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时间:2024-10-19 16:03:44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读书心得精华(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心得精华(15篇)

论语读书心得1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也没有好好看,一直搁在书架上,直到前一阵子我一时兴起,随手拿来翻了几页,我就被于丹深入浅出的解读给吸引住了。所以,接下来我便一口气将他读完,不敢说读完后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论语》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在后来又陆陆续续学习一点,但是学得也不是很齐全,因为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都难以静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师却做到了,她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

  这些解读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快餐,在这些易于消化的经典解读中,于丹教授讲解的仁爱之道也使我启发很大:仁爱是做人根本。仁爱讲求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宽则得众,你对别人宽和,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于丹在书中写道: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的.教学的态度。这让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对一群天真而顽皮得孩子,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当他们的表现令我失望时,我总是责怪他们,用强硬的语气压制他们,学生也许是口服心不服,也许对我是畏大于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强迫别人去干。

  那么,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呢,希望老师怎样和自己交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这也符合当今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适应这种关系,喜爱这种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延伸到他的处世之道,这也不正是我们应该教授给我们孩子的吗?

  我们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虽说于丹这本书在网络上有颇多争议,但我还是想成为其追捧一族,毕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于丹的《论语》心得对我是一种引领,它使我更用心的去体验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论语读书心得2

  《论语》是语录体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思想的记录,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时期。《论语》里面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论语》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后人的信仰、尊重,是后代人必读的一本圣书。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学习这本书受益匪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理念,而且还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作为教师除了有好学的精神和养成温故的习惯外,还要有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吗?学习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我们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见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就象在生活中一样,别人做错了,这是事实,可是如果我们生气发怒,那就是我们的错了。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所以,我们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论语读书心得3

  读论语,感觉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受智慧的光芒。

  一是学习,然后知不足。

  学习,然后知道缺点,因此,我想进一步纠正态度,坚持,在通读的基础上,学会结合实际研究,提高自己。

  二是思考,然后明确目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无知,无思则无知,无思则无知。了解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论语》清楚地证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该是君子。君子,作为一个理想的人格,孔子把它定义为内圣外王,比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弗滨一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所谓内圣就是君子。用这一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思考,然后明确目标,对于我们的青少年来说,今天我们回顾《论语》,应该思考生活和生活的原则。内圣外王的绅士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目标和标准,也可能是一个需要终身努力接近的目标。

论语读书心得4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论语读书心得5

  今天,天上灰蒙蒙的,心想:可能是要下雨了。我刚走出家门,天上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绵绵的秋雨让人多愁善感,好像在诉说着冤情,这也使我有些郁闷。我拿了一本《于丹解读<论语>》看了起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家派最受人注目,《论语》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作的一本著名文学作品。而当代著名作家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哲学道理。

  第一篇是“孝道之道”,它使我感觉到孝敬不是指你给父母买多好的房子、汽车,重要的.是在于真正尊敬父母、礼让父母、让父母快乐和不让父母操心。

  第二篇是“智慧之道”,让我明白的哲理是:选择一个人时,不要选择那些逞强莽夫,而要选那些反复斟酌、谨慎小心的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可以不断地向别人学习知识并利用,不能满腹经纶却不利用。

  这本书我读完后感触特别深,我要把这本书视之为宝,让我终生受益。

论语读书心得6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丰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与经典对话,常常升腾出一种庄严与肃穆,在品读玩味中心绪渐渐如止水,恬淡、安宁充溢着我的内心。而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丹教授用了许多浅显的故事,把一部《论语》说得通俗易懂,我很喜欢书的封面那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觉得,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论语》确实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快乐地生活,而作为一名教师,《论语》同样告诉了我怎么让孩子进行快乐地学习成长。

  于丹在书中说: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就和孔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道理,多向内看,少向外看,内心快乐安宁了,生活就会从容自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作为一名教师,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感触更多。

  子曰,“爱生如子,知人善教,有教无类”。不分年龄大小、出生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使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也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我们华夏大地。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于丹教授就教我们如何去爱孩子。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于丹教授通过提到的“头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快速改变孩子,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心境!我们早就听说过标签效应的试验,被教授随便说说的所谓“天才”孩子,最后果真成为优秀的人才,而没有被指明的那些孩子却发展得很平庸。可见让孩子在心灵深度充满阳光、自信,那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心中有一颗太阳,那样你的孩子才会沐浴充足的阳光,健康成长。

  同时,于丹教授也认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作为教师,了解孩子,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就是我们教育的智慧。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孩子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孔子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不同的人都会从《论语》和孔子那里学到所需要的。作为教师,孔子更是中国几千年教育的形象代表,而《论语》是教师必读的一本书。书中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对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借鉴的作用,也还有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

论语读书心得7

  一直喜爱看百家讲坛,而且更喜爱听于丹老师的讲座,是那样的令人心旷神怡,那样的震憾人的心灵,每次阅读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都会有许多的收获与启迪,钦佩她的聪慧与睿智,以及她看问题的独到见解之处。

