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2-04-15 01:18:5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读这本书中总结出几个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三、赏识学生

  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也使学生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岁月流金,经典永恒。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一经典著作。时隔五十多年的今天,虽然教育的形势已不同于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那个年代,但是当我翻开书的那一刻,他亮闪闪的教育思想和朴实无华的语言依然如同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给教师的建议》中第18条是: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孔子在《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复习是学习之母,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位本来慈善的母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扮演了狠毒后娘的角色。主要原因是:学生被迫在短时间内完成超负荷的复习内容,导致其身心俱疲。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伤了身体,乏了兴趣。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复习一门课程,还要学习其他功课。回想起自己从教以来,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现在再回头看,这确实是一种老师累、学生苦,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做法。针对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是:根据不同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例如:在复习理科类科目时,可以采用综合复习法,以完成实践性作业为主。在复习文科类科目时,则要撇开教材,不看细节,仔细了解主要内容。在本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还介绍了自己常用的一个小技巧: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专门留出的空白边上,用红铅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以便他们翻阅课堂笔记时,可以复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是,应当遵循的总原则是一致的,即:既要符合学科的知识习得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既达到复习的效果,又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条建议的背后,我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爱。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对教育充满了爱,对学生充满了爱。因为他爱学生,所以才会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才会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才会写出这么伟大的`著作。

  其实,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是爱学生的表现。寓教于乐,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也学得开心,这才是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的真正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代大师,他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口吻,将其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作为后辈,我会继续向大师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努力践行教育人的使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当了老师才知道所谓的轻松,所谓的假期只是别人看起来的轻松与悠闲,平时工作很紧凑,上完课就没事儿都是假象,除了上课最多的就是管理学生。每个老师可能都会反问自己: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就像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在给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封信中说过: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会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打算写课堂记录的也被这节课深深吸引,忘记做记录。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老师:“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您的每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我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每节课都用终生来准备,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科领域里,使教科书中包含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自己的学科知识海洋中,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看那些优秀教师,无一例外是爱好阅读者,而他们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提高个人魅力。时间每过去一年,教科书这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中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教师将数量转化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能够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教师在讲课时思路主要不是在课本知识本身,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每个学生怎样学习,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等方面遇到哪些障碍。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更能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我们进行劳动与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透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到达我们想要他到达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

  我们教师就应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到达,有些是到达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到达,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盼与忍耐:对不一样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群众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最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就应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我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持续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能够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但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但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不好,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能够赶上去的。

  我们必须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咨询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的第一节《为什么要减少育“刻意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在书中所提出的一切建议,仅供教师知道,不必让学生知道。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说来,是有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而现实教育中,我经常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某次活动大张旗鼓地号令全体学生齐聚操场,举行大型节日活动,达到某种教育目的等等。就其短期效果看,似乎达到了,孩子们很是感动,甚至家长们也参与其中,当时是收获了很多。但是事后呢?能有多少学生或是家长能将这次活动中进行的事情长期落实在生活中呢!就学校而言,又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活动呢,有没有后期跟踪调查呢?

  我想可能没有几个家庭能长期坚持,也可能也没有几所学校能将一次活动反反复复坚持下去,大多数都是一时兴起,更有甚者是应付所谓额检查,或是收集用以准备被检查的材料而已。

