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4-07-06 10:35: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汇总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汇总15篇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以类似《理想国》中的对话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对阿德勒的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读者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同样,面对市场竞争和更新迭代的压力,传统行业在转型和战略调整上,总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企业过去的业绩与经验、一贯以来的工作方式、内部的改革阻力,也让不少企业止步不前,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攫取新的成长机会,甚至走向衰落。改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也是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现状,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选择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摈弃"保持现状"的安全感,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太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身边的人活跃幸福的姿态,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选择缩在自己的壳里,避免与人发生关联。适度的自卑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追求优越性,并非是要尽力超越他人甚至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晋升,而是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接纳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长处,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见到年轻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者儿时的经历作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将自己当前的窘境归咎于他人。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却根本不考虑"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们的竞争或胜负意识,因为常常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步入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或优越感就会随之而生。竞争或胜负意识,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而因为这种竞争关系,人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步入权力之争,通过发怒、责难对方,试图让对方屈服,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夫妻关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是如此,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骂或者公然挑衅,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对方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借此让对方屈服。一旦破除这种竞争关系,我们就能克服自卑情结;直面人生课题,不给自己找借口,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摆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过分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常常会扼杀我们选择的自由。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不能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自由。

  在中日韩这几个推崇赏罚式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身边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开了家餐馆,虽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别充实,每个月也能净盈利两万。但朋友的家人对他开餐馆一事特别反对,认为餐饮是低级的工作,三天两头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压力,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去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干起了文员,每天郁郁寡欢,觉得相当痛苦。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些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活在当下要求我们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通过为他人做点什么,发掘"我有能力"的意识,更积极地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达成共同体感觉,赋予人生以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讨论,把读者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真正让自己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

  最近刚看完《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有两个点,我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01.过去的经历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

  阿德勒的理论是不看过去,不看未来,关注于当下。不要因为过去的生活影响甚至限制你现在的生活。

  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你无法改变。对于过去你要如何定义,完全取决于当下的你。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不住地感慨,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是有点残酷呢。因为它不认可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全依赖于当事人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件事。

  忽然想到电影《素媛》中的主角,明明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对她产生了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但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应该与过去的事情分离,那已经过去无法改变,应该积极地看待这件事,如果因此而苦恼,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勇气与过去隔绝。

  虽然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很残酷啊!已经遭受了残酷的事情,还要靠自己积极地走出来,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你不想走出来,可能有其他的目的。

  可能对于一般经历的'人来说,这个理论蛮好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现在,活在当下。但是对于那种经历过比较深的痛苦,比如经历过X侵,家暴,童年虐待的人来说,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脱出来,比较难。主要是这个理论认为,如果不能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的话,那是因为当事人有其他可能自己都不清楚的目的。这点有点残酷。

  也就是如果你遭遇不幸,但要能自己走出来,不然就是自己不想走出来。

  02.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别人。

  “请你想象一下这种情况。在某个家庭里,晚饭结束之后,餐桌上满是餐具。孩子们回了自己的房间里,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个人打算帮忙。如果按照常理考虑,这种情况下,妻子(我)就会产生“为什么不来帮我?”或者“为什么只有我干?”之类的怨言。

  但是,这时候即使听不到家人的“谢谢”,也应该一边收拾餐具一边想“我对家人有用”。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请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地相信你,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这个观点也是无法认可。屡次做出背信弃义行为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对于上文中提到的案例,当妻子在收拾餐盘时,应该乐观地想,我是在为这个家庭做贡献的。而不要去想“为什么总是我?”这样就会有价值感。

  但是如果确实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义务,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但另一方面也会不会助长了对方偷懒的意识呢。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看到你的付出而感动,而有可能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

  信赖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善良的。阿德勒也确实这样认为,他认为没有人想做恶。

  以上是两点我有点不能接受和认可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是优点大于缺点的。读完收获还是蛮多,甚至帮我解决了一个心魔。简单地罗列一些阿德勒理论的一些观点:

  1.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2.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3.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4.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5.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6.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7.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8.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9.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10.以前有位作家曾引用过这样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11.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共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单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明确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因此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人之因此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导致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章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身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因此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身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阿德勒明确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身的手来选择自身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身的手来选择自身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你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队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身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身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身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含“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身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从中感到“自身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身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但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带来了不错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感觉到自身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身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身”,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身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身的优越性。

