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05-18 14:04:23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优)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优)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是前年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绝学。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提问后的记录;有的是回答诸侯国君、清医生和各方的问题;有些没有问题,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其中许多思想对我们的言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成为一名教师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而不思考,思考而不学习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阅读而不思考会不知所措,只是幻想而不阅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怀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我们会找到一些能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除了那些我们都熟悉的古老名句。

  例如:我没有教过自己。这意味着:学生们主动带一束肉干来看我,我不会教他的。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照顾学生,这些不需要物质来衡量,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学生必须送礼物才能得到老师的建议,这足以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比如例子:朝,于下大夫言侃如也;与上大夫言,绯如也;君在,与和如也。意思是孔子上朝的时候,和下一个医生说话,侃侃说话,从容不迫;和上一个医生说话,态度和谐;君子在场,说话局促不安。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明显不同于不同层次的人。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一致,充分说明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的礼物,虽然车和马,不是肉,不崇拜。(这意味着如果只有车和马,没有肉,孔子就不会崇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更多的东西,如果没有肉,主人也不会高兴。

  当然,虽然我们在《论语》中看到了一些具有明显时代色彩和封建社会腐败氛围的言论,但总的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原则和治理国家的真理,这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然是一本好书,孔子无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论语》读后感2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是我学的最好的,接下来,我为你们解释一下: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但还不如贫困而乐道,贵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我告诉你这一层意思,你能进一步领会到那层意思了。”

  现在,我们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人:

  有些人家庭贫困,却没有对人阿谀奉承,却在那里欢乐,一人一种对生命,对生活乐观的.激情。有些人富贵,但并没有骄傲自大,而对别人实施好礼的人。之后,我们社会的小朋友们都在背《诗经》,《诗经》这本书给我们很多道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只要领会了这个一个意思,以后的路,我们就会领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在学校里,老师也给我们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谀奉承,也不要骄傲自大,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这句话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论语》读后感3

  在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遗留着古人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骨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种种广告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电视栏目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里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散发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里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决不允许任何虚假的玷污!让我们共同祝愿:让诚信永驻人间,让诚信保留最真实最美丽的容颜!

《论语》读后感4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一问一答中,向人们传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纵然历经千年,孔子及其弟子向世人传达的智慧依然能从《论语》中读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前上学时为了考试而背诵论语十则,却并不是真正理解论语中的意思。现在再读论语,发现“古人诚不我欺”,《论语》中的言论同样适用我们现在的生活。毕竟“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时间不待人,人生世事变化无常,一定要珍惜当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也是快乐的事情,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会怨恨恼怒,豁达又快乐。教我们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孔子对弟子因材施教,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人,答疑也会有所不同。同一句话,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体会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论语》读后感5

  《论语》历年来被誉为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读了《论语》后,我有所感悟。同时也油然而生出对儒家文化,对孔夫子的敬佩。

  我在书中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求看看自我是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齐来,仅有用知识丰富自我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短短的.一则语录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的人,他们凭借着自我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学习,温习,最终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我们不也这样吗?如果我们被忧心烦恼甚至怨恨蒙蔽了双眼,那么势必会影响自我的工作和学习。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

  我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没有像孔子与他的弟子做到,比如,不守信用,性格软弱,说脏话,不懂礼貌等。可是,读了论语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领悟到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不会那么不懂事了。

  《论语》讲的肯定能使我们有所收获,《论语》让我感到了几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朋友,多读一些好书能够让我们学到更多,是的,心动不如行动,大家快点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6

  孔子以禘礼为例,进一步强调礼乐文化的传承,内涵重于形式。这一节,孔子继续禘礼这一话题,来论证文化精神的传承意义和作用。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孔子的幽默风趣和对文化衰落的无奈。先来简单说下故事情节: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复呢?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吗?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联系上节所说“吾不欲观之矣”,其实孔子是有些生气和无奈的.。举办禘礼的天子和诸候不懂禘礼的内涵吗?可谁在乎这些呢?所以孔子开玩笑地讲,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

  再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示,是显示;斯是这,指其掌。示诸斯,显示于掌中。

  这还是玩笑的语气,甚至有些置气。大概这个“或问”的人,即某人,是知道孔子对禘礼的不满,才来询问他的意见的。而孔子也知道,他的意见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他才指着手掌,笑看着这个某人讲,我也不知道啊,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对于世间万物,甚至治理天下而言,大概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吧。留下某人在风中凌乱。

  抛开这个玩笑不讲,其实这句话还是很有内涵的。禘礼是祭天地之礼,涉及我们华夏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文化根源。要详细论述,我没这个能力。我理解来讲,在祖先看来,天如父,至公至上,地如母,至情至性,人世间的一切均为天地所孕育,也为天地所掌控。所以儒道两家认为,天道高于人道,不管天子诸侯还是皇帝大臣,都受天地之道的约束和控制。皇帝继位,要讲受命于天。皇帝失德,将降天罚。能明白天地之道,便掌握了人世间最基本的哲学,便能了解宇宙苍生,了解世间万物。

