中的他的身影。末句以景收篇,直写得情思绵延,余韵无穷。全词语言晓畅,格调凄婉,实为闺怨词中佳作。
踏莎行阅读答案4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踏莎行山居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4.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15.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3分)C(并非孤寂悲苦之情)
15.(6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有“清闲”一词即可得1分)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表现;(1分)用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2分)用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2分)
【其它答法示例:生活环境优美如画(旷远、优美、安宁的生活环境;风景如画,置身于如画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1分)有乡村田野之人相伴对酒共话(生活惬意、闲适、清闲)“松醪长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野人清闲的谈吐作者山居生活闲适惬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踏莎行阅读答案5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踏莎行[宋]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21.这首词咏叹的事物是,词上片描写的环境特点是。(2分)
22.词的'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21.荷花优美、幽僻、恬静(意思相近即可)
22.将咏物、拟人与自寓完美结合。作者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遭遇命运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同时又显示出他们年华虚度、抑郁不得志的悲哀。
踏莎行阅读答案6
山居
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闻日自迟。
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踏莎行·山居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
15.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诗首联前句写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景色,后句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
B.徐诗尾联写小鸟忽然停止鸣叫,飞离而去,一会儿又相随人后,饶有情趣,衬托出山居环境的幽静,和颔联相呼应。
C.张词上片“物情潇洒”,写出景物之情,又可见词人潇洒的笔意。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
D.张词下片以乐景衬哀情。先写中秋佳节,词人望着一轮明月高挂林梢,接着笔锋一转,引出下文对借酒消愁的叙写。
16.这两首诗词都是写山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共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15. D .“以乐景衬哀情”“引出下文对借酒消愁的叙写”错误,张词下片“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写仲秋夜月之美,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是借乐景抒乐情,且“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没有“对借酒消愁的叙写”。
16.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欢愉之情。
①徐诗通过对幽静清雅的山居景物、屋檐下受惊飞起的燕子、池塘汲水的鱼儿和停住啼唱忽而飞起的小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
②张词上片写秋山之美,下片写中秋夜月之美。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抒发了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徐诗:“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写幽静清雅的山居景物,“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写燕子、鱼儿、小鸟的活动,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
张词:上片写高高的山上现在进入了,景物清爽秀丽。景物众多争艳斗奇就像一副图画。枫叶之多尽染万山一直连绵到云彩边上,在山岩深幽之处。无数的,点点洒洒。写出秋山之美。下片前三句,写仲秋夜月之美。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下面由写意转而,点出“一轮明月”。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故而末结两句云:“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欢愉之情。
踏莎行阅读答案7
踏莎行
张孝祥①
