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时间:2024-06-12 17:03: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一则近来在朋友圈中被无数次转发的文章,它引发了许多网友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里,我上班,两个孩子上早教,我的确错过了两个孩子值得纪念的时光。终于寒假了,有时间和两个宝贝朝夕相处了,忽然发现不懂孩子们的“小密码”。

  茫然间,想起了朋友借给我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说前面也断断续续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等。读后深深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取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用200多个儿童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点。我边看边与两个宝贝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我的两个孩子2岁7个月上的早教,刚去的时候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他们,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排斥周围一切事物,这种“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让两个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从书中我意识到,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而和谐的,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

  孙瑞雪老师发现,儿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可以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关爱,又得不到长大后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眼中看到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内心的孤独让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叛逆,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软硬兼施的引导,收效甚微。而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重视儿童的敏感期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异常关键。书中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真的很好!那么饱满,专注,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对孩子发展期的重要。我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们敏感期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

  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醒悟和启迪,而《捕捉儿童敏感期》会让你终身受益。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寒假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潼潼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潼潼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潼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总觉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孩子挺调皮的。哈哈哈,现在我知道了,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儿子现在已经一岁了,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他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他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他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总结潼潼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手敏感期到来了,接下来我发现他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他放到纸箱子里,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他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他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他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他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他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他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他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他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他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他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潼潼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儿子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研修共同体每周推送成员读书笔记一篇,使成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他们总会有一些非常令人不解的行为,让家长们为此懊恼,比如爬楼梯时专门走一些不平坦的地方、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或是开始崇拜偶像并内化喜欢的角色等等。而作为家长,也许我们会习惯用成人的视野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殊不知孩子们这些看似执拗的行为正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所避免不了的敏感期。我一直对于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倍感困惑,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敏感期是指在0至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当敏感期发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孩子的某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发展,而不是所谓的调皮或是性格缺陷。比如我家孩子在某段时间内非常注重秩序感,家里的鞋子一定要摆放整齐,如果阻止他这种行为,他会表现地很生气甚至大哭大闹。但过了那一段时间,这样强烈的秩序感就慢慢变弱消失了。因此,在我们观察到孩子有某些行为的时候,要留意是不是某个敏感期到来,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行为。书中提到,如果孩子的许多敏感期被阻碍、被破坏、被推迟了,这些敏感期就可能延迟到成年甚至老年。孩子就长成有各种心理问题、有各种行为障碍的人。

  那么我们要怎么来面对孩子们敏感期出现的这些行为呢?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1、我们要尽可能的陪伴和观察孩子,并理解孩子的行为。

  2、给孩子自由。比如给孩子买回家的玩具,我不会因为玩具被弄坏而批评他,会给予孩子拆玩具的自由,培养他自由探索并研究的精神。孩子有了自由,他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会产生专注,这样他才能把那项东西发展成他的天赋。

  懂得孩子心理固然好,但家长们也可能疲于工作不能很好地去学习和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那么我想有一个秘诀和一个方法能让我们很好地应对孩子的敏感期并和他们共同成长,那就是给予孩子宽厚和淳朴的爱,以及当困惑出现时,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一起去为难孩子。我想家长们做好了这两点,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孩子快乐就会健康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敏感期如何进行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长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6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读完敏感期,让我再次重新认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刚出生下来为什么总是爱吃手和脚丫子,很多次把脚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还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的玩具和书也是被她咬,总是担心她把细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进去掐住;不喜欢照顾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让奶奶脱;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不让别人动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须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错了她就大哭,让人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经常踩着我的高跟鞋,拿着我的化妆品给自己涂涂抹抹——很多的为什么,也让我在这本书找到了答案。读完此书,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陪伴她成长。

  每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是短暂的,也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它,在12岁之前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也是可以弥补的。作者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勇敢、坚定、乐观、充满自信,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7

  其实家中早就有孙瑞雪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也忘了当初是为什么买的了,放在书架上一直没有看。那天在SINA网站上看到一个家长的读后感,其中谈到本书,猛然想起来了家中也“藏”有该书,就拿起来读了读。没有想到,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利用周末,一口气读完了。感触颇多,记录下来。

  儿童也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联想到最近在美国发生的32人命绝枪下的惨案,那个韩国学生的身心在儿童发展阶段一定是遗漏了某些阶段。

