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粮食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粮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粮食阅读答案1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料,两料,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建阳零点,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去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毛片《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5. 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16. 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17. 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
18.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粮食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5.【答案】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解析】以问候语开篇及其作用,对比引出话题及其作用。文本与术语要有机结合
试题分析:对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进行分析,既要从内容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到下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要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话费、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要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义和主旨义,三义合一。
试题分析:这个词语前后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梳理整个文章。首先把与这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再作适当的归纳,分点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答案】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析】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首先要把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句子全找出来,然后按照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手法,进行分类分析。赏析时要结合主题,这叫万变不离其宗。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赏析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首先要学会找找文本,还要学会析析手法,更要学会联联主旨。有文本意识、手法意识和主旨意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答案】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本题两问两答。先答主旨,按照通用公式通过什么表现什么来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时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不同角度选两点来谈。
试题分析:题目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抓题,一个是发题。前者要结合文章内容来作答;后者要结合文意作适当的发挥。一粒粮食很小,滚落在地都很难再觅到踪迹;一粒粮食很大,一粒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用爱的琼浆迷醉了淳朴的乡亲。并附丽了有生命的律动和情怀。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粮食阅读答案2
名著阅读(8分)
下一个问题是我需要一个石臼舂粮食。因为我明白,仅凭自己的一双手,是无法做出石磨的。至于如何做石臼,我也一筹莫展。三百六十行中,我最不懂的就是石匠手艺了,更何况没有合适的工具。我费了好几天的功夫,想找一块大石头,把中间挖空后做个石臼。可是岛上尽是大块岩石,根本无法挖凿,而且石质不硬,是一些一碰就碎的沙石,经不住重锤去舂,而且即使能捣碎谷物,也必然会从石臼中舂出许多沙子和在面粉里。因此,当我花了很长时间找不到适当的石料时,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决定找一大块硬木头。这要容易得多。我弄了一块很大的木头,大得我勉强能搬得动。然后用大斧小斧把木头砍圆;当起初具圆形时,就用火在上面烧一个槽。火力和无限的劳力,就像巴西的印第安人做独木舟那样终于把臼做成了。又用铁树做了一个又大又重的杵。舂谷的工具做好后,我就放起来准备下次收获后舂谷做面粉,再用面粉做面包。
第二个需要克服的困难是,我得做一个筛子筛面粉,把面粉和秕糠分开。没有筛子,就无法做面包。做筛子想想也把我难倒了。我没有任何材料可以用来做筛子,也就是那种有很细很细网眼的薄薄的布可以把面粉筛出来。这使我停工好几个月,不知怎么办才好。除了一些破布碎片外,我连一块亚麻布也没有。虽然我有山羊毛,但我根本不知道怎样纺织,即使知道,这里也没有纺织工具。后来,我忽然想起一个补救办法,也是当时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在从船上搬下来的那些水手衣服里,有几块棉布和薄纱围巾。我拿了几块出来做成三个小筛子,总算能凑合着用,这样应付了好几年。至于后来怎么办,我下面再叙述。
17、用三个字结构选文中鲁滨逊所做的两件事?并结合作品的其他情节写出主人公三件以上战胜困难的事情。(4分)
18、结合本文段及其它文段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简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7、(4分)做石臼,做筛子。筑防御工事,做桌子,做铲子,搭建住所,制陶器,制面包等。
18、(4分)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鲁滨逊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食物、用具等问题,选择段中他做舂粮食的石臼,筛面粉的筛子及他做铲子,制面包等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他积极面对豁达态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和非凡的创造能力。
粮食阅读答案3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梁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梁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梁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梁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
9.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3分)
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①→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②
老甘:③→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10.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3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11.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4分)
12.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6分)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答
9、①把所有粮食装成四袋;②发现老甘留下两袋粮食;③准备转移队伍。
10、反映了老寿复杂的心理,老寿已决定为革命献出所有的粮食,但这样做会给家里带来困难,无法直面老伴,因此又感到愧疚。
11、①脾气急躁,心直口快。从老寿的老伴还未等老寿把话说完就将粮食摔到老寿怀里的动作和“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等语言可以看出;②个性坚强,深明大义。从宁愿自家饿肚子,也愿意老寿把粮食给队伍可以看出;③温柔体贴,爱护家人。从她对老寿的关心,对孩子的关;心可以看出。
12、第一句话写老寿为自己不能为共产党员提供四袋干粮,要混一袋饼条子,而感到羞愧,表现的是老寿这样的普通百姓对党的爱。第二句话写的是共产党员把四袋干粮留了两袋偷偷还给老寿,体现的是共产党员对普通百姓的关爱。表现了共产党员与百姓相互关爱,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佩和怀念。
粮食阅读答案4
粮食的故事(节选)
王愿坚
"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位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
"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
"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庄,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
"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
"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
"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
"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
"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
"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
"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强调支队长、政委在书面指示上亲笔签字的细节,为下文主人公冒生命危险坚决把粮食送上山作铺垫。
B.红七得知要陪父亲上山送粮后非常开心,这为后文他听从父亲的话引开白鬼子、为父亲制造机会完成任务埋下伏笔。
C.被白鬼子的巡逻队发现后,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引开白鬼子,体现了主人公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D.红七为引开白鬼子,在跑去的山坡上发出唰唰的声响,那声音"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样",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悲伤。
6.小说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4分)
7.小说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5.(3分)C(主人公有过犹豫,但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忍痛抉择。)
6.(4分)①真实可信,有现场感: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讲述,凸显出革命的艰难,赞扬先辈们的奉献精神;②有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情:主人公的亲述,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同身受,对主人公为革命事业忍痛割爱的行为而悲伤、钦佩。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6分)①“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表现了主人公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②“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表现了主人公深知责任重大、勇挑中国革命重担的精神;③“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表现了一位父亲强忍儿子遇难后的痛苦与悲伤,坚持革命的决心。
相关阅读
老地主张磨油冯俊科地主张磨油家祖上是开油坊的。他就出生在油坊里,他爹随口就给他起了名,叫磨油。我对张磨油有印象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天天卖酱油卖醋。他肩上一根油膩
布拉格的歌声[俄]彼特洛洛斯基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
红鞋韩松落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
装台(节选)陈彦顺子新婚,只在家耽误了一天一晚上,就赶到舞台上去了。十几个伙计早都来了,不过都袖笼着双手,散落在后台门口扯咸淡。顺子说:没看都啥时候了,非等着我
雁阵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
碗底香陈小庆终于开饭了,他几乎是跑着奔向食堂的。今天做的是他最喜欢的红烧牛肉面,他看到自己饭盆里竟有好几块牛肉,最关键的是有一块还特别大,居然比一只完整的核桃还
【粮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荷叶的阅读答案03-15
《荷》阅读答案03-15
《绝唱》的阅读答案03-29
病人阅读答案05-02
《主角》阅读答案05-30
敲门阅读答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