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4-10-20 10:28: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地位及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近现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总结,又是“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背景。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并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根据新课标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交战双方、性质、结果及以及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3、通过评价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观察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构建本课知识树,探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战争的性质、后果和深远的影响。

  2、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

  3、通过图片欣赏,观看影片,焦点关注,时事报道等活动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2、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大战的性质及大战结束的原因。

  二、说学情

  年龄特点:思维敏捷、积极性强、好奇心重,关心国内国际局势。

  具备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和简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待事物基本上能辨别是非,但不够全面 ;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通过6W法、阅读分析法、情境体验法、归纳构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法

  通过学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一)图片导入、情境激趣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一)图片导入 、情境激趣

  通过现代战争的图片展示,导出发生于1914-1918年燃遍全球战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用6W法(原因why 、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经过what、性质结果影响how)自学“一战”的基本概况。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设置了“时事报道”环节:

  小组合作后,学生派代表以记者身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进行报道,增强故事性,让学生明白萨拉热窝事件是大战的导火线,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此外,还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 :

  1、探究问题一:“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得出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让学生对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探究问题二: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和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3. 探究问题三:“一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从各个国家的角度归纳概括得出答案,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并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 探究问题四:“一战”的性质和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一战”爆发的原因,参战国的性质和目的.以及战争后果等方面出发,分析得出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战争的深远影响是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战争是一场罪恶的战争,同时它也改变了国际格局。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通过观看《凡尔登战役》 视频,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让学生树立和平的意识,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我通过以上途径来突破本课重难点。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让学生自己用知识树归纳本课知识点,建构本课的知识框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主动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规律性认识,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一二三四”总结本课。

  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适应现代课程观要求,发挥历史的现实性功能,拉近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距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

  五、教学反思

  1、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2、讨论的重点还可更多地放在结合实际方面。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斩首”行动等,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恐怖行为?个人所进行的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性质一样吗?对现在美国的行为如何评价?

高中历史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三、教学要点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新课讲授】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曾经发生国哪些的反英斗争?

  生: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师: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蒙巴顿上任。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印度与巴基斯坦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2月7日双方停火,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现在的孟加拉共和国。

  2、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印度的'科学技术人才十分丰富,每百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3329人,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连续10年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1997年间,更是平均达到了7%。据统计,到20xx年,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450亿美元。

  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师:新加坡、韩国抓住机遇,大力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师: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等。

  1952年爆发了“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埃及独立,纳赛尔当选为总统。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

  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国际通航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从埃及撤军。次年3月以军也从埃及撤出。

  师: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0多个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第四阶段,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在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第一个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消除,这揭开了南非历史新的一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师: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及运河区主权进行了长期斗争。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主权。至1999年年底,巴拿马已完全收回运河区的主权。

  【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生: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布置作业】

  思考:印度与中国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请问印度与中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高中历史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应聘高中历史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罗斯福新政》。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罗斯福新政》出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的第六单元第18课,本课主要内容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采取各项措施,使得美国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开创了影响后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本课承接17课的经济大危机,同时为后面学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罗斯福总统的人格魅力,学习其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的精神。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新政的具体内容及影响,理解新政的实质。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提高分析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程内容,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能够培养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的制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二、说学情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对教学非常重要。高中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抽象思维阶段,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但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缺少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

  知识水平上,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这种问题还没有办法看透,无法系统性梳理课程脉络。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深刻剖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此阶段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感到愉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史料分析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情景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了小组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良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向学生展示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的社会现状图片,询问学生图片反映的内容,提问同学知道美国之后采取了何种措施,摆脱了经济危机?带着问题,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尽快将思绪引回课堂,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讲授

  在新授环节,我将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一:分析背景,临危受命

  我将通过视频展示经济大危机下的美国社会情况,提问学生: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从教材中找出并归纳出罗斯福实施新政的背景是在经济大危机引发社会危机,而胡佛政府的做法无法挽救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分析教材,归纳概括能力。

高中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2课。主要介绍了在古今中外各国水路交通的代表性成就和交通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交通变迁有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了解我国交通的突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而且已经学习过不同时期中外水陆交通的突出代表,但是缺乏系统梳理,也不清楚交通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了解交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观念。

