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文言文心得体会

文言文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11 12:04:1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心得体会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心得体会

文言文心得体会1

  语文教学改革持续进行了几十年,中学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串讲和翻译,面面俱到;学生来不及思考,甚至从来也不思考,被动地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很难提高。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完全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难易程度,盲目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厌烦、畏惧,觉得遥不可及,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文言文的的热情和信心。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采取以下方法教授初中文言文:

  一、设置精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导入语,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导入新课,并且指出桃花源不仅景美,且人们的心灵也美,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通过解题推断文章意思,初识课文

  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设置的问题,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并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想弄明白。大多数问题在课文或者注释都有,让学生认真看一遍课文和注释,能顺便划下重点知识,解答问题,还可以带出文体和背景知识。

  例如《出师表》的学习,对照注释,明确“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结合本文,学生可以知道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是陈何情,言何事。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补充历史典故——白帝城托孤。学生了解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和忠心,思考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要和刘禅陈述什么事情,自然而然引入课文。

  三、反复诵读,拓展阅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文言语段,才能培养比较准确的文言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坚持就能培养较强的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悟出来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反复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另外,多阅读一些历史,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四、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知识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五、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客观地说,初中教师强调的积累重点往往有两点:一是背诵文言文,掌握常见的词句,将积累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当然要追求积累内容的丰富和完整。学习文言文应对文言文的文言现象作初步的归纳整理。比如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整理时要分门别类,附带例句和出处,坚持每学完一课就整理归纳,其实整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在日常教学和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迈出最坚实的步伐。总结出更好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文言文心得体会2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习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心得体会3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习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习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习,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习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习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习,是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了解它们的内涵,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文言文心得体会4

  周游武郡访桃源,醉卧花间梦桃仙。 名士高才终日碌,俗人无艺半生闲。 锦衣厚味非所羡,淡饭粗茶岂无缘? 独喜冥心无外慕,将何筋力事桑田。

  邹忆者,字慕农,自号碌碌闲人,巴蜀资阳人也。余三岁识文,六岁进学。用心于学甚劳,其师称之曰:“善。”余好学,甚嗜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父乃奔走假于学馆。舅父怜余心志,常遗之书。积数年,成小山,父遂为之余辟书房。至今,藏书之数以千计。九章勾股,八索文史,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连同中外小说传奇,皆余之所有。余幼时读书,皆不求甚解,大半已忘,故余常温习之。观页脚处之批注,每每大笑不止。余每览故书,常有豁然开朗之感。圣人“温故知新”之言甚是在理。

  余八岁始读陶潜之《五柳先生传》,喜其抑扬爽朗、任真自得。及长,读《归去来兮辞》,爱其颖脱不羁、独超众类益甚。余喜静,性惰,不谙世故人情,无所作为,故常以闲人自居。又好弄笔墨,虽见笑大方,余不以为意,常沾沾自喜。尝为书房题名,曰:“安闲居”。作楹联以和,曰:“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茶淡饭,但觉一尘不染;忧患缠身,烦忧奔忙,虽锦衣厚味,只觉万状苦愁。”父恼余无大志,让之曰:“女幼,吾与女母长女,女之大幸也!今女不求发奋于学,而索田园之闲,舍本而逐末,必无所成。女妹尚幼,及吾老,孰能长之......”余愧悔,遂发奋读书,壬辰年九月进学于巴西。

  《弟子规》云:“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吾自当如先贤所云,守孝悌之礼。当此之时,惟发奋为学,求一技之长,令双亲老而有所依,吾妹幼而有所养。至于吾志所向,若经年不改,及吾老,则畅游于山水之间。

文言文心得体会5

  学习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习,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习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习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习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习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习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习。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习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习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习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文言文心得体会6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都是过分强调教材中的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影响下,使得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了,课本教材也成了枯燥无味和僵化死板的一堆材料,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根本就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非常差,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笔者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

  1、把提引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导控出发点

  教育界一直流行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才会真正投入;如果干的是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很难真正用心。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对于有兴趣的内容,学习热情就会高,劲头就会足。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导控中,一定要注意提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比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放音乐《命运》,并介绍: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以上案例中,老师对文本把握较透,注重引导,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而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取向,通过"找乐趣"的办法,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意义的深处。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整堂课就导控得非常自如。

  2、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少教多学,以议为核心

  语文课"少教多学"的教学基本要素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少教多学"强调的是讲学生不懂的。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管是读懂、练懂、做懂,还是议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少教多学"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认知效果,减少了无效劳动。要培养学生敢向老师说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而获得老师的尊重时,将会进一步促成他们见解的形成。七年级语文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在教学中,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由于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有自己的爱好,因此,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体会得深刻,在互相交流中都能各抒己见。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3、以巧妙的板书提示整堂课的结构

