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舌尖上的家

舌尖上的家

时间:2022-05-28 22:24:58 作文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家

舌尖上的家1

  舌尖上的家,体现在母亲的极为好客极为慷慨上!

  无论是平时周末还是大小节日,在我的印象中,几乎家里就没有断过客人——有时是姑姑姑父大姨小姨大姨夫小姨夫舅舅舅母表兄表妹等亲戚们,有时则是父亲母亲单位的同事们,甚至有时候我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之后也会前来……而母亲对待客人也从来没有过一丝一毫的不耐烦,而是一律热情招待。母亲常说:“人家来,是瞧得起咱!这是天大的面子!你要没有这人缘,就是给家摆上山珍海味,去下请帖人家还不来呢!”于是,这样的场面在我们家就不鲜见——母亲在厨房里大显身手,客人们坐在沙发或者床上或者是席地而坐神侃海聊。母亲做得饭菜只要一端上桌,客人们(当然也包括我和父亲)就会两眼放光。而看着我们饕餮大餐的样子,母亲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因为她知道,把桌上的饭菜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这是对她的最高奖赏!

  舌尖上的家,体现在母亲包的粽子的香气里!

  而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我们家里就更加热闹。因为竟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几位网友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一篇介绍母亲厨艺的文章,竟然在端午节这天大清早就来到了我们家:一为品尝母亲亲手包的煮的粽子,二为向母亲学习制作粽子的手艺。而母亲也豪爽的.答应,给每个客人包5个粽子(三个自己吃,2个拿回家)并让客人们全程观看母亲做粽子的全过程,也允许录像。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母亲开始包粽子了。母亲包的粽子,用的是平常的糯米,馅儿也是红枣、红小豆泥和枸杞,包粽子的苇叶则是新鲜的——那是白洋淀的新鲜苇叶,要得就是那股苇叶香。捆粽子的丝线是五色的。母亲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将泡好的苇叶叠成菱形或者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然后再将已经泡好的糯米、洗好的红枣红小豆泥和枸杞放进苇叶里,再用五色丝线把粽叶捆好,于是一个个菱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粽子就光荣诞生并整齐地码放在用秫秸杆做得拍子上……接着,就开始煮了。粽子通常要煮五六个小时,煮熟以后要在凉水里泡两个小时以上,然后把粽叶剥开,白生生,红彤彤的粽子如同一个个娃娃般就端坐在蓝色的长磁盘里,在配上从老家拿来的天然紫荆花蜂蜜,那弥漫在空气里的苇叶香糯米香红枣香蜂蜜香沁人心脾并让鼻孔不由不增加了翕张的速度——看了闻了让人不由不喜欢,不由不唾液往肚子里咽!

  这就是我舌尖上的家!同学们,你难道不羡慕我生在这个家里的好福气吗?

舌尖上的家2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烩面已成为中原地区有口皆碑的佳肴,经营羊肉烩面的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华街冷巷,乡镇、农村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烩面馆。

  烩面如此美味,制作起来当然甚是考究。烩面的面选用优质面粉加以盐碱,用温开水和成细腻润白,比饺子面还要软的面团,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时间,制成四五指宽、十几公分长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码齐,也可用塑料纸加以覆盖。

  烩面的汤更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羊骨劈开,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滚,小火细炖,因骨油熬出,汤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药,遂唤“白汤”,营养价值极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几乎家家客源爆满。这时,你得快点找个座位,要上一两个小菜,配以酒类或者饮料,慢慢的用着,然后再点上一碗烩面,十几分钟过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端上桌来。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汤,长宽均匀的面,上面在撒点绿色的香菜,红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带一碟辣椒油、糖蒜。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画。

  芳香四溢的面,让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计,馋虫勾引来。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汤,油而不腻,鲜而不厌,润滑的要从嘴中滑出,真是赛过琼浆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细均匀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头。

  旁边桌子上的人,特别是干重活的打工一族,那个不是一下夹起好几根面,往张得大大的嘴巴里送去,满嘴油光光的,丝毫不注意形象,有的甚至几分钟的功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被他们连渣都不剩的一扫而光,齿间存有的余香,时不时地还砸吧着一下嘴,真叫“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水一样的温柔,火一样的激情,小南风一样的柔和,细细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烩面,确实当之无愧。

  希望它像一颗明珠,永远闪烁在中原,绽放在中国,走出国门!

