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诗经> 《诗经》赏析

《诗经》赏析

时间:2024-05-28 10:04:26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赏析(合集15篇)

《诗经》赏析1

  [先秦]诗经

《诗经》赏析(合集15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叫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刺就是指《采薇》。《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mù):通“暮”,此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8】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9】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戎(róng):车,兵车。

  【27】牡(mǔ):雄马。

  【28】业业:高大的样子。

  【29】定居:犹言安居。

  【30】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1】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2】小人:指士兵。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往:当初从军。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41】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2】雨(yù)雪:下雨。雨,这里作动词。

  【43】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4】迟迟:迟缓的样子。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这一首诗与《诗经》中的其它篇章如《邶风·击鼓》《豳风·东山》《秦风·无衣》对读,可以读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可以想象,这个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小雅·采薇》的故事就更丰富了,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在后来的如陈陶《陇西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作品里,也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

《诗经》赏析2

  [先秦]诗经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注释:

  【1】丰年:丰收之年。

  【2】黍(shǔ):小米。

  【3】稌(tú):稻子。

  【4】高廪(lǐn):高大的粮仓。

  【5】万亿及秭(zǐ):周代以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秭。

  【6】醴(lǐ):甜酒。此处是指用收获的稻黍酿造成清酒和甜酒。

  【7】烝(zhēng):献。

  【8】畀(bì):给予。

  【9】祖妣(bǐ):指男女祖先。

  【10】洽(qià):配合。

  【11】百礼:指各种祭祀礼仪。

  【12】孔:很,甚。

  【13】皆:普遍。

  赏析:

  此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丰收,纯以静态: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表现出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寓动于静之中,写来笔墨十分经济,又给读者留下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故而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用丰收的粮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过先祖之灵实现天人之沟通。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周颂·丰年》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在周颂的另一篇作品《周颂·载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其情况与颂诗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套话有所不同。在《周颂·丰年》中,前两句是实写丰收与祭品(用丰收果实制成),后两句则是祭祀的实写;《周颂·载芟》中用此四句,却是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可见《周颂·载芟》是把《周颂·丰年》中所写的现实移植为理想,这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

《诗经》赏析3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躁万物者莫?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途,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诗经》赏析4

  [先秦]诗经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注释:

  【1】抑抑:慎审貌,谦谨貌。马瑞辰通释:“此传慎密犹慎审也。”毛传:“抑抑,慎密也。”宋苏轼《赐冯京乞依职任官例祗赴六参不允诏》:“虽抑抑自警,知卿有卫武之风,而仆仆亟拜,非朕待子思之意。”一通“懿懿”,美好貌;轩昂貌。马瑞辰通释:“抑,通作‘懿’。”毛传:“抑抑,美也。”此意宜为前者。

