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

时间:2022-01-29 17:09:51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16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们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论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2

  《论语》中令人感触甚为深刻的绝非只这几句。如果你没有读过《论语》,阅读它必然会让你有所感悟,升华你的人生和灵魂,而如果你曾阅读过,也必然是“温故而知新”。

  《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几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3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4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古文十分深奥,让我刚接触它的时候,都有点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有一句话又证实了论语的.重要性:“会半部论语,能够治天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这本书可谓是集做人、修身、学习于一身,对中国儒家学说有着远大理想的一本书!我只接触了十条,却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几条,我觉得颇有感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难道不是教我们怎样学习吗?就拿我来说吧,我也有这样的学习经历。

  我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做题目却总容易出错,为此,我增添了不少烦恼。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是我课后没有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没有巩固,才造成了错误。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同一篇文章,你学会后再复习,会发现有和第一次阅读时迥然不同的感受。而你对课文的意思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也是学习的快乐之处。

  掌握好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到课前预习,课时听课,课后复习,还用愁成绩不能提高吗?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6

  这几天,我们都在学《论语》十则,在这十则论语中,我喜好个中的三则,它们别离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几句的意思都是关于念书和进修的。如第一则讲了进修的要领和立场以及做人要有涵养;第二则讲了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常识,就能贯通新的内容;第三则讲进修要领,叙述进修和思索的辩证相关。

  我先说一下我对第一则的读后感吧,我以为第一则的第一句讲的'是进修要领,人在进修和实践中把握常识,增添手法,这不就是进修中的爱好吗,第二句讲的是进修的爱好,孔子与别人一路接头题目,这不就是进修的爱好吗。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立场,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做人要气度坦荡,要有涵养。

  我对第二则的领略并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温习的进程中,可以得到新常识,新领会,新发明,这种人可以做先生。有一个好的进修要领很重要,常识就是通过不绝地创新才不绝的富厚和成长起来的。

  第三则就是一个进修要领,但愿同窗们记着这句话。学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学中举办,二者相辅相成,不行以偏废,这才是正确的进修要领。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7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几代弟了编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让邻三尺”,这篇文章讲的'是两个邻居从刚开始不肯退让自家的院子到后来各退三尺地,从而两家的房子都合适了并且成为了很好的邻居和朋友。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理解、多谦让对方、多替别人着想,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的开心快乐!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虽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义,但我想只要多读几遍,我会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8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题记

  假日里,一本《论语》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与朴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与厚重。这里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远都没有失去脚下那朴素的起点。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告诉我修养身心的道路,并且还会给我指明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不断前进,直到抵达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且她还让我明白了许多......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习要做到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诵诗三百”,《诗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让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去办个外交事物,他却不能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书读得再多,甚至都背会了,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遇到。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问大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家长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当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后,生物课上《人的繁殖》不仅让我知道了人是怎样来的,还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当我遇到再有小孩子问大人这样问题时,我就会用我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善于表达的长处。

  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

  我还从《论语》中明白了仁爱的意义。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时一定是有储备的。英雄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时的人格。仁爱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的涵养,在生死危难关头,使人可以有如此无谓的表现。

  《论语》里始终贯穿的“仁、义、礼、智、信”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大爱、小爱、博爱、让我明白了......

  两千多年来,《论语》因为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内涵,一直被人们所敬仰,而我却只能了解其皮毛,我想我将穷毕生之精力去解读她、感悟她,我相信她一定还会让我们明白更多......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9

  《论语》十则读后感触频多,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特别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整理以前的书本时,会不时有新的发现;偶尔翻起一本老书浏览几页,有时也会有新的收获。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十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

  举个例子吧,开学时,班长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另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忍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

  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0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1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2

  我们学校是经典古诗文诵读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比如说《弟子规》,《三字经》等,我们四年级读的是《论语》。

  我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是:”贤贤易色;是父母,能竭气力;是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务必为之学以。“

  有一次,我到老家,和同学约好了,下午我去他家玩,我告诉奶奶:”三点的时候叫我,我要去朋友家玩,好吗?“奶奶说:”好的。“到了三点我起来一看,太阳好像要把大地烤焦是的',到了四点,太阳还是那么大,我想5点再去吧,奶奶对我说:”赶快去把你的朋友要等急了。你不是学过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正合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说:”现在就去。“我立马跑向他家。