  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赋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身。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最后,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确实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拥有这份简单的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4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结果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没多久,他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渣男。

  但是在《勇气》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见,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强烈反对你所选的工作,父亲大发雷霆,母亲痛哭流涕,甚至扬言断绝父子关系。但是,作者认为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进一步,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剔除掉别人给你的外在压力,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按照作者这个观点,那么这个男生只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罢了,那个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课题。

  最近重新思考了这个想法,关于课题分离,似乎并不能简单的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还涉及到了责任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不顾责任,任由自己选择。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需要思考: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承诺,应当承担某种责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种承诺,是否可以不顾这个承诺毁约。或者说这些都无所谓,毕竟最后也是他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然后他就会看到这个选择究竟是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选择。如果是,那他继续,承担后果。如果不是,那么他也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按照新的自认为的正确道路前行。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5

  这本书是以对话的方式来探讨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并没有像普通的哲学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简单易理解的文字向读者传达着它想表达的一切。其实我不得不承认,哲学家的思想确实有些难以接受,他们的观点有些绝对化,有时我也会和书中的青年一起产生不认同的观点,但哲学家的阐述有时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维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

  就像书中所说的“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其实不然,在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现象。记得高中时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为一件小事意见不一而大吵起来,我气愤地转身离开,那是我第一次对别人发那么大的火,出于一种不甘示弱的心里。事后很是懊恼,当我们再次聚到,把自己对想法说出来时,也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愤怒并不能解决事情,也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用一种心平气和的口吻进行交谈,说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决了。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是一个小孩因为成绩不好,他的妈妈对他大发雷霆,当在训斥过程中电话突然想起,他的妈妈瞬间改变了语气和态度,对电话中的人物表现得恭恭敬敬,电话结束后,他的妈妈又开始对他进行一番说教。这个例子是在提出“因为大发雷霆而制造愤怒”后举出的。说实话,我在看到这个观点时很不赞同,难道说别人溅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会生气吗?但看到这个生动的例子再想想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确实不无道理。想象对方是我们领导、父母或者亲密的'朋友,我们真的会对他们发火吗?或许他们给我们道歉,我们还要微笑着说一句“没关系”吧。这样看来,脾气确实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乱发脾不仅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我们发脾气无非是想让对方对某件事情引起重视,那心平气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书中还提到了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我想,如果我们一味地活在过去,那么我们必然不会得到进步和成长。过去如果是成功的,我们会因为陷入其中而目中无人,毫无进取;过去如果是失败的,我们会长久被其束缚,整天萎靡不振,灰头丧气。所以当前才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接受当下的自己并为之努力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纪伯伦曾经说过:“回忆是一种重逢,忘却是一种自由”,回忆有时并不是美好的,但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所束缚才是我们给自己的幸福!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这句话读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个陈述句,但是因为当事人的情感赋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会变成了感叹句,疑问句亦或是省略句。一个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它由很多件发生的事情组成。在此看来,人生不是由一条线组成,而是由许许多多的点组成,每个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且都是不可重复发生的,而只有我们当事人才能决定它的大小、形状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其实现在很多人活在别人的言论中。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一般来讲,它也并不可耻。毕竟孔圣人也说过“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们根据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从而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某些表现力而获得进步。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我们过分地关注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只会让自己深受折磨,困于言论的枷锁无法获得自由。不管何时我们都要明白,无论对方做什么,最后的决定权在我们手中,决定怎么做的都是我们说了算;反之,当别人做某些决定时,我们也应当尊重他们,不应该对他们指指点点,不去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也是换来我们自由的前提。况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谁比谁更有经验?

  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课题,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好,至于别人怎么看待我们,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们无法左右。如果我们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那将会是我们最大的缺点吧!

  再来谈谈自卑,其实我认为自卑情结每个人都有,只是有轻重之别。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公司里,领导下发了一个任务,很多人会自信大方地向领导推荐自己,但有些人因为自我感觉能力不足而畏畏缩缩;班级里,一群男生们在比较着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钱买的”等等,这时却有一名男生低着头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继而把脚缩了回去……这些都是自卑情结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们是不幸福的,他们因为自卑不快乐。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为了谁而活?为了别人吗?肯定不是的,当然是为了我们自己。毕竟,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给我们自己的。况且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接纳,那谁还会接纳我们?获取幸福的第一步就应该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们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点,但是都是可以去改变的!