  【2】威仪: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

  【3】隅(yú):角,借指品行方正。

  【4】职:主。

  【5】戾(lì):乖谬。

  【6】无:发语词。

  【7】竞:强盛。

  【8】维人:由于(贤)人。

  【9】训:顺从。

  【10】觉:正直。

  【11】訏(xū)谟:大谋。

  【12】命:政令。

  【13】犹(yóu):同“猷”,谋略。

  【14】辰:按时。

  【15】荒湛(dān):沉迷。湛,同"耽"。

  【16】女:汝。

  【17】虽:惟。

  【18】从:通"纵",放纵。

  【19】绍:继承。

  【20】罔:不。

  【21】敷:广。

  【22】求:指求先王之道。

  【23】克:能。

  【24】共:通“拱”,执行,推行。

  【25】刑:法。

  【26】肆:于是。

  【27】尚:佑助。

  【28】沦胥(xū):相率,沉没。

  【29】章:模范,准则。

  【30】戎兵:武器。

  【31】用:以。

  【32】作:起。

  【33】逷(tì):通“剔”,治服。

  【34】蛮方:边远地区的民族部落。

  【35】质:安定。

  【36】侯:语助词。

  【37】不虞:不测。

  【38】易:轻易,轻率。

  【39】由:于。

  【40】扪:按住。

  【41】朕:我,秦时始作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42】逝:追。

  【43】雠(chóu):反映。

  【44】绳绳(mǐn mǐn):谨慎的样子。

  【45】承:接受。

  【46】友:指招待。

  【47】辑:和。

  【48】遐:何。

  【49】愆(qiān):过错。

  【50】相:察看。

  【51】屋漏:屋顶漏则见天光,暗中之事全现,喻神明监察。

  【52】云:语助词。

  【53】觏(ɡòu):遇见,此指看见。

  【54】格:至。

  【55】思:语助词。

  【56】度(duó):推测,估计。

  【57】矧(shěn):况且。

  【58】射(yì):通“斁”,厌。

  【59】辟:修明,一说训法。

  【60】淑:美好。

  【61】止:举止行为。

  【62】僭(jiàn):超越本分。

  【63】贼:残害。

  【64】鲜(xiǎn):少。

  【65】则:法则。

  【66】童:雏,幼小。此指没角的小羊羔。

  【67】虹:同"讧",溃乱。

  【68】荏(rěn)染:坚韧。

  【69】言:语助词。緍(mín):给乐器安上弦。

  【70】话言:陈奂《诗毛氏传疏》:“话,当为‘诂’字之误也。《(经典)释文》引《说文》作‘告之诂言’,

  【71】云:‘诂,故言也。’是陆(陆德明)所见《说文》,据诗作‘诂言’,可据以订正。”诂言,老古话。

  【72】於(wū)乎:叹词。

  【73】臧否(zāng pǐ):好恶。

  【74】匪(fēi):非。

  【75】示:指示。

  【76】面命:当面开导。

  【77】借曰:假如说。

  【78】盈:完满。

  【79】莫(mù):同“暮”,晚。

  【80】梦(méng)梦:同“瞢瞢”,昏而不明。

  【81】藐藐:轻视的样子。

  【82】虐:“谑”的假借,戏谑。

  【83】聿(yù):语助词。

  【84】耄(mào):年老。

  【85】庶:庶几。

  【86】曰:语助词。

  【87】忒(tè):偏差。

  【88】回遹(yù):邪僻。

  【89】棘:通“急”。

  作品赏析:

  此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显然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多么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啊,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平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蛮方”两句,显然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平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哲学家。在具体的修辞上,作者在纯粹的说理句中,不时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语句,使文气不致过于板滞,可渭深有匠心。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对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动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与第八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无角公羊自夸有角的巧喻刺平王之昏聩,尤为神来之笔。

  第九章至末章是诗的第三部分。在反覆申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之后,卫武公便恳切地告诫平王应该认真听取自己的箴规,否则就将有亡国之祸。“荏染柔木,言緍之丝”为诗中惟一用兴法的两句,兴又兼比,拿有韧性的木料才能制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还应配上柔顺的丝弦作比方,说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道理,可谓语重心长。而作为对比的“其维愚人”、“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述,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

《诗经》赏析5

  原文:

  大田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

  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

  广阔的田地将开始种庄稼,农夫们忙着选种整修农具。那些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我就扛着锋利的板锹下地。我从南北垄向的地块开始,播下五谷杂粮稻麦黍菽稷。棵棵庄稼长得挺直又健壮,曾孙看了喜上眉稍心顺意。

  禾苗开始秀穗进入灌浆期,很快籽粒坚硬开始成熟了,地里没有秕禾也没有杂草。农夫们除掉食心虫食叶虫,还有那些咬根咬节的虫子,不教害虫祸害我的嫩苗苗!祈求田祖农神发发慈悲吧,把害虫们付之一把大火烧!

  高天上浓厚的流云满山飘,小雨淅淅沥沥润如酥奶酪。先灌溉好我主人家的公田,再把我们农奴家的私田浇。那里有没割下来的嫩棵子,这里有没捆起来的稻谷草。那里有丢落的束束麦个子,这里遗漏的禾穗子也不少:都成了孤寡老妇的手中宝。

  周王亲到田间地头来视察,携妻带子和农夫们把话唠。到南北垄向的田头把饭送,管农业的小官儿喜上眉稍。周王亲临恭恭敬敬来祭祀,献上红牛黑猪作的牺牲品,供上五谷杂粮黍菽稷麦稻。虔诚祭祀进献供品把香烧,祈求上苍降下大福禄位高。

  注释:

  1、大田:面积广阔的农田。

  2、稼:种庄稼。

  3、既:已经。种:指选种籽。戒:同“械”,此指修理农业器械。

  4、乃事:这些事。

  5、覃(yǎn):“剡”的假借,锋利。耜(sì):古代一种似锹的农具。

  6、俶(chù)载:开始从事。

  7、厥:其。

  8、庭:通“挺”,挺拔。硕:大。

  9、曾孙是若:顺了曾孙的愿望。曾孙,周王对他的祖先和其他的神,都自称曾孙。若,顺。

  10、方:通“房”,指谷粒已生嫩壳,但还没有合满。皁(zào):指谷壳已经结成,但还未坚实。

  11、既坚既好:指籽粒坚实、饱满。

  12、稂(láng):指穗粒空瘪的禾。莠(yǒu):田间似禾的杂草,也称狗尾巴草。

  13、螟(míng):吃禾心的害虫。螣(tè):吃禾叶的青虫。

  14、蟊(máo):吃禾根的虫。贼:吃禾节的虫。

  15、稚:幼禾。

  16、田祖:农神。

  17、秉:执持。畀:给与。炎火:大火。

  18、有渰(yǎn):即“渰渰”,阴云密布的样子。

  19、祁祁:徐徐。

  20、公田:公家的田。古代井田制,井田九区,中间百亩为公田,周围八区,八家各百亩为私田。八家共养公田。公田收获归农奴主所有。

  21、私:私田。

  22、稚:低小的穗。

  23、穧(jì):已割而未收的禾把。

  24、秉:把,捆扎成束的禾把。

  25、滞:遗留。

  26、伊:是。

  27、馌(yè):送饭。南亩:泛指农田。

  28、田畯(jùn):周代农官,掌管监督农奴的农事工作。

  29、禋(yīn)祀:升烟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礼,也泛指祭祀。

  30、骍(xīn):赤色牛。黑:指黑色的猪羊。

  31、与:加上。

  32、介:“丐”的假借,祈求。景福:大福。

  赏析:

  全诗四章,其中第三章最重要也最精采,其他各章如众星之拱月,绿叶之衬花。第三章实写丰收,前二章起铺垫作用,末章是祭祀套话式的余波。

  农业丰收不是从天而降神赐的。诗首章追叙了对春耕的高度重视与精心准备。起句“大田多稼”虽是平淡的直赋其事,然而画面雄阔,涵盖了下文春耕夏耘秋收种种繁复场景,为之提供了纵情挥写的大舞台,气势不凡。由此可窥见当时绝非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而是井田制下的`原始大生产耕作。第二句“既种既戒”,实是抓住了农业生产的“牛鼻子”,即选择良种与修缮农具。有了良种,播种的“百谷”才能“既庭且硕”;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农奴以“覃耜”去犁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覃耜”只是“既戒”工作的举隅,其它可以想见。除了选种与修具外,还需有其他一系列次要的准备工作,诗用“既备乃事”一笔带过,笔墨精简,疏而不漏。用三个“既”字表示准备工作完成,干脆利落,要言不烦。末句冒出“曾孙是若”,好像很突兀,其实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曾孙”是当时政治、经济舞台的主角,也是此篇的核心人物,农奴一切卖力的活动都是为了顺应“曾孙”的欢心。春耕开局不错,最愉悦的人,当然是主角“曾孙”。这句客观上明确无误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主奴关系。从全篇看,第四章曾孙将出场巡视和主祭,这里先提一句作伏笔,也起到了贯通全篇血脉的作用,所谓着一子而满盘皆活。

  次章追叙夏耘,即田间管理,主要写除杂草与去虫害。播种后倘让作物自生自灭,那秋收就很渺茫,因此必须加强管理,而且要贯穿百谷成长的全过程。“既方既皁,既坚既好。”四个“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将作物阶段性生长的典型画面作了逐步推进的忠实记录,很有农业科学性,不谙农事的人是很难如此简练精确表述的。而“不稂不莠”却是关键句,即除尽了稂莠,才使粮食长势旺盛,这是略去了种种艰辛劳动过程而提炼出来的重要经验。另一条经验是灭虫。百谷有螟螣蟊贼以及蝗虫等许多天敌,如果不加清除,“田稚”难保,也许会导致粮食颗粒无收。除虫的办法,主要用火攻。让害虫在“炎火”中葬生。由于虫害在一定程度上不像除草那样可以完全由人工加以控制,所以先民又搬出了被称作“田祖”的农神,祈求田祖的神灵将虫害去尽。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但也表现了农夫们的迫切愿望。《诗经》中此处提到的除虫方法,后世继续奉行沿用,典型例子是唐代姚崇驱蝗。开元四年(716年),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奏道:“《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旧唐书·姚崇传》)于是遣使分道杀蝗,终于扑灭虫害,保住庄稼。这明显是受了《小雅·大田》诗的启发。

  如果说上二章写的是尽人事,那么天时对于农业也至关重要,所以第三章前四句就写了风调雨顺情况。阴云弥漫,细雨绵绵,真是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公田、私田都有充沛雨水。外界景观与内心感受打成一片,农夫的喜悦在这四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公田”、“私田”的先后关系中,展现了社会矛盾缓和时期农夫们的忠悃厚道心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那是非常真率自然的。

  三章其余五句写丰产丰收。若从正面写,谷穗金黄一片,农夫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肩挑车载沉甸甸,大囤小囤满满装,也可以写得沸沸扬扬,动人心目,但那毕竟是寻常蹊径,易于雷同俗套。此诗之妙在于侧写,在于烘托,在于细节描写,不写收,而写不收,从不收中反映丰收,构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绝。你看,有长得欠壮实故意不割的,有割了来不及捆束的,有已捆束而来不及装载的,还有许多飘洒散落在各处的谷穗。这些镜头读者闭目想像一下,是丰收还是歉收,不言而喻。至于怎么个丰收法,那就由读者各自去驰骋想像。该实的地方却留下一片空白,让人自行补充,这才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妙谛。对于此点,历代论者均赞赏不已。

