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2 21:16: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

  教学了《杨氏之子》后,思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作为一篇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设法上好。

  首先,我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播放了《杨氏之子》视频。不用说,作为小学生能跨越时空倾听于老师上课,是莫大的荣幸。既有三维目标的达成,又有身临其境的紧扣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之熏陶,也有“化文字为表情、动作”的启示,更有演讲、表演才艺的启迪。

  我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展示学了《杨氏之子》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有机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且读且背,且演且舞。有学生的独立展示,有师生互动的场景,也有学生众说纷纭的情景。如一位学生认为孔君平是趁着杨氏之子的`父亲不在时去为难的,至于事实如何我们暂且不谈及,关键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比解决无数个别人设计好的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这个问题至少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理应视为创新思维的端倪,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奇葩。

  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2

  一、由浅入深,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在自主性课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习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

  因为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教学重点。

  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由此,在课的导入中,我从学生们最长遇到地文言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古文就在我们身边,就存在我们的“语文园地”。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要想读懂文言文,首先要读通、读顺文言文。所以,我在学习完本课生字后,并没有马上进入理解课文的教学中。而是顺着生字回文,让学生们自主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通过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大声朗读中,结合自悟与小组交流,加之适时引导。学生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读不太懂的小古文。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帮助学生背诵阶段,因为观看了于永正老师讲授这一课的视频,最近一直在看他的书,感悟颇多!我仿照于老师的方法,我先背会课文,并加上动作和表情,此举看似随意,却营造了一个古文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背的欲望。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在接下来的“理解文意”阶段,学生们学的更带劲了。而且,在“理解文意”之后的“熟读成诵”这一环节,我又精心设计了《杨氏之子》一个“演一演”这个环节学生兴趣高昂!对于大多数学生,到了“熟读成诵”这一环节,应该是可以把这篇文言文背下来了。

  课上我的的评价方式,也富有浓厚的文言文味儿,如:“翟氏之子,甚聪惠!”“谁与杨氏之子一样聪惠?”等,都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了灵动的课堂氛围。

  三、拓展写话

  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孩子们已经发现这个显著特点,本课55个字。却刻画一个思维敏捷、语言机智、热情大方、彬彬有礼的杨氏子!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本课“语言的妙处”我特意设置了一项作业。

  杨氏之子故事新编,并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让我拭目以待孩子们精彩的文字吧!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3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难点放在读顺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上。为了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第一步,我先谈话导入后相机出示课题并解题,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第三步,借助课件,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课文意思。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个练习情景,用“不要踩草坪”来进行拓展延伸,训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调控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进入课堂互动,这真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4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认知的一个全新领域。对于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该如何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艰涩难懂,我是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为:

  1、会读“为设果”、“应声答曰”等难读的词语,会写“惠”、“禽”等生字。

  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其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课堂结构如下:

  1、谈话导入新课。针对孩子爱看书的习惯,设计“谈谈最近你在看什么书”的小问题,和学生亲切交流后,推荐《世说新语》一书,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是文言文,给予孩子对文言文的初步认识。最后引出本课的.学习,揭示课题,读一读。说一说课题的意思。特别是强调“子”在古代是指儿女,泛着孩子,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语精炼程度上的区别。

  2、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特别强调“为设果”、“应声答曰”等词语的读音,然后请孩子完整地读课文,巩固字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古文在朗读时的节奏感,通过孩子自己划一划停顿的节奏,增强孩子对句子节奏感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出句子的味道。

  4、学生交流朗读:先自由练读,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多读几遍,并把句子的意思说给同桌听。交流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词逐句的进行解释,并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反过头来朗读句子,使学生能较好地读好文中的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5、通读全文,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小结时,巩固孩子在学习本篇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最后以“下节课再来好好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解释课文的学习。

  8、学以致用,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里的2、3两题。巩固本节课的一些知识点,让孩子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再次回顾知识。

  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学生热情很高,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较融洽等,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遗憾之处。在教导朗读时,我做的还欠到位。过分重视停顿,而忽视句子本身的连贯性,反而失去韵味。

  教学这门艺术,真是学之不尽,更重要的是运用、反思再运用。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5

  《杨氏之子》一课,是一篇文言文,教学反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由于学生没有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故教学中,除了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以外,还应把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初步的学习方法。

  此文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洁,但语言风趣幽默。因此,教授此文不仅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在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一是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初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准、读通。我从学生的初读中发现,有的学生个别音读不准确,有的学生的节奏不准确。针对这些情况,先正其音,例如,“诣其父”的“诣”正确读音为“yì”,多音字“为设果”的“为”读作“wèi”,多音字“应声答曰”的“应”读为“yìnɡ”。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我再着重强调节奏的准确性,不然意思就有可能理解有误,例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多学生读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其实正确读法应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当然,我要为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读: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其间要停顿。就这样学生逐渐读得字音准确,节奏顿挫得当。