  看了书,我明白了孩子以前的一些作法。以前对于她的某些作法,我还很不理解,认为她很“执拗”。比如:她坚持吃饭的时候,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前连爷爷奶奶坐她的座位都不行,现在好些了);上楼的时候一定是她走在最前头,谁也不能超过她——这是“秩序”期的'表现。有一次,爸爸咬了她的冰棍,她就哭了一路——这是“追求完美期”的表现。我曾经看见过家长要求特别小的孩子就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结果造成孩子大哭,遭了一顿爆揍的现象,看了书才知道,这种作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孩子只有大于6、7岁,才能享受到“分享”的乐趣。之前都是独立的个体的概念,还处于“占有敏感期”。就连孩子小时候爱吃手,把手放在嘴里,其实是到了“口的敏感期”。孩子正通过“口”来接触、感受这个世界呢!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扰她。孩子们遇到问题,自己有解决的办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规则、事先征求同意”等都是通过与伙伴的游戏、接触中认识的;孩子与孩子间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孩子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创造各种情境,并且不打扰她!——否则,孩子还需要花费其他的时间来再次弥补!甚至错过了某个敏感期!

  4—5岁的敏感期有:婚姻、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绘画、识字。

  5—6岁的敏感期有: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物、收集。(她就爱收集一些废品,反正是我们看不上眼的东西,还说要作手工用)

  6岁以上的敏感期有:易些螺旋形状敏感期,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如,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理财。

  回想当初,我对雯雯一直不会跳绳还很担心,担心她不能顺利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结果,不出三个月,雯雯就会了,而且跳得很好了!我想起了雯雯老师的一句话:“不用着急。到时候,她自然就会了!”比如算术,她也突然开窍了!

  最近,她们班里好像出现了“谈婚论嫁”的情况,很多女孩都喜欢“北北”,希望“北北”作她们的“白马王子”。雯雯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我还很担心。虽然也认识到这是小孩的玩闹,但也有点真怕她们当真了。看了书,才明白现在是她们这个年龄的“婚姻敏感期”,他们在试图弄明白: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结婚的关系呢。

  我庆幸自己没有打扰孩子的敏感期。但与书中那些细心的,能够记录下来孩子成长历程、点点滴滴小事的家长比起来,我是个“粗心”的家长!

  雯雯的语言、音乐、绘画期应该都是很好的度过了,没有收到干扰,甚至还给她创造了条件呢!

  我以后也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扰”她的成长。

  她的言行一定有她的道理,我要从她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她。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孩子的敏感期,可以说我是知之甚少的。自从打开这本书,一直阅读到现在。以前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我所不解的事情竟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

  最开始看到的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和小朋友玩儿。对于那些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吃手,而且吃到手会感到很开心,吃不到会突然哭泣,这让我很不解。《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第一章就讲述了儿童口的敏感期,我明白原来儿童最初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第二章中儿童口腔的敏感期让我知道孩子喜欢将东西放到嘴里;孩子爱咬人;孩子把拳头放进嘴里这都是孩子在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从而用口来唤醒手,为孩子用手做准备。

  我有个三岁多的侄子,他叫睿睿。记得一次,睿睿的妈妈没有告诉他妈妈要去洗澡了。等妈妈洗完澡,睿睿大哭并喊道:“妈妈再洗一次,妈妈再洗一次。”看到睿睿哭了,睿睿妈妈赶紧安慰,可是丝毫不见效。妈妈只好妥协答应再洗一次。可还是没用。睿睿哭得更凶了,我走过去告诉他:“妈妈已经洗过了,睿睿不知道妈妈洗澡了,如果希望妈妈要洗澡了告诉你,你可以告诉妈妈。”睿睿哭得撕心裂肺并大喊:“妈妈刚刚重新再洗一次,妈妈刚刚再重新洗一次。”睿睿边说边跺脚,看起来十分焦躁。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了,在一边看了一会儿便回家了。

  一直以来,我都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孩子为什么有时候这么倔强执拗,即使你和他说了原因,他也不理解,依然我行我素不罢休。直到我看到《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第三章儿童秩序的敏感期中找到了答案。睿睿当时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因此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心中困惑已久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那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的感觉真好!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9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对于孩子的成长关注地越来越多了。那天在看杂志《时尚育儿》时,发现了这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作为家长,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书中写到4——5岁的敏感期“婚姻、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绘画、识字。”5——6岁的敏感期“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物、收集。”6岁以上的敏感期“易些螺旋形状敏感期,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理财。”

