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16 12:24:22 论语 我要投稿

【荐】论语读书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亮的灯光下,我轻吟着《论语》。精炼的语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乐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识《论语》是在新华书店里,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无意间,看到其中的内容,虽然读起来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那有着独特韵味的句子,令我感觉到里面蕴涵了不少的哲理。买回家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有译文的帮助,但我仍觉得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

  与《论语》结为良伴,是在六年级上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背诵三章节的《论语》。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论语》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连老师也要求我们背诵?”。带着这些大大小小的问号,我又拿出了“尘封已久”的《论语》,并制定了一张计划表,每天不要多背,一页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奥妙。于是,每天清晨,我家的阳台上就多了一个小女孩大声背诵《论语》的身影。时间一长,我便发现《论语》中的句子十分简洁明了,而且表达的中心思想都十分突出,令人深思。

  虽然有时我在个别词语上磕磕拌拌,觉得枯燥乏味,但更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跨入人生哲学的殿堂,每一句话都宛如墙壁上的宝石一般,光彩照人。我又觉得自己化成一条小鱼,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只有不断深究,才能领略到更多更美的风光。渐渐地,我已背诵到了《论语》的第二章节。通过不断背诵,有的内容没有译文的'帮助,我也能看懂了,虽然只是片面的了解,但仍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熟能生巧,果然不假!而且通过阅读《论语》,我还知道了做人要诚实、宽容、体谅别人;做事要果断而不要武断……。读完《论语》,从中收获的人生哲学,恰到好处地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当然,学《论语》,不能只学不做。而做就是把一些做事的道理注入我们的生活,落实于我们的行动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传播的学业有没有实践呢?”。是啊,其实不光是曾子,这三点谁都应做到,缺一不可,它将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础。以前,我喜欢耍小聪明,人家是想方设法学习,我是想方设法地偷懒,,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亏了老本,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上去。这个学期,看过《论语》后,我才真正醒悟过来,其实脚踏实地学习,比耍小聪明更容易呢!唉,原来的自己真傻!多亏了《论语》,让我觉醒。

  “啪!”,我的思路被打断了,定睛一看,原来是《论语》掉在了地上,我微笑地捡起书本,又接着读下去。因为我知道,学习《论语》过程中的收获将使我终身受用。

论语读书心得2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既然谈论语,就不得不谈谈孔子和孔子的为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多才多艺、诲人不倦、食不厌精、懂得享受生活。博学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虽然贫贱,由于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向老聃学过礼、苌弘学过乐、师襄学过琴;还因为他居住鲁国,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都在鲁国得以流传和保留,可谓当时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等诸多原因,遂为他成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基础。

  读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人处事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从《论语》中可以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的韵味还要大家自己去体会,总之,《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大家仔细去阅读的话,一定也能从中得到很多!

论语读书心得3

  一直觉得,一份好的教学设计犹如一枚好石,能在短短的45分钟语文课上击出层层鳞浪,滚滚浪花。带着“如何备好课”的期许,我以“课”为核心词,按计划重读了工作坊下发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当读到第四辑《语文教育》中的《谈谈中小学语文备课》时,我竟连读三遍,不能自已。先生在文中列举了当下语文课备课中的几个通病,也恰是从20xx年工作以来,我备课的几个清晰的阶段,让我回味,亦让我反思。

  温先生列举了当下语文备课中的五大通病,其一为对整个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考虑,零敲碎打,备一课算是一课,很少去想这一课或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或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位置和功能;其二是老师自己对课文缺少细读和研究,过分依赖别人的现成的课例教案,结果也容易导致在“教什么”方面的随意和模糊;其三是遍地开花,重点不突出,没有明确教给方法;其四是程序太多,安排学生读得太少;其五是滥用多媒体。想想自己备课的经历,从最初到现在,从得病到治病,我清晰地看到了我备课成长的三阶段,也慢慢从困囿中走出。

