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秋》的阅读及答案

《秋》的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06-20 16:41: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秋》的阅读及答案

《秋》的阅读及答案1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秋》的阅读及答案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萧索的 来的。

  A.稀稀落落 严厉 感慨 B.疏疏朗朗 严厉 感触

  C.疏疏落落 严厉 感触 D.疏疏落落 严肃 感叹

  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点。

  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础训练题

  1.C 2.C 3.C(其余表比较)

  4.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5.D(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课文语段阅读题

  1.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2.青、蓝、灰、白(任选二个);冷;深沉、淡泊。

  3.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4.秋的特征应是清淡。

  5.听、嗅、触;静。

  6.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7.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 8.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2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灞(bà)上:又作 “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2分)(共5分)

  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2分)第三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2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

  二

  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景、抒情)。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答案】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 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赏析:

  《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秋》的阅读及答案3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云梦故城①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②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注)①云梦故城:指战国楚都郢。②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

  16.诗人孟浩然与__齐名,同为唐代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与诸子登岘山》在题材上属于____。

  17.这两首诗都提到了“人事”,下列对它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事”指世间的事,在两首诗中应指那些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B.孟浩然认为人事是不停变化的,着一“有”字体现出必然性。

  C.虽然戎昱也认为人事会变化,但“一朝”二字更突出它的偶然性。

  D.人事之感,孟诗劈空而来,雄阔浩瀚,戎诗因登生念,叹惋怅惘。

  18.这两首诗的颈联都借景抒情,请作具体说明。

  答

  17.A.“在两首诗中应指那些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错误。诗中指的就是普通的人事。

  18.孟诗:鱼梁洲因水位下降而露出水面,云梦泽一望无际而令人感到深远。凋零肃杀景象,既表现为严冬时令,又烘托了作者的伤感。

  戎诗:听觉判断大雁在云梦泽休止,视觉想象荆门群树一派秋色,寄托作者漂泊之感、思乡之情。

《秋》的阅读及答案4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E.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参考答案】B D 解析:B.“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D.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2.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诗歌大意:秋天尽了,向东远行的我还没有回到少城,茅屋也无人看管,只能寄留在少城的那个角落里。家里篱笆边的菊花可能已经枯萎了,我在这里也是徒白遇到赏识我的严武。在雪岭,我独自一个人看西天的落日,剑门关兵事紧急,仍然阻隔北方的朋友归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呀,什么时候我的心怀才能真正舒展开呢?

《秋》的阅读及答案5

  秋江晚泊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作于被贬夔州途中。轲峨:孤高状。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3分)

  (2)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每点1分)

  (2)(4分)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答出四点即可)

  (3)(4分)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答出两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秋境

  张春燕

  哦, 那秋! 秋天的花事自然不如春天那样争奇斗妍,但在百花式微中有三五科如秋海棠、木芙蓉和一串红之类花木的点缀,这个季节依然是一片灿烂。当然更好看的秋景还在后头——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 当辽阔的大地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树叶开始黄了,落了 。

  哦,那些黄黄的叶簇,哦,那些疏疏的枝桠;看落叶渲染了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一阵凉风吹落树上三五片枯叶,叶片在地上打着旋儿,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丝色的阵雨了,再接着, 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了,那是落叶在向我们做着最后的谢礼呢!而在地毯之上,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天和淡淡的云。

  哦, 那些“白藐烟尽处,红蓼水边头”的枯荷!在“白藕化花风已秋”之后,依然亭亭玉立,只是消褪了颜色的芬芳,日见凋残,它曾经有过的灿烂和美丽在这个宁静的秋日里已归于沉寂。伴着同样清冷的园林和寂寞的人群,伴着池塘里依稀可辨的几点浮萍,它的身影愈显伶仃。都说绚丽之后又会复归平淡, 它不例外吧!

