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2-12-31 11:42: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读后感(15篇)

《活着》读后感1

  说来惭愧,身为一名文院学子,我看过的主流文学作品真的可算是少之又少。因为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余华的这本《活着》,原意只为消遣,未曾想竟是欲罢不能。花了两个半小时,一口气从头读完尚不过瘾,又将其中精彩片段反复咀嚼,就连作者所书的三版序言也被我一字不落地看完。

  余华何其残忍,他将小说取名为《活着》,但是小说里的人物,福贵所有至亲至爱,却在苦难无奈的生活中一一死去,猝不及防。余华实在是一个很冷酷的作者,他总是从喜悦与美好的生活状态写起,在我们的心被温情治愈,觉得如此生活下去也算安稳的时候,他在作品后面发出一声冷笑。他毫不留情地让我们看清生活的`残忍、生命的脆弱,让我们把对幸福的要求一再放低,让我们的原则一再退让,让我们见识到什么叫做退无可退。

  故事最最开始的时候,福贵是村子里最有钱的少爷,他过得肆意,读者在看得时候不免连连摇头——这不成器的主。于是余华大笔一挥,少爷因赌博破产,老爷受打击过大,突然去世。这便是福贵坎坷一生的第一个苦难,只是一个开始。被征兵,历经千难回来后活泼可爱的女儿已然因为疾病哑了,母亲离世,家里就靠妻前前后后忙着。但也有欣慰,儿子已出世了。

  福贵已经回来了,家里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那时候我这样简单乐观地想着。

  而余华真正的残忍在这里却开始慢慢显现。

  有庆是第一个死的。死因那么可笑——抽血过多。前一刻我们仿佛还看到这个男孩忙碌地上学放学割草喂养,忙碌地在辛苦的生活的男孩简单的喜悦中追求平衡,下一刻,他突然躺在冰凉凉的医院病床上,留下一室冰凉。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有庆的死那是死亡的开始,这个家庭仿佛受到了最恶毒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所有福贵在乎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节奏那么快,当我刚要缓一口气时,又一个噩耗传来。我不知道这接二连三的死亡到底要怪谁,抑或是真的源于这个家庭恶毒的诅咒?我不知道。看完全文,我的心就像是在酸水中浸泡过,涩涩酸酸,欲哭无泪。想要呐喊:不,福贵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但——呐喊无声。福贵只是那个贫苦愚昧年代生活着的人中一名普普通通的一员,我知他过得坎坷,却也知他绝不是最悲惨的那一个。以前也曾听说那个年代的残酷,但是这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无力到这样的地步。

  于是感动之余不免有一丝庆幸。庆幸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庆幸之余又是羞愧,福贵那样苦难残酷的生活都没有打垮他的意志,就算生活只剩下他和那头也叫福贵的牛他依然活得乐观,反观自己,不愁吃穿,亲朋好友俱在,一旦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怨天尤人,痛斥命运的不公,为赋新词强说愁。看完全文之后再次想来,真是惭愧到无以复加。这种生活状态,真的能够说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之人的生活状态吗?

  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苦难?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能做的只有活着而已。

《活着》读后感2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我欣赏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乐。我看过余华作家写的《活着》,讲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贵晚年对生命平静和自然的态度。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你走出困难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挫折并不可怕。

  当你帮助他人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帮助他人是多么快乐。

  当你功成名就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成功是多么骄傲。

  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本来年轻时就患了绝症的他,冲破了一切困难,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受到世人的赞美。是什么使他成功的呢?是乐观地看待生活,体验生活。

  当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干;当新生儿发出响亮的哭喊。当病人已经康复。当鱼儿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当鸟儿在枝头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就会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这一切都预于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远伴随着我们。

  郭沫若曾说过:“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就让我们过得快乐,活的美好吧。"

《活着》读后感3

  人越畏惧死亡,生活越会变本加厉地折磨你,唯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看破"活着"的真正内涵,修得大彻大悟,自然无欲无求。

  人因孤独而痛苦,因痛苦而倍感孤独,两者似天道轮回一般,无始无终,相辅相成。

  读完余华先生的《活着》,回首匆匆而过的十几年时光,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活过。

  《活着》讲述了福贵从青年步入耄耋、从富庶沦为贫寒的历程,一生的起伏化为老人口中平静的讲述,那并非是强装的镇静,而是看破浮生后的一场迟来的沉淀。人需要回忆来反思,需要倾诉来解脱,需要静悟来释怀,需要肩膀来依靠。

  浅斜的夕阳划过树干,吻着青苔,乡村袅袅的炊烟似梦一般的迷惘。些许的悔恨,偶然的静默,平静的神情,福贵用一下午的时间淡淡地叙述完自己的一生。

  衰柳拂岸,枯草凄凄,曾是风流故地。

  "曾经"被时间压缩成一部电影,放映时一帧帧的画面如此深刻。年少的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人人对他毕恭毕敬,不必下地劳动却可以衣食无忧,甚至肆意挥霍。