  于丹教授说,其实《论语》的看法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实的、暖和的`,言传身教的生活看法,去影响他的弟子。《论语》告知我们,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当尽自己的实力去帮助那些须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赐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溢华蜜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当全部忧烦、迷惑或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才智聪颖,变得更加英勇无畏,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没有了吗?所以,做一个英勇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气,去化解那些缺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傲慢,这就是《论语》里所提倡的一种人生观。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来诠释论语中难以理解的道理,并结合实际生活帮助人们去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使人们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欢乐是尤为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拿自己与别人相比较,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境遇,别人为什么做得很胜利,而自己却为什么总是静默无闻,总在艳羡、嫉妒别人的日子里生活,于是埋怨、生气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郁郁寡欢。其实他没看到别人的付出,许多时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师在论语中所说的豁达开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态想一想,别人的得到肯定有他相对应的付出,当然,这个付出有种种。假如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别人的拥有,艳羡别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宝贵,这是不聪慧之举,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个个小故事告知我们,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很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气不能变更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英勇的心灵去变更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论语读书心得8

  我们学校自从有了“校长讲论语”这一活动后,学校里每个同学都受益匪浅,而我也在“校长讲论语”的活动中萌生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或点到为止;正是孔子的这些教诲之言,培养出了多少聪慧过人,见多识广的才子。我对《论语》最深的感受也正是孔子的教诲之言。

  在校长给我们讲的每一篇《论语》中,有多数都是孔子对众多弟子的教诲之言。其中有一篇讲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段话就告诉我们,君子既出一言就必须做到,就算用几匹健壮的马来追回君子说出的话,恐怕也很难做到。这句话也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情况,比如你已经答应了要来我家玩,就不能说反悔就反悔,应该按照约定去我家。这一篇《论语》就给了我很深的'感受,通过我生活中的这件事大家也许就明白了。我和一位同学约好星期六一起出去玩,可是我在约定好的地方等了好一会都不见他的身影,无奈之下我便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是他爸爸接的,他爸爸知道这么一回事之后立刻把他送了过来,并向我道了歉。我也让他不要太自责,既然已经知道错了也没什么了,这不也是完成了约定吗?这篇《论语》孔子的教诲之言给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就应该遵守约定,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

  学习《论语》真的给了我很多感受,给了我最端正的思想,给了我最好的教诲,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学习《论语》给我的感受真是太多太多了,我爱学学《论语》!

论语读书心得9

  孔子是古圣先贤,他说古之学为已,今之说为人。切合实际!在当今天信息化时代,几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传。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华众取宠而已,有些是实际的。自己常发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种宣传。但是,做事,首先应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发自愿的一种行为。学习,首先是为了自己成长。

  里面有几句对自己震憾比较大的。比如,君子忧道不忧贫。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是对现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一种警示。现今金融市场,以及各行各业,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坑蒙拐骗的情况时有发生。都难长久,事情败露之后,有些人可能进监狱。一人得利,众人受罪。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合乎道义!!

  另外,论语六言六蔽,对自己也有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种美德,不学习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一种恶习。对别人仁慈仁爱虽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会变成一种愚蠢;一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学习不提高自己修养,其弊端是容易放荡不羁;一个人讲诚信却不学习,其弊端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出现韦生抱树而死的情况);喜欢直率而不好学习,其弊就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于恰到好处而已!!!

  论语是讲人际关系的一本书,是教人学好的伦理老师。想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朋友,不妨好好读读。

论语读书心得10

  假期,我读过许多的书有:《孟子》、《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论语》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本《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论语》就是记载了孔子告诉弟子们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我读完了一整部《论语》,知道了许多平时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必须具备的品格,《论语》这本对我来说是人生进步的一大阶梯。这可是儒家创始人,闻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说的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释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这句就是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我还记得一开始我读《论语》的时候。没读两天就没有兴趣了,不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论语中记载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开始慢慢的阅读《论语》开始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坚持每天阅读,感觉其中每句话都有很深傲的意思,从读完《论语》之后,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有条有理也喜欢和人交往了,结交了许多正直的朋友。

  《论语》这本书里边讲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论语读书心得11

  我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作品,在许多篇章中谈论生活,对当代人具有参考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诚实正直。孔子认为:人的生活是直的,充耳不闻的生活是幸运的。(永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应该诚实,只有诚实才能光明正大。然而,我们生活中不诚实的人也可以生存,但这只是通过运气来避免灾难。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幸运地避免灾难的人迟早会摔倒。

  二是做人要注意仁德。这是孔子在生活中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基础。(学而且)又说:人而不仁,怎么礼?人而不仁,如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学习,学习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他人,得到人们的赞扬。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思,死之日,民无德而称。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民至今称之为。(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天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才是仁德。一旦你的言行符合礼貌,世界上的'人就会称赞你为仁人。可见仁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也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标准,即刚、毅、木、迟。(子路)即刚强、果断、朴素、谦虚的人接近仁德。同时,他还提出了实践仁德的五个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他说,尊重别人不会导致侮辱,慷慨会得到每个人的支持,沟通信任别人会信任,勤奋会成功,给人们慈善可以很好地激励人们。孔子说能实现这五种美德,可以算是仁。

