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课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教学反思1
《前后》是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到学生们学会了本节教学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认识并理解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确定前后,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同时,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导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现实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同时同桌合作说出你的前面、后面是谁?你们组最前面和最后面是谁,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的活动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前后奠定基础。
在理解前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通过看挂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识。在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赛车游戏,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进一步加深对前后的理解。
在体验相对时,确定前后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把观察、操作同口头表达相结合,掌握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前后,让学生充分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最后在游戏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口令摆物体(由慢到快)的简单游戏,使学生充分感知前后,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知识增长------事物的相对性。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求知世界的精神。同时也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刻体会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意识首先要创新,这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我坚信,在我的教学中会结出创新的硕果。
新课标教学反思2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1、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新课标教学反思3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已四年,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著都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学情各不一样,这都给教学带来难处。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反思,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教学反思《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www.dtjj.com.cn/amdb/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三、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新课程教学大纲.
新课标教学反思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新课标教学反思5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新课标教学反思6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过程时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几年来的一线教学,我在美术课程改革上取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应该突出趣味性,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性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例如在传统的“色彩知识”课中,教师利用矿泉水瓶数个,盛半瓶清水,分别调入红、黄、蓝三色,不做解释,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然后再相互注入,使色彩产生变化,像变魔术一样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就“如果改变各种色彩比例,将会产生何种效果”的问题,自己组织讨论色彩和实验。通过有趣的实验,学生能够完全主动地了解色彩调配产生的效果和色彩的一般规律。观察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为学生全面发展开拓视野。
由于美术是人类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学习。例如:在《远古的呼唤》一课中,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图片,使学生自觉、主动、广泛地了解人类远古时代文化历史背景。在课堂内,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自己理解的各种角色,或演戏、或舞蹈、或对话,利用所学美术知识,巧用各种简易、废旧材料制作远古时代的服饰、用具、面具等。课堂效果生动活泼,学习气氛轻松浓烈。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活动,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纯朴、自然、遥远。完整认识人类文明的变迁历史,充分享受到自己发现、理解、创造、表现的乐趣。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课堂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发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绿洲》一课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环境保护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展现北京等地沙尘暴肆虐横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在课堂里,首先让学生主持讨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学生们群情激昂,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己归纳出“环境恶化是导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入《绿洲》课题,并展现各种美术作品让学生分析欣赏,使学生分析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满激情地创作以《绿洲》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在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修养,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开发。
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增添了翅膀。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应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能力和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简单的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水平。如《透视知识》一课,有的学生画的透视关系十分准确,有的学生却不够准确。实际上,准确与否在美术课程中是相对的,关键看其是否大胆、是否观察、是否表现、是否思考。只要学生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感觉,就应当受到鼓励,受到肯定。
现代美术课程要求在评价学生成绩时,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注意肯定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于学生个性和特点的鼓励和表扬。使每个学生通过科学的评价,不断改善学习状况,学会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标教学反思7
教后记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到9这么说,伤心地哭了起来。1在旁边听见了,就很有礼貌的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数字1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啊? (板书10)它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板书课题《10的认识》。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数学具里的图片;画计数器上的珠子;把数字宝宝请回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而且要指一个数一个,才不容易出错。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10和第10的区别,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找一找我们身上和生活中有用10表示的物体吗?学生发现手指和脚趾都是10根;教室窗户师10扇;眼保健操上的头像是10个等等,训练用10来说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我只是追问:为什么只写5组就可以了?学生思考后会说:另外4组是左右交换了位置。只需要记住5组就可以了。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新课标教学反思8
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一、师生共同合作,快乐发展
当今社会不停进步,科技日益千里,每一个科技成果并不是靠个人就可以取的,而是一群人合作努力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独生子女比例占相当大的今天,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人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所以我们要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途径之一。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旋转对称"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图形旋转60度之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量度两个图形之间的变化,分工合作,得到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大小不变的结论,然后推广到一般的情况也成立。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适当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究研,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过小组合作讨论时,容易声音过大,造成对别的班级影响,而时间要控制的很好,不然时间会容易浪费;而对于那些还注意力较不集中、比较爱说话的学生,还更应有耐心和关注,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学会尊重别人,这是我觉得要注意的问题。