  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还有我觉得家园共教非常重要,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从中也了解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顺利地通过这些敏感期,健康在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情不自禁的记笔记,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突然内心一扇窗口打开了,我终于明白为何我会对教师一职情有独钟。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贝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1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

  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2

  幼儿的成长如同一把扣紧了的锁,需要找对一把合适的钥匙来打开,能打开幼儿心灵的这把金钥匙恰恰就是幼儿的敏感期。而所谓的敏感期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地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的通过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书店初遇此书,内心十分欣喜,因大二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时,对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的几个“敏感期”或“关键期”就有了简单的了解。而当时只有理论基础,没有带班经验,面对“敏感期”这样的理论只是欣然接受,生搬硬套,并不曾多想。

  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以前对他的教育理念及团队就有所了解,而今再次有机会拜读孙瑞雪专家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让我感触颇深,慢慢研读之余发现孙老师与她的教育团队用不同的真实图片和案例相结合,通过评析的方式向我们条理清晰的阐述了: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敏感期都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变化,敏感期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同的幼儿因个体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敏感期先后、程度也各不相同。此书不仅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怎样观察幼儿的行为(如吃手、乱扔东西、“打人”等)与语言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依据、为怎样关心幼儿,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敏感期指明了研究方向,同时也给家长朋友们科学育儿提供了参考。

  其实,在与大班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这几个月,我发现我们班多数的幼儿对文字符号,特别是书写文字符号特别感兴趣,像宸宸、萭嫣等小朋友对书写自己的名字产生了独有的`情感,平时只要有纸和笔他们总喜欢写写、涂涂、画画,针对这一现象在第六章中不难找到详细的案例与精确的解读:5-6岁是幼儿书写阅读的敏感期,幼儿对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在他们的心里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时期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满足孩子们的书写阅读需求。

  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在建议我们: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在绘画和游戏中做必要的书写准备,如:鼓励幼儿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提醒幼儿写画时保持正确姿势。通过真正的对《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学习与了解;通过再次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总、子目标,让我发现敏感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敏感期来了,幼儿的书(画)写俨然成了一种生活乐趣,这就是孩子们的书写敏感期。面对幼儿的“敏感期”,希望我们更好的帮助他,而不是抑制他、破坏他,敏感期来了,一切都顺理成章,“强制便成了一种愚蠢的办法”,只要正确接受幼儿的“敏感期”,就会探寻幼儿成长的各种秘密。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3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家长,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4

  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读到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需要广大幼教同仁们和年轻的家长们好好读一读,我看了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本书以朴实无华的案例,针对专业的分析,使我在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扶手,本书以从四个孩子:畅畅、恒恒、缇缇、毛毛的日常生活,开启了敏感期的观察之旅,也开始了我的收获之旅。

  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在树立孩子们规则意识上,存进孩子们自主的发展中,也有了依据,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同事们抱怨说某某儿童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孩子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孩子们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孩子们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已更改更多的'关注结果,更多的应该去看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具体表现,因为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敏感期不同,他们呈现的表达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应该自信观察、分析,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搭建科学的平台,创设狂送自由的环境,是孩子们在爱和自由中,自然而然的习得经验。

  爱和自由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还没跨进这个工作岗位时常挂在嘴边的,可是等到了真正的情况下,有时候自己也会控制不住,不能对孩子们太好,他们会骑在你头上,要凶到让他们怕你,才是好老师!才认为是真理。殊不知,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孩子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被我们扼杀在平常的一言一词中。

  总之,这本书让身为教师的我去感受到了幼儿的世界,帮助了我了解幼儿,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经验下去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爱和自由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观念。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5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仔细体会一下,觉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垒高的敏感期(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退到再垒高,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诅咒的敏感期(喜欢用诅咒的话表现语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构都有点牵强附会,好像儿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某些非常态行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长自然不用过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这些行为比如过分专注、暴躁等都解释为敏感期,认为其过了敏感期就会恢复正常,很有可能会错过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家长,本书极有可能造成一些误导。前面也说过了,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有的敏感期被压抑了,未来几年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不再出现,而敏感期持续的时间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对敏感期概念的科学性存在很大的质疑。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相关文章:

《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08-19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3-10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读后感04-04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3-24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优秀11-20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篇05-12

