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清平乐阅读答案

清平乐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8 16:43:5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平乐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乐阅读答案

清平乐阅读答案1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8、作者之“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触目之伤”的。(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伤”:离愁别恨 ;怎样描写:融情于景,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伤情。(4点各1分,语言1分)

  解析: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推知“伤”的具体内涵;抓住“伤”字,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作者怀着这“伤”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6分)

  解析:理解三句话的意思,结合表现手法,分析其内在含义。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句子的意思。2.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揭露的社会现象。3.结合作者的背景谈自己的体会。常说的诗歌表现方法: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诗词赏析】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他有书画、音乐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他的词作清丽雅致,感情真淳,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高中二年级的课本选了李煜的一首《虞美人》,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作品《清平乐》。这首词声情并茂地抒写了忆念其弟的离别之情,也是极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首词。

  李煜采用了错落有致的笔法,于情景交融中抒发深切的离情。"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是处处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可是皆因一个"别"字,使人触目皆伤,柔肠寸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紧承上一句,具体写"触目"之伤。梅花若雪,本来也是极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为"别",使得人心也乱了--不是花乱,是心乱,那拂不去的',也不是花瓣,而是离愁。"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古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可是眼前却是雁归人未归,更添伤感。进而人未归,梦亦不成,怎不叫人伤心呢?这二句似虚似实,轻柔缥缈,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张力。最后以一个精典的譬喻做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词意倾注,流走如珠。

  李煜词最精妙之处在于他善于运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首《清平乐》通篇都在抒写"离恨",可是"离恨"是非常抽象的一个东西,要怎样才能做到把自己心中由离恨引发的愁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除了氛围的营造,情绪的渲染,最精典的莫过于那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春草比喻愁思,直接影响到后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则言其多,二则言其广,三则言其不尽,比喻新颖贴切,令人拍案叫绝。而李煜在其他词作中亦有类似情况的佳句:如他在《乌夜啼》里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把心乱如麻,牵肠挂肚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咀嚼。还有那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比喻愁思,也写出了愁思深、长、不尽的特点,而更显惆怅迷蒙。这些都是李煜善于运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好例子。

  这首词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淡雅,不饰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这首《清平乐》没有用任何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是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的复杂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动人魅力。

清平乐阅读答案2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 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4分)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1分)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1分)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1分)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1分)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情,(1分)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1分)只写是否有同感,但不分析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3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5分)

  2.这首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说明。(5分)

  3.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风云比喻政治形势,请分析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两句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3分)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

  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3.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难看梅花则表明了国家的遭难,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衰颓的担忧之情。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词写了词人几个生活阶段?请具全概括。(4分)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写了三个生活阶段(1分):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以上3点,每点1分)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阅读练习三:

  1.试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5 分)

  2.分析诗人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6 分)

  参考答案

  1.这是对往昔赏梅生活的回忆,词人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 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她少女时代的纯真和当时生活的欢乐闲适。

  2.①对比手法,依次描写三个生活阶段的不同感受,赏梅而醉,对梅落泪,无心赏梅。 三种生活境遇,三种心理情态,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巨大变化。②衬托 手法,从上、下阕内容的安排看,采用衬托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 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阅读练习四

  (1)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反映出词人早年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阕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早年时的词人每年雪天都会头插梅花,陶醉于冬日美景和美好生活。这两句反映出词人早年欢乐闲适的生活状态。

  (2)如今,词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双鬓花白,再无心赏梅。下阕塑造了词人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形象。

  注释

  ⑴挼(ru):揉搓。

  ⑵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

  ⑶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⑷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的深层语义,当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和《忆秦娥临高阁》的西风埒同,均当喻指金兵对南宋的进逼。因此,结拍的梅花除了上述作为头饰和遣愁之物外,尚含有一定的象征之意。故应:还应。

  参考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赏析: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此词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李清照在抒情时善于将无形的内心感情通过有形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更挼残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诉衷情》),夜阑犹剪烛花弄(《蝶恋花》)。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

  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最后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稍后于清照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与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情绪。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清平乐阅读答案4

  【原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翻译】: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赏析】:

  《清平乐·春归何处》,北宋词,作者黄庭坚。此词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上片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住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词人心头的忧伤之情愈发加重了。当看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时,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去夏来的现实。词中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了。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阅读训练】: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5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楚子:指屈原。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③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1.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1分)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2分)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2分)

