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

时间:2023-12-25 15:52: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1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觉者为师”系列的第四本,主要记录了王维申老师利用故事来改造教育实践,形成教育理念的实践历程。在自序部分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故事的魅力就在于,他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

  这本书勾勒出了王维审老师对“叙事教育”的基本主张。王维审老师用“叙事者”成员和团队的鲜活案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将故事融入班会和家长会,如何用故事开发课程,如何用故事丰盈课堂,如何在叙事中走向专业成长等。它让我对叙事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叙事教育对教育工作的有着重要意义,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叙事教育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与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探讨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叙事,通俗的说就是讲故事,讲述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在发生的或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真实的、完整的,承载着教育经验的理论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育叙事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以教师行动的意义探索为目的,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更加贴近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活。它以实践—反思—叙述—再实践的操作方式,有效的帮助每一位教师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并在参与述说和交流分享中,推动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

  叙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自觉成长”,包括教师的生命成长和学生的生命成长。由此引发的一些叙事德育活动,比如,“我喜欢你”叙事教育课程,根据被表达人的不同,分为教师篇、学生篇,让师生在讲述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彼此走进内心,唤醒美好、善良和自尊意识。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故事为载体,为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良好的教育契机创造了条件。

  王老师在书中描写或引用了上千个或清浅或深刻的故事,每个故事之后都有对于教育的反思和归纳。让我们紧跟王老师的脚步,在教育生活中发现故事,记录故事,分享故事,运用故事吧,让更多美好的改变发生!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2

  假期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有故事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了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孩子创作故事。爱是教育的底色,只有爱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一个成功的教师要善于在教育中利用爱。这种爱是一种广泛的无选择性的爱,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要爱丑陋的孩子;不仅要爱聪明的爱,也要爱迟钝的孩子;不仅要爱听话的孩子,也要爱淘气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老师的爱。但是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

  孩子的理解、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在教他们的时候,很多事情是要反复去做的,很多话也是要不断重复的。一名教师要将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相结合,要具备足够的个人魅力和熟练全面的教育技能,同时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做一名孩子真正喜欢而又尊敬的好老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具备了诚实、守信、自信、自尊、自爱的人,才是一个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好老师。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3

  最美的相遇,莫过于人与书的遇见,我遇见《做有故事的教育》这本书是幸运的。书中主要记录了王维审老师利用故事来改造教育实践,形成教育理念的实践历程。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王老师的教育智慧,它像极了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王维审老师“觉者为师”系列图书中的第四本,主要记录了王老师用故事“经营”教育、“改造”教育的实践以及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的探索,直至提出“叙事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教育主张。读书时我很喜欢读“自序”与“后记”。书中,王老师没有给后记取名字,但我却深深喜欢这一篇。王老师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了他的成长路程,但每一个熟知、热爱他作品的读者都能够从这“简短”中读出“厚重”。而后记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认真,也让我产生了更多的感触。

  一、做一个会写故事的老师

  写故事对教师来说意义非凡,却容易被人忽略。写故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是一个回忆的过程。马克斯·范梅南说,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写出和不断写出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写故事的过程就是以研究的视角审视自己或他人经历的过程。

  二、学会用故事经营常规德育

  这一部分分成了六个小部分——让故事走进班级晨会,当“活动”里有了故事,我的故事型家长会,在国旗下讲故事,学会用故事丰盈课堂,班级里的'“故事银行”。王维审老师用一个个文字告诉我们德育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实施德育的方法,这一个个文字都弥足珍贵。

  让故事说话,就是以生动贴切的小故事为切入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无形中把美德与力量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

  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的转变,是王维审老师带着故事走向教育深处的一场探索,也是王老师形成叙事教育理念的标志。

  教育叙事是行动也是研究,王老师说教育叙事有双重任务,一是实施德育,二是进行反思。

  四、在叙事研究中走向专业成长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故事进行的行动研究。教师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只需要对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或事件进行教育性反思,形成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或者把日常的教育经验编制成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故事,使琐碎的常规教育充满引人入胜的故事韵味。

  这本书凝聚了王维审老师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仔细阅读、仔细思考。我很庆幸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就读了这样一本书,这是我工作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4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王维审老师“觉者为师”系列的第四本,在这本书中王老师认为“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

  和传统的教育论著不同,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阐释每一个教育理念。故事,就像一粒种子,植入我们的时光,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深入我们的内心,从而长久地散发精神的力量。王老师之所以选择以故事为出发点,大抵是因为故事易于理解,可以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归纳与反思,激励我们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研究方面也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因此,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到了写作,希望我们可以做一个会写故事的老师。写故事,是记录思想的第一步。

  写作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初心。当我们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写作的方向必然错不了。只有这样,写作才能带给我们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们才会想写,并且乐意继续写。

  教育,是一个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行业。它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使世界充满了爱与希望。如果我们能将教育和写作联系起来,让两件美好的'事情发挥出1+1>2的效果,写作和教育的意义都将进一步深化。

  其实我们每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都能发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发生在学生身上,也可能是教师们的一些想法。教育无小事,用笔记录下来的内容不仅可以证明我们做过、思考过,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教育敏感性,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涯,提高教育质量,这对于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以上便是我在阅读《做有故事的教育》第一章时的一点点感悟。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5