捕捉小鸽子捕捉作文04-05

捕捉幸福作文02-19

捕捉幸福作文09-0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一则近来在朋友圈中被无数次转发的文章,它引发了许多网友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里,我上班,两个孩子上早教,我的确错过了两个孩子值得纪念的时光。终于寒假了,有时间和两个宝贝朝夕相处了,忽然发现不懂孩子们的“小密码”。

  茫然间,想起了朋友借给我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说前面也断断续续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等。读后深深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取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用200多个儿童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点。我边看边与两个宝贝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我的两个孩子2岁7个月上的早教,刚去的时候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他们,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排斥周围一切事物,这种“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让两个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从书中我意识到,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而和谐的,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

  孙瑞雪老师发现,儿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可以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关爱,又得不到长大后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眼中看到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内心的孤独让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叛逆,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软硬兼施的引导,收效甚微。而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重视儿童的敏感期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异常关键。书中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真的很好!那么饱满,专注,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对孩子发展期的重要。我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们敏感期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

  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醒悟和启迪,而《捕捉儿童敏感期》会让你终身受益。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寒假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潼潼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潼潼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潼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总觉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孩子挺调皮的。哈哈哈,现在我知道了,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儿子现在已经一岁了,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他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他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他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总结潼潼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手敏感期到来了,接下来我发现他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他放到纸箱子里,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他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他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他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他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他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他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他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他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他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他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潼潼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儿子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研修共同体每周推送成员读书笔记一篇,使成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他们总会有一些非常令人不解的行为,让家长们为此懊恼,比如爬楼梯时专门走一些不平坦的地方、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或是开始崇拜偶像并内化喜欢的角色等等。而作为家长,也许我们会习惯用成人的视野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殊不知孩子们这些看似执拗的行为正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所避免不了的敏感期。我一直对于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倍感困惑,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敏感期是指在0至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当敏感期发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孩子的某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发展,而不是所谓的调皮或是性格缺陷。比如我家孩子在某段时间内非常注重秩序感,家里的鞋子一定要摆放整齐,如果阻止他这种行为,他会表现地很生气甚至大哭大闹。但过了那一段时间,这样强烈的秩序感就慢慢变弱消失了。因此,在我们观察到孩子有某些行为的时候,要留意是不是某个敏感期到来,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行为。书中提到,如果孩子的许多敏感期被阻碍、被破坏、被推迟了,这些敏感期就可能延迟到成年甚至老年。孩子就长成有各种心理问题、有各种行为障碍的人。

  那么我们要怎么来面对孩子们敏感期出现的这些行为呢?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1、我们要尽可能的陪伴和观察孩子,并理解孩子的行为。

  2、给孩子自由。比如给孩子买回家的玩具,我不会因为玩具被弄坏而批评他,会给予孩子拆玩具的自由,培养他自由探索并研究的精神。孩子有了自由,他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会产生专注,这样他才能把那项东西发展成他的天赋。

  懂得孩子心理固然好,但家长们也可能疲于工作不能很好地去学习和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那么我想有一个秘诀和一个方法能让我们很好地应对孩子的敏感期并和他们共同成长,那就是给予孩子宽厚和淳朴的爱,以及当困惑出现时,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一起去为难孩子。我想家长们做好了这两点,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孩子快乐就会健康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敏感期如何进行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长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6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读完敏感期,让我再次重新认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刚出生下来为什么总是爱吃手和脚丫子,很多次把脚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还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的玩具和书也是被她咬,总是担心她把细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进去掐住;不喜欢照顾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让奶奶脱;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不让别人动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须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错了她就大哭,让人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经常踩着我的高跟鞋,拿着我的化妆品给自己涂涂抹抹——很多的为什么,也让我在这本书找到了答案。读完此书,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陪伴她成长。

  每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是短暂的,也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它,在12岁之前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也是可以弥补的。作者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勇敢、坚定、乐观、充满自信,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7

  其实家中早就有孙瑞雪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也忘了当初是为什么买的了,放在书架上一直没有看。那天在SINA网站上看到一个家长的读后感,其中谈到本书,猛然想起来了家中也“藏”有该书,就拿起来读了读。没有想到,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利用周末,一口气读完了。感触颇多,记录下来。

  儿童也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联想到最近在美国发生的32人命绝枪下的惨案,那个韩国学生的身心在儿童发展阶段一定是遗漏了某些阶段。