  而,在每一个“秋阴不散霜飞晚”的日子,人们仍需“留得残荷听雨声”。雨打枯荷,是一种玉振之声, 是天籁, 如歌如禅,入诗入画。难怪一个诗人要说,人生不能缺乏的,除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便是令人陶醉的雨夜了。而令人陶醉的雨夜,又怎能缺乏枯荷的支撑呢?

  枯荷自身,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在大好的晴天,它似乎也在倾听,听天的`深处飘来清亮的雁鸣, 听地的远处传来似有若无的蝉歌。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改,它依然亭亭玉立——生命的秋境是另一番灿烂和美丽,轮回的世界也是。

  “信是明年春再来”,待到来年的暖风熏得游人醉, 枯荷也将转世为田田的荷叶——那一池新绿呀:有平展着圆盘浮在水面的,有黄伞婢在空中摇摆着的,有半开半卷,生气勃勃地横斜着的,有刚露出水面,还紧紧地卷着,呈现雅态的,有兜着水珠任其在上面滚动的, 也有长的很高,但尚未展开叶面,散散漫漫耸起的……它将再次拥有美丽和歌声,拥有一分不求自得的生命的圆满,不再为谁而开,也不为谁而零落。

  经过了草木际天的长夏和蝉声高远的初秋,静静的池塘里枯荷默然无语,它伫立,它守望,也许是为了它也曾错失过的一道目光?

  1、本文遣词生动形象,请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白藕化花风已秋”之后,依然亭亭玉立,只是消褪了颜色的芬芳,日见凋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伴着池塘里依稀可辨的几点浮萍,它的身影愈显伶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将再次拥有美丽和歌声,拥有一分不求自得的生命的圆满,不再为谁而盛开,也不为谁而零落”,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请问,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是什么?它的作者谁?它与本文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请把它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消失。这里形容枯荷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表达了对它过去的美丽的惋惜和流连。

  (2)孤独, 没有依靠。通过对枯荷形单影只、日见凋零的外形的描写,表达了秋境的萧瑟。

  2、此处的秋景指生命的末期,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珍惜生命的最后时刻,绽放出更绚丽、更耀眼的光芒, 在生命的最后仍保持清高的气节。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它与本文都是赞美秋日的如诗如画,在秋日里发现美丽景色,由此引发了对秋的喜爱和深思。

  4、“略”。

  (意思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7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①弢:装箭的袋子。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颈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亮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

  E.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 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15.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品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D15.(1)意象(自然景象):黄河、边墙、古渡、战场。

  (2)战争场景: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

  (3)情感:对名将的追忆,对战争前途的忧虑,和扶危定倾的期盼。

  【解析】

  14.试题分析:B.颈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对作者的情感理解有误。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直抒胸臆”理解有误,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从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表现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由此可见,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概括类试题,本题可以作答为(1)意象(自然景象):黄河、边墙、古渡、战场。(2)战争场景: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3)情感:对名将的追忆,对战争前途的忧虑,和扶危定倾的期盼。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体现边塞特等的具体地方。注意结合着意象和情感来回答。

《秋》的阅读及答案8

  阅读杜甫的两首诗歌

  秋兴八首①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回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②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②直北:正北,长安之北,指回纥入侵的方向。征西:指唐军向西出发抵御吐蕃。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外忧内患:回纥、吐蕃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宦官专权。

  14、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秋兴”,是遇秋感发诗兴、触景生发慨叹的意思。诗人用“秋”将长安与夔州相联结,寄寓忧思。

  B、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写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定下全篇萧瑟哀残的基调。

  C、颈联写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思念之情随着江上孤舟的飘荡而远去,只能徒然面对丛菊再次开放而落泪。

  D、尾联借人间秋声抒绵绵不尽之情:风霜凄紧,家家户户的“刀尺声”“捣衣声”急切响起,更增客愁。

  15、下列对《秋兴八首》(其四)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据,“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百年世事”句总写诗人面对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自身的流亡,不禁悲难自胜。