  说远了,总之要知道为什么天子诸侯要祭拜天地,并且天地之道,天地崇拜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这一崇拜,在我看来是既唯心又唯物的,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是有十分巨大的区别的,甚至是一种生存信念而非一种原始宗教。天地之道之于人世之间,便是道德规矩,它并非不可见,不可置疑的神。塑造天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的女娲,并没有像其他宗教的神衹一样来主管、约束世人,他们更像是旁观者,更像父母之于子女,只有关爱,没有索取。所以我们对天地的祭拜,对祖先的祭拜,更像是对自己信念的祭拜,不过是将无法对人言的想法,于天地祖先念叨念叨,汇报汇报;所许的愿望,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承诺。所以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这就是教育的问题,是信仰、信念缺失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论语》读后感7

  以前经常读《论语》,也会陪孩子背《论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没看过《论语》是不现实的。《论语》中常见的经典句段不仅会背,还知其意,有的还能指点生活、学习。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使其指导我的教学生活!今天读了一篇文章《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顿开:作为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本常读常新的'书。读书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它、去挖掘它,只有这样才会受益匪浅。

  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与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贬并举激励弟子积极向上(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论语》里举不胜举,要知道这部书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忆录,可见其中的教育场景一定是弟子们记忆犹新的,这说明老师的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老师的教学艺术的高妙;可见孔子的教学场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博大,作为师者应该重拾《论语》,研读它,去寻找那精彩的教学场景,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满智慧。

《论语》读后感8

  文字间的血脉之默契,环抱组合在一起,一高一低,一长一短,每一句短小精炼。

  穿越千古的文字与礼仪在我眼睛流逝,慢慢的清晰,我害怕当年的时代在不经意间,把这一本传世之作遗忘了,他的博学和伟大,经历千年的风雪洗礼,在今天广为流传,闪闪发光。

  我昂首挺胸的走在充满文言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千年的美,千百年来这一段仁德佳作。

  不曾难过,我飘荡了,宛如桶钟声回响在静静的心房之间。他颤抖,也刺痛了,不要问我什么感受,我陶醉了。我在这精炼的伏笔之下,醉了,醉了很久,如同在做梦。

  论语,华人之萃。传也,现世之宝。德也,同鸣君子。感叹古人智慧,竖拇指于敬。

  仁之篇

  孝:孝者,心静者也,善以心之善。君子以此为举,能德万人所附。与父与母,以亲为待,不行为恶,此为孝德。

  父母大地的生命之火,在燃烧的每一刻都有爱的保障,我把手高高的举过头顶,让阳光照在我的手心,把内心深处的波涛,传达在阳光谱写下的蓝天白云里。妈妈、爸爸我爱你们。

  忠:忠者为和也,不贱不盗,以和为贵。忠者善和之人,效忠余力,不反不闭。义为命者,本为忠所附,长久志见,忠也。

  彼此的忧伤你读我听,我们都有同一颗心,你在照耀着我,我在守护着你。你把你的忧伤挂在南方的艳阳里,我用东方的大雪纷飞倾听你。你忠与我,我爱于你。我们不浮浮沉沉,我们只愿朝朝暮暮。

  信:守信,可交之人,商场之核心,买卖只本质。信者,为事事大流传,反信者,被唾弃之。为信,为人,为齐家,信者走天下,皆可活。

  写满文字的淡黄色纸张,盖上红色印章的那一刻,你知道我的内心在思索什么?这红色印章下,为数不多的花白银两,是买卖者之间如爱人牵手一般的信任,你懂我的那些文字和花白,你懂我的那些数字和印章,而我信一直在心中闪亮,照耀我们彼此商场的'前程。

  直:正为万事所需,正乃世间所喜。为正事,方可得福报。反正为虚,伪不接不纳,奸诈者反自闭。虚、伪、奸、诈、逆道而行,终为不直,此为唾弃。为正为直者,喜福同报也。

  灯光下,灰暗。不懂那长长幽静的小道,为何传达点点的哭泣之声,明月赐予我正直的力量,可以踏平一切黑暗,我把白天采集的光阳之正,挥动在随手捡到的白色木棍上。哭泣声停止的那一刻,一份正直属于他,一份真实属于我。一句谢谢,把打破了小道的这份幽静,而正直却伴随,仓促逃跑的两个坏人,感染了虚伪、奸诈的世界。

  学之篇

  上学时期,朗朗上口的那些经典文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里面还有很多关于学习的方法与说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老师不断在要求我们去阅读的金典桥段。

  而孔子也在劝解当下,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学习中找到内心深处的自我,现在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世界,关于学习,这个时代的人理解的越来越浮躁。

  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主播一个月10万的收入,学历也一般般,而且很多有学习,有能力的人也纷纷的加入这个主播大军。让部分人感觉学习,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变的越来越没有价值。而环顾四周,那些站在金子塔顶端的人,都是很爱学习,不断更新大脑的人。