  上班伊始的我面对这小小的语文书,尽在想这一课如何精彩,丝毫不想在单元、在课程中的位置关系,且坚持课一定要讲透,要讲到自己酣畅淋漓。如此一年多,我自己精进不少,但课上得差强人意。此时,看了很多名家视频课的我,被其精到的设计、深邃的问题、紧凑的逻辑、传神而诗意的语言吸引折服,所以我开始刻意模仿,从而课上有了全面的学生观、系统的评价和思维精湛的逻辑,但因自身修养差距很大,且对文本缺乏到位而深刻的解读,所以模仿只具其形,缺乏其神,但却在我的备课观里,郑重地刻下了“有文本、有思维、有学生、有成长”的备课理念。确定好备课方向后,我一直努力想将每个元素都塞入这短短的45分钟,但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重心全无,失去了课的中心和突出点,“语文课变得好看而不务实”。直到20xx年,接触到了“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思想,我才明白,备课时先进的理念还缺少一条清晰的线索和脉络,这就是主问题教学思想的巨大优势。

  顺着主问题教学要求,我梳理了备课时的三步法。一为深读文本。紧扣文章和学情,兼顾文本在年级、单元中的位置和意义进行多视角解读;二为抓出主问题,从文眼、标题、中心和文章文本元素出发产生的主问题,既是整节课的线索,又是师生思维发展的核心抓手;三为围绕已经确定的'“主问题”,形成元素齐备的教学设计。自有了这样的备课思路,我不再慌张于教学思路的闭塞,不再惊恐于在我的语文课堂看不到孩子们思维的成长,不再害怕我的语文课没有语文味……

  一节好课源于全面而准确的备课,思考文章的单元和分册设置意图,拥有自己追求并可操作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授予方法,注重语文基本素养,还原多媒体的辅助位置。这样的一节课犹如一枚好石,方能击出一节张弛有度、全面成长的好课!

论语读书心得4

  孝是我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论语》中“孝”的论述,今日读来,仍觉微言大义,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益,而对于一个人的心灵,是一种净化,也是一种亮化。

  记住父母的年纪:

  做父母的,没有不记得儿女的生日的。可做儿女的,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却大有人在。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不要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件小事。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上,一方面因他们添寿而欣喜,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高寿而担心。”

  这是孔子对一个孝顺子女应有心态的描绘:当看到父母一年比一年衰老时,喜的是父母健在,是儿女们的福气,因为父母长寿并享天伦之乐而高兴,就希望父母更长寿;可生命总是有限的,岁月总是无情的,随着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就为父母年高而担忧,惟恐深恩未报,孝心未尽,而时机过矣……

  人生有许多痛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种痛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而这种痛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那就是“子欲孝而母不在”。一位朋友曾这样回忆:母亲健在时,自己总是感觉日子还早,机会尚多;总是对自己说,等生活好些了,一定好好地孝敬母亲。

  然而一场大病,母亲竟然去了。十余年来,每次想起母亲,心中总是遗憾、悔疚和伤感。每当母亲节到来,这种情绪就更加充满心灵。如果母亲能够生还,即使工作再忙,也一定要常去母亲身边坐坐;即使生活再窘迫,也要多给母亲一点零花钱。“子欲孝而母不在”,是一种无法解脱的、说都没处说的痛……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简简单单八个字,读来觉有千斤之重。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一方面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又胆颤心惊,对父母的衰老而恐惧,这是出于自然,也是出自孝子的良知。永远也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机会还多。记住父母的年纪,常回家看看。节假日,或是在父母生辰的时候,一束鲜花,一盒蛋糕,一个电话,一句“祝您健康长寿”,一顿合家团聚的家常饭,都是浓浓的亲情,都会给年迈的父母带去无限的喜悦和慰藉。

讲话的意思起,第二层意思,《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去世后不久。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赵普说的,但是,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在那时,宋朝的朝廷里到处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文臣,宰相赵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经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说的,但是,他最后时被撤职了,因为仅仅一部论语对于治天下还是不够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书心得5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说:死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入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一种促进人们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实现的'生命价值的历史责任感,在叹息中流露出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