  C、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借代,写出朝廷人事的变更,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D、颈联将当时外患造成的国家危局历历画出,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的高度统一。

  16、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雕琢。请任选诗歌中画线的一联,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诗句的“惊人”之处。

  答

  14、C。“随着江上孤舟的飘荡”错,颈联意思是说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不动),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诗人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15、A。“并无依据,……不甚明朗”错,首联意思是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并非强调“事情并无依据”,也不是说局势不甚明朗。

  16、“鱼龙寂寞秋江冷”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萎州之处境。而结句的“思”字,使后四首的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秋》的阅读及答案9

  偷秋

  李雪峰

  秋虫在墙根的草丛里开始卿卿鸣叫了,就有雁阵从更远的北方飞来,然后掠过村庄向南飞去。向_阳的山冈上,一树的黄叶不知不觉就染黄了一片树林,就像太阳遗忘在山冈上的一片阳光.然后那黄色顺山而尚,只再几个夜晚的工夫,它们便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别碑去,苍绿的田野一下子就黄了。村庄周围的玉米林黄了,玉米行间套种的豆秧黄了,河滩沙地上的花生袂黄了,灌河边的稻田也黄了,就连那一脉蓝得乌亮的灌河水也被染黄了。它像一卷淡黄的丝绸,静静地沿庄西的山脚坑蜒着向南铺去。

  庄子里殷勤的人,就开始着手拾掇农具,老人和妇女们忙碌着修铲那被夏雨中的燕鸟们叼的凹凸不平的稻场,牛拖着石磙,在空旷的稻场里碾来碾去,吱呀吱呀的石磙声穿进了谧的村庄,在村庄空荡的上空此起彼伏地回响着。初秋的时光,就在一片轻微的骚动中溜走了。

  农历八月的月亮将圆时,大地已经熟透了,风变得浓稠了,庄稼的腥香和村庄中桂树的浓香混合着弥漫着,似乎村庄就像一只烤熟的飘溢着野香的玉米棒。八月十五夜里,夜空澄明,圆圆的玉盘似的月亮还未从村庄东边的山冈上升起时,村庄里许多人家的晚饭已经摆上了,一盘月拼,几个烤熟的玉米棒,一盘花生,一盘熟得裂口的板果,三五碟又香又辣的菜肴,一坛新开封的稠米酒或玉米烧,一家人坐在庭院里的树下,边笑声盈盈地说话,边嘴嘴溜溜地哑酒。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殊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

  但一般人家是不多喝的,酒至微熏,月上中天时,大家还要披着夜色去偷秋呢。尤其是村庄里的那些孩子们,前些天早瞄上别人家的几个滚圆秋梨、几盘葵花盘子,或者是别人家的几根甘蔗和瓜果。别说是长在村庄周围的庄稼地里的,就是长在人家庭院里的,他们也敢去偷了;因为今天夜里的偷不算偷,即使被人发现甚至逮住了,也不会被人呵斤的,顶多是几声笑骂:“几时就瞄上俺的东西啦,这群贼患子!”

  月亮挂到中天时,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披着银银的月辉,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跪手摄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窝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看园的老头徉装没听见,任他们“偷”,任他们坐在果树下嚓嚓嚓嚓香甜地吃去。当然,果园里的老头也是要去偷一把的,去邻地里扯几秧颗粒已经饱满的花生,去旁边的玉米地里偷掰来一个玉米棒,或者坐在庵前的月色里偷偷想一些遥远的往事儿。