  《被讨厌的勇气》,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灵鸡汤,但是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它并不是鸡汤,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许会让我们产生不快,但是确有醍醐灌顶的作用。它给我们带来重拾信心的勇气,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气,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为取悦别人,只为悦纳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读书,又一次凌晨四点入睡。只因为,今天下午的读书会,群主要求我分享还未读完的《被讨厌的勇气》,于是为了这一安排和对读书会的期待和喜悦,我做出了应允的勇气,因此开夜车一气读完。下面是本人对这本书的浅薄认识,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也拿起这本书,以便我们更多更顺畅的交流体会和收获。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学思想的心理丛书,是由两位日本作家及哲学家编著,他们分别叫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俩人以一位年轻人和一位禅师即哲人的五个晚上的对话形式,对阿德勒“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加以分析,里面告诉人们: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而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客体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他用家长怎么对待那些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的孩子来阐释客体分离,用“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的谚语告诉家长,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都是他自身的事,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和全部,因此家长不能强加干涉。他还强调孩子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是用糖还是用鞭子,产生的结果都是在操纵孩子。

  而他还说: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伙伴,并在其中能感受到有自身的位置,人只有能感觉自身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

  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而这些课题里,强调“我为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让我们不停的舞动人生,活出精彩。最后,阿德勒哲学论对人生的意义做了解释,他说:人生的意义由你自身决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义是:我是个凡人,我活着的意义就是被需要,说白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娘说,生我那天早晨,生产队分谷子,虽然我刚降生,也给家人分了一份,因此,我觉得,为家人奉献,是我的最大享受,这样挺好!这本书,建议作为案头书阅读,因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俩遍,一天俩天明白的,专家说,从现在起,要再用你岁数的一半才能参透悟懂,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你有思考过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7

  最近看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内容是在讲述阿德勒的心理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用目的论来分析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认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接下来,利用目的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下以下的行为。

  1.最近在家里闲来无事,终于有时间可以做之前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了,例如学习、健身、看书等等。想好了就要开始行动了!刚打开书突然发目前个事情需要现在处理一下,处理完了就开始学习,刚忙完发现自身了,不能亏待自身要吃点好吃的,在吃东西的时候得看个剧刷个视频啊饿,光吃东西太无聊了...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每天都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没有时间学习。可是实际上是这样的吗?不是。我是因为不想学习,因此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订了今天要学习的计划,但因为课程时间太长、老师讲课太无聊、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学也没有时间学习。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逃避学习刻意制造出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每次学习时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为都是逃避学习的做法,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事情没有办法学习,而是为了逃避学习刻意制造了这些事情。

  2.性格内向的人,不太喜欢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为内向因此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论:因为在人际沟通、交通方面有障碍,害怕和人说话,不想去和人交往,因此表现出来内向借此来逃避和人交际。

  3.以前的好朋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联系了,有时候也很想去联系,但每次都会想到之前以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联系。之前的想法:因为过去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因此不应该联系,保持现状即可。目的论:因为不想或者不敢联系,因此想起了以前发生的事情,来加深自身的这个念头。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我们可以做的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所做的很多逃避现实的事情没有意义,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立足当下看未来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

  最近状态不是特别好,所以想从书中吸取经验和建议,看了一本名叫《被讨厌的勇气》的书,这是阿德勒的信徒之一叫岸见一郎所著,看到一些评价颇高的评语,让我坚定了读这本书的勇气。

  有人说: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也有人说:若你的成功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岸见一郎说,人的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我对此表示有些疑惑不解,读完这本书,我是一半肯定一半怀疑,总体来说还是有收获的。