  2.下阕写芳香贞节的兰花只该生在深山,绝不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也不愿飘到人间。(2分)词人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2分)又表露了词人不慕流俗的高洁情怀。(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描写兰花的关键词,例如,不以色香自炫、清者,然后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不以色香自炫、清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突出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下阙对兰花的描写与赞美,然后由物及人,联想到南翁及自己的情怀。孤冷却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幽香不到人间将兰花孤傲不愿与尘世同流合污,坚贞高洁的品质与情怀表达出来。从写作意图角度来看,写兰花的品质,其实也是赞美南翁的坚贞气节与自己的高洁情怀。可从托物言志的角度构思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清平乐阅读答案6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2题,共9分)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①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②?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①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长期未得任用,闲居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②翁媪(ǎo):老翁、老妇。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头两句点明环境和地点,勾画清新秀丽的农村环境。

  B、上阕三四句老年夫妻借酒相互“媚好”,表现了和谐幸福的生活场面。

  C、老年夫妻的三个儿子中,小儿子最为调皮,但深受父母喜爱。

  D、理想的破灭,使词人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以此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23、有人评价这首词“平中显趣”,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下阙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答案】D

  【解析】D项“以此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为过度解读。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3、【答案】①诗歌语言平实(1分),场景普通(1分)。词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普通农家的三个儿子劳作场景。(1分)②状貌生动,情趣盎然(1分,从白描角度说亦可)。三个儿子“各有所司”,劳而无怨,体现劳作(生活)之趣;大儿有担当,中儿不偷懒,小儿调皮却受父母喜爱,体现人情之趣;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卧”字见出童真之趣,闲适之趣。(分析2分,结合下阙内容1分,概括出趣味1分,不苛求面面俱到,写出一点趣味即可,但必须扣紧趣味回答,否则不得分)

  【解析】这首词浅显易懂,没有阅读障碍。与教材中《插秧歌》的农家劳作画面、《归园田居》隐居生活和白描写法以及词人辛弃疾均可做一定的关联。适合学生调动多方面的学习经验。本题命制追求主要在学生答题规范意识的培养,表达能力要求照应第三单元写作任务“文学短评”。重点要把握四点答题技巧,这也是文学短评的写作技巧:

1、阅读文本,确定观点。就本题而言,观点已经在题干中呈现“平中显趣”。

2、角度集中,观点鲜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平”和“趣”。平,就是平凡,指内容平凡,语言平实。趣,趣味,答题时重点关注字面表达背后的人情之趣、生活之趣、童真之趣等,答题时要有扣关键信息的意识。

3、叙议结合,语言精警。就本题而言,叙表现在结合下阙词句内容;议要体现出评价的概括性,答题语言要简洁。

4、巧妙构思,合理安排。就本题而言主要体现在分点答题的意识,先说“平”再说“趣”。

  【附词作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写了词人几个生活阶段?请具全概括。(4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2.(1)写了三个生活阶段(1分):“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以上3点,每点1分)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8

  清平乐·溪头来去

  元

  溪头来去。坐卧沿溪树,管甚人间无著处。已被白云留住。生平不置肝肠。只今物我都忘。说与鱼鸟,相亲相近何妨。

  [注]这首词作于金亡后。作为一个忠于金朝的遗民,金亡后,元好问一直没有出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溪头来去。坐卧沿溪树”两句描绘了清闲悠然的生活情景。

  B.“管甚人间无著处。已被白云留住”两句写词人不怕碌碌尘世中没有安排的地方,自己已经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慰藉。

  C.“生平不置肝肠。只今物我都忘”两句表明自己一生本不存什么心机,现在更是物我皆忘。

  D.“说与山中鱼鸟,相亲相近何妨”两句意指自己想出仕却没有机会,于是浑然忘机,认为鱼鸟也可以亲近。

  E.“已被白云留住”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自己不再关心政治,只醉心于大自然。

  2.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E

  【解析】D项“表明自己想出仕却没有机会”错,结合注释可知,元好问在金亡后便无心仕途。E项“用夸张的手法”错,“已被白云留住”把白云当人来写,是用了拟人手法。

  2.【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元好问晚年对社会纷争、仕途角逐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得6分)

  【解析】“坐卧沿溪树,管甚人间无著处”反映了词人作为金朝的遗民,对仕途及功名的厌倦;“已被白云留住”“只今物我都忘。说与山中鱼鸟,相亲相近何妨”反映了词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

清平乐阅读答案9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这首词为辛弃疾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时所作

