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时间:2022-05-08 18:16:40 作文 我要投稿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集合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忆中的年味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集合15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听着熟悉的歌谣,我的脑海闪现出儿时一大家子人挤在空间狭窄的房间里一起过年的情景,然而当时并没有觉得拥挤不堪,相反却很温馨。

  每逢佳节倍思亲。转眼睛,腊八节已过,这就意味着春节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人们疯狂的为回家做准备,前段时间的春运抢票事件足以证明外出务工人员是如何的归心似箭,今年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个春节,看着隔壁西华大学学生高兴地背着书包、拖着行李箱,踏上回家的归程,我顿时心生一股羡慕的情愫,如果我还在上学,我现在也和他们做着同样的'一件事:回家过年!

  儿时的过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腊月一到,孩子们就开始缠着爸妈为自己买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总之,新年新气象,什么都要是新的。这是那时的我们最向往的一件事。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被我们盼来了,不知道当时的我们为什么精力会那么的充沛,我们会围着饭桌吃团圆饭,守在电视机前把春节联欢晚会从头看到尾,然后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在外面燃放烟花爆竹,看着绚丽的烟花在空中昙花一现,然后玩的筋疲力竭才依依不舍的爬到床上去睡觉。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穿上自己的新衣服跑到长辈面前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长辈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一一发到我们手上中,我们拿着红包雀跃般的跑出家门到院子里比较谁拿的红包最多!儿时的过年是新奇的、有希望的。现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年龄的增长,我们似乎已经没有儿时那么盼望着春节的到来了,春节现在已经淡化得和平时的任何一天没有区别,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天购物、邀上几个知心朋友大快朵颐,无所顾忌的花着自己挣的钱,过春节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唱歌、聚餐、旅游等方式已渗入到我们的骨子里。

  我们在外面潇洒,年老的爸妈却在家翘首以待,希望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出现在他们的眼帘中。现在爸妈的角色就是我们儿时的角色,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在那一天才能把外出务工、工作的孩子给盼回家。空巢老人不需要孩子们拿着成叠的钞票去慰问,再多的钞票也不能温暖他们的心房。因为他们需要的很简单,那就是常回家看看,和他们唠嗑。爸妈或许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但是他们温暖的话语却能抚平我们心中的不如意。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绘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这似乎是一种不会被人忘却的传统。从我记事之日起就对每年除夕凌晨12点的炮声记忆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时间点里每家都会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你能想象上百花炮声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种光亮,那种声响,怎一个震撼了得呀!即使你熬不到这么晚,相信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还是会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爷爷、伯伯、父亲都会准时从被窝中爬起来放鞭炮,对他们而言,这已是保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了。他们不需要闹钟,却总是那么准点,或许是他们的心灵感知新年的气息比咱们更早更准吧!

  我一直认为,乡下的年味儿比城里要更浓些,因为这份“美味”中加了更多调料,纯朴、感恩与真诚。城里的路旁商店张灯结彩,这是他们对新年的期许,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但这其中不乏有些应付之意,过多花哨的装饰只是随了大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较而言,乡下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更有寓意,这些春联并不昂贵,并不华丽,却寄托了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说平凡之中见真情,春联不也是如此吗?

  年味儿要与家人共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了与家人共进晚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需求的提高,“年夜饭”人们更热衷于去饭店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现成的饭菜,吃完结账就可以走了,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乡下大多数人家都是在家里吃,即使比不上饭店菜品的美味,但这是家人亲手烹制的`,里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即使比不上饭店用餐的方便,但与家人一起劳动是开心的,充实的,享受的。咱们吃的不是美味,是气氛。只要一家团聚,一起吃饭,我相信,无论饭菜的丰盛与否,大家都是开心的。

  吃完年夜饭干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看春晚了!虽然现在对春晚的意见褒贬不一,但依然不减低人们对春晚的热情,很早就开始关注春晚了,除夕晚上8:00,春晚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说说笑笑,体味春晚带给咱们的乐趣,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儿,充斥心田。希望人们可以在新年中过的更轻松、更舒适、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3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春节越过越没年味”的抱怨。也许没有年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从年三十到初一、十五的习俗讲究一环接一环;可能工作节奏太快,我们忙到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抱怨的同时,我们也淡忘了那个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也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像小时候那样过年,让我们和身边的孩子永远记得,就算如今的物质生活再丰富,过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零食,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过年时,小孩不像大人那样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种玩。那时,卖鞭炮的摊子热闹得很: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女孩喜欢买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欢二踢脚,以及五颜六色的礼花炮……到了夜晚,整个天空灯火通明,闪耀着五彩的礼花……

  那时的除夕夜,特别是零点前后,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声,会很不习惯地觉得没有了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4

  最喜欢过年的味道。快到新年时,那热热闹闹的景象无处不在。大街上,更是人满为患。最拥挤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了,全是采购年货的人,商店里各类物品都供不应求,超市老板往往会趁此机会大捞一笔,但采购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每到过年,奶奶最喜欢往超市跑,有事没事就跑去转转,就喜欢那热闹的气氛。奶奶手提一只竹篮子,在超市转悠,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张广告纸年货大减价,在精打细算一阵子后,便跟着人流,一会儿就装了一篮子东西提回家。我总忍不住,东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让我有些失望。第二天,拿回来的都是些鱼啊,肉啊。第三天,就都是包装精美的礼品,什么红酒啊,广柑啊,盐水鸭之类的。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庆的小玩意,红底金字的福字帖,可爱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红牛,大红色的灯笼,塑料爆竹,春联,金牛的剪纸,中国结等等一堆好东西。这下我可乐坏了,马上忙活起来:窗子上贴上金牛剪纸,马上就觉得家里又多了份喜庆;大门上贴上倒福字和春联,我的脸上也是喜洋洋的;书桌上摆上一对小牛,书架上挂着一串爆竹;连晾衣架也被我挂上了中国结和红灯笼。家里,马上有了年味儿,我嘴里也轻轻哼着那支小曲儿《你最牛》。

  和家人逛街时,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小商场,还是新店开张,都挂上了灯笼,贴上福字贴,一片热闹的红色。往往那灯笼上都写着几个金字:恭喜发财,生意兴隆。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也让我感受到了即将过年了。瞧,那边一位年轻的阿姨身穿大红底,金色花纹的旗袍,戴着中国结式样的耳环,手提一个小巧玲珑的红包,无不为这即将来临的新年增了份光彩。这被染红的大街,更是年味儿十足。

  饭店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兴隆,请客吃饭大出血已经是家常便饭,饭店天天爆满,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大过年的',年夜饭尤为重要,儿女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趟家,吃团圆饭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饭店,办得热热闹闹的,那是在所难免。要订好饭店,还得抓紧时间,晚了,就只能在家里吃了,有些人甚至几个月前就订好位置了。在爆满的饭店里,那花样百出的菜名,如五福临门、牛气冲天等,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过年不可缺少的调味剂,让过年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5