论语读书心得12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欢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并且乐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十分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资料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日的话来说,孔子十分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理解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日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日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日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日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我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仅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帮忙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教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仅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经过这次学习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必须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学修养。

论语读书心得13

  第一章,处世之道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所构成的社会,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社会也不能失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社会,在人群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而于丹教授说给我们大学生的启发是,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把握好度,一个尺度才能保证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进行,也是我们事业生活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好坏之分,我们也不能仅仅用好坏来衡量所有的事物。古语有云:以德报怨。而孔子和于丹教授对此产生了疑问和思考: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孔子和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原则的,如果是以德报怨,那么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回馈,我们能够包容所有的人,但是无法宽容所有的人。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以德报怨,因为我们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就是度。

  人生有限,我们不可能把生命的宝贵光阴浪费在那些不值得的人或者事情上面去。我们不是神明,也不是圣人,我们跟其他人一样,都是众生中的一个。我们没有海量的心胸,我们也是拥有感情和智慧的生物,我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学会包容,学会以直报怨。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要给予相对应的尊敬,给予适当和相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和继续成长。爱,并不是溺爱,而是让所爱的人独立和成长,懂得这个世界,理解身边的人。因此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在工作上,对于工作,于丹教授告诉留给我们的启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意思是,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对于很多的学生干部来说,包括我,这都是相当重要的。你的工作,是你的,就要你来完成,或许要借助别人的帮忙,但是,你必须对你自己的工作负责。此外,不是你的工作,不要随便插手。当然,重要的时候需要雪中送炭,给人锦上添花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始终都要有个度的把握。

  即使以后当上领导,也要把握好度,所谓言多必失。所以,孔子告诫我们一定要慎言,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论事后做多少事情,一切已经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象了。做官的启发是,多听,多做,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一切事情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做决定,否则到时后悔莫及。做人要果断但不能武断。

  第二章,三十而立

  孔子给我们人生的概念是:"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两行字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

  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一出生,什么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为了慢慢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在社会和经历和书本中打滚。于丹教授提出的学习是学以致用,把你所学的全部融入你的生命之中,让你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提高,而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虚假的表面现象。真正的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的。

  到了三十的时候,就是三十而立的时候。这个三十而立,是中国古代人生转折点的标志。三十岁,应该不会想小的时候那么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也不会像二十出头对社会充满失望,三十了,是一个人内在的成熟的标志。这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和提升。到了这个年纪,就是一种重新的自我认识,一种新的自信。

  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四十,对身边的事情有所选择,有所扬弃。这是一个过度的时期,人生中把该

  放弃的就应该让它流走,不要那么执着。四十应该从容走过,返璞归真,学会中庸之道。

  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到了一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

  六十而耳顺,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天悯人,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呈现出现的时候。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经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随心所欲那样的镇定从容了。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但是一个人有效的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

  第三章,我的道路

  我现在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每天的学习,各式各样的工作,与人的交往,和盘算着以后的出路。或许过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听了于丹教授对孔子论语的新阐释后,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为人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太偏激,不能蛮不讲理,要学会聆听,学会观察,学会了解。我们可能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开脱,但是,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一切。人,一定要有原则,他才能做到面对任何挑战心中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人类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所以,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掌握好度,把握好身边的人。

  另外,人生苦短,一回头,光阴似箭,时光不再。可是,我们现在还年轻,不一定懂得那些烦恼,但不代表我们不会遇到那些烦恼。三十,四十,五十都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在修养。短短数十年在世,春去秋来,我们要做不后悔的事。

  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曲折而又漫长……

论语读书心得14

  孔子的《论语》语言深刻。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个描述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语录,其他人都不知道。就在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写了适年级的《论语》,我慢慢对它感兴趣。

  读完《论语》后,我了解到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记录了一些值得学习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学习的,非常适合我们的小学生阅读。

  《论语》对我的学习有有帮助。《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用两句直接的话告诉我,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经常复习和巩固知识。同时,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个丰富我们生活的过程,以愉快的.心情对待它。另一句回顾过去,知道新的,可以当老师。它还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并要求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以那一次为例。那天是语文考试的日子。前一天晚上因为贪玩没复习。练习的时候回答不了很多题,急得挠头,最后成绩很差。回家后,我努力工作。每天回家后,我打开书包,开始复习作业,而不是和朋友一起玩。就这样,在第二次语文测试中,我平静地在试卷上写下了答案,最后取得了好成绩。

  从表面上看,很难回顾过去,了解新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你每天坚持下去,你就会有一个新的经验。孔子的学习方法在古代和现代都很常见,这也是许多现代人所提倡的。读《论语》,只有两句话,就收获了这种大的学习方法,那些鄙视古代汉语的人不是坐起来注意吗?

论语读书心得15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重视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明确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关于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04-20

《论语》的读书心得02-02

论语读书心得(经典)09-01

论语的读书心得07-25

论语读书心得06-12

论语的读书心得01-15

《论语》读书心得08-29

论语读书心得06-13

读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01-09

论语读书心得(精华)08-2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