长沙牡丹花极小,戏作此词,并以二枝为伯承、钦夫②诸兄一觞之荐。
洛下③根株,江南栽种。天香国色千金重。花边三阁④建康春,风前十里扬州梦。
油壁轻车,青丝短⑤。看花日日催宾从。而今何许定王城⑥,一枝且为邻翁送。
[注] ①张孝祥:字安国,南宋著名词人。当时张浚出兵北伐,张孝祥被任命为建康留守。②伯承、钦夫:指吴伯承、张颍司判⑾榈暮糜选"勐逑拢褐嘎逖簟"苋螅褐改铣潞笾魉俅骸⒔徵病⑼扇蟆"蒽:带嚼子的马笼头。⑥定王城:指长沙城。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简要赏析词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4分)
答案:
1:①怀念故土,渴望收复北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之情;②报国无门的忧愁与无奈,对统治者苟且偷安行为的不满。(每点2分)
2:①词人回忆昔日在洛阳妇女们坐着油壁轻车,男人们骑着高头大马,天天催促宾客相从赏牡丹花的情景,是虚写;(1分)如今只能在江南的.长沙城欣赏极小的牡丹花,是实写;(1分)虚实结合,两相对比,丰富诗歌内涵,突出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北国大好河山的心情。(2分)
踏莎行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
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踏莎行阅读答案9
踏莎行·山居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忘形:指朋友相交,不拘行迹。语出《·让王》:“养志者忘形。”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4分)
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 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
2、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1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
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生活状态,三是作者心境①生活环境优美如画(旷远、优美、安宁的生活环境;风景如画,置身于如画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②有乡村田野之人相伴对酒共话(生活惬意、闲适、清闲)“松醪长与野人 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野人清闲的谈吐③作者山居生活闲适惬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3.(10分)(第一问: (3分)万、千见壮,丹、碧、黄、幽见色彩,碧云边见旷远,幽岩下见清幽。秋山壮丽,色彩明丽、斑斓绚烂,宁静旷远、清幽,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联系恰当(2分),分析意境(具体、合理)(3分),语言表达顺畅、清晰(2分)。
2.上片从白日斑斓如画的秋景来写(秋意遍浸山中风物,枫叶与黄花各有风韵),侧重侧面烘托;(2 分)下片从清夜舒朗闲雅的山居秋景及与山民饮酒闲话来写山居生活的闲适与惬意,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2 分)
赏析:
“百般景物堪图画”,更进一步说,这首词分明就是一幅鲜活的山居秋景图。它清丽,它绚烂,它典雅,它恬静。
词的上阙,起拍写秋季进入云山,看到的各种景物都清秀爽丽,堪称是绝美的图画。《孔雀东南飞》上有:“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此词所写之景,大抵亦如此。这就可以说得上是人在图画中了。
接下来“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是工整的对仗,“丹枫”对“黄花”,“万叶”对“千点”,“碧云边”对“幽岩下”。读时朗朗上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如赏名花,如品佳酿。天边片片如丹的枫叶,点点的在幽岩下悄悄开放。色彩是这样的绚烂,但也不失山间景物的清淡、洒脱。细腻的描摹,勾画出美仑美奂的秋色来。
词的下阙承前而来,又转入新的意思。不再是单纯的,而是在迷人景致中又加入了人的情感,人的活动。
一“喜”一“怜”生动贴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情感所在——对“佳辰”、“清夜”的喜爱。“一轮明月林梢挂”更是一语天然、朴素精炼。试想月上林梢又色皎如玉,则必然素影婆娑,为夜色增辉。这样信手拈来,不饰雕琢,却将清夜美景写得清纯细丽,让人享受到无穷逸致。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然而山居的乐趣,还不仅仅在于欣赏瑰丽的景色。“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在诗人看来,与朋友饮酒、闲谈,才是无上的享受,才是山居更大的乐趣。
“松醪”是一种用松膏酿成的酒,“常与”点明了兴趣所在,乐此不疲。“忘形”便是隐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迹的写照。《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这里表现的境界,就是词的主旨。忘却无聊的追名逐利,没有个人得失的烦恼,只有退隐山林的愉悦,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恬淡闲适的格调。
掩卷遥想:丹枫、碧云、黄花、幽岩,这是多么有韵味的一片秋色;秀美的山景,幽雅的月色,醇香的松醪,闲适的山居情调,又是多么叫人心驰神往呀!在一派喧嚣的尘世氛围中,我们什么时候会再见到久违了的自然,什么时候能返回自然的怀抱?
