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时间:2023-06-08 15:48:0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14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14篇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 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

  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2

  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学习、研究、应用。通过这半期的学习和与教师们的交流,下面谈一谈我对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做法。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小组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教师的角色转变开始,把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平等的合作参与者。从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3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美育的作用,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美学元素,也是中国人审美智慧的结品,学好字,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识字与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是教学的重点,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蕴含了不少美育的因素。

  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材文本是例子,是引子,鉴赏思路需要迁移至课外阅读文段。

  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审美创造与鉴赏,引导学生去领悟、去评价优秀的东西,进而产生自己个性化创造。下面将以识字与写字为例,结合教学经验,阐述对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的理解:

  一、赏心悦目形体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感慨:汉字好美啊,一笔一画、一词一句都有故事,处处体现着中国式的浪漫。在讲授新字时常常会给学生讲讲“仓颉造字”的传说,说说“象形文字的奥秘”。记得学到《日月水火》这一课时,我就先向孩子们讲述了仓颉造字的故事,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开始识字教学。像“日”、“月”、“火”这几个字,我就有意带领学生,先看实物,再看从甲骨文到篆、隶、草、楷的演变,使学生在识记生字中,感受汉字的直观、形象、简洁,感受笔画的轻重缓急、穿插避让,结构的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孩子们可以说出这是象形字、独体结构,并说出“田字就像四四方方的一块土地,水字的两边就像泛起依依波纹,禾苗的禾字就像一株小苗……”这就是孩子们对感觉的丰富,对审美的开始,识字教学本身就是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

  二、抑扬顿挫节奏美

  小学识字教学往往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生爱读古诗,古诗抑扬顿挫的节奏更让学生回味无穷,爱不释口。节奏既是诗的外形,也是诗的生命,没有节奏也便没有诗意可言。小学接触的古诗的节奏较为简单,每遇到一首古诗或小古文在识字之后,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尝试分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字一顿,即“— —/— —”,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如必背古诗中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五言诗一般是二顿,即“— —/— — —”,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诗一般是三顿,“— — /— —/— — —”,如《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之后的教学中,在认识生字后,我配上适宜的音乐指导学生进行抑扬顿挫的朗读,孩子们品味到了汉语节奏独特的魅力,做诗人的知己,在古诗中领略了山峰的奇异,感受李白的思乡之情及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三、 一笔一画书写美

  识字与写字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识字有助于汉字的正确规范地书写,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手段,也是教师和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一年级的孩子们有极强的向师性,所以我会故意在每周的教师书法展示时,抱着黑板到教室,在中午饭空时书写。这时的孩子们好奇极了,争先恐后得围在讲桌前,发出一些讨论,“老师写的真好看。”“老师的走之旁好漂亮!”“老师,你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看的粉笔字啊?”这时我也会非常注重在学生面前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笔画的书写,口中时常说一些书写要领,如左高右低、上大下小,也会带领学生复习笔画,这是长平衡,这是左尖横,垂露竖和悬针竖的区别是这样的,激发了学生对写好字的向往。

  在写字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再进行范写、生写,最后运用多重评价。每个汉字都蕴含一定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和体会其美之所在。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掌握每个字的整体形态,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遇到汉字时的观察逐渐有了顺序,理解除了对称的“林、从”等汉字之外,还有不对称之美,如:叶字,孩子们会说“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小靠上,悬针竖支撑”,美在心中。哪怕是再简单的一个独体字,我也会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学习伙伴展开热烈地讨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欣赏,让学生在细微处入手,从书写汉字中领悟汉字造字的美。此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登峰评价中,书写正确+1分,美观+2分。还有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评等。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抓住汉字特点,学会恰当展现,真正反映出汉字的形式美,做美的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汉字美的鉴赏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希望孩子们,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用写字来表达自己的见闻,真正理解书法美学的意义。

  四、个性发展创造美

  汉字的美学价值也体现在汉字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如“雨”字,孩子们说看到这个字,就能想到天空之下,雨一滴一滴不间断得落下来,听到滴滴答答的雨声,能想到我们学过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告诉孩子,“霜、雪、雾、雷、露”也是跟雨有关的形声字,雨是他们的形旁,大家可以在课下搜集其他有关雨的字,说一说,记一记,学生的心中就形成了自己的汉字本,理解了形声字,丰富了识字量。

