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临江仙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临江仙阅读答案1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江城:指建康。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是说,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1分)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1分)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2分;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1分)
2、①亡国之痛。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②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本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一句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3分)金人人侵、国事不宁、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年华已逝的感叹之情;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情;思念友人之情。(每点1分,答对3点给3分,给满3分为止)
(2)答案一:此句采用虚写(或想象)的表现手法(1分),遥想故人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思念友人的孤单身影(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诗人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1分)。
答案二:此句借景抒情(1分),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1分),抒发了作者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的孤独凄苦之情(1分)。
①陈克:字子高,号赤城居士,临海人。在职期间,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无奈朝廷昏弱,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②齑(jī)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③我缘应吴兴:诗人打算隐居吴兴。
1、上片写“岁华销尽客心惊”,诗人因何而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5分)
2、本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①外族入侵,战争连连。②年华逝去,白发如雪。感情:①表达了壮志难酬之悲及无奈之情。②对入侵者的痛恨及对统治者不思复国的不满之情。
评分细则:5分,原因2分,每点1分;感情3分,答出1点2分,答出2点3分。大意对即可。
2、①内容上:写(别后故人)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下,独自一人,描写了一幅别后的孤寂图。②手法上: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渲染了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③结构上:以景来总束全诗,韵味深长,耐人寻味。
评分细则:6分,内容、手法、结构各2分。大意对即可。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E【解析】B项3分,E项2分。 B项“拟人”错误,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
2、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2
临江仙 诏芳亭赠坐客①
【宋】叶梦得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恨无羯鼓打梁州②。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
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
【注】
①作者自注云:“去岁中秋,南山台初成,与友连三日极饮其上,尝作《临江仙》三首。今岁复会诏芳亭。” ②梁州,即《梁州曲》,又称《霓裳羽衣曲》。
(1)请结合上阕分析“恨”字包含的情感。(2分)
答:老友重逢的喜悦(1分,“恨”的背景)却无音乐助兴的遗憾(“恨”的具体内容)(1分)。
(2)请赏析结句“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4分)
答:词人原本沉醉于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中,忽然一声响彻云外的笛声将他惊醒,只见月光下水波明亮,把诏芳亭也映得通透。(1分)表达了词人的遗憾落寞(愤懑也可)(1分)。笛声将词人从幻想中惊醒,拉回现实,艺术上有陡转的效果(1分,答视听结合,言之成理亦可)。以“水明楼”结尾,含蓄不尽,意蕴深长。(1分)
(3)有人评价叶梦得晚年词“雄杰”,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用语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情感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097年(哲宗绍圣四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宋高宗朝,拜尚书右丞、江东安扶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主张踞险抗击金兵。晚年居吴兴(今属浙江)奇石林立之卞山,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能诗文,长于词。其早期词作多佚。宋室南渡后,所作一变早期华绮作风,转向简淡雄杰,多感怀国事,成为豪放派后继者之一。著有《建康集》、《石林诗话》,词集《石林词》。
赏析:
据查,是指绍兴乙卯八月九日至十一日,当时作者连续三天写了三首《临江仙》。这一首当写于绍兴丙辰,即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作者时年60岁,闲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卞山。题中所说“坐客”,是指徐敦立、章几道、朱三等人。自注云:“约诸君明夜泛舟”,是指月夜游太湖。
词的开始,先照应去年中秋游太湖事:“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他希望每年都能为今夜这样的月色共同一醉,便又共同驾着酒船在湖上飘浮。因为湖上赏月,便想到了唐明皇游月宫后作《霓裳羽衣曲》即《梁州曲》的故事;因为豪饮,便想到了适于表达豪情的羯鼓。可惜,这二者都没有,非常遗憾,所以说:“恨无羯鼓打梁州”。“羯鼓”,古代的一种两面蒙皮、腰部细的鼓,据说从匈奴的'一个别支羯族传入中原。这时使他又很自然地联想到去年今夜举酒高歌的情景,那高歌笑语声好象还在耳边回响,去年的风光也还留在眼前。“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就是从眼前回想去年。
叶梦得是支持抗金事业、有志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他曾经两次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知府,对军事的补给工作做得很好,有助于前方的抗金战争。如今老了,闲居吴兴,不得不以醉酒、赏月、做诗来打发日子,但他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并没有忘记这金瓯残缺的现实。因而在这月夜泛舟,遨游太湖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想起了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失地的东晋名将祖逖。
于是,下阕笔锋一转,抒发他的酒后豪情:“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他告诉坐客,不要为自己老了还发狂似地引吭高歌而发笑;他提醒坐客们注意,他已经为抗金事业奋斗了一生,虽然赢得的是“双鬓成秋”,无裨于事,但他坚信“会须击节溯中流”,总有一天还能够象祖逖一样,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实现他的壮志宏图的。
可是,严酷的现实告诉他,这是梦想。“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忽然响彻云表的笛声,把他从幻想中惊醒,那水光和月光把水边的楼阁照得通明。
叶梦得写过一部《石林诗话》,对苏轼的诗有所不满,可是他的词却受了苏轼的影响。毛晋称他“不作柔语?人”,宋人关注在《题石林词》中称他晚年的词“能于简淡时出雄杰”,都指出了他的作品具有“豪放”的特征。读了这首词,确实如此。