  而对孩子的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如一日三餐那样再正常不过的`常规教育,不需要作秀、不需要讲场面,实实在在的、踏踏实实的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惩戒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我班上的文同学平时属于活泼好动,管不住自己又经常会招惹别人的小孩,开学初期我就已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我抱着满腔热情试图感染他,改进他。然而收效甚微,他也时好时坏,犯错不断,我也曾想到过放弃他。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文同学他也想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也想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也确实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我如果一味地只盯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任何优点,我只会越来越急躁,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慢慢地我放平心态,不再用惯用的口气和他说话,有时还会表扬他做的好的地方。对他的要求尽量细化,一小步一小步的来。平时有时间就和他谈心。是啊,只有真正走进他的心灵,才能触及到他,对他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才能让他慢慢地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学生想要改变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教师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在老苏的第27条建议中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可谈到阅读通常大家会想到语文中的阅读。在我们学校每天中午都安排专门的时间阅读课外书。而每逢星期一、三、五是由我负责上阅读课。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从学生的阅读中感到它的重要性,喜欢阅读的学生每次那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很专心投入。这些学生往往平时上课理解能力强、思维清晰,而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的随手翻了几页眼睛就东张西望,寻找着什么新鲜的事儿,一本再好看的书拿在他们手中2——3分钟就解决了。这类学生很明显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养成静心看书的习惯,这样的学习对数学上的理解能力必然会造成影响,但或许有人会想:数学不就是数字之类的,那就错了。这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尤其重要。如:课中有这样一题,小明说:“我已经看了43页,还有37页没有看。小红说:“我已经看了28页,还有52页没有看。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难度不大,把43+37、28+52就能求出总和。而第二个问题求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个别学生思想上产生混淆思路。思路不清楚于是就产生了43—37、37+28等等不合理的算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就产生与学生对题目阅读上没有理解透,应该把两人已看的页数43、28进行比较。再如:书上经常出题给我们3或4个条件,根据条件自由提问并解答。学生做此类题时,会出现把两个未知的项目进行比较,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阅读不只是语文的事,对数学同样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不但在于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因此,不管语数老师都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引导学生学看书,爱看书,看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利用一段时间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触颇多,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触: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

  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要关爱学生 ,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

  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塑造的苍白魂灵。我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尽力去改变自己教学中这种状况。

  三、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真正的.学习需要借助有效的表达和倾听,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不断的学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能从错误中学习。我认为,其实,并不是我们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只要我们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就是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

  四、做一个有情趣的教师。

  工作后觉得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主要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在工作之余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人生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一个有情趣的老师,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以上是阅读后的一些简单想法,希望通过实践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曾经深刻而积极地影响过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断言,今后,它还必将积极而深刻地影响更多教育事业的后来者。它的价值将穿越时空持续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丰富,我没能够一一拜读,即使是他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也只是初识皮毛。不过即便只是如此,该书对我的影响也是震撼性的:原来,教师是可以这样当的,书,是可以这样教的!做为教育战线上的的教师,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的疑问、困惑是很多的。通过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让我深受震撼。

  这本书是在一个个真实的实例中,孕育出来的教育实践经验。这些实例,不正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过,困惑过的吗?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我们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决定了我们这样的教育方式。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使自己更加的适应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快乐的成长。我想这不仅使所有学生的愿望,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愿望。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一一熟知,这样在课堂上能“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文章里所说的情况,有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这里学生没有错,这是教师没能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都明白孩子的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却不能为孩子缓解压力,这就出现了学生逃学、上网聊天、沉迷游戏等状况的出现。看来,新学期的开始,也是我们教育反思的开始,在新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多鼓励家长与孩子真正平等的交谈,毕竟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孩子能够大胆的与家长交谈,会比与网上的陌生人交谈安全的多。让不与家长交谈的孩子开始与家长交谈,让与家长交谈的孩子,更多的与家长交谈。以此,缓解学生的压力,缓解我们都不想出现的厌学情绪。让孩子,自己主动的来学习。学生们是可以唱着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发的,到时候那些基本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需要的,会缠住你,让你印象深刻。

  长久以来,家长说“学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一提学习,就发火”,“家长天天晚上,陪着孩子学习到很晚,电视不敢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不见学习成绩提高?”……以前,我们老师,总是和家长讨论如何鼓励、;鞭策学生学习的问题。现在看来,我们也有必要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了。我曾经在与学生聊天的时候,也听学生说过,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不过是空谈,当学生真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家长或老师就开始批评说教了。这就是一个陷阱,一个不平等条约。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己的鞭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人无完人,在工作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完美,那么关于教师呢。

  本学期,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一晃工作八年了,本着扎扎实实、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我不断的努力着。做为一个教育者,每天都在做着良心的工作,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汲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像多数教育者一样,每天都会问自己:究竟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想了想,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哪有次要的东西?