  二是细读,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作为这个阶段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内容,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弄懂课文的大意。对于难以把握准确的字义,我在巡视中随机点拨,如,“设”是“摆放,摆设”的意思,“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禽”是“鸟”之意。这样学生就很快读懂文章的大意。而后,把握文章的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熟读,深入理解,鉴赏领悟,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环节的法宝,对于我来说,就是让学生“熟读”继而“成诵”。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的灌输式的讲解,不如学生自己“以读促悟”。举个例子来说,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为设果”是省略成分的句子,若不能熟读理解大意,学生很难弄懂“谁为谁设果”。学生在熟读弄懂大意的基础上,很容易明白是“杨氏之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样再去品赏人物的语言,领悟杨氏之子“语言幽默,风趣机智”的特点也就不难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对了,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6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样的文章,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读起来也很难,因为它不同于我们普通的现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需要指导学生的断句,需要指导学生的背诵。我能感觉得到,教师执教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让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和我们课标相吻合。

  赵主任的点评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从学生的书写出发,点评了王老师的课程,并且给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个人的看法:类似于这样简短的文言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后,考虑是不是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压缩课堂时间,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让学在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意思。但是个别字的意思需要重点指导。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7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围绕这个目标,我确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导入时,我由罗斯福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让学生对比今天的课文与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何不同,从而引出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孩子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参照教参,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文意,体会故事中杨家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细读课文发现,本课体现的不仅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教养、礼貌。因此在学生体会了杨氏之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之后,我又设计了问题:杨家孩子不仅聪明,还是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课文什么地方能体现出来呢?我又引导学生,你家里来了客人,你怎么做呢?学生马上找到了四个地方:

  1、“为设果”,客人来了,赶紧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礼貌;

  2、“果有杨梅”,端出的水果还不止一种,很热情。

  3、把孔君平尊称为“夫子”,有礼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闻”两字,语气婉转而又不失教养。学生体会得快而且非常准确。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在拓展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语,体现语言的艺术的环节,因为这个离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满兴趣。回答或幽默风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满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时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五、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而孩子们又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看插图、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用上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即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8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虽然在此之前让他们背诵过《论语》,他们也接触过一些有关“古典”的东西,但那毕竟已经经过今人的改写,从表达习惯到价值取向,都已经是符合我们现代人口味了。对于不知文言为何物的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能领略到其中的意蕴吗?特别是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如何让他们一触即通呢?

  在去年,去舟山听过浙南沿海地区的赛课活动,其中我们温州平阳的一位李老师上过此课,印象特别深刻,觉得这些课都适合于模仿。有同事还刻录了他的课堂教学光盘,于是就决定照着他的设计来演绎自己的这一课教学。

  周日在家中,将他的课堂录像反复看了两次,播放、暂停;暂停、播放,让儿子帮忙按遥控(他很乐意呢),自己则不停地琢磨。不过,因为消化的不是特别好,在今天的课堂上还是觉得生硬。因为请了一位小姑娘来听课,她也感觉我对古文教学没有古义,太过于现代化了。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是好一些,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古语评价,那么就会润色不少。

  记录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

  师:知道文言文吗?(生:知道)你觉得他有什么特点?

  生:读起来特别有趣,很短。

  师:文言文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比如我们问:你吃过饭了吗?文言文可

  以怎样说?

  生摇头,有人乱猜一通。

  师:可以说:饭否?简练吗?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生:吾。刚刚背过“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不错,联系旧知,反应敏捷。那么你呢?(又摇头),是“汝”。“我们”在文言文中是“吾等”,那你们呢?

  生:汝等。

  师:这下反应快了,不错。那么现在觉得文言文有趣吗?(纷纷点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是——生读:“杨氏之子”。

  师:看题,你觉得哪个词说明是姓杨的人家?(杨氏)整个题目作何解释?“之”就是?(孩子们说出意思。)

  师:有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怎么介绍?

  生:黄氏之子;罗氏之子;陈氏之子;黄氏之女(真好!)

