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诗经>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时间:2024-06-22 08:01:01 诗经 我要投稿

[通用]诗经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诗经读后感15篇

诗经读后感1

  “红裳引蝶乱,倾尽浮生殇。”关于你,大可当作一场梦。

  只不过梦里的似是而非,人生的荒唐奈何。我以为只要我纯情与你,待秋叶红霜时,你明谋正娶;我以为琳琅风月为你流淌,到尔卜尔筮,你以尔车来;我以为付你一世深情,使三岁食贫,你及尔偕老。然而,只是我以为。

  你变了,或许说是我没有认识到完全的你,你的心不再如往昔一般明净。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是否你只满足于有一个人靡室劳矣,夙夜兴寐。是否你认为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是否……你是否还记得我以及你那轻许的诺言和不再兑现的婉曲。终于,在无限的背影中我恍悟到你的爱情没有标准,你总是三心二意。昨天的鲜衣怒马,今天的羽扇纶巾。沉溺在爱情里的女子,该怎样的.脱身?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再回首时,那些泪痕点点想来可笑,却不知再回眸时,那些欢声笑语竟叫人潸然泪下。

  你可知,我的内心深处也想之子于归,共子陶然,但我害怕这样只会让我对变了心的你多了几分怨恨,少了几分竹马青梅。正如白居易《长相思》里所说“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但我有些害怕你归来,我想要的是那个曾和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你,而不是如今变了心,行为其贰的你。你,是你吗?你在淇水旁的誓言,已在风中凌乱,归期为天涯。你的心,可有一刻属于我;你的新,让我回忆泛陈。刘禹锡的《竹枝词》里有这么一句“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为你,也曾兄弟咥其笑矣,为你,也曾躬自悲伤。遇到你之前,我憧憬爱情;认识你之后,我孤帆远影。苏轼说“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教坠。”算了罢,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于江湖吧!

  如今已到了这个地步,就忘了吧。忘了你信誓旦旦,忘了你的年少作伴,既然你要走,那我也不送你。有些缺憾,有些失落,有些不舍。但人生,能有几回圆满呢。不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只希望,多年后你金缕翩翩,安然无恙。即使佳颜在侧,即使烛影摇红。

  淇水汤汤,渐湿帷裳,自古离别多成殇。流年已付交还,不染风雪一更。桑叶未落,而我已从你身旁路过。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成语鲜衣怒马: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如: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又如:鸦片洋标束锦装,鲜衣怒马浮云队。——清·陈寅《驭仆篇》

  成语相濡以沫:相濡以沫[xiāngrúyǐmò],意指泉水乾涸,鱼儿以口沫互相润湿。◎语出《庄子·大宗师》。後用“相濡以沫”比喻同处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源]《庄子·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典故]“相濡以沫”出自於《庄子·大宗师》。庄子说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并非刻意能追求的。我们往往以为和人亲密相处、苦难相助,就是理想。但是哪里知道那就像离了水来到陆地的鱼儿一样,为了存活,相互用口沫来润湿对方,虽然好像很亲密,却怎麽样也不如当初仍在水中,互相不认识时的快乐。“相濡以沫”从原文摘出,比喻同处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诗经读后感2

  站在南山的脚下,听着暮鼓的声音,静静地看着夕阳西下,在轻轻诵出一首优美的诗词,体会来自《诗经》的浅唱。开尽了美丽,享受了年华。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一曲《匏有苦叶》,揭示了等待的凄凉与悲恸。欲进,心酸;欲歌,早已被泪水迷失了旋律。站在河边,眺望着水面上的人影,期待着梦中人的出现。一只只扁舟划过,心里的希望一丝丝的变得渺茫,越来越绝望……但是那份执着却像一缕缕的思绪一般,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

  来自心的呼唤,是最纯美的!《匏有苦叶》中的女子是傻,是痴,是执着,也是这份执着一分一分地打动着我,也是这份执着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匏有苦叶》,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此曲《采苓》用最淳朴的方式,表露了作者心中最为平凡也最为重要的事——人们的平安。《采苓》没有华丽的篇幅和经典的语言,却可以打动人心,发其愚聩。歌者反复陈说,不避其烦,为的是点醒世人,不让他人重蹈他的覆辙啊!“人之为言,胡得焉?”简而易,却充满着他对社会和人民的用心良苦。

