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有余数除法》数学听课反思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有余数除法》数学听课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评课稿今天,我跟着陈老师和青改组的成员们一起赴八里店小学参加了听课活动,听了凤凰小学吕莉老师的一节三年级的《有余数除法》,这是一堂精彩的课,值得我回味和思考。
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因此,这节课学生的理解首先就要建立在操作分一分的基础上,也就是经历从整除到有余,从动手分到计算分到“物”与“式”对应的过程。吕老师的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符合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铺垫。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在怎么想到商,以及余数的意义上。
二、对本节课的体会
(一)数形结合,“物”与“式”充分对应,意义教学透彻。整节课就从分花瓣的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分一分,圈一圈的过程。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种分法除了可以用图来表示,还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图重点解决了为什么用除法、怎么想到商以及余数的意义。最后,在让学生观察对比竖式和图,找到这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对应起来,使得学生对竖式每一步意义的理解比较透彻。
在之后的练习教学中,吕老师并没有因为已经学了算法而摒弃图,遇到错例,吕老师借助分花瓣来帮助理解为什么错,不时不断地以分花瓣为模型,建立和支撑起孩子对竖式每一步的理解。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试商的教学,除了结合算理是否还要注重算法。吕老师整节课对算理的教学是十分到位的,比如,试商的教学,吕老师通过图反复提到了试商其实就是在想这个数里最多可以有几个几。但是,考虑到今后被
除数还会更大,除了借助想“被除数里最多可以有几个除数”,还应引导孩子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想口诀试商。如果教学中能渗透这个方法的指导,对于中下程度的学生,脱离图时就找到了试商的依据和方法,这样是否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