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热)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作文1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夜,不一样的月饼文化。我从书上了解到:博饼——是福建闽南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博饼”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但听得最多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郑成功将军,在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为激励、鼓舞士兵的士气,而发明的一种娱乐活动。因“博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便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博饼,讲究的是一个趣味、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博中状元的人,来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我想: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多种的感情寄托吧!所以,厦门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厦门的中秋节当然也格外热闹。民间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呢!
当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里旋转、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特别美妙。
很多外乡人来厦门,都会被这种浓浓的节日风情所打动。不仅因为博饼趣味性大、参与性强,更多的是对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总算弄明白了,一套会饼有:状元一个,对堂二个,三红四个,四进八个,二举十六个,一秀三十二个。原来数量是成倍数地递减啊!妈妈说:“简单理解,会饼——是根据中国古代科考名次来设计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状元’,依次是‘榜眼和进士’……”
我惊呼:“怪不得状元那么难博到,原来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状元,能考个状元那该多美呢!”妈妈又说了:“博饼博状元完全是运气,而考状元凭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学习所积累的实力噢!”
我听了若有所思……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是一个潮汕地区的小镇,这里沿海,是一个繁荣之地,春节的时候更是异常热闹。在众多的特色习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营老爷”了。
“营老爷”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进行,在潮汕,“老爷”指的是一个村或一个镇的守护神,“营老爷”则是指老爷巡视村(镇)。“营老爷”之前,人们要到寺庙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风调雨顺等。接下来的才是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是由青壮年自愿报名组成的。在进行筛选后,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进行各种技艺的操练。游行的.队伍庞大,莺歌队的、抬神像的、奏乐的……许多富裕的人家出钱,也有许多没那么富裕的人家出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营老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先到寺庙中烧香,请各位“老爷”出宫,坐上贴着对联的轿子准备巡视镇子。其他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到街道上准备观看。上到已经要人搀扶着的老人们,下到从还被爸妈抱着的小娃娃,无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边。游行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篮的女子,接着就是锣鼓队,她们所到之处锣鼓震天,声音连绵不绝。接着的就是器乐演奏,长长的一条队列里,传出各种乐曲的声音:笛子、二胡、吹箫、打鼓……乐器发出的声音聚成宏伟的乐曲。紧随其后的是重头戏——莺歌。莺歌来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大名府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人们穿着潮剧中的戏服,;例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他们拿着两根木棍,随着鼓点的节奏不时打起“花”来,刚健有力,还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人们早已看得入迷,掌声如同潮水一般,刚落下又响起。人们跟着游行队伍,往镇子的各个大街小巷走去。
礼炮车驶来,把整个“营老爷”推向高潮:礼炮车放出彩炮,壮汉们抬着八抬大轿亮相,轿子上是被请出来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国王”,“双忠圣王”等,既有庄严肃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绪高涨的人们都簇拥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里的幸福安康。队列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傍晚,“营老爷”的队伍行遍了全镇的大街小巷。游行结束了,“老爷”们也回庙里了,但是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之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3
谢年——是我们老家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小的时候,我去奶奶家,一进奶奶家的大门,就看到院子里摆着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好吃的,我上前就想伸手抓一把,妈妈立马阻止我,轻轻对我说:“这个不能吃,这些吃的是谢年用的。”从那时候起,我脑子里就有了谢年这件事。
“谢年”的时间一般是农历年二十八至年三十。一般屋子里放一张八仙桌,桌前围着大红桌帏,桌端放香炉蜡台,桌上陈放祭品。谢年所用的东西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六样的,因为六很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祭品有猪头、全鹅、鱼两条(鱼头还得朝里放)、蛋和蟹,均用红漆祭盘盛装。再用瓷盆分别装上豆腐、糖、粉干、盐酱及糕点水果等。祭桌前方还有两叠年糕,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所有的祭品都准备好后,一家大小按照年龄长幼、辈分前后,逐排站好。家中长辈用烛台火把香点燃,然后每人分三支。大家面朝祭台,双手紧握燃着的香。长辈一边振振有词地说着好话,一边隔空三拜;接着酒斟三巡,然后供饭,再搁筷子于饭碗上;再焚烧锭帛,鸣放鞭炮,洒酒于地,将插在“口福”上的筷子拔去,表示供膳已毕。一整套过程下来,谢年仪式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谢年?”妈妈说:“谢年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主要是感谢神灵的庇佑,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年年平安、岁岁有余。”“原来是这样。”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马上就要过年啦,不知道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亲眼见证一下谢年的经历呢?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别习俗,相信也一定很有意思。
最后,我祝愿小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个子高高!心想事成!