舌尖上的家3

  每年年夜饭中,我最爱吃的菜,莫过于奶奶做的鱼糕了。每次回老家过年,留下的最深印象都是这一个词“热闹”。餐桌上所有人都在抢着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而桌子中心那盘菜总是下去的最快的。奶奶做的鱼糕一直是最抢手的。

  鱼糕是老家的特色菜,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菜。它是荆沙地区的传统佳肴,在当地不管谁家请客摆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奶奶做鱼糕已做了几十年,最拿手的绝活就是它。

  买到新鲜的鱼后,先宰杀洗净,然后手工取净鱼肉,去皮和鱼刺。这一系列动作在奶奶娴熟的手法下十分得干净利落,像是哪位大厨的杰作。接着,奶奶把备好的猪肥膘肉块和鱼肉块一起剁成茸,又往碗里打几个鸡蛋,把蛋清沥出来后用筷子打散,倒进鱼茸里按照一个方向搅拌使它口感更加劲道。其间再加入姜末、葱白末、淀粉、精盐、味精和胡椒粉,搅拌至鱼茸粘稠上劲,成糊状。奶奶说过,这几步是做成鱼糕最重要的步骤。下面蒸锅要出场啦,将锅底垫上保鲜膜或者湿纱布后,倒入鱼茸糊,只见奶奶仔仔细细地用刀抹平鱼茸糊的每个角落,才放心的盖上了盖。旺火蒸至30后,揭开笼盖,用干净纱布搌干鱼糕表面的水分,再将打散的蛋黄液均匀抹开在鱼糕表面,盖上笼盖,继续大火蒸五分钟后取出。鱼糕出锅后,需要放凉,这时候就可以吃啦,终于大功告成!

  配着饭和菜,一盘鱼糕火速下肚。那鱼糕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奶奶看我吃得享受,忍不住笑吟吟地问我:“好吃吗?”“好吃!”“那我以后多做给你吃。”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业繁重了不少,回老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可我却忘不了奶奶亲手做的鱼糕。每次出去吃饭看到菜单上有鱼糕时总会小开心一下,尝了之后又暗暗想:这味道不正宗!跟奶奶做的味道不一样!

  今年过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觉得奶奶好像突然变老了。之前每年都掌管厨房大事的奶奶如今也变成了打下手的,虽然她在干着自己最喜欢的事——做饭,却也感觉有一瞬恍惚。我慢慢走到奶奶身边,轻轻地问:“奶奶,我想吃您做的鱼糕了,您能再做给我吃吗?”“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走进厨房,奶奶又回到了她的天地,充满着活力。

  熟悉的摆设、熟悉的动作、熟悉的人……还有,熟悉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奶奶慈祥地看着我,对我说:“赶紧尝尝。”语气中含着一丝期待。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鱼糕,啊……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种感觉。“好吃吗?”奶奶在我身旁轻轻地问。“好吃!”我嘴里含着鱼糕,满脸幸福。

舌尖上的家4

  闻着面香,忆起家乡,总是能想起那熟悉的味道和我挚爱的人。

  ——题记

  南方人喜食米,北方人喜食面。我就是一个北方代表,我的最爱便是姥姥的拿手好菜----茄子丁面。一次偶然,我在一家小店中尝到了我儿时的最爱-----茄子丁面。那熟悉的味道,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记忆。

  幼时的我最喜欢看姥姥站在灶台旁煮面的样子。和面时,姥姥先从水盆中盛一碗的水,倒在面粉里用筷子搅匀,便开始揉面。姥姥的两只手齐齐按在半成型的面团上,手臂一用力下压,身体便跟着往前倾,时不时的用一只手再拿些面粉,指尖一撮,面粉便落到面团上了。姥姥揉面时,我会在旁边看着姥姥那清秀的面庞笑,心里却惦记着那面团子。

  现在想起,后悔当初没多看两眼姥姥那静美的笑颜。

  活完面便擀面和切面了。平时锋利的刀子在姥姥的手中仿佛变成了一只上下飞舞的蝴蝶。姥姥右手持刀,食指按在刀背上,另外四指捏住刀面。左手放在面团上,抵着刀面。右手腕稳而有力的上下摆动,身体也跟着小幅度的晃动。手起刀落,一根根面条就在姥姥的手中诞生了。