  板书也是课堂导控的重要手段。板书要力图成为一堂课的"思维导图",要让学生通过板书轻松把握整堂课的内容。一堂课结束时,学生看着板书,可以回忆得出整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为使板书规范有序,一般而言,正式板书居黑板中央,辅助板书居黑板两侧。主板书中,要注意逻辑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字体规范而美观。总体而言,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清,想得明,还要看得美,看得舒服。这样的板书,对课堂的导控才能真正发挥辅助作用。当然,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室都有了多媒体,很多老师都喜欢直接用屏幕展示要板书的内容,而不再用黑板来板书。即便用多媒体,也建议在最后呈现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一目了然。

  4、高度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可能是对某些指导理念的误解的原因,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忽视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现状,其实语法和词汇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忽视对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另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必须要有能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的应用技能。这里说的语言技能应该包括听、说、读和写四个层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的专项或综合性的语言实践锻炼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导控是教师有效控制课堂,使课堂持续有效地发挥正效应的一种行为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引导和板书都是重要的导探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思维和学习。

文言文心得体会7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健康的人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目标。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对教材文言文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等进行深挖,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简要阐述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审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历史悠久、语言优美、内容深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建立在文言文教学基础上的审美教育更无从谈起,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大。文言文与当代白话文有着天壤之别,很多学生感觉文言文艰涩难懂、字词含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受传统文言文授课方式的影响,当前很多语文教师仍然采用对照译注进行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排斥心理。这种教学现状不但影响了文言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教育初衷,也影响到在文言文正常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将审美教育贯彻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是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审美不单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感,只有调动激发起学生审美的情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在获得美的感受时才会激发审美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才能对美产生情感,才能真正喜欢上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小石潭、岳阳楼等优美的景色展示给学生,然后以导游者的身份告诉学生: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去安徽滁州醉翁亭,全面领略一下欧阳修老先生的醉翁亭美景。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审美激情,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品味语言,诱发审美想象文言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有着巨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仅仅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极挖掘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仔细阅读、品味揣摩。通过这种语言品味,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在感受文言文语言美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审美的目的。

  3、用心感知,提高审美理解初中文言文选取的内容大都是古人的经典之作,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内容深刻,具有很深的意境美,作者高尚的情操蕴含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要让学生通过用心感知,体会作者描述的意境,通过让学生自由想象,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审美理解和审美能力。如在教学“蜀道难”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蜀道非常陌生,尤其是对于蜀道的奇丽惊险无法体会,对于文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飞湍瀑流争喧胚,砅崖转石万壑雷。”等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媒体将文章中的这种描述具体化,让学生在欣赏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的美景中,用心感知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境,通过用心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深刻内涵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4、加强朗读,获得审美体验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语言工整、讲求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进行形象感知,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意境。如在教学“与妻书”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深深的爱,但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体会到林觉民高尚的人格美和真挚的情感美,通过朗读一个高大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巍然屹立。这种通过朗读获得的审美体验更加真挚、更加深刻,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又通过感受人物的人格美,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中蕴含的各种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情境创设、语言品味、内容感知、朗读训练挖掘文言文中美的因素,不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文言文心得体会8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心得体会9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习,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平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习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习难度不宜过大。在练习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习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习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时练习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时”是“按时”,“习”是“复习”,“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心得体会10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文言文心得体会11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颂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首先,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其次,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再次,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要让学生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要及时复习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文言文心得体会12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作为一名中国人,学习并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任务。它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古代人物,生活习俗,风景名胜的了解,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会想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对自己感到不自信时,我们也会自然联想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这句名篇。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并最终掌握和熟悉应用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文言文有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从字的层面上看,应该做到读得准、写得出,即能准确把握字音和字形,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的学习。

  第二,从词的层面上看,应该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具体点讲,就是从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转化活用现象,古今相同字形的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三,从句子的层面上看,应该把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具体点讲,就是把握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的后置,被动句中的“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为”字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以及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现象,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如…者,…也。又如用“为、乃、即”等表示的判断句)。

  第四,从文学文化常识层面上看,应留心作家、作品和作者所处时代等文学常识,注意积累古代科举、历法、计时、节日、姓氏称谓和官职升迁等方面的文化常识,结合历史知识,如说官员“左迁”表名官员被贬职。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历史文化的积累。

  第五,我们在学习之余,可以多读一些古典书籍,如司马迁的“史记” ,大家可以买有古今对照的,这样可以边看边对照,有利于提高赏析水平。

  在此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些我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启示,第一多读书,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阅历。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一些故事,当我们再次遇到这些题材,即使是古文,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大意。第二,平时加强积累,遇到不懂的可以摘抄出来,加以记忆

  。第三,多翻字典,了解一些字词词义的演变。第四,平时多练习,多读一些文言文,这样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才会提高。

文言文心得体会13

  从大一到现在学习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近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习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文言文心得体会14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

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

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

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

  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心得体会15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习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文言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文言文文案07-04

文言文作文01-25

文言文作文[经典]03-31

经典文言文作文01-26

文言文作文经典01-25

高考文言文作文08-24

文言文情感的句子11-18

励志的文言文句子02-27

文言文阅读答案06-1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