家乡的风俗作文4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风俗都不同,我们这里的中秋节过得可特别了。
八月十五,这一天是我们小孩最期盼的日子,嘴馋的小孩在这一天都要去偷瓜和吃月饼的。我常听大人们说:八月十五偷了瓜吃,身上就不会长一些怪异的奇痒无比的.红点。我听起来可怕了,连最心爱的月饼都不吃就去找小伙伴商量着晚上该怎么偷瓜。
爸爸妈妈可不懂我的心情,愣是不让我大晚上出门,我着急的跺着脚,嘟着嘴对爸爸妈妈说:“可是我约好了朋友的,可不能失信啊!”妈妈想了想:“那好吧,不过要小心哦。”还没等妈妈说完我已经蹦蹦跳跳地哼着小曲跑了出去。伙伴们都在等着我呢。“我们出发吧!”我兴高采烈地说。大伙可跑得快了,一溜烟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我们小心翼翼地来到了田野里,每个人背上都背着一个小竹篓,每个人总是垫起脚,因为我们总怕主人家发现我们,他们总会埋伏在房子的周围,所以我们可得小心了。主人出来了逮到我们,我们可要倒霉了,要拿竹条抽我们,但我们已经熟练了。土地上的冬瓜、南瓜……尽情地拿,一个个身披绿色毛衣的冬瓜我们也不怕他,装在背篓里就走。一轮明亮的圆月挂在天空,我们行走在田野上,一个个满载而归。偷瓜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煮瓜又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
我们煮瓜不是在家里,也不需要大人们帮忙,而是架着锅子在野外自己动手,点火、架锅、切瓜、加佐料,都是我们自己决定,水沸腾了,咕噜咕噜说着话:快把瓜放进来吧!一切就绪以后,我们就坐在草地上,看着明晃晃的月亮,述说着心里最快乐的事情。不一会儿瓜就熟了,端着热汤,沐浴着月光,小伙伴们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从呱呱落地,我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5
祭祖是一个神奇的习俗。因为在我的家乡,每家每户都会祭祖,只要祭祖一过,不管家中老小,都知道要过年了。
祭祖是我老家最重要的习俗,一家人通常都会很严肃。因为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要表现源远流长,所以我们既要严肃还要恭敬。但是对于我们孩子来说,真是又无聊又难受。
在祭祖的时候,规矩是分成三桌,一桌敬自己的老祖先,一桌敬神仙,一桌敬土地爷,可是请他们吃的食物就完全不一样。像祖先吃的要有馒头,代表来年生活美满富足;鸡,代表吉祥;咸肉,代表发财。请神仙的一桌也差不多,只是我看不懂;有趣的是不知为何土地爷面前要放一面镜子,还会顺带放上一杆小秤,希望土地爷保佑我们来年称心如意。通常在称的旁边还会放上一条小鱼,当土地爷吃完饭后,我们就会把这条小鱼放回到河中。最好玩的就是每种食物上不是撒点盐就是放一小块红纸,我的爷爷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只说是他的爷爷的爷爷这样告诉他的,真是神奇啊!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个习俗。在祭祖时,我们小孩通常只能待在后厨,而且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听我奶奶说,只要发出声音打扰到神仙们吃饭,第二年就得不到祖先的照顾。你说谁不想再拿个三好学生呢?没办法,我只好乖乖地坐在椅子上,看着蜡烛上的火苗在扑朔,屋子里时暗时亮,我内心的滋味真是不好说啊,既担心又希望。等祖先们吃完饭后,我们还要放爆竹,这本是一件好事,因为终于可以不用憋在厨房里了,可是巨大的爆竹声会把我的.魂都吓没了,真是苦恼。
对了,每当一批一批神仙和祖先来吃饭时,我就要拼了命地磕头,通常不是眉心一红就是一个大包,要痛好几个晚上。
似乎每个地方都有祭祖的习俗,就像《寻梦环游记》中墨西哥的亡灵节,他们是用唱歌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相比之下,我家乡的祭祖透露出更多的庄重。我想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这个习俗薪火相传、灯灯相续。我们应该跟随祖先的脚步,把这个神奇的习俗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乡,过新年时餐桌上摆上一盘香喷喷的年糕点心,是必不可少的。