  接下来便是煮面。姥姥拾起锅盖,回身抓了一把面条就放在锅里。突然间升起腾腾热气,使我慌忙躲开。姥姥站在灶台前看着我些许踉跄地脚步,笑出了声,那声似银铃般好听、清脆、柔和。我也不恼也笑起来,继续看着姥姥煮面。层层升起的水雾,隔在我和姥姥之间。入眼,是姥姥些许飘渺的身影;入耳,是姥姥断断续续的念叨“女孩子家家的,一定要学会做饭,不然将来怎么养活的了自己”。姥姥用筷子搅了搅面,盛到碗里,淋上香喷喷的茄子丁和汁。我冲过来,大快朵颐。姥姥看着我,柔柔的笑。我顾不得烫,夹起一筷子面,就往嘴里送,酸酸的、甜甜的、带着点肉香和茄子的味道。茄汁的浓郁、肉香的醇厚在我的口中激荡着,使那平淡无奇的.白水煮面带着些爱的味道。

  现在忆起,姥姥那老掉牙絮叨的念叨,许是一个平凡的老人对自己未来的嘱托,后悔年少时没往心里去。

  又尝到熟悉的味道,可这次,没有那个灶前飘渺的身影,和熟悉的嘱托。几滴滚烫的液体落在手背,竟已是落下泪来。

舌尖上的家5

  不管脚步有多远,在我们的脑海里,却只有家的味道熟习而又固执,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不管家在何方,永久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味道。而在我的记忆中,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和姑姑的味道,一直在我舌尖上缭绕。

  儿时是在老家和外婆一起度过的,而如今,很久没有回去了。再次走在那个熟习的楼道,再次推开那扇熟习而又陌生的、锈迹斑斑的铁门,亲人的味道扑面而来。外婆看到推门而入的我,恍如有些措手不及,忙不迭地又是搬板凳,又是拿碗筷:“来啦,快来吃饭吧!”外婆用一口隧道的安徽话招呼着我。我换好鞋,坐在饭桌前,抬头一看,一顿丰富而朴实的午饭摆在我的眼前:一碗米饭,米粒在碗中安静地熟睡着,肉嘟嘟的小脸洁净无瑕,而饭上,外婆总会事前摆上一只鸡腿。鸡腿油光锃亮,肉质鲜嫩爽口,鸡汤中的`五剂调味与鸡的肉质相克相通、完善融合。品味一口,调味的香气和鸡肉最真实的味道一起迸发,给味蕾带来最大的满足。这是我的最爱,也是外婆最拿手的菜色。饭桌上,外婆总会自得洋洋的向我夸赞她自己的手艺,我也只是笑笑。有时,她会不停地向我碗里夹菜,而我却总想有自己的选择。这是她总会说:“你平常能吃到这些吗?还未几吃点!”是啊,这不单单是外婆做的菜,而是外婆给我的家的味道,在外婆这里,家的味道就是红烧鸡腿的味道,浓郁,厚重,余味无穷。

  与外婆不同,姑姑是皖北人,现在也算是位“下岗”语文教师,在家照顾爷爷,顺便照顾我们的每日三餐。她平时在家总爱揣摩一些美食。最令我垂涎的,还属她制作的沙拉。细碎的木鱼花洋洋洒洒落在西兰花、花菜、四季豆交织的绿色上,柠檬汁经过姑姑的指缝,闪烁落下;两种色采的小番茄娇俏明亮,让人想到疏松的、旋转的裙裾;小萝卜被切得非常薄,几近半透明了。然而当你把大口沙拉送入口中时,脆爽的口感依然清楚。正是由于薄,带点辛辣的脆爽就变成了潜藏在番茄中的小欣喜,通透清澈,带着微小爆破般的欢愉。看姑姑做沙拉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边喝着她泡的红茶,边看她行云流水般一样样地洗、切、拌,偶然尝一下调好的酱汁,脸上露出欢愉的笑脸。这时候,在姑姑这里,家的味道是清新的,闲适的,就像这沙拉,满口留香。

  家在哪里?家在天地间,在屋檐下,在一家三口的笑脸里,在祖孙三代的***温顺里,它是每个人把爱和一切美好寄托的空间。家是温馨,是***,是舌尖上的浓浓淡淡,是口齿间的回味无穷,让我们舍不去,离不开。家,我舌尖上的家!

