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5 16:40:3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友人》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友人》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悬知:料想。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6分)

  答案:

  14、C(“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

  15、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每点2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2

  湖口送友人

  李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4分)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意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此画面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描写诗人在湖口送别友人所见的一幅莽苍深远空旷的湘江暮色图(1分)。这幅画面既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1分),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落寞气氛(或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3分,大意相似即可)。

  (2)尾联包含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首联就用画面描写暗示了感情基调(第①小题已考,不再赋分);颔联用大雁喻友人,表达不舍之情(1分);颈联通过别离后的想象表达对友人旅途艰辛的关切(1分);尾联腊月末凋零的梅花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自况,既包含着自伤落寞之意,又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1分)。(5分,强调感情要全,结合诗歌要逐联分析,分析结论要与三种感情对应。其他合理的.理解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赏析:

  《湘口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送别诗。此诗以写景见长,诗人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送友人》阅读答案3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

  (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

  (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案:

  7.(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

  (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4

  薛涛《送友人》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

  ⑴水国:犹水乡。蒹葭(jiānjiā):水草名。《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⑵苍苍:深青色。

  ⑶今夕:今晚,当晚。

  ⑷离梦:离人的梦。杳(yǎo):无影无声。关塞:一作“关路”。【1】【2】

  【翻译】: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赏析】: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送友人》阅读答案5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这一句在全诗中有哪些作用?

  2.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1.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同: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异:《峡口送友人》情感显得忧郁低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显得乐观旷达。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作用的能力。

  “峡口花飞欲尽春”的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峡口”,指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照应标题;“欲尽春”的意思是“春欲尽”,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渲染送别友人时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考生先回答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方面的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从诗的标题看,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一首送别诗。

  司空诗,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想到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忧郁低沉,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末句“今日翻成送故人”写出诗人和友人彼此间的惆怅。所以,司空诗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情感显得忧郁、低沉。

  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所以,王诗也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情感显得乐观、旷达。


《送友人》阅读答案6

  鱼游春水·送友人

  张元干

  芳洲生?芷。宿雨收晴浮暖翠。烟光如洗,几片花飞点泪。清镜空余白发添,新恨谁传红绫寄。溪涨岸痕,浪吞沙尾。

  老去情怀易醉。十二栏干慵遍倚。双凫②人惯风流,功名万里。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归帆夕阳里。何时送客,更临春水。

  【注】①张元干,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被秦桧除名削籍。本词标题为编者所加。

  ②双凫:原代指地方官员,这里喻指作者友人。

  1.词句“目断归帆夕阳里”化用了李白的“,”两句诗。(2分)

  2.请分析上阕中“暖翠”两字的表达效果。(3分)

  3.这首词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分)

  2.“暖”为和暖,“翠”为青翠,从感觉和视觉方面描绘出夜雨过后温和晴暖、苍翠欲滴的美丽景致,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角度1分,景物特征1分,手法1分,共3分)

  3.1.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年华虚度、功业无成的忧伤;3.世无知己的悲哀;4.对友人胸怀“功名万里”报国壮志的赞美;5.与友人再次相逢的期许。

  (答出1点给1分,两点给3分,3点给4分;没有结合分析或分析不准确,酌情扣分)

  赏析:

  这首送别词,首先触景生情,后又缘情布景,节节转换,结构严谨,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悲愤之情与送别之意,在写作上自有特色,为其佳作之一。