  每天面对着许许多多渴望知识的面孔,心中真是骄傲和自豪,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但有时候看到调皮的孩子、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自己耐心的教育说服,讲解仍然不见成效时自己就会不自已的着急,许多不经大脑的话就会这么不经意的说出口,以为学生不会记得,读过书之后才知道,原来正是这些话让学生原本美好的学习愿望一点点的消失。书上说这些话会让学生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最基本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也会变得复杂,这样的学生慢慢会对命运妥协,渐渐习惯了一种想法“自己什么都不行”,我们的评价就像医生的手术刀一样,很尖锐、很锋利,我们最好是慎用这些工具,最好让它多在盒子里放着,而不要轻易使用。

  作为老师我们都要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耀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

  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决定着他的道德面貌,而如何看待自己有时候是听老师某一时刻片面的评价。我们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不要轻易的将心中的不好评价说出来,好好呵护学生心中的自尊感,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力量。我们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作者说:“执拗性格万岁!我们应该看到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学生时要高兴,要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我感触颇多,在我们眼里那些无可救药的孩子,性格不好的孩子,真的就是这样了吗?我会自问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感触呢?我们都喜欢看到温顺的、听话的好孩子,喜欢看到他们能井井有条的做着我们要求的所有,可是这样真的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吗?这样真的就是好的吗?如何正确的面对天真的孩子们,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评价,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乐观的态度潜移默化的给我们的孩子?这将是我一直追求要解决的问题。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让我不断地充实自己,感觉心中有无限能量。

  继续读书,继续学习!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7-24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21

读书心得——给教师的建议08-1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0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0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2-11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06-07

《给英语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20

【精】《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9-1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推荐】09-19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读这本书中总结出几个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三、赏识学生

  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也使学生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岁月流金,经典永恒。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一经典著作。时隔五十多年的今天,虽然教育的形势已不同于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那个年代,但是当我翻开书的那一刻,他亮闪闪的教育思想和朴实无华的语言依然如同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给教师的建议》中第18条是: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孔子在《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复习是学习之母,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位本来慈善的母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扮演了狠毒后娘的角色。主要原因是:学生被迫在短时间内完成超负荷的复习内容,导致其身心俱疲。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伤了身体,乏了兴趣。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复习一门课程,还要学习其他功课。回想起自己从教以来,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现在再回头看,这确实是一种老师累、学生苦,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做法。针对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是:根据不同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例如:在复习理科类科目时,可以采用综合复习法,以完成实践性作业为主。在复习文科类科目时,则要撇开教材,不看细节,仔细了解主要内容。在本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还介绍了自己常用的一个小技巧: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专门留出的空白边上,用红铅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以便他们翻阅课堂笔记时,可以复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是,应当遵循的总原则是一致的,即:既要符合学科的知识习得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既达到复习的效果,又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条建议的背后,我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爱。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对教育充满了爱,对学生充满了爱。因为他爱学生,所以才会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才会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才会写出这么伟大的`著作。

  其实,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是爱学生的表现。寓教于乐,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也学得开心,这才是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的真正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代大师,他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口吻,将其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作为后辈,我会继续向大师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努力践行教育人的使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当了老师才知道所谓的轻松,所谓的假期只是别人看起来的轻松与悠闲,平时工作很紧凑,上完课就没事儿都是假象,除了上课最多的就是管理学生。每个老师可能都会反问自己: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就像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在给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封信中说过: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会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打算写课堂记录的也被这节课深深吸引,忘记做记录。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老师:“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您的每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我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每节课都用终生来准备,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科领域里,使教科书中包含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自己的学科知识海洋中,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看那些优秀教师,无一例外是爱好阅读者,而他们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提高个人魅力。时间每过去一年,教科书这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中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教师将数量转化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能够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教师在讲课时思路主要不是在课本知识本身,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每个学生怎样学习,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等方面遇到哪些障碍。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更能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我们进行劳动与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透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到达我们想要他到达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

