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书愤阅读答案

书愤阅读答案

时间:2024-07-31 14:57:5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书愤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书愤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书愤阅读答案

书愤阅读答案1

  诗歌鉴赏

  书愤①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官室众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字刻画诗人卧病不起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15.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4. A,“卧病”错,“卧”指隐居。

  15. 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书愤阅读答案2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4、《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注]①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气:壮志。②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游早年的经历。③ “塞上”句是说空自期许为可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④出师一表: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决心,称为《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⑤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鉴赏提示]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前四句是回顾往事,后四句述怀,虽然岁月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但是诗人仍渴望能效法诸葛亮、伊尹、吕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这两首诗是作者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番东南。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书愤阅读答案3

  书愤

  张祜①

  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

  平生镆铘②剑,不报小人仇。

  [注]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所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②镆铘(mò yé),古代有名的宝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虽表达了诗人对三十岁还没有被封侯的失落,但更多的是自信。

  B.“颠狂遍九州”是说满怀失落的诗人潇潇洒洒游历天下的一种生活状态。

  C.“平生镆铘剑”意思是希望得到一把名剑,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愿。

  D.“不报小人仇”表明诗人虽家世显赫,享有声名,但人生途中遇到了小人。

  16、诗中书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愤”?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

  15、C.“意思是希望得到一把名剑,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愿”理解有误,这是诗人借宝剑隐喻自己的才华。

  16、张祜的《书愤》,写诗人求功名因小人之故而不得,有不平之愤,但诗人襟怀宽大,不屑于报复小人。

书愤阅读答案4

  自嘲

  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下列对《自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少年时就有报国的壮志,如今暮年却只能寄身农桑,无法报国。

  B.颔联写乡居生活的悠闲,喜欢喝酒其实是写出无法报国,以酒消遣的苦闷。

  C.颈联写自己虽年老体衰相貌变老,但内心意气风发,仍有轩昂的报国之志。

  D.尾联写诗人看清现实,通过嘲笑愚公不自量力来表达自己寄身农桑的洒脱。

  16.请分析《自嘲》与《书愤》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6分)

  答

  15.D(“看清现实”“洒脱”错)

  16.(1)都运用对比。《自嘲》首联通过少年的“凌云壮志”与暮年的“一事无成”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作者有心报国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落寞之情。《书愤》第二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辉煌的'过去,与眼前无力杀敌报国形成鲜明对比。(2)都运用典故。《自嘲》运用愚公移山的典故,以洒脱的自我解嘲,写出作者的爱国之情。《书愤》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其他答案视情况酌情给分)

书愤阅读答案5

  【原文】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

  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参考答案】

  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三、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欲图收复失地

  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书愤阅读答案6

  书愤(其一)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已经老迈,却不被重用,只能“卧泽中”,让天地照出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表明诗人已经对朝廷完全失去了信心。

  B、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抗金报国的忠心如同这两个人一样,非常坚定,至死不改。

  c、颈联运用想象虚写春雨中长满杂草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实际上是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

  d、尾联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似,表达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理想抱负。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14、A“对朝廷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错。

  15、(1)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

  (2)对苏武、张巡等古代英雄的同情;

  (3)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和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

  (4)对在年迈之时能够建功立业的强烈期盼。

书愤阅读答案7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

  答案:空、先、悲愤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各联所写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5、《书愤》是陆游诗歌中的上上品,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崇高可贵,更重要的是写作技巧。请赏析艺术技巧。(任选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通过场面写人,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那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

书愤阅读答案8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1】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2】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愤》的首联表达诗人早年有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B、《书愤》的颈联蕴含诗人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C、《病起书怀》的首联描述了诗人形销骨立的病客形象。

  D、《病起书怀》的颈联表现南宋的百姓也盼望收复北方。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14、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2、D(3分)

  【解析:从注释可知,颈联表现的是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所侵占地区的百姓也盼望收复北方。】

  13、A(3分)

  【解析:B项,融入的感慨与联想不是诸葛亮的,而是诗人的;C项,《书愤》的颔联表述的不是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而是南宋的军队与金兵曾经发生过的战争;D项,《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不是含蓄委婉的,而是直抒胸臆,明写看法。】

  14、(5分)

  答案要点:

  《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评分建议:意思理解恰切,各1分,共2分;感情表述适当,各1分,共2分;语言表达简明,1分;满分5分;意思对即可。】

书愤阅读答案9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9.“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10.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8.答案: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诸葛亮

  评分:1分。

  10.答案: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评分: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书愤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02-06

《书愤》说课稿05-29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吴中书事阅读答案06-21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06-07

书公子金波阅读答案09-23

《书是要捧着读的》阅读答案11-07

读“磨脑子”的书 阅读答案01-07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04-0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