  质朴、单纯的言语,流露出歌者心中最为心动的情义。大胆的述出,只为点醒世人,让他们不再沉沦苦海。也为自己立下一个警示,别被花言巧语所惑。一曲《采苓》,利己亦利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曲《蒹葭》抒尽了希望与感伤。欲进,却阻;欲歌,唯余一片蒹葭的飘舞。一次又一次的追随着她的芳踪,每次只见到她模糊的身影,真正到达对岸之时,她早已离去。尽善尽美是一种理念,也可说遥不可及。所谓的“伊人”正是这样。在我的眼里,她就是这样尽善尽美的境界,雅而幻。蒹葭激励着歌者前进和坚强的动力,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矢志不渝,什么是理想的超越!是执着,是坚持,是追求!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歌者的心绪点滴,尽显在这八字当中。“伊人”其实只是一个完美的理念,但她在歌者的心中却是真实的。那份可歌可泣的坚贞意志,深深地打动着我。是的,爱就像读过的诗,让我的眼角随时会湿润。风吹芦花,我已无我,只有蒹葭飘零成每一个字。

  时间已过去千年,扁舟早已变换,女孩也早已逝去。那份惆怅也早以散去。是《诗经》留住了当年那份执着与凄美。质朴的言语流露出的情感,人心最纯洁的随性早已散去,那份纯情却因《诗经》而千古传唱!

  蒹葭早已枯去,伊人也无人真心寻芳迹,是《诗经》保有那份至美真淳……

  那是一些吟唱了千年的诗歌,犹如实施不变的苍穹冗杂可无数乡愁、亲情和爱恋。读《诗经》是对感情的追寻,对生活的解析,对美丽的渴望。来自远古的永世经典,千古传唱的诗家典范,带给我一份与众不同的乐趣。

诗经读后感3

  小雅·苑柳

  有苑者柳,不尚息蔫。上帝甚蹈,无自匿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有苑者柳,不尚愒qi(休息)焉,上帝甚蹈,无自瘵zhai(病)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遏予靖之,居以凶矜。这是一首表达了愤懑的诗歌,诗歌作者控诉了一起同生共死的打天下后谋求权威后的人反复无常的性情。

  让他琢磨不透而又深感恐惧的心情,茂密的柳树在水塘边郁郁葱葱,绿茵喜人,但是如果行人想要去依附着去休息,去躲个荫凉,去享受下诗情画意,说不定就会被雷劈,也会被树上的虫子所侵扰,被树枝所伤害。

  不要被“大树底下好乘凉“所幻想,大树的伟岸是它自己的'事情,与你无关。如果想到大树底下去乘凉,不如自己变成大树。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看着昔日一起奋斗的伙伴坐在高位上,但是对于他而言是咫尺天涯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和距离。

  因此他发出了鸟儿也有依附于天的时候,为什么让他参与国家要务的管理设计,但是去无人可以商榷和依附的哀鸣。内心翻江倒海的可见一斑。

  其实,他误会了上层人物,任何一个人经过千难万险后达到某个位置,势必会成为惊弓之鸟,对任何人都是防范心态,因为被设计,被陷害的日子他们经历太多了。因此对于旁人的不信任就成了他们的常态。

诗经读后感4

  第一次读《诗经》的时候,我对它的第一眼可能是枯燥的,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迫人感觉。一行行字组成一列诗句,一个个诗句组成一整首诗。

  第一次读《诗经》时,我读得十分困难,停顿不知所措。太多的生字词,太多的诗句,太多的翻译,不懂,或者是根本没有读懂过。

  第一次读《诗经》的时候,我仿佛闯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那里有金碧辉煌的元朝,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春慕,有着知天地生来为谁的天问奈何,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伤春悲秋的多感春阔,那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相思愁,有无可奈何花荡去的感伤,有陌上公子如心,可缓缓归矣的重逢相守的痴恋;我仿佛融入进一杯茶里,一句诗里,一片花叶里,去细细品,去用心聆听它们的每一寸美好,每一秒的心跳。