  我们教师就应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到达,有些是到达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到达,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盼与忍耐:对不一样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群众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最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就应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我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持续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能够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但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但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不好,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能够赶上去的。

  我们必须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咨询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的第一节《为什么要减少育“刻意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在书中所提出的一切建议,仅供教师知道,不必让学生知道。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说来,是有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而现实教育中,我经常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某次活动大张旗鼓地号令全体学生齐聚操场,举行大型节日活动,达到某种教育目的等等。就其短期效果看,似乎达到了,孩子们很是感动,甚至家长们也参与其中,当时是收获了很多。但是事后呢?能有多少学生或是家长能将这次活动中进行的事情长期落实在生活中呢!就学校而言,又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活动呢,有没有后期跟踪调查呢?

  我想可能没有几个家庭能长期坚持,也可能也没有几所学校能将一次活动反反复复坚持下去,大多数都是一时兴起,更有甚者是应付所谓额检查,或是收集用以准备被检查的材料而已。

  而对孩子的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如一日三餐那样再正常不过的`常规教育,不需要作秀、不需要讲场面,实实在在的、踏踏实实的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惩戒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我班上的文同学平时属于活泼好动,管不住自己又经常会招惹别人的小孩,开学初期我就已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我抱着满腔热情试图感染他,改进他。然而收效甚微,他也时好时坏,犯错不断,我也曾想到过放弃他。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文同学他也想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也想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也确实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我如果一味地只盯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任何优点,我只会越来越急躁,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慢慢地我放平心态,不再用惯用的口气和他说话,有时还会表扬他做的好的地方。对他的要求尽量细化,一小步一小步的来。平时有时间就和他谈心。是啊,只有真正走进他的心灵,才能触及到他,对他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才能让他慢慢地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学生想要改变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教师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在老苏的第27条建议中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可谈到阅读通常大家会想到语文中的阅读。在我们学校每天中午都安排专门的时间阅读课外书。而每逢星期一、三、五是由我负责上阅读课。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从学生的阅读中感到它的重要性,喜欢阅读的学生每次那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很专心投入。这些学生往往平时上课理解能力强、思维清晰,而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的随手翻了几页眼睛就东张西望,寻找着什么新鲜的事儿,一本再好看的书拿在他们手中2——3分钟就解决了。这类学生很明显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养成静心看书的习惯,这样的学习对数学上的理解能力必然会造成影响,但或许有人会想:数学不就是数字之类的,那就错了。这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尤其重要。如:课中有这样一题,小明说:“我已经看了43页,还有37页没有看。小红说:“我已经看了28页,还有52页没有看。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难度不大,把43+37、28+52就能求出总和。而第二个问题求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个别学生思想上产生混淆思路。思路不清楚于是就产生了43—37、37+28等等不合理的算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就产生与学生对题目阅读上没有理解透,应该把两人已看的页数43、28进行比较。再如:书上经常出题给我们3或4个条件,根据条件自由提问并解答。学生做此类题时,会出现把两个未知的项目进行比较,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阅读不只是语文的事,对数学同样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不但在于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因此,不管语数老师都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引导学生学看书,爱看书,看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利用一段时间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触颇多,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触: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

  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要关爱学生 ,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

  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塑造的苍白魂灵。我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尽力去改变自己教学中这种状况。

  三、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真正的.学习需要借助有效的表达和倾听,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不断的学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能从错误中学习。我认为,其实,并不是我们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只要我们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就是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