二、数学要靠近生活,缘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人人学习有用数学”,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探索新知。例如: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在学平行四边形时,我就结合大量生活上出现的平行四边形图案来讲解,要同学举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时,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到银行、所在的地区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我还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手拈来,数学无时无刻不在身边。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三、老师要转换角色,当好引导者
以前的老师的角色就是主角,主动权在老师手上,但新课标要求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助手,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角。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时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四、让学生大胆提问题
我觉得能提出问题才是好学生,证明他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在问中学,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我有时还故意说错话、做错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改正,使学生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每一节课都要留下最后约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有时问题虽然问得很幼稚,但却体现出学生的认识实际,我不可讥笑,一定请同学或自己给予解答;有的问题显现出本班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的易错之处,我在备课时可能忽视了,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强调,这时正是补缺补漏的大好时机。有的问题可能是未学过的,今后才能解决,这时,要予以表扬,并告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预习什么内容。
新课标教学反思9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3.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4.练习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5.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附数加减笔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对齐。
2、 小数部分空缺的数位用0补。
3、 进位和退位要标清,得数不要忘写小数点。
新课标教学反思10
一、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
有改革就有挑战,而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以及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面对新教材往往表现出不想改、难改、不会改三种情况。不想改,即教师不愿接受;难改,即想改,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心有余悸,用老方法教新教材;不会改,即想改,但教学过程中操作具有盲目性,方向不明,引导不当,探索不利,过程失控,流于形式,“穿新鞋不会走路”。试想,一个从内心深处就不愿意接受新课改的教师怎么能落实好新课改的精神呢?我们也常常感慨,中国的教育几十年竟未培养出一个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纵观当今世界,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必须发自内心地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课改,这是我们搞好课改的前提。
二、改革不忘传承,避免走入课堂教学的误区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是编写教材的主要根据,而教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培养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模式中,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行政主体制定的课程规范,被动和消极地执行已被审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步骤及课程考评办法,教师完全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再把教材视为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强调教材的“示范性”,将其作为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一种文本或中介。教师的教学过程将不再受到教材的严格约束和控制,教学过程即是课程建构与开发的过程,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做出相宜的“裁减”,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对课程的取舍、增删应从该地、该校、该生的实际情形着眼而做出富于针对性的设计,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比如:鲁科版实验教材“共同必修2”的第三章第四节是斜抛运动,有些教师完全按教材的编排内容进行教学,对斜抛的射高、射程都做了理论推导和实验探究,于是感慨新课程不但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而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规定的:a.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b.关注抛体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的抛体运动泛指竖直抛体、平抛和斜抛运动。而根据实际情况,对斜抛运动我们应更多的从定性的角度和能量的观点加以分析,大可不必像教材中那样重点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准确把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另外,教材中许多小“窗口”,比如“讨论与交流”、“信息窗”、“拓展一步”、“迷你实验室”等都要求我们去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和改进。
2.探究式学习要注意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模式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注意:
(1)选择探究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一切知识应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于是说:“探究式学习是好,但哪有这么多时间。”殊不知这样做,不但使学生“久而食之,不知其味”,反而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的原意。其实课堂上教师往往要使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探究式学习受预设性差、过程较长、耗时较多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并不适用。如鲁科版实验教材“共同必修2”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一节,由于基本是概念性问题,用“实验演示加讲述”的方法可能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而第二节“向心运动与向心加速度”,则更适合于探究式教学。
(2)选择探究模式。探究式教学一般包括: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合理推测、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探讨规律做出结论、评价建议分析讨论等。对专题探究(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研究性课题)一般应包括这几个步骤,但不是所有探究活动都要具有这些环节,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片断探究。片断探究可以是课堂教学的片段,也可以是某一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如有些探究问题是教材中给出的或在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不需专门提出。“设计实验、观测结果”有时也可由教师直接给出,甚至将数据及数据的分析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探讨规律,做出结论。探讨有时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就可以解决问题,有时需要学生课外完成。例如:鲁科版“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提出问题: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丰富实例:马拉车的运动,乒乓球的速度改变问题,并且亲自操作“迷你实验室”中“书本的运动”实验,教师演示“气垫导轨实验”等,通过对这一系列的现象观察,让学生课堂分组讨论,然后再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最后对结果加以讨论延伸,便可完成牛顿第一定律的片断探究任务。因此,探究式学习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视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有侧重点地加以探究。再如,“形变”的学习侧重于通过自身体验进行探究(学生压海绵,压泡沫塑料),“力的分解”的学习侧重利用生活体验的积累来分析、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处理好民主和开放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管理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营造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事实上如果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或对不确定情境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课堂“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放”、“引”、“管”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把实现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突出地位。放开学生,让其大胆猜测,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对教师的观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和否定;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但是热热闹闹的.背后也可能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方面学生解决完问题、个性化理解完了课本,但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或正确的。教师应通过对话、提问、对比、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不断克服主观性偏差,让其思维聚焦到主题含义或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不能只顾我自己怎么样,引导个别性格孤僻、思维懒惰的同学在讨论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这使得有的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变得不敢批评,不会批评,生怕被扣上“挫伤学生积极性,扼杀创新意识”的帽子。这样由于学生思想放松,课堂纪律也变得混乱。,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有序的进行,为了让犯错的学生日后不去再犯,我们还要大胆地对课堂加强管理,。
