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精彩纷呈的民间风俗让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在我的老家洋县,那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小时候的我最期盼不是大年初一,而是大年初五,因为那一天有“扫五穷”的风俗。
早上八点的时候,叫醒我的一定不是闹钟,也不是妈妈的催促,而是一阵敲锣打鼓声,十分响亮。我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来到大路上,早已经熙熙攘攘。只见一群人拿着锣鼓一边走一边敲,他们个个把脸画的很花,跟唱大戏的一样,穿的衣服也各式各样,看得人眼花缭乱。
咦,那不是黑胡灵官嘛,这长相也太吓人了,看着都让人望而生畏,听大人们说这是吓唬小鬼的;旁边就是红脸灵官,手持武器锏,红脸长须,右手举鞭,仪表堂堂;哦,还有哪吒,一手拿乾坤圈,另一手拿风火轮,威风凛凛;第四个是毛女手持刷子和簸箕,留着长发,是专门清理妖怪的最后一个是孙悟空,他头戴金冠,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手上拿着金箍棒,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太漂亮了,可惜还没看够就过去了。
接下来他们挨家挨户的扫五穷,主人家都会热情地欢迎他们,图个来年的鸿运。终于,轮到了我们家,毛女用刷子在我身上扫来扫去,左一下,右一下,并告诉我这是扫掉五魔,其他“各路神仙”也分别给我们家进行了“驱邪避灾”,最后妈妈给了毛女20元钱,以示慰劳和酬谢。
后来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五穷”即五个穷鬼:智学鬼、学穷鬼、文穷鬼、命穷鬼、交穷鬼,后来民间将他们演绎为钱穷鬼、粮穷鬼、寿穷鬼、吉穷鬼、命穷鬼。以前人们对“五穷”的认知和理解要比今天人们的认识深刻得多,扫五穷的民俗作为民间对抗贫穷的一种行为和寄托,寄予了经济不发达时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的'祈愿。
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扫五穷”活动是洋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风俗,它不仅营造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还安抚了人们的心灵,愉悦了我们的精神,希望这个习俗能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好想再回去看看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春晚,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大家欢聚一堂,满脸喜悦,开心的忙碌着。你猜猜我们要干什么呢,哈哈答对了,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盘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年饭当然是很丰富的啦,大鱼大肉。着时候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眼睛瞄着一盘一盘的菜,便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我在看春晚联欢晚会之前,我最期待的是:“到了正月初一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爸爸一个,妈妈一个,爷爷一个……大家都忙完了活,该做下来休息了。”想到这里我便兴奋起来。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联欢晚会。我们边看边聊边啃瓜子,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十二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缤纷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哥哥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地直跳心想:“我这次苦熬到十二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也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了,你们也听说了。
新的一年来临了,我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大人都起床开始忙活了。
洗漱后,顾不上吃早饭,外婆外公舅舅便开始准备下午的祭拜用品,其中猪头、鸡、"金元宝"是最马虎不得,也是最费时间的。
看,外公外婆一起将腊月腌制好的硕大猪头,放入铁锅中煮。妈妈说,这猪头是外公专门从安徽买来的,是过年祭祖最重要的,柴灶里要花半天时间才能煮熟。
在等的时候,晚辈们也陆续起床吃早饭。年纪稍大的糖糖姐姐和我,开始分工帮忙贴窗花、春联等事情,一边争论着"这样贴好看""不这样好看""这样""这样"……一片欢笑。
年纪小的三个妹妹不能帮忙,便可以看——杀鸡!这鸡非常不寻常,是用来祭祖的,必须是大公鸡才行!"杀鸡开——始——了——"只见外公左手提着菜刀,右手擒着大公鸡,气势汹汹地走到鸡的.面前刀口对着鸡的脖子一抹,只见一缕鸡血滴到一个盘子里,几十秒后,将鸡扔到开水桶里。小朋友边烫着鸡,边使出全身力气拔毛。拔完后,外公把鸡放烧猪头的汤里烧3至5分钟左右,也可以不烧,再将鸡血浇上去。
猪头还没起锅。舅舅将锡箔纸放八仙桌上,折成一个个"金元宝",其实看上去像船,再将每3个"金元宝"塞入一个更大的、黄色烧纸(是上坟用的一种专用纸)折成的超大"金元宝"中。按需要祭拜的祖宗个数,舅舅做相应个数的超大"金元宝"。
