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26 12:03: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节课是人教版中职数学(必修)8.2.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第一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教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2任意角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的符号教学难点: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知识目标 1);,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4、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转化的思想,

  (2)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三说学法

  通过对已经掌握的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引导出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符号,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会从现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 逐步加强,层层深入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1引入: 练习:sin300= cos300= tan300=

  那么3000,300000呢?

  复习提问: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

  cosA=对边/斜边

  tanA=对边/斜边

  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2逐步拓展: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 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设a是一个任意角,它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在终边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a,b),它与原点的距离r=>0,

  表示三角函数;sin=, cos=, tan=,

  (1) 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 sin=,

  (2) x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

  (3) ,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

  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

  从而得到

  知识归纳一: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 ,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3例题讲解

  例1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独立动手完成)

  知识归纳二: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例题变式1, 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a,-3a)( 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归纳三: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 sinA=0.2 求cosA,tanA

  求cosA,tanA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4随堂练习

  1、若,则在( B )

  A.第一、四象限 B.第一、三象限 C.第一、二象限 D.第二、四象限

  2、角终边上有一点(a,a)则sin= ( B )

  A. B.-或 C.- D.1

  5小结:

  1、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 会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

  6课堂作业P100 1,2,4

  (学生演板,教师讲解)

  课后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必作P23 1,2,3 练习B

  五板书设计

  课题引入定义例一例二

  小结

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切线的判定》。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九下第三章《圆》第五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和圆相切的条件,并为探究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而作准备的,它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2、本课主要知识点

  (1)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

  (2)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3、教材整改

  结合教学实际及中考要求,我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调整。当探究出判定后,为了提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我特增加了例1和例2,让学生总结出"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常常添加辅助线的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达到学以致用。

  同时我对学案也作了调整。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能力

  学生已经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的知识,与圆有关的性质,切线的定义,切线的性质等。

  2、已有的数学能力

  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基本的作图能力等。

  3、已有的学习能力

  预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讲解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评价能力等。

  三、目标、重难点分析

  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在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设定,它的设定一定既符合大纲的知识、能力要求,又要平行你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承上:它起着承载知识的生长点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这些目标针对你的学生一定是最能实现和达到的;启下:它起着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起点在何处,这个起点是否针对了你自己将要面对的本堂课的学生,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还决定了你的整个教学设计如何来落实完成知识、发展过程、突破能力。

  本课时内容都是围绕切线的判定来展开的,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突出措施:学生通过所选取的四个图形,以问题链的形式,并结合已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定义,以小组内交流,组间互评,老师点评等形式得出判定。并全班齐读判定,勾画圈点关键词。并让学生回顾切线判定的另外两种方法,加深对判定的理解记忆。

  2、教学难点:

  由于圆这一章内容平时生活中见得比较少,切线又比较抽象,所以基于学情我确定如下为教学难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

  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

  突破措施:主要通过将问题细化,通过在学习准备中提前抛出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学习、练习、学生板演、学生讲解等方式突破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以学案为载体的DJP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帮助学生课堂讲解,并赋以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还结合了启发、讲解、评价综合的教法。

  学法上:充分发挥小组作用,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讲解,再面向全班讲解,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采用以学案导学的`DJP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六个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达标检测】

  1、判断直线l是否是⊙O的切线,并说明理由。

  2、如右图,∠AOB=30° ,M为OB上任意一点,以M为圆心,

  2cm为半径作⊙M,则当OM=________时,OM与OA相切。

  3、如右图,AB是⊙O的直径,∠ABT=45° ,AT=AB.

  求证:AT是⊙O的切线。

  4、如右图:已知直线AB经过圆O上的点C, 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圆O的切线。

  设计意图:

  (1)、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为学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作知识准备。

  (五)课后作业

  C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2

  ②课本P129习题1

  B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1,2

  ②课本P129习题1,2

  A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2

  ②课本P129习题1,2,试一试

  ③上网查阅整理切线在判定在相关资料,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六)板书设计

  优美清晰、图象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板书,它从静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板书如下:

  §3.8 切 线 的 判 定

  一、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

  1、直线与圆只有唯一的公共点;

  2、圆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半径的外端并且与半径垂直的直线与圆相切

  二、内切圆的定义三、反思小结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在学案的具体运用中,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思考完成学案,为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讲解做充分地准备。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案或小组统计等方式了解学生依案自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精讲。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借助小组的量化评价体系,给每个小组打分。