  读书,这么好的事,但读书究竟好在哪?人生经历、心性阅历不同,对读书的感悟反思也在深化。承载家长殷切希望,带领孩子沐浴书香、湿润心田,作为老师一直感觉读书,可以让孩子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阅读理解和习作表达能力。而内化教育的故事,在与阅读共舞中,更可以引领、激发孩子们内心向善、向美的主动追求。参加学校“新桥读书人”,我在五月书香中与王维审老师的《做有故事的教育》相逢,认识到故事教育的独特魅力,明晰了自己专业潜行的方向。

  “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是啊,在教育中植入故事,犹如在微风细雨中与孩子心灵相通,坚守明德的真善美,笃定中借由故事散发出人性光辉的吸引力,这比生拉硬拽强“饮水”强多了。强制的规范压迫,内心的不满会在翅膀硬时反叛;故事情境的感悟,发自内心的追寻,成长的拔节会诞生毛竹般的奇迹。时间车轮碾过,更能看到故事教育的芬芳硕果。

  读“教师为什么要写作”章节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几乎每个教师天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应付着相同的人和事,面对着相同的困惑和麻烦,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各自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境地:有的人还在重复,有的人开始沉沦麻木,而有的人却走上了教育的高地。走上教育高地的人往前多走了一步,多做了一点点而已。”这是王老师对现在教师整体现状的一个公正的评价。在上课之余你比别人多做了一点,写反思、写经验、写随笔、写教育故事,慢慢的你就会在“教育高地”占领一席之地;如果只是每天周而复始的、麻木的、不加思考的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就会带来身体的疲惫,大脑的迟钝,职业的倦怠。

  这个章节引得我深深自我反思。作为新老师,忙忙碌碌度过一个半学期了,语文教学中努力充实自己,阅读相伴中积极静品书香,各项工作竭力高效完成……一切喧嚣过后却有些许迷茫——原来都是自己在被动应对,没有树立目标去积淀潜行。而上面的章节给我当头棒喝,我不就是那重复麻木的人码?不禁如芒在背,迫切希望自己寻得指引前方的光亮,王维审老师接着循序指引,做老师要多做一点:多用点心观察学校课堂,在鲜活素材中觅得最真实的教育故事;多静心思索故事的.本真和内涵,结合真善美的明德追求,提炼出故事的本心和精粹;多笔耕记录心中稍纵即逝的故事积淀,让瞬间凝成永恒再不断改进;多讲故事反馈学生,这一切的教育故事都是为了陶冶孩子们地初心成长。

  掩卷沉思,浮躁的自己,感谢有幸有缘得到《做有故事的教育》的指导,多少前辈通过故事教育传递着最温暖的的教育坚守,使我醍醐灌顶。我要在“新桥读书人”的激励下,坚守阅读反思的勤勉、故事积淀的育人,努力去做以故事春风育人、坚定自身专业潜行的人民教师。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6

  很幸运在我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之际遇到了这本书——《致青年教师的信》。本书的作者是于洁、李润于。这本书是全国模范教师于洁写给青年教师的44封信,融合30年教育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真诚建议, 老班真诚对话新手,让青年教师不再迷茫和焦虑。

  接纳不同学生是教师宝贵的财富

  班级里也有很多调皮的孩子,有很多敏感的孩子,有很多乖巧但又不怎么表现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在课堂上调皮告状,他们会迟迟完不成布置下去的作业,他们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紧张得声音带着哭腔,他们会在被我叫到讲台前时犹犹豫豫不敢上来。但他们也会在课下开心地围绕在你身边,他们也会在知道我生病的时候关心我病好了没,他们也会在你嗓子不舒服的时候,帮你拿来水杯,说一句:“老师,记得喝水。”简单的一句话,温暖了你的心……

  天真顽皮的瓦特、有点木讷的牛顿、上课爱鼓捣小物件的爱迪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标准里,可能都算不上表现正常,更不用说优秀了。但就是这些在童年时代表现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孩子,后来通过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了与众人真的不一样的了不起的人。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学生今天的不优秀,并不代表着明天不优秀,更不预示着永远不优秀。历史一再证明,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其童年时代的表现往往与常人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不一样,才成就了他们长大后杰出的大不一样。

  由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班级里每个学生就像钢琴键一样,音色可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广博爱的胸怀,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包括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足,让学生有尊严、不自卑、不自弃。对于那些不爱学习、顽皮、叛逆的学生,我要善于换位思考,循循善诱加以教导,不能讽刺挖苦他们,更不能对他们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部分不一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接纳、善待和关爱。

  做一名赏识学生的“伯乐”

  教育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就像播下一颗种子,需要你悉心去栽培,让它生根、发芽、长大,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也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当然了,真诚也必不可少,要有责任感,更要有良心,记得好多人这样评价教师,这是个良心活,教的好有工资,教不好我也照旧饿不着,当然了,说的也有些片面,他们说的教不好是指用心去教了,可那个学生就是学不学,遇到这种学生,老师也拿他没办法,于洁老师也在这本书中说了,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可能有的学生他就不是学习的料,不要一叶障目,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学生未来会走多远,因为你不可能永远陪着他。