  三章的末句“伊寡妇之利”,又使诗的意境得到升华。如果没有这末句,人们或会有疑问:大田里散落漏收那么多粮食,是不是农夫们偷懒和不珍惜呢?也或会作如是想。有了脱颖而出的此句,人们才恍然意识到农夫们故意不收割殆尽是有良苦用心的。为了让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糊口活命,又免于他们沿街挨户乞讨的窘辱,农人有意留下一小部分丰收果实让他们自行去采拾,那种细腻熨贴,那种宅心仁厚,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有拯溺帮困的恻隐之心,那是一种宽广胸怀和崇高美德,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此诗中的“寡妇”,比之唐代杜荀鹤诗中写到兵荒马乱时世的“山中寡妇”那“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的境况来,真是幸运多多。关于此句,还引发过一场怎样理解此诗主旨的论辩。《毛诗序》谓此诗“剌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诗序辨说》则驳道:“此序专以‘寡妇之利’一句生说。”至于两者优劣,应当说,寡妇之拾穗,也确实反映了贫民生活的无保障,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不公,说诗有“刺”的含意也并不太离谱。但从诗的整体意向而言,是“美”的成分居多,即赞美农夫通过辛勤劳动而喜得丰收。《毛序》以偏概全,朱子所驳也属平允。

  田间劳动大军正在收割捆载,忙得不亦乐乎,田头有农官“田唆”在第一线指挥督察,后方有妇女孩子提筐来送饭食,整个画面一片繁忙热闹景象。这时最高统治者“曾孙”来了,其热气腾腾场面顿时达于沸点,至少从田唆的“至喜”表情上能让人领悟到这一点。第四章实写曾孙省敛,与首章春耕时“曾孙是若”相呼应。更与上篇《甫田》描写“省耕”时情景密合无间,是一模一样的四句。这大约是当时颂扬王权的套话吧。接着是曾孙祭祀田祖,祭祀四方神,牺牲粢盛恭敬祗奉,肃穆虔诚,为黎民为国祚祈福求佑。王权与神权互相依傍而彼此更为尊崇显赫,这大约也是曾孙省敛时所能做的最正儿八经的事吧。其实这都是歌功颂德的冠冕堂皇话,无甚精义,后世捧场诗文的层出不穷,其源头也可追溯到《诗经》上,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此诗在艺术上造诣颇深。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为后世勾勒了一幅上古时代农业生产方面的民情风俗画卷。其中的人物,如农人、妇子、寡妇、田唆、曾孙,虽着墨无多,但各有各的身份动作,给人以真实感受。凡此均体现出诗作的艺术魅力,给人无穷回味。

《诗经》赏析6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⒈寓言诗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针锋相对答曰:“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⒉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⒊回文诗 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在题名为《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的叙中,苏轼写道:“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曰: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

  ⒋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⒌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诗经》赏析7

  [先秦]诗经

  原文: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1】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

  【2】黄鸟:即黄雀。

  【3】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

  【4】从:从死,即殉葬。

  【5】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6】子车:复姓。

  【7】奄息:字奄,名息。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针虎同此,这三人是当时秦国有名的贤臣。

  【8】特:杰出的人材。

  【9】“临其穴”二句:郑笺(jiān):“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

  【10】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11】良人:好人。

  【12】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13】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14】防:抵当。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15】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作品赏析: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诗经》赏析8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翻译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注释

  皎:谓月光洁白明亮。

  佼: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僚:同“嫽”,娇美。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懰:音柳,妩媚。《埤苍》作“嬼”,妖冶。

  慅:忧愁,心神不安。

  燎:明也。一说姣美。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惨: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鉴赏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反映出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舒窈纠兮”一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劳心悄兮”,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李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诗经》赏析9

  【概要】讽刺贵族们宫中的丑事。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01、茨(Ci):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02、中冓(Gou):陈奂《传疏》“《说文》,‘冓,交积材也’……,凡室必积材盖屋,故室内谓之内冓”。马瑞辱《通释》“《释文》,‘冓本又作遘’。《玉篇》引作冓。冓、遘,皆为垢。……垢当读为诟,耻辱也。……此诗内冓,亦当读为内诟,谓内室诟耻之言。”

  03、襄:除去

  04、束:捆去

  05、详:扬,道也,讲的意思

《诗经》赏析10

  [先秦]诗经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注释:

  【1】凫(fú):野鸭。

  【2】鹥(yī):沙鸥。《诗经集传》:“凫,水鸟,如鸭者。鹥,鸥也。”

  【3】泾:径直前流之水。

  【4】尸:神主。

  【5】燕:通“宴”,宴饮。

  【6】宁:享安宁。《诗经传疏》:“燕,燕饮也。”

  【7】尔:指主祭者,即周王。

  【8】肴(yáo):古同“肴”,菜肴。

  【9】馨:香气。

  【10】来成:《诗经通释》:“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成,成就,成全。

  【11】沙:水边沙滩。

  【12】宜:顺,安享。《诗经通释》:“凡神歆其祀通谓之宜。”

  【13】为:帮助。《郑笺》:“为犹助也。助成王也。”

  【14】渚(zhǔ):河流湖泊中的沙洲。

  【15】处:安乐。这里指坐。

  【16】湑(xū):指酒过滤去滓。酒去滓后则变清,故有清意。《诗经传疏》:“尔酒既湑,犹云尔酒既清矣。”

  【17】伊:语助词。

  【18】脯(fǔ):肉干。《说文·肉部》:“脯,干肉也。”

  【19】潀(cóng):港汊,水流会合之处。《毛传》:“潀,水会也。”