临江仙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梅 李清照(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鹧鸪天·赏荷 蔡松年(金)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22. 两首词均为咏物词,但第一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第二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
23. 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与蔡词中的“胭脂雪瘦薰沉水”两句都用到了“瘦”字,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2. 冬季(或晚冬) 秋天(或初秋)
23. 李词中的“瘦”字写出了晚冬时候梅花花朵凋零、花枝清瘦的特点。主人公以花自喻,表现出了主人公因思念离人而心生 埋怨,以至憔悴瘦损的哀婉形象。蔡词中的“瘦”字表现出了荷花的纤细柔美,以此衬托荷叶的丰腴饱满,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表达了词人月下赏荷时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抓住相关的意象,词句进行分析,把握诗词内容要点,回答问题。本题要求分别指出这两首词是什么季节的景物。第一首,根据题目“梅”,词中“云窗雾阁春迟”(意思是“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玉瘦檀轻”(梅花风姿清瘦)推断出该词描绘的是冬季,或说是晚冬季节的景色。第二首词,根据题目“赏荷”上片描绘的荷花情形,以及下片中“暮云秋影”“西风”“夜凉”判定该词描绘的应该是秋天,确切说应该是初秋季节的景物。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找到要进行比较阅读部分,结合具体内容仔细分析,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与蔡词中的“胭脂雪瘦薰沉水”两句都用到了“瘦”字,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词中“瘦”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具体作答时,分别结合两首词具体内容,分析各自的“瘦”的表达效果即可。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意思是说晚冬的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这里的“瘦”表面是说梅花清瘦,其实是以梅花来比喻自己,说照付赵明诚离家时间长,一致自己印思念丈夫而憔悴瘦损犹如眼前晚冬清瘦的梅花,所以这个“廋”字既写出了晚冬时候梅花花朵凋零、花枝清瘦的特点。又表现出了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心生埋怨,以至憔悴瘦损的哀婉形象。蔡词中“胭脂雪瘦薰沉水”是写水中荷花,“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胭脂雪瘦”是说红白相杂之色的荷花纤细柔美,就是纤细柔美的荷花暗香袭人。用“瘦”字衬托出下一句“翡翠盘高走夜光”中荷叶的丰腴饱满,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词人月下赏荷花,看到荷花纤细柔美,荷叶丰腴饱满,纤细柔美的荷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一个“瘦”字充分表达出词人月下赏荷时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睛】诗歌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代“作比较”这一程度。作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找出题干要求的比较阅读点;然后依照比较阅读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进行比较鉴赏。
临江仙阅读答案4
(宋)赵长卿①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①宋代著名词人,宋宗室。这首词写在“靖康”之变后,宗室纷纷南迁,定居临安一带。
(1)结合上阕分析,首句两个“尽”字塑造怎样的词人形象,表现词人怎样的心理。(3分)
(2)赏析下片中“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这句。(2分)
(3)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3分)
塑造了长时间远眺征鸿和燕子,等待家乡消息的词人形象,(2分)将词人一次次希望得到家乡消息又一次次失望的情景形象写出。(1分)
(2)(2分)
从听觉、视觉上写在船内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看断桥绿柳如烟,来烘托凄凉心境。(1分)寓情于景。借雨打船篷、烟柳朦胧的.景色表达不舍的离情。(1分)
(3)(3分)
上阕侧重写思乡之愁,漂泊之感。(2分)
下阕侧重写词人在有了归乡的可能后,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情感。(1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1)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4分)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三个意象的分析上。)
(2)(4分)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2分)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2分)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离愁难奈,感人至深。
临江仙阅读答案6
临江仙·夜登小阁①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②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小阁:指杭州青墩镇僧舍“无住庵”中的楼阁,是词人晚年的居所。②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洛阳人,诗尊杜甫,后期之作沉郁雄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紧扣词题,着重忆旧。先写群友共饮,再写吹笛天明,可见词人当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B.“杏花”两句,尽显当年的良辰美景成心乐事,顺承上文追忆,引出下片感慨,令人击节赞赏。
C.“闲登”句中的“闲”字,与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一样,均为了展现悠闲的心境。
D.结尾两句,把古往今来的.人间万事,融入午夜的渔歌声中,意境苍凉,以旷达语出之,寄慨无穷。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3分)C
15.(6分)①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眷恋。上片追忆与朋友们一起“午桥桥上饮”的欢乐场景,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充满了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与怀念。②对时光易逝、知交零落的忧伤与感慨。下片写“二十余年如一梦”,时光消逝,朋友阔别,故而“此身虽在堪惊”,充满了伤感。③对家国沧桑变化的悲凉叹息。词人生于两宋交替之际,且有杜甫之风,晚年客居杭州,可推知词中有家国之恨、身世之慨。④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怅惘。“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外在的闲适旷达,遮不住内心的苍凉悲怆,充满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怅惘。⑤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慨叹。“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两句于历史的高度,于渔歌声中生发出深沉的历史慨叹,引发读者的共情。(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7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4. 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 “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 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 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15.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
答
14. DE D 项,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E 项,“直白浅显”不妥,词作语言形象哀婉。