鸡杀好了,"金元宝"折好了,猪头也起锅了。外婆将焟烛、香、猪头、鸡和超大"金元宝"放入篮子中,所有的祭拜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大家吃个午饭,便可以去祭拜了,但是婴儿和儿童只能待在家中。听舅舅说,祭拜时,要先把祖先的坟前、周围打扫干净,把猪头、鸡摆好,焟烛点燃,再点香,每人需持三支香,将东南西北每个方向都拜一遍,然后将香给插上。最后将"金元宝"烧了,就大功告成,可以回家喽。
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的一个小城市——涡阳,在我的家乡里有许多不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大的莫过于春节了。
每个人家乡的春节习俗都各有不同的特点,而我的家乡的春节也是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
过节了,姥姥家就非常热闹,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门外传来邻居家一阵阵的鞭炮声,那鞭炮在天空中炸出各样的形状,空中一会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海棠”,不一会儿又出现几朵光彩夺目的“玫瑰”……让人目不暇接。吃完饭的小孩子们总跑到门外仰望高空,讨论着哪个烟花更好看!有些调皮的孩子聚到一起,拿出一支支的小鞭炮,用一个盖子盖住,点火后迅速退到一边,一两秒后便听见几声炮声连同盖子一同炸飞,真刺激。
当然光有鞭炮一定不够,孩子们最想要的可是大人手中拿的那一张张装着钱的红包,小孩们凑到长辈跟前,喊一大声:“姥姥、姥爷。”他们便拿出不同样式的红包,望着手中那红彤彤的纸,能激动好一阵子,而且小孩总在收到红包后开心地询问对方今年收到多少红包,好像在互相传递着喜悦。
吃过晚饭后,我们聚在阳台上仰头望天空,可以看见星星与炮花一同绽开,零零散散的鞭炮纸从天空撒落,好似是月亮和星星的祝福。第二天一大早,门前便贴了春联与年画,春联上大多寄托着大人和小孩的.期望,也有许多长辈贴上希望家庭团圆快乐健康的春联,而姥姥就希望家庭幸福美满,所以贴的是:上联:福星高照全家福四季沐歌,下联:春光耀辉满堂春五福临门,横批:合家欢乐。
腊八、除夕、初一,春节也快接近尾声,可人们的心却依然停留在除夕,那香甜可口的饺子,有素有肉,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带着对新一年的期望吞入肚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阵阵爆竹声中送去旧年,迎来新年,这让我对自己家乡的习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冬至,也叫冬节。在我们福清家家户户在冬至前一天晚上都要搓圆,福清人叫“搓米時”。搓圆代表团圆,在民间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冬至前夕,家里就备好了福桔、筷子、蜡烛、圆簸箕和糯米粉。晚上,吃完团圆饭,家里人围坐在一起,准备搓圆了。
妈妈在桌上摆好圆簸箕,圆簸箕前方好一对红蜡烛,寓意欣欣向荣,点上蜡烛,为了祈求平安。在簸箕里摆上十个福桔,“福”代表吉利。福桔堆里插上两朵搓圆花,摆上十双筷子。大概中国人都喜欢成双成对、十全十美,这些喜庆的红色把家里烘托的祥和而又温暖。
“搓汤圆喽!”妈妈笑着喊道。
大家开始忙活开来。先在糯米粉里加上水,放在盆里揉搓,松松干干的糯米粉变成粘粘湿湿的一团。我很好奇,用手就揪一小块,捏一捏,咦!现在米粉团就如同橡皮泥一样,软软的。
我掰了一块放在手心里团圆成一个球,再把它压扁。传统的`汤圆里没有馅,为了让汤圆更美味,这次我精心准备的“料”是另具一格的:QQ糖、葡萄干、草莓干……把“料”放进压扁的团里,再搓圆,一个汤圆就搓好了。我心里充满了期待:我搓的圆煮完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和外面卖的果味汤圆一样?如果真成了,那就是我的独家秘方。带着满脑子新奇,我期待第二天的冬至快点到来。
冬至一大早,我一起床就冲进厨房,看见妈妈在煮汤圆。妈妈在锅中装满水,等水烧开将汤圆放进锅里,一个个小汤圆服服帖帖地挨个儿贴在锅底,不知它们为何这样亲热。
“噗……”锅内叹了口气,热气从锅盖边沿冒出来。掀开锅盖,呀!一颗颗汤圆变得胖乎乎,圆溜溜,晶莹剔透,如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脸,有时还会有几个调皮地咧着嘴巴,冲我笑,笑得馅都流淌出来,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汤圆也有各种吃法,煮好的汤圆装上汤或裹上黄豆粉,都是顶美味的。松软甜糯的汤圆,几分钟时间就被一扫而光,好似秋风扫落叶一般。而甜美的味道,却让人回味无穷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新兴,一个人杰地灵的圣地,也是六祖慧能出生、成长、成佛之地,在古代,新兴被称为新州,且为历代朝廷或流放贬滴官员之地,因此,也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融会贯通较早较多的地区之一,这就是我的家乡。
新兴有着优厚的历史,是一个具有20xx多历史的岭南古都,长久以来,新兴的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去创造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在“六祖镇雅冈村走大王”,这一项风俗活动是游神,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日当天,村民们会举着绘有“国泰民安”等字样的旗子为“走大王”的队伍摇摆、呐喊,表达对新年的愿望。人们总会举抬“一把椅子”——椅子上座着一个穿神服的人,那个人与现代人不同,会微微带点绅士,抬头挺胸地被人们抬着,可它却不是真人,每次看见它,我心里都打着一个问号——里头有活人吗?