4.由传统的重教转变为重学
新课改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样,教师备课就要从过去的“以本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更好的教”转变成为“学生更好的学”,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生动活泼、处于变化发展中的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这样我们在写教案的同时还要写出学生的学案,在注重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课堂上时刻牢记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只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应努力做到尽量少讲,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上,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师生共同讨论,如果其中有合理的成分,应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鼓励。这样开始的时候可能感觉比较费时、费力,有时碰到的问题还较多,当堂的教学任务可能完成不了,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学生度过适应期后,他们就比较轻松了。这样,由于学生的知识都是自己主动学习得到的,效果会非常好。
三、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有待评价体系的真正实施
新课改提倡“发展性评价”,明确提出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仅仅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情况。评价的实施方法也包括纸笔测试、课堂行为记录、学习日记、作业面批等方法。除此之外,我认为课堂中的赏识性、激励性的语言交流式评价更能体现形成性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目标。而这种课堂评价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语言的精准、适时。有的教师对学生取得一点成绩甚至最简单不过的回答便大夸其口:“你很聪明”、“你回答的很好”、“你真棒”,这种过多的、廉价的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个别学生误认为是对他讽刺和贬低。因此,当某个成绩一般、学习习惯有些问题的学生被你所问的问题难住时,你可再问他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如果他顺利地回答上来了,你可说:“可以看出你对某某知识掌握得不错,如果你刚才能更认真的听讲,我相信你肯定也能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你说对吗?”这样客观的并带有一定启迪式的评价有可能成为一剂增强信心且有效的良药。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结论要明确地加以匡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对学生的不良表现不是简单否定,而是在分析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评和改进意见,使其他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激励,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一辈子做一个热爱知识、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的人。
课程评价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新的评价体系是否能得以真正实施则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其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执行起来难度很大,首先,高考方案是个重要制约因素。其次,课标中的评价标准目前还未完全有效运转,理论与现实还隔着很远的距离。但我们相信改革是我们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理想必将成为现实。
新课标教学反思11
这节课讲的是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第99页例1、例2和第100页例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我设置了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作了以下几点设计:
一、课前热身练习有效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破算理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前我设计了一些课前填空练习,加强对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生新知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创设激情有趣的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生日分蛋糕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其中的数学信息 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全体参与,主动积极的进行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涂一涂或画一画。解决1/8+2/8等于多少学生在实践中,在学生说出自己计算思路的过程中感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一步解决2/8-1/8,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看看发现了什么呢?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感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概括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教学目标。
四、练习的有趣性设计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设计了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奖励星星的活动,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
五、电子白板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手段
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本节课利用了电子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即时反馈功能等,更加提高了视觉效果,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本节课利用了白板的视觉效果,比如色彩、隐藏、动画等多种教学功能,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便于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内容并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通过白板复习了分数的意义等已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回忆旧知识及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3、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本课中白板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生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生往往知道答案却不能完整有序地说出算理。还有一点是1-()/()=( )的计算,这在前面的复习中我就做了铺垫,例题学习的时候有部分同学还是不能及时把1=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所幸在后面的强化训练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因此,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说算理方面还要下功夫。
新课标教学反思12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一篇著名古文。相传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庄公准备率军迎战,但苦无良策。这时,平民曹刿请求觐见庄公,之后就有了曹刿与庄公的一段对话。庄公御驾亲征,曹刿随行任“军师”,“战于长勺”,鲁军一举击败齐军,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千古名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近日,笔者品读此篇,并悟出了蕴含其中的.一些深邃思想。下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庄公重视“广集民智”的思想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遂入见。”这里的“入见”就是进入宫殿觐见庄公,这里的“遂”就是于是、很快的意思。由此可见,大敌当前,庄公非常重视“广集民智”。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庄公十分清楚,也非常急切,因此才会有“遂入见”。之后,曹刿与庄公有一段著名对话。从这段对话,我们还可看到,庄公不摆架子,不说套话,而是实话实说,坦诚相待,与曹刿认真研究军事对策,并对曹刿的正确意见能够很快理解、接受和实施。
新课标教学反思13
自从去年秋季开学用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想品德》以来,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新教材给中学政治课堂带来的崭新气象,政治课堂一扫过去沉闷的气氛而变得活泼起来,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而轻松,教师也仿佛焕发了新的活力,彻底从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真是皆大欢喜!