  【20】宗:借为“悰(cóng)”,快乐。一解为尊敬,尊崇。《毛传》:“宗,尊也。”李樗、黄埙《毛诗集解》:“来居尊位也。”

  【21】宗:宗庙,祭祀祖先的庙。

  【22】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毛传》:“崇,重也。”

  【23】亹(mén):峡中两岸对峙如门的地方。《诗经集传》:“亹,水流峡中,两岸如门也。”

  【24】熏熏:同“薰薰”,香味四传。一解为和悦的样子。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熏熏,当依《说文》作醺醺,谓尸醉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当与下句之“欣欣”互易,谓“古书多口授,误倒其文耳”。

  【25】旨:甘美。

  【26】欣欣:《毛传》:“欣欣然,乐也。芬芬,香也。”

  【27】燔(fán)炙:指烧烤肉。燔,本义是焚烧,引申为烧烤。

  【28】芬芬:肉味香浓貌。

  【29】艰:灾难,不幸。

  作品赏析:

  此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大雅·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大雅·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大雅·既醉》为“大平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

  此诗分五章,,每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人们答谢公尸,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希望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并祈求神灵赐福。

  此诗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诗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诗经》赏析11

  原文:

  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译文: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的身上没衣裳。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腰带不像样。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衣服我心伤。

  注释:

  1.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

  2.绥(suí)绥:慢走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

  3.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

  4.之子:这个人,那个人。裳(cháng):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

  5.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

  6.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7.侧:水边。

  8.服:衣服。

  赏析:

  这是一首情诗。有人把它理解为妻子担忧在外的丈夫没有御寒衣物的诗,则诗以主人公看见有狐开篇,以狐之绥绥,来比久役于外的丈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貌。只见有一只身材单薄的狐狸,狐独地散漫地出没在淇河水落石出的地方。这应该是一幅冷清的秋天的景象,淇水河边,水落石出,狐狸身单影只地行走在石梁上。见此情景,女主人公心里对丈夫的担忧油然而生,他想到那久役于外的丈夫还没有御寒的下裳。

  全诗一唱三叹,每章只更换两个字,反复强化,深入地表达担忧之情。狐狸走在水浅的地方,湿了腿脚,由此想到自己男人还没有束紧衣裤的带子呢。狐狸走在河的岸边,完全没有弄湿身上,她就想到丈夫还没有成身的衣服呢。随着视线所及,看到狐狸从水落石出的地方,一步步走到岸上来,她就想到丈夫该穿什么衣物,真可谓知冷知热。从这个角度上说,此诗是贤妇人惦念远方丈夫冷暖的佳作。

  有人把此诗解为寡妇表白有心求偶之情,也可通。狐为妖媚之兽,诗人称此妇为“狐”,看来此妇也颇有风姿,诗人以诗揭露其心事,比之为狐、以物喻人,别饶风致。全诗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为石不沾水之处,在梁则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多情的寡妇,以有狐求偶,对其所怜惜的鳏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为深水可涉之处。《邶风·匏有苦叶》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涉过深水。需要有衣带束衣。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在旧时代,遭逢丧乱,怨女旷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后,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爱,这是人生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这首诗,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

《诗经》赏析12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赏析:

  本诗描写受男子抛弃的妇女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哀叹,以及结束

  这种痛苦生活的沉痛呼吁。诗写对日月倾诉,正是因为绝情男子变

  心带来的走投无路的呼吁,甚至于埋怨父母,这正是穷而呼天,

  “忧患疾痛之极,必呼父母”的'人生至情。但就这样,女子还仍然

  无法忘记,所谓“俾也可忘”,正是因为无法可忘,这更反衬了男

  子的无情,女子的多情。

《诗经》赏析13

  一是“爱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千古名句可谓绝唱,这其中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然而,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便有了这样感动人心的情感。说到《诗经》,提起战争诗,人们一定得想到《秦风》。在《秦风》总共的十首诗中,大多都是描写战争的,可见秦人尚武好战,而在此我重点提起《无衣》。《无衣》是秦风著名的军中战歌,它的真正背景至今也无法确定,然而这其中热烈的情怀,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正是出征之时,士兵们互相激励,不在乎战争的艰苦环境,即使是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和我的战友共穿一件战袍!君主命我们抗击戎狄、保家卫国,我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我们共同修整武器、共同面对强敌,只要你我同心协力、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都能攻克!多么真挚的情感,秦人不贪图苟且之生,当强敌压境、外族入侵,人民便立即听从王命,准备从战,毫无顾忌,那种战斗的热情,由心而生。整首《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句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样,可这首诗却丝毫不给人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雄伟的气势,相同的句式反而使语调增强,让今天的我们更易了解那时人们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不迫和为求国家安宁而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们摒弃心中的恐惧,直面眼前的强敌?是秦国的强大与伟岸;是对外敌的强烈仇恨;是每个士兵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流血牺牲尚不可怕,无衣岂在话下!这颗爱国之心从未消失,它一直留在世上,传达到我们的心中。正是这首充满爱国情怀的《无衣》,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奋战之人内心的告白,那时人们团结友爱、共赴国难的精神,即使是三千年后的我们读起这首诗,仍是被它感动。曾有人这样评价《无衣》:“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无衣》不仅是《诗经》时代的佳话,更是之后的传奇,它不知激励了多少战士,也因此获胜了多少战役!可见,深切的爱国情怀从来就未曾消失过。