在中秋或春节这样喜庆的日子,舞狮大哥就派上用场来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舞狮大哥在大街上表演,我们有空时也会跑去看看,表演的'人有些是一些店铺主人专门请的,我想他要么是想推销,要么是想祝自己的店铺挥金如土,越来越赚钱,也有可能祝我们大家家庭幸福,国泰民安等。
我最喜欢的就是逛花会,每到新年的前几天,花会就开始举办,只要爸妈去狂花会,我必定会一起去,其实我只是图能买一些花回家,几乎每次我都会买几盆多肉,可总是没养几个月,可怜的多肉就被养死了。去了花会,我们总要逛个二、三小时,爸爸也会买许多花,买后我们就大盒小盆的载到车上满载而归,每次来到或回去时,有些人把花放到电动车上,这放那放,连逛了许久的自己脚都要靠边放……
以上,“游神”、“走大王”、“舞狮”、“逛花会”这些活动只是我家乡风俗的一小部分,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到我家乡来旅游、参观、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杭州,牙牙学语的小孩子,背上书包的大孩子,额上爬满皱纹的老孩子,谁不是一看见高飞在天空的风筝就激动得不能自已。到了春节,随着卖风筝的生意逐渐兴隆,连小贩也跟着乐。
话说放风筝还跟过春节有一定的联系。春节寓意着一个新的开始,所以要辞旧迎新,大家通过风筝来“放晦气”。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以放风筝的形式避邪,而今大家更是借放风筝来表达对新年的祈盼。
据传,第一只风筝是我国巧匠鲁班受到鹞鹰盘旋的启发,“削竹为鹊,成而飞之”。汉代时,我国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开始用纸糊风筝,自此出现了“纸鸢”一词。后来有人使纸鸢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其身如筝,从此才开始叫“风筝”,而杭州人又把它称为“鹞儿”。
春节期间,只要天气好,南湖公园里就不愁没人放风筝。这不,今年春节不仅天气好,还带着几分暖意,大家都成群结队的不约而同来放风筝,于是乎我跟妈妈也去轧闹忙(凑热闹)了。
南湖塘上人真多,人们都仰着头紧盯着自己的.风筝。小孩子们看着天上芝麻大的风筝不住地拍手叫好;大人们拉着风筝线孩子似的一圈圈跑着;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看着晚辈们尽情的玩耍,一根风筝线,仿佛把他们牵引回了孩提时代。
我也没闲着,等风力适足时,拿着风筝的提线,逆风向前跑,一边跑一边不时地回头望,直到风劲儿够大,才慢慢停下来放线。
线刚放了一半,正举着手机疯狂抓拍的妈妈突然大声叫道:“啊!风筝怎么停了呀!风筝快掉下来了!”我快速收线,并给予了风筝“人工风”,这才让它停止了翻江倒海似的大幅度动作。
我刚松一口气,风又好巧不巧的突然转强,风筝唱反调似的开始摇摆,我又手忙脚乱地开始放线,风筝才似利剑一般直上云霄。这时我才发现天上到处都是风筝,好似满天彩色的星斗。
其实放风筝不仅仅只是一项娱乐活动,更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活”文化遗产。“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风俗,说起来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来讲讲老北京的传统年菜。
过节就要吃年菜,过去老北京讲究“四四见底”,其实就是年夜饭的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这四四见底是讨个四平八稳,吉祥寓意。咱们要说的'就是四凉中的“芥末墩儿”。
说起“芥末墩儿”,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还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让你感觉到刺鼻辣舌的感觉,顿时儿化音脱口而出。
“芥末墩儿”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过年就只有一个规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饭,所以过年之前就要把菜都准备好,需要吃的时候放锅里熥熥就行。吃荤的会不会太腻了?肯定需要清口,那当然就是凉菜之首“芥末墩儿”了,凉菜就是清口的,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