舌尖上的家6

  一说到宜昌,即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也没有恬静如画的西湖,有的只是那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

  凉虾,在宜昌的各个小巷路口都有一个摊子,一壶红糖,一缸凉虾再是一桶冰水,看着就口水直流,走过去,坐在那儿,点一杯,看着别人娴熟的把凉虾红糖冰水混在一起搅拌两下子,一杯凉虾就做好了。记得小时候,我在家里热的直嚷嚷。爷爷也没有办法,只好倒来一缸水,让我在里面游泳可是,我还是热的受不了,我奶奶说:“我来给你喝冰水,喝冰水会好点。”我爷爷听了说:“干脆给他去做一碗凉虾。”我高兴的直扑腾。我跟着爷爷来到厨房。首先,把米淘干净再把它放到水里泡个30分钟,可是我这么着急,那等的了那么长时间,我就一直在旁边嘀咕,小米小米快洗澡,洗白白了我吃你。过了30分钟,再把那些米磨成浆,放到碗里面。然后就是技术活了,先把火开到中火,再慢慢的把米浆倒进去,边倒还要边搅,然后再淋入一点“灰水”现在看来就是清石灰水。然后把火关小,慢慢的调成糊状的,再把米糊和冷开水并在一起,把米糊从漏勺里倒出去,就成了凉虾里的虾。再就是煮红糖把红糖煮成糖浆,就可以了。拿出一个碗,倒入冰水,放入凉虾,再加一些红糖浆。一碗清凉解暑,人见人爱的凉虾就做好了。

  当然宜昌的美食肯定不会只有凉虾,还有一个美食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顶顶糕。

  在小时候,起来的早就拿点钱出门给家长们买东西吃,每次走到买早点的`地方都会四处观望,走到一个离顶顶糕近一点的铺子假装去给家长买早点,再给自己带一点顶顶糕。一个圆台形的米团,看起来并不怎么好吃,但是你不知道,那里面的红糖,可以让你回味一天。爷爷听说我喜欢吃也就给我做顶顶糕了。爷爷从柜子里拿出一些木头做的模具,轻轻的把米铺在上面,铺到一半的时候放入一层红糖。再放入蒸笼中,,过一会这些就好了,用一块布隔着捧在手心里,一点一点的吃掉,黏黏的,却又不粘牙,几口下去,一个就没了,让你还想吃。

  宜昌,我的家乡,浩浩荡荡的长江,热情朴实的人们,和这些由他们做出的美食,这就是我的家乡——宜昌。

舌尖上的家7

  家的味道,使人回味留恋,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头,并使生活充满温暖。

  热奶母亲

  每至夜深,总会有盏灯亮着,小小的人儿在灯下奋笔疾书,这时,便总是会有那么一杯香浓的奶端来,伴着浓浓的母爱。

  累了吧,来喝杯热奶吧!母亲轻轻地推开门,将一杯冒着热气的奶轻轻地放在了书桌上,慢声嘱咐我快喝后又轻轻地带上门,悄悄地去看书了。

  我慢慢地挑起奶上一层薄薄的'奶皮,晶莹,透亮,顿时一股清香漫入我的鼻尖,顺着气管,带着一丝暖意融入心里,轻轻漫延。

  我知道,母亲一直在陪伴我,不管有多么苦,多么累,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无言的爱。

  鸡蛋汤父亲

  临近考试的几天,早上总是顾不上吃饭,便匆匆忙忙的去上学了。父亲总是留心看着,心里不知在盘算什么。

  好香啊,早上起床后走到餐桌前,我不由地发出感慨,一碗鸡蛋汤在那里摆着,冒着热腾腾的气。我连忙跑过去,温度正好!狼吞虎咽地喝完,抓起书包上学去了,骑车子时,才想起来这是谁做的呢?我带着疑惑度过了一上午。

  鸡蛋汤好喝吗?中午回到家复习时,父亲突然来了一句。我呆了一下,不作声。好喝地话我还给你做,每天早上不吃东西可不行啊!我感到一阵的暖风吹过,父亲从来都不会做饭的,为我他竟让母亲教他做鸡蛋汤。

  父爱无声胜有声。

  糖果弟弟

  姐姐吃糖!童音传来,我幼小的弟弟连蹦带跳一路跑过来。姐姐吃糖,姥姥刚给的!我疼爱地接过糖,打开糖衣,含进嘴里,忽然想到什么,问他你吃了吗?没呀!姥姥就给了一颗!姐姐辛苦,我让姐姐先吃!这回答间饱含了关爱。

  小弟弟才几岁,就知道关心我,自古有孔融让梨,现有弟弟让糖。

  糖果,甜甜的,甜到了心底。

  这就是家,这就是让我留恋的家的味道!温暖,甜蜜,关怀时刻在我舌尖上徘徊!