  二是“苦痛”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残酷而又现实的描述,这就是战争。贺拉斯曾说过:“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战争夺去无数人的生命,造就了许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有多少征战的士兵还没有孝敬父母便战死沙场,有多少妇女没了丈夫,多少孩子没了父亲。战争,是人间地狱。《诗经》中更是不乏士卒由于战争而痛苦的诗歌,《击鼓》便是一首。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这首诗是“此戍卒思归不得诗也”,如今大多《诗经》译本都沿用这一说法。这是邶地一个士兵忧愁的独白,其痛苦无以言说。“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有的人在修路筑城墙,而我独从军到南方,这个“独”是孤身一人的意思,他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这么个苦差事偏偏落在自己头上,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到一个充满杀戮的地方,甚至性命不保。我能够想象得出,这个士兵作诗时,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望着虚无缥缈的远方,对未来没有任何的幻想,过去甚至都略显模糊了,他望着不远处的一片狼藉,想到刚刚出征时,他多么埋怨自己的时运不好,心情又是多么的痛苦啊!“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这便是很直白的叙述他的苦痛,不能回家。程俊英先生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是:“常驻边地不能归,留守南方真苦痛!”常年待在这不安宁的地方,有家不能回,日夜行军,其辛苦不必说,被战争折磨的内心最为苦痛,归家似乎就是件可望不可即的事,在外浴血奋战的士兵,对于家的温暖是多么渴望,又是多么的绝望。《击鼓》这首诗最为著名的是最后两章: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关于这两章,有人认为是描述战友间深刻情感,而我仍采用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认为这是讲述夫妻间的情感。这应该说是让这个士卒最为苦痛的原因了——远在家乡的妻子。从他的话语里可以体会出他对妻子的深情,只愿携手同行,白头偕老。死生永远不分离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可许下诺言时的他们一定是情正到浓处,哪里想的到未来的艰辛呢?那个士卒也以为自己会去修路筑城墙,却想不到要从军南行。而他的爱妻只能在家中苦苦等候,战时自然也没有通讯往来,否则也没有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士卒究竟离去了多少年,最终有没有归来呢?无从得知。诗的最后一章写出了深深的苦痛与伤怀。距离相隔得太遥远了,无法相见,别离的太长久,恐怕无法遵守誓言!说出这句话时,士卒想必是觉得永远不可能再回去。也许刚离开家乡到外征战时,回家见那家中的亲人爱人是唯一的信念,而后却全然崩塌,可见战争的打击之大。在他仔细的回味过去,思念家人时;在他想起与妻子过着山水田园幸福的生活时;在他认为他们之间的誓言无法兑现时,他的心中,恐怕只剩下无尽的苦痛和怨恨了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现在常用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词,无论是爱情故事还是婚礼现场,都会被人们常拿来运用的,可是有多少人了解,这句话背后是一位思归不得的士兵最深沉最苦痛的言说呢?

  三是“思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曾评价这句诗是《毛诗》最佳,谓之“雅人深致”。然而,说出这句话的人并非大文豪,也非权贵,他只是一个受战争之苦且思念家乡之情十分热切的普通士卒罢了。有不少人对《采薇》的作者究竟是什么身份做出研究,这里仍沿用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这是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赋的'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是一位士卒在回乡之时所作,然而,这首诗全然是悲伤之感,毫无喜悦之情。一位久经沙场的士卒终于可以回到家乡、见到家人,这本该是件高兴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士卒的心灵却伤悲至极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他的思归之情。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三句是描写薇菜的生长程度的,“采薇”的意思实际就是采薇菜。战地环境十分艰难,这薇菜应就是粮食不够时用来充饥的,士卒回忆战地生活时首先想到采薇,这说明“采薇”这件事在他的战地生活里是较频繁的一件事,士卒经常去采摘薇菜,看着薇菜一天天的成长,说明自己在战地生活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十分漫长。在这痛苦的生活中寻不到一点慰藉,整日活在刀光剑影中的他,心里所思念也就是那相隔甚远的故乡以及家乡中的亲人了,然而他却只能不断的采薇菜和征战,薇菜的生命在随时间流逝,他亦如此,离开家乡的时日越来越长,他的心也就越痛苦,所以他发出怨叹:“曰归曰归,岁亦暮止”,在征战中的他自然也无法寄送书信,本身路途就很遥远,亦有言:“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他们的战况十分不稳定,虽然后文有写道:“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经常打胜战,但他们也无法定居下来,毕竟还没有完全赶走玁狁的军队,战事繁多本就辛苦,然而士卒最为担心的则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生怕不能回家。我想他一定是厌恶战争的,也曾有学者说过《采薇》是厌战诗之祖,整日在殊死搏斗中生活本就痛苦,远离家乡的心也得不到安定。年复一年,士卒便过着这样的生活,大部分的时光都在战场上度过,少得可怜的歇息都得去找吃食,有家不能回,还得辛苦在外,这都是战争所致啊!这时士卒的思归之情应是十分的强烈并且伴随着愤恨,但却也无可奈何。残酷战争中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还有那浓烈的思归恋家之情,使士卒更为自己的处境感到艰难。

