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3 16:45: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1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参考答案

  1.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2、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2

  减字木兰花 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5分)

  8.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2分)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比喻,2分;分析1分。手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6分)

  9.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2分)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1分)“万结愁肠无昼夜”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鉴赏】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县。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紧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途之所见。“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气氛。在这惨淡萧索的背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乡、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的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途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的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的自由也没有。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种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丧家之恨,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全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的家国之恨,被虏之痛,怀乡之情,仔细体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虽然全词写的为个人的不幸,却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遭遇。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3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减字木兰阅读答案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4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15.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6分)

  答

  14.B;项,“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错误,原词“过尽飞鸿字字愁”意思为“一队队飞过长空的鸿雁,似乎是一个个愁字”,因此“字字”指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

  15.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借景(物)抒情,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描绘了女子独倚高楼、遥望远方的画面,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注)①(zhǎn),风吹物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实写两棵古松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在烟雨中冲天而起,起笔有突兀凌云之势。

  B.“疏影微香”写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在苍翠之间,词人仿佛闻到淡淡清香。

  C.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相反地,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环境的幽静。

  D.整首词营造了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2.这首词采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

  1.A

  2.运用对比(反衬、衬托也可)。古松的阳刚与凌霄的阴柔形成对比;“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的静态形成对比;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反衬),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实写”错误,应是虚写。“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是词人看见古松产生对龙的联想,似见双龙在风雨中翻腾。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综观全词,在对立中求得和谐,运用了对比(反衬、衬托也可)的艺术手法。

  首先,古松和凌霄花形成对比。古松是阳刚之美,凌霄是阴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

  从词的上片看,“双龙对起”,起笔便有拔地千寻、突兀凌云之势。而“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后文“疏影微香”、“幽人昼梦”的.静态形成对比,是动与静的对立,更能显示境界的虚空和超然。

  从词的下片看,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是闹与静的对立,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出眼前境界的幽静。

  作者通过对比(反衬),在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6

  减字木兰花

  春怨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⑶,剔尽寒灯梦不成。

  注释: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乐交游的才女,但婚姻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②著摸:撩拨、沾惹。③仍:重复。④剔:剪剔灯心的动作。

  (1)请就上片中的独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独,孤独。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吟唱应和,以至卧倒于床榻,都是凄楚孤零、独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满的现实,(2分)②五独连用(重复使用),充分表现出女词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词人的形象。(2分)(答题思路:根据行为分析心理情感,再到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女词人在下片中用特写镜头摄取的两幅生动的画面,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泪洗残妆图。女词人思前虑后、痛定思痛,不由得泪水滚滚,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脂粉。女词人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因而是一个爱打扮的人,现在竟听任泪洗残妆毫不顾惜,令人催泪悲思。(2分)②夜剔寒灯图。女词人在愁病交加、恶性循环的劣境中,每每因抑郁难平、心意烦乱而夜不能寐,只得面对那昏黄暗淡的灯光,把灯芯挑了又挑。(2分)

  阅读练习二:

  (1)独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6分)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是如何表现怨的。(6分)

  【参考答案】

  (1)①词人连用五个独字,突出了孤独寂寞之意,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②五个独字写出了日常生活中词人的孤独,塑造了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形象。③五个独字反复出现,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音乐美,强化了情感。(每点2分)

  (2)①反复手法。首句五个独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孤独之意,怨情自在其中。②动作和肖象描写。伫立伤神泪洗残妆等,写出了词人悲伤哀怨的形象。③直抒胸臆。词中伤神愁病梦不成等词句,直接道出了词人的`春怨之情。(第一点1分,二、三点各2分)

  赏析: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7

  ①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时。②古时立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从体裁角度看,“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减字木兰花”是。(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B.“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的到来。

  C.“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法感受故乡“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3.《》中认为“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全篇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1分)词牌

  2.(3分)C(实写海南春日景象,并非回忆故乡;全词气氛欢快,无愁苦之情。)

  3.(4分)不仅增加了词句的音韵旋律美,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1分)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错落有致。(1分)描绘了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欢快景象。(2分)

  翻译

  春牛春杖表达出迎春之意,无限春风从海上吹来。乞求春神造化万物之工,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红艳。

  春幡春胜肆意飞舞,一阵春风吹醒了我的酒醉。海南的春景与中原景色不同,时卷起的杨絮好似雪花飘洒。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赏析: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这是一首礼赞海南春天的词。在词史上也是第一首写海南之春的赞歌。词中欢快地描绘了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景象。这首词是一副工仗的春联词。用词写春词,在词史上这是第一篇。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8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执行细则】①既有对自然的“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可给2分,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给2分。

  ②“君子”回答为“正人君子”“人才”“诗人(词人)自己”“我”也可以给1分。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9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18.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

  答案:

  17.DE。

  18.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10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⑴初春。这时莺儿开始呜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⑵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破”二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试作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古时的龙舟,船头上雕有象征性的龙头装饰,优胜者夺得锦标以后,就将它悬挂在船头的“龙头”上,活像一条真龙将锦标上端含在嘴里似的。用这个“衔”字,是传神之笔。既点明龙舟竞渡,又写出得意神态。拟物双关写法更具形象性。(围绕大意要作适当的分析)

  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红的旗帜,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击鼓声如雷炸响,欢呼声震动天地,是声音的热烈;欢声震地,是写群众情绪的热烈;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木兰花的阅读答案02-04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阅读答案03-26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宋词03-07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野草》阅读答案01-08

《木屐》阅读答案01-07

《萌芽》阅读答案01-0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