舌尖上的家8

  “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肥草美赛江南”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家乡巴彦淖尔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的位置上,母亲河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则捧出丰富的物产回馈家乡人,勤劳质朴的巴彦淖尔人利用家乡的特产和对美食的爱好,做成了许多特色美食。

  猪肉烩酸菜。每逢年下,农闲下来的人们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杀猪节了,我们这里俗称“杀猪事宴”。因为家家户户都杀猪,轮着请吃杀猪菜,喝酒,就像一个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这个时候,是城里人最羡慕的时候,谁家有农村的亲戚,就成群结队的开着车赶着去吃杀猪菜。杀猪菜是用猪的槽头肉和腌制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经过两三个小时精心炖制而成的。猪槽头就是猪脖子上的肉,刚褪干净的猪肉,切成两三寸厚、一指长的块放在锅里来回翻炒,为的是把里边的油脂通过高温逼出来,炒至金黄时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烹炒,然后加水放入酸菜,用木头等硬柴火熬。两三个小时之后,揭锅一看,那颜色金黄诱人,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夹一口放嘴里,酸菜的酸香味和猪肉的入口即溶刺激着你的味蕾,顿时让你食欲大增,酒足饭饱后再用滚烫的开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还有一样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陕西人就凉皮,也有就酿皮的。但陕西的味道比起我们这的那里差远了。走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面精的小铺,走进去,调一碗,闻着那味就让你直咽口水。稍稍发黄的面皮,配以像蜂巢一样到处是窟窿眼的面精块,然后用醋和酱调制的汤,加上用胡油炝炒的`葱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黄瓜、香菜、芹菜和腌制的咸菜调还有几味调料,拌匀了,辣椒油的红润,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热的夏天来一碗,真可谓是消暑的极品美食!

  面精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里的营养洗出来,让后放到开水锅里用特制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块了,那可真是面的精华啊!不过因为当地人都爱吃面精,所以现在人们都改用机器去蒸,省去了许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妈妈掉的面精,因为纯正,充满了母爱的味道!

  还有许多特色美食,铁锅焖面、烤羊肉串、铁锅烩菜……勤劳朴实的巴彦淖尔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着自己对美食的理解,传承者巴彦淖尔的文明!

舌尖上的家9

  家,是人生命开始的地方,是人一生牵挂的地方。味道,是家的象征,是家传承的载体。萦绕在舌尖上的味道,世家永不磨灭的灵魂。

  早上五点钟,天刚蒙蒙亮。她来到了菜市场,一天最新鲜的食物集聚在这里,一家人一天的饮食,便从这里开始。穿梭在叫卖的的小贩中,用心挑选着食材,翠绿的黄瓜、鲜红的番茄、活蹦乱跳的大虾……选好食材,她匆匆回家,为女儿做早餐。“哟,起来了!正好,蛋花面刚出锅。”望着睡眼惺忪的女儿,她赶忙招呼道。蛋花面,是她自创的早餐。含有丰富淀粉的面条,带着新麦的.清香,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后可为女儿提供一上午的能量;鸡蛋是营养的保证,是正在长身体的女儿获得丰富的氨基酸。这不仅是营养的美味,更是亲情的体现。她把对女儿浓浓的爱融入面条的味道里。

  她在与时间赛跑。忙碌在厨房里的身影,却有着一份不慌不忙的娴熟。罗宋汤,蜜汁肉,糖醋鱼,芹菜百合,标准的三菜一汤,在女儿进门的前一刻完成。她擦擦汗,跑去开门,“回来得真巧,饭菜刚做好。”巧吗?她已拿捏好每一分钟。荤素搭配,有鱼有肉,是对女儿一上午学习的肯定。既能使女儿获得能量的补充,又能得到营养的增加。看着得益于食物而慢慢长大的女儿,心里有许多安慰。甜丝丝的感觉划过心中,留下甜美而又幸福的味道。

  晚饭女儿不在家吃饭,她疲惫的走进厨房,把洗好的小油菜放进锅里,看着翠绿的小白菜与油亲密接触,给这度简陋的晚饭好不容易增添一抹色彩。

  匆匆吃完,就赶紧去准备女儿下晚自习喝的小米粥。淘米,煮开,这些做了无数次的动作,每一次都带着不一样的感情。金黄色的米粒和沸水在锅里交融起舞,慢慢混为一体。从锅中升起蒸气,飘渺的浮在空中。慢慢的,模糊了身影。她关上开关,坐在客厅,静静地等女儿下一刻的回来……