从过新年的这天起,大街小巷就有老爷爷在叫喊吆喝“卖年糕喽!”天空泛起鱼肚白时,奶奶就已早起,穿过一条条街,到街头去买。街上本空无一人,谁知这会儿却排起了长长的队,奶奶早去晚归,待我睡眼惺忪地下楼时,才看到奶奶的身影在厨房里一晃一晃的。
“奶奶,你要做糖水年糕了?”“是啊,给我的宝贝孙女吃。”我看着奶奶把年糕浸到水里。接着她低头侧身从橱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易碎碗,把浸好的年糕放到碗里,细心地摆盘。摆好后的年糕颇像一朵盛开的花。我插话到:“奶奶,咱家不是有不锈钢碗吗?为什么要选一个这么容易碎的?”奶奶一边开着煤气灶,一边伸手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因为新的一年要‘碎碎平安’!”
奶奶往锅里倒少许适量的水,然后轻轻地让粘住碗的年糕倾身滑下去。‘哗’的一身,锅里像窜起了火星子,又像是摇曳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奶奶不停地翻动着锅铲,让年年糕躺的更舒服些。我明显看到,在奶奶的指挥下,年糕像个体操运动员,来回反着身,重复着高难度动作。制作一碗糖水年糕再容易不过了,等到差不多快好的时候,把混合好的糖水用勺子轻轻顺下去。奶奶招呼我倒糖水。我的.眼睛死死盯着糖水,透明晶莹的糖水散发出一股怡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估计奶奶是先在糖水里掺了些花瓣。其中的寓意说是水中月,镜中花,愿每一个人都能在新年如意所得。
趁奶奶捞年糕之际,我轻手轻脚溜了出去。:“哇!”我猛吸一阵,条条街都散发着家里那个味儿。现已临近傍晚,丝丝橘光冲破天际,似绘画大家的手笔,马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那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又似乎冲斥着整条小街。我寻味闻去,原来家家户户都在做糖水年糕。回到家时,那盘年糕的摆盘设计变的面目一新,香味依旧让人垂涎欲滴。我伸手拿了一块往嘴里放,顿时两眼放光,情不自禁吟诗一句:“年糕精致点春心,夜景缤纷旧岁除!”。
这就是每逢过年让我翘首以盼的一件事。
家乡的风俗作文7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一样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能够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细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我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家乡的风俗作文8
轻咬一口,光滑细腻的皮儿在嘴中滚动,鲜美的汤汁浸透舌头,富有弹性的肉馅在口中跳跃——这,就是我最爱的家乡饺子。
每一年春节我都会回到山东老家,每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奶奶都会给我包饺子吃。奶奶先拿起一盆面粉,在当中敲入几个鸡蛋,再用她那布满皱纹的手在盆里用力地揉几下,一个大团面就形成了。奶奶手中的团面才不像市面上的那么苍白,而是金黄的,散发着光泽,这是奶奶特地给我这个大孙子制作的,这时我会吃力地抱起这个团面,用手使劲搓成一长条,然后奶奶拿起刀娴熟地砍了起来,一个长条就迅速地成为一个个小三角,我呢,拿起这一个个小三角用力一拍,只听“啪”的一声,手上留下一个白印,桌上现出一个面皮。
面皮做好了,爷爷把馅也拌好了,白菜猪肉馅儿,所谓“百菜不如白菜好,诸肉不如猪肉香”,看着这诱人的馅儿,我不禁流下了口水。包饺子了,我用筷子夹起一撮肉馅放入饺子皮当中,学着奶奶的样子,把馅少的一半饺子皮按到馅多的另一半上,往皮子边上使劲一按,再轻握拳头,把两个侧边也使劲一按,嘿!一个半圆形饺子就在我的手中诞生了。边上是薄薄的皮,中间圆圆鼓鼓的'裹着一大包馅,金黄半透明中有时一道绿,有时一道红,在红绿相交之中藏着的,定是美味无比!