  虽然穿越千古,真理还是真理,一个人的收入只是一方面,而通过学习,通过思考得到心智成长,整个心理过程的实践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让百世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不要浮躁,要做一个仁德之君子,肯定也离不开学习之道。

《论语》读后感9

  学习好需要养成三个好习惯——不懂就要问;勤奋;其次就是有一个能使自己努力,有带动性的座右铭。

  座右铭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座右铭可使人一生受益匪浅,可使人终身奋发向上,我非常喜欢我的座右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而时常温习,不也快乐 么?孔子说的多好呀,不足十个字的反问句,却详细的说了要如何学习。

  实际上我的座右铭出自的书——《论语》里面还有很多的名言,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影响了千万人。举一个事实: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地 方就是孔子的故乡。

  让我们再次回到我的座右铭上,它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自从我读了《论语》,知道了这句话,使用它当我的座右铭后,我就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从而养成了良好 的复习习惯,因此今年我的成绩有所提高。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论语》中找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当你的座右铭。只要你用心去读,座右铭就会发出“神奇的力量”。

《论语》读后感10

  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明白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明白了应当如何应对,在什么情景下是向教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欢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教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境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教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之后,当我问起教师他是怎样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教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提高,总能从教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教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多谢你与我同行。

《论语》读后感11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

  他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只要能学着把《论语》这本书“读薄”,你就会总结出《论语》一共写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学习《论语》首先告诉我们一件事,学习。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定的事实,人要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首先要学会培养学习兴趣,其次是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最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

  二、孝道孝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在中国都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十分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三、友情人活在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朋友。什么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还是朋友。这一点,《论语》中讲述了很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这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好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之人。

  四、理想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哪怕是三军可以夺帅。”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得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缺乏的是在到达志愿之前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那条脚踏实地的道路。

  五、快乐人生观读《论语》使人知仁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成就别人才是无私。“仁”也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哪里能爱别人呢?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要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这些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由此,我们要学孔子的快乐主义和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

  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论语》中告诉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实中,我们看到重建后的汶川,人们一片忙碌: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重组新的家庭、修补破损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通过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汶川的人们渐渐地弥合心里的伤口,去逐渐减轻心灵的苦痛,通过劳动,汶川重新获得了新生。

  《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此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除了树立明确的目标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约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常在生活中总结体验,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知音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这一切都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实现的。思想修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个人,也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对人谦恭友爱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乱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如此,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无疑就非常安定了。再大而化之,国家的治理与安定也和为人的基本修养有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在合适的时间调动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除去统治者的特殊身份,其中有不少要素(严谨、守信、节俭、仁爱)都是与个人修养密切相关的。

  由此可见,治理国家也是从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点开始的,的确是值得重视的大事。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美味。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于丹教授的《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为我们很好的诠释《论语》的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海鸥无法改变大海的宽度,

  但它改变了自己翅膀的力度;

  雄鹰无法改变天空的高度,

  但它却改变了自己振翅的强度;

  同样,我们也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论语》读后感1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我都会赞叹经典的中国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教导我们虚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要向他学习;看见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

  如果我们没有虚心精神,自己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听别人的意见,那我们就不会进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时间一长,你就会退步,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失败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你也跟一两岁小孩没什么两样了。

  这样的道理,都是《论语》这本书教给我的。《论语》这本书是一些简短的句子合成的,但这简短的.句子却深含了意义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面对。但有些话,却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比如说,《论语》里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意思是,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还坚持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称他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言行举止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个小偷,按照这个道理,你要继承父母,做一个小偷,那这一定是好的吗?不是的,因为你继承的是坏的,不善的,这样对自己不好,对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对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会进监狱、坐牢,和一些坏人关在一起。这样,你有可能会变得更坏,做更多坏事。

  对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会非常伤心,渐渐跟你疏远,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会跟你一样做一个小偷,这样下来,你的子子孙孙都会变成小偷。

  所以,我们要多看书,多知道更多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更快进步了!

《论语》读后感14

  暑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从书中我认识了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从他们的语言中,让我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学习。

  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又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正来。

  读《论语》,使我受益匪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他将伴随我成长。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还在懒洋洋的睡着。妈妈把我叫了起来,说”儿子,看妈妈给你买了什么“。我爬起来一看,呀!竟然是我梦寐以求的论语。我想到了几句话”书是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朋友“。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论语,论语是孔子所著,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弟子三千,最好的只有七十二个。

  我从这本书中悟出了真理’干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稳定的干,不能做一些偷鸡摸狗伤天害理的是,不能做一些冤枉好人的事。要做正人君子不能做卑劣小人。

《论语》读后感15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读《论语》有感作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变父亲教给我们的行为作风,就可以说是尽了他的孝道了。

  我觉得这句话的确没错,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吗?人做事就是要讲信用,要尽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论语读后感11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50字》。,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下载03-30

读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01-09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中的句子11-16

于丹《论语》心得12-03

于丹论语心得05-29

论语心得作文05-2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