  日复一日的三餐,花样百出的饭菜,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有着同样的爱。系起亲情的纽带,在各种滋味里出生。在这种饭菜里,爱与味道碰撞,擦出家的火花。

  家的味道,不仅在舌尖,更在心里。

舌尖上的家10

  端午刚过,嘴角尚有粽子的余香。这余香犹如那绑粽子的丝线,把舌尖和家紧紧连在一起。

  舌尖上的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可以和刘禹锡的《陋室铭》媲美。50多平米的两居室,除了那一对挤在墙角的老式沙发还勉强可以成为家俱外,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就比较恰当了。哦,不对!墙壁上还贴着我从小学到幼儿园获得的所有奖状,占了整整两面。

  家虽小,却温馨。幸福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当然,最幸福的还是家庭成员以及每一个来我家做客并吃饭的人的舌尖。

  舌尖上的幸福来源于母亲那双手——那双能够化平常为神奇的手!那双变魔术似的手!

  母亲天生就是烹饪大师。极普通的一个土豆,一块豆腐,一把豆角,一块猪肉,一棵白菜,一团面团,一碗糯米……在母亲那双手里无比乖乖俯首帖耳因势象形变成餐桌上的一道道令我和父亲以及客人们食之难忘的美食:纤细如发洁白如玉的醋溜土豆丝令你唾液生津;豆角炖豆腐令你食之难忘;红烧猪肉令你馋涎欲滴……而母亲做得手擀面是又细又长又匀又筋道又可口,再配上那葱绿的黄瓜丝和用热水焯过的绿豆芽、西红柿鸡蛋卤,芝麻酱或者猪肉丁炸酱,让你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直到你的胃里再也没有了地方。可以这么说,我从来没有到饭店去吃过“老北京炸酱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最正宗的炸酱面,和母亲做得炸酱面比起来也会黯然失色,更不会有丝毫的`食欲。母亲熬得红枣莲子黑糯米粥不仅颜色搭配绝佳,让人大饱眼福——黑得更黑白得更白红得更红,盛在碗里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和田玉。而且味道极佳,营养丰富,让喝过这粥的人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母亲烙的白面饼又脆又软又香层数又多。我敢打赌,只要你看见,不用吃任何菜,你也会转瞬把一张饼狼吞虎咽进肚子里。因为,我就曾经连着这样吃了两张——母亲第二张饼还没有下锅,第一张已经成了我的腹中之物。而第二张饼刚出锅,我顾不得烫手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来一卷大嚼起来——惹得母亲不得不用“罢工”来“抗议”我的饕餮。当然,母亲主要是怕撑坏了我的肚皮!

  这就是我舌尖上的家!生在这个家里,是我前世的运气,也是我的福分和荣幸!如果有来世,我还会来这个家!

舌尖上的家11

  说到家常菜,我想应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吧。可我的家乡既不靠山,又不靠水。不过,我认为妈妈做的酸菜鱼算是我们家的家常菜了。酸菜鱼属四川菜系,以其特有的调味和独特的烹调技法而著称。以鲜草鱼为主料,配以四川泡菜煮制而成。此菜虽为四川民间家常菜,但流传甚广。成菜肉质细嫩,汤酸香鲜美,微辣不腻;鱼片嫩黄爽滑。妈妈在四川呆过一阵,自然也吃过酸菜鱼。

  妈妈会做酸菜鱼是人人皆知的事了。据妈妈说这是她在外面吃饭时跟一个厨师学的,到后来就做得越来越好,都赶上厨师做的了。

  每逢过节或有客人来想解解馋的时候,妈妈总会献上她的手艺——酸菜鱼,这是妈妈的拿手菜。吃过妈妈的酸菜鱼的人都说妈妈做的是最好吃的酸菜鱼。

  酸菜鱼的做法应该是挺难的,首先,妈妈一般选用“老白”家的酸菜,好像这个牌子的酸菜味道好吧。

  第二步就是买新鲜的鲤鱼,然后把鱼鳞刮下来煮汤,为什么要煮汤?一会告诉你。酸菜鱼是一道很经典的菜,酸辣爽口,鱼片滑嫩。学酸菜鱼就一定要会片鱼,片鱼片是很多好吃的菜必须要经历的.环节。利用煮汤的时间,用刀把从鱼骨割下来的鱼肉小心的片成鱼片,注意片鱼片时鱼刺要片在肉里,还不要把鱼肉弄碎。然后把一些鱼骨鱼头等和一些可使用的与内脏放在一个盘子里,鱼肉放在一个大碗里,用料酒腌上,为的是去除鱼腥味,这些东西放在一边留着一会儿用。

