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认识说课稿1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 学生讨论、交流 。(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2.导入: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为什么要装在中心,不装在中心,行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车轮,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装车轴 。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 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1/2d
现在假如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
1、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
2、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断题:
(1)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
(2)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
(3)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4、操作题
(1)小明有一张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形纸片,你能帮他找到圆的圆形心吗?同时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2)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
5、扩展题:在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出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办法来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6、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比的认识说课稿2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10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4、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的组成。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二、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整节课以小朋友们为国庆节学校所举办的活动而积极准备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增进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
(一)创设情境,引出“10”
国庆节即将来临,学校为庆祝祖国的生日要举办放飞和平鸽的仪式。一3班的老师和同学正在为活动而做准备,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题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1、引导观察从主题图发现了什么?并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初步认识10。
2、多媒体情境:吴瑾同学为学校准备了一大堆气球,数数,是几个?怎么数的?
揭示课题:10的认识
3、动手操作,从学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联系生活,找找有关10的事物。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由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个环节,通过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找找身边的“10”,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有关10的例子,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1、多媒体情境:小朋友们已经为学校的布置折了9朵花,这时陈丽同学又折了一朵,现在有几朵呢?(思考领会,9添上1是10)
2、多媒体情境:礼仪小天使排队(结合练习九第1题)
小天使们按号码排队,可其中的几名队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你帮帮他们!
(为了帮助他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多媒体的演示,体验成功的喜悦。从中掌握了1-10的顺序。)
3、多媒体情境:学校演播厅里正在准备试播,一起倒计时。(结合练习九第2题,倒数10-1)
4、多媒体情境:郭名负责清点乐器队的人数,可发现打鼓队和敲锣队中的一队人数给少了,是哪队人数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动情境的营造,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热情,积极参与学
习活动。在解决情境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组成
1、多媒体情境:林可看大家准备得很辛苦,便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要个伙伴们喝,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想分为两个袋子装,她可能会怎样装呢?
2、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不同的分法。(结合汇报情况,多媒体演示10的组成)
4、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10的组成?
5、游戏:师生互动老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合起来是10。
(从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都体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已有的数的分成经验,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并在游戏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五)学写“10”
先让学生观察后说说10的书写,后由老师讲解示范,生练习在田字格写10。
(六)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边做拍手游戏边念儿歌,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比的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8—9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教材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的、万级和个级末尾都含0的、万级和个级中间含0的三个数,教学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数字卡片,一张数位顺序表,小信封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万数,今天我们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2、复习千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方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贴在黑板上,问:这是一张什么表?(数位顺序表)
……
万级
个级
……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哪些同学能闭着眼睛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说出来呢?(学生背)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如何分级的?(四位一级,分为个级和万级。)
3、谁能把这个数准确地读一读?
第1个数(34000000):指名学生起来读,并提问:你读得又对又快,你读数时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加个“万”字;末尾的零不读出来。)
第2个数(80050000):同桌之间相互读,再指名读。
(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3个数(57960000):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藏着一些数字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个数个级上的“0”拿走,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四个数字,与前面万级上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数考考大家,谁愿意?(盒子里不出现“0”。)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操作:指名1位学生上来抽出4张数字卡片,放在数位表上(个级上),从个位放起。
(1)提问:
教师板书这个数,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你能读出这个数吗?指名读,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
(先分级,然后按数位顺序一级一级读,万级后加读“万”。)
(3)全班一起读一遍,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
(4)还想再来抽一次吗?拿出口袋里的8个数字,指名进行第二次的抽数字卡片游戏。
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小声读一读。
(5)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生一起把这个数写下来。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师:刚才大家抽卡片的积极性这么高,看得老师的`心也痒痒的。这次愿意把机会给老师吗?
教师悄悄地把多个“0”放进盒子,抽取数字卡片。(各级末尾有零的数,如:9308000)
(1)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你会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读一读,写一写。
多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并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提问:老师抽了这么多的零,你们怎么一个都没有读出来啊?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在这个数下板书: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3)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书这个数,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板书:要读)
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4)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这个数写下来,和同桌读一读。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板书:只读一个零)
3、让学生上来操作,再次抽取数字卡片
(1)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数,想一想这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请你自己轻轻的读一读,并写一写。
(2)交流: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读的?这里的零又该怎样读呢?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总结读法:
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那你们会写数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相关商品图片及价钱,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一万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万六千元
3560000
二十万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万零六百元
10600
2、师:老师还了解到了20xx年江苏省在校人数的信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20xx年在校的大学生有八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中学生有四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人,小学生有五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人。
问:这里的三个数都比较大,你能正确地写出来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学生写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写在自备本上。)
3、师:老师还收集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信息,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张家港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学生自由轻声读,再指名读一读红色的数。
(1)张家港市的总面积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已达到173146户。
(2)万红小学占地总面积为1866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7378平方米。最近,学校投资191772元,为全体教师和班级更换了新电脑。
4、动手操作。(思考题)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80088008
88000808
(4)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80080808
80800808
每个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摆出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5、抽奖小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摇奖吗?(课件出示一个不断滚动的计数器)在每个信封的背后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你的摇奖号码。这里的号码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的号码与电脑上的数一样,说明你中奖了。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第1次:教师抽奖。
第2次:学生上来操作,他们自己喊“开始与停”。
…………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比的认识说课稿4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课程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教学策略四个方面来说说本单元教材的内容。
一、课程要求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
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
难点: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各知识点的教学策略:
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百个百个的数”, “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 “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 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xx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
数位相同时从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 ,8大于6 ,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例如:1008和987 。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先复习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增加迁移效果。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口算方法。同时特别关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方法,为学习整千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作铺垫。在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个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者小棒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我想:无论是数的认识的教学,还是其他知识的教学,只要从实施素质教育这个大处着眼,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些小处着手,课堂教学效率必定会提高!
比的认识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
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从农村远程络上下载了一些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进行动态演示模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课件出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辩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课件出示):会辩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成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笔、白纸等等。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从农村远程络上下载一些学生以前学过的图片(课件出示),我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接着我说:“今天,我们来这里还要认识几个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的什么样?住在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比的认识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小数,它是国标版小数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初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性质,小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是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教材先出示了几件商品的价格,通过“说”,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小数的认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需求。同时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初步掌握读写方法。接着教材通过在直尺上分别用分数、小数来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长度,进一步明确几个百分之一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再让学生在直尺上表示7毫米和15毫米的长度,类推出几个千分之一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在次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随后的试一试帮助学生在比例题更为抽象的层次上理解小数与相关分数的关系。最后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准备按如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买卖商品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用“角”、“分”作单位,图中各种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学生集体交流说说每种商品的具体价格。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呢?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认识小数。这部分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学生所熟悉买卖商品的情境,建构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已有小数知识的回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动机。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例1,我首先让学生知道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可以写成小数0.01元。接着引导学生讨论:那么5分,4角8分分别是1元的几分之几,写成小数是多少元呢?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得出5分是1元的5/100,还可以写成0.05元;4角8分是1元的48/100,还可以写成0.48元。最后指导学生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先让学生试着读给同桌听一听,再交流读法,特别是0.48不能读成0.四十八。这部分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培养了学生知识类推的'能力。
例2,我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学生观察直尺,讨论交流得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再引导学生独立写一写:4厘米和9厘米用分数和小数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独立写一写,并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4 厘米是1米的4/100,也就是4/100米,写成小数是0.04米……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交流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突出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1毫米。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呢?写成小数是多少?学生根据两位小数的意义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得出1毫米是1/1000米,可以写成0.001米。随后我引导学生独立写一写7毫米、15毫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写数,交流得出7毫米是7/1000米,即0.007米;15毫米是15/1000米,是0.015米。在交流的过程中适时指导三位小数的读写方法。这部分教学通过采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的类推,使学生逐步对小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例1、例2,同桌讨论自己是怎样理解小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并交流得出了小数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自主探究,结合例题,使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根据以上内容,我准备在实践练习中安排以下内容。
1、读出或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表示几分之几。学生互相读一读,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试一试。我先让学生说说每个图形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多少份?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填写并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练一练。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集体交流。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母与进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4、单位换算的题目。我先让学生说出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回顾交流。再引导学生独立填空,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改写时进率的重要作用,特别像23毫米=()米这样的题目,更应让学生多讨论理解。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1)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买卖商品这一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2)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认识小数的意义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交流时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逐层深入,各有侧重点。(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最熟悉的商品价格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比的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习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提供了直观材料,并且安排用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激起了学生对探索新知的强烈渴求,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0-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还有哪里是1厘米?让学生尝试着归纳直尺上怎样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动手剪1厘米的绳子,与图钉比较,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0---5、4—7各是几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许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或者尺子没有0刻度的情况,这里进一步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测量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在学具或身体上寻找物体进行的练习。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比的认识说课稿8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认识”。它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能够理解整数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知道如何将物体按照所要求的分数进行平均分配。这都为学生学习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让学生用拍手的方式回答怎样平均分。当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的时候,用拍手不能解决,学生就会出现认知矛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怎样表示一半。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表示半个月饼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 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涂色部分所占总体部分,认识“几分之几”。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
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通过王妈妈帮双胞胎女儿过生日的故事导入,先将4个苹果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将2个小熊平均分成2份到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1/2(1) 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月饼,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试问孩子们刚刚一大一小的月饼能用1/2吗)
(2) 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 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4) 强化平均分 (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随机分给学生不同的纸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星形),折出纸片的1/2。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2。渗透单位"1"相同,则其1/2也相同,单位"1"不同,则其1/2也不相同。为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埋下伏笔。同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破重点。]
3、 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分数。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4)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5)教师引导像1/2、1/4、2/4、3/4、4/4,的数都叫分数,并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再次正确指导学生正确地写分数,读分数。
4、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 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 看分数,涂颜色。
(3) 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 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5、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计划预评估。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知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像1/2、1/4、2/4、3/4、4/4,这样的数都叫分数。
比的认识说课稿9
大家好,我是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文竹。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圆柱和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柱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主要表现在:“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这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圆柱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
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学情,我设计了前测题,如下:通过前测题①②③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柱有直观的认识,能从众多的几何体模型中准确地辨认出圆柱模型,86。2%的学生能列举出身边圆柱的实物。通过④⑤看出约有40%的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正方体的经验,通过用展开求面积、用底面乘高或转化的思想求体积等方法刻画圆柱。
(三)我的思考:
借助学生能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和学习立体图形方法上的经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数学思想探索问题的乐趣。
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情分析所呈现的问题,我确定“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为教学重点,将“圆柱的侧面与它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课题,建立模型
1、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进行回顾。接着说一说:“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找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再利用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从已学知识引入,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圆柱实物,进一步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2、做一做,感知圆柱特点——建立模型。
学生通过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师已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为各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袋:长方形和两组大小不同的圆,正方形和两组圆、平行四边形和两组圆。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利用四边形和一组适当的圆进行圆柱体学具的制作。
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既为后面的探究环节提供了学具,又经历了由“面” 到“体”的过程,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提供素材。同时“用长方形长和宽两种不同的围法所制作出的圆柱也不相同”这一直观现象,也为后面探究圆柱的高进行了渗透。
3、汇报交流中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长正方体认识时,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据调研学生会说:各部分名称、特征、表面积、体积等内容),那么圆柱我们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结合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板书)
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圆柱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之后,由教师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名称。
在介绍高时有意选取两名分别用同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围出的不同高度圆柱,提问:你们制作的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高不同。追问:哪里是圆柱的高?再利用课件加以演示 。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长、正方体的几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圆柱做方法上的引领。同时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二)第二环节: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掌握特征、 发现关系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就必须要先来弄清楚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四人为一组,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师出示合作提示:
(1)结合制作好的圆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说一说的方式,交流归纳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侧面与底面、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结合汇报内容进行课件演示。)
汇报(1):学生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汇报(2):在引导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这一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再通过出示挂面、牙签的图片与课件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接着展示“硬币、水井、小棒”图片拓展学生头脑中高的概念——厚度、长度、深度就是高。将圆柱的高的定义进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比的认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简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入册掌握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平行四边形平行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之中.有利于学生学会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二说教法
整个教学由复习引入、探究体验、实践应用几个环节组成。在复习引入阶段,使学生感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内在的联系,并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后面的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探究与体验阶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数方格。让学生体验光靠数方格的方法太麻烦,必须寻求一个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更简便的方法。由“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面积却相等?”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等于什么?第二个层次,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布置了两项任务: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2、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填好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目的更明确一些。然后,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巡视学生的操作,方法,并加以引导,把典型的方法几下来,我提前考虑到有这么几种情况,接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的准确性强调“平移”。最后,有老师的一个问题:“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结合报告单得出:面积没变,形状变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很顺畅的得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这样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亲身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第三个层次是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应用阶段,分为基础联系和拓展练习。在基础练习里,首先完成了例1,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然后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测量,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计算面积所必须的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去求面积。最后把平行四边形变换姿势,让学生准确的找到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完成做一做1、2题。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在拓展练习里,首先安排了判断题,选择题。通过辨析、选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底和高两个因素有关,求面积用面积单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是一组对应的底和高等知识。接着出现了一道开放性题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4平方厘米,他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数)。如果不限制小数呢?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最后出现了一道思考题”长方形框架,长15厘米,高10厘米,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会怎样?通过这一部分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
比的认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论总结》主要针对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具体内容是指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板块内容,在历届高考中均有涉猎。其中黑龙江省在新课改后进行的20xx—20xx年三届我们高考中,该部分知识在新课标高考卷中均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为4分;在其他地区的近三年高考卷中除了客观题,还以主观题形式考察过,所占分值最高达12分。所以,在高三复习中,认识论部分不容忽视,帮助学生理清认识论知识体系、夯实基本原理、辨清易混知识点至关重要。
根据以上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参照20xx年政治高考说明,结合学生具体复习完认识论后的知识掌握程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结合20xx年高考说明,落实认识论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20xx人类灭亡”的传言导入,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构建认识论知识体系,在学生情境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综合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理解国家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促进公民与国家和谐关系的巩固。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高考卷中认识论部分知识点的分布,进一步明确了本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设置依据:高考试题中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在这三个知识点中考察概率都很高,属于事故多发地带。
教学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设置依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方面表现,学生在材料分析中不易区分,习题训练过程中错误率较高。
以上无论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都需要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与之相配合。
四、说教法
在教法方面,考虑到高三年级学生的现状,应侧重于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国家政策,发展思辩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设置合作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科学的教法与学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最后我再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课程导入:
由“20xx人类灭亡”的传言情景设置并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板块图表导入新课。
设计依据:一是以众所周知的传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事物、明辨是非,不传播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谣言;二是因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和其他知识模块混淆,以图表形式出现,让学生进一步区分。
2、课程推进:
在课程推进过程中,为了使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提高课堂效率,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时政背景材料,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具体设置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考点扫描
学生活动:自主回忆自己所掌握的认识论的知识要点。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回答及时评价、总结,并把知识要点在黑板上落实。
设计依据:一是落实知识目标,考察学生有无模块知识混淆、记忆不扎实、知识漏洞等情况,及时查缺补漏;二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考纲知识范围,养成有针对性地复习习惯。
环节二:综合探究
学生活动: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背景、意义及实施过程。
并完成三个探究问题:自主探究一: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合作探究二:你赞同哪种观点?并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论证。
合作探究三:如果你是交通部门人员,能否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上述问题呢?
教师活动:出示三则新闻材料,针对学生回答引导、点评、总结。
设计依据:一是创设情境,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二是在学生综合探究过程中,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课堂小结:构建认识论知识体系
设计依据:一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各板块知识体系,防止混淆;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针对材料有目的性的调取知识。
4、课后巩固:实战演练,近三年高考真题训练
设计依据:对接高考,了解高考对该课的考查形式,有备而战,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言简意赅、直观系统、便于记忆和理解的板书设计。
七、认识论总结
本节课我根据高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认知规律,以新课改新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力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夯实基础知识,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能力有限,有不足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比的认识说课稿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1—9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活动,如平均分饼子、折纸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各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鼠妈妈分饼子的故事好吗?鼠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毛,一个叫二毛,哥俩长得挺机灵的,又非常喜欢鼠吃妈妈做的饼子。有一天,鼠妈妈做了4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吃,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子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鼠妈妈?第二天,鼠妈妈做了2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也来帮帮鼠妈妈?第三天,鼠妈妈有点累了,这天她只做了1个饼子,还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再来帮帮她?(半个饼子用数字怎样来表示呢?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数学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色彩鲜艳、离生活较近、有趣味性的故事感兴趣。本节课,我首先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求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鼠妈妈分饼子。
鼠妈妈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大毛连忙说:“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听也连忙抢着说:“我小些,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鼠妈妈看见哥俩互相谦让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说:“好了,孩子们,不要吵了,我来重新分吧!”鼠妈妈重新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她说:“这块饼子,你们一人一半,这种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平均分。”
2、演示鼠妈妈分出平均分的饼子情境图。
指出,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教师指导学生读、写1/2。中间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写分数时,应先写什么?(先写分数线,接着写分母、分子)
3、小组活动: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并用彩笔画上斜线。把学生折出的1/2贴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师折出的1/2。
(教学小结:本环节先让鼠妈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引发哥俩的“争吵”——都要少的一部份,达到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然后讲解分数各部份名称,让学生对分数的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1/2,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认识四分之一。
1、电脑课件演示,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提问: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读作什么?写作什么?
2、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刚才我们认识了1/2,1/4,认识了分数里的分数线、分子和分母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教师课件演示1/3、1/6、1/8等。
(教学小结:分数里只有1/2吗?于是我又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纸的1/4,告诉学生这也是一个分数。学生兴趣来了,噢,我认识两个分数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还有好多好多的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潮,为下一步教学的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于是接下的1/3、1/6、1/8等,学生一点就会,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巩固练习,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认识了分数,明白了怎样读写分数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老师出一些练习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练习区1、3、4、5、7)
(教学小结:一节课上到这,学生大体都会了,为了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四、智慧园:实践探讨,课后想一想。
妈妈买的一大块巧克力里有一样大的8小块,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3块,我吃4块,奶奶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学小结: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但是仍然不满足,于是我在最后的教学中,带学生到智慧园去闯一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几分之几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折出分数,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也真正上达到了预设目的。不过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在折分数时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折,而是不时的去指导,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比的认识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
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练一练
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比的认识说课稿14
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比的认识》这一节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内容,其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它对小学数学内容中除法和分数的概念联系起来,对小学数学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对教学目标分析:
1、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概念引出比的概念的探索过程。
2、感受比的概念与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会化简比及求比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中及合作交流中理解比的 概念及意义。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雨台小学六年级,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基础知识太差,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来教学。
四、对教学重、合作难点分析:
重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五、说教法: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放映出来,其主要采用质疑法和讲授法。
六、说学法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探究性学习。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出图意,然后小组内交流写出算式,小组汇报。师出示正确的算式,并得出结论:
2、出示几组生活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除法算式,得出得数。
3、学以致用,师幻灯片出示一个除法算式,讲述比的概念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4、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比。
第二课时:
回忆上节课内容。
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并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及求比值。
介绍“黄金比”的概念及生活中的“黄金比”。
比的认识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探究别的物质时,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在本节授课中,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分2课时完成: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课时,氧气的获得1课时。下面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2. 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二、教学方法分析 演示实验 、引导探索法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正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节课的学习就是采用演示试验、引导探索法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试验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我打算用联系实际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课题。上海市民去西藏旅游时,常感到胸闷,呼吸困难,也就是所说的“高原反应”,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氧气的性质。
1、 然后向学生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状态,并闻它的气味,根据集气瓶的放置方式,结合生活中养殖鱼需要输氧的情况,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阅读66页教材内容知道氧气的三态变化。
2、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比的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比说课稿07-01
《倍的认识》说课稿11-04
《认识角》说课稿12-06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11-10
《认识钟表》说课稿11-23
认识周长说课稿11-28
吨的认识说课稿11-23
吨认识说课稿12-01
认识时间说课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