在无数沸腾的气泡中,一个个饺子变得鼓鼓的,像一只只小肥猪。看着盘中热腾腾的饺子,奶奶笑着对我说:“博呀,咱这饺子里可包着运气、幸福和财富啊……”不等奶奶说完,我立刻抓起一个饺子直往嘴里塞,竟然咬到了一个硬币!我笑着对奶奶说:“奶奶呀,我吃到财富了!”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一声声敬酒令中,一个个饺子中,包裹和传递的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无论去年如何,今年会更加幸福!因为大家都有故乡,有家人,有饺子。在一片片欢声笑语中,在一桌桌天伦之乐中,闻到的都是美好,看到的都是幸福!
我爱家乡的饺子,我爱家乡,更爱我的家人!
家乡的风俗作文9
五月初五是端午。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我虽对屈原没有深厚的感情,但也会跟着外婆一起包粽子。
瞧,外婆已经把准备好的食材放在桌子上:糯米,粽叶,香菇,瘦肉,红枣,应有尽有。
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外婆从盆里拿出两片泡好的深绿色的粽叶,卷成一个上宽下窄的圆锥形小桶,把雪白的糯米放在里面,铺上几颗红彤彤的小枣,又盖上一层糯米。接着用粽叶把糯米包裹起来,用粗线围着它扎上两圈,拉紧,打结。哇,一个三角形粽子就这样包好了。多神奇啊,我感觉外婆简直就是给我变了个魔术。
我也来一个!
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先卷粽叶,放在左手,用汤勺舀糯米,放进叶里……一切都井井有条。没想到到了拿馅料的环节,一个手忙脚乱,我竟将包好的糯米倒了出来!
哎,重新来过。
这次,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馅料,摆在糯米上,又用糯米把馅料一层一层地盖上。一切顺利,整个粽子看起来非常的饱满。我暗自高兴,连忙拿起粗线捆住粽子。谁知道,顾此失彼,糯米竟从另一头的粽叶中哗啦啦地滑落下来——手没拿稳,前功尽弃!
我觉得我可能只适合当外婆的小助手吧!毕竟,包好一个完完整整的好粽子,真是不容易啊!
在我眼巴巴地观望下,不出一个小时,外婆就把一个个漂亮的粽子包好了。它们扎在一起就像一串丰收的果实。
外婆告诉我粽子包好后,要马上用水煮熟,这样才方便储存。我看着外婆把粽子一个一个放进水里,心里就像有只猫在抓痒痒一样,非常着急。虽然粽子放进水里没煮多久,但我已经一遍一遍地揭开盖子,查看里面的情况。没办法啊!谁让等待的时间总是那么漫长呢?
当锅中开始飘出淡淡的香味,我的口水早就流了下来。等到粽子一煮,我迫不及待地捞出一块,开吃!我小心翼翼地剥开粽叶,看着煮熟了的糯米变成了一颗颗闪亮亮的.珍珠,我毫不犹豫地一口咬了下去,满嘴都是粘乎乎的,甜腻腻的,美味极了。
端午节就这样过去了。我虽然没有学会怎么包一个好粽子,但是我吃到了一个又一个美味的香粽子。我的端午节,不虚此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石溪久佳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每每提起端午,谁不是先想到那香气扑鼻的粽子来呢?
