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诗经> 《诗经》赏析

《诗经》赏析

时间:2024-05-27 16:01:59 诗经 我要投稿

(精选)《诗经》赏析

《诗经》赏析1

  原文:

(精选)《诗经》赏析

  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

  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无纵诡随,以谨惛怓。

  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

  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无纵诡随,以谨罔极。

  式遏寇虐,无俾作慝。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

  惠此中国,俾民忧泄。

  无纵诡随,以谨丑厉。

  式遏寇虐,无俾正败。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

  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

  式遏寇虐,无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译文: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爱护京师老百姓,国家安定无残酷。诡诈欺骗莫纵任,小人巴结别疏忽。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政权遭颠覆。衷心爱戴您君王,大力劝谏为帮助。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小人行不良。掠夺暴行应制止,不怕坏人手段强。远近人民都爱护,安我国家保我王。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休息。爱护京城老百姓,可使人民聚一起。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歹人起奸计。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人民添忧戚。不弃前功更努力,为使君王得福气。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喘口气。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天下四方地。诡诈欺骗莫纵容,反覆小人须警惕。掠夺暴行应制止,莫让邪恶得兴起。仪容举止要谨慎,亲近贤德正自己。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歇一歇。爱护京师老百姓,人民忧愁得发泄。诡诈欺骗莫纵任,警惕丑恶防奸邪。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国政变恶劣。您虽年轻经历浅,作用巨大很特别。

  注释:

  1.止:语气词。

  2.汔(qì):庶几。康:安康,安居。

  3.惠:爱。中国: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王畿”,相对于四方诸侯国而言。

  4.绥(suí):安。

  5.纵:放纵。诡随:诡诈欺骗。

  6.谨:指谨慎提防。

  7.式:发语词。寇虐:残害掠夺。

  8.憯(cǎn):曾,乃。

  9.柔:爱抚。能:亲善。

  10.逑(qiú):聚合。

  11.惛(hūn)怓(náo):喧嚷争吵。

  12.俾(bǐ):使。

  13.尔:指在位者。劳:劳绩,功劳。

  14.休:美,此指利益。

  15.罔(wǎng)极:没有准则,没有法纪。

  16.慝(tè):恶。

  17.愒(qì):休息。

  18.丑厉:恶人。

  19.正:通“政”。

  20.戎:你,指在位者。小子:年轻人。

  21.式:作用。

  22.缱(qiǎn)绻(quǎn):固结不解,指统治者内部纠纷。

  23.正反:政治颠倒。

  24.玉女(rǔ):爱汝。玉,此作动词,像爱玉那样地宝爱;女,汝。

  25.是用:是以,因此。

  赏析:

  《大雅·民劳》一诗,朱熹《诗集传》以为“乃同列相戒之词耳,未必专为刺王而发”。严粲《诗缉》也说:“旧说以此诗‘戎虽小子’及《板》诗‘小子’皆指王。小子,非君臣之辞,今不从。二诗皆戒责同僚,故称小子耳。”朱熹等宋代经学家每不从汉儒之说,自立新义,时有创见,但涉及君臣关系问题,却反而比汉儒保守。其实,正如范处义《诗补传》所说:“古者君臣相尔女(汝),本示亲爱。小子,则年少之通称。故周之《颂》《诗》《诰》《命》,皆屡称‘小子’,不以为嫌。是诗及《板》《抑》以厉王为‘小子’,意其及位不久,年尚少,已昏乱如此。故《抑》又谓‘未知臧否’,则其年少可知矣。穆公谓王虽小子,而用事甚广,不可忽也。”朱、严之说实不足为训。

  此篇共五章,每章十句,均为标准的四言句,句式整齐,结构谨严。各章互相比较一下,可以发现,第一句皆同,第二句仅末字互相不同,第三句除第三章外余四章皆同,第四句皆不同,第五句皆同,第六句后两字不同,第七句皆同,第八句、第九句皆不同,第十句除第四章、第五章外余三章第一字均为“以”。这样的'句式结构,具有明显的重章叠句趋势,本是《国风》中常见的一种基本格式,但在《大雅》中居然也有板有眼地出现,确实令人有些奇怪。不过说怪也没什么好怪,《大雅》虽以赋为主,但它与《国风)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大雅·凫鹥》《大雅·泂酌》两篇也是复沓式结构。只是《大雅·民劳》一诗篇幅要长得多,五章反覆申说,意味尤为深长,令人咀嚼不尽。