  烟柳之地好似一块巨大的磁石,福贵深陷于此,日日纸醉金迷,家珍苦苦劝阻仍是于事无补。当不再满足于肉体的欲求,福贵开始步入赌博的深渊。当他踹翻怀有身孕还来苦苦哀求他的家珍时,他已经无法自拔了,赌输了家里的'所有财产。

  福贵的父亲却显得十分平静,可表面的平静往往是一层虚伪的面具,只有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不为人知的真情实感。

  福贵的生活随着地位的改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奇幻色彩,经历了大起大落,从此开始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生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家珍的父亲从城里赶来带走了家珍,福贵只能哑然地立于原地,没有挽回的资本,他深知自己犯了大错,无法给家珍更高水平的生活。他开始下地劳作,当看到年迈的母亲累得直不起腰,年少的凤霞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跟着自己受苦,男人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

  家珍终于在某一天重新出现在福贵面前,面带笑容,女人总是深情且坚强。

  人们拥有一件东西时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好,直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现在的福贵开始疼爱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得到了质的升华。

  生活像是永不停歇的过山车,它总要把圆满颠簸成支离破碎。

  福贵进城为病重的母亲抓药时被拉去做壮丁,离家愈远,心愈感伤,这像是场恶作剧,让人经历生离死别,方得大彻大悟。

  福贵遇到解放军,回到了阔别许久的家,他成功地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他的求生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赋予了他无畏死亡的勇气。

  可生活似乎并不赞许他这份勇气,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去,留下福贵独身一人忍受着难捱的寂寞。他将自己对家人的无尽思念变相转移到耕牛身上,纵使倾诉得不到答复,他仍需要如此一个感情的宣泄口。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活着,本就不应被赋予任何沉重的枷锁,是人们自己将太多事情压在身上,将太多烦恼埋在心底,于是,本就脆弱的生命被不堪其重的压力折磨得面目全非。福贵表面上是孑然一身,却做到了真正为自己而活,他已放下了所有的欲求,这一生,便就有了意义。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的降临。”我明白,无需追求一生福贵,活着,便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4

  以一个简洁精短的人生引述,描写着曲折,澎湃,辛酸,痛,笑,哭的人间世事。感受,一个字"苦"。

  读到他们辛酸的生活波折与经历着一个个亲人逝世时,与他们一样觉得苦,从嘴里到心里再至脑子里,眼泪就这么留下。犹如架空了灵魂,横跨过一个世纪般沧桑,无奈,悲苦,但还是得活着……

  眼前仿佛看见夕阳西下的黄昏中,一个孤零零偻着背的老人在田里伸展着皱纹满面的嘴巴。淡笑着对前面比他年纪更老的黄牛说:"福贵,回家了"。福贵,是那老人的名字,可能他父母希望他长大了有福又富贵吧,但却没想到他长大了又穷又苦,老人觉得那牛就跟他一样所以也叫它福贵,它是他暮年唯一的"亲人"。

  看了他们故事后发觉自己真的太不懂得生命赐予我活着的意义。相对于他们平凡人中不平凡的生活磨难,我们的消极不幸和悲哀不过是粒沙子,渺小而轻微,。是我们太轻视生命了,以为活着就是在这世界走一走,总觉得自己苦了,累了,受委屈了,别人欠我们了,不懂得活着的真谛……或许现在我们依然不清楚活着的真谛何在,只是看了徐福贵一家后觉得自己是活得如此渺小,活得如此安逸,不得不说"活着真好"。

  书中说地主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镇上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X党部队抓了壮丁,历经苦难,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悲剧还未停止,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最后死在福贵的怀中;儿子有庆因为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难产需要输血而去献血,全身的血被活活抽光;女儿凤霞又聋又哑,嫁了一个好老公万二喜,却因为生小孩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也因建筑工地失事而被两块水泥板活活夹死了;只剩下小孙子苦根和福贵相依为命,可苦根最后也因为吃了半锅豆子而撑死了。随着我们每一次翻动的页响,心灵亦随着撼动一次,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当年福贵的老爹说:"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徐家出了两个败家子啊。"

  多年后年老的福贵说了这句话"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其中的变化也颇让人感概。观其一生除去前二十年的混帐日子,往后倒活得认真而勇敢。面对失去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时,泪,流不出;哭,喊不出;千疮百孔的心满目苍痍仍不曾说要一死了之,似乎他的意识里生命还在,还能动,还活着就要坚持着下去。