  作为老杭州人,我们家有一个传统,每年的正月都会去百年老店“江南面王”——奎元馆吃上一顿团圆饭,这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最后压轴上场的,肯定是他们家的招牌面——片儿川、虾爆鳝、虾腰面等。为什么新年要去奎元馆吃面呢?除了那份地道的杭州风味,更是为了祈福来年的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福寿绵长。因此,我记忆中的年味,便在这面和店里扎了根。

  外婆说每次吃这里的片儿川,就让她想起四十多年前的春节,一家人送她去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情景,作为饯行的告别仪式,全家人在奎元馆分着吃了一碗片儿川。虽然时过境迁,但是片儿川还是记忆中的老味道。新鲜的雪里蕻菜,扁扁的冬笋,嫩嫩的猪肉,又鲜又咸的面汤,还有咬起来筋道十足的面条。和往常一样,外婆每次吃完都会给它评价打分:今年的雪菜是新的,盐腌的时间短了点,味道淡了一点,但是鲜还是毛(很)鲜咧……今天的面是老师傅烧的,出锅时间正好,味道不糊……

  而我呢,是名符其实的“食肉动物”,最喜欢吃爆鳝面。这不,我的爆鳝面过桥(多加一份料)刚被服务员阿姨端了上来。我赶紧夹起一筷炸得酥脆的鳝段往嘴里送,外焦里嫩的鳝肉、白白胖胖的龙井虾仁,又脆又嫩的蒜苗,还有加了镇江老成醋的面汤,又酸又鲜,一眨眼就被我吃了个精光,妈妈急得过来夺我手里的碗,命令我饭后坐11路(步行)回家,就当减肥运动。我一边得意的哈哈大笑,一边把家里人吃面的场景,视频传输给远隔重洋的舅舅。我亲爱的舅舅,每次回家我们都会给他在奎元馆接风。虽然今天他没有在场,但是这样喜庆的日子怎么能忘记他呢?我对着微信,吐着舌头,砸吧着嘴巴说:阿舅,你最喜欢的爆鳝面,我已经替你尝过了,鲜啊-啧-啧-啧,你有没有闻到这个香气啊?你快点回来哦,我们下次再来吃过!

  除了传统的招牌面,百年老店奎元馆近年来也创设出了不少新花样。根据时令的不同,推出新式面条。比如在开春时的步鱼面,仲夏时的.虾黄鱼面,翡翠冷面,立秋后的蟹黄鱼面等,每一样都是供不应求,让食客们趋之若鹜。还开通了二楼,增加了菜式,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面条,还可以尝到大师傅烧的杭帮菜,上海菜,粤菜,川菜……

  越来越大气开放的杭州,越来越日新月异的时代。奎元馆不仅仅是老底子杭州人的家乡味道,也将是越来越多新杭州人的故乡味道。想到这里,我不禁闭上了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要把这新年的味道牢牢地记在心里,我要和更多的人分享这份新年的喜悦和感慨!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6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他带我去商店买“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赶紧切下一块尝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一会就不看,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

  好多年没吃过老妈做的腊八粥了。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能碰到腊八节时休息回家看望老妈了。等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离家后,家里就老妈和老爸两人了。每次打电话回去问他们,做腊八粥了没?老爸都说,你们不回来,你老妈都懒得做了。

  偶尔回家碰上腊八节,老妈要做。我怕麻烦,也怕老妈累,不让她做,就说不想吃。记得那时的腊八粥,老妈前晚就泡好红小豆,黄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进去一起熬,再擀点面条,放些青菜豆腐,还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腊八粥的香味把贪睡得我们早早勾引起来,每次吃饭挑食的我,都会吃两碗还不放手。腊八粥讲究吃剩,所以家家都会做多,热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疯了的我们,就在伙伴家吃了,吃完还不忘品评下谁家的好吃。

  后来看书,才明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看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而各地的腊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门了。现在,超市里各式的甜味腊八粥,吃起来,还是没有了儿时那碗咸香的'腊八粥好吃。老妈说,你们现在就是“刘秀喝豆子麦仁“,好的吃多了,不觉得香了。这个典故,老妈讲了好多次了。说的是,刘秀当年起兵打仗时,有天行军一日,粒米未进,又渴又饿时,来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用家里仅存的一点麦仁和豆子,煮了一锅麦仁粥。刘秀吃了后,觉得真是天下美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觉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麦仁粥,就让宫里的御厨做,刘秀吃了,觉得太难吃了,就换人做,还是难吃,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厨。有大臣就建议皇帝,把老妇人找来。老妇人找来后,老妇人做了一碗,刘秀吃了口,觉得难吃。老妇人就对他说,”你当年觉得好吃,是因为你当时又饿又累。现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体味不到美味了。“刘秀听了,惭愧不已,派人送老妇人回家。我想,现在的我们,觉得食之无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过年,自然就体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体验不到以前那些浓浓的年味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8

  时光飞逝,时间像剑一样走过!一不留神,就过年了。

  在30号晚上,我一个在大街上空无一人,远远望去,只有我一个身影,在这里孤单徘徊。心里想人都去哪了!

  可是我们庄各种表现都没有,这难道是“与世隔绝”,不可能吧,我记忆中的年味是贴门神的年画了。这种年画,农村里几乎家家都要挂的。一开始,在我眼里那些门神长的都是一个样子,没啥区别,但是年画上却会标注不同的人名,像是秦琼,尉迟恭等。稍微再长大些,我就学会了要从武将手执兵器以及衣服的花纹颜色上,来辨别他们的各自身份。从年画上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民间传闻,可以说是童年时最经济实惠的文化快餐。

  所以,“年味”始终都在,只是悄悄的改变了旧模样。人们总说年味淡了,其实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

  什么叫年味,我一直也没有搞明白,我觉得真的是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以前过年都热热闹闹的,可是现在没有人出来了,也没有小孩子放鞭炮了。尤其是我们这个小庄,真的过年好像是没有过年一样,各自忙自己的,除了初一,拜拜年。好像人都没有似的!

  年味去那里了,那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就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这就叫年味!

  如何过个好年,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美好祝愿。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时,就有了年的意味。

  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如今,它藏在微博、微信、QQ的红包里;藏在悠闲的棋牌麻将、高亢的K歌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说过年好的祝福里……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9

  年前的阴雨天气有点令人扫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阴雨的天空,不时看见街上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意。

  人们的手上免不购有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过年穿新衣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能穿上新衣服,会觉得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样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礼物,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来临前,为迎合新年的喜庆气象,为节间展示给亲朋好友一个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过年当天在门上贴上一副大红春联,祈求来年好运。如:什么“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富贵满堂”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话语。

  做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件大事,据说,年夜饭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来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家子一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外公包饺子的手艺最好,由他做传统的美食饺子;妈妈和她姊妹几个一起洗菜、切菜、烧菜;爸爸和家里的男人们负责杀鸡、杀鱼等“粗活”;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和外婆就负责“打杂”,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摆设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五点多一点,传统的祭神请祖仪式开始。由外公带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门口摆上贡品,点燃香纸,虔诚跪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样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结束后,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忙碌一年,此刻皆放松心情,大人们开怀畅饮,孩子们恣意吃喝,好不热闹。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能充分地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守岁。