  四、做一个有情趣的教师。

  工作后觉得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主要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在工作之余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人生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一个有情趣的老师,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以上是阅读后的一些简单想法,希望通过实践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曾经深刻而积极地影响过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断言,今后,它还必将积极而深刻地影响更多教育事业的后来者。它的价值将穿越时空持续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丰富,我没能够一一拜读,即使是他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也只是初识皮毛。不过即便只是如此,该书对我的影响也是震撼性的:原来,教师是可以这样当的,书,是可以这样教的!做为教育战线上的的教师,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的疑问、困惑是很多的。通过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让我深受震撼。

  这本书是在一个个真实的实例中,孕育出来的教育实践经验。这些实例,不正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过,困惑过的吗?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我们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决定了我们这样的教育方式。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使自己更加的适应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快乐的成长。我想这不仅使所有学生的愿望,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愿望。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一一熟知,这样在课堂上能“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文章里所说的情况,有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这里学生没有错,这是教师没能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都明白孩子的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却不能为孩子缓解压力,这就出现了学生逃学、上网聊天、沉迷游戏等状况的出现。看来,新学期的开始,也是我们教育反思的开始,在新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多鼓励家长与孩子真正平等的交谈,毕竟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孩子能够大胆的与家长交谈,会比与网上的陌生人交谈安全的多。让不与家长交谈的孩子开始与家长交谈,让与家长交谈的孩子,更多的与家长交谈。以此,缓解学生的压力,缓解我们都不想出现的厌学情绪。让孩子,自己主动的来学习。学生们是可以唱着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发的,到时候那些基本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需要的,会缠住你,让你印象深刻。

  长久以来,家长说“学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一提学习,就发火”,“家长天天晚上,陪着孩子学习到很晚,电视不敢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不见学习成绩提高?”……以前,我们老师,总是和家长讨论如何鼓励、;鞭策学生学习的问题。现在看来,我们也有必要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了。我曾经在与学生聊天的时候,也听学生说过,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不过是空谈,当学生真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家长或老师就开始批评说教了。这就是一个陷阱,一个不平等条约。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己的鞭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人无完人,在工作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完美,那么关于教师呢。

  本学期,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一晃工作八年了,本着扎扎实实、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我不断的努力着。做为一个教育者,每天都在做着良心的工作,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汲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像多数教育者一样,每天都会问自己:究竟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想了想,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哪有次要的东西?

  每天面对着许许多多渴望知识的面孔,心中真是骄傲和自豪,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但有时候看到调皮的孩子、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自己耐心的教育说服,讲解仍然不见成效时自己就会不自已的着急,许多不经大脑的话就会这么不经意的说出口,以为学生不会记得,读过书之后才知道,原来正是这些话让学生原本美好的学习愿望一点点的消失。书上说这些话会让学生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最基本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也会变得复杂,这样的学生慢慢会对命运妥协,渐渐习惯了一种想法“自己什么都不行”,我们的评价就像医生的手术刀一样,很尖锐、很锋利,我们最好是慎用这些工具,最好让它多在盒子里放着,而不要轻易使用。

  作为老师我们都要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耀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

  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决定着他的道德面貌,而如何看待自己有时候是听老师某一时刻片面的评价。我们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不要轻易的将心中的不好评价说出来,好好呵护学生心中的自尊感,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力量。我们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作者说:“执拗性格万岁!我们应该看到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学生时要高兴,要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我感触颇多,在我们眼里那些无可救药的孩子,性格不好的孩子,真的就是这样了吗?我会自问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感触呢?我们都喜欢看到温顺的、听话的好孩子,喜欢看到他们能井井有条的做着我们要求的所有,可是这样真的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吗?这样真的就是好的吗?如何正确的面对天真的孩子们,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评价,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乐观的态度潜移默化的给我们的孩子?这将是我一直追求要解决的问题。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让我不断地充实自己,感觉心中有无限能量。

  继续读书,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