  这个夜晚,许多人到中年的人也往往夫妇俩肩并肩或一前一后潜入月色中去,他们的婚姻大多靠的`是媒婆之言,年轻时很少这样浪漫过,很少在月色下这样悠闲地肩并肩甚至手携手逛荡过、沉醉过。他们走完一段田膜,又楚向另一段田腾,直到腿走困了,才意扰未尽地回去。但他们今晚是出来偷秋的,在庄稼地里转悠了半夜,总不能空着两手回去吧,于是他们拼了别人的一个玉米棒,或拉了一棵别人莱地里的葱就回家了。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庄子里常常有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例如庄东头‘的靳四爷早看上了刘老六家的一个金黄色牛腿大南瓜,偷秋时偷回来了。第二天一看,不是金黄色的那个,而是另一个嫩嫩的绿皮牛腿瓜,让他空欢喜了一场。还有庄中央白金贵的愣小子白冲子,趁偷秋跑到邻庄去和姑娘幽会,恰被出庄偷秋的姑娘父亲撞上了,限令他几天后央媒去攀亲。在我们米家

  庄最笑人的偷秋趣事儿是,庄南陈贵老头老眼昏花地去偷秋,竟偷到自家的菜地里,把家里人留在地里留作瓜种用的几根老黄瓜给偷回来了。

  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了。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在村庄的中秋之夜,皎洁如霜的月色下,一群群的村庄人悄悄穿行在田腾和玉米林之间,他们或许只偷到了玉米林中的一个玉米棒,只偷到了稻田里一个沉甸甸的稻穗,但他们却从岁月中偷到了他们梦想的秋天,从忙碌的劳作中偷到了一片悠闲的月色。

  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

  易错点1解读词句脱离语境

  文章中的“偷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传递了庄户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本题考生容易对“贬词褒用”手法产生误解。文中的“偷”原指“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贬义词;但在文中是指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拿点东西,是庄稼人珍惜时光,渴望丰收的淳朴情感的表露。这里是贬词褒用,有助于表达特定语境中的赞美、喜爱之情。

  警示:理解词语要注意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及写作手法的运用,并把其和文章主旨联系起来。理解本题中的贬词褒用,就必须参照语境,也就是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去体味,从而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答案:偷秋就是在中秋之夜,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顺手牵羊拿点东西,表现出庄稼人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的美好情感。

  易错点2景、情、旨三者不能相容

  文章题为“偷秋”,但是文章前半部分却用了600字左右的篇幅来写秋天的颜色和庄户人家的晚饭,这是不是有点偏离题意?为什么?

  探究:本题中考生容易对布局谋篇时的开篇手法误解。大篇幅地书写看似与“偷秋”无关的内容,其实是为了渲染、铺垫。文与题当然相照应,文章前半部分写的“秋天的颜色”和“庄户人家的晚饭”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以渲染情感氛围。

  警示:要对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了然于胸,积累特殊段落技巧的运用,如开门见山法、欲扬先抑法、衔接过渡法、曲终奏雅法等;当然更要关注局部细节上的写作技法,如巧设悬念、连线穿珠、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前后照应、渲染铺垫等。如本题就要注意把景、情、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不偏离题意。写秋天的颜色金黄,是为了强调丰收的景象;写庄户人家的晚饭,是为了强调丰收的喜悦。这是“偷秋”这一快乐的事情产生的前提,写这些内容,渲染了“偷秋”活动前的气氛,为后文的“偷秋”作铺垫。

  易错点3缺乏以技巧解文意识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交替使用了三种叙述人称,这是不是有点杂乱?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

  探究:解答本题易错在对文章叙述方式产生误解上,交替使用三种人称一般容易犯叙述角度混乱的错误。但有时为了多方位、多视角地展示文学形象,或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展现,或用第三人称亲切地交流,或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情感,只要人称转换得当,统一于主旨之下即可。所以要结合文本表达的需要及主旨的体现来分析,不能简单地判断为人称杂乱。

  警示:人称的使用安排都是和文章内容相联系的,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使用第三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用第二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答案:全文主要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偷秋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灵活自由;倒数第三段写老人们解说“偷秋”时使用了第二人称,使这种解说显得亲切;最后一段又变成第一人称发问,直接抒情,引人深思。

  易错点4探究缺乏自己的理解或死扣文本

  文章结尾说“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相信每个人“偷”到的都不尽相同,试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

