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孟子> 《孟子》的读后感

《孟子》的读后感

时间:2024-06-24 12:35:17 孟子 我要投稿

《孟子》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的读后感

《孟子》的读后感1

  《孟子》这本书一共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四章,每一章分为句上和句下二篇,共有八篇。

  这本书的文字多为讲道理,以及对话,不像《论语》一样枯燥乏味,也不想《道德经》一样晦涩难懂,深奥玄妙。先从身边事物说起,引出许多内涵道理,由浅至深,通俗易懂,发人深省。中有一句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为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的人,让百姓更快乐。为百姓的'忧虑而忧虑的人,让百姓不再忧虑。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学校里有一名同学被欺负了,打得哇哇大哭,结果旁边一个同学不仅没有对被欺负的同学表示同情,反而在旁边开心的笑着,甚至还嘲笑他。再如一句话“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之长短。”,意为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要通过证明才能知道是否真实,如果仅凭感觉就猜测,则一切猜测都不一定真实可靠。人生也是如此,只要靠行动,才知道这个人能不能做到,光靠一张嘴,则无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孟子》比《论语》有趣有味,比《道德经》通俗易懂,能够给人们很大的启发,让人们深刻地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成为一个道德有洁癖的真君子。

《孟子》的读后感2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孟子》的读后感3

  孟子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精彩了,他是个极其有抱负的人,也曾周游列国门人弟子前呼后拥,怒斥国君,虽然很热闹,声势浩大,但终究是被时代所限制,最终放下执念回故乡教书育人。梁惠王下不同于其他晦涩的思想论述,他更倾向于通过谈话的艺术引导对方得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去做。孟子听说齐王喜好音乐,见到了齐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开使批评,说喜欢音乐玩物丧志是不对的,而是提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来问,齐王想了想还是与人乐与众乐,问题就引导至了如何才能与众乐,孟子表示“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你喜欢音乐没事,但你别让你的子民一听到奏乐就想到你是个增添他们疾苦的人,你要做到让你的子民听到音乐知道你身体没事觉得欣然快乐。那么你就是与民同乐了。没有剑拔弩张的激烈,中正平和,就是在聊天,让听的人容易接受,的确如果一个上位者不能让自己的子民安居乐业,沉溺于个人的享受,那么百姓疾苦,再好的音乐对人们来说也弃之如敝履,艺术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上,上位者懂了知道去亲民爱民了那么人民还会害怕艺术吗。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也有很多的道理夹杂在一责责故事中,浅显易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孟子》的读后感4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孟子》的读后感5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的读后感6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孟子》的读后感7

  孟子,名轲。

  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仁政”的创立者和倡导者,有“亚圣”之称。

  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孟子一文。

  读后被孟子的母亲所感动。

  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学堂附近,从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强的孟轲开始喜爱读书学习了。

  人们常说: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

  这话一点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走上了求学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内涵。

  作为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太多了。

  他们整日整年的四处奔波,挣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下钱来给我们用,把好的衣服让给我们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们吃。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呢?

  读到这里,我也为孟子的懂事而感动。

  孟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亲的不易。

  担心母亲孤独,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不再找别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亲的身边。

  他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学的道路上,小孟轲刻苦好学,不厌其烦地练字,读书。

  只因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学习,学习他对母亲的孝顺,学习他在学习上的刻苦。

  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给我的父母,不能让父母的血汗白流。

《孟子》的读后感8

  读了《孟子》中的第一篇专辨义利的文章。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孟子》的读后感9

  看完《论语》、《庄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其他“子”,因为《孟子》倡导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因为环境等影响,有的人变恶了,人的性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需要教师的教导,以礼仪约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网上买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对比着学习。网上根据我的阅读习惯向我推荐了《墨子》和《韩非子》,我也一并买下。读了《荀子》和《墨子》后,我发现自己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从内心我是更认同《荀子》的,但荀子的文章太长、滔滔不绝,可能是认为性本恶的原因,自己也充满了涙气,将墨子和孟子批得一无是处,其过分强调“礼”的重要与我的认识也有偏差,我更趋同孟子的“仁”更重要。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读了之后发现其文风简捷,说理深刻,其崇尚节俭也不像荀子批评的那么过分,节葬等主要思想与我的观点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实践也是我喜爱的,所以,变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拥护者,难怪《吕氏春秋》中记载,当时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几乎一样多,盛极一时,也是曾经辉煌过的,可惜后来工科不被重视,黑暗了20xx多年,现在又重新迎来光明了。