  10.简要概括“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渲染了什么气氛。

  11.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赏析。

  答

  10.词人通过环境的萧索破败,渲染了荒凉孤独的气氛。

  11.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这是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是实写;词人突然从梦中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辽阔河山,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诗人即使年迈,也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清平乐阅读答案10

  清平乐 (6分)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9、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 ,“清平乐”是 名。(2分)

  10、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 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_____ 之情。(2分)

  11、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2分)

  答:

  参考答案:

  9、(2分)宋代 词牌

  10、(2分)初夏 惜春(既然“春”已“归”“去”当应处“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意思凝炼当为“惜春”二字最好)

  11、(2分)略

清平乐阅读答案11

  清平乐·东风依旧

  [宋]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

  【注】本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词。

  紫陌青门:“紫陌”指京城的道路;“青门”指京城的城门。

  (1)简析“依旧”二字的深刻含义。(3分)

  (2)“搓得鹅儿黄欲就”一句描写奇绝,试加以赏析。(4分)

  (3)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诗人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3分)

  参考答案

  (1)写春风轻拂垂柳,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1分)引出去年今宵物是人非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1分),突出心上人离去的凄凉悲痛心情。(1分)

  (2)“搓”字将东风拟人化(1分),给人以轻轻搓揉、抚摩之感(1分),杨柳初绽的嫩叶,竟是东风搓出来的`,使东风具有一种形象的质感(1分),同时又把柳条随东风摇曳的动感贴切地表现出来(1分)。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爱妾的深挚悼念之情。(1分)词先写东风依旧,柳色如初,而今却物是人非。(1分)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结合在一起(或“借景”“触景生情”),充分流露了沉痛悲哀之情。(1分)

  参考译文

  和煦的东风,依旧像往年多情地吹拂着隋堤的杨柳。搓揉得柳条儿长出鹅黄的嫩叶,在清和明丽的天气里勾缠撕扭。

  去年曾到京都青门游春,今晚却不见朝云暮雨,落得丧魄失魂。如果想要折磨人,想让他一生都憔悴伤心,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用几个这样寂寞难耐的黄昏。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悼亡词。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此时的情景绾合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词的上片写似曾相识的景物,为全词蒙上一层怀旧的色彩。词的下篇写往昔感怀,直接抒情抒沉痛伤悼之情。

  用直接抒情的写法来抒发自己的沉痛哀悼之情,全词融情,感情从浅到深。从最初东风拂柳的微微惆怅,到最后断送一生的极大悲凉,作者在叙述捕写的过程中,逐步隐晦的交代了故事的始末,其感情也便随之越来越深。

清平乐阅读答案12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8. 词的上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9.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析。(5分)

  参考答案

  8.(1)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 愁 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3)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回答炼字也得分。)【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9. 表达了作者惜春、留春和爱春、盼春的感情。(2分)词的上片紧急 俄言春天的短暂之意跃然纸上,表达出惜春、留春之意;(1分)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婉转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1分)下片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情和爱春之情。(1分)

  赏析

  唐贾岛《三月晦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命意新奇,女词人朱淑真因其意而用之于词,构思更奇。

  词的起句便奇突。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写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这两句属于倒置,比贾诗从月日说起,尤觉用笔跳脱。

  一般写春暮,止到三月,点出三十(日),更见暮春之暮。日子写得如此具体,读来却不板滞,盖一句之中,已具加倍之法。而用一俄字渲染紧急气氛,比贾句用正当二字,更有生气。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大有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意趣,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尤觉词情叠宕。

  上片已构成一个送别的局面。催的催得紧急,留的留连无计,只好抓紧时机作临别赠言罢。

  故过片即云倩谁寄语春宵。上片写惜春却未露一个春字,此处以春宵出之,乃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春宵渐行渐远,需要一个称职的使者追及传语的。倩谁?城关画鼓轻敲,此句似写春宵这境,同时也就是一个使者在自告奋勇。读来饶有意味,隐含比兴手法。唐宋时城楼定时击鼓,为城坊门启闭之节,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昼漏尽击后,禁人行。叫做咚咚鼓。鼓声为时光之友伴,请它传语甚妙。敲上着一轻字,便带有微妙的`感情色彩,恰是缱绻软语的态度。临歧二字把送别的构思表现得更加明显。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的情话:来年早到梅梢。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早到梅梢尤为妙笔生花之语。盖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的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把春回的概念,具象化为早梅之开放,又创出极美的诗歌意象,使全词意境大大生色。整个下片和贾岛诗相比,实在是别开生面,更有异彩。