首先,白菜卷必须是白菜心,大白菜叶子都不要,再说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个个菜墩子,必须是整个的,所以要十分小心,还得插个牙签,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锅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时间不能长,焯没生味了就成,加点盐和白糖,挤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儿也有,而且必须是黄芥末,放到缸里密封好,两三天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会给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儿,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涌了出来。夹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扑鼻而来。虽然我吃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难忘,又酸又辣又脆,吃进嘴里那股芥末劲从鼻子窜到眼睛,眼泪哗哗的流个不停,可是老祖却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这不是什么大宴,但是这却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稳,吉祥如意的一种愿望吧!想想这些年有些菜失传,但芥末墩儿就没有,可见它该多有特色!难怪老舍家的一道远近闻名的菜就是这个“芥末墩儿”。
北京人过年都有吃年夜饭的风俗,虽然饮食不算大风俗,但这些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托并承载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的那种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9
家乡的风俗,总是散发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房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祥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圆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还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谢年——是我们老家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小的时候,我去奶奶家,一进奶奶家的大门,就看到院子里摆着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好吃的,我上前就想伸手抓一把,妈妈立马阻止我,轻轻对我说:“这个不能吃,这些吃的是谢年用的。”从那时候起,我脑子里就有了谢年这件事。
“谢年”的时间一般是农历年二十八至年三十。一般屋子里放一张八仙桌,桌前围着大红桌帏,桌端放香炉蜡台,桌上陈放祭品。谢年所用的东西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六样的',因为六很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祭品有猪头、全鹅、鱼两条(鱼头还得朝里放)、蛋和蟹,均用红漆祭盘盛装。再用瓷盆分别装上豆腐、糖、粉干、盐酱及糕点水果等。祭桌前方还有两叠年糕,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所有的祭品都准备好后,一家大小按照年龄长幼、辈分前后,逐排站好。家中长辈用烛台火把香点燃,然后每人分三支。大家面朝祭台,双手紧握燃着的香。长辈一边振振有词地说着好话,一边隔空三拜;接着酒斟三巡,然后供饭,再搁筷子于饭碗上;再焚烧锭帛,鸣放鞭炮,洒酒于地,将插在“口福”上的筷子拔去,表示供膳已毕。一整套过程下来,谢年仪式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谢年?”妈妈说:“谢年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主要是感谢神灵的庇佑,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年年平安、岁岁有余。”“原来是这样。”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马上就要过年啦,不知道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亲眼见证一下谢年的经历呢?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别习俗,相信也一定很有意思。
最后,我祝愿小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个子高高!心想事成!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在我的家乡桐乡有一个习俗——“抢糖糕”。每当有人家造好了新房子,就要在新房落成的某一个黄道吉日的清晨祭上梁菩萨,同时要准备很多东西,比如:糖糕、圆子、薯片、虾条,以及红包、一元硬币之类的,站在新造好的房子上把东西抛下去,让四周的邻居来抢,俗称“抢糖糕”,据说是为让新房子聚人气。
“嘿咻,嘿咻,嘿咻……”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前一天一起拖着几个笨重的'袋子气喘吁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为“抢糖糕”做准备。这次我们村拆迁造新房,几十户人家一起“抢糖糕”,那可真是史无前例,那场面想想就叫人兴奋!