  失去祖业后勇敢地承担自己制造的后果;穷困潦倒时坚持地互相维持着;每失去一个亲人即使痛不欲生却还蹒跚着身影与在生者彼此珍惜着……他,比因饱受折磨而自杀的战友春生坚强勇敢。

《活着》读后感5

  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之后他不幸被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之后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到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喜爱与年迈的老者交谈,正因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日。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十分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完美、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正因,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但是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期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能够选取做回那个用心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真幸运。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彩的人生,这个“多彩”或许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过着与世无争,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这次,我要与大家谈的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活法,有快乐的去活,坚强的去活,奋斗的去活等等,你有没有想过你就应需要活出一个怎样的人生呢?这问题是我提出的,但暂时连我自个儿都拿不定一个想法,也许这实在很难说,有人会问:“这可不是自己来决定的。”但是,我要说,这掌控权还是在你自己的手里,你的各种因素都会改变它的道路和方向的。

《活着》读后感6

  《活着》是一本不忍再看第二遍的书,也是一本一口气想读完的书。很早就看完了书,却迟迟不想动这支沉重的笔,不愿意去想象那个年代那样困苦的生活,一幕幕的死亡上演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而主人公富贵,依然活着。

  的确,再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能证明活着的意义。

  主人公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东家,却吃喝嫖赌,输光了所有家产,一夜沦为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大众。父亲从粪缸上摔下来,死了;母亲重病,福贵进城请医却被抓了壮丁,母亲死了;战场上的生死之交老全为了看一眼堆砌的尸体中认识的人被子弹打中,死了;赢了福贵家产的龙二,土改时斗地主,挨了五枪,死了;儿子有庆被医生抽干了鲜血,死了;挚友春生,文革被批成走资派,不堪被折磨,上吊死了;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妻子家珍,积劳成疾,得了早就被判了死刑的软骨病,却支撑了好多年,直到儿女都没了,也死了;女婿二喜,工地上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成了肉饼,死了;外孙子苦根吃了太多豆子,死了……读着读着,彷佛自己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置身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看着横尸遍野,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亮,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去,伸手去抓,却空空如也,痛苦,撕心的痛苦,窒息,无边的窒息,何去何从,看不到希望,更无回天之力。

  福贵和他的老牛渐渐远去,他的歌声却远远地传了过来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听起来乐观豁达,福贵还在坚强地活着,是啊,不然怎么办呢?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死了就是没了!死本身也许并不恐惧,恐惧的是再也看不到了。失去任何一个亲人,或者朋友,我们都会陷入极大的痛苦中,有时候可以任眼泪横流,有时候你只能在心里哭,哭自己的'无能为力。在每一个深夜里,逝去的人,他的音容笑貌都会不自觉的浮现在你眼前,好像他从未离开,可脑海里的画面会很快的就切换到他死去时的样子,想到他孤零零的躺在土堆下,你就知道,缘分就到这了,此生再不会相见,死了就是没了,灰飞烟灭,没有来世,若真有来世,谁又能躲过那碗孟婆汤!这时候所有悲痛情绪的宣泄只能是哭,哭到心都在颤抖。这样的黑夜,我们会过很久才会让他渐渐远去,我们的心结才渐渐打开,白天的忙碌依然在转动,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与其哭着怀念,不如笑着活下去……

  不知道福贵经历了多少个那样撕心裂肺的夜晚,一次又一次,死神好像总在他周围伺机而动,夺走了他身边所有亲人的性命,尽管如此,苦难也没有击垮福贵生的意志。逝者安息生者痛,痛定思痛。或许人只有在经历了生死,才会更加看破生活,参悟活着。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人在,你可以很久不见他,各种借口忙,忙应酬,忙工作,忙赚钱……人不在了,就会倍加想念,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可以一定会常相陪伴。高考结束了,很多地方又传来了孩子跳楼自杀等各种令人心痛的恶性的事件,有多少父母垂头顿足后悔遗憾,比起死亡,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活着!比起活着,功名利禄算什么?富可敌国能怎样?

  面对苦难,可以哭,可以痛,可以慢慢等时间疗伤,面对死亡,又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人活一世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活着》读后感7

  翻今天的报纸才发现今天的节气是立秋,秋天了么?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手里的这本书从七月一直翻到了八月。难怪下午躺在沙发上看书的时候怎么觉得有些冷,是因为空调的冷气渐渐布满整个房间,还是因为看到了小狼的死?