一、新的课程目标给中学政治课堂带来新气象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在教学分类目标中,新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培养中学生
(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在培养能力的层面上,新课标使中学生
(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3)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作出选择;
(4)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5)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6)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在知识层面上,新课标要求中学生
(1)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3)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4)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在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新课标首次把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为其次,而知识目标则“不可思议”地被排在了最后!而这,恰恰是新课标的创新之处!也正是新课标能够给政治课堂带来新气象的关键所在!思想品德是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一门基础课程,从根本上来说,对学生非认知性评价才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区别的本质所在,而这一点在过去恰恰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比如在使用新教材对七年级学生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地仅仅局限于使学生掌握关于“诚信的主要表现”、“诚信的价值”和“怎样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等知识点的层面上,而如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使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诚信的可贵、讲诚信的巨大威力以及在实际生活自觉主动地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培养诚信意识和诚信习惯等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之所在。
二、新的课程评价标准给中学政治课堂带来新气象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据此判断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在教学评价方面,新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新的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新的课程评价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既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还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新课标所倡导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采用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和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考分不再单单是学生的命根,并且考试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明确指出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作出评价。
比如在宝丰县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考试试卷中,第七大题的“活动与探索”的第一小题就让所有考生耳目一新:“在公共生活中,讲究文明礼貌,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为我们的公共生活增添一份快乐,一份祥和。请你结合实际,填写下面的问卷调查表。(8分)”
调查主题文明礼貌用语(各两个)
调查主题文明礼貌用语(各两个)调查内容赞赏语致谢语祝福语道歉语
再如第四大题“简答”是这样出的:“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办?
1、当别人指出你的错误时;
2、当盲人叔叔要过马路时;
3、当好朋友让你吸烟时。”
在以往的政治考试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上述类似这样的考查学生平时生活习惯、综合素质方面的试题的。经过比较分析发现,新课标实施以后,针对新教材所编写的各类考试题的题型都较之于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性试题的分量空前增加,考查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试题明显增加,要求原封不动地默背大段原理的题型基本绝迹。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平时养成文明、科学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面对政治考试,就再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考前大开夜车突击死记硬背了,应试压力空前减小,学生喜欢上政治课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而制定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既给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机遇,更给我们提出了挑战,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只有抓住机遇,努力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
新课标教学反思14
新课标实施两年了,在不断摸索中前行,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提高,在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总结如下:
问题:
1. 教材开发整合有待提高
现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如何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依然困惑着我们。教材的体系比较清晰,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每一框题、每一目的知识传授应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如何让知识传授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巧妙重组知识层次依然是着手要重点做的工作。
2. 知识传授方式比较单一
课堂在尽力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依然做得不过扎实到位。知识传授多样化,丰富生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目前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生动呈现知识,借助小组讨论。借助于课堂上教师提问题等方式。学生确实在活动,但总有一种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够好。
3. 资料组编渗透新课标深度不够
资料组编至少更新率在30%,每套题确保有原创题和新课标改编题,但是整套题对新课标理念渗透不够深,题的难易度,尤其是灵活度不高。这与老师自身对新课标研究和素质有着必然联系。尽力在做,但做得还不够好。
4. 新课标研究层次不齐
在学校号召下,我们政治中心教研室有条不紊地带领组内成员研究新课标,但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老师研究比较深入,有的老师研究不够。加上有些老师为涉猎新课标教学,虽有研究但毕竟为参与教学,理解不够深入,感悟不够深刻。
5. 接受新课标培训有待加强
听专家学者高屋建瓴讲新课标,不如请一线的优秀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谈谈自我认识,甚至就某一框题的'教学深入说说具体做法极其注意事项。请一线专家学者作报告来提高教师对新课标认知有待加强。
措施:
1. 秉承发展教材整合,在继承上届对教材整合的好做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及时调整,及时反思,敢于创新,进一步整合开发教材,每周两次教研中有一次教研专门共同商榷教材开发作为会议必不可少的内容。
2. 多媒体、问题、讨论等形式继续延续。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让学生讲每一框题知识系,让学生多动手,构建体系,自我预设问题,自我研究解决。
3. 多参照各地区习题资料,同时发挥组员的智慧,巧妙整合借鉴,提高原创题和新课标题的质量和数量。研究高考题,每周统一做一套高考题,在教研时探究对我们出题的一些启示,并付诸实践。
4. 到今年,组内人人都教新课标,新课标研究在教学中一定有一个大的提高。主动学习组内购买的新课标书籍,一同学习,一起研究,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5. 请一线优秀教师来做报告,人人听完写反思,人人在教学逐步去贯彻,在贯彻中提高。
新课标教学反思15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就目前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而多年的地理学科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教学反思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年级(1)班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 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如历史就离不开地图和地理知识,语文、体育、美术、外语、数学等课都要有地图知识,才能学好,事实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开。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位好的地理教师,也就是说,不懂地理的教师。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新课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07-04
新课标教学总结04-14
数学新课标教学计划03-19
新课标数学教学计划02-16
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05-09
新课标数学教学计划15篇02-23
新课标数学教学计划(15篇)02-23
教学反思06-07
教学反思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