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孔子遇上阿凡达_1200字
一个是远古的圣人,一个是未来的英雄;一个披着历史的古朴尘埃,一个带着魔幻的闪亮冠冕;前者是东方的孔夫子,后者是潘多拉的阿凡达。这不是偶然的相遇,而是一场必然的文化博弈。
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与中国历史剧《孔子》几乎同时登上中国荧屏,不但开始了一场争夺票房的“拉锯战”,而且拉开了东西方文化对决的序幕。偌大的舞台上,一边是众人追捧的阿凡达,高唱着英雄的凯歌;一边是落寞凄凉的孔夫子,低吟着衰亡的暮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对决中,孔子失败了,而将他击败的,不是别人,是中国人自己。所以,这不仅仅是孔子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影院中的热闹非凡与冷清难耐,票房的蒸蒸日上与停滞不前……这样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放肆的流言蜚语和狂妄的评论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时的文化”、“无聊的说教”、“腐朽的思想”……甚至80后作家韩寒在博客中大放厥词:“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历史记录……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响应者竟趋之若鹜。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化的今天,难道它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么?“孔子厄于陈蔡”、“子婴结缨而死”难道不能稍稍触及心底那一点柔软的部分?为什么要用鄙夷的眼光看待传统?为什么要把千年的文明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仿佛看到凶神恶煞的中国人将手中的刺刀狠狠地砍向传统文化,轰然倒地的,不只是一道坚固的文化壁垒,而是中国的脊梁。
一部优秀的影片,不只是《阿凡达》中自由的飞翔、悬空的山峰、奇花异草、珍禽猛兽,它应该传承一种精神。难道作为中国两千年传统文化代言人的孔夫子的魅力敌不过一个来自虚幻世界虚无的阿凡达吗?当然,其中有电影制作水平的悬殊,恐怕更多的是现代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从中作祟吧!《阿凡达》热播的影院里,观众目不转睛地盯着中文字幕,耳朵里充塞这听不懂的英文,他们肆无忌惮的或哭或笑。我木然地看着这一切,这使我想起鲁迅描述过的看客嘴脸——“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在这场东西方文化的较量中,中国人心甘情愿做了俘虏。
20xx年初,有关部门决定将张家界的“南天一柱”更名为“哈里路亚”(《阿凡达》剧中的一座山名)。我苦笑,在好莱坞大片面前,中国自然遗产也折腰了吗?“南天一柱“骨髓里已浸透了东方文化色彩,再套上一身诡异的“洋装”,岂不滑稽?“哈里路亚”季风过后,恐怕它自己也忘了当初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洋气十足的名字。当子孙后代问起时,难道要说沾了一部美国大片的光?这岂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
社会要进步,民族要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我不反对舶来文化,但厚重不是沉重,多元不是冗杂,流光溢彩不意味着浓妆艳抹……任何时候,民族文化都是我们精神的根基,失去了根的维系,我们只是飘荡的浮萍,纷飞的柳絮,永远找不到生存的附着点。有人说,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无情地摧残自己的文化,我不敢苟同,却又不得不承认。当我想到夹着洋腔洋调的中国话,想到爆满的肯德基店与冷清的中国茶楼,想到热播的好莱坞大片与销声匿迹的传统戏剧……我的心一阵绞痛,四面八方汹涌的浪潮湮灭了我们的文化领地,如何在肆虐的波浪中抓住文化的根基?
毫无疑问,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孔子”与千千万万个“阿凡达”邂逅,不管他来自地球还是潘多拉,不管他属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希望他们的相遇能碰撞出绚烂的文明火光……
【当孔子遇上阿凡达】相关文章:
阿凡达作文08-29
跟随阿凡达畅游张家界作文08-19
当海子遇上孔子_750字01-21
阿凡达读后感04-02
当笔杆遇上键盘作文10-03
当汉字遇上外语作文09-17
当端午遇上六一作文03-16
当蛮横遇上谦和作文06-09
遇上共享时代作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