  小狼死了,是被陈阵自己用马棒打死的,我为它难过了一整个下午。

  厚厚的一本书快要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开始猜小狼的结局会是什么。

  我想也许会让它重新回到草原,也许它爱上了它青梅竹马的玩伴——三只小母狗中的一只,然后作者再让它们生一群可爱的的狼狗BABY,想像它们长成高大威猛的狼狗勇士。然而那个在铁链下长大的桀骜不逊的灵魂终于还是用死亡争得了自己的自由。

  视小狼为自己生命的陈阵终于听从了毕力格老人的话,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马棒将它打死——让它在还活着的时候死去,让它飞上腾格里,成为狼图腾的祭品,成为草原上空永不死去的狼的精灵。

  这本书讲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主人公北京知青陈阵来到内蒙古草原牧场生活,从不喜欢狼到爱上狼研究草原狼,并像淘气的小孩掏鸟窝一样,冒险从狼洞里掏得了一只小狼,顶着草原养狼不敬、养狼为患的多种矛盾和压力直至将它抚养长成一只大狼的经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条线索。

  作者说离开草原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不停地做着关于小狼的.梦,可是每一次的梦里,小狼都没有怨恨过他,看他的眼神里始终都是充满爱意的,那爱意古老荒凉,温柔天真。我相信作者没有撒谎。可是,我还是为小狼难过,因为这样的结局,不论作者给它怎样的理由。作者让陈阵磨钝小狼四颗借以战斗和生存的狼牙牙尖以防止它咬伤人,用铁链拴住它以至当它听到旷野里的狼嗥时在一次次的挣脱铁链的努力中将咽喉勒出炎症而失去与自由狼在草原上空的狼嗥对话,并最终失去重返自由狼的群体当中的可能。忿忿然,如果可以我真想改写这个故事......

  小狼生活的那个世界叫做草原——光看这两个字只觉得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文中有大量对草原生态的描写,比如那个天鹅湖,美得我几乎要怀疑那是作者的遐想了;然而草原上还有人,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也像作者笔下的用字一样触目惊心,那只天鹅的死,那群狼的死,那片草场的消失,直叫人心痛而无奈......

  总觉得厚厚的一本书其实可以再薄一些。有些话不知是作者心里太想说还是什么原因,我好像觉得像是在听一个老人不停地重复一个话题一样——那就是“狼图腾”三个字。对中国历史地域人格的分析,对游牧民族的崇敬在书中多次出现和表露,尤其是书结尾的那份“讲座”,是耐了性子看完的。我不明白,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也会尽量避免重复,可是作者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小狼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图腾”却是两个太重的字眼,看的过程总觉得作者有一些罗嗦,嗯,或者,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作者不知觉的在内心深处所做的虔诚的一次又一次的祷告?有一些困惑。

  无论如何,这本书陪我度过了夏天的一段时日,让这个平淡的暑假有了一些纪念。我想从此我要中了草原的毒了,从此也要中了狼的毒了。也许有一天我会在内蒙草原上截住一位老人向他打听草原狼的故事。

《活着》读后感8

  这篇小说的文字朴实得不像小说,倒像是跟一个朋友在餐馆里的彻夜长谈,我不说话,只听着他讲他这些年的惨事,他是如何逐渐被现实压垮。听起来或许有点可笑,但是只有讲的人知道其中的心酸。啤酒瓶空了好多(是他喝的,我不沾酒),就这么一直讲到天亮。

  曹雪芹和《红楼梦》适时地出现在了开头、中间的某个节点,和结尾中。聂致远考到北京来读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钻研《红楼梦》的老学者,侃侃而谈关于曹雪芹生卒年以及父亲是谁的考证。读博的时候穷得叮当乱响,鬼迷心窍又跑了西山一趟,站在那里重新思考曹雪芹,发现其实他的生卒年以及父亲是谁都不重要。

  “他的亲表兄福彭正当着议政大臣,他为什么不前去拜谒,要求施以援手?他为什么不去考科举以图复兴家族当年的荣华富贵?退一万步,他为什么不以自己的才华去当个豪门清客,以保衣食无忧?这些问题,实在比人们讨论了多少年的那些问题更加重要。”

  坐在火车上读着这段,一下子就哭了。

  “他改变世界了吗?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了吗?也没有。既然没有,他的选择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心灵的自由。”

  这种感觉就像是听着朋友的苦水吐得事无巨细,你虽然没有打断却也已经心生不耐,这时却突然被他灵光一闪的顿悟击中死穴。于是他自己还笑着,你却先哭了。

  小说的着重点大概就在这自古以来文人的清高和酸腐上了。

  从读硕士、考博士、找工作,到评副教授、转正,几个阶段包括中间大大小小所有的烦心事,归根结底就是两件事:不想求人,以及,学问(文化/道德)到底有什么用。

  在现实面前他一步一步退让,退到无路可退兀自挣扎,其实也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得很明白,可该过不去还是过不去,永远在自己的心理底线上挣扎。分明不挣扎的话,活得更轻松,更好。