  文中讲到世界本身不复杂,是人把世界看的复杂了,人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不能与任何人共有。与课题分离的观点有点相通之处,别人怎么看我评价我,都是别人的课题,无法左右,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该做的`事,其他人的选择、评价或是干预都不要去理会,你的世界是由你自己作主,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岸见一郎说: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就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课题分离,比如信任,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就是别人的课题,不能把自己的的希望强加给别人,不然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目的论,有时候很多事情,是因为我们心中得到了目的,在为目的找借口,最后才形成了目前的结果,比如:每一次都说要改变的自己,每次都只是一个想法,没有改变的勇气,有时候觉得麻烦,有时候舍不得花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导致改变不是很彻底,就只是稍稍改变。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正是因为真诚的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就是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他者信赖)。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虽可能会遭遇背叛,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信赖。他者贡献是在我对他人有用时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书中提到“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还是想说读书会使人睿智,说不定书中的某些观点或建议就是适合你的呢。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9

  之前我说过,我变成了一个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的人了。当时半调侃半认真的说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进来发现并不全然如此,可以说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种更加曲折的方式,绕了半圈。

  最开始改变的尝试是想着皮一点,将一些想法半认真半虚假的说出来,比如说特意给陆哥买,留的提子。然后发现还挺好玩,开始大家好像也觉得不错,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结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欢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尝试,放飞自我。中间我还产生了误解,以为这正是我所喜欢,想要这么做的(虽然那段时间确实很喜欢,也想这么做)。但现在想来,这样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只不过与此同时在其中也参杂了玩笑,虚假的成分。其结果就是在油腔滑调,油嘴滑舌上越走越远,带着几分真心,几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这一定程度上,这并不能说保持本心,仍然不过是换了一层马甲的软弱罢了,本质并没有变。在很多关键的地方,仍然十分软弱,十分被动,实际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时候仍然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伤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会尝试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欢与讨厌,想与不想,更加从心。但至少现在,还是做不到课题分离就是了,或许永远也不想做到这个地步,或者不敢做到这个地步。

  x这几天读《被讨厌的勇气》,得以获知阿德勒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深以为然。

  以下是我当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学。

  一、目的论

  对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论调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个异性但却一直没有行动。常规的解释可能是因为你害羞,所以没有勇气表白。

  那么如果从目的论来看呢?

  你对异性表白是想与对方在一起,成为男女关系。而你还没有行动的原因是因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达成此目的,即被拒绝。所以为了避免被拒绝,你选择不去表白,而害羞则成为了不去表白的说辞。

  二、课题分离

  当面对事件之时,要学会课题分离,关注并完成自己的课题。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他人,进行干扰。

  比如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就要对此负责。这是你的课题。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会选择原谅你,则是对方的课题。

  你可能一哭二闹三上吊,争财产抢子女,但对方是否仍会选择与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课题。

  如果他原谅了你,那么这其实是他内心的真实目的。可能由于各种原因。

  并非是因为你采取了某种行动。毕竟没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这部分也正对应了目的论。

  三、共同体

  每个人都有群体需求,都可以是某个组织中的一员。行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身处的组织做出贡献。

  这个时候你的行为不是为了满足某个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团队,是最恰当的例子。

  共同体是一种需要慢慢体悟的感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0

  8月初去往英国旅行的飞机上,用了5个多小时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发现真的是带对书籍了,是一本在旅途中可以沉下心来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虽然采用的是两个人对话的方式撰写的:对人生充满疑惑的青年和信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超然居住在乡野的哲人之间的'对话;看似有些理论的直接阐述,但是由于故事性不够,其实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的。不过在读的过程中,由于很多观点是“焕然一新”的,甚至是颠覆和挑战你原来很多的认知的,所以读的过程是一个慢慢品味,细细反刍的过程,看一下,停一下;思考一下,回味一下,才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由于之前听了唐捷老师的心领袖,所以有些观念不完全陌生,仿佛找到了依据和出处的感觉。唐老师的课程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很深的,可能根本听不进去,就如这位书中的青年,当他听到一些观点的时候,不仅是怀疑,有时是愤怒,跟我们过往接受的教育,常规理念以及社会主导规范都有相违背的地方;他会质疑跟哲人的观点,甚至公然挑衅哲人的说法,但是随着对话慢慢深入,开始接受和理解,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践行。