  我似乎看见她了,在慢天雪落中找到一处归家,在桃之夭夭中寻到一朵芳华,在江南烟雨中觅到一片云角,在戏子身影翩纤的台摸到一张不知的劫,在戏火喧哗的三月烽烟中停到一方笙歌起落的天朝,停到历史血液深处的芳华里,那般别样风采,别样花季。

  在漫天云卷云舒中,满庭花开花落的寂静中,我捧着那一本沉厚的《诗经》仿佛抱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茶香静静得绕满整间小房,心间仿佛有什么东西离开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我和有人的最好誓言。

  式微,式微,胡不归?是那份盼心归的千千心切。

  清晨,我一人走在通幽的野径中,看着天边的初日,感受阳光散进骨子里的那一份暖意,心也渐渐地暖了起来。

  大街上人流汹涌动着,人影交映着,我仿佛看到了涌动着的历史,它拥有着沉浐的韵味,有着文化的佳承。从小货郎到商人,从沿街摆摊搬进了店铺,从石子路走成了水泥路成了条条柏油大路。正如《诗经》一般,有大数人的收集装订和整理出一本经典一般。

  《诗经》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在不同人的眼中,它是不同的,你怎么看它,它就怎么看你。

  拍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诗经读后感5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诗经》是古代的歌词,一是作为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于社会政治的看法。后来,这本书成为了贵族人士的文化素养。它易于记诵、士人熟悉,很多人都喜爱此书。

  古人有古人的诗,我们有我们的'教材。古人之所以用诗歌教学,是因为它们真实也不失优美,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而《诗经》一书从千万本古文中被精挑细选后成为了贵族教材,想必有多么优美。

  古代的诗文真是精彩。如《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写出了水草上结满了白霜;《满江红》中“壮怀激烈”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悲壮情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如果多读古文,自然会出口成章。

诗经读后感6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国是地区、方城之意,风即指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列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美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读后感7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宝贵经典之一,它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民所作的诗歌合集,萦绕着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味道。《诗经》记录了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近五百年时间里,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状态。近来,我在课外读了很多《诗经》,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欣赏,产生了很多感慨和思考。

  《诗经》中每首诗都是珍宝,每行每句都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诗经》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展现了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度。它的语言清新优美,典雅简练,又富有抒情色彩,通常都很直白。在诗中,有许多描述自然风光、细腻陈情以及爱情、亲情等的素材,这些素材让我们了解了古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同时也让我们体验到了人类永恒的情感和美好。

  《诗经》中充满了教益,它不仅深入挖掘生命的内涵,让读者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含义也很深厚。其中很多诗歌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心,不断追求理想,展现毅力和门道,历经艰辛不放弃,用真诚的情感去接受生命的考验。《诗经》有很多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例如:《草蜢》中直言嘉松之地,是指现今的`河南荥阳市东南的区域。《诗经》知识还涉及动植物、衣着习俗等方方面面,相当的详细和内涵丰厚,是一本学习生态知识的好读物。

  在《诗经》中,古人对虚伪、不真诚、骄傲的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我们读书时,也不乏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向古人所传达的那些情感和道德准则。

  《诗经》的作者对世事的执著、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情的思考,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每一首诗歌都能带给我们启示和启发,也让我们掘究生活中的不同层次。

  《诗经》中的情感世界非常漂亮,深刻而美好,它让我们紧密地与生活、与历史相联结,感受到古人们所表达出的纯真情感和真挚爱意。而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或许也能够从《诗经》中汲取启示和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完美。 我在读《诗经》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了里头蕴藏的能量和历史的长河,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深爱这本书,这样一本满载了历史与情感的著作,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懂得,也让我明了了历史的长河,我也希望从今往后的日子里,我可以读《诗经》读得更好,下面是我对其中几首诗赏析:

  《采薇》:这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恋人为了找到心爱的人而四处奔波的情感状态,就像诗中写到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此诗情真意切,启示我们若爱一个人,就必须要付出真心和行动,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这份爱的深义,而不是单纯地说说口头之言。

  《关雎》: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了两位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描绘了真挚情感中存在的悲喜情绪,并用诗中写到的思想概念,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思心则忧,忧而不能寐”,去表达心情,达到了融情、育人的目的。

  《瑶歌》:这是一首神话诗,讲述了女娲的造福人间之举,通过女娲的善良和努力,世间万物得以和谐发展。它启示我们,无论何时身处何地,独立思考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命中,宽容、包容、感恩要常怀感性。