  贾岛诗只是诗人自己寄语朋友,明表惜春之意。而此词却通篇不见有人,全用比兴手法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送别场面:时间是三月三十日,行者是春天,送行愁泣是绿野,催发者为风光,寄语之信使为画鼓,俨然是大自然导演的一出戏剧。而作者本人惜春之意,即充溢于字里行间,读之尤觉妙趣横生。

清平乐阅读答案13

  牧童 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节选)

  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叶渔船两小童,大儿锄豆溪东,

  笛弄晚风三四声。收篙停棹坐船中。中儿正织鸡笼。

  归来饱饭黄昏后,怪生无雨都张伞,最喜小儿亡赖,

  不脱蓑衣卧月明。不是遮头是使风。溪头卧剥莲蓬。

  1.读读背背,填空答题。

  (1)我知道《舟过安仁》是____的作品,以前还读过他写的《 》。

  (2)《清平乐·村居》是宋代爱国诗人 的作品。“乐”读作____,这是一首词, 是词牌名,____ 是题目。

  (3)“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组词 ;还可以读 ,组词____ 。

  2.阅读感悟。

  我知道上面古诗两首是《 》和《 》;词一首是《 》。其中我最喜欢的`诗词是

  《____ 》,主要是描写了 。

  3.诗中写童年的乐趣有:____ ;你的童年乐趣是: 。

  参考答案:

  1.(1)杨万里 宿市徐公店

  (2)辛弃疾 yuè 清平乐 村居

  (3)pū 铺床 pù铺子

  2.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3.放牧 剥莲蓬 童年乐趣“略”

清平乐阅读答案14

  清平乐

  周 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

  (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

  1)书斋里环堵皆书,垂帘密掩,温馨安谧,翠瓷壶中满插鲜花,花气飘逸研席之间,掀开垂帘,冬日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

  (2)①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一种散淡。例如,从上下片内容可推知,由于前夜弈棋太晚,夜深天寒,残局未收,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早上起来后,也一任棋残。②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具有极高艺术品位。图书满室,插花满壶,熏香满屋,晴日满窗,可见室雅。残棋未了,生上

  香炉,铺开研席,词人坐下来勘读唐碑,又说“无酒无诗情绪”,可见趣雅。③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精神境界之阔大。

  词作虽着笔于读书人的小天地,却用“欲梅欲雪天时”婉曲地回应了“无诗无酒情绪”,意在表明,当大自然欲梅欲雪之日正诗人欲诗欲酒之时,从而将境界从小小书斋推向隆冬将春的大自然,使人觉得人与自然相通,意远神怡,这正是中国文人和中国艺术阔大的精神境界。

清平乐阅读答案15

  清平乐

  周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砚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令人耳目一新,词境是室内,但非闺房是书斋,与后句连读有温馨安谧之感。

  B.这是首闲适词,“香暖帘密”“花满翠壶”等句写出了词人赏名花饮美酒的乐趣。

  C.下阙“手寒”句用语极为委婉,呼应上阙“睡觉”句,交代晚起原因。“篝香细勘唐碑”句中“细”字,呈现其人兴致与专注,隐现学人风度。

  D.结句语极平淡,词人自道无饮酒赋诗心情,却以景语暗示佳兴萌动欲发,韵味有余,妙在对偶之外,语极隐秀之致。

  15.宋代文人日常生活往往具有雅趣,如“赌书泼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和“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请结合此词简要分析。(6分)

  答

  14.B(词人并未饮酒,这首词写出的是清雅的`书斋生活韵味,壶中插满鲜花,花香飘逸砚席之间。)

  15.此词虽无关重大主题,但自具自足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之美,给人以陶冶性灵之益:

  (1)书巢温馨怡人:图书满室,插花满壶,花香满屋,晴日满窗;

  (2)生活雍容闲雅:夜则弈棋,昼则读碑;

  (3)未曾饮酒却若微醺:无诗无酒,欲梅欲雪,充满诗意的生活;

  (4)书斋人心同天地自然相往来:小小书斋与隆冬将春的天地相连通,境界之大,使人意远神怡。

  (最后一点给3分,只答对前三点的最多给5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雨中》阅读答案03-25

《纸船》阅读答案03-24

望月阅读答案03-10

大风的阅读答案02-16

《进城》阅读答案02-10

《风雨》阅读答案02-0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