  过年最让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即红包。因为红包象征活力、愉快和好运气,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寄托长辈对孩子的关心与希望。

  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春节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新的一年、新的一学期已经来临。但年味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萦绕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褪色。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0

  每忆起那座小村庄,总会闻到丝丝缕缕的家乡味,从我的记忆深处传来。

  家乡味是秋日清晨荡漾在空气中的桂花香。爷爷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银桂静悄悄地生长。一早,一股浓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觉地,从门缝里挤出来,从未掩好的窗户里钻进屋里,似乎无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并不腻人,只会让你一夜好觉后倍感神清气爽,还夹杂着一点点早晨的湿润空气,毫无遮拦地直直地钻进你的鼻孔。这香味时常会使你忍不住顺着香味去寻它的出处,好让你尽情地享受一番。

  这香味,是约莫在清晨可以闻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时候。也许还在梦中朦胧着,只听见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准备去剪枝。我便时常忍不住下了床,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里供养起来。这花香没有城市里的有时香的冲鼻,花朵也没有城里的迫不及待地想从绿叶中凸显,它们只是隐在叶子中,星星点点的,不显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顺着味道探寻。

  家乡味是猪圈草棚里臭烘烘的,阴冷的味道。这味道虽不好闻,但时常伴随着我愉快的童年回忆。草棚里几头小猪挤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于墙角那堆黑漆漆的东西吧。偶尔会有几只睡过了的鸡从草棚里不紧不慢地踱着步过来。有一次,姐姐带我到后院摘了白菜,一起喂猪。不好闻的味道始终弥漫着,可乐趣却丝毫未减。白菜一扔进猪圈,几只窝在墙角的小猪慢悠悠,摇摇晃晃地走进,只听得一声声嚼白菜的脆响,欢乐极了。

  家乡味是大铁锅里炒出的饭菜的香味。黄昏时分,池塘边、小山坡上,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来白烟,有时候会有些发灰,如同水墨在洗净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线条。一走进厨房,大锅里翻炒着菜,香味总会让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颜六色的食材在锅里跳跃着,仿佛是害怕自己被烫到而跳着脚。锅里还冒着点点火星,如同夜空中的火焰般璀璨发光。厨房里当然还会有呛人的浓烟味。姑姑总是端着板凳,坐在灶台后,一面添着柴火,一面与我们聊天。香味与烟味混杂在一起,让我一边流着泪一边仔细嗅着各种菜的香,既满足却又难以忍受。可每当菜端上桌,一股温暖的香味扑鼻而来,只让人心生对家的眷念。

  家乡味,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闻过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这一缕浓浓的家乡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1

  好多年没吃过母亲做的腊八粥了。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能碰到腊八节时休息回家看望母亲了。等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离家后,家里就母亲和父亲两人了。每次打电话回去问他们,做腊八粥了没?父亲都说,你们不回来,你母亲都懒得做了。偶尔回家碰上腊八节,母亲要做。我怕麻烦,也怕母亲累,不让她做,就说不想吃。记得那时的腊八粥,母亲前晚就泡好红小豆,黄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进去一起熬,再擀点面条,放些青菜豆腐,还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腊八粥的香味把贪睡得我们早早勾引起来,每次吃饭挑食的我,都会吃两碗还不放手。腊八粥讲究吃剩,所以家家都会做多,热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疯了的我们,就在伙伴家吃了,吃完还不忘品评下谁家的好吃。

  后来看书,才明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看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而各地的'腊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门了。现在,超市里各式的甜味腊八粥,吃起来,还是没有了儿时那碗咸香的腊八粥好吃。母亲说,你们现在就是“刘秀喝豆子麦仁“,好的吃多了,不觉得香了。这个典故,母亲讲了好多次了。说的是,刘秀当年起兵打仗时,有天行军一日,粒米未进,又渴又饿时,来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用家里仅存的一点麦仁和豆子,煮了一锅麦仁粥。刘秀吃了后,觉得真是天下美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觉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麦仁粥,就让宫里的御厨做,刘秀吃了,觉得太难吃了,就换人做,还是难吃,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厨。有大臣就建议皇帝,把老妇人找来。老妇人找来后,老妇人做了一碗,刘秀吃了口,觉得难吃。老妇人就对他说,”你当年觉得好吃,是因为你当时又饿又累。现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体味不到美味了。“刘秀听了,惭愧不已,派人送老妇人回家。我想,现在的我们,觉得食之无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过年,自然就体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体验不到以前那些浓浓的年味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2

  春节又到了,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一个欢天喜地的节日。春节才到啊,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期待着贴春联,五福来到;期待着拜拜年,抢大红包;期待着放鞭炮,欢乐无穷!我们期待着品尝这浓郁的年味。

  贴春联,五福来到

  “贴春联喽!”我在大门口高声呼喊。只见妈妈端着一口黑色的炒菜锅,上面冒着腾腾热气,原来是浆糊来到。后面紧跟着强壮的爸爸,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拿着扫把,一副要打架的阵势。

  爸爸先用刷子从锅里蘸一点浆糊,轻轻地刷在春联的四个角和中央,慢慢地涂抹均匀。“爸爸,你抹得太少啦!多抹点才能粘得牢!”“你不懂,这浆糊……”还没等爸爸把话说完,我手里抓着的一把浆糊已经被甩到春联上了。“哎!太多了容易把春联弄烂了,怎么沾福气啊,而且这样还不好粘了,你这小兔崽子手真快!”老爸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就这样,春联还在继续贴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拜拜年,抢大红包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我们排排跪,爷爷奶奶排排坐。

  “谁声音大,我就给谁最大的红包!”爷爷坏笑着。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我们撕心裂肺地喊着,声音震破屋顶。

  “我、我、我!”我们争先恐后的来到爷爷奶奶面前邀功,彰显自己的嗓门。

  嘿嘿,最后还是我赢啦。最大的红包就归我啦,还是奶奶疼我。刚拿到红包,就遭遇到了偷袭,一个不注意,红包就被哥哥抢去。他右手拿着红包伸向最高处,四周围绕着一群孩子,我们都在抢夺着,有的蹦,有的跳,有的缠在了哥哥的身上,好不热闹。

  就这样,红包还继续抢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放鞭炮,欢乐无穷

  过年,最欢乐的时刻当属放鞭炮了。我们的创意点鞭炮,破坏力极强,趣味也颇多。

  “扔到这里,扔到这里!”小伙伴们怂恿着我。

  原来我们要把点着的鞭炮扔到装着玉米粒的瓶子里,让鞭炮在里面爆炸,让瓶子来一次完美的翻滚。

  眼看着鞭炮就要在我手中爆炸,这还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脑海里只有一个字——放!看着瓶子里升起了缕缕青烟,我的心也跟随着向上跳动着。只听“砰”地一声,在巨大的炸药的威力之下,玉米粒散落一地,瓶子已经破烂不堪。

  “谁,谁干的`?”在一旁聊天的大人们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玉米粒砸中,我们赶忙落荒而逃。

  就这样,鞭炮还继续点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那记忆中的年味,那记忆中的春节,我们就这样,被年味带来的幸福感包围着……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3