  2、通过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各国水陆交通代表性成就,加深时空观念。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我国古代水陆交通的突出成就,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古今中外水陆交通的代表性成就。

  难点: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并请学生一起来猜一猜,它作何用途?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从古至今水陆交通是如何发展的,这些发展又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导入的方式能够为课堂制造悬念,烘托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首先,我会展示古罗马道路示意图和秦直道示意图并提问:古代的中外各国有何代表性的道路,是什么促使人们修建道路的。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后,我会继续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古代中外各国开凿了哪些著名的运河?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强调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重要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课本内容的方式,提升学生归纳、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对于这一部分,我会首先展示纪录片《新航路开辟》片段并提问:古代中外各国人民对海运的探索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一步展示《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线示意图》,引导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世界海运航线中最为繁忙的运河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我会强调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国际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和图片,直观呈现历史信息,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也能锻炼提取、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引导学生回忆工业革命中交通部分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我会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交通工具上的突破,这一时期中外各国的水陆交通有何发展。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的方式,形成知识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我会呈现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的史料,请学生结合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展开五分钟讨论,讨论内容为:交通给社会变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历史的能力。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能力,深入理解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保证我本课的教学质量,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课下观看纪录片《超级货运》并思考现代的交通有何发展?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首先我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主要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早期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下启西方对中国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变动,是本单元的重点。而要系统的学习本节课,不仅需要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本课知识容量和复杂度比较大,所以在授课时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本次说课,我采取了分课时的方法,侧重在前两子目——蒸汽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高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因此,在授课当中我会运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掌握和区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史料的分析,提升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图片辅助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在对教材、学情有整体把握之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谈一谈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谈话导入法。

  我会通过精炼的语言进行介绍:恩格斯曾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提问学生: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平静下又隐藏着怎样的巨大进步?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和提问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背景

  我会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视频《历史纪录片——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在英国轰轰烈烈的开展?由于这一问题涉及角度较多,我会引导学生从劳动力、技术、市场和资本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为技术改革、机器发明提供可能);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扩大。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2.成就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结合教材得出,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并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蒸汽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又有什么影响?学生根据史料可以明确:“万能蒸汽机”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二)进入电气时代

  1.背景

  这部分是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因此我将采取史料分析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相关史料,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什么西方国家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呢?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及科技层面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配合教师的讲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2.成果

  我将创设情境,通过大屏幕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跟我一起走进世界博览会观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会提前把学生按照电力、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分成三大组,请学生在观看后以历史导游的身份,分组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

  在三组代表介绍完毕后我进行总结:内燃机的发明经历了煤气、汽油到柴油的发展历程,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台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内燃机的发明还带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化学工业的成果有诺贝尔发明的炸药等:新材料有塑料、人造纤维等。

  结合这部分内容我会适当补充讲解诺贝尔文学奖,加深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更加全面的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因此我会先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思考:两次工业革命都对整个人类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之后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8分钟时间结合教材进行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资本主义加紧对外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另外,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多集中于重工业部门,因此加速了生产的集中,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我会利用板书进行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请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两次工业革命成就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演变。通过梳理制度变化的原因、内容,明确制度创新的脉络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一年级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均有所提升,通过初中的学习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学习本课,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加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同时,高一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积极性比较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及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明确自秦汉以来选官制度和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过程,掌握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理解两税法的背景。

  2.通过创设情境和分析史料,辩证看待科举制和两税法的影响,增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3.理解科举制对后世选官制度的借鉴意义,以及赋税制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体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难点】

  辩证看待科举制和两税法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诗歌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诗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并顺势引导提问诗句描绘的是哪一制度?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及其政务机构又是如何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呢?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诗句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快速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选官制度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隋朝以前,历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百家讲坛》中关于九品中正制的相关内容片段,讲解并提问:九品中正制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到了隋代,此制终被废除,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其答案进行总结,从而得出九品中正制废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官僚体系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隋朝统一后,由于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也难以为继。

  接下来我将继续进行提问: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那么科举制是什么时候逐渐发展且日趋成熟呢?我会让同学结合教材进行总结,随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唐代长安大雁塔图片以及科举制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科举制的内容及影响,学生根据材料不难得出科举制包含进士与明经两科。对于科举制的影响,我将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总结得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但是科举制也存在弊端,其考试的科目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视频和史料,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二)中枢政务机构