  大凡送别之作,多托离怀以抒情,写景以寄情,这首词也是如此。词的开头四句,描写送别时的春江景色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凄苦感情。“芳洲”二句是说,一场夜雨过后,碧空如洗,长满苹芷的小洲上,淡淡的晨雾在翠绿的芳草上面轻轻浮动飘动,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在这里,作者不仅描绘出送别时展现在眼前的春光晨色,又点出了送别的时间,还化用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暗示这生机盎然,给人带来活力,带来暖意的'芳草,却挑起了作者无限惜别之意。“暖翠”二字尤其精妙,它从感觉方面把夜雨过后春江两岸的景色诗情画意地描写出来了。而“烟光如洗”二句,承上启下,进一步描写出江边晨景。其中前一句写“烟”,着一“洗”字,现出天空无限净洁的境界,写足了“宿雨收晴”之意;后一句写花,写一场春雨过后,鲜花盛开,时而轻盈的花瓣随风翩翩起舞,在作者看来,轻盈的花瓣犹如那点点泪珠,洒落地上。“点泪”二字用拟人手法,寓王观之情于客观,融惜别之情于春景,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清气氛,也为下面的抒情做好了铺垫。“清镜”二句,紧承“飞花点泪”,即景抒情,转入到对年华虚度、功业无成的忧伤心情的抒写。“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和屈原一样,作者有感于日月如梭,时不待我,明镜新添白发,容颜日渐衰老,然而抗金报国的宏愿却无法实现,内心充满忧伤。一个“空”字,就把作者壮志难酬、老而无成的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词人本是把恢复中原故土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的,但“天意从来高难问”(《虞美人。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皇帝高高在上,出尔反尔,其意图令人难以捉摸。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竟重用主和派,排斥抗金志士,这样就是词人的宏愿无法实现,致使词人感到老而无成。“新恨”句化用锦城官妓灼灼寄泪的,说明近来越来越寂寞,越来越孤独,甚至连一把同情眼泪也无人相送行,使人“新恨”无穷,倾吐了自己世无知己的悲哀。“溪涨”二句又缘情布景,进一步写雨后江天景色。“溪涨岸痕”写春水之猛,“浪吞沙尾”,写波浪之高。一“涨”一“吞”,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雨后春江波涛汹涌的情景,同时又借物抒怀,暗寓了自己高涨的自伤与伤别的心情。在这里,情与景合而为一,水乳交融,已经达到了浑然难辨的境界。

  过片再次借景抒情。“老去情怀”二句,暗示了送别的地点——江楼,以回应开头,同时又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内心无限的悲苦。一个“易醉”,一个“慵遍倚”,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难以言说又无处言说的辛酸!“双凫人惯风流”二句,词人以高度的热情赞美了友人胸怀“功名万里”的报国壮志,同时也把抗金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友人身上。这位友人或许被召入朝,词人为其送,故化用王桥的典故,称颂他一贯风流倜傥,素有报国立功之志。在这里,慰藉之情与送别之意是融为一体的。最后四句写送别。“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孤帆夕阳里。”词人在此展开了丰富而奇妙的联想。他告诉友人,此别之后,今日送别的场面将会在他的梦中重现,他设想那时,自己将在碧云深处与浓妆丽人相伴,过清闲的隐居生活,而友人却被应召入朝,自己依依难舍,因而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伫立江边,凝望着友人的“孤帆”渐渐地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久久不忍离去。这两句词,巧妙地化用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而又有所创新,作者再次缘情布景,托物抒怀,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进一步写自己惜别之情,寄实于虚,虚实相映,更加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煞拍“何时送客,更临春水”,由今日送别想到来日送别,又由来日送别看见来日相逢,这种深一层的写法,更加含蓄委婉地写出词人无比悲痛的惜别之情。这种写法,确实“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

《送友人》阅读答案7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诗人通过对蒹葭、月光、寒霜山色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秋夜图,为友人的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言之有理即可)

  (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寒夜送别自己的友人,此时寒霜满天,山色苍茫,想到友人此去,不知相见何年,不由得悲从中来,心中惆怅。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这两句的意思是: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本句借景抒情。通过“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等词语,写出了了一种秋天月夜之景的苍凉。为全诗奠定了离别感伤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抓住能表现感情的句子去理解。“离梦杳如关塞长”离别之梦遥远的如同边塞那么长。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送友人》阅读答案8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偶,情景交融。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送友人》复习指南

  《送友人》(六年级下)复习指南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孤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喻指远行的朋友。2.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诗句大意:

  首联:一抹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水绕着东城缓缓而流。(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静,一动,情景交融,更显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颔联: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远去万里之外,漂泊不定,音讯难寻了。(“孤蓬”的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漂泊天涯的深切关切。此联点明“送别”题意,表达对有人的依恋不舍。)

  颈联:游子漂泊,就如这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而眼前落日缓缓西沉,似乎对山峦和大地无限不舍,就如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用比喻的手法,自然地将眼前景物“浮云”和“落日”融入句中,形象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尾联:两人上马,挥手告别,两匹骏马似乎也和主人心意相同,忍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情意。(以马写人,含蓄而深沉,言已尽但意无穷,将整首诗的离情别绪推向了最高潮。)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描述送别情景,表达出诗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送友人》阅读答案9