  我抬头,望着西边火红的天,彩霞如花,就像姥爷家的那种石榴树的花,红的没有一点瑕疵,就像当年那样,开满了西边的天空。

  记忆里,绝非是我独身一人望着彩霞。那时候,陪伴我的,有吱吱做响的石磨,枝干苍劲的石榴树,还有在石榴树下的磨盘上轧小米的姥姥。傍晚,偶尔有几声犬吠或鞭炮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中,久久不散。我们祖孙二人,谁也不说话,静静享受着这静谧而又温馨的气氛。

  那时,我最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有年糕吃。姥姥从来不给我买年糕吃,她说,小摊上的年糕做得太粗糙,而且不卫生,姥姥亲自给你蒸那种小米年糕。姥姥买了几袋小米,在后院推起了百斤重的'石磨。我好奇的跟着她围着石磨转。看着白花花,粉末状的小米沫,我不相信它会变成滑滑软软的年糕。

  小孩子总是一刻也闲不住,于是我就和姥姥要了一把笤帚,帮她把小米沫扫到中间去。可我哪里会扫,扫来扫去,不是将小米沫在磨盘上扫成一堆,就是把新米和米沫混成一团,或是把米沫扫下了磨盘,姥姥嫌我不会扫,便向我要笤帚。可我偏不给,仿佛是无价之宝一般的将笤帚紧紧抱在怀里,几步跑到石榴树边,好似那石榴树是我的盾牌。姥姥一伸手,我就把身子向后一缩,做成一个虾米的形状,还不忘笑嘻嘻的做鬼脸。

  一个星空闪耀的夜晚,姥姥忽然从厨房里端来了一盘年糕,不是街上卖的那种,而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颗粒,软软而不失嚼劲的小米红糖年糕,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盘上,我塞的满嘴都是,两腮帮子鼓鼓的,像一个小蛤蟆。姥姥静静的看着我吃完,确定我全部咽下后,才笑眯眯的问我好不好吃,看着我点头的样子,姥姥又笑了起来,说要年年给我做。

  后来,妈妈不让姥姥做年糕了,原因是我们家周围有了一个轧米的厂,小米推进去,出来就是米沫,又省力又方便。

  姥姥夹起一块来尝了尝,又摇了摇头,说,米太粗了。我也夹起了一块,却并没有尝出什么。

  姥姥还是坚持每年为我做年糕,但妈妈不要。因为妈妈说,本来就不是亲姥姥,还是少要点她的东西比较好。我不吭声。

  ‘吃饭啦。’我听见妈妈喊我,桌子上,依旧有年糕,但并不是姥姥亲手做的。我夹起一块,尝了尝,却不是当年姥姥做的年糕的味道。我知道,妈妈永远尝不出那种被她误解的亲情。

  在朦胧的水汽里,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吱吱作响的石磨,枝干苍劲的石榴树,以及那个匆匆为我劳作的老人。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南方,那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

  除夕前一两天

  除夕前一两天,大人们忙得手忙脚乱,买鸡呀,买鱼呀,买鸭呀……家家户户必须大扫除一次,把屋和被都清洗干净,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

  除夕夜家家热热闹闹。主户们准备着一年中最丰富,最有意义的团圆饭。煮好饭后,大大小小必须”祭祖宗”,然后用焚香祷祝。最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能体现出家乡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放鞭炮。一整夜,鞭炮声连绵不绝。烟花”嘭”一声,响彻云宵,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人人脸上扬溢着幸福的微笑。有一首诗这么写:”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年。”所以,人人都不睡觉,都要守岁,都盼望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没有除夕那么喜气洋洋。潮州人在正月初一不能讲脏话,不能哭,不能打架……这一天还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到了晚上,长辈要给小辈钱,而且都是用一块红纸包着,这称为”压肚腰:意味一年都富富裕裕。然后,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后辈先祝福长辈,长辈再给小辈期望。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所以,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亲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正月初二,三

  到了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一提,什么饼干呀,什么糖果呀,什么瓜子呀……虽然礼物都颇薄,但礼轻情义重,表达了对家乡的切切思念。

  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可仍和除夕夜有得一比。正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照亮了大街的每个角落。几百个灯,各有各色,各有各图案,各有各形势,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人们就开始了舞狮,舞狮由两人合扮一头大狮子,一人扮小狮子,另一个扮武士,狮子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摇头摆舞,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一眨眼,春节悄悄地过去了,大人和孩子们在这喜庆而热闹的节日里又迎来新的一年,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在这里,祝福家乡越来越红火,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5

  爆竹响,新气象;贴对联,求团圆,烟花佳肴度除夕。

  题记

  年味,是那从远处升起的炊烟,萦绕在心头,久久盘旋。

  夜幕将至,火焰般的残云被点点星光吞噬。远处的炊烟像轻柔的白色的旗帜,呼唤着归乡的游子。木椅子上的老人,脸上写满了沧桑,充满着期待。

  外婆!那是小女孩清脆的声音,回应的'是老人那一脸绽放的笑容,笑容里藏着慈爱,藏着温情。

  屋里,一听到动静,梳妆整齐的表妹们便纷纷从房间里探出来,见到女孩,她们兴奋得像只麻雀,互相拥抱着对方,叽叽喳喳地聊起了新年的八卦,时时传出阵阵笑声。半年不见,女孩长高了不少,却依然是他们最爱的大姐姐。

  除夕,那笑声伴着厨房里传出的锅铲起落声,似乎尾随着那细长的炊烟,窜出屋子,渐渐远去。厨房关不住那诱人的香气,菜香四处弥漫,路过的猫狗也在屋外久久徘徊。

  夜幕终究是降了下来,热闹的村庄却是灯火阑珊,点亮了村庄,也染红了天幕。

  等待已久的年夜饭终于开席了,一盘又一盘荤菜、素菜端上了饭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分放着碗筷,父辈们拿出了珍藏已久的酒水,顿时屋里弥漫着酒香、菜香。孩子们也不甘落后,找来杯子,倒满饮料,豪爽起来。

  外婆,端端正正地坐在首席,大人小孩一个个都向外婆举起了杯子,杯子里盛满了美好的祝福。妈妈,总是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往外婆的碗里夹菜,直到碗里再也盛不下为止。外婆那满脸的皱纹,舒展再舒展,那是幸福在流淌、在凝聚、在绽放

  觥筹交错间,彼此在述说着半年来的生活故事;欢声笑语中,关注的是那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女人们唠叨唠叨家常,总有讲不完的生活戏曲,道不完的平常琐事。年夜饭在这热闹的除夕夜拉得老长、老长

  你们看,烟花!在一个孩子的惊讶声中,远方的夜空上绽放出一朵朵的美丽的烟花,随后是一声声巨响。孩子们赶忙拿出各自的烟花、炮仗,奔跑出去。或观赏烟花,或燃放烟花。不放心的大人们,也都走出屋子,久久地望着远处的星空,还有那朵朵绽放的烟花。很多年以前,也许他们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争抢着烟花、炮竹。

  一样的除夕夜晚,一样的烟花炮竹,只是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心情!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相关文章: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02-13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参考09-01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2篇10-27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6篇12-17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6篇)12-17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通用15篇)10-27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合集15篇)10-27

春节作文:记忆中的年味12-18

记忆中的年作文01-2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集合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忆中的年味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集合15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听着熟悉的歌谣,我的脑海闪现出儿时一大家子人挤在空间狭窄的房间里一起过年的情景,然而当时并没有觉得拥挤不堪,相反却很温馨。

  每逢佳节倍思亲。转眼睛,腊八节已过,这就意味着春节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人们疯狂的为回家做准备,前段时间的春运抢票事件足以证明外出务工人员是如何的归心似箭,今年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个春节,看着隔壁西华大学学生高兴地背着书包、拖着行李箱,踏上回家的归程,我顿时心生一股羡慕的情愫,如果我还在上学,我现在也和他们做着同样的'一件事:回家过年!