十月一日是个好日子,也是上梁大吉“抢糖糕”的日子。我们一家在早上四点钟就起床开始了拜上梁菩萨的仪式。家家里面红通通,灯火明亮;外面人声鼎沸,四处得到消息的人陆续赶来,兴高采烈。
我喜出望外,激动得睡不着觉,三点多就醒了,在新房子里窜进窜出,看什么都觉得新鲜。拜好菩萨以后,重头戏“抢糖糕”开始了。爸爸领着几个男亲戚(扔糖糕的人也有讲究,只能男人扔)“噼里啪啦”放了几个鞭炮,便开始撒东西了。我呢?早就把袋子顶在头上,准备接受“洗礼”。
满天的零食犹如雨点般向地面袭来。它们带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呼呼地飞向人群,面包、糖果、糖糕……还有鸡腿!楼下的人一边欢呼,一边低着头,左右开工地在地上乱抓,有几个干脆顶着一个大筐在头上,看见东西往哪儿扔,就把筐子往哪儿移。
相比汹涌的人群,我太矮了,我那袋子也太软了。于是,我飞快地冲进家里,推出一个大纸箱,找准一块“风水宝地”,就仰着头朝爸爸他们大喊:“这里,这里!”果然,好东西像长了眼似的向我飞来,我不停地把落在身边的东西往纸箱里扔,满地都是五颜六色的东西,满眼都是伸来伸去的手和脚。
半个小时左右,“抢糖糕”结束了。人们拖着抢到的一袋袋“糖糕”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路边上,有几个老年妇女还在互相拉开了袋子,比一比谁抢到的东西好,谁抢到的多;在有些乱糟糟的场地上,还有几个人在细细搜索,不时从隐蔽处找到了一只巧克力元宝,一块贴着红心的一元硬币……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台下看戏的老人家,入迷,有戏的地方,就有它们。公期、乔迁、嫁娶,喜庆的事儿,总会有它们的存在。家乡的传统风俗,少不了琼剧。
海南自古以来,民间崇尚“神道”,拜公敬神,乡镇村落都有各自的“神期”,演戏酬神之风隆盛。凡庙会必演戏!
那一天,村民们得知琼戏班子来我们这表演琼剧了。家家户户纷纷购买一大袋的.糖果,接着用一张大红纸按照从大到小的辈分写下自己家里人的姓名,一块集中放在一个红色大盘子里。为了预留好座位,村里人还要早早地拿上自家的椅子,放在搭好的戏台面前,等待琼剧表演。
吃过晚饭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陆续赶到公庙,大概7点就要拜八仙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传,做海南戏前都给出资的神坛炉主拜八仙,祈求生意兴隆,事业顺利。拜八仙后,唱戏的人会按照红纸上的名字全念一遍,就从台上往下撒糖果,观众们纷纷起身接糖果。据说,接到的人,会有好运。小孩接到健康快乐,大人接到升官发财,老人接到长命百岁。
二胡、唢呐、花鼓……三十多种乐器同时奏起,琼剧开始了。后台里穿着华丽戏服,化着浓妆的演员就位,一一亮相登场。整个演出全是海南话,演员们全情投入,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大刀阔斧,有的正气凛然。神态和表情更是非常传神且有看头,村民们不觉沉浸其中,有时还会和身旁的人商讨一下剧情,评论一下演员的唱功和演技,不过很快又沉默了,继续沉浸在剧情里。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公仔戏,又称木偶戏。顾名思义木偶戏就是由演员躲在幕后操纵木偶表演的戏剧。那些制作精良的各色木偶人物最是引人入胜了,它们一个个穿着特制的戏服,在木偶师高超操纵技术和委婉深沉的琼剧唱腔配合之下,时而瞠目结舌,时而嬉笑怒骂。这时台下的观众无不全身心投入进去,因为他们的思绪早就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了。
琼剧是海南人心里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也是我对家乡风俗最深刻的记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在我的家乡丽水,每到腊月二十六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这其实是准备年货的开始,因为豆腐的“腐”与“福、富”谐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与富裕。
如今大多数人并不会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乡,老一辈人依旧保持着这个风俗——手工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外公家准备做豆腐。首先要把黄豆泡在水里一天一夜,泡到它们有2—3倍大才行。再将它们用水冲洗干净,放进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从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浆了。
我问外公:“什么时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说:“不要急,后面还有很多步,要先将豆乳过滤,变成豆浆,然后把豆浆烧滚,去掉泡沫,加入盐卤,将豆浆稀释,浮出豆花,还有把豆花装进模具中挤压,才会成为豆腐。其中点豆腐可最考验手艺了,盐卤多了,豆腐就老,盐卤少了,豆腐就会不凝固,你还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话将我打的晕头转向,唉,原来现在还是个开头啊。这时外婆又说:“做豆腐可不能多说话,因为豆腐很‘小气’它听不得‘坏话’,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难道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风俗吗?
