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合集(15篇)
上学期间,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参考译文和答案】
9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2.从前 3.不正 4.事务 5.皇帝自称 箭
二、l.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
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三、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2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上使/外将兵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下列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行卜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下面各句中加横线字意思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广故数言欲亡
4.找出选文中一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5.下面的问题要用选文的原句作答并将该原句译成现代汉语。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译文:
(2)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译文:
6.从选文中找出与“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相照应的语句是 ,它表现陈涉
A.阴险狡诈 B.贪图富贵 C.才略胆识 D.谋划精当
7.试辨析下面两组加横线的字的`意思。
(1)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A.扶苏以数谏故 ( )B.车六七百乘,卒数万人( )
参考答案:
1.A 2.B 3.B
4.唱通倡,倡导
5.(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译文: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斩首。
(2)天下苦秦久矣。译文:天下老百姓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
7.(1)编次;临时驻扎 (2)屡次、多次;几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3
周昌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
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 拜:授予官职
B.微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不是
C.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 郤:嫌隙,感情上的裂痕
D.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不讳、敢于据理力争的一组是( )(3分)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
⑤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昌早年曾跟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攻打项羽的战争,官职也一再升迁。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汾阴侯。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脖子上的动作和周昌斥责皇帝的语言,即刻画出刘邦的丑态,又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C.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都对周昌怀有敬畏。因此,尽管他不愿意离开高祖,但高祖依然提拔了他,让他去担任赵国相国辅佐赵王。
D.周昌本来就口吃,再加上是非常气愤的时候,所以就口吃的更加厉害,作者以“期”、“期”的口吃声来写周昌当时的情态,很确切的表现了他的憨厚和正直。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5分)
(2)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5分)
4. D (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
5. A (④是赵尧所说,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涉及“直言不讳”)
6. C (依据原文,不是提拔,而是“左迁”降职)
7、(1)您最好为赵王安排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贵强”1分,“素”1分,“敬惮”1分,句子通顺2分。)
(2)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
(“崩”1分,“使使”1分,“不行”古今1分,句子通顺2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4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汉王乃发使使彭越。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之”与“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中的“之”的意义和用
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B.属予作文以记之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DD.水陆草木之花
【小题2】下列对原文概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面对“泽间少年”及其众人,他以“后期者斩”予以约束;以诛最后者一人,来杀一儆百,震慑了这伙亡命之徒。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高帝讨伐陈狶时,他按兵不动, 想借机谋反。 C.刘邦既有雄才大略,又很阴险,功臣彭越被诛与韩信被诛都耐人寻味,正如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罪,后又由于吕后进“诛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4分)
①诸豪杰相立畔秦 ( ) ②遂破楚( )
③欲自往谢( ) ④太仆亡走汉(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①通“叛”背叛 ②打败 ③道歉,谢罪 ④逃跑
【小题1】跟他们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
解析【小题1】C与例句“之”都是“去、往”。
【小题1】“想借机谋反”说法不够合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期、旦日。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5
①到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襄: ②虽: ③奔: ④湍: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小题3】.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用文中一个词作答)?(3分)
答:所写景物有: ;
其特点: 。
【小题4】、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
【小题1】①漫上②即使③快马④快⑤急流的水⑥确实
【小题1】夏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小题1】山、水、树、草 清荣峻茂
【小题1】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6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3)颖脱不羁(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惊异
(2)交错相通
(3)束缚,约束
(4)停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4.(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7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媵人持汤沃灌(热水)B.腰白玉之环(腰间)
C.邴原少孤(丧父变成孤儿)D.凡得学者(能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烨然若神人师恻然曰
B.足肤皲裂而不知过书舍而泣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冬之间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一则羡其不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小题4:我们可以分别从甲文和乙文中学到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C
小题1:(1)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喝的不如别人。(2分)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2分)
小题1:甲文:不畏艰难、专注苦读的精神。(2分)
乙文: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和学习上勤奋努力的精神。(2分)
小题1:B为挂在腰间的意思。