  儿时的过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腊月一到,孩子们就开始缠着爸妈为自己买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总之,新年新气象,什么都要是新的。这是那时的我们最向往的一件事。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被我们盼来了,不知道当时的我们为什么精力会那么的充沛,我们会围着饭桌吃团圆饭,守在电视机前把春节联欢晚会从头看到尾,然后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在外面燃放烟花爆竹,看着绚丽的烟花在空中昙花一现,然后玩的筋疲力竭才依依不舍的爬到床上去睡觉。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穿上自己的新衣服跑到长辈面前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长辈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一一发到我们手上中,我们拿着红包雀跃般的跑出家门到院子里比较谁拿的红包最多!儿时的过年是新奇的、有希望的。现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年龄的增长,我们似乎已经没有儿时那么盼望着春节的到来了,春节现在已经淡化得和平时的任何一天没有区别,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天购物、邀上几个知心朋友大快朵颐,无所顾忌的花着自己挣的钱,过春节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唱歌、聚餐、旅游等方式已渗入到我们的骨子里。

  我们在外面潇洒,年老的爸妈却在家翘首以待,希望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出现在他们的眼帘中。现在爸妈的角色就是我们儿时的角色,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在那一天才能把外出务工、工作的孩子给盼回家。空巢老人不需要孩子们拿着成叠的钞票去慰问,再多的钞票也不能温暖他们的心房。因为他们需要的很简单,那就是常回家看看,和他们唠嗑。爸妈或许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但是他们温暖的话语却能抚平我们心中的不如意。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绘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这似乎是一种不会被人忘却的传统。从我记事之日起就对每年除夕凌晨12点的炮声记忆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时间点里每家都会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你能想象上百花炮声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种光亮,那种声响,怎一个震撼了得呀!即使你熬不到这么晚,相信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还是会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爷爷、伯伯、父亲都会准时从被窝中爬起来放鞭炮,对他们而言,这已是保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了。他们不需要闹钟,却总是那么准点,或许是他们的心灵感知新年的气息比咱们更早更准吧!

  我一直认为,乡下的年味儿比城里要更浓些,因为这份“美味”中加了更多调料,纯朴、感恩与真诚。城里的路旁商店张灯结彩,这是他们对新年的期许,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但这其中不乏有些应付之意,过多花哨的装饰只是随了大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较而言,乡下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更有寓意,这些春联并不昂贵,并不华丽,却寄托了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说平凡之中见真情,春联不也是如此吗?

  年味儿要与家人共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了与家人共进晚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需求的提高,“年夜饭”人们更热衷于去饭店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现成的饭菜,吃完结账就可以走了,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乡下大多数人家都是在家里吃,即使比不上饭店菜品的美味,但这是家人亲手烹制的`,里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即使比不上饭店用餐的方便,但与家人一起劳动是开心的,充实的,享受的。咱们吃的不是美味,是气氛。只要一家团聚,一起吃饭,我相信,无论饭菜的丰盛与否,大家都是开心的。

  吃完年夜饭干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看春晚了!虽然现在对春晚的意见褒贬不一,但依然不减低人们对春晚的热情,很早就开始关注春晚了,除夕晚上8:00,春晚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说说笑笑,体味春晚带给咱们的乐趣,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儿,充斥心田。希望人们可以在新年中过的更轻松、更舒适、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3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春节越过越没年味”的抱怨。也许没有年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从年三十到初一、十五的习俗讲究一环接一环;可能工作节奏太快,我们忙到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抱怨的同时,我们也淡忘了那个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也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像小时候那样过年,让我们和身边的孩子永远记得,就算如今的物质生活再丰富,过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零食,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过年时,小孩不像大人那样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种玩。那时,卖鞭炮的摊子热闹得很: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女孩喜欢买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欢二踢脚,以及五颜六色的礼花炮……到了夜晚,整个天空灯火通明,闪耀着五彩的礼花……

  那时的除夕夜,特别是零点前后,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声,会很不习惯地觉得没有了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4

  最喜欢过年的味道。快到新年时,那热热闹闹的景象无处不在。大街上,更是人满为患。最拥挤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了,全是采购年货的人,商店里各类物品都供不应求,超市老板往往会趁此机会大捞一笔,但采购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每到过年,奶奶最喜欢往超市跑,有事没事就跑去转转,就喜欢那热闹的气氛。奶奶手提一只竹篮子,在超市转悠,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张广告纸年货大减价,在精打细算一阵子后,便跟着人流,一会儿就装了一篮子东西提回家。我总忍不住,东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让我有些失望。第二天,拿回来的都是些鱼啊,肉啊。第三天,就都是包装精美的礼品,什么红酒啊,广柑啊,盐水鸭之类的。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庆的小玩意,红底金字的福字帖,可爱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红牛,大红色的灯笼,塑料爆竹,春联,金牛的剪纸,中国结等等一堆好东西。这下我可乐坏了,马上忙活起来:窗子上贴上金牛剪纸,马上就觉得家里又多了份喜庆;大门上贴上倒福字和春联,我的脸上也是喜洋洋的;书桌上摆上一对小牛,书架上挂着一串爆竹;连晾衣架也被我挂上了中国结和红灯笼。家里,马上有了年味儿,我嘴里也轻轻哼着那支小曲儿《你最牛》。

  和家人逛街时,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小商场,还是新店开张,都挂上了灯笼,贴上福字贴,一片热闹的红色。往往那灯笼上都写着几个金字:恭喜发财,生意兴隆。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也让我感受到了即将过年了。瞧,那边一位年轻的阿姨身穿大红底,金色花纹的旗袍,戴着中国结式样的耳环,手提一个小巧玲珑的红包,无不为这即将来临的新年增了份光彩。这被染红的大街,更是年味儿十足。

  饭店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兴隆,请客吃饭大出血已经是家常便饭,饭店天天爆满,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大过年的',年夜饭尤为重要,儿女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趟家,吃团圆饭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饭店,办得热热闹闹的,那是在所难免。要订好饭店,还得抓紧时间,晚了,就只能在家里吃了,有些人甚至几个月前就订好位置了。在爆满的饭店里,那花样百出的菜名,如五福临门、牛气冲天等,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过年不可缺少的调味剂,让过年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5