  设计意图:

  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是教师启发、引导、讲解、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与方案。

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个展示的机会,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感到非常荣幸、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选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下面我将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对一次运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用一次函数将上述几个数学对象统一起来认识,发挥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领作用、之前已经用两课时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本节课是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2.学习利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现实化的实际问题背景,反映祖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完成、首先请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1)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刚学过的一次函数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并且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很熟悉,因而缺乏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或者只是机械地背记结论,所以我从本课引入部分,就力求能马上吸引住学生。通过对一道七年级课本中曾经解决过的问题的再认识,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使学生对老师是怎么迅速判断出方程组解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有了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插入录像2)

  二、循序渐进,学习新知

  1、进入新知的学习,我首先通过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在倍感新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本课新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下面请看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3)

  设计意图: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实现从方程到函数的转化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没有仅停留在两者形式上的转化,而是从实际出发,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变量,感受函数关系,从而自然实现了从二元一次方程,到一次函数的转化,突出了函数思想、

  2、下面请看学生如何“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插入录像4)

  设计意图:因为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所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得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我仍然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特殊图象交点坐标的含义,从而自然的从“数”和“形”两方面加深了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三、剖析例题,巩固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例题、(插入录像5)

  设计意图:例题仍然坚持了本课统一的问题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上学生分别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等三种方法求解了此题,并且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变量的取值范围和该如何画函数图象等方面都形成了讨论,接着由学生互相启发补充,予以解决、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对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关系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下面请看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加深认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6)

  设计意图:本环节照应了引入部分,既解决了当时提出的问题,又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加深了对方程组解的图形解释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为将来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并给学生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以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4

  这节课我执教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数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智障儿童,缺乏社会经验,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了解。培智四年级学生学习了1—10数序知识,但还没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这种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本节课主要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小面值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元、角之间的进率;

  2、会简单的取币、换币。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币值和商品功能,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懂得勤俭节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1、在活动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以及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兑换,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认知、活动、练习、总结四个阶段。在认知阶段,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掌握1元=10角。本课活动设计了“买票乘车,买门票,购物”三个环节。“买票乘车”环节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认识1元;“买门票”环节使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购物”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体会人民币的币值和商品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本课的练习设计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在认识人民币上的国徽图案,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在学习人民币单位时,要懂得节约不浪费;在实践活动时,教育学生要友好合作,文明购物。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数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22

  2x+y=40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

  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例1(1)方程(a+2)x+(b-1)y=3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b的取值范围。

  (2)方程x∣a∣–1+(a-2)y=2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的值.

  例2若方程x2m–1+5y3n–2=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

  例3已知下列三对值:

  x=-6x=10 x=10

  y=-9y=-6y=-1

  x-y=6

  2x+31y=-11

  (1)哪几对数值使方程x-y=6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的解?

  例4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9的正整数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

  习题8.11、2题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102页3、4、5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首先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而熟练的整式加减运算又是各种式的运算的基础;其次,对法则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积累探索式的运算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而且在运算中要遵循运算律,这为将来探究整式、分式的运算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综上可知,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课。

  本课时内容分四个层级: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同类项概念及其合并问题;第二,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到合并的法则;第三,运用法则化简多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向学生展示法则的运用价值;最后是练习,提供了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难易层次的练习和习题。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应该是:1.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法则;2.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学生分析

  从数的运算到含有字母的运算,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冲突。他们一方面感到好奇从而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抽象思维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操作、模仿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所以感到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机械死板、不会变通、屡错屡犯等问题。针对这个现实,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向抽象的字母运算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由枯燥的概念和繁琐的运算堆砌而成的数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能识别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数学思考:通过法则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象数一样参与运算,运算时应遵循数的运算律;通过合并同类项,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通过“同类项可以合并”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法则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教学流程图

  首先,我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课题:

  如图, 在一块长为x, 宽为y 的草地中间, 挖了一个面积为

  第一题用于巩固基本技能,第二题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任务不重,但对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效。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活动说课稿07-21

数学说课稿07-03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2-16

初中数学说课稿07-19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12-01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数学教学说课稿11-11

数学说课稿15篇11-17

数学说课稿11篇02-17

数学说课稿12篇02-1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