  时间――它是世界上最快、最慢、最长、最短、最普通、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最令人遗憾的东西。一步一步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积成日、月、年。高尔基说: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给任何人多一分。勤劳的人可以要求时间留下一串水果,懒惰的人留下白发,空手。我们不能停留时间,但我们可以一直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未来。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多。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不公平,同时,人的收获也不一样。所以我一直相信珍惜时间的人会珍惜时间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利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能抓住时间,你就会抓住生命,你就不会浪费生命,如果你浪费生命,那么在你浪费的时间里,你可能什么也感觉不到,但有一天你计算,你会觉得浪费时间可以做很多你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这时,有些人懊恼,有些人想让你弥补,但这是没有用的。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金难买一寸光阴。假如以后不想后悔,那么现在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人都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朋友约会。他站在桥边等着,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没有注意到。朋友来了,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兴奋地说:我花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想到了另一个优秀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想把它当日历撕下来,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论语读书心得6

  《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语,《诗》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似乎中国传统上希望人经受磨练,最终成器。人们常在生活中用“成器”来评价一个有作为的人。

  然而,孔子却说“君子不器”。诚然,成器的思想的确有其现实意义。寻个小职,微薄俸薪,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不可否认,许多人追求安逸,便满足于一个阶段。“成器”的思想,最大的弊处便是不思进取。人总应该向高处看,本着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这便摆脱了器的`束缚。

  儒家主张博学,孔子认为学者应兼通各个领域。这种思想与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不矛盾的人类不再像古代那样知识贫乏。“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只等着我们进行修修补补”。在这个时代,一切看似没有关联的知识都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真去专攻某一领域,一定会更加困难。

  君子不器,并非泛泛而学不求甚解,而是博采众长,专注精通。班超本是翩翩君子的文弱书生,但投笔从戎后,成了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汉家将军。文武皆通,便是不器。唐玄宗坐在朝堂之上,是开创盛世的一朝天子,在宫廷中,他是浪漫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编的《霓裳羽衣曲》成了盛世永远的记忆。才高艺广,亦是不器。

  君子不器,并非要求我们无所不能,而是要广泛的了解增长知识。达巷党人说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既不能“执御”,也不能“执射”,他只是做一个教书先生。他的博学,所有领域的博学,都是在使他增长见识。为他收徒积累声望

  人们以“成器”,孔子以“不器”。说到底,“成器”是为了适应生活,而“不器”是为了战胜生活。不器是高级的价值追求,是君子修德的目标

论语读书心得7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正因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向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正因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正因《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主角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因此显得十分自然。正是正因《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因此我们才就应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必须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明白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家长寄语

  解来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就应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一样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因此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正因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公司寄语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个个都渴望明白。人们视明白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明白万岁?

  不被明白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心得8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立刻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欢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立刻出此刻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十分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可是,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所以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我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可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我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读书心得9

  从小到大经常听老师讲起《论语》,在课文中也学到过它的片段,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并且是文艺学院的学生,令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并没有认认真真地把《论语》看完过。这一次,即使是要写读后感,但是坦诚地说,由于自身原因,我至今还是没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对圣人的思想妄做评论,我想探索一下对于《论语》的阅读方法,好让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传统儒家经典,是四书之一。《论语》之于中国,可能就相当于《圣经》之于西方国家。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喜欢读《论语》,与现代文学作品相比,《论语》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而在我看来,它就像一个戴着面纱的女子,那若隐若现的清秀脸庞,让人想要走近她,一步步靠近,便越来越被她所吸引。那么,我们该怎样透过神秘的面纱,去窥视那女子的脸庞?

  说《论语》神秘没有错,它的神秘是几千年的历史赋予的。然而我们不应该片面着眼于这历史,我们要把它放到现实中来,带着一颗平常心与它相处。或许就像谈恋爱一样,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会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许多连接点。《论语》中有许多和执政有关的内容,比如为政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可以想到重视民主、关注民生是当代统治者德治的体现,也是他们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不然我们就只能看到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那是很难读下去的。把它们放到现实中,或者做一个古今对比,便让那些文字拥有生命,变得灵动起来。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心灵鸡汤,为什么不看看《论语》呢?从某个角度讲,或许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心灵鸡汤。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善于去挖掘其中可以给予我们启示的前人智慧。《论语》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忠孝节义看似平常,其实这就是许多现代人正在慢慢遗失的品质。就拿孝来说吧,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我想,如果是一个当代学生问孝,孔子会不会说:“放下手机,常回家看看”?《论语》是一面镜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为,我们确实应该对自己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论语》是经典,孔子是圣人,但是关于这经典与圣人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味地盲从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我确实在《论语》中发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极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那么“不如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就好。其实我们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多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们心里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就好了,过度地纠结于这句话并没有太大意义。读《论语》,是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很重要,用合适的方法去读更重要。至今没有读完《论语》,我真的既惭愧又遗憾,我想继续带着思考去走进它,与这个神秘的女子慢慢地爱上一场,与属于她的那个时代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论语读书心得10