  诗一开头,就说人民已经很劳苦了,庶几可以稍稍休息了。接着“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说要以京畿为重,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无纵诡随,以谨无良”,是说不要受那些奸狡诡诈之徒的欺骗,听信他们的坏话。第二、三、四、五章的“以为民逑”“以绥四国”“俾民忧泄”“国无有残”与“以谨惛怓”“以谨罔极”“以谨丑厉”“以谨缱绻”,也是围绕恤民、保京、防奸、止乱几个方面不惜重言之。至于为什么每章都有“无纵诡随”一句放在“式遏寇虐”一句前面,严粲、钟惺都做过解释。其实,抨击小人蒙蔽君主而作恶,无非是刺国王不明无能的一个障眼法。不便直斥君主,便拿君主周围的小人开刀,自古皆然。确实,有了昏君小人才能作大恶,“极小人之情状”是给周厉王一个镜子让他照照自己。

《诗经》赏析2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诗经》赏析3

  《诗经: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注释

  首句当作“滔滔”,下句当作“浮浮”。浮浮:众强的样子。

  译文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

  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

  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

  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

  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

  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

  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

  “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

  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

  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

  “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

  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

  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

  秉告文德昭着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

  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

  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

  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

  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赏析

  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

  誓师

  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前人评此诗“意深笔曲,高词媲皇典”,“通篇极典则,极古雅,极生动。退之《平淮西碑》祖此而词意不及”。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此诗说:“以美武功为主,而无一字铺张威烈。后半专叙王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令人意远。”虽不无溢美,但也确实看到了此诗的特色。

《诗经》赏析4

  原文: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译文: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对唱。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话家常。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诉衷肠。

  注释:

  1.池:护城河。一说水池。

  2.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

  3.淑:善,美。一作“叔”,指排行第三。姬:周之姓。一说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4.晤(wù)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

  5.纻(zhù):同“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

  6.晤语:对话。

  7.菅(jiān):菅草。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赏析:

  这是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可以想像,这种场面,时至今日,还屡见不鲜。沤麻的水,是有相当强烈的臭味的。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只是一个意思,一章已经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复沓。而复沓,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语反复吟唱,正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这种反复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以复沓的手段加强诗歌的主题。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代。如果说变化,三章只换三个字,一个沤的对象不只是麻,还有苎麻菅草;一个是晤的形式变了,还有言来语去。这说明随着劳动过程的延续,爱情的温度也在渐渐提升。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

  大麻、纻麻经过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成为古时人们衣料的主要原料,织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饰,叫深衣,是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劳动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种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诗经》赏析5

  [先秦]诗经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注释:

  【1】吉日:吉利的日子。

  【2】维:语助词,有“是”的意思。

  【3】戊:戊日。朱熹认为此处指戊辰日。古人认为戊日为刚日,适合外事活动,如巡狩、盟会、出兵等。

  【4】伯:马祖。

  【5】祷(dǎo):告祭求福。因田猎用马,故祭马祖。

  【6】田车:猎车。田,同“畋(tián)”,打猎。

  【7】孔:很。

  【8】阜:强壮高大。

  【9】阜:山岗。

  【10】从:追逐。

  【11】群丑:这里指兽群。

  【12】差(chāi):选择。

  【13】同:聚集。

  【14】麀(yōu):母鹿,这里泛指母兽。

  【15】麌(yǔ)麌:兽众多貌。

  【16】漆沮(jǔ):古代二水名,在今陕西境内。

  【17】所:处所,此指会猎场所。

  【18】中原:即原中,平旷之地,原野之中。

  【19】祁:大。一说指原野辽阔,或以为指兽大。

  【20】有:丰富,指野兽多。

  【21】儦(biāo)儦:疾走貌。

  【22】俟(sì)俟:缓行等待貌。

  【23】或群或友:指三两成群。兽三只在一起为群;兽二只在一起为友。

  【24】悉:尽,全。

  【25】率:驱逐。

  【26】燕:使快乐。

  【27】张我弓:拉开弓。

  【28】挟我矢:用手指挟持搭上弓的箭,准备发射。

  【29】豝(bā):母猪。

  【30】殪(yì):射死。

  【31】兕(sì):大野牛,或谓乃犀牛。

  【32】御:进,指将猪牛烹熟进献宾客。

  【33】酌醴(lǐ):酌饮美酒。醴,甜酒。

  作品赏析:

  全诗四章,艺术地再现了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宴饮群臣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写打猎前的准备情况。古代天子打猎是如同祭祀、会盟、宴享一样庄重而神圣的大事,是尚武精神的一种表现,仪式非常隆重。因此,事先选择良辰吉日祭祀马祖、整治田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升彼大阜,从其群丑”二句在这一章中是将然之辞,一切业已准备就绪,只等在正式打猎时登上大丘陵,追逐群兽。第二章写选择了良马正式出猎。祭祀马祖后的第三天是庚午日,依据占卜这天也是良辰吉日。选择了良马之后,周天子率领公卿来到打猎之地。那里群鹿聚集,虞人沿着漆、沮二水的岸边设围,将鹿群赶向天子守候的地方。第三章写随从驱赶群兽供天子射猎。眺望原野,广袤无垠,水草丰茂,野兽出入,三五成群,或跑或行。随从再次驱赶兽群供天子射猎取乐。第四章写天子射猎得胜返朝宴享群臣。随从将兽群赶到周天子的附近,周天子张弓挟矢,大显身手,一箭射中了一头猪,再一箭射中了一头野牛。表现出英姿勃发、勇武豪健的君主形象,实是对周宣王形象化的颂扬。打猎结束,猎获物很多,天子高高兴兴地用野味宴享群臣,全诗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此诗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诗人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另外,全诗大部分章节记叙田猎活动的准备过程以及随从驱赶野兽供天子射猎的情景,间及群兽的各种状态,以作烘托,具体写天子射猎只有四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叙述了田猎的过程,描写了田猎的场面,透露了轻松的气氛;更突出了天子的形象,增强了天子的威严,使全诗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经》赏析6

  无衣-诗经原文

  无衣

  秦风〔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①衣:古代上衣称作衣②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③袍:长衣。

  ④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⑤兴师:起兵。

  ⑥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⑦泽:内衣。

  ⑧戟:一种兵器。柄端为金属枪尖,侧边为月牙形利刃,是戈与矛的合体,兼有直刺、横击的功能。

  ⑨作:起。

  ⑩裳:古人穿的下衣。古代男女都穿“裳”,是裙的一种,此处是指战裙。

  ①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

  无衣-诗经拼音解读

  wú yī

  qín fēng 〔xiān qín 〕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páo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gē máo 。yǔ zǐ tóng chóu!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zé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máo jǐ 。yǔ zǐ xié zuò!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shang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jiǎ bīng 。yǔ zǐ xié háng!

  相关翻译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长衣。君王起兵征战,修整我那长矛,愿与你共同抗敌。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内衣。君王起兵征战,修整我那短戟,愿与你一起杀敌。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战裙。君王起兵征战,修整铠甲与兵器,愿与你共进退。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首诗作为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读完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据考证,周幽王时期,王室内讧,戎族入侵,进攻镐京,周王室土地沦陷,秦国靠近周王室京畿,遂奋起抗战。诗中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是永不过时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共三章,全部采用问答体形式。

  第一章,兵临城下,一句“岂曰无衣”,看似发问,实则一呼百应,与王室保持一致,“与子同袍!”共享长衣,休整长矛,共同抗敌!

  第二章,战鼓齐鸣,一句“岂曰无衣”,不是重复,不是发问,“与子同泽!”共享内衣,休整短戟,无惧侵犯,一起抗敌!

  第三章,大敌当前,一句“岂曰无衣”,是饱满的激情,是满怀的愤怒。

  “与子同裳!”共享战裙,拿起那精良的铠甲和兵器,共同进退!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简单的三句话,却是军民一心,云集响应,团结协作,共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同仇敌忾的精神。“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动作描写,准备精良武器。一致抗敌的军群形象,跃然纸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王室命令已出,全体动员,本诗更像是一首誓词。

  这样的诗句,可歌,可舞,堪称激动人心!