  看了书,我明白了孩子以前的一些作法。以前对于她的某些作法,我还很不理解,认为她很“执拗”。比如:她坚持吃饭的时候,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前连爷爷奶奶坐她的座位都不行,现在好些了);上楼的时候一定是她走在最前头,谁也不能超过她——这是“秩序”期的'表现。有一次,爸爸咬了她的冰棍,她就哭了一路——这是“追求完美期”的表现。我曾经看见过家长要求特别小的孩子就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结果造成孩子大哭,遭了一顿爆揍的现象,看了书才知道,这种作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孩子只有大于6、7岁,才能享受到“分享”的乐趣。之前都是独立的个体的概念,还处于“占有敏感期”。就连孩子小时候爱吃手,把手放在嘴里,其实是到了“口的敏感期”。孩子正通过“口”来接触、感受这个世界呢!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扰她。孩子们遇到问题,自己有解决的办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规则、事先征求同意”等都是通过与伙伴的游戏、接触中认识的;孩子与孩子间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孩子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创造各种情境,并且不打扰她!——否则,孩子还需要花费其他的时间来再次弥补!甚至错过了某个敏感期!

  4—5岁的敏感期有:婚姻、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绘画、识字。

  5—6岁的敏感期有: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物、收集。(她就爱收集一些废品,反正是我们看不上眼的东西,还说要作手工用)

  6岁以上的敏感期有:易些螺旋形状敏感期,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如,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理财。

  回想当初,我对雯雯一直不会跳绳还很担心,担心她不能顺利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结果,不出三个月,雯雯就会了,而且跳得很好了!我想起了雯雯老师的一句话:“不用着急。到时候,她自然就会了!”比如算术,她也突然开窍了!

  最近,她们班里好像出现了“谈婚论嫁”的情况,很多女孩都喜欢“北北”,希望“北北”作她们的“白马王子”。雯雯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我还很担心。虽然也认识到这是小孩的玩闹,但也有点真怕她们当真了。看了书,才明白现在是她们这个年龄的“婚姻敏感期”,他们在试图弄明白: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结婚的关系呢。

  我庆幸自己没有打扰孩子的敏感期。但与书中那些细心的,能够记录下来孩子成长历程、点点滴滴小事的家长比起来,我是个“粗心”的家长!

  雯雯的语言、音乐、绘画期应该都是很好的度过了,没有收到干扰,甚至还给她创造了条件呢!

  我以后也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扰”她的成长。

  她的言行一定有她的道理,我要从她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她。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孩子的敏感期,可以说我是知之甚少的。自从打开这本书,一直阅读到现在。以前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我所不解的事情竟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

  最开始看到的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和小朋友玩儿。对于那些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吃手,而且吃到手会感到很开心,吃不到会突然哭泣,这让我很不解。《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第一章就讲述了儿童口的敏感期,我明白原来儿童最初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第二章中儿童口腔的敏感期让我知道孩子喜欢将东西放到嘴里;孩子爱咬人;孩子把拳头放进嘴里这都是孩子在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从而用口来唤醒手,为孩子用手做准备。

  我有个三岁多的侄子,他叫睿睿。记得一次,睿睿的妈妈没有告诉他妈妈要去洗澡了。等妈妈洗完澡,睿睿大哭并喊道:“妈妈再洗一次,妈妈再洗一次。”看到睿睿哭了,睿睿妈妈赶紧安慰,可是丝毫不见效。妈妈只好妥协答应再洗一次。可还是没用。睿睿哭得更凶了,我走过去告诉他:“妈妈已经洗过了,睿睿不知道妈妈洗澡了,如果希望妈妈要洗澡了告诉你,你可以告诉妈妈。”睿睿哭得撕心裂肺并大喊:“妈妈刚刚重新再洗一次,妈妈刚刚再重新洗一次。”睿睿边说边跺脚,看起来十分焦躁。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了,在一边看了一会儿便回家了。

  一直以来,我都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孩子为什么有时候这么倔强执拗,即使你和他说了原因,他也不理解,依然我行我素不罢休。直到我看到《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第三章儿童秩序的敏感期中找到了答案。睿睿当时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因此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心中困惑已久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那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的感觉真好!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9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对于孩子的成长关注地越来越多了。那天在看杂志《时尚育儿》时,发现了这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作为家长,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书中写到4——5岁的敏感期“婚姻、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绘画、识字。”5——6岁的敏感期“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物、收集。”6岁以上的敏感期“易些螺旋形状敏感期,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理财。”