  最近我也在探询心智模式如何从2。0规范主导(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活在各种角色里,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过渡或者说进化到3。0自主导向(依着自己的价值观而活,活出自我,自由,自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2。0到3。0的核心是需要突破一些对立的立场,如何从争对错,论输赢到能够以更多元,多视角看问题,能够包容多种观点;从各种社会规范的角色里随时跳脱出来,拥有真正的自我,自由,自主。打破各种“应该”观念的束缚,比如我应该做个他人眼里的好妈妈,好妻子,好员工,到我想活出自己的生命本色,可以做好各种角色,同时又能自由地脱离出来。这种生活在他人眼里看来或许会有些自我,也许会遭到其他规范主导人士的质疑,甚至“被讨厌”,活成这样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就如唐老师在心领袖的项目中所说,当你进化了的时候,可能朋友都要换一波人了。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

  20xx年,应该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败。同时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在冥冥之中决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接触到什么样的人,人生能走多远。

  其实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我羡慕着周围的人、我也希望我能变成其他人。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也有限,没有背景、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钱、大龄女性还没结婚、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人生何其失败,想要的都没有。想争取的从来不会到我手上。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越长大越发现“万事如意”太难了…申博士失败、国考失败、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惨痛经历、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绝望。也许我的一个借口吧。我已经分不清自己走到这里是实力还是运气,我觉得运气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会在运气“用光”的时候这样颓然不振,对过去、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了失望。

  也许是自己已经经历过一遍了,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实道理很简单,天生的因素和过去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人问过我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以这种方式生活(我其实。真的宁愿我从未来过,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我们都有重新选择如何去生活的`权利。所以,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独终老,那么我也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地孤独终老。

  人生贵在不断学习、不停思考、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这本书,仿佛让我自己复习了一下20xx年的痛苦与释怀,有很多时候,这些道理,不经历,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应该进行比较,做自己就好。活在当下,认真活着。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2

  今早终于全部读完了,有种开眼界的感觉,是粗略的阅读,多数是早上睡醒以后读的。

  先理理,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名词,他贡(能为他人带来价值,但不是为他人,是为了自己让自己体现了价值,从而有了我可以待在这里,有了归属感,我属于这里,这样便有了自在和自由)。这个他贡不一定是自己认为和眼见实现的,是种感觉,主要判断来自于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正面影响,和对影响带来的帮助,好了,这个是他贡。

  另一个名词是,课题分离,有了它,全世界和人生都会变得简单起来,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里用课题分离,一切都会明了,你是你,我是我。举个例子,交友初期,你大可完全信任他人,因为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至于最后,对方是否值得你信任,不是你的问题和课题,是对方的课题。如果你万事持怀疑的态度,对方能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同样也会报以怀疑,那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也无法建立深度关系,一切的成功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我接触到的著作中,武志红说过,冯唐也说过,这点很重要。

  当然也不是让你,真的什么人都去信任,这个只是个态度,你的选择和课题,以信任之心,与人相处相交,最终发觉对方不足以信任,这也不是你的问题,是对方的课题。大不了你可以剪短自己与此人的关系,因为拒绝联系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课题,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友谊大剪刀,可以主动的剪断与他人的关系,这是你的自由。

  好,以上课题分离说完了,下面说说被人讨厌和勇气。

  人们总是有寻求认可的欲求,仿佛别人或者自己在意的人不认可,就会怀疑自己,会不开心,感觉没有得到支持,再或无法继续无法去执行了,其实大可不必,你活着是为了自己,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意愿过完一生,而不是活在别人认可和期望里。如果别人不认可会怎样呢?别人会讨厌你,不认可你,你会不开心,但这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可以不必考虑。我们自己需要考虑的,是当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到底想也怎么样。如果总是怕别人会讨厌自己,按照别人期望的模式去活,人缘是好了些,别人也不会带给你讨厌你的感受,但你都活在别人眼里了,无法真正做自己,所以了,自己活成自己想成为的人重要,还是达成别人期望值重要,一个是自己的课题,一个是别人的,会课题分离之后,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了。

  按照自己意愿活着,这是条探索的路,路上可能会迷路,记住我们还有启明之星,就是他贡价值,会指引我们砥砺前行。按照别人期望活着,是条明示的道路,按部就班就好,不会迷路,因为有得参考,大多数人都是走这条路,但你会不快乐,因为它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当你一改变,你眼前的世界整个都改变了,当你改变后视角变了,看世界时已是全新的世界,我们怕被人讨厌,缺少被讨厌的勇气,现在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做自己,哪怕被一大帮人讨厌,又何妨呢?讨厌我,那是他人的课件,按照自己心意做自己是自己的课件。