15. 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入夜后人们都纷纷散去,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翻译】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简析
此词是李煜在凉城被围中所作,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词当作于开宝八年(975)初夏。当时围城危急,无力挽回,诗人缅怀往事,触目伤心,故全诗所发之亡国哀怨,深切感人。这首词还是一首春怨词,诗人通过借思妇怨女之口传达自己亡国失势,朝不保夕的无奈愁恨之情。
临江仙阅读答案8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②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诗人写此诗时洛阳已落入金人之手;
②长沟:河流;
③二十余年:指从作者政和年间为官,到被贬谪,到北宋沦亡,自己渡江南逃的这段时间;
④三更:午夜。
1.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诗人在本诗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3分)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遣想要看破世情而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两种给分方式,要么不要第三点,一点两分;要么三点,每点二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9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15.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6分)
阅读答案:
14.C
15.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
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临江仙阅读答案10
临江仙.题清溪图
俞紫芝①
弄水亭②前千万景,登临不忍空回。水轻墨澹写蓬莱。莫教世眼,容易洗尘埃。
收去雨昏都不见,展时还似云开。先生高趣更多才。人人尽道,小杜却重来。
【注】①俞紫芝:浙江金华人,写信佛教,得其心法。②弄水亭:据《名胜志》载,池州府南门外有弄水亭,为唐杜牧所建。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有“弄水亭前溪,滟翠绡舞”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两句,说明了弄水亭前的气象万千令入流连忘返,交代了画家作画的缘起。
B、“水轻墨澹”既指出了水墨调和作画的笔法,又能让人真切体味到画面蕴含的意境。
C、“莫教世眼”两句颇具禅意,意在劝诚莫以世俗之眼观画,否则会令画作蒙尘染垢。超然客公众号
D、篇末若开笔触,由写画转至写入,将画家与杜牧相提并论,表达出词人的由衷赞美。
16、本词在表现画作的精妙时着重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5、(3分)C(“莫教世眼”两句意在表明画作可以荡涤心灵。)
16、(6分)
①以蓬莱类比,表现画面宛如仙境的美丽景象和淡远意境;(2分)
②以赏画者见之忘俗、眼明心澄的奇妙体验,表现画作的淡雅空灵;(2分)
③借杜牧写画家志趣高洁、才华出众,表现画作的逼真与不凡。(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11
临江仙诗歌
朱敦儒(1)
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参考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1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分)
(2)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1分)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1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12
临江仙
李清照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
垂杨低映木兰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
青鸾①无计入红楼。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8.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9.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阅读答案:
8.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分析:春末汀州,绿影阴暗;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气氛凝重充满忧愁。(评分标准: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概括画面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9.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此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13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2、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3、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答
1、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
2、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
3、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赏析】
《唐多令》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临江仙》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临江仙阅读答案14
临江仙
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1.《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5分)
答: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答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①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1分)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2分)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3分)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1分)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1分)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出淡淡怅惘。(1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15
临江仙
明·杨慎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3.(1)你如何理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的意思?
答:。(3分)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历史观和人生观?(4分)
答:。
参考答案:
13.(1)青山代表了自然界,夕阳代表了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夕阳几度,而青山依旧,不正是表明自然永恒而人生无常吗?
(2)历史如江水般绵延不绝,英雄却如浪朵般昙花一现。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即使将每个时代的英雄串联起来与整个历史相比,却也都那么的.短暂。而自然是永恒的,所以诗人流露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人生观。
【临江仙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临江仙》阅读答案11-09
《临江仙·暮春》阅读答案11-10
临江仙秦观阅读答案05-22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野草》阅读答案01-08
《木屐》阅读答案01-07
《萌芽》阅读答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