当这美味的粽子入口后,不禁会想,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我国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受人爱戴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自沉于汩罗江,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后来当心凭吊的饭团被鱼虾所食,就想出用树叶包裹饭团并外缠彩丝,慢慢地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包粽子的工序也不简单。首先要把采来的棕榈树叶子一条条撕开来,然后一段一段结成绳子备用,再将包粽子的粽叶提早一天洗净并泡在水中使其变软。第二天将糯米洗净过滤掉多余的水,之后按家里人口味拌上酱油盐等备用。再就准备粽子馅:有芋头的、有肉的、还有板栗的、豆沙的……这些备好后,拿出泡好的粽叶,两片粽叶打底,加上一勺糯米,放上自己喜欢的馅,面上再铺一层糯米,之后用另外一张粽叶盖上,最后用棕榈树叶做的.绳子将整个粽子一圈一圈把它绑好,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全部做好后就把他们放进锅里加上水先用大火煮,等水开了之后,那棕叶的香味,棕榈树叶的香味,还有糯米的香味,混合起来,慢慢的从锅盖缝隙里钻了出来,闻着这些香味,我实在忍不住,总是一会儿就去闻闻,一会儿就过去提起锅盖看看,并不断的问外婆:“熟了没,熟了没?”外婆笑着对我说:“等一会儿”。可没过多久我又跑去问外婆,外婆笑眯眯的说:“再等一会。”我就一直这样子等着、盼着,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
终于,外婆掀开锅盖,对我说:“快来快来,新鲜粽子出炉啦!”煮好的粽子散发出了更迷人的味道,这味道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拆开一个粽子咬上一口一股清香顿时间溢满了我的口腔、沁入我的心脾……五月初五这天开始是为了纪念屈原,经过千百年后的发展今天成为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正月正,赏花灯”,每逢元宵节的夜晚,当空明月之下,公园中、街道上到处光彩夺目,热闹非凡——四处悬灯结彩,一盏盏灯笼,点亮了整个城市。
闹花灯的起源还要从汉武帝的大臣东方朔说起。
有一次大雪过后,东方朔在御花园中采梅花时,看见一位宫女要自杀,他连忙劝阻。原来宫女在元宵进宫之后,得不到皇帝的宠幸,也无法出宫见父母,便要寻短见。东方朔灵机一动,扮成算命先生,在京城中散布谣言,说玉帝对京城中的百姓不满意,要派火神来制造火灾。谣言四起,也传到了皇帝的耳中。东方朔表示火神,爱吃元宵,可以让宫女元宵做元宵,上供火神。同时让家家户户挂灯笼,火神肯定觉得已经发生火灾了,便不会再次放火。汉武帝照办了。正月十五的夜晚,东方朔在万家灯火中安排,元宵和父母见面。而闹花灯,这个习俗也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远远望去,我看到的是灯的海洋,在皎洁的月色中透出一种朦胧之美:红的.,黄的,紫的灯火在眼眸中跳动着,闪烁着,就如一朵朵奇异的花朵正在欣然怒放。我不由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如此盛大壮观的花灯,历经千年之久,却依然撩人心弦。
近赏,我仿佛进入了一条由花灯组成的溪流,无声无息,而又弥漫着淡雅与浪漫的气息,正是“花灯十里正迢迢”的美。
花灯乃是小巧精致的。抬头仰望中,总能发现意料之外的惊喜:这盏宫灯,鲤鱼在其中尽情游弋;这朵莲花灯,探首墨绿莲叶外的浅红,那般可爱灵动;以及那挂在墙角的小灯笼,也还原了粉墙黛瓦的古厝楼台……犹如诗句所说“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不知不觉,嘴角挂上了一丝淡淡的笑,余光瞥过旁人,他们亦然。
在元宵节里,人们普天同庆共赏花灯,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赏花灯是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习俗,已经温暖了我们上千年,是中华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
“剩绮余芳还有韵,夜阑频点照花灯”,灯的溪流还在流淌,在我心中留下一个美丽的韵,直到天明……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春节期间喝“元宝茶”是我家乡的风俗。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回外公家过年。四世同堂的除夕夜热闹非凡,吃年夜饭、贺岁拿红包、一起看春晚,当然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陪外公煮“元宝茶”。