  贺小佳和赵平平是一条线。

  贺小佳的整个经历就像是赵平平心路历程的另一个补全版本,而贺小佳的未来——校聘中学教师——是歩了赵平平的.后尘,一眼就将她的一生望见了底。

  我讨厌这部小说的原因也无非是,看着小说中的人走过的路,就像看清了自己剩余的人生。

  评正教授的一段,两派相争结果谁也没评,倒让聂致远这个局外人坐收了渔翁之利,突如其来的幸福砸得他晕头转向,颇有点喜剧收场的意味,只是其中裹着辛辣味道。

  遭受到竞争失败者(的老婆)愤怒的眼神,聂致远几乎是本能地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不是故意的!”让人大笑(继而想大哭)的黑色幽默。

  结尾是毫无新意的结尾。

  就像酒喝得差不多了,倒苦水也快倒完了,天开始发亮,这时候惯例一般必须要有个总结陈词——这位朋友从这一系列的现实苦水之中,悟出了如何的人生哲理。

  通常都是老生常谈,你早已在别人那里听到过,你也听自己的心中说过。这位朋友也不例外,说着俗气的台词总结他的人生,可是忽然,就像之前灵光一闪的顿悟,从他嘴里说出了某些仿佛是哪里引来的格言一般的东西,你听着很耳熟,可是好像还没有人真正对你讲过。它们掺杂在无聊的总结陈词中,然而听过了这一整夜的倾诉,你最终只记得了这一句。

  ——“时势比人强,这是放弃的理由,又不是放弃的理由。”

《活着》读后感9

  人越怕死亡,就获得越怯懦,而坚强乐观,又是一种对死亡的超越。人会因孤独而痛苦,又会因痛苦而孤独,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冥冥之中,互为因果。读了余华的《活着》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我未曾真正活过。

  坐在窗前,抬头才发觉已夕阳西下,沾染了一些书中的悲怆。在一个黄昏,福贵江苏了他的故事,带着些许无奈,带着些许悲凉,带着些许惆怅与悔悟,再带着些许的淡然。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好似一天的太阳,从升起时的光芒万丈,到落下时的微弱呼吸,无一不透着一个老人的释然。

  年少时的福贵,流连于花月场地中,只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富少,他有着刘村人都没有的条件,有着他人都咩有的尊宠,当他被青楼女子背着行走于大街小巷时,他一切都没有顾及,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沉醉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他不顾娇妻。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未曾感觉到烟花易凉时的凄凉,忘乎所以。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悄声无息,福贵不知道,他已经跳入了为自己挖的陷阱。

  当富贵败光了家当后,他的父亲没有动手打他,反而表现的很平静。然而表面上的平静如水并不能掩饰心中的惊涛骇浪,福贵的父亲的死,恰巧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当一个人被上帝盯上后,他不一定是幸运的',还有遗弃。家里的那一抹悲伤还未散去,福贵又经历了妻离之痛。岳父大张旗鼓地接走了妻子和自己还未出生的孩子。福贵的心中一定一分悲痛吧。会了种地,用着自己的双手和租来的五亩地,养活了母亲和自己。这时的福贵还叫“富贵,”这也是命运的一种讽刺吧。不过这里的福贵,是真真正正的,认认真真的用心活着。

  命运总是变化多端的。福贵刚与妻子重逢,却又被抓去充兵,心理一定十分悲痛吧。当他被幸免回家时,他是否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心里有亲切之情?他看看自己的一对儿女,也许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价值吧?眼泪是欢欣的背面,是思念的载体,是情意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相逢是让人感动的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时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与痛苦的勇敢。

  可惜上天并不在意他的勇敢,无情地夺走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活着,因为他还有家人。随后女儿、妻子、外孙……都离他而去,只留下了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但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因为他还有老牛。在凄清的岁月中,他把所有的思念全部寄托在老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理解的情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福贵一生的悲惨,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的午后向被人讲诉自己的一生。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它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10

  近期一位作家再度爆火。

  其幽默犀利的言辞,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接地气的形象,无一不让人心生亲近。

  董卿问:“你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他答:“我很想调到文化馆工作,因为那个地方可以不上班,不工作,自由自在。”

  “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我想反正那些人也在大街上,结果发现我是第一个到的,我就知道这个单位来对了。”

  这一位真实不矫作的作家就是余华。他的再度走红,更多是因为本人气质与作品基调的极大反差。许多读者直呼“被骗了”,因为余华“把快乐留给自己,把痛苦留给读者。”