  《论语》是语录体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思想的记录,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时期。《论语》里面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论语》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后人的信仰、尊重,是后代人必读的一本圣书。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学习这本书受益匪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理念,而且还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作为教师除了有好学的精神和养成温故的习惯外,还要有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吗?学习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我们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见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就象在生活中一样,别人做错了,这是事实,可是如果我们生气发怒,那就是我们的错了。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所以,我们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论语读书心得11

  当今社会,所谓的孔子和老庄离人越来越远,圣贤和经典也逐渐模糊。复杂世界的庸俗和思想的高尚似乎缺少某种必要的联系。于丹教授用白话诠释经典,用经典诠释智慧,用现代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生的感悟解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起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生出一种纯粹的积极态度,这是品德和情感智慧的升华。读完于丹的《论语》,我欣赏的是这样的智慧,这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对身边朋友的理性对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当下社会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缺点和失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告诉我们的《论语》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点和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也会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点的态度。

  人们常说,我们外出时依靠家里的父母和朋友。朋友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你可以从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一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需要观察他的社交圈,从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就能看出他自身的内在价值。

  003010最终传达了一种态度,这是一种简单而温暖的生活态度。

  103010的真正意义,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我们内心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品味生活,修身养性,其目的就是在幸福的生活中度过这个轮回。

论语读书心得12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论语读书心得13

  在《论语》开篇第一章里就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语句,可见孔老夫子对这句话的真心赞叹,已经把“人不知,而不愠”作为是否“君子”的判定条件了。私下细品,我认为孔子如此重视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纷纷扰扰,芸芸众生,每一个生命个体相对于其他生命个体,原也不过是在偶然的机缘,擦肩而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强求别人的理解。只要我们不妨碍别人,不损害别人,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就行了。剩下的就是用心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沿途欣赏自己的人生风景。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人口众多,大街上熙熙攘攘。我们更不可能强求别人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纠纠结结,也不耐烦过于关注别人的忧愁郁闷。因为人生苦短,需要我们用心做的事情又是那么多。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变得那么困难,又是多么珍贵。其实,我们的世界一直在呼唤理解,呼唤真诚与信任,无论是孔子的`时代,还是我们的现在。

  因此,在拥有那份理解与信任时,我会好好珍惜;当人们投来不理解的目光时,我的内心更需要坦然面对。

论语读书心得14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论语读书心得15

  在我看来,东方更注重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不是用来说的,也说不出来。所以论语中的仁字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言P但整篇文章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弟子时,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不同而教。只有这样,弟子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仁。也许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为了让后人得到像老师一样的指导,弟子从老师的生活中剪出一个片段,整理出一篇《论语》。(当然,这纯粹是我的想象,没有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的生动再现,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阅读它。就我个人而言,一本与其风格相似的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如何读世说新语?我认为如果大多数人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他们需要写一篇论文或阅读报告),他们就不会分析它的中心,分析一段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一个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多数人会把它作为一种生活记录,用一种闲暇来阅读它。在我看来,其实闲聊的.心态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懂会意,手掌一笑,自然明白他想表达什么。也许比分析和分解规章制度好。当然,这是阅读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如果你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论语》说了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知识是不一样的。做知识可能还是可以在纸上做的,但做人只能在生活中做。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在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在纸上,在旧纸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论语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07-29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04-20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05-04

《论语》的读书心得02-02

论语读书心得05-30

《论语》读书心得08-23

论语的读书心得01-15

论语读书心得06-12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05-04

《论语》学生读书心得02-0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