  【章法结构】

  1.重章叠句的形式

  诗用重章登句的形式反复咏唱。三章诗的字数、结构都相同,只是在相对应的个别地方改换了少数不同的词,使用了不同的韵调,借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一种思想和愿望,并使之充实集中、逐层递进深化,来加强主题的感染力。看似造语寻常,细味含义深远。其次是章法变化,奇特有致。每章都是先用两个偶句作基础,接着紧加一个奇句推向高峰。这就突破了一般光用偶句的惯例,而又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深入。

  2.问答式的句法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愦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泽、裳)”,这一问是如此无畏,这一答则有如气吞山河。全诗塑造了一群同仇敌忾的将士形象、决心与行动,与音乐式的节奏相结合,一种战斗的激情在文字间震荡。

  3.富有强烈动作性的语言

  诗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话剧!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登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5.赋的手法的使用

  本诗铺排叙述了一群将士齐心备战的场面,气势充沛,并能烘托出一种氛围,使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演绎出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鉴赏:

  《毛诗序》评此诗为:《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读过这首诗的人都可以感觉出《毛诗序》此评显得偏颇。整首诗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高亢的激情,只有赞美。没有讽刺。《毛诗序》此评驱散了诗歌本有的艺术魅力。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在这首诗上朱熹眼光独到,一语中的,他看出了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秦地人民好战尚武的精神势不可挡。

  这首诗是整齐的四言句式,从第一章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以看出这是秦地人民为了作战的心理活动,他们现在挺身而出,不管环境有多艰难都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第二章就可以看出情感有所变化“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一章秦兵似乎跃跃欲试。修好各种武器,全面做好迎战的准备,只等君王一声令下。到了第三章感情激烈如泉涌,"修我甲兵。导子偕行”,修好武器大家团结一心上前线,如果说第二章是待发的箭,那这一章他们便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前去,所向披靡。整首诗无不渗透着那种慷慨激品的英雄气概,大家有着一颗同仇敌忾的心,他们同穿一个战袍,同穿一件外衣,甚至是同穿一件汗衫。战士们连战衣都备不齐,但是大家团结互助,什么都不计较。就凭着这种执著劲,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摧毁?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诗中这种斗志昂扬、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动。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拥有的就是心之所向,这股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作者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详情

《诗经》赏析7

  原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dài):等待。

  赏析: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诗经》赏析8

  [先秦]诗经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1]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1】缁(zī)衣:黑色的衣服,当时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衣服。

  【2】宜:合适。指衣服合身。

  【3】敝:坏。改为、改造、

  【4】改作:这是随着衣服的破烂程度而说的,以见其关心。

  【5】适:往。

  【6】馆:官舍。

  【7】粲(càn):形容新衣鲜明的样子。一说餐的假借。

  【8】好:指缁衣美好。

  【9】蓆(xí):宽大舒适。古以宽大为美。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中洋溢着一种温馨的亲情,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首描写国君与臣下关系的诗,还不如说这是一首写家庭亲情的诗更为确切。当代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赠衣诗。诗中“予”的身份,看来像是穿缁衣的人之妻妾。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卿士旦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适治事之馆,释皮弁而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说明古代卿大夫到官署理事(古称私朝),要穿上黑色朝服。诗中所咏的黑色朝服看来是抒情主人公亲手缝制的,所以她极口称赞丈夫穿上朝服是如何合体,如何称身,称颂之词无以复加。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这件朝服破旧了,我将再为你做新的。还再三叮嘱:你去官署办完公事回来,我就给你试穿刚做好的新衣,真是一往而情深。表面上看来,诗中写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赠衣,而骨子里却唱出了一位妻子深深挚爱自己丈夫的心声。

  全诗共三章,直叙其事,属赋体,采用的是《诗经》中常见的复沓联章形式。诗中形容缁衣之合身,虽用了三个形容词:“宜”、“好”、“席”,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变换语气而已。每章的最后两句都是相同的。全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一唱而三叹,把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经》赏析9

  原文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遁?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敬恭明神,宜无悔怒。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宁?