关于“元宝茶”,小时候我还闹过笑话。有一次,我对着煮茶的'锅子里,用勺子捞了半天,也没见着一只“元宝”。外公笑话我是“小财迷”,边刮我的鼻子,边告诉我:“傻小囡,‘元宝茶’不是真正的元宝煮的,你看,这个两头尖尖的像不像元宝,其实它是用金桔加枸杞和冰糖煮出来的。”待我再长大点,有次参观民俗博物馆,才知道原来“元宝茶”最早源于江南,开始是向皇帝进的贡茶,后来民间也逐渐兴起,寓意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
煮元宝茶不难,关键在掌握火候。外公会先将金桔的一面划个十字,然后放入水中大火烧煮约十分钟,再撒入冰糖和枸杞用小火慢慢熬。待金桔的清香逐步散开来,茶汤变得有点粘稠,呈现鲜亮的橙黄色,外公就双手合十,喃喃自语,有时是“祝老祖宗福如东海,无病无灾”,有时又是“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福气满满”……
除夕夜的第一盏“元宝茶”,一定是外公亲手奉上给我们家的“老祖宗”的。这时候的外公就像个小孩子,恭恭敬敬地双手端好茶盏,递给已经笑得合不拢嘴的老阿太。阿太接过“元宝茶”,舀上茶盏里的两只“元宝”,开开心心地宣布:“年年送宝入我家,双福临门保平安!”然后,我们按照辈分、年龄,每人捧上一杯茶“云宝茶”,咕咚咕咚喝下去,就也把新年的健康福气带到了身上。
现在我已长大,自然而言地也就接过了家里煮“元宝茶”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进行改进,比如,除了金桔外,有时还用雪梨或红枣,冰糖也用得少了,补血少糖,滋阴补肺。每当有亲朋好友来家里时,我也有模有样地学外公的样子,煮上一杯杯“元宝茶”,将我对长辈、亲友们的祝福和感恩,都融化在其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到,家家户户真热闹!一年之中,过春节应该是大家最喜庆的日子吧。
按照我们广东的规矩,春节从扫尘开始了。扫尘顾名思义就是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扫尘的传统风俗,由来已久。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叫“扫房”。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一直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上的尘垢蛛网,谓之扫去“穷运”、“晦气”,来年清吉。
对联窗花,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吉祥物。大人们拿着崭新的对联,踩上凳子,将对联整整齐齐的贴在家门口。贴福字可还真有讲究,要把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着福气到家。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情就是买新衣服。衣服、裤子、鞋子、袜子,样样俱全,焕然一新。即使没有鞋子和袜子孩子们也总会拥有一件新衣裳。第二件事就是买各式各样的零食饮料,薯片、饼干、利是糖等等各种零食。恐怕第三件事是买玩具或用品,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们。
春节眨眼就到了。年三十晚,大人们准备年夜饭,广东人必备的白切鸡,清蒸鱼,各种美味佳肴大饱口福。一口接一口,吃个不停,一勺接一勺,美味不会停。恐怕是吃完这顿饭就要胖个三四斤啊!在我们老家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在吃完年夜饭后我们要用柚子皮熬的水来洗澡,从头淋到脚,寓意着将来年的厄运都统统洗掉。煮好的柚子水倒倒一个大盆中,放进浴室,香甜的柚子皮散发着迷人的味道,使人忍不住喝上一口。洗完澡换上新衣服新鞋子,拿上背包和同学们,朋友们,亲戚们在楼下玩耍。
大年初一,和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一起玩耍和同学朋友玩个够。吃好玩好睡好,真是又舒服又轻松啊!不过一年之中,也就只有这几天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啦!赶紧看这几天好好嗨皮嗨皮一下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风俗才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春节,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春节也好不热闹。
腊月初旬,马路旁的大树就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红红火火 、喜气洋洋的景象,人们知道:春节来了!不久,家里也开始忙活起来了。大人们忙着打扫房屋的各个角落,这里擦擦,那里扫扫。连平时不大愿意打扫的孩子们,也主动参与这次家庭大扫除中,也许是被这种忙碌的氛围感染了吧。