  说起余华的作品,我第一个想起的无疑是一个“苦”字了。犹记得中学课上,我手捧《活着》偷偷抹泪的场景,直到中午喝了整整一大碗玉米糖水,也咽不下嘴里的苦味。

  每一次读《活着》,都像在看一位佝偻身躯的老人,艰难地向我展示着伤疤。那伤口永远不会愈合,挂着陈腐的脓水,日久经年仍然在无数读者的心上作痛。

  这本书以去民间收集歌谣的“我”为叙述者,偶遇福贵后,通过老人痛心的回忆,穿越时光,窥探了大时代的一角。

  “我”见到的福贵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老农民,但是他的一生却跌宕起伏。从最初的富裕公子哥,到后来养不起妻儿的破落户,这一系列变故都与福贵的嗜赌成性和好吃懒做有极大关系。

  被强行征兵,回乡后却发现母亲病逝,可怜的女儿已经变成哑巴。妻子患上软骨病,儿子被县长抽血过多而死,女儿难产大出血,女婿工作中被石板夹住,仅剩的'小外孙也吃豆子撑死......

  这不禁让人悲叹,人这一生,究竟还能苦难到什么地步!但福贵只是大时代下万千百姓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真实的悲剧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上演着。

  但更多的是感叹,人这一生,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难!再苦,再痛,如同风雨中飘摇孤舟的福贵,终究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最终带着一头老牛,慢慢地在田间晒太阳,数日子。

  这人世间浪潮汹涌,人们不得不挣扎求存,但总有人能早早地攀上生活的礁石,眺望未来和远方。也许是靠不懈的努力,也许是靠幸运。

  也许是我们已经沐浴阳光太久,时而会忘了自己其实也很幸福。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也应该想想,有些人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这一件事,便已经用尽全力了。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实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为自了家庭、学业、事业而不断迎接挑战,攀越险峰之时,我们已经在书写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活着》了。

  因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你远比自己想象得要坚强。

  至少——

  “曾经你以为走不出的日子,如今都回不去了。”

  摘抄

  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就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4.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5.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读后感11

  一直以为读一本书会要好长时间,哪知道只是自己不愿开始的借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常常想着去戒烟,也清楚吸烟的害处,不过是过了一下嘴瘾,便浪费了钱,便伤了身体,说是愁苦太多,无处释放,在我用了两个小时看完《活着》之后,感觉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借口。经常听各个老师说让我们多看看书,而且想到自己从小便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每当自己要写点东西时就想到去读书吧,词汇实在是太匮乏,无法用恰当的词汇去表述自己想说的话,每每写作起来便觉得技巧手法还停留在中学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计划表里面加了每天一小时阅读的安排,也咬牙坚持了下来,刚刚开始时觉得《活着》这本书应该会看一个星期吧,哪曾想两个小时多一点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却一直迟迟未做的还是勇敢点吧。

  开始看书,觉得有点无聊,剧情看不下去,进不了脑子,自然难受。可是今天看书时,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不觉得难熬。看到有庆死的时候,终于知道了高三同学是为何也会哽咽落泪,为何向我推荐,看了真的特别难受,喉咙里如哽着石头,咽不下吐不出,眼泪却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书上。记着语文老师曾经讲过悲剧就是将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种手段揉碎了给你看,如针扎心。

  当然有些情节只有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能感触到其中的.真情。有庆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却是那么的淳朴,日日不辍地喂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无法吃饱却还要赶在吃饭的空当里在城里与茅草屋间奔波,当所有人的财产都要上交公社后,傻孩子有庆却还坚持着给那两只羊割草喂食,晚上临走前还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养大的羊,别人想着那羊只为了吃肉,而有庆在得知羊被宰后却还伤心痛苦,一个自己在跑步赢来糖果后在小石板上分来分去为了给自己那又聋又哑的姐姐虚弱温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烂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顿后,自此便提着鞋子光脚上学,哪怕是踩在泥上、砾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怀里,捧在手里,哪里是他故意将鞋子磨烂呢?日日三趟学校家里两头跑,十几里地啊!有庆死在了县里的医院,为的是给县长那半只脚已经跨入阴曹的女人献血,孩子们争先恐后想过节似的高兴,好像即将立上一件大功。那瘪头医生将一个运动会上甩大他四五岁的孩子几圈的五年级学生、一个天天家里学校两头跑就为给他的小羊羔割草的农民的儿子、一个有糖吃还划拉着给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干了,看着嘴唇变白脸变青直到脑袋一歪栽倒在医院的献血室里,活着从未有什么美事,却也自足自乐地蹦跳着奔跑着,死了却只是一个人脸青着,细胳膊细腿地静静得躺在那个医院尽头不见日光漆黑的小房子里,一张破损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床上,那里就是他最后的睡着的床。又硬又冷又短,实在是戳心窝子。

  多读书,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就算没有经受过什么苦难,可是相比起来,对于一些底层人民的心酸还是更加容易落泪。仿佛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艰难苦痛的经历,也是从别人更加悲惨的命运中学会珍惜学会坚强。人尚且活着便有去努力去奋斗的本钱,打拼过了,尽全力去尝试过了,再不济还是回到农民而已。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12