  注释

  (1)倬(zhuó):大。云汉:银河。

  (2)昭:光。回:转。

  (3)於(wū)乎:即呜呼,叹词。

  (4)辜:罪。

  (5)荐:重,再。臻:至。荐臻,犹今言频仍。

  (6)靡:无,不。举:祭。

  (7)爱:吝惜,舍不得。牲:祭祀用的牛羊豕等。

  (8)圭、璧:均是古玉器。周人祭神用玉器,祭天神则焚玉,祭山神则埋玉,祭水神则沉玉,祭人鬼则藏玉。

  (9)宁:乃。莫我听:即莫听我。

  (10)大(tài)甚:大,同太。甚,厉害。

  (11)蕴隆:谓暑气郁积而隆盛。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

  (12)殄(tiǎn):断绝。禋(yīn)祀:祭天神的典礼。以玉帛及牺牲加于柴上焚之,使升烟,以祀天神。本指祀昊天上帝,引申之则凡祀日月星辰等天神,统称禋祀。

  (13)宫:祭天之坛。

  (14)奠:陈列祭品。瘗(yì):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

  (15)宗:尊敬。

  (16)斁(dù):败坏。

  (17)丁:当,遭逢。

  (18)黎:众。

  (19)孑遗:遗留,剩余。

  (20)遗(wèi):赠。

  (21)于:助词。摧:灭。

  (22)云:古云字,有庇荫义。

  (23)大命:此谓死亡之命,即死亡之期。

  (24)群公:犹百辟,先世诸侯之神。正:长。先正,谓先世卿士之神。

  (25)忍:忍心,残忍。

  (26)涤涤:光秃无草木的样子。

  (27)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

  (28)惔(tán):火烧。

  (29)惮:畏。

  (30)熏:灼。

  (31)闻(wèn):通问,恤问。

  (32)遯(dùn):今作遁,逃。

  (33)黾(mǐn)勉:勉力为之,谓尽力事神,急于祷请。

  (34)瘨(diān):病。

  (35)憯(cǎn):曾。

  (36)祈年:指孟春祈谷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之祭礼。孔夙(sù):很早。

  (37)方:祭四方之神。社:祭土神。莫(mù):古暮字,晚。

  (38)虞:助。

  (39)友:通有。纪:纪纲,法度。

  (40)鞫(jū):穷,与通相对。庶正:众官之长。

  (41)疚:忧苦。冢宰:周代官名,为百官之长,相当后世的宰相。

  (42)趣马:掌管国王马匹的官。师氏:官名,主管教导国王和贵族的子弟。

  (43)膳夫:主管国王、后妃饮食的官。左右:左右之大夫、士诸官。

  (44)昂(yǎng):通仰。

  (45)里:犹已,训止。

  (46)嚖(huì):微小而众多的样子。

  (47)昭:祷。假:借为嘏(gǔ),告。无赢:犹言无爽,即无差忒。

  (48)成:功。

  (49)戾:定。

  (50)曷:何。何时。惠:赐。

  译文

  看那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周王唉唉发出叹息,现今人们有何罪愆!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暑气郁盛大地熏蒸。接连不断举行祭祀,祭天处所远在郊宫。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后稷恐怕难救周民,上帝不理受难众生。天灾这般为害人间,大难恰恰落在我身。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想要推开没有可能。整天小心战战兢兢,正如头上落下雷霆。周地余下那些百姓,现在几乎一无所剩。渺渺苍天高高上帝,竟然没有东西赐赠。怎不感到忧愁惶恐,人死失祭先祖受损。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没有办法可以止住。赤日炎炎热气腾腾,哪里还有遮荫之处。死亡之期已经临近,无暇前瞻无暇后顾。诸侯公卿众位神灵,不肯显灵前来佑助。父母先祖神灵在天,为何忍心看我受苦!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山秃河干草木枯槁。眼看旱魔逞凶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焚烧。暑热难当令我心畏,忧心忡忡如受煎熬。诸侯公卿众位神灵,哪管我在悲痛呼号。渺渺苍天高高上帝,难道迫我离此出逃!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勉力祷请祈求上苍。为何害我降以大旱?不知缘故费煞思量。祈年之礼举行很早,也未迟延祭社祭方。渺渺苍天高高上帝,竟然对我不肯相帮。一向恭敬诸位神明,不该恨我怒气难当。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饥荒离散乱我纪纲。各位官长智穷力竭,宰相忧苦无法可想。趣马师氏一起出动,膳夫百官助祭帮忙。没有一人不愿周济,可是不能止住灾荒。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怎样止旱令我忧伤。

  仰望苍天晴朗无云,微光闪闪满天星辰。公卿大夫众位君子,祷告上苍心要虔诚。死亡之期已经临近,继续祈祷坚持不停。禳旱祈雨非为自我,全为安定众官之心。仰望苍天默默祈祷,何时才能赐我安宁?