  作为老杭州人,我们家有一个传统,每年的正月都会去百年老店“江南面王”——奎元馆吃上一顿团圆饭,这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最后压轴上场的,肯定是他们家的招牌面——片儿川、虾爆鳝、虾腰面等。为什么新年要去奎元馆吃面呢?除了那份地道的杭州风味,更是为了祈福来年的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福寿绵长。因此,我记忆中的年味,便在这面和店里扎了根。

  外婆说每次吃这里的片儿川,就让她想起四十多年前的春节,一家人送她去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情景,作为饯行的告别仪式,全家人在奎元馆分着吃了一碗片儿川。虽然时过境迁,但是片儿川还是记忆中的老味道。新鲜的雪里蕻菜,扁扁的冬笋,嫩嫩的猪肉,又鲜又咸的面汤,还有咬起来筋道十足的面条。和往常一样,外婆每次吃完都会给它评价打分:今年的雪菜是新的,盐腌的时间短了点,味道淡了一点,但是鲜还是毛(很)鲜咧……今天的面是老师傅烧的,出锅时间正好,味道不糊……

  而我呢,是名符其实的“食肉动物”,最喜欢吃爆鳝面。这不,我的爆鳝面过桥(多加一份料)刚被服务员阿姨端了上来。我赶紧夹起一筷炸得酥脆的鳝段往嘴里送,外焦里嫩的鳝肉、白白胖胖的龙井虾仁,又脆又嫩的蒜苗,还有加了镇江老成醋的面汤,又酸又鲜,一眨眼就被我吃了个精光,妈妈急得过来夺我手里的碗,命令我饭后坐11路(步行)回家,就当减肥运动。我一边得意的哈哈大笑,一边把家里人吃面的场景,视频传输给远隔重洋的舅舅。我亲爱的舅舅,每次回家我们都会给他在奎元馆接风。虽然今天他没有在场,但是这样喜庆的日子怎么能忘记他呢?我对着微信,吐着舌头,砸吧着嘴巴说:阿舅,你最喜欢的爆鳝面,我已经替你尝过了,鲜啊-啧-啧-啧,你有没有闻到这个香气啊?你快点回来哦,我们下次再来吃过!

  除了传统的招牌面,百年老店奎元馆近年来也创设出了不少新花样。根据时令的不同,推出新式面条。比如在开春时的步鱼面,仲夏时的.虾黄鱼面,翡翠冷面,立秋后的蟹黄鱼面等,每一样都是供不应求,让食客们趋之若鹜。还开通了二楼,增加了菜式,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面条,还可以尝到大师傅烧的杭帮菜,上海菜,粤菜,川菜……

  越来越大气开放的杭州,越来越日新月异的时代。奎元馆不仅仅是老底子杭州人的家乡味道,也将是越来越多新杭州人的故乡味道。想到这里,我不禁闭上了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要把这新年的味道牢牢地记在心里,我要和更多的人分享这份新年的喜悦和感慨!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6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他带我去商店买“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赶紧切下一块尝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一会就不看,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

  好多年没吃过老妈做的腊八粥了。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能碰到腊八节时休息回家看望老妈了。等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离家后,家里就老妈和老爸两人了。每次打电话回去问他们,做腊八粥了没?老爸都说,你们不回来,你老妈都懒得做了。

  偶尔回家碰上腊八节,老妈要做。我怕麻烦,也怕老妈累,不让她做,就说不想吃。记得那时的腊八粥,老妈前晚就泡好红小豆,黄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进去一起熬,再擀点面条,放些青菜豆腐,还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腊八粥的香味把贪睡得我们早早勾引起来,每次吃饭挑食的我,都会吃两碗还不放手。腊八粥讲究吃剩,所以家家都会做多,热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疯了的我们,就在伙伴家吃了,吃完还不忘品评下谁家的好吃。

  后来看书,才明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看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而各地的腊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门了。现在,超市里各式的甜味腊八粥,吃起来,还是没有了儿时那碗咸香的'腊八粥好吃。老妈说,你们现在就是“刘秀喝豆子麦仁“,好的吃多了,不觉得香了。这个典故,老妈讲了好多次了。说的是,刘秀当年起兵打仗时,有天行军一日,粒米未进,又渴又饿时,来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用家里仅存的一点麦仁和豆子,煮了一锅麦仁粥。刘秀吃了后,觉得真是天下美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觉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麦仁粥,就让宫里的御厨做,刘秀吃了,觉得太难吃了,就换人做,还是难吃,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厨。有大臣就建议皇帝,把老妇人找来。老妇人找来后,老妇人做了一碗,刘秀吃了口,觉得难吃。老妇人就对他说,”你当年觉得好吃,是因为你当时又饿又累。现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体味不到美味了。“刘秀听了,惭愧不已,派人送老妇人回家。我想,现在的我们,觉得食之无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过年,自然就体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体验不到以前那些浓浓的年味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8

  时光飞逝,时间像剑一样走过!一不留神,就过年了。

  在30号晚上,我一个在大街上空无一人,远远望去,只有我一个身影,在这里孤单徘徊。心里想人都去哪了!

  可是我们庄各种表现都没有,这难道是“与世隔绝”,不可能吧,我记忆中的年味是贴门神的年画了。这种年画,农村里几乎家家都要挂的。一开始,在我眼里那些门神长的都是一个样子,没啥区别,但是年画上却会标注不同的人名,像是秦琼,尉迟恭等。稍微再长大些,我就学会了要从武将手执兵器以及衣服的花纹颜色上,来辨别他们的各自身份。从年画上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民间传闻,可以说是童年时最经济实惠的文化快餐。

  所以,“年味”始终都在,只是悄悄的改变了旧模样。人们总说年味淡了,其实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

  什么叫年味,我一直也没有搞明白,我觉得真的是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以前过年都热热闹闹的,可是现在没有人出来了,也没有小孩子放鞭炮了。尤其是我们这个小庄,真的过年好像是没有过年一样,各自忙自己的,除了初一,拜拜年。好像人都没有似的!

  年味去那里了,那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就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这就叫年味!

  如何过个好年,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美好祝愿。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时,就有了年的意味。

  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如今,它藏在微博、微信、QQ的红包里;藏在悠闲的棋牌麻将、高亢的K歌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说过年好的祝福里……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9

  年前的阴雨天气有点令人扫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阴雨的天空,不时看见街上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意。

  人们的手上免不购有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过年穿新衣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能穿上新衣服,会觉得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样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礼物,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来临前,为迎合新年的喜庆气象,为节间展示给亲朋好友一个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过年当天在门上贴上一副大红春联,祈求来年好运。如:什么“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富贵满堂”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话语。

  做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件大事,据说,年夜饭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来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家子一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外公包饺子的手艺最好,由他做传统的美食饺子;妈妈和她姊妹几个一起洗菜、切菜、烧菜;爸爸和家里的男人们负责杀鸡、杀鱼等“粗活”;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和外婆就负责“打杂”,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摆设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五点多一点,传统的祭神请祖仪式开始。由外公带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门口摆上贡品,点燃香纸,虔诚跪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样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结束后,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忙碌一年,此刻皆放松心情,大人们开怀畅饮,孩子们恣意吃喝,好不热闹。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能充分地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守岁。