小题1:B中然的'意思为表转折、表承接。D中则的意思为却、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围绕主旨,说法合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8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穿井得人阅读答案由语文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9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_____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 其______________
(4)鸣之不能通其意 之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鞭子打;(2)买;(3)它(的);(4)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4.(1)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2)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0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甲
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老杜云: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①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乙
《漫斋语录》曰:诗用 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诗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清·袁枚《随园诗话》)[注] ① 组丽:华丽。
23.文中《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 创作的《离骚》。(1分)
24.在甲乙文中□□和□□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2分)
25.与乙文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通俗精妙 B.平易深涩 C.言简意赅 D.深入浅出
26.甲乙两文对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3分)
27.两文都写到了梅圣俞的诗,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4分)
甲文 。
乙文 。
参考答案:
23.(1分)屈原
24.(2分)拙易(1分) 枯槁(1分)
25.(2分)D
26.(3分)甲文认为平淡是脱尽绚烂华美之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无须雕琢的。乙文认为平淡是易于别人理解的;是需要反复修改的。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陶潜、谢朓的诗平淡而富有意趣,不像后来的诗人那样进行了惊心刺目的雕琢,杜甫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想达到平淡的境界,就要去掉华丽的文采。华丽流芬的文采去掉了,便有可能达到平淡的境界,这样看来,陶、谢的境界不是后来那些雕琢的诗人可以达到的。现在的人作诗,把拙劣简易当成了平淡,读了这样的诗,有见识的`人没有不讥笑的。梅尧臣在《和晏相》这首诗中说:我按我的性情作诗,力求平淡,但又苦于不够圆熟,像菱芡一样刺口、有涩味。可见诗写到平淡这一步是很难的。所以他在《赠杜挺之诗》中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李白也说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到了自然天成的程度,那就真是好诗了。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漫斋语录》说:诗歌的用意要精深,语言要平淡。我很欣赏这句话,每写一首诗,往往要改三五天,有时过一段时间又拿出来改。为什么呢?就因为追求用意精深要一半工夫,追求语言平淡又要一半工夫。用意欠精深不能超出别人而领先,语言欠平淡则不能让大家读懂。朱子说:梅尧臣(圣俞)的诗,不是平淡,而是枯槁。这是为什么?即因为用意欠精深之故。郭公甫说:黄庭坚(山谷)的诗,费了不少力气,也不知说的什么?这是为何?即因为语言欠平淡之故。有孝廉汪某投诗给我,我看不懂这诗好在什么地方。汪某说:我的诗要等五百年后,才有人知道其价值。我笑道:一般人读不懂,五天都难得传下去,哪里谈得上传到五百年呢? (清·袁枚《随园诗话》)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1
刘宣苦读成才(8分)
景泰间,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21.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字。(4分)
(1)为卫使畜马 (2)使初不知也
(3)讶其文 (4)使乃优遇之
22.翻译下面句子。(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2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人中的'任意两个人物。(2分)
参考答案:
21.(4分)当 了解 感到惊奇 他
22.(2分)(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23.(2分)(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
(3)刘铉:慧眼识才。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三峡》的作者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其著作《 》是一部记录全国水道简要提纲的地理书。(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乘奔御风(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题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如何写得?(4分)
【小题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4分)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答案
【小题1】(2分) 郦道元 《水经注》
【小题1】(4分) ①丝毫 ②太阳 ③实在 ④奔驰的马
【小题1】(4分)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小题1】(4分)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小题1】(4分)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理由2: 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应注意积累、牢记,更应注意名篇、名家、名作的积累。不要把人名、作品名写成错别字。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文意,再按要求进行概括。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写水的语段来概括筛选。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3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
② 念无与为乐者( )
③因起彷徨( )
④人问其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愉快地,高兴地 2.想到,思考 3.于是 4.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同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4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②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去:距离 ③顾:难道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何恃而往 ②越明年
25. 翻译句子:吾欲之南海,何如?
26.读了这段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5
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 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答题时应根据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具体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看其同上下文语境是否吻合。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 B.若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D.望石再拜而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对各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答案】(7分)
(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
试题分析: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 “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篇》,可联系作答。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备15篇)06-08
阅读理解及答案05-24
梅花阅读附答案06-20
别阅读附答案06-21
《春寒》阅读附答案06-17
《母爱》阅读理解及答案05-20
阅读理解《屋檐》答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