  我是活着的,能打字能思考,说明我确实是活着的,可是我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既是严肃的哲学问题,也是关乎我人生的基本问题,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我得老实承认我是个懒散的大学生,没有学会学习学会品味,网上的快餐信息接受得多了,好书没怎么看过,以至于习惯了断章取义。近期拜读了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一开始偶尔看到一两句不顺眼的就想反驳,但继续看下去又觉得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层层地剥开讲给我们听,用严谨的思维一步步地论证他的观点,而他又能说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觉得晦涩。我,已深深为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所折服。

  先生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道场,活着就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灵魂和心智,使其达到最高的境界,这样,人的意识体(即灵魂)在ru tǐ死后就可以转世托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说,人不仅仅要对此生的自己负责,还要对来生的自己负责,活着就是为下一个“我”寻找更好的寄托。芸芸众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别人活得更潇洒,至于究竟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何在?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或者叫“净化心灵”、“纯化心灵”、“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于“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因为只有心灵纯洁、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辈子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在我看来,能够参透生死大彻大悟的人,活得达观洒脱、自在超然,他们明白“荣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戚戚于功名”“汲汲于富贵”的辛苦,多了“宠荣不惊,得失淡然”的从容。这样说来,有一种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信仰使你远离孤独和寂寞,信仰使你抛却烦恼和忧愁,信仰使你的心灵不再飘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灵充盈。信仰使你无坚不摧,无往不胜I不可以这样认为:人是为了一种信仰而活着!我知道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以心为本”是其经营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敬天爱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训。这些是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书中说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总是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有些问题总是会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悦与幸福一样,也需要和痛苦和艰难来对比。当我们遇到阻碍时,不会为此感到胆怯和失落。与其失落不如乐观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并且乐观地全力以赴、努力奋战、不断设法摆脱困境,心中始终相信对未来的期望。我们要如何做到不去烦恼了,稻盛和夫给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保持谦虚绝不骄傲;每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让大家每天烦恼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这样即使在遭逢苦难时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些命运,或者保持有个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愤恨的心。

  

《活着》读后感13

  熬夜到凌晨两点看完了《活着》这本书。“活着”,含义很广阔的一个词,覆盖了宇宙万千所有的生灵。

  读完每本书都会产生一种与本书共鸣的感受,可是此刻,过了一夜思绪仍在毫无方向的乱飞。可能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深层含义更广,广到无法触及,或有这荒诞离奇的时代,或有富贵悲悯绝望的一生,再或者是人要“活着”。

  可能是自己的思想太过反面化,有庆的遭遇让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那个荒诞的时代,没有人性,愚昧无知的时代,这个或多或少也受到三体中相关情节的影响吧。后来紧接着到富贵身边每一个人不幸的人生,忽然感觉可能这就是命。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是早已注定好,要不然怎么能遭受如此的绝望和折磨?

  在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认为主人公应了他的名字,大富大贵。无论是倾家汤产,还是去充军,在死人堆里存活下来,再到龙二的被枪杀。在这乱世荒诞的时代,他其实是幸运的。

  可能正如现代的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他的后半生惨绝人寰。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勇气再活下去,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活着”。

  总结一下,生活不会善待平凡善良的人。人生而孤独,人生而要遭遇磨难。但无论遭遇着什么都要“活着”。

  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本身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本身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本身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本身。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本身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的词语,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无奈与辛酸。正如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波折、坎坷的一生,为了生存的斗争。而当时中国动荡的历史背景也给这个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与凄苦。

  一个底层人民在风口浪尖是希望的,仅仅是活着,简单甚至贫穷卑微的活着。

  这本书以悲伤为主基调,斗争的烙印,恐惧的图景,生活的骚乱从头至尾贯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贵的一生坎坷,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带给底层人民的动荡与混乱。

  读《活着》是一个十分残忍的过程,读到老人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时,仿佛能感觉到他由最初的伤心痛苦,再到彷徨无奈直至最后麻木的转变,这位看似坚强的老人的心其实早已被伤得千疮百孔。

  终于,只剩他一个人在这世上苟延残喘,所有亲人都已离去,独留他一个人在这世态炎凉的世界苦苦挣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岁月的荒流里,时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为什么老牛会被福贵选中?而福贵又为什么会买下这头老到甚至马上要死去的牛?或许是因为同情,或许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倾向于老人福贵在看到老牛的时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与老牛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共鸣。

  对于福贵来说,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亲眼看着所有亲人一一离去,亲人与这世界诀别,自己却无能为力,最绝望的不是自己离开,而是看着别人离开却只能表示无奈。但是,他又是最幸运的,亲人都已离世,皆由自己亲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无牵无挂,没有牵绊,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在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以环境描写作结,给人深刻的思考,歌颂了活着的力量。这是一部悲剧,它的结局同样也是沉痛的。