  (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兴趣很重要。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不是很难,那么以后就不会觉得恐惧了。我自己对文言文就是超级恐惧的。这样的心理不能让我的学生出现,尽量少出现。)

  二、朗读是关键

  在教学时,我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首先让他们自己读,学习生字,通过对“惠”的学习,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通假字”,通过对“禽”的学习,明白文言文中“禽”和“家禽”的区别。

  其次,指名读,了解孩子们读文言文的情况。

  再次,范读。范读时让孩子们划出老师读的和他们读的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孔君平/诣其父;二是孔/指以示儿曰;三处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用以下面理解学习课文用。)

  接着,领读,读着停顿。文言文中间的断句显得尤为重要,若断句不当,意思可能相差甚远。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重点理解,初知大意

  师:这里为什么要停顿呢?你能自己读读课文,结合注释,一边读一边想,

  解决这个问题吗?(生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一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停顿是表示说孔雀是夫子家的鸟,而不是指夫子的家禽。

  生:“孔/指以示儿曰”孔后面停顿,这个“孔”是指孔君平,所以后面停顿。

  生:“孔君平/诣其父”这里是指人,这个人名字叫“孔君平”,所以停顿一下。

  师在孩子们表述的时候加以引导,这里的语言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因为孩子们表达得不够确切,也因为自己在这里对孩子们的预设不够到位,乱了阵脚。

  师:读着读着,我们发现故事就是设置了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就是——(生读:“孔君平/诣其父”)师:结果呢?生继续:“父/不在,乃/呼儿出。”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孩子们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意思。

  (通过停顿的理解将课文的意思解读得十不离九了,这样的理解在师生的对话中一步一步深入。)

  四、走入对话,体会精彩

  师:“父不在,乃呼儿出。”,于是就有了对话。那么读读对话,你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我知道:“此是/君家/果。”这是说,杨梅是杨氏家的水果。(师的提示下表达的比较完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孔君平是跟小孩开玩笑,拿同一个“杨”来逗杨氏之子。(读读这话。)

  师:不错,读出了言外之意。那么小孩听懂了吗?所以他如何回答?生齐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我们来对一对。我说:果,你对:(生:我对禽)……

  生:也用姓氏来开玩笑。孔君平姓“孔”,那么就说孔雀。

  师:还有呢?(生有些困难。)你看,孔君平语言中有“未闻”吗?加上有什么好处?(让两个孩子起来,一个加“未闻”,一个不加“未闻”,与老师对话,让全体孩子比比那个句子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感觉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文言文的理解似乎并不是很困难,初次教学虽然有了录像观摩,却还是没有一些经验。但是孩子们还是能通过读、比较来发现,来理解。真正体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

  师:九岁的孩子能够如此对答,真的让我们佩服,难怪课文中也要这样夸奖他——生读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师:在文中,你还发现他很聪慧的地方吗?

  生:父不在,能设果,招待客人,很聪慧。

  生:应声答曰,他的不假思索,看出很聪慧。

  (这样的发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也与文本有了一定的共鸣。)

  五、迁移运用,深入对话

  师:这样聪慧的孩子,如果能去拜访一下真是太好了。如果有个姓“李”的人来拜访他(孩子们马上说:李白,我同意了,不过,现在想来不能,朝代相差甚远。),该怎么对话?

  生……

  师用不同的“柳树”的“柳”;“兰花”的“兰”;“梅花”的“梅”来进行迁移,学会流利地对话。

  (这种迁移运用不但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即使运用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后记:初次文言文教学,虽然粗浅,但是总算比较满意。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这点能够出色地完成了。至于中间的环节,还需要自己多多磨炼。因为时间紧迫,后面介绍《世说新语》也没了,还是很缺憾!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9

  《杨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入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交流,说说论语中的一些积累。我说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以找准突破口、激起学生兴趣为重点进行备课和授课。

  完成导入后,我以学生自读多遍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语言方式与课文内容,并请部分学生示范朗读,相机进行指导,并引出两个多音字“为”、“应”的读音规范。

  紧接着,我通过范读、领读、划出分节线后自读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 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要通过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 孔 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 孔 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是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能让孩子们用文言文演一演,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二、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总算把短文读流畅了。虽然这个时间花了将近半节课了,但孩子们仍然读得饶有兴趣。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学生理解人物特点后,我适时问道:你觉得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甚聪慧?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样孩子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在教学小结时,我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有所期待!

  在今后的课堂上,将主动权交还学生是我将继续努力的方向。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0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世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差别较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所以学习时有一定困难。因此,先把文章理解清楚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学习古文,最重要的莫过于养成吟咏诵读的习惯。读,既是方法,又是目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高声诵读,精心品读,边读边想象,真正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独出神”。

  三、特别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精心培植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不但能感受文言文的新奇,而且能感受它的奇妙,这样才能产生对文言文的更深层次的喜爱。

  我希望学生在经历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后,能喜欢上这样的语言,从而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诗文中汲取典范的、优美的、精炼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方式,为丰富自己的语言打下基础。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1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个练习情景,用“张”“李”“刘”等姓氏来替换孔,如,张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另外,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调控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专心听讲,这真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4-22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4-21

《杨氏之子》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9篇)05-17

杨氏之子说课稿05-14

杨氏之子作文07-01

杨氏之子作文01-30

《杨氏之子》说课稿12-18

杨氏之子作文【推荐】07-01

杨氏之子作文【精】07-01

【荐】杨氏之子作文07-0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