  额,七七八八写了这么多,这是浅读,见解也肤浅,粗略的体验,会再复读用(复读会微信读书app阅读,这次是Kindle),到时再写一篇,与此文做对比看看,祝看到此文的人,有收获,这是多想啦,高估自己,哈哈,记得书名,有好奇之心,将来会去阅读就好,哈哈哈哈,随你,这是你的课件,我已写完!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3

  读这本书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人是追逐快乐的机器,我们不论做什么,最终都是想让自己得到快乐。我仔细体会了一下,只要把“快乐”理解的宽泛一些,人生还真就如他所说,一直在寻找快乐的道路上。

  为什么说起了“快乐”呢?我一直纠结于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份一眼望去看不到前途,却看得到退休的工作,没有兴趣也找不到价值。每天被自己的这些情绪麻痹着,免不了的怨言和负能量。这样的心态,我怎么能过的快乐呢,如果这样的生活是不快乐的,那么就与上述“人是追逐快乐的机器”的观点相悖了,既然认同了人生应该快乐,那么需要改变的就应该是我现在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感受到快乐,就不可以一直这样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如何才能改变呢?感谢好友推荐,让我读了这本将大师的观点深入浅出,用对话的模式讲述出来的《被讨厌的勇气》,第一次读到书名,我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勇气”,读罢方知是“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零基础学员少了许多障碍,多了些思考、共鸣和感悟。同时也感谢这个勇敢迈出第一步,鼓起勇气开始写读书笔记的自己。深夜,顶着感染“永恒之蓝”的压力。

  一、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哲人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比如中学时期的经历,让我失去了对学校社团活动的兴趣,选择了安静自由甚至散漫的大学生活,本科同学们的就业经历,让我决心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没必要哀怨过去的不如意,也不必抱怨现实的不温柔,是我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缺乏改变生活的勇气

  哲人说,尽管有些不自由,但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也就是说及时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简单的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和休闲的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的勇气。

  哲人的这些话,感觉字字句句都在指向我,骨子里我也不想安于现在的生活,也想奋斗打拼成就一番事业,但真正遇到需要我做出改变的时候,比如去二营部锻炼,再比如辞职去大城市,我就拿不出打破平淡生活的勇气。害怕新环境,害怕新领域,害怕新生活给我带来的忙碌和不安,所以,最终我还是在原地,选择了不去改变。

  三、认真活在当下,跳好人生的圆舞曲

  如果选择不去改变,又会怎么样呢?我还是那个纠结抱怨的我吗?当然不会再是了,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就在于此了。引用一段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一是既然选择了不去改变现有的平台,那么就踏踏实实的认真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接纳自我、接纳现实,并学会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东西,慢慢的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二是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体会“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这种感觉必须靠积极的参与和付出才能够得到,也就是说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而这种价值感(我也把它理解为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三是不要过于关注山顶,我们脚下走过的每一步,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人生这个旅程中美丽又独一无二的风景。

  四、人际关系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里

  哲人说,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的王牌”就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十几年之前,当我还是个小女孩,害羞腼腆不善于表达,从来不敢由我开始迈出第一步,以至于那个小男生,他到底是不是也喜欢我,应该是一直都无法解开的迷了。

  哲人说,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才会增加。

  不敢说和大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前期因为小男生带来的遗憾,也令我痛定思痛,决心做出改变。与人相处中,付出真心,给予信任,鼓励自己迈出第一步,学着主动表达,不畏惧拒绝,承担风险,这样也许会受一些挫折,但绝不会再留有遗憾。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4

  带着好奇读完这本书,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简直就要被书名埋没了,非常值得一读,没有所谓尬吹,有的是满满的分享。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学家对方对话的讲述方式,一层层铺展开问题,将阿德勒错综复杂的心理学与实际相结合,通俗的讲解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困惑,有些观点是相当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闭塞的思路,心灵思绪也变得敞亮起来了。