  第四、五章主要讲述的是战争时军队的装备,这时的士卒也是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的,可这在份情感中却也夹杂着思归之情:“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两句分别说明打胜仗的频繁所以无法定居下来,这就与前文的“靡使归聘”有了联系,因为经常迁徙,所以根本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而后一句有说明玁狁的隐患非常之大,任务紧急,他自然无法回家。这便是他思念家乡的情感,“我”多么的想要得知家人的情况或家人得知我的情况,也好让我们彼此心安,可是迫于时局的“我”无法确知你们的消息,更别提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了!在他回首过去时这种心酸、思念成疾的心情,哪怕已经在回家路上了,他也记得那么清楚。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一直不是很能彻底的理解这位士卒的心情,为什么他会这么悲伤?为什么还一直回忆着过去?现在了解了些许,大概是他的生命里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岁月被战争所掠夺,长久的戍边生活令他的心支离破碎,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走在这条漫长的回乡路上,他的脑海里都只能想到过去那些痛苦的日子,家的模样怕是已经模糊不清了吧?他走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却觉得慌张,大概是离开了太久太久,所以害怕前方的真实。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的释义,而我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话之所以被千古传诵,被那么多文人称之《诗经》最佳,原因则是:这位士卒是发自肺腑所言,句句是真景物真感情,所以这句话写出了境界,而这也是整首《采薇》最关键之处。这是士卒回乡时所见与离开时的对比。别离时的盎然春色,回归时皑皑大雪,久别经年,故乡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这时士卒的情感不再是“想回家”,而是升级成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情感,家中的亲人可还健在呢?家又变了什么样?在战地时候便经历了人所无法获知的痛苦,此时的他已无法再经历任何挫折,可是,他是多么的思念他的家乡啊!这是支撑他在战场上的全部信念,他日日夜夜所期盼的回家,如今已成为现实了,他又怎么可能却步呢?这条回乡路因为思归之情而变得漫长,这条路也承载了许许多多,少年的快乐和战士的痛苦;温暖的家园和冷酷的军营;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和近乡情更怯的心情,这条路,已把士卒生命中的苦乐悲欢全都载满了。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回来的他,失去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感,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世说新语》写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温在经历战事后归来看到自己年轻时所种下的柳树已经非常大了,便发出“树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的感慨,这同样反映出时光的匆匆流逝,人也不复当年。光阴易逝,情意难却,士卒回家后的故事我们无法得知,然而他对于家乡那深刻无以言状的思念,我们深埋于心,并为之深深的感动。

  在《诗经》的战争诗中,战士们的情怀是多样且复杂的。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深,有因这残酷战争无法与爱人相见的苦痛之情,还有浓烈的思归情感。这些感情也许是独立存在,又或是交融起来。我们永远回不到三千多年前那个神秘又精彩的时代,那些热血奋战的人们的姓名早已消逝,我们只能通过残留的历史遗迹对其做些研究探索,而《诗经》便是那时候最好的记录,我们通过战士们的诗歌,体悟他们在战地、征途以及回乡时的情感,还有许许多多,不禁感叹那时人们的情怀是多么的单纯,直接折射人性之善,每个战士都有着忧愁、悲伤的心情,却也有着为国赴难的责任感,所以木心评价《诗经》中的诗“完全是童贞的”确实如此。《诗经》时代的战士们已然不在,但他们的情感则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至今天的我们,永存于心。

《诗经》赏析14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的是摘取。之:指的是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的是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让她快乐。乐,让动用法,让……快乐。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是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因此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是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因此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因此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写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是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因此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让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的是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达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是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是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的是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因此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因此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让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诗经》赏析15

  [先秦]诗经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杌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烕之?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婚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慇慇。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注释:

  【1】正(zhēng)月:正阳之月,夏历四月。

  【2】讹(é)言:谣言。

  【3】孔:很。

  【4】将:大。

  【5】京京:忧愁深长。

  【6】癙(shǔ):幽闷。

  【7】痒:病。

  【8】俾:使。

  【9】瘉:病,指灾祸、患难。

  【10】莠(yòu)言:坏话。

  【11】惸(qióng):忧郁不快。

  【12】无禄:不幸。

  【13】乌:周家受命之征兆。

  【14】爰(yuán):语助词,犹“之”。

  【15】止:栖止。此下二句言周朝天命将坠。

  【16】侯:维,语助词。薪、

  【17】蒸:木柴。

  【18】盖(hé):通“盍”,何。

  【19】惩:警戒,制止。

  【20】讯:问。

  【21】具:通“俱”,都。

  【22】局:弯曲。

  【23】蹐(jǐ):轻步走路。

  【24】脊:"伦、脊",条理,道理。毛传:“伦,道;脊,理也。”