  湖口①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②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②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口”所见,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远眺云梦,最后注目孤舟离人,描绘出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

  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有关星河高悬的描写,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C.尾联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现了诗人自伤之意,念友之情。

  D.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几种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

  (2)这首诗的“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1)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错误,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

  (2)①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②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和对友人的不舍、担忧。③诗人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送友人》阅读答案10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

  答

  (1)B

  (2)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

  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1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11

  援疆

  白云峰

  伐林送远秋山外①,忆君清影杯重开。

  从今孤旅心乘月,向晚乡音梦入怀。

  红尘不居②雁南北,绿鬓无依落妆台。

  龙泉夜夜鸣③东壁,关山捷报挽潮来!

  【注】①伐林送远,伐林望友,又叫伐林望徐。刘备送徐庶,树林遮挡视线,伐林相送。②红尘不居,时光流逝。不居,不停留。③龙泉夜鸣,语出清代《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夜夜龙泉壁上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援疆即各省支援新疆。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反映现实。

  B.前两句写送别之情,表现在对诗人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临别前共同举杯,目送友人远到秋山之外。

  C.“绿鬓”代指友人,长发无依,散落妆台,透露出远在他乡的友人的真切感受。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手法多样,情感蕴藉,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且多样化的.特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并分析。(6分)

  答

  15.B(不是共同举杯,是诗人自己重新举起酒杯,没有神态描写。)

  16.①惜别之情,诗人运用典故,伐林望远,目送秋山,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②之情,诗人抓住杯重开的细节,以及对友人心乘月、梦入怀、鬓落妆台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③赞美与祝福之情,诗人运用典故,说友人像秋瑾一样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不久好消息就会越过关山潮水般涌来,有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

《送友人》阅读答案12

  送友人出塞

  唐·姚鹄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离怀醉不开。

  作别欲将何计免,此行应又隔年回。

  入河残日雕西尽,卷雪惊蓬马上来。

  有思莫忘清塞学,众传君负佐王才。

  [注]清塞:诗僧名,居于庐山、镇江等地,擅长近体诗,多写羁旅、送别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都城的春天到来,寒梅在枝头绽放,点明了送行的季节和时间。

  B.首联的第二句直抒胸臆,离情别恨溢于言表,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

  C.颔联写不忍分别却无计可免,且将与友人一别两年,表达出难舍之情。

  D.整首诗歌情景事兼具,惜别的同时又有对友人的勉励,可谓哀而不伤。

  16.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边塞特点的。(6分)

  答

  15.B “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表述错误,营造的是哀怨低沉的氛围,表现了离别时浓浓的不舍、要与友人分别的难过伤心之情。

  16.虚写,通过想象再现了边塞的景象;选用典型意象表现边塞空旷辽阔的景物特点;精炼动词,形象地表现出边塞苦寒严酷的气候特点。

《送友人》阅读答案13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湖,指镜湖;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

  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

  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

  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

  15.“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答案:

  14.A(“偏宜”意为“特别合适”,“堪压谢灵运”错。此项重在考查个别词语的理解,与近几年高考命题选择题考查一致,如20xx年考查对“穷”的误解,20xx年考查对“一窗间”的误解。)

  15.镜头转换,动静相宜。镜湖辽阔平静,东海波涛汹涌,两个特写镜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对比映衬,色彩鲜明。“霜清”“雪白”,与“万壑树”之碧绿,两相映照,更显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上下两句均运用比喻手法,平静湖面如清霜染镜,汹涌波涛似雪山倾倒,形象生动,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增强了感染力。运用想象和联想,充分体现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14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诗的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起”“生”丽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意对即可)

  (3)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②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盛芳茂的景象。(言之有理即可)

《送友人》阅读答案15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作品鉴赏】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薛涛《送友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相关推荐】

  《送友人 薛涛》阅读答案

  送友人 薛涛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友人薛涛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送友人薛涛前两句哪几个字描写了秋天月夜苍茫悲凉的景象?

  薛涛 《送友人》.诗歌第一二句写景.具体描述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送友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04-02

善人阅读答案11-02

《身价》阅读及答案10-26

生日阅读答案06-16

《穷人》阅读答案11-25

《村庄》阅读答案11-10

《虚构》阅读答案11-1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