  如果你现在来到我的学校,还能听见琅琅上口的读书声,我们要讲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3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背了《论语》。我们每天背一两个小段,边背边对照平常的行为举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论语》象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每天给我们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迪。

  在《论语》这部书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这段。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种情况要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想到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怎样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考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读到这句,我不觉有点脸红。平时我和爸爸妈妈交流讨论的时候,态度很差,经常说着说着就不耐烦起来,象一头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顾妈妈的感受。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对爸爸妈妈态度都要好一点,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学习中,我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有时候做事不认真,学习应付了事。美国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飞船失事,不是因为什么重大技术失误,只是因为有几个螺丝没有拧紧。有时候我做数学题错了,不是因为不会做,只是因为草稿太潦草,数位没对齐,算错了。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丝不苟。

  以后,我还要经常温习《论语》,按里面传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4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5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6

  这个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论语》,带着疑惑和新奇,细嚼慢咽地品尝起书味。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论语》中,曾子讲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读到这儿,我不禁停顿下来,脑子如相册一般开始翻着页……小组成员递着作文草稿给我,恳求道:“组长组长!帮我改改作文呗。”我咬着笔头,看着手里的奥数题,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烦地应道:“知道了知道了,放着!”说完我用笔尖敲了几下桌面,便不再理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难题只解了没几道,作文也是没有修改,午休的'时间就结束了。上课铃响起时,我收回作业,把作文草稿归还给她,准备上课。她激动地问道:“通过了吗?”“过了吧。”我看也没看她。作文上交批改过后,她的作文要重写,我心里“咯噔”一下,低下了头……

  课余时间,女生们一堆一堆地围在某一个人的课桌旁,不知谈论着什么。可我们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这几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个人指着远处的女孩小声说道。“就是就是,一点儿也不好看啊。”另一个人起哄到。

  当那个女孩走过来时,大家却还是笑脸相迎,我看着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直至整本书读完,这句话仍扣我心弦,我们应也像曾子学习“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语十则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十则的读后感12-09

论语十则读后感04-06

《论语十则》读后感09-01

论语十则读后感范文04-06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的作文02-27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心得07-29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16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们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论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2

  《论语》中令人感触甚为深刻的绝非只这几句。如果你没有读过《论语》,阅读它必然会让你有所感悟,升华你的人生和灵魂,而如果你曾阅读过,也必然是“温故而知新”。

  《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几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3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4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古文十分深奥,让我刚接触它的时候,都有点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有一句话又证实了论语的.重要性:“会半部论语,能够治天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这本书可谓是集做人、修身、学习于一身,对中国儒家学说有着远大理想的一本书!我只接触了十条,却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几条,我觉得颇有感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难道不是教我们怎样学习吗?就拿我来说吧,我也有这样的学习经历。

  我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做题目却总容易出错,为此,我增添了不少烦恼。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是我课后没有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没有巩固,才造成了错误。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同一篇文章,你学会后再复习,会发现有和第一次阅读时迥然不同的感受。而你对课文的意思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也是学习的快乐之处。

  掌握好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到课前预习,课时听课,课后复习,还用愁成绩不能提高吗?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6

  这几天,我们都在学《论语》十则,在这十则论语中,我喜好个中的三则,它们别离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几句的意思都是关于念书和进修的。如第一则讲了进修的要领和立场以及做人要有涵养;第二则讲了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常识,就能贯通新的内容;第三则讲进修要领,叙述进修和思索的辩证相关。

  我先说一下我对第一则的读后感吧,我以为第一则的第一句讲的'是进修要领,人在进修和实践中把握常识,增添手法,这不就是进修中的爱好吗,第二句讲的是进修的爱好,孔子与别人一路接头题目,这不就是进修的爱好吗。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立场,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做人要气度坦荡,要有涵养。

  我对第二则的领略并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温习的进程中,可以得到新常识,新领会,新发明,这种人可以做先生。有一个好的进修要领很重要,常识就是通过不绝地创新才不绝的富厚和成长起来的。

