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5-01-17 16:01:10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范例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后感【范例2篇】

论语读后感1

  从前我对《论语》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过学校开展的交流活动,我认真地学习了《论语》是我受益匪浅;现就我个人的理解和对我的帮助启发与大共同分享。

  在于丹《论语》心得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个真心对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对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环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书,他可以帮助你打开你的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从朋友身上,让我终生受益。

  我爱人是当兵的,我们86年结婚到现在,我跟随几径周折,前后调转了5个学校,每一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单无助,从内心渴望朋友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师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识,相知的机会,我在大家的熏陶影响下。我以我的热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谐共处,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尽自己力量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朋友自然多了,当然也交往过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要换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这样无论与谁相处关系都会融洽。世界变得更美好了。

  其实,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给你适当的点拨与批评。会让你从内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光明。

  多年来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最难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节刚过,人们还沉醉在与家人团聚幸福的时刻。我爱人胃病突发。经诊断让我震惊,好似晴天霹雳、天旋地转。当时两腿发软,不敢面对现实。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个好朋友,他在中日医院工作。我急忙打电话向她咨询病情。她首先给我安慰、鼓励。然后给我出招,让我去她那里医治。正确的分析去她那里的利与弊。我在她的诚恳的.邀请下,来到了中日医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励下,我的心漫漫地放松了,我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每天能面对现实,精心照顾我爱人。每天她倒出的办公室,让我爱人在那里面化疗医治,使我爱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很快让我们夫妻二人度过了第一个化疗阶段的难关。

  出院后,有幸得到学校孟校长和高校长与许多同志的关心帮助,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记得孟校长还特意给我写一封信,至今我还珍藏着。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还有任主任好几位教师给我代课,使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家长反馈十分满意,给我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我爱人,再半年时间里,再所有病友中,我爱人恢复最快、最好。这都是朋友给予的勇气和力量,换来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使我更加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我将朋友视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于丹老师也渐渐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励读书的热情。是书籍让我受益终生。让我快乐、让我充实、让我更富有。让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与力量。

论语读后感2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妈妈让我背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了《论语通译》后,觉得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对教育具有启示意义的许多智慧精华,都还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孔子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向他学礼,从此,他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齐景公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不久孔子返回鲁国。这时鲁国三桓专权,孔子不想从政,便开始整理《诗》、《书》、《礼》、《乐》等典籍,并扩大自己的'教学事业,其弟子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央谷之会,在孔子的努力下,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正当孔子企图在鲁国实现自己复兴周礼的抱负时,政局有变,他感觉到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就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这时孔子55岁。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他先到卫国,住了10个月,因受卫灵公的猜疑.离卫去陈。经匡时,他遭到匡人的围困,解围后抵蒲,不久再到卫国。然后由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魃想害他,他只好离宋,经郑至陈,在陈国住了3年。因陈经常受到晋、楚、吴等大国的侵犯,孔子便再次经蒲至卫。卫灵公曾向他清教兵阵,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于是,他离卫至陈,一年后又由陈迁蔡,在蔡住了3年,后来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迎孔子。陈蔡大夫害怕孔子去楚对陈蔡不利,便派人围困孔子,致使其断粮。最后,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才使其免遭于难。楚昭王想以700里的户籍封孔子,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不久昭王死,孔子觉得在楚也难以施展抱负,于是又返回卫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年已68岁。他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

《论语读后感【范例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下载03-30

读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01-09

论语的作文06-01

【经典】论语读后感08-20

论语的读后感11-01

[精选]《论语》读后感11-05

(精选)《论语》读后感07-17

《论语》读后感【精选】07-17

论语读后感(精选)07-18

论语读后感(经典)08-13

Copyright©2003-2025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论语读后感【范例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后感【范例2篇】

论语读后感1

  从前我对《论语》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过学校开展的交流活动,我认真地学习了《论语》是我受益匪浅;现就我个人的理解和对我的帮助启发与大共同分享。

  在于丹《论语》心得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个真心对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对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环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书,他可以帮助你打开你的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从朋友身上,让我终生受益。

  我爱人是当兵的,我们86年结婚到现在,我跟随几径周折,前后调转了5个学校,每一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单无助,从内心渴望朋友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师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识,相知的机会,我在大家的熏陶影响下。我以我的热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谐共处,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尽自己力量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朋友自然多了,当然也交往过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要换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这样无论与谁相处关系都会融洽。世界变得更美好了。

  其实,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给你适当的点拨与批评。会让你从内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光明。

  多年来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最难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节刚过,人们还沉醉在与家人团聚幸福的时刻。我爱人胃病突发。经诊断让我震惊,好似晴天霹雳、天旋地转。当时两腿发软,不敢面对现实。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个好朋友,他在中日医院工作。我急忙打电话向她咨询病情。她首先给我安慰、鼓励。然后给我出招,让我去她那里医治。正确的分析去她那里的利与弊。我在她的诚恳的.邀请下,来到了中日医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励下,我的心漫漫地放松了,我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每天能面对现实,精心照顾我爱人。每天她倒出的办公室,让我爱人在那里面化疗医治,使我爱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很快让我们夫妻二人度过了第一个化疗阶段的难关。

  出院后,有幸得到学校孟校长和高校长与许多同志的关心帮助,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记得孟校长还特意给我写一封信,至今我还珍藏着。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还有任主任好几位教师给我代课,使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家长反馈十分满意,给我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我爱人,再半年时间里,再所有病友中,我爱人恢复最快、最好。这都是朋友给予的勇气和力量,换来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使我更加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我将朋友视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于丹老师也渐渐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励读书的热情。是书籍让我受益终生。让我快乐、让我充实、让我更富有。让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与力量。

论语读后感2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妈妈让我背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了《论语通译》后,觉得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对教育具有启示意义的许多智慧精华,都还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孔子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向他学礼,从此,他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齐景公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不久孔子返回鲁国。这时鲁国三桓专权,孔子不想从政,便开始整理《诗》、《书》、《礼》、《乐》等典籍,并扩大自己的'教学事业,其弟子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央谷之会,在孔子的努力下,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正当孔子企图在鲁国实现自己复兴周礼的抱负时,政局有变,他感觉到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就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这时孔子55岁。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他先到卫国,住了10个月,因受卫灵公的猜疑.离卫去陈。经匡时,他遭到匡人的围困,解围后抵蒲,不久再到卫国。然后由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魃想害他,他只好离宋,经郑至陈,在陈国住了3年。因陈经常受到晋、楚、吴等大国的侵犯,孔子便再次经蒲至卫。卫灵公曾向他清教兵阵,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于是,他离卫至陈,一年后又由陈迁蔡,在蔡住了3年,后来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迎孔子。陈蔡大夫害怕孔子去楚对陈蔡不利,便派人围困孔子,致使其断粮。最后,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才使其免遭于难。楚昭王想以700里的户籍封孔子,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不久昭王死,孔子觉得在楚也难以施展抱负,于是又返回卫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年已68岁。他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