  【25】虺(huǐ)蜴(yì):毒蛇与蜥蜴,古人把无毒的蜥蜴也视为毒虫。

  【26】阪(bǎn)田:山坡上的田。

  【27】菀(guān):蒲草,水葱一类植物。

  【28】杌(wù):动摇。

  【29】则:语尾助词,通“哉”。

  【30】执:执持,指得到。

  【31】仇(qiú)仇:慢怠。

  【32】力:用力。

  【33】燎:放火焚烧草木。

  【34】扬:盛。

  【35】宁:岂。

  【36】或:有人。烕(miè):即“灭”。

  【37】宗周:西周。

  【38】褒姒(sì):周幽王的宠妃。褒,国名。姒,姓。

  【39】终:既。

  【40】怀:忧伤。

  【41】辅:车两侧的挡板。

  【42】载(zài)输尔载(zài):前一个“载”,虚词,及至。后一个“载”,所载的货物。输,丢掉。

  【43】将:请。

  【44】伯:排行大的人,等于说老大哥。

  【45】员(yún):加固。毛传:“益也。”

  【46】仆:通“轐”,也叫伏兔,像伏兔一样附在车轴上固定车轴的东西。一说仆即车夫。

  【47】曾:竟。

  【48】不意:不留意。

  【49】炤(zhāo):通“昭”,明显,显著。

  【50】惨惨:忧愁不安。

  【51】云:亲近,和乐。

  【52】慇(yīn)慇:忧愁的样子。

  【53】佌(cǐ)佌:比喻小人卑微。

  【54】蔌(sù)蔌:鄙陋。

  【55】椓(zhuó):打击。

  【56】哿(gě):欢乐。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政治远见,也有能力。故统治阶级当权者开始极表需要他(“彼求我则,如不我得”),但得到之后又不重用(“执我仇仇,亦不我力”)。他担忧国家的前途,同情广大人民的苦难遭遇,反而遭到小人的排挤和中伤(“忧心愈愈,是以有侮”)。他是一个忧国忧民而又不见容于世的孤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形象。诗的抒情主人公面对霜降异时、谣言四起的现实,想到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无辜受害,而自己又无力回天,一方面哀叹生不逢时(“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一方面对于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反覆无常、扰乱天下的当权者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最终身心交瘁,积郁成疾(“癙忧以痒”)。诗中还表现了三种人的`心态。第一种是末世昏君。此诗没有明确指出周幽王,而是用暗示的方法让人们想到幽王。“天”在古代常用来象征君王,诗中说“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就是很严厉地指责周幽王面对百姓危殆、社稷不保的现实毫不觉悟,却只顾占卜解梦(“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二句,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此诗批评最高当权者亲小人(“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远贤臣(“乃弃尔辅”),行虐政(“念国之为虐”)。指出如果国家真正颠覆,再求救于人,则悔之无及(“载输尔载,将伯助予”)。这样的末世昏君前有桀、纣,后有胡亥、杨广,历史上不绝如缕,所以其揭露是有意义的。第二种是得志的小人。他们巧言令色,嫉贤妒能(“好言自口,莠言自口”),结党营私,朋比为奸(“洽比其邻,昏姻孔云”),心肠毒如蛇蝎(“胡为虺蜴”),但却能得到君王的宠幸与重用,享有高官厚禄,诗人对这种蠹害国家的蟊贼表示了极大的憎恨与厌恶。第三种人是广大人民。他们承受着层层的剥削和压迫,在暴政之下没有平平安安的生活,而只有形形色色的灾难(“民今无禄,天天是椓”),而且动辄得咎,只能谨小慎微,忍气吞声(“不敢不局”、“不敢不蹐”)。诗人对广大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民之无辜,并其臣仆”,表现了无比的沉痛。昏君施行虐政,百姓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上天惩罚昏君,百姓也要无辜受过。此诗正道出了乱世人民的不幸。

  全诗四言中杂以五言,便于表现激烈的情感,又显得错落有致。全诗以诗人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为主线,首尾贯串,一气呵成,感情充沛。其中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如以鱼在浅池终不免遭殃,喻乱世之人不论如何躲藏,也躲不过亡国之祸。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诗的最后两章说,得势之人有酒有菜,有屋有禄,朋党往来,其乐融融;黎民百姓穷苦无依,备受天灾人祸之苦。“哿矣富人,哀此惸独”正像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表现了诗人的极大愤慨。

【《诗经》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赏析05-27

(精选)《诗经》赏析05-27

诗经蒹葭赏析_诗经关雎赏析04-16

诗经绿衣赏析 诗经绿衣内容赏析04-17

诗经七氓赏析诗经中氓赏析04-16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04-17

诗经小星赏析02-21

诗经月出的赏析02-22

《诗经》诗词赏析03-06

《诗经·日月》赏析03-20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