  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还有我觉得家园共教非常重要,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从中也了解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顺利地通过这些敏感期,健康在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情不自禁的记笔记,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突然内心一扇窗口打开了,我终于明白为何我会对教师一职情有独钟。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贝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1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

  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2

  幼儿的成长如同一把扣紧了的锁,需要找对一把合适的钥匙来打开,能打开幼儿心灵的这把金钥匙恰恰就是幼儿的敏感期。而所谓的敏感期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地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的通过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书店初遇此书,内心十分欣喜,因大二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时,对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的几个“敏感期”或“关键期”就有了简单的了解。而当时只有理论基础,没有带班经验,面对“敏感期”这样的理论只是欣然接受,生搬硬套,并不曾多想。

  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以前对他的教育理念及团队就有所了解,而今再次有机会拜读孙瑞雪专家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让我感触颇深,慢慢研读之余发现孙老师与她的教育团队用不同的真实图片和案例相结合,通过评析的方式向我们条理清晰的阐述了: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敏感期都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变化,敏感期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同的幼儿因个体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敏感期先后、程度也各不相同。此书不仅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怎样观察幼儿的行为(如吃手、乱扔东西、“打人”等)与语言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依据、为怎样关心幼儿,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敏感期指明了研究方向,同时也给家长朋友们科学育儿提供了参考。

  其实,在与大班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这几个月,我发现我们班多数的幼儿对文字符号,特别是书写文字符号特别感兴趣,像宸宸、萭嫣等小朋友对书写自己的名字产生了独有的`情感,平时只要有纸和笔他们总喜欢写写、涂涂、画画,针对这一现象在第六章中不难找到详细的案例与精确的解读:5-6岁是幼儿书写阅读的敏感期,幼儿对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在他们的心里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时期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满足孩子们的书写阅读需求。

  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在建议我们: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在绘画和游戏中做必要的书写准备,如:鼓励幼儿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提醒幼儿写画时保持正确姿势。通过真正的对《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学习与了解;通过再次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总、子目标,让我发现敏感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敏感期来了,幼儿的书(画)写俨然成了一种生活乐趣,这就是孩子们的书写敏感期。面对幼儿的“敏感期”,希望我们更好的帮助他,而不是抑制他、破坏他,敏感期来了,一切都顺理成章,“强制便成了一种愚蠢的办法”,只要正确接受幼儿的“敏感期”,就会探寻幼儿成长的各种秘密。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3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家长,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4

  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读到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需要广大幼教同仁们和年轻的家长们好好读一读,我看了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本书以朴实无华的案例,针对专业的分析,使我在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扶手,本书以从四个孩子:畅畅、恒恒、缇缇、毛毛的日常生活,开启了敏感期的观察之旅,也开始了我的收获之旅。

  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在树立孩子们规则意识上,存进孩子们自主的发展中,也有了依据,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同事们抱怨说某某儿童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孩子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孩子们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孩子们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已更改更多的'关注结果,更多的应该去看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具体表现,因为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敏感期不同,他们呈现的表达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应该自信观察、分析,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搭建科学的平台,创设狂送自由的环境,是孩子们在爱和自由中,自然而然的习得经验。

  爱和自由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还没跨进这个工作岗位时常挂在嘴边的,可是等到了真正的情况下,有时候自己也会控制不住,不能对孩子们太好,他们会骑在你头上,要凶到让他们怕你,才是好老师!才认为是真理。殊不知,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孩子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被我们扼杀在平常的一言一词中。

  总之,这本书让身为教师的我去感受到了幼儿的世界,帮助了我了解幼儿,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经验下去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爱和自由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观念。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5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仔细体会一下,觉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垒高的敏感期(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退到再垒高,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诅咒的敏感期(喜欢用诅咒的话表现语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构都有点牵强附会,好像儿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某些非常态行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长自然不用过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这些行为比如过分专注、暴躁等都解释为敏感期,认为其过了敏感期就会恢复正常,很有可能会错过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家长,本书极有可能造成一些误导。前面也说过了,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有的敏感期被压抑了,未来几年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不再出现,而敏感期持续的时间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对敏感期概念的科学性存在很大的质疑。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