  对于这一部分我将着重讲解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划分,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的方式进行讲授,首先我会提问同学这样的问题:如果当时南方出现洪涝灾害,地方需要向中央呈报灾情,其申报流程及所涉及部门是怎样的,由此引出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划分。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的呈现,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赋税制度

  这一部分我会先带领学生回顾租庸调制的相关内容,之后出示《资治通鉴》中的相关史料并提问以庸代役到了后期无法顺利实行的原因,学生根据史料可以回答出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安史之乱后政府随意征税,项目繁杂,租庸调制无法继续维持。教师对同学的答案进行总结后顺势引出两税法的实施并呈现关于两税法的相关史料,请同学担任历史讲解员讲解两税法的具体内容。

  最后,对于两税法的影响这一部分,我会呈现由汉至唐赋税制度演变的表格让同学观察赋税制度的变化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我将出示白居易的诗《重赋》,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讨论,探究两税法的利弊,之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帮助学生明确:两税法扩大了税源,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简化税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两税法之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在两税定额之外另定明目敲诈勒索,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讲解员环节的设置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小组讨论环节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辩证分析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

  2.作业:课下搜集科举制在清代之后发展的有关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高中历史说课稿7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上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下接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说教学

  (1)知识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三、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这些是内因。四、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主要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这一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民族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说教法

  提问启发,通过提问,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引出本节所讲内容。

  讲解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述解释,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讨论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

  说学法和学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六部分。

  说教学反馈及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设计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的练习,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说总体设计构想

  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高中历史说课稿8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习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高中历史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

  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

  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

  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

  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的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的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

  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一共两个框题:“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两个框题之间是因果逻辑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作为近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上承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下启现代新科技革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对两次工业革命已有了解,但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对社会的意义则认识不深,需要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合作,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理解工业革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提高分析史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纪录片和工业革命前后的对比照片,理解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本课,深入理解生产方式变化导致的生活方式变化,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利弊。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出现以及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

  【难点】

  生产方式导致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我会给学生播放劳工号子《The Work Song Nanocluster》,让学生思考:这种流水线上的劳工号子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听歌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部分。

  (一)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对比图,提问学生: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明确: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工厂替代了工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紧接着,我会提出示英国工厂制度的相关史料并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工业革命后的劳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工厂取代工场是生产力的变化,工厂制度的诞生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度的`发展也使得生产过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便于集中管理工人等,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空下的生产方式变化。

  (二)中国近代工业

  首先,我会出示我国洋务运动时期的相关史料并请学生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思考:我国的近代工业出现在什么时期?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有谁?标志性企业有哪些?学生交流发言后,我会总结:我国的近代企业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有张謇、范旭东等人;标志性企业有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永利碱厂等。世界工业革命也影响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分析和复习旧知,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理解和对旧有知识的回顾。

  (三)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相关史料,请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好处?并由学生扮演19世纪的伦敦市民,我扮演小记者,分别从城市、交通、人口、乡村、观念、教育等几个领域的变化采访学生。通过学生回答可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运河、公路、铁路交通发展迅速并形成水路运输网,出行便利;人口快速增长;城乡差距不断减小,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初等教育得到发展。

  接着我会提问: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它有没有什么消极影响呢?并在多媒体上展示电影《摩登时代》的相关片段,请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5分钟的探究: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哪些?工人阶级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最后,在学生讨论发完言后,我会总结: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业化推动了城市、交通等多方面的发展但也造成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和阶级对立严重。

  【设计意图】史料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本课教学效果,我会采取问答方式加以总结。

  2.作业:请学生搜集工业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变革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古代非洲与美洲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教材通过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介绍了古代非洲和美洲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感受世界文明多样性。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有所把握,对世界充满兴趣,但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比较陌生,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区域范围,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入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成果。

  【难点】

  影响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胡夫金字塔图、阿兹特克太阳历石图,并引导设问: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在学生明确答案之后,我会继续引导设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文明?除了这些成就之外,古代美洲和非洲还有哪些文明成果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非洲文明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非洲文明之旅》的片段,请学生思考:非洲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可以结合视频明确农业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非洲文明的产生。紧接着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古代非洲的国家》,请学生找出非洲有哪些重要的文明。帮助学生明确东北非、西非和南非出现的多个国家和文明。