  过年最让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即红包。因为红包象征活力、愉快和好运气,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寄托长辈对孩子的关心与希望。

  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春节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新的一年、新的一学期已经来临。但年味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萦绕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褪色。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0

  每忆起那座小村庄,总会闻到丝丝缕缕的家乡味,从我的记忆深处传来。

  家乡味是秋日清晨荡漾在空气中的桂花香。爷爷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银桂静悄悄地生长。一早,一股浓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觉地,从门缝里挤出来,从未掩好的窗户里钻进屋里,似乎无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并不腻人,只会让你一夜好觉后倍感神清气爽,还夹杂着一点点早晨的湿润空气,毫无遮拦地直直地钻进你的鼻孔。这香味时常会使你忍不住顺着香味去寻它的出处,好让你尽情地享受一番。

  这香味,是约莫在清晨可以闻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时候。也许还在梦中朦胧着,只听见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准备去剪枝。我便时常忍不住下了床,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里供养起来。这花香没有城市里的有时香的冲鼻,花朵也没有城里的迫不及待地想从绿叶中凸显,它们只是隐在叶子中,星星点点的,不显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顺着味道探寻。

  家乡味是猪圈草棚里臭烘烘的,阴冷的味道。这味道虽不好闻,但时常伴随着我愉快的童年回忆。草棚里几头小猪挤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于墙角那堆黑漆漆的东西吧。偶尔会有几只睡过了的鸡从草棚里不紧不慢地踱着步过来。有一次,姐姐带我到后院摘了白菜,一起喂猪。不好闻的味道始终弥漫着,可乐趣却丝毫未减。白菜一扔进猪圈,几只窝在墙角的小猪慢悠悠,摇摇晃晃地走进,只听得一声声嚼白菜的脆响,欢乐极了。

  家乡味是大铁锅里炒出的饭菜的香味。黄昏时分,池塘边、小山坡上,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来白烟,有时候会有些发灰,如同水墨在洗净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线条。一走进厨房,大锅里翻炒着菜,香味总会让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颜六色的食材在锅里跳跃着,仿佛是害怕自己被烫到而跳着脚。锅里还冒着点点火星,如同夜空中的火焰般璀璨发光。厨房里当然还会有呛人的浓烟味。姑姑总是端着板凳,坐在灶台后,一面添着柴火,一面与我们聊天。香味与烟味混杂在一起,让我一边流着泪一边仔细嗅着各种菜的香,既满足却又难以忍受。可每当菜端上桌,一股温暖的香味扑鼻而来,只让人心生对家的眷念。

  家乡味,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闻过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这一缕浓浓的家乡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1

  好多年没吃过母亲做的腊八粥了。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能碰到腊八节时休息回家看望母亲了。等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离家后,家里就母亲和父亲两人了。每次打电话回去问他们,做腊八粥了没?父亲都说,你们不回来,你母亲都懒得做了。偶尔回家碰上腊八节,母亲要做。我怕麻烦,也怕母亲累,不让她做,就说不想吃。记得那时的腊八粥,母亲前晚就泡好红小豆,黄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进去一起熬,再擀点面条,放些青菜豆腐,还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腊八粥的香味把贪睡得我们早早勾引起来,每次吃饭挑食的我,都会吃两碗还不放手。腊八粥讲究吃剩,所以家家都会做多,热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疯了的我们,就在伙伴家吃了,吃完还不忘品评下谁家的好吃。

  后来看书,才明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看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而各地的'腊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门了。现在,超市里各式的甜味腊八粥,吃起来,还是没有了儿时那碗咸香的腊八粥好吃。母亲说,你们现在就是“刘秀喝豆子麦仁“,好的吃多了,不觉得香了。这个典故,母亲讲了好多次了。说的是,刘秀当年起兵打仗时,有天行军一日,粒米未进,又渴又饿时,来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用家里仅存的一点麦仁和豆子,煮了一锅麦仁粥。刘秀吃了后,觉得真是天下美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觉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麦仁粥,就让宫里的御厨做,刘秀吃了,觉得太难吃了,就换人做,还是难吃,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厨。有大臣就建议皇帝,把老妇人找来。老妇人找来后,老妇人做了一碗,刘秀吃了口,觉得难吃。老妇人就对他说,”你当年觉得好吃,是因为你当时又饿又累。现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体味不到美味了。“刘秀听了,惭愧不已,派人送老妇人回家。我想,现在的我们,觉得食之无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过年,自然就体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体验不到以前那些浓浓的年味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2

  春节又到了,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一个欢天喜地的节日。春节才到啊,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期待着贴春联,五福来到;期待着拜拜年,抢大红包;期待着放鞭炮,欢乐无穷!我们期待着品尝这浓郁的年味。

  贴春联,五福来到

  “贴春联喽!”我在大门口高声呼喊。只见妈妈端着一口黑色的炒菜锅,上面冒着腾腾热气,原来是浆糊来到。后面紧跟着强壮的爸爸,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拿着扫把,一副要打架的阵势。

  爸爸先用刷子从锅里蘸一点浆糊,轻轻地刷在春联的四个角和中央,慢慢地涂抹均匀。“爸爸,你抹得太少啦!多抹点才能粘得牢!”“你不懂,这浆糊……”还没等爸爸把话说完,我手里抓着的一把浆糊已经被甩到春联上了。“哎!太多了容易把春联弄烂了,怎么沾福气啊,而且这样还不好粘了,你这小兔崽子手真快!”老爸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就这样,春联还在继续贴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拜拜年,抢大红包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我们排排跪,爷爷奶奶排排坐。

  “谁声音大,我就给谁最大的红包!”爷爷坏笑着。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我们撕心裂肺地喊着,声音震破屋顶。

  “我、我、我!”我们争先恐后的来到爷爷奶奶面前邀功,彰显自己的嗓门。

  嘿嘿,最后还是我赢啦。最大的红包就归我啦,还是奶奶疼我。刚拿到红包,就遭遇到了偷袭,一个不注意,红包就被哥哥抢去。他右手拿着红包伸向最高处,四周围绕着一群孩子,我们都在抢夺着,有的蹦,有的跳,有的缠在了哥哥的身上,好不热闹。

  就这样,红包还继续抢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放鞭炮,欢乐无穷

  过年,最欢乐的时刻当属放鞭炮了。我们的创意点鞭炮,破坏力极强,趣味也颇多。

  “扔到这里,扔到这里!”小伙伴们怂恿着我。

  原来我们要把点着的鞭炮扔到装着玉米粒的瓶子里,让鞭炮在里面爆炸,让瓶子来一次完美的翻滚。

  眼看着鞭炮就要在我手中爆炸,这还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脑海里只有一个字——放!看着瓶子里升起了缕缕青烟,我的心也跟随着向上跳动着。只听“砰”地一声,在巨大的炸药的威力之下,玉米粒散落一地,瓶子已经破烂不堪。

  “谁,谁干的`?”在一旁聊天的大人们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玉米粒砸中,我们赶忙落荒而逃。

  就这样,鞭炮还继续点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那记忆中的年味,那记忆中的春节,我们就这样,被年味带来的幸福感包围着……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3