  这时候鱼鳞汤也应该好了,把汤倒在碗里,之后鱼鳞就没有用了,你就可以把鱼鳞扔了。

  酸菜拆包后放锅里炒,辣椒放多少根据自己的喜好,炒都差不多熟了,就可以把鱼鳞汤倒进去了,放在锅里一起煮。最后再把鱼肉鱼骨倒进去,大火烧开,中火煮20分钟到鱼汤白。鱼就要熟了。

  鱼好了以后,我妈妈一般就把锅端到桌子上去了,因为妈妈怕把鱼肉倒在碗里,鱼肉就碎了,索性就端锅去了。酸菜鱼刚一端上来时,那扑鼻的香味立刻迎面而来,香飘满屋,保证让你口水直流。吃酸菜鱼一定要配上米饭,用鱼汤浇在米饭上,那样就会更美味,单独喝汤也很美味,汤挺辣的,但是越喝越就控制不住,还想喝下一口。

  鱼肉的刺很少,有的都没有,不过这得看你的技术了,反正我妈妈片的鱼肉刺是很少的,像我这样极不爱吃鱼的人都爱上吃酸菜鱼了呢。

  如果仅听我的介绍,你就喜欢上了酸菜鱼的话,那你就会明白,吃过了它的我,为何会对它那般情有独钟了。

舌尖上的家12

  “安子”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安子”就是樱桃,我家乡的土话,所以我已经叫习惯了,因为这里面还有一段浓浓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老家就有两棵安子树,是爷爷在我5岁的时候种的。我已经忘了爷爷当初种下时树的模样,只记得我家的树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经攀到了两层楼的窗户。

  5月,当安子长得橙黄,却还不是火红的时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学丢下书包就往后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条凳过去,站到上面,粗鲁地把枝条拉下来,采到一颗就递给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别家的不同,颗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树上有毛毛虫,不过我们哪会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们就一股脑儿往嘴里送,然后“噗”地把核吐出来,抹抹嘴,笑着看看对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节,果实红得像要烧起来,有些甚至连皮都绽开了,露出里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争着要上去采,爷爷走出来,一边告诫我们别急,一边找出一架梯子,支在墙壁上,然后由我们扶着,他提着篮子爬上去。

  爷爷采了满满一篮子的安子,鲜红鲜红的`。我们抹抹早已流到嘴边的口水,抓起来就往嘴里塞。爷爷看着我们,笑笑说:“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

  过了会,爷爷从篮子里倒出一些安子到塑料袋里,我们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分给邻居吃啊。”“为什么要分给邻居吃,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我和弟弟去抢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爷爷再上去给你们采。”

  后来,因为家里要造房子,地基不够,那两棵安子树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争许久,终究没能如愿。那天放学后,我们看见两棵安子树已被砍倒在地,叶子蔫了,只剩下几颗未被采摘的红红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挂在枝上。

  现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想念老家那两棵高大的安子树,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热心的邻居们会准时在安子成熟的季节给我家送来安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大碗装着,红扑扑,别提有多诱人了。而直到这会儿,我们才终于明白爷爷当年的用意——安子树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终究是大家的。

  因为,我们都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味道在舌尖,因为安子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13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台州,这里美食众多,有外糯里香的青团,有香气四溢的炊饭,还有凉甜解暑的桃浆……在不计其数的美食中,食饼筒是绝对的no。1,这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美食。

  在每家每户团圆的日子里,比如端午节,家里的老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食材,然后开始制作食饼筒。先用面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面糊,这样它就会具有黏性,和你的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想分开。

  随后再用手把面糊摊在平底锅上,抹匀,使它平整地铺在上面。饼越薄越好,就像给整个平底锅敷了一片面膜,白花花的一层。只需要短短五六秒钟,锅底聚集的热气就会冒上来,使面皮中央变成一顶“小帐篷”,就像有人在里面打拳击,这时再快速把皮一翻,“小帐篷”里面隐藏的一缕白烟就会蹦出来,就像神仙吹了一口仙气一样。就这样,香口弹牙的面饼就大功告成啦!