  探究:考生解答本题易走完全脱离文本或死扣文本两个极端,完全脱离文本不易把握探究的点,死扣文本则缺乏自己的理解,应该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与想象,出于文本而又不限于文本,多写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分析。

  警示:这类题目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必须有理、有据,并且回答的内容应该是自己生活中的带有积极意义的收获。

  答案:在岁月的流逝中,总有一些美好记忆留存在心底,就如“偷秋”,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其实岁月当中有许多东西能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如一缕和煦的春风,炎炎夏日里的一片绿阴,秋日里的累累硕果,冬日温暖的阳光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亮色。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哪怕岁月让你无奈,总会有些朴素的、温馨的情趣萦绕在你的周围,或许这就是我们从岁月当中“偷”来的东西。

《秋》的阅读及答案10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从题目来看,“天净沙·秋”中“天净沙”是________,“秋”是________。这首曲子是____代的________所作。

  2.这首曲子中“____________”四个字点出时间是秋日的傍晚,而且与“孤村”相配,透露出一种萧瑟与凄清;下句“____________”四个字带有寒暮意味,加以“轻烟”环绕,就更有一种惆怅和迷离的情思。

  3.这首曲子在景物的选择上动静搭配,其中孤村、老树、落日、残霞、寒鸦都是静止不动的,唯有“____________”在动,增添了情调。

  4.这首曲子具有鲜明的色彩,曲子中表现色彩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

  参考答案:

  1.曲牌名 题目 元 白朴

  2.落日残霞 老树寒鸦

  3.飞鸿

  4.青 绿 白 红 黄

《秋》的阅读及答案11

  《秋怀》原文阅读1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阅读习题2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秋怀》阅读答案3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

  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

  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

  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

  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2分。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1分。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和“包羞”(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1分。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鹿车,借用佛家用语,以喻归隐山林。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2分。

  4.参考:对自然的热爱;感叹国事衰微、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情感意蕴”答两处3分,三处4分。适当分析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2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选自徐海蛟的作品)

  1.第二段和第五段在文章的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2.解释“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3.品味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简析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4.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4分)

  5.文章结尾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第二段领起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第五段总括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各1分,共2分只答“领起下文”“总括上文”不给分)

  2.秋天”是中国古代文人伤感的季节,他们把秋天写进诗文里,抒发自己的悲凉情怀;秋天萧然寂寥的季节特征很容易引发古代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各2分,共4分)

  3.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夕阳在高远的天空下的独特景象,表现出一种静穆祥和之美。(修辞2分,表达效果2分,共4分)

  4.具体指:(1)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完美的向往;(2)秋天呈现出一种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静美;(3)秋天是一个关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4)秋天是一种开阔、浑厚、成熟的“气象”。(各1分,共4分)

  5.表现出作者追求一种淡然宁静的、超然物外的、洗尽铅华的心态,愿意做一个胸怀宽广、荣辱偕忘、宽厚仁爱之人。(共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3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8.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2分)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2分) 解析:对本题的回答要抓词中主要的意象,“红叶”说明是秋天,“寒溪”“空山”“万木”“烟笼”“十里陂”“吠犬”“鸣鸡”“灯火”,描绘出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山水田园景色;情感可通过“满”“空”“迷”等词语,再结合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常识来理解。

  【思路点拨】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上题中的“寒溪”“空山”“吠犬”“鸣鸡”“灯火”等。

  9.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

  【答案解析】齐,布列(整齐)之意。(1分)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1分)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2分) 解析:先根据词理解“齐”在此句的具体含义“布列(整齐)”,再说说本句的意思,最后说效果即可。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秋》的阅读及答案14

  酒楼秋望

  华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 本诗颔联精妙,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1分)

  2. 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1分)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5

  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秋》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秋莲阅读答案06-17

《秋》阅读训练附答案06-17

秋发庾岭阅读答案08-15

杜牧《秋霁寄远》阅读答案12-20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09-22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04-02

乡愁阅读答案02-1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