  我抬头,望着西边火红的天,彩霞如花,就像姥爷家的那种石榴树的花,红的没有一点瑕疵,就像当年那样,开满了西边的天空。

  记忆里,绝非是我独身一人望着彩霞。那时候,陪伴我的,有吱吱做响的石磨,枝干苍劲的石榴树,还有在石榴树下的磨盘上轧小米的姥姥。傍晚,偶尔有几声犬吠或鞭炮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中,久久不散。我们祖孙二人,谁也不说话,静静享受着这静谧而又温馨的气氛。

  那时,我最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有年糕吃。姥姥从来不给我买年糕吃,她说,小摊上的年糕做得太粗糙,而且不卫生,姥姥亲自给你蒸那种小米年糕。姥姥买了几袋小米,在后院推起了百斤重的'石磨。我好奇的跟着她围着石磨转。看着白花花,粉末状的小米沫,我不相信它会变成滑滑软软的年糕。

  小孩子总是一刻也闲不住,于是我就和姥姥要了一把笤帚,帮她把小米沫扫到中间去。可我哪里会扫,扫来扫去,不是将小米沫在磨盘上扫成一堆,就是把新米和米沫混成一团,或是把米沫扫下了磨盘,姥姥嫌我不会扫,便向我要笤帚。可我偏不给,仿佛是无价之宝一般的将笤帚紧紧抱在怀里,几步跑到石榴树边,好似那石榴树是我的盾牌。姥姥一伸手,我就把身子向后一缩,做成一个虾米的形状,还不忘笑嘻嘻的做鬼脸。

  一个星空闪耀的夜晚,姥姥忽然从厨房里端来了一盘年糕,不是街上卖的那种,而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颗粒,软软而不失嚼劲的小米红糖年糕,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盘上,我塞的满嘴都是,两腮帮子鼓鼓的,像一个小蛤蟆。姥姥静静的看着我吃完,确定我全部咽下后,才笑眯眯的问我好不好吃,看着我点头的样子,姥姥又笑了起来,说要年年给我做。

  后来,妈妈不让姥姥做年糕了,原因是我们家周围有了一个轧米的厂,小米推进去,出来就是米沫,又省力又方便。

  姥姥夹起一块来尝了尝,又摇了摇头,说,米太粗了。我也夹起了一块,却并没有尝出什么。

  姥姥还是坚持每年为我做年糕,但妈妈不要。因为妈妈说,本来就不是亲姥姥,还是少要点她的东西比较好。我不吭声。

  ‘吃饭啦。’我听见妈妈喊我,桌子上,依旧有年糕,但并不是姥姥亲手做的。我夹起一块,尝了尝,却不是当年姥姥做的年糕的味道。我知道,妈妈永远尝不出那种被她误解的亲情。

  在朦胧的水汽里,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吱吱作响的石磨,枝干苍劲的石榴树,以及那个匆匆为我劳作的老人。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南方,那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

  除夕前一两天

  除夕前一两天,大人们忙得手忙脚乱,买鸡呀,买鱼呀,买鸭呀……家家户户必须大扫除一次,把屋和被都清洗干净,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

  除夕夜家家热热闹闹。主户们准备着一年中最丰富,最有意义的团圆饭。煮好饭后,大大小小必须”祭祖宗”,然后用焚香祷祝。最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能体现出家乡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放鞭炮。一整夜,鞭炮声连绵不绝。烟花”嘭”一声,响彻云宵,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人人脸上扬溢着幸福的微笑。有一首诗这么写:”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年。”所以,人人都不睡觉,都要守岁,都盼望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没有除夕那么喜气洋洋。潮州人在正月初一不能讲脏话,不能哭,不能打架……这一天还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到了晚上,长辈要给小辈钱,而且都是用一块红纸包着,这称为”压肚腰:意味一年都富富裕裕。然后,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后辈先祝福长辈,长辈再给小辈期望。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所以,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亲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正月初二,三

  到了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一提,什么饼干呀,什么糖果呀,什么瓜子呀……虽然礼物都颇薄,但礼轻情义重,表达了对家乡的切切思念。

  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可仍和除夕夜有得一比。正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照亮了大街的每个角落。几百个灯,各有各色,各有各图案,各有各形势,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人们就开始了舞狮,舞狮由两人合扮一头大狮子,一人扮小狮子,另一个扮武士,狮子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摇头摆舞,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一眨眼,春节悄悄地过去了,大人和孩子们在这喜庆而热闹的节日里又迎来新的一年,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在这里,祝福家乡越来越红火,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5

  爆竹响,新气象;贴对联,求团圆,烟花佳肴度除夕。

  题记

  年味,是那从远处升起的炊烟,萦绕在心头,久久盘旋。

  夜幕将至,火焰般的残云被点点星光吞噬。远处的炊烟像轻柔的白色的旗帜,呼唤着归乡的游子。木椅子上的老人,脸上写满了沧桑,充满着期待。

  外婆!那是小女孩清脆的声音,回应的'是老人那一脸绽放的笑容,笑容里藏着慈爱,藏着温情。

  屋里,一听到动静,梳妆整齐的表妹们便纷纷从房间里探出来,见到女孩,她们兴奋得像只麻雀,互相拥抱着对方,叽叽喳喳地聊起了新年的八卦,时时传出阵阵笑声。半年不见,女孩长高了不少,却依然是他们最爱的大姐姐。

  除夕,那笑声伴着厨房里传出的锅铲起落声,似乎尾随着那细长的炊烟,窜出屋子,渐渐远去。厨房关不住那诱人的香气,菜香四处弥漫,路过的猫狗也在屋外久久徘徊。

  夜幕终究是降了下来,热闹的村庄却是灯火阑珊,点亮了村庄,也染红了天幕。

  等待已久的年夜饭终于开席了,一盘又一盘荤菜、素菜端上了饭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分放着碗筷,父辈们拿出了珍藏已久的酒水,顿时屋里弥漫着酒香、菜香。孩子们也不甘落后,找来杯子,倒满饮料,豪爽起来。

  外婆,端端正正地坐在首席,大人小孩一个个都向外婆举起了杯子,杯子里盛满了美好的祝福。妈妈,总是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往外婆的碗里夹菜,直到碗里再也盛不下为止。外婆那满脸的皱纹,舒展再舒展,那是幸福在流淌、在凝聚、在绽放

  觥筹交错间,彼此在述说着半年来的生活故事;欢声笑语中,关注的是那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女人们唠叨唠叨家常,总有讲不完的生活戏曲,道不完的平常琐事。年夜饭在这热闹的除夕夜拉得老长、老长

  你们看,烟花!在一个孩子的惊讶声中,远方的夜空上绽放出一朵朵的美丽的烟花,随后是一声声巨响。孩子们赶忙拿出各自的烟花、炮仗,奔跑出去。或观赏烟花,或燃放烟花。不放心的大人们,也都走出屋子,久久地望着远处的星空,还有那朵朵绽放的烟花。很多年以前,也许他们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争抢着烟花、炮竹。

  一样的除夕夜晚,一样的烟花炮竹,只是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