  之后,为加深学生对这些文明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马里国王曼萨·穆萨》《阿克苏姆王国遗址》等图片和《全球通史》《非洲古代王国》等史料,并将学生以教室座次为单位分为东非和东北非组、西非组和南非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这些地区的国家发展概况。从而明确:东北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在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而且对外贸易发达,与阿拉伯、波斯、印度甚至中国都有贸易往来;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三个国家都拥有丰富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贸易,极其富有。它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南非地区11世纪末由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在其统治之下。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进一步补充,帮助学生明确马里、廷巴克图和桑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难点。

  (三)古代美洲文明

  首先,我会结合大屏幕上的农作物图片,为学生讲解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这些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独属于美洲的农作物为美洲地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之后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在此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其次,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和纪录片《失落的美洲文明》的片段,请学生结合图片和纪录片,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归纳概括美洲文明的具体表现,并以历史放映室的讲解员的身份进行介绍。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呈现情况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加强对不同地区文明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烘托课堂氛围。

  (三)条件

  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非洲史》等史料,请学生结合对各文明的理解,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思考,古代非洲和美洲出现文明的共同条件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炼铁技术的进步等。紧接着我会进行强调:在古代,文明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农业生产的,非洲和美洲文明也不能例外。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为自己喜欢的文明写一篇宣传词。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13

  一、学生情况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或者把历史课看成是故事课,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缺乏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者侵略的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本节就是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特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材目标的分析

  基于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理解中国无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不以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意志为转移的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教育。

  ②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因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也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③通过对无产阶级产生及特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国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起的条件;(2)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4、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法分析: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考虑如下:

  (1)这是时代发展对个人认知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传

  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主动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符合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3)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本课内容理论性强,理性分析多,需要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启发式教学总原则的指导下,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如下具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2)提问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将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3)讲解法:针对重、难点,通过一定的补充讲解,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和认识。

  (4)讨论法:通过讨论,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图示法。运用简单的图示揭示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方法和手段]:播放视频

  利用视频材料——《茶馆》中秦二爷的片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突出和突破重、难点

  [突出和突破重、难点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方法和手段]:

  (1)。创设问题

  为了达到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产生是不以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社会发展的教育。我采用提问法,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1:]你认为开办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2:]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否存在或具备这些条件?

  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归纳板书。

  2).组织讨论

  为让学生明白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具体

  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努力,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组织讨论。

  [讨论:]有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吗?

  [突出和突破重、难点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和手段]:

  (1)、媒体展示图表、地图、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完成图表。

  (2)、根据图表、地图、图片设问

  展示图表、地图、图片,根据图片设计相关问题,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从图表、地图中归纳隐藏在其中的信息,主要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识图能力,以及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和迁移能力。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讲解。

  [问题1]:根据图表和地图,书本P40页材料,以及产生条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特点?

  在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

  妥协性和软弱性产生的原因,有表及里,寻找根源。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

  境出发客观、辨证、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2]:结合材料,思考民族工业破产、倒闭的原因?

  [问题3]: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压迫和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如何面对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问题4]:民族工业在资金、技术有什么特点?

  [问题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产生的根源?

  (3)用简单的图示,揭示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即民族资产阶级与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展示图表,

  (2)培养学生识图、读图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无产阶级的特点。

  第二,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补充完整。如果学生还是无法自己完成,可以设计问题,大家交流,在与教师的交谈和启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

  [问题1]:中国无产阶级分布在几种企业中?其中哪一种企业出现的最早?从产生的时间看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同?无产阶级分布在这些企业中说明了什么?

  [问题2]:分布地点有何特点?从来源看有什么特点?

  [问题3]:和民族资产阶级受的压迫一样吗?

  3完成课堂练习,检测课堂效果

  4归纳总结,重在把本节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延伸课堂内容。

  5板书设计【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说课稿15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来自xx,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 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 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 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步 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

  (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 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 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 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 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 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 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 、希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二、希腊城邦制度——社会环境

  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重要保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习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高中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说课稿03-04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11-20

高中历史《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说课稿02-20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两极世界的形成》12-16

高中历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说课稿02-20

高中历史总结02-25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30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05-05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07-14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