  鉴赏

  这是一首写周宣王忧旱的诗。是所谓宣王变《大雅》的第一篇(其他五篇是《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和《常武》)。通过比较详尽的叙写,具体深入地反映了西周末期那场大旱的严重,抒发了宣王为旱灾而愁苦的心情。宣王时发生的这场旱灾在汉、晋人的著作中虽有记载,但大都是据此诗而来,零星简略,不似此诗具体、全面、深入。所以,这首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诗的作者,《毛诗序》说是仍叔,仍叔其人,《春秋》有载,然上距周宣王时已一百二十年左右,因此,他作此诗的可能性不大。本来,《毛诗序》所确定的作者,可信程度都不大,兼之时代久远,史料阙佚,就很难确考诗的作者究竟为谁,但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宣王自作,以叙写他畏早之甚及盼雨心切。

  全诗八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写祭神祈雨。正是需雨的时节,然而日日骄阳似火,禾稼死亡,田地龟裂,人畜缺水。这当儿,人们是多么盼望老天降落一场甘霖啊!可是仰望苍穹。毫无雨征(古人常夜间观天象以察云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星河灿烂,晴空万哩,夕夕如此。内心焦灼的诗人于是发出了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的慨叹。无神不祭。无牲不用,礼神的玉器也用尽了,然而神灵们却不闻不问,毫无佑助之意。这苍天啊,好像真的是把降雨的事儿抛在脑后,彻底忘掉了;或许人们得罪了他,他在有意地惩罚人们。三、四两章写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达了畏旱之情。旱既大甚,则不可推,旱既大甚,则不可沮,凶暴狂猛的旱灾如洪水猛兽,无法推开,无法阻拦,使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造成了无法收拾的严重局面。再继续下去,将国祚难永。然而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意谓:群公先正,我常雩祭以祈谷实,现在却不助我以兴云雨;至于父母先祖,尤一体之所亲,一气之所感,为什么也忍心看我遭此祸而不救呢?朱熹《诗集传》说:群公先正,但言其不见助,至父母先祖则以恩望之矣,所谓垂涕泣而道之也。五章写旱魃继续肆虐。山原秃而河湖干,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块让人无法生存下去的土地。昊天上帝,宁俾我逐,老天似乎是要迫使人们离开此地,他是不想让人安居了。六章述失望痛苦之余的反思。也不是祭神不及,也不是对众神不恭敬,细细思量,确实没有什么罪愆,那又为何降灾加害呢?七章叙君臣上下因忧旱而困窘憔悴。末章周王著力鞭策,希望臣子们无弃尔成,继续祈祷上苍。最后仰天长号,以亟求天赐安宁作结。

  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像的。这首诗在写宣王忧旱的同时,也写了他的事天之敬及事神之诚。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上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读者自然不能以现代科学主义的观念和标准来苛责古人。

  这首诗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摹景生动;二是夸饰手法的运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夜晴则天河明,此方旱之象。昭回于天又暗示出仰望之久。久旱而望甘霖者,己所渴望见者无,己所不愿见者现,其心情的痛苦无奈可想而知。毫无雨征,还得继续受此大旱之苦,于是又顺理成章地推出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四句。所以开篇这摹景之句不仅写出了方旱之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并生发出下文,是独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因而孙鑛称赞这首诗的起首最有风味(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场大旱使周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无水之区。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毙人死,大地就像用火烧燎过一样,没一点生气,没一点活力。涤涤山川、如惔如焚可谓写尽旱魔肆虐之情状,同时也传达出诗人面对这种毁灭性灾害的痛苦、焦灼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这几句诗虽然称不上妙合无垠,但做到景中含情、景中寓情却是很明显的。

  诗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早在战国时代就被孟子认为是夸饰之辞的典范,备受后世批评家的关注。汉代王充《论衡·艺增篇》曰:夫旱甚则有之矣,言无孑遗一人,增之也。又曰:言‘靡有孑遗’,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可见这两句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突出遭旱损失的惨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他指出夸张的修辞虽然言过其实,但因为能通过形象的夸张来传难写之意、达难显之情,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确实,靡有孑遗四字,所述虽非事实,但却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是反映真实,并且凸现了真实的传神之笔。

《诗经》赏析10

  一、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二、拼音:

  zǐ jīn

  qīng qīng zǐ jīn,yōu yōu wǒ xīn 。zòng wǒ bù wǎng,zǐ nìng bù yí yīn?