过了一会,外公喊道:“睿睿,来看外公点豆腐。”我飞快地跑过去,只见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盐卤,用勺子一勺一勺的点进装着豆浆的桶里。他一只手点盐卤,一只手拿勺子在桶里搅拌,就像一只机警的猫,每一个动作都极其小心谨慎。渐渐地,豆花漂了上来,那就是豆腐的雏形,白白的表面一触即破,如果加上酱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脑。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说点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外公外婆进进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酱油,简直是绝配,吃着豆腐,别提多开心了!
温润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来的工艺可一点不少,一个环节也不能出错。看来家乡的风俗更是长久的经验和精湛的手艺留传下来的。
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像挂灯笼,贴对联,吃团圆饭……但在我的家乡,春节做豆腐也是一项传统风俗,祝愿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我的老家在农村,所以也有很多讲究。特别是春节,我们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饺子……这些习俗一个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放鞭炮。
每次过年,爸爸总要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一点鞭炮。等鞭炮买回来,我们就开始盼着天黑。
有一年春节,爸爸还是和之前一样,去了小卖部。登巴巴回来,手里却多了个“金字塔”。“这是什么啊?”好奇的'表弟冲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点了根树枝,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拿树枝点火,身子向后仰着,打算一点上火就跑。由于不知道这“金字塔”是什么东西。表弟表妹都躲远远的。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期待一会的精彩瞬间。
“点着了!点着了!”表弟见引火绳点燃了,大喊大叫。我听了连忙跑开了、只见无数火花从“金字塔”里窜了出来,构成了一个“火花喷泉”。这“火花喷泉”正如我们内心一样,十分灿烂,十分欢快。“火花喷泉”足足持续了两分钟,放完了弟弟赞叹不已:“太酷了!不仅放出来很漂亮,持续的时间还长。”我也想起了一句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时,妹妹说“为什么要在春节放鞭炮啊!”弟弟听了,也一脸疑问。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给他们讲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一个老人来到一个人家里,帮助人们吓跑“年”。他让老妇人在家里剁馅做饺子。到了晚上,“年”看到这家点了很亮的灯,又有剁馅的声音和门上的红纸,有些害怕。这时,那个老人走了出来,他穿着红衣服,并点了鞭炮,把“年”吓跑了。于是,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留了下来,包括给压岁钱又要装到红包里。”
表妹表弟听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说:“春节每一个习俗都有传说和故事,一会我挨个给你们讲。”
春节有很多习俗,过春节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个习俗的由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每到端午节,我的家乡——浙江金华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在江面上不停地来回穿梭,打捞屈原的真身。有几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这些都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习俗。
要说到赛龙舟,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五月初五那天,人们早早地起床,都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了婺江边。比赛还没有开始,岸边就早已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了!人们已经把长长的一条江岸围了里外三层!我和妈妈为了找一个好位置,还差点挤破了脑袋呢!比赛开始了!人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朝东边眺望着。“咚——咚——咚!”从婺江的远处渐渐传来了低沉的鼓声,中间还夹杂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声。近了,更近了!我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五六只龙舟飞快地向这边驶过来,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
龙舟的龙头高高扬着,满身闪着五彩的光芒,就像腾云驾雾的祥龙。划舟的壮汉们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手里的动作整齐划一。几只船的.速度不分上下,你追我赶,人借龙形,龙具人神,一条条矫健的巨龙在江面上激起了一排排白色的浪花。身后的人群欢呼着,为自己的龙舟队鼓掌加油。相机和手机拍照的声音响个不停,大家都想留住这难忘的镜头。龙舟在经过我们面前的一刹那,我甚至看到划舟的壮汉胳膊上绷紧的肌肉和擂鼓手额头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
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很累了,龙舟的速度也慢了下来,但他们还是坚持着,用口号来鼓舞自己,一鼓作气,冲向终点!在婺江上,这可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赛结束了,人群慢慢地“退”了下去,江岸边渐渐安静了下来,我和妈妈在岸边散步,岸边的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历史……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12-25
家乡的风俗作文12-25
家乡的风俗作文05-18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24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7-31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29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7-30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8-08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