  以上三首诗歌,都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坚定了我对《诗经》的热爱,也让我更加感慨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总之,读完《诗经》之后,在我心灵深处,依旧有那么一些东西在回荡,那些抒情的诗行和深度的情感,像在我内心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而这些体会和经验将伴随我一生,让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和感悟。

诗经读后感8

  离别总是诗歌里最伤感的主题,尤其是男儿被迫搁置儿女情长,为国出征,这样的离别更填一层悲壮之情。

  还记得《周南·汝坟》里,那个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吗?男儿在外为“王室”奔命,她在家里却食无味、寝不眠,日思夜想。

  这首《击鼓》则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视角,与之遥相呼应。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叙述了随军出征中的'慌乱与危险,回忆起出征前与爱人分离的场面来。他紧握着姑娘的手,对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来,一定与你白头到老,生则同居,死则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嗯,用现在话说就是:等打完这仗我就回老家结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坚决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离太远,相会太难;分别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难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们读历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将相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但在历史的聚光灯找不到的地方,却有无数不为人知却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

  也许我们从史书寥寥几行的记载里,看到的只是贵族操纵战争时的纵横捭阖,可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诗歌,却从一个个小人物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告诉我们,他们不是作为故事的衬托、甚至仅仅作为统计胜负结果时的庞大数字的一个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实的存在过。

  也许,与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子夜吴歌》对比来读,更能体会这种战争中离别带给普通家庭的复杂情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经读后感9

  “诗”之精华者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草木之名。”

  翻阅着沉淀了上千年的中国文化典籍———《诗经》,让我的身心深深沉醉于其中矣,它让我感到陌生而又熟悉。陌生于它生僻古怪的字眼,熟悉于它是我国诗歌的开河先驱,是中华民族共同享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一首首诗描绘了一幅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恢宏巨制。

  爱情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诗经》的开山之作《关雎》一映入眼帘就让人被那朗朗上口的韵律和美妙的意境随之心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表面上为水鸟和鸣,一位英俊的男子对心爱的女子的思念之情,实则细细咬文嚼字更让我似乎看到了另一场面: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新婚之宴,大家们贺唱着:“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洋溢着一种对新婚夫妻“琴瑟和谐”的美好祝福。

  时间是无价的,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珍惜时间,勤于职事,是从古至今的至言至理。每当我过度追求享受、虚度年华,把自己的工作职责抛到九霄云外时,其这句话便总是时刻的在我身边警醒着我:“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让我彻底明白和记住:盛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不能拥有,要及时的自我勉励,惜取少年的美好时光,才能不枉人生一场。

  我们现在青少年努力学习,为的就是长大后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创建人民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古人所向往的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现代人所确立的社会主义观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这一切,我认为都需要一个出色的管理者以及政治制度。其中《诗经》中有述:“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管理者要采取有效优良的改革措施,消弭各种动乱,不良的社会风气,引导国家走向先进科学道路,社会才能安定,才能进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亦是如此,每一个人心中都追求着不同理想的生活。而我所向往之生活却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状态。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乡村生活,让人充满了无限憧憬。而我曾在山野中度过了几个月也切实的体会到了一种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迎着从山际冉冉升起的朝霞,爬上云雾缭绕的山坡上为种好的菜:松土施肥。感受这一山一世间......晌午,骄阳似火,我坐在白墙黑瓦之屋里的竹摇椅上,品味着自家山上种的茶叶,手里拿着圆形竹编的扇子,安闲地摇摆着,一阵阵茶叶清香扑鼻而来,真是悠哉悠哉啊!夜晚,犹如黑幕的天空上镶嵌着许多闪闪发光的“宝石”,似乎夜晚比白天更亮了。周围万籁俱寂,只能若隐若无的听到一丝不争荣辱的虫鸣,我躺在窗户旁的凉席上,神游于天空上神秘奇妙的景色,慢慢入睡......这些此情此景,只能用《诗经·考》中的语句来诠释:“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在阿,硕人之。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隐者远离浊世于世外桃源之中生活,环境之美,心境之高,都无可超越。所以现在生活于“快”节奏的人们应该静下心来,多于大自然中享受生活,放下名利,净化自己的心灵,寻找真实的自我。

  《诗经》给我的这些感悟,还只是冰山一角,并非几句话能够说清楚详细的。它的博大精深,需要花费世世代代人的潜心钻研。在这里,它给予我最重要且最主要的一个感受乃:“温柔敦厚,诗教也。”使人读后心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活跃,《诗经》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文学营养品啊!难道它不应该被人人鉴之吗?