  努力去教他,培养他对于学习的兴趣,这是渡人;已经努力了也没有回报,也不要气馁,这叫渡己,可能他就是不擅长学习,但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尽是缺点,努力去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无限放大,比如有的人学习不好,但擅长绘画,学习不好,但擅长唱歌,生活中这种人大有人在,渡人渡己,尽心尽力,即使效果甚微,也不留遗憾。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7

  几乎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的美好,记得小时候,晚上灯光下,一家人围在一起剥花生,父母那《狼来了》《从前有座山》等故事瞬间驱赶了我的睡意,嘻笑间明白了做人要诚实诸多道理。可是,长大后,做了老师,时间久了,却忘掉了故事可以育人,在学生面前,常常板着面孔说着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王维审老师的《做有故事的教育》,浸透着文字墨香,手指划过书页的触感让我迷恋。读着,书中的语言像一位邻家兄弟,将一个个走心的育人故事娓娓道来,唤醒着我内心深处久远的记忆,温暖又熟悉。是的,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代替刻板说教,只要用心。

  用初心,剖析自身

  一晃踏上工作岗位三十多年,掐指算来,还有四年光景就退休了。三十多年都过去了,有必要折腾吗?混到退休不挺好的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走上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带着对教育的憧憬,在教育生涯摸爬滚打,职业倦怠无声侵袭。从未深究是否幸福,可谁的内心不向往幸福的生活?如果职业研究能成就一个人的幸福,岂不乐哉?

  王维审老师提出,老师平日遇到问题,带着研究的心态求索,会让人享受到深层的喜悦。

  班上丢东西是常有的事情。王维审老师在书中也叙述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种,班主任掏钱买。第二种,除此之外,让学生悄悄还上。第三种,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中的维佳,除了将偷到的冰鞋还上外,老师让维佳将比赛得到奖品冰刀送给一个小男孩,接着引导维佳将靠劳动赚来的钱买衣服买书,自己用的同时还送给小男孩,最终培养了维佳的人生信念:喜欢的.东西要用自己的劳动去获得;美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会得到更大的幸福和快乐。由此得出教育境界有三层:一是教师要严厉禁止学生偷窃别人的东西;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知道怎样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生命中的美好。这才是真正基于生命成长的专业之爱。

  这故事就这么自然地住到了我的心底,引起了我的共鸣。丢东西是每个班级都会发生的事情,一念向左,一念向右,一念向心,育人在此一念,玄又不玄。前两种是我经常的做法,每当我掏钱的时候,还自我欣赏:这钱我花得值,我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的三层教育境界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即使快要退休也要用来自觉和思索,以便不忘初心,找寻到自我深处的芳香。

  用静心,善于自省

  一个人的成长缺失了故事的滋养和充实,就会如“失落的一角”般不完整。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如果自己心田没有育好,即使拥有更多的故事,也会留下缺憾。

  一个崇拜甘地的孩子非常爱吃糖,孩子妈妈为了让他戒掉糖,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希望甘地能劝说自己的孩子戒糖。甘地却说:你三个周以后再来找我。原来,甘地也很喜欢吃糖,他在孩子走后,花了三个周的时间让自己戒掉糖,然后才有勇气教育孩子。

  多好的故事!身正是范,不是贴在墙上的,而是应该落实在行动上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也不是没有表情的一句话,而是立体起来,读来温馨入心的一个故事。

  作为老师的我,有多少次,教育学生不要在走廊追逐跑闹,升旗的时候要严肃,不交头接耳,可我自己做到了吗?我是老师,没有一个学生当面批评我,即使有个别同学冒犯,我会义正辞严加以驳斥,因为我是老师,我是权威。此刻,我有深深的愧疚!有故事的教育,首先老师受教了,学生才有可能育好。

  用耐心,故事育人

  王维审老师的故事信手拈来,学生中遇到突发状况,头脑相应的故事就会出现。很奇怪,王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教育管理中,故事对我来说常常是捉襟见肘,于是无奈用强硬说教来掩饰自己的不足。

  读着王维审老师的书,一颗浮躁的心得到安顿。我想,再遇到这种局促的情形,我会发动学生搜集身边的故事,同时自己也有意识做些储备,耐心做好梳理,不怕慢,就怕意识跟不上。王老师说,在教师群体中不乏被蒙上眼睛的老师,一辈子都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却总是在原地转圈圈,像驴拉磨,充其量是个流水线操作者。

  人的成长是“慢慢的快”,前期非常慢,甚至让你觉察不出他的成长,或者说你会意识到,所有的成长、所有的习得都是非常的艰辛,所有的习得又是会让你觉得特别缓慢。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耐心坚持,不放弃成长自己。

  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用心做好有故事的教育,我加入。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有感】相关文章: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03-10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8-22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9-08

《做风车的故事》读后感03-12

做风车的故事读后感07-01

做有孝心的人作文05-16

《做温暖的教育》读后感08-08

读《做的自己》有感04-28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书心得07-1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