  第三则就是一个进修要领,但愿同窗们记着这句话。学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学中举办,二者相辅相成,不行以偏废,这才是正确的进修要领。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7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几代弟了编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让邻三尺”,这篇文章讲的'是两个邻居从刚开始不肯退让自家的院子到后来各退三尺地,从而两家的房子都合适了并且成为了很好的邻居和朋友。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理解、多谦让对方、多替别人着想,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的开心快乐!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虽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义,但我想只要多读几遍,我会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8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题记

  假日里,一本《论语》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与朴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与厚重。这里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远都没有失去脚下那朴素的起点。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告诉我修养身心的道路,并且还会给我指明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不断前进,直到抵达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且她还让我明白了许多......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习要做到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诵诗三百”,《诗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让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去办个外交事物,他却不能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书读得再多,甚至都背会了,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遇到。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问大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家长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当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后,生物课上《人的繁殖》不仅让我知道了人是怎样来的,还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当我遇到再有小孩子问大人这样问题时,我就会用我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善于表达的长处。

  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

  我还从《论语》中明白了仁爱的意义。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时一定是有储备的。英雄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时的人格。仁爱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的涵养,在生死危难关头,使人可以有如此无谓的表现。

  《论语》里始终贯穿的“仁、义、礼、智、信”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大爱、小爱、博爱、让我明白了......

  两千多年来,《论语》因为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内涵,一直被人们所敬仰,而我却只能了解其皮毛,我想我将穷毕生之精力去解读她、感悟她,我相信她一定还会让我们明白更多......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9

  《论语》十则读后感触频多,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特别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整理以前的书本时,会不时有新的发现;偶尔翻起一本老书浏览几页,有时也会有新的收获。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十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

  举个例子吧,开学时,班长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另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忍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

  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0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1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2

  我们学校是经典古诗文诵读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比如说《弟子规》,《三字经》等,我们四年级读的是《论语》。

  我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是:”贤贤易色;是父母,能竭气力;是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务必为之学以。“

  有一次,我到老家,和同学约好了,下午我去他家玩,我告诉奶奶:”三点的时候叫我,我要去朋友家玩,好吗?“奶奶说:”好的。“到了三点我起来一看,太阳好像要把大地烤焦是的',到了四点,太阳还是那么大,我想5点再去吧,奶奶对我说:”赶快去把你的朋友要等急了。你不是学过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正合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说:”现在就去。“我立马跑向他家。

  如果你现在来到我的学校,还能听见琅琅上口的读书声,我们要讲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3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背了《论语》。我们每天背一两个小段,边背边对照平常的行为举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论语》象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每天给我们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迪。

  在《论语》这部书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这段。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种情况要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想到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怎样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考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读到这句,我不觉有点脸红。平时我和爸爸妈妈交流讨论的时候,态度很差,经常说着说着就不耐烦起来,象一头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顾妈妈的感受。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对爸爸妈妈态度都要好一点,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学习中,我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有时候做事不认真,学习应付了事。美国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飞船失事,不是因为什么重大技术失误,只是因为有几个螺丝没有拧紧。有时候我做数学题错了,不是因为不会做,只是因为草稿太潦草,数位没对齐,算错了。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丝不苟。

  以后,我还要经常温习《论语》,按里面传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4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5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6

  这个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论语》,带着疑惑和新奇,细嚼慢咽地品尝起书味。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论语》中,曾子讲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读到这儿,我不禁停顿下来,脑子如相册一般开始翻着页……小组成员递着作文草稿给我,恳求道:“组长组长!帮我改改作文呗。”我咬着笔头,看着手里的奥数题,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烦地应道:“知道了知道了,放着!”说完我用笔尖敲了几下桌面,便不再理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难题只解了没几道,作文也是没有修改,午休的'时间就结束了。上课铃响起时,我收回作业,把作文草稿归还给她,准备上课。她激动地问道:“通过了吗?”“过了吧。”我看也没看她。作文上交批改过后,她的作文要重写,我心里“咯噔”一下,低下了头……

  课余时间,女生们一堆一堆地围在某一个人的课桌旁,不知谈论着什么。可我们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这几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个人指着远处的女孩小声说道。“就是就是,一点儿也不好看啊。”另一个人起哄到。

  当那个女孩走过来时,大家却还是笑脸相迎,我看着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直至整本书读完,这句话仍扣我心弦,我们应也像曾子学习“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