  这种丰富的联想就是进行审美的纽带,除了积累自己的识字本之外,还可以把抽象的汉字化成一幅画、一段诗、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美探幽。课上学了古诗《静夜思》、《寻隐者不遇》、《赠汪伦》之后,我们班的孩子感受了文字的魅力,课下展开联想,做成了诗配画,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画中的文字工工整整,成为了我们班的特色作业之一。在学习了《小青蛙》《动物儿歌》之后,我让孩子们以我的收获为题,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奇妙的方式去学生字,让汉字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如精灵般跳起来。一年级下册的课外读物《没头脑和不高兴》《神笔马良》,孩子们在读的时候也记录下了自己他们的感受,1000层的大楼高耸入云、不肯倒下的老虎脸上写满了不高兴……他们在读文中学会了表达,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

  五、妙用肢体展现美

  教师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也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比如教“掰”字时,做两手分开的动作:教“大”字时。教师把手分开,成一字状等等。例如,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识字教学,学习“掰”时,教师用手把东西分开(动作演示);学习“扛”时,教师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动作演示);学习“捧”和“抱”时,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为“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在教师演示后,也让学生到黑板前来进行表演,学生由此对于学习汉字的兴趣逐渐浓厚。在田字格中书写“掰”“抱”时,教师也都强调了书写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学生能在书写中逐渐体会汉字结构产生的一种美感,从而也获得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汉字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叫做“字宝宝”,我们也常说,生字是同学们的好朋友,是他们一生相伴的伙伴。老师要做到“用教材教”,看课文有哪些字,写了什么事,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蕴含了什么样的精神,再创设与汉字有关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在识字写字中体验美、感知美,促成学生对审美对象的体验、认知;走进丰富语言情境,鉴赏评价美;立足教材,引入生活情境,表现创造美。教学设计有意识融入这样的思考,才能指引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汉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汉字的学习中学会理解汉字、感受汉字、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4

  新课标学习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核心素养内涵中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衷对中华传统文化从认同到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

  2、构建学习任务群

  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的学习任务群。因此教师要整合学段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教学资源等,并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任务群中不断提升能力。

  新课标给语文教师以引领,而语文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继续认真研读思考,且思且进。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5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人研究。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6

  今年四月份,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今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吴欣歆教授详细专业的课标解读,则真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迷茫困惑之际拨开云雾见清明。

  首先,吴教授通过对比20xx年版和20xx年版《课标》的目录,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两大重要部分的增加,同时从五大方面向我们归纳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则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课程目标。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这个词听起来十分新鲜,但又非常陌生。新课标以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种类别分别设置了六个任务群,这些任务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毫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这也在向我们一线教师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然发生的,学生可以以任意一种语言实践活动为起点,开展单元学习。

  吴教授还特别强调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一部分,这也是20xx版未提到的内容,即我们一线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注重自身专业素养、教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要有问题意识、开发意识,吃透课改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提升研修能力。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7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这次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深有体会,现总结如下: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其次,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想学。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

  最后,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宽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我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经过一番阅读分析,我总结出二年级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语文时,我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我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采用了游戏、唱歌、猜谜语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课堂呈现状态。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布置讨论的时候我明确要求,设置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在实践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5、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并非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6、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努力奋斗。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8

  今年假期中,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教学,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让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以下我就围绕自己学习略谈几点体会和感受: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将听说能

  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深切体会了转变学习方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课程。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们凡上课又特别是有人来听的教研课,都必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当然,我们不是说用新的学习方式不好,我们必须明白,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要多么新,而在于用得恰当,用得适度,用得有效果。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老师找不准合作探究的问题,把一些不该探究、不用探究、也无法探究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围成一堆,煞是热闹地讨论一番,然后教师又抬出现成的结论,合作变得毫无意义。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对合作学习不进行明确的指导,学生既无合作学习的意识,更无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就演变成给听课者看的花架子了。再次,一些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忽视自主,偏重合作,学生没经过对文本的充分自读,没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刻的理解、感悟、体验、积累,一节课被大量的唱唱、跳跳、画画、演演、说说等活动占据,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彻底抛弃了我们原有的一些很好的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失去了很多最好、最直接的机会。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不应一味照搬新课程标准的建议,应好好领悟其内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相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会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9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以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自身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利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身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三.重视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三环节生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重视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但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身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身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但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推动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不错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加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不错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明确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重视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利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明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0