《孟子》的读后感10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大家都这样做,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就会蔚然成风,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吧 。

  我们校本课刚学的“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品德,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孝敬的故事吧。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子路的,小时侯家里非常贫穷,经常吃野菜充饥。有一天,他父母饿极了,说要是能吃点米饭该多好呀,他听了就走了很远的路,去亲戚家借了点米,满足了父母的愿望。黄香,小时侯家境贫寒,10岁母亲死了,和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炎热的夏天,他就用扇子扇走蚊虫,让父亲早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就先自己钻进冰冷的被子把被窝暖热后让父亲睡。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他们的孝敬,古人都能做到,我们不就更能做好吗!

  读了《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大家都这样做,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就会蔚然成风,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吧 。

《孟子》的读后感11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孟子》的读后感12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孟子》的读后感13

  当我津津有味地读完《国学》时,妈妈看我对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给我买了经典国学系列书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认真地读起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为人恭俭,不侮夺人;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过则改之……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车胤囊萤”。

  车胤从小就聪明好学,非常喜欢读书,经常捧着书在书桌前如痴如醉地看,周围人对他都是赞不绝口。但是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晚上看不了书,心里很是苦恼。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里回忆着白天读书的内容,忽然发现一闪一闪的萤火虫,顿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找了一条很薄的手绢,把抓来的萤火虫放了进去,然后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认真的读书。

  用这样的办法,他读了很多书,长大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虽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们一定要像车胤一样刻苦学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孟子》的读后感14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把《华杉讲透孟子》一书读完了。虽然肯定有很多内容没有学到,但真是收获不小。

  首先,至此,不管怎样,算是把《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本书通读了一遍。算是一个小小的成绩。

  其次,第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一切都是由内而外,由亲而疏,由近及远的。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像最近学到的管理学的道理是一样的,管理首先就是管理自己,而不是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而不得,反求诸己。

  学习最重要的是立志。要有长期主义思想,和日日不断之功。

  学会的标准是行动,是实践。不要问我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是要说我接下来要如何做。

  模仿,向圣人偶像学习,是最好的实践方法。遇到事情,尝试问两个问题:如果是偶像圣人,他会怎么做?我如果是他,我该怎么做?

  不做乡愿。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关键是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立场,绝不做好好先生,也就是孔子说的乡愿。检验的标准就是所有的'好人都喜欢你,所有的坏人都讨厌你。

  再强调一次,重要的不是你学到了什么,而是你准备怎么做。

《孟子》的读后感15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查;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提到,作为子女不能守三年之孝,却要求其他晚辈守孝,责备他们不哭;自己不注重吃饭礼仪,却关注别人啃骨头时牙齿是否会掉;这就是所谓的不识时务,人不清楚自己,却又去关心其他不相关的人和事。

  在工作中,作为管理人员的我们,有时候也在犯类似的错误,对于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反而去要求或质问下属为什么没有做好,造成自己工作被动,这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错误,却又去要求别人。古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现问题时先从自身找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找到工作没做好的原因,多反思以前工作中的得失,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找到正确的方向或方法。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思考,谋定而后动,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过失,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不足和过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该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刨根问底,才能真正做到让失败或过失成为通往成功的台阶。

【《孟子》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孟子》《孟子旁通》读后感01-15

孟子的作文03-03

《孟子》的阅读答案11-09

《孟子》阅读答案11-04

国学经典孟子名句07-25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01-14

孟子的读后感09-20

《孟子》的读后感02-17

孟子读后感03-0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