  接下来就是炒菜了。食饼筒里面包裹的各种菜品很有讲究,一家人简简单单一炒就是一大桌子,当然,里面最重要的要数炒面了,还有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又酸又辣的土豆丝……家里“各单位”也分了工——爸爸负责洗菜,切菜;妈妈负责掌勺烹饪;奶奶负责摊更多的面饼。尽管大家各有各的活,忙得不可开交,可厨房里还是有说有笑的,就连平时贪玩的孩子们,此刻也像赶集似的从四方聚拢过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资深“美食品尝家”。

  烧好了菜,备好了面饼,可并不能进入主题直接开吃,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包食饼筒,这是食饼筒的精髓所在。先拿一张饼,平放在桌子上,夹一点自己爱吃的配菜,这时要格外注意,菜要靠边放,这样等会儿才能卷出一个漂亮修长的食饼筒。等所有菜都放好后,就可以开卷了,先把靠近自己那边像盖被子似的盖到菜上,接着卷半圈,然后把其中一头折起来,兜住所有菜,再直接卷到头,最后舀一勺红烧肉的'汤汁从一端淋进去,光看那品相就能让人垂涎欲滴。这时候放入嘴中,咬上一大口,哇,好满足啊!面饼的软糯、菜肴的喷香,那入口的一瞬间,你仿佛坐在柔软的云朵上,随风轻轻荡漾……

  如果你现在已经馋得流下口水了,就赶紧来我的家乡品尝一下食饼筒的味道吧!

舌尖上的家14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15

  每个人都对“家”有独特的理解,也都有对家中食物不同的感受,这些食物或甘甜、或酸爽、亦或辛辣,都能维系这个家平凡的小幸福,成为家的象征、家的图腾、家的味道……

  “‘车轮滚滚’煮好了,快来盛一个吃!”奶奶的声音响起来,亲切的乡音和高声呼唤带着我向厨房走去。水汽氤氲,整个厨房都朦胧着,旧式的灶台上架着一口纹路斑驳的黑锅,隐隐约约,走近了,看到锅中沸腾的米粥,好似还有几条黄色调大鱼随着水的激荡浮上,沉下。“咕嘟咕嘟”冒着水蒸气,热气化成白烟,在我的面颊上清抚,包围着我。奶奶拿出一只碗,递给我一只大勺。接过像锅一样年迈的大勺,我开始“捕捞”。

  先盛一碗金黄的小米稀粥,在“打捞”出专属于我的“车轮滚滚”。这是一个车轮状的面饼,表面是土一般的质朴的黄色,因为被水浸泡,又湿又滑,几次想逃脱,滑进锅里。

  我把这最小号的“车轮”放进它的“浴汤”中。金黄色的稀米粥搭上湿滑的“车轮滚滚”,再咬上几口酸脆的`醋拌黄瓜,光是想想,就垂涎不已。

  我迫不及待的把它端到院子中,老家小屋的院子还是那么凉爽,把碗放在冰凉的石桌上,感受到夏风的微凉,赶走闷热,驱逐烦躁。在爷爷的摇椅上坐下,木制的椅子“吱吱呀呀”的响起来,还夹杂着爷爷每晚准时收看的新闻联播的开头曲。惬意的感觉使我不由自主的嘴角上翘。咬开玉米面制成的饼皮,湿滑而又质朴,玉米的清香和濡糯的口感让我闭上双眼,享受家的温暖,用心体会世界的美好。再咬一口,饼中的红糖顺势流入口中,甜蜜,温情,在舌尖上一荡,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就向全身漫延开来,唤醒刺激每一个味蕾,这或许就是家的味道吧!

  来到北京后,吃过的美食越来越多,却总也忘不了“车轮滚滚”的味道,它质朴,清香,甘甜,糯滑,感动着我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它的结构正如我可爱的小家,外表质朴,平凡,散发着淡雅纯洁的香,但内里却火热甜蜜,每一个家中的成员都互相爱着对方,亲密无间。车轮滚滚,红红火火的滚向未来。

【舌尖上的家】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家作文07-10

舌尖上的家作文【推荐】01-16

舌尖上的家作文【荐】01-16

舌尖上的家作文(15篇)02-14

舌尖上的家作文(精选27篇)02-18

舌尖上的家作文2篇03-10

舌尖上的家作文15篇04-20

舌尖上的家作文(15篇)05-14

舌尖上的家作文2篇05-22

舌尖上的家作文(精选32篇)03-1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