诗经读后感10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得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得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得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得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得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得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得背后,却是深深得无奈,深深得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得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轻轻翻着这一张张得页码,转眼间,眼前,不再仅仅是那浓浓得亲情,爱情,字词深处,却是那对时事得评价,对人得赞美,以及那处于统治者压榨下得哀叹--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得召伯得遗迹得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得官吏无尽得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得哀怨唤出

  了他们得不满,在那腐败得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得社会,成千上万得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得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得书,她似动听得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得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得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得,流淌!

诗经读后感11

  比起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更多的给人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感和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刻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诗经则是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感觉里两周战国时候的古代人们总是最真诚的,诚恳的歌颂祖先功德,诚恳的拜求风调雨顺,诚恳的去想喜欢的姑娘。风,雅,颂,随便抄起一段,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的读不胜读,美不胜收。

  初读<诗经>的时候,只是感觉每句必有一字不识,但是偏偏是这种磕磕绊绊的陌生感觉更让人感觉美好,仿佛凭空多了一股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面的感觉。就比如这一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个“僚”字,就是抵死不会认识的。但是偏偏能懂得它的意思,“僚”么,不就是“撩”么。美人月下倩影,拨撩小伙子的眼,也扭扭捏捏拨撩着自己的心。不管当年的古代人为何而写,写为何意,反正几千年后的我是这么理解的,也自觉得理解对了,月出而皎,美人身材窈窕,多么美好多么诚实的意向啊。还有脍炙人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不是看诗经下面的注释,谁知道雎鸠是个什么,君子好逑的“逑”又是什么意思。但是偏偏是这么一句,就那么直接击中你的心里,让你猛的一下想起自己的淑女或是君子,让你就想不顾一切的去“求一求”自己的意中人。“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没什么特殊的地方,没什么雕砌的辞藻,但是就是强烈又直接的说出了每个人从小,从第一次恋爱就想说但是没能说出来的话。两周战国时候的人们就这么凶猛直接,能准确又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在诗里歌里,而且让几千年后的看到的人感同身受。()就好像是一股风来,从千年前吹来,到读诗看经的人身边为止。

  大概看过外文诗歌的人都知道,凡是此类的诗歌,即使是每句都有一词不认识,读来也远胜于译文。总是感觉有那么一股内在的韵律和情感在句子里,有个把词不认识,也绝不会影响这种感觉。之前我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直到某个下午,奉老师的命令拿起诗经又一遍细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原来这种偶有字不识,读来却甘之如饴的感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啊。诗经就是这样,几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话下来,精简又精简,流传着,丢失着,散佚着,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感觉,共同的躁动,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前年的历史中散失掉了,留下来的,都是人们心里最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感动的语句,这种感觉中外大抵也是一样,要不外文的诗歌也不会流传到中国来。越早远的诗歌,技巧便越少,流传下来经受的考验就越多,能流传下来的那些,带着的共鸣力量也越多,也大概便是诗经中的语段,看起来总是不如唐诗宋词精致,却仍然有简简单单的感动人吸引人的力量。与唐诗宋词相比,现代的很多诗歌也是更显浮躁,总是感觉不如唐诗宋词隽永,大概也是没有经过时间提炼的的缘故,比隽永,总是比不过这些几千年的老古董的。

  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诗经里那些政治道德和价值理想之类的呐喊的。因为站在几千年后的历史来看,这些当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是些统治者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很有一些腐朽且不堪,这些情感的表达,比起爱情啊,对风调雨顺的渴望啊,对战争的厌恶,对不归人的思念啊这些人类更真诚的情感来说,自然要低一个等级。一句描写悲哀的妇人等待丈夫战争归来的诗句,总是比一句号召士兵上战场效忠君主的的诗句更有感染力。人的本性的朴素的情感虽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是不会变的,而表征着这些情感的朴素又遥远的诗句,更是会历久弥新。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认为“国风”是诗经最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略一品读诗经,就有这么多不着边际又实实在在的感受。由此可见其魅力一斑。千年传下来的老古董,论隽永,论冲击力,果然是值得品味学习。这诗里的味道,即使再传个几千年,大概也是不会变的吧。