  我们经常说活着好难,世界好复杂。但事实上有可能是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样子。如果我们觉得世界复杂,完全是因为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活在客观的世界里,而只会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世界上的种种东西都是与我们有关联才有其价值的)。如果感觉目前眼前的世界是无比复杂的一团乱麻,我们其实是有可能改变自身让世界恢复其简单的样子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这个世界怎么样,而在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同样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觉是清凉,在冬天却感觉是温热一样,水的温度并没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我们总会觉得很累,到了年龄就要考虑买车、买房、结婚、生娃、养娃等种种问题。特别是这个社会竞争越来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从胎儿的.时候就开始了鸡娃的一生。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累了,社会在前进,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了,可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累了,不光我们累,孩子貌似也比几十年的孩子更累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我们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课题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怎么理解这个课题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义务挂钩吧,把每个人应负责的课题分离开来,每个人都只关注属于自己的,这样我们就能轻松很多,我们觉得很难,往往是被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或者自己干涉了别人的课题。而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当下绝不是享乐注意的享受现在,而是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中的很多说法和自己以前的认知是相反的,而且某些观点有点不想接受。但仔细想想又很有道理。

  我是一个很能隐忍,缺乏改变勇气的一个人。我也常常羡慕身边乐观、开朗、会说话、会办事的人。觉得自己的缺点很多,很怕犯错。记得小时候父母批评哥哥们的时候,我就会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从而避免被说。无论是被父母说或者被老师说都会难受,所以常常是不敢多说一句,多做一件事。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成年后尤其是前两年我常常在心里埋怨父母管束自己太多,让本来就怕犯错怕受伤的我更加放不开手脚,不敢去尝试。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了迎合别人而生活,以至于都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原因论和目的论是两者截然相反的说法。原因论给自己的不改变找了理由,也让自己的不满有了发泄的出口(错在别人)。但目的论却是很痛的刺到了内心深处。而且我觉得自己要跳出来看,能客观的看待过往的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才更能接受目的论。

  如这本书所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说中了我的要害。我一直不擅长与人交往,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上学时,我往往是旁听者,插不上话。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变。现在想想也许我是因为怕受伤,怕那种沉默的尴尬,怕被拒绝的难堪,所以不敢去尝试,害怕改变带来更加糟糕的后果,害怕别人看我的眼光,所以宁愿隐忍。我还记得我小学时常会被调皮的同学欺负,我不敢告诉老师,也不会告诉家长。到小学6年级时,一个同学打了我一下,我还了手,那个同学居然惊讶于我的还手。现在想想挺可笑的。

  改变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因为自己要接受改变之后的种种意料不到的变化,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改变和态度的改变。对于未知的事情我是心存惶恐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决心不够坚定,改变很可能半途而废。第一步迈出去了,还要接着踏出第二步,直到很顺畅的变成一种常态。这个过程太挑战了。

  书中说: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虽然会冒出很多反驳的理由,但仔细想想,这些理由都是借口,是为了不改变而找的借口。我是一个不会维护自身权益的人,虽然听到一些朋友的忠告,我还是不能突破自己。对有些人来说太正常的要求,我却开不了口。没有开口,没有改变,我还是如往常的生活,一切都是熟悉的,排斥的事情也可以忍受。但我真的开了口,我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我踏出第一步后,第二步不知道该怎么迈了。如果从原因论来说,我可以很好的解释我无法改变的原因,但这对我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这话虽然感觉不舒服,但它能让我更清醒的看到自己未改变的原因。

  关于愤怒,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因为有控制对方的目的,所以发怒。对此,我如书中的青年一样觉得无法想象。真的按书中的思路去想的话,感觉有点可怕。比如:我心中对工作中存有的怒气发到了孩子身上。我因为预期没有达到(如:到时间洗漱了,孩子却迟迟不来。该睡觉了,孩子还磨磨蹭蹭)而对孩子发脾气。这实在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通过怒气来发泄自己的无力感和失控感。这个妈妈实在是面目可憎。

  被讨厌的勇气,让人有爱又恨的勇气。虽然目前我还没有改变,但我不会给自己找那么多理由了,也不会去盲目的羡慕一些人了。而且我也提醒自己,为改变做好准备。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6-02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2-19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6-20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3-10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优秀11-21

(优)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7-26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06-20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03-13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06-30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03-28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