  qīng qīng zǐ pèi,yōu yōu wǒ sī 。zòng wǒ bù wǎng,zǐ nìng bù lái?

  táo xī tà xī,zài chéng què xī 。yī rì bù jiàn,rú sān yuè xī 。

  三、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岂,难道。嗣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兮达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四、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五、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诗经》赏析11

  鸿雁

  作者:佚名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⑴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⑵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⑶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征:远行。

  ⑷劬(qú)劳:勤劳辛苦。

  ⑸爰:语助词。矜人:穷苦的人。

  ⑹鳏(guān):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

  ⑺于垣:筑墙。

  ⑻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作:筑起。

  ⑼究:终。宅:居住。

  ⑽嗷嗷:鸿雁的哀鸣声。

  ⑾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⑿宣骄:骄奢。

  译文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鉴赏

  《鸿雁》一诗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毛诗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细究诗意,朱熹之说近于诗情。《毛诗序》以为是赞美宣王能安置流民,是因为同《车攻》、《吉日》、《庭燎》等诗排在一起。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诗经》赏析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三零五篇,也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用于宴会典礼,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零五篇;“颂”是统治阶级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共四零篇

  《关雎》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

  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芼(mào):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一、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二、苍苍:茂盛的样子

  三、为:凝结成。

  四、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五、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六、一方:那一边。

  七、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八、从:追寻。

  九、阻:险阻,(道路)难走。

  一零、宛:宛然,好像。

  一一、晞(xī):干。

  一二、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一三、跻(jī):水中高地。

  一四、坻(chí):水中的沙滩

  一五、涘(sì):水边。

  一六、右:迂回曲折。

  一七、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诗经》赏析13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诗经》赏析14

  原文:

  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不承权舆!

  译文:

  唉我呀!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可叹啊!待遇远不如当初!

  呜呼哉!曾经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可怜啊!远远不如从前好!

  注释:

  ⑴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⑵於(wū):叹词。

  ⑶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尔雅》:“握,具也。”渠渠:丰盛。《广雅》:“渠渠,盛也。”

  ⑷于嗟乎:悲叹声。

  ⑸承:继承。

  ⑹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毛传:“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诗集传》:“四簋,礼食之盛也。”

  赏析:

  这是一首贤士发牢骚的小诗,讽刺秦君养士待贤有始无终;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秦国没落贵族在叹息生活今不如昔的诗。

  此诗两章结构相同,在反复咏叹中见“低徊无限”(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之情,感慨秦康公不能礼待贤者。诗首句即以慨叹发语,仿佛是一个酸不溜丢的人才两手一摊,仰天长叹,让听者有“不提倒也罢了,提起两眼泪汪汪”的心理预设,作者以下提及的今昔强烈对比就显得自然而不突兀。过去的'日子里大碗吃饭、大碗吃肉,而如今是每顿供应的饭菜都非常简约,几乎到了吃不饱的程度,前后待遇悬殊,让人难以承受。其实,饮食上的一点变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反映出的贤者在国君心目中的位置。

  诗的前后两章虽然相近,但些微变化间显示出歌唱者前后待遇的落差之大,第一章里提及的变化还只是从大碗饭食到每食无余,到第二章里已经从“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饱”了,于是作者一唱三叹,“于嗟乎!不承权舆”,这嗟叹声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对遭受冷遇的现实的失望和对康公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从诗中无法看到诗作者慨叹之后待遇能否得到改变,但从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的战国齐孟尝君食客冯谖身上或可看到他的影子。

《诗经》赏析15

  [先秦]诗经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3】兵:武器,刀枪之类。

  【4】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5】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6】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

  【7】宋:诸侯国名。

  【8】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9】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10】爰(yuán):哪里。

  【11】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12】于以:在哪里。

  【13】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14】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

  【15】于嗟:叹词。

  【16】活:借为“佸”,相会。

  【17】洵:久远。

  【18】信:守信,守约。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邶风·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诗经》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赏析05-27

诗经蒹葭赏析_诗经关雎赏析04-16

诗经绿衣赏析 诗经绿衣内容赏析04-17

诗经七氓赏析诗经中氓赏析04-16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04-17

诗经月出的赏析02-22

《诗经》诗词赏析03-06

《诗经·日月》赏析03-20

诗经小星赏析02-2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