踏莎行阅读答案10
踏莎行·初春
(清)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①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②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旧河山,月痕③休到深深处。
[注]①春魂:情怀。本词作于明亡入清时。②金衣:指黄莺。③月痕:月影,月光。
12.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起句点明时令尚在早春时节,梨花还没有开放,百草刚刚发芽。
B.“晶帘”句写水晶帘寂然空垂,无人掀动,触发词人愁思渺渺。
C.“金衣”句明写莺声悦耳,暗写词人渴望挣脱牢笼、奔向自由。
D.全词借景生情,含蓄地抒发了兴亡之感,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13.填入下阕“碧云犹¨旧河山”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叠B.隐C. D.藏
14.前人评价此词“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请据此赏析下阕情景相融之妙。(4分)
答
12.(2分)C
13.(2分)A
14.(4分)下阕首先以景物点明春愁原因:不见故国,没有归舟,唯见落日、江流不尽;“夕阳”“江水”暗示前朝没落,“扁舟何许”暗含词人精神无着落之痛,(2分)尾句词人祈求不要将“旧河山”照亮,免得触动内心痛楚,这个典型的景物最为深切委婉,写尽易代之悲。(2分)
踏莎行阅读答案11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①,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①炷:燃烧
1.“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运用的手法。
参考答案
1.①最生动传神的字是“愁”和“怯”。(1分)②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2分)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和花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愁”与“怯”表现出作者非常细腻的情思。(2分)
2.借景抒情。(1分)上阕写室外之景,草愁花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海燕双飞去”暗示了思念游子的情绪。下阕写室内之景,香蕙残败,衣带渐宽,暗示身体消瘦,进一步渲染离愁。结尾借埋怨垂杨点明思念游子。(3分)通过写景抒发了主人公因离别、思念而凄凉悲伤的情怀。(2分)(如答拟人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亦可)
踏莎行阅读答案12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宋·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①,篆香消尽山②空冷。
钗凤斜,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宝孥拈得雁难子:“雁”字连”记,说指等而上永弦的柱,参差斜列如雁行,称“雁柱”,柱可以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②山,指画屏上的山。。
19.本词上阕重在写景,写景顺序是_______: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_____
20.赏析本词的划线句。
答案:
19.从外到内形态/神态
20.①表现手法上,运用杜鹃啼归的典故,以景结情,既是渲染冷清的环境,又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盼。②语言技巧上,运用叠词,“声声”二字反复使用,从听觉的角度强化了杜鹃的鸣叫声带给人的心灵冲击:“又”字,强调数年时光已逝,伊人不在,光阴难熬的痛楚。③两句既写出了主人公所承受的相思之苦,又凸显思妇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怀念及盼其早归之情。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上阙写景:开头两句的“院落”“池塘”是女主人生活的院落的环境,给人一种“深沉”“寂静”的感觉,透露出境中人的.孤单和寂寞;第三句写到“帘钩”,转换视角,写了女主人居住的房间,进一步加深冷清空阔的感觉,帘钩上只有“梨花影”作伴,足见女主人的空虚和寂寞;那么,人在何处呢?人在屋内,她在弹筝,女主人公“宝筝拈得”而“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难以入睡。由此可知,作者的写景顺序为“从外到内”。
下阙写人:开头三句“钗凤斜,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写女主人公的容貌,“钗凤斜”“鬓蝉不整”“慵看镜”,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灾的神态。由此可知,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神态”。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之炼句的能力。
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首先,表现手法上:化用“杜鹃啼归”的典故,“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
其次,语言技巧上:运用叠词,“声声”二字的反复使用,给人以听觉上的震撼,一声声的杜鹃啼归之声更加深了对丈夫的思念;“又”字把这种相思的情形无限延长,不知不觉就在这样的相思成灾的日子中,春天又过去了以后的光阴将如何熬的下去?“又”字凸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最后,在感情表达上:这两句既表达了女主人公相思之苦的之深、之重,同时又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
踏莎行阅读答案13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下片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
【答案】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梨花柳絮晶帘金衣樱桃树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天涯絮为谁垂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3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莎,音suō。
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灵已化作柳絮飘向天涯。春魂,春之精灵。
晶帘:水晶垂帘。
金衣:指黄莺。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故国不知消失在何处,任凭小舟漂流,不知将飘向何处。故国,指明朝。
碧云犹叠旧山河:美丽的碧云,覆盖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
月痕:月影,月光。
赏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八字写初春景象,神貌毕至。这是春愁还远未滋生的时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墨客准备好了无数瑰丽的`辞藻来讴歌美丽的春日,可徐灿笔下却是一片萧瑟伤情。春魂已作天涯絮,春魂写其悲凉,天涯絮则隐隐逗出山河破碎风飘絮之感,其实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晶帘宛转为谁垂之疑惑、金衣(即黄莺作者按)飞上樱桃树之跌宕就别有意味,预示着在词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初春。
故国沦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应该选择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之路,可是那一叶扁舟又在哪里。赵宋遗民张炎曾写道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甘州》)的凄恻词句,而徐灿面对的仍然是那一轮夕阳,天上碧云,层层叠叠,依稀做出旧日山河的模样,那无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处,免得清晰的呈现出残山剩水,令人痛伤!这就是徐灿笔下的初春。
词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带景,章法井然,笔致蕴藉,传达出沉郁悲凉的时代感觉,因而获得高度评价。如谭献《箧中词》云:兴亡之感,相国愧之,带入陈之遴,所评极精审;又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其末二句云:既超逸,又和雅,笔意在五代北宋之间,亦得个中三昧。
踏莎行阅读答案14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