除夕,是最热闹的啦!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早早的.就起来干活啦。贴春联,宰鸡鸭祭祖,准备年夜饭食材,都是全家总动员的。午饭过后,厨房就是男人的天下啦,女人们就给小孩们洗澡穿新衣啦。年菜讲究色香味俱全,素菜,荤菜,汤菜,干菜和汤菜样样都不能少。夜幕降临,一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团聚在餐桌,共享这一年一度最为丰盛的晚餐。
晚饭过后,最令人兴奋尖叫的时刻到了——领红包了,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坐成一起,议论着红包的事儿——“期末考试我的各科成绩都90多分,今年我肯定可以领个大红包!”“完了,完了,我的红包肯定没戏了,谁叫我考砸了呢!”……孩子们的小心思,早已被大人看在眼中,大人们是万万舍不得以成绩决定,红包决定面额的。倒是给孩子们发红包时,大人们都会语重心长地笑道:“今年你的成绩考的不错,要再接再厉哦!”“新的学年,你的学习可要再努力点,更上一层楼啊!”……于是,除夕夜又充满了温暖幸福的笑声!
元宵上市,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也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家人们,又相聚在一起,张罗着元宵晚饭。孩子们可按耐不住啦,一年一度的烟花盛会怎能错过呢?他们三五成群地来到广场上,点燃了他们期盼已久的烟花。当五彩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的时候,就会引来孩子的一片欢呼声。要是空中炸开了一朵最大、最响亮的烟花,欢呼声顷刻间就达到最高分贝。
正月十六,春节结束了。大人,小孩又重新开始忙碌而又充满希望一年。家乡的春节,年年如此。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正月初五拜财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云……我觉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请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饭”,是人们对祭祖的称谓。一般都是晚饭。这天,人们总要买来香烛冥纸,摆上酒席,虔诚地祭祀一番,也是为了感恩祖先并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
今年,妈妈照常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并且我不需要上课的日子来做羹饭。大清早,妈妈就去菜场买了最主要的食材,回来立马准备了起来。下午,我们一家去墓地化纸锭回来后,马上忙活了起来。
第一桌:请六神;妈妈端上整只鸡(旁边还要放一把刀),整条鱼,整刀猪肉,素菜和豆腐,点了红的.团子,还有水果和糖。随后,爸爸将六个小杯子整齐地放在桌子的东西两排,再倒上酒,摆上筷子。妈妈又拿出了香炉放在桌子北边,然后打开大门,用方言说了句:“来吃年夜饭咯!”以往,这个时候还会放鞭炮,但现在禁止燃放,我便灵机一动,找来了天猫精灵来放“无烟”鞭炮,楼下的住户听到这声音也开门纳闷。我和姐姐还有妈妈在门口铁桶里化纸锭,妈妈一边化,一边喃喃自语。烧完纸后再回到香炉前轮流磕头。磕完后,爸爸又在他们的酒杯中添了点酒。之后我们开始盛饭了。
吃了一会结束后第二桌就要开始了:请祖宗;这次要准备十二个酒杯和十二个碗,把整个的鸡、鱼、猪肉切块加热端上桌。同时,香炉也要换位置,从北边移到南边,大家就团团圆圆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结束了。仪式结束后,爸爸妈妈把酒和饭都倒了,我看着白米饭和酒就这样被倒入了垃圾桶,实在觉得太浪费了,毕竟粒粒皆辛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饭的方式也有了些改变,虽然这些行为看似迷信,愚昧,但实质包含了朴实的人们心中深深的情意。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12-25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1-31
家乡风俗作文12-25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05-18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2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6-29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