诗经读后感1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得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得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得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得宋国人得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得理想得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得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得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得贵人得斩钉截铁得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得召伯得遗迹得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得统治得博大、崇高、深沉得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得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得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得语言,诗人用诗得形式,抒写得却是他们并不平静得心灵。对爱得自主追求,对自由得渴望,对正义得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得强烈,如此得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得善良,如此得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得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得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得词汇,美好得事物,美好得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得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得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得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得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得情感与灵魂得不是几件博物馆里得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得人得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得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得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得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得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得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得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得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得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得心灵得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得结局是那么得完美。

诗经读后感13

  春秋时候的卫国似乎盛产诗人,“诗三百”里面,光是卫国的诗就有二十六、七首,又分了《邶风》、《鄘风》、《卫风》,而这些诗里面,有爱情的、有军旅的、有刺政的、有言志的种种不一,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可以说,卫地的诗歌,在整个《国风》里面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这一首诗,虽然每句并不出名,在网上却真正是一首被用滥了的诗。卫诗中长诗很多,但这首《式微》,从形式上面来看,却像一首小令。一节短短的十六个字,分了五句,却非常精妙的刻画了一个场景,两个形象,一份丰富曲折的感情。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是指减弱,也就是天色将要黑,却还没有黑下来的时候。白天明亮的日光渐渐的减弱下来,可是被等待的那个人,却还没有回来。用“微”字,来写这种天色的变化,而不是用“暗”、“黑”这种表示状态的词,其实是描写了一种等待的过程。因为等待而关注了天色的变化,又因为天色渐晚而心生焦虑,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发问“胡不归?”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这句话的重点,在“胡”上面,因为天晚,所以按照常理,应该是归去的,可是却没有,那么自然是发生了一些什么。

  《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若作这种解释,那么后句的“微君之故”,自然是指“黎侯”了,不归的原因是黎侯,不归的结果是“中露”,“泥中”。

  其实我倒更加愿意把这首诗看作一首情诗,这种看法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春秋时候很多外交、君臣之间的.交流,都会引用民间的小调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前面的很多诗里面我已经提到了。事实上这里的诗,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为一个妇女,在等待她晚归的丈夫。“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风饮露的等你回来了。这种等待有的时候只需要很短暂,就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时候却很漫长,漫长到传说中女子变成了“望夫石”,日夜在村边眺望。

  除了你之外,我又怎么会在外面风露中呢?这种倾诉看似埋怨,其实并不是埋怨,而是一种非常真挚专一的情感的表达。那种为了对方甘愿付出艰辛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忐忑的焦虑,在短短的十六个字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自己未归是因为对方,而对方未归却并不知道原因,这种悬念的设置,和没有答案的结局,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又把这种不安和真情传达的非常准确。诗未尽而意已足。

  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有几年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加班晚归。每次晚归,父亲在饭后都会走到小区外面的马路上面等待母亲一同归来。有的时候是下雨,有的时候是寒风瑟瑟,有的时候甚至大雪纷飞,父亲从没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安坐。我问父亲,母亲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去接阿,父亲总是笑着回答,不放心。是的,因为是所爱的人,所以不能放心她一个人归来,看着天色渐渐沉下,心里自然就会被“胡不归”的问题萦绕。

  “式微,式微,胡不归?”总是在讨论什么是爱情,其实这就是爱情啊。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诗经读后感14

  当吟诵这些诗句时,我竟惊异的发觉,他们至今都没有停止那美丽而高雅的生活。当我的灵魂与他们脉脉沟通时,我发觉,我竟有些手足无措了。

  它记录了一切沧桑岁月,她用她的绝美容颜沉淀了几乎全部的'中华诗歌《诗经》,竟包含如此之多精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代佳人,让多少郎君辗转难眠?美人如词,正如王国维对好词的评价,“骨秀”更兼“神秀”。

  回首过往,她见证了全部离别,苦痛