  读这本《活着》,让许多人潸然泪下,书的风格让我们与福贵同甘共苦。好运垂顾他时,我们欣然微笑,当他被厄运打击,被生活压力压得抬不起来头时,我们黯然垂泪。

  福贵其实早已看穿这世界、这命运,所以,在一个明媚的下午,他选择云淡风轻的说出这段坎坷而并不算幸福的经历。

  活着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认为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认为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进的动力,我的答案是什么,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为自己而写作,只为内心而写作,读这本书,能够在书中与另一个自己相遇,遇见那个未曾谋面的自己,遇见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剧总在不经意间到来,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让人无法喘息,但只要充满希望,不放弃,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明月,当你看见面前的阴影时,你要明白,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争抢太多,简简单单,活着。

《活着》读后感15

  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我的脑际浮现出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生命”是多么严肃的话题?我们仰观环宇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有生命都在竞先绽放自己的美丽,无论是亘古永恒的日月,还是昙花一现的流光;无论是长命上百的神龟,还是扑火而亡的飞蛾。然而,我们却幸运地成为茫茫生命体中一种特殊的存在:人。

  几日之前,一篇新闻报道让我看完后坐立不安,思绪如扬起的尘埃久久无法落定。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在与母亲争吵一番后,纵身跳桥身亡,独留母亲一人在桥边嚎啕大哭,瞬间崩溃。我想,像这样的例子在社会当中应是不胜枚举,而且世人也早已漠然,见怪不怪了吧!然而,对于一个如初升的朝阳般的孩子而言,放弃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气呢?我的思维凌乱且空洞,只得闭上眼睛跨越时空对话于那个坐在田间地头,满脸褶皱堆积起笑容,抽着烟袋笑对命运的“福贵”了……

  福贵,本是大福大贵之意,其父母取名也是本着此意。然而,命运却总喜欢与人的愿想背道而驰,让人大跌眼镜。年少的福贵是标准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因而浑浑噩噩虚度半生。但狗血的剧情总是在不经意间开始逆转,随着福贵无尺度的挥霍,整个家业终于走向溃败……贫穷后的福贵开始经历生活的苦难,开始顿悟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然而,愿景中的命运只留下一阵冷嘲热讽,并扬长而去。经历战争,生死一线侥幸而活,归来却看到的'是母亲亡故,女儿失聪;当一家人生活和美时,儿子因救人而离世;女儿嫁得良人,邂逅幸福,却因难产去世,紧接着妻子也悲痛离世;以为艰难的生活就要结束之时,女婿却因一场意外亡故,剩下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在福贵因这一棵独苗而勉强找到一丝慰藉之时,外孙因吃东西噎着没了气息……

  我们当代人何其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我们不用害怕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用忧心茅屋为秋风所破,财富为盗贼所挟。然而富裕的背后也相继而生出一些骄奢淫逸之风,如习惯了娇惯的孩子们,便像是年轻时的福贵,不知生命存在的价值,肆意挥霍满足内在的迷茫,倘若这些富裕不复存在或被人拿去,便如大海上的船舶失了航线,只剩下望洋兴叹。

  可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为何刚十七岁少年会舍弃生命?为何当代人对生命漠视的人越来越多?为何我们现代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我疯了似的在思维的阡陌中穿梭,找寻着我想要的答案,却始终看着年迈的福贵佝偻着身子半倚在田间树下,望着散发着金色余晖的夕阳沉思,直到困顿的我栽倒在路边,思维如光速般穿越白瑕的云朵,暗黑的穹空,苍茫的宇宙,睁开双眼,才明白原来我们苦苦找寻的,活着的意义,只是:好好活着。

  余华先生着《活着》一书,旨在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灾难,遭遇人生的何种不测,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如福贵一样,即便是家业的溃败,妻儿的离去,女儿的不幸,母亲的长逝,女婿、外孙的意外……即便心中已是千疮百孔,已是血滴成河,都要继续好好活着,如金色的夕阳般,为世间留下自身散发的五彩斑斓。

  生命是一首歌,我们都是写歌的作者;生命是一首诗,我们都是赋诗人;生命是一条无止尽的河流,途中有流经细石的叮当作响,有烈日照耀下的闪闪发光,有暴风来临时的惊涛巨浪,有冬雪覆盖下的静静流淌……但无论经历生命哪种姿态,记得: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的作文03-17

《活着》读后感03-13

活着的读后感02-05

《活着》读后感02-21

读后感《活着》03-17

《活着》读后感05-27

活着读后感08-05

高傲活着的句子01-18

活着的意义作文04-03

活着话题作文01-2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