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乐府》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题目一:
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5分)
2.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简要阐述。(6分)
3. 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
4.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5.“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
【参考答案】
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1分)
(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2分)
(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2分)
2.(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3分)
(2)可堪,即不堪。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3分)
3.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4. 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
⑶运用,“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
5.“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题目二:
(1)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①同意。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2)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②这两个典故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成具体形象的作用。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
(3)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4分)
①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等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等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②运用象征(想象)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凄迷朦胧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③运用寓情于景(触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词人客居孤馆,感受到料峭春寒,听到杜鹃哀鸣,见到日暮斜阳,通过对眼前凄凉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惆怅凄苦。(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情感1分)
(4)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砌”字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之“愁”化为具体可感之“砖石”(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5.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答出任两点即可给2分)(共4分)
6.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采用了拟人手法,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采用了象征手法,本应环绕郴山,而却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如答“比喻”、“反问”(或“反诘”“诘问”)也可。(5分;①②各2分,其中“手法”1分,“简析”1分)
题目三:
⑴填空:秦观是北宋时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等。(请写出一位)(2分)
⑵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⑴婉约(词) 柳永(李清照)(2分)
⑵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6分)
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解释原句意思,1分)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3分)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旋涡中去呢?”
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写法,任取其一得2分)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解释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选一,4分)
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写法,2分)
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写法,2分)
译文
雾失楼台,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可堪孤馆闭春寒,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杜鹃声里斜阳暮。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砌成此恨无重数。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幸自绕郴山,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了谁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写作背景〕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宋绍圣初年,秦观以旧党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削去官职,远徙郴州(湖南郴县)。此词为绍圣四年(1097)在郴州所作。
此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
秦观由处州贬郴州,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分析表明,秦观作于绍圣四年春天的那首著名的《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其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上片写人生的悲伤。起三句写向往的美好地方渺不可寻,“可堪”两句写自己所处之地:驿馆孤单,周围是春寒日暮,杜鹃哀鸣,以自己凄凉的处境与所向往的美好地方相对比,更加深了处境的可伤,人生的可悲。
下片写客地思乡。起三句写远方亲朋寄来的礼物与书信,本来极可宝贵,却又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离恨,“砌”字化抽象为具体,表现离恨的积累与坚固。最后词人发出苦闷的呼喊:郴江本来绕着郴山,为谁又流下湘江去,而不陪伴我解除这寂寞的离愁呢?无理的发问,深刻地表现了离愁的深重。
踏莎行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 莎 行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1)这首词所描绘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两幅图景组成?诗人借此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的惆怅、惋惜的情怀。(4分。两幅图景各1分,情怀1分,分析1分。)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两句诗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4分。作用2分,分析各1分。)
【踏莎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08-05
《踏莎行》宋词赏析05-10
踏莎行·自沔东来宋词05-13
《踏莎行·月华如水》原文、翻译及赏析05-04
踏莎行·润玉笼绡宋词05-18
宋词《踏莎行·雪似梅花》诗词鉴赏05-10
杨朴《莎衣》阅读答案02-01
致酒行古诗阅读答案09-23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