  今天XXX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XXX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常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按照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进步,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立、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研究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材,理解和把握材,用好材,要重视教学深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修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研究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轻忽学生的主体地位,轻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常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进步学生的团体语文素养,注重进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和应用的范畴,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究式研究,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动身,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动地选择和应用教科书的各种设想,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发起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研究资源和课外研究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厚实言语积累,掌握研究方法,进步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研究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勉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加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团体进步,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渐渐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研究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1

  20xx年8月26日我学习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暑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线上培训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浅浅的说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而“整本书阅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就属于第三层。

  《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整本书阅读被郑重地写进了课程标准之中。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阅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可见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需要阅读整本书”,学生浸润在整本书中,而不是单篇文章,把整本书作为教学内容,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培养每一个读者精神世界的“景深”。统编教材将整本书阅读变得更为系统,它重视的不再是以前一味的强调“读书吧”“你读了没”这样的结果,而是给予学生系统的、螺旋上升的、层层递进的读书的方法,学会有目的地阅读,学会批注,学会提问,学会预测等等,无一不是对孩子能力的提升,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来转变。在“快乐读书吧”中,推荐书目,提醒学生坚持读整本书。指导学生读整本书,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并且要“坚持到底”,课前导读课、课中研讨课、课后延伸课,以一整本书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帮助孩子去读更多的'整本书,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必将是最大的帮助!

  整本书阅读首先是“读”,教师无法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整本书阅读关键在于“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就可以用以下的教学策略指导:热爱阅读,不是靠一堂课去完成,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教师要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可以和学生一起建设图书角、举行故事会等,发现典型,树立榜样(阅读之星评选)。

  那么整本书阅读读什么书呢?这里所说的“整本书”,也并非完全要按照老师推荐的书目,可以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爱上读书,提倡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其中主要指教科书所涉及的和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阅读的书。而教科书所涉及许多单篇文章都来自整本书。那么,将单篇置于整本书中就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常态,即由单篇而读整本。这样在整本书与单篇之间“穿梭”,既能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又能提升单篇阅读的品质,一举多得。比如在精读课文的“阅读链接”中,《祖父的园子》链接了《呼兰河传》的结尾、《草船借箭》链接了《三国演义》的原文(段落)等。

  还有之前我们五年级学生阅读古典四大名著,就命制客观题(如判断题、选择题)考查“有没有读过”,如把书中的人物、情节、重要事件发生地、典型风俗名物等,与相应的书名联系起来;也可以命制主观题考查“有没有读懂”“有没有想法”,如“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你最喜欢谁?说明理由”“有读者认为贾宝玉只喜欢玩闹不喜欢读书。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举书中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如果过于模式化,要求过多,反而适得其反,弊大于利。鼓励学生读整本书,打造“书香班级”,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充分阅读,只有增大阅读量,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读整本书时,可以边读边做批注,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也可以圈画出优美词句,读《西游记》时可以给妖怪分分类,画一张《红楼梦》家族图谱,为尼尔斯制作一张人物历险记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理清人物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将文本内容消化了,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读整本书,教师要“教”,更要“不教”。“不教”,也就是自己读与学生一起读,与学生读同一本,与学生分享读书的方法、乐趣和收获,这样“不教”胜于“教”。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2

  我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3

  一、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在课程的定位上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由“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三、修订体现“减负增量”

  一是适当减负。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xx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但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明确写上一至三年级“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二是增加学生阅读量。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尤其关注的。这一点我觉得很能好,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多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才能提高,语文的素养才好,这也是我们学校这几年一直倡导,并为之努力着。

  今天在学习新课标时,发现了这几天我在中星小学跟着陆校长学的“学习型课堂教学”,跟新课标的要求相符,例如第一学段(1~2年级)就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表达的自信心。要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阅读方面就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口语交际中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第三学段(5~6年级)就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旧的课标在第8条,现在调整到第2条,说明其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也作了调整。还要求学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佩服陆校长的前瞻性,早在几年前已经为培养学生的终身能力而努力着,我相信,我们的学员在她的指导下,将会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为学生的明天而奋斗!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4

  这周听了吴欣歆老师关于新课标的讲座,受益匪浅。作为新教师,经过了这次讲座不仅明确了教学的侧重点,而且为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运用到生活中。新课标强调,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04-27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09-03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15篇04-30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08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6-16

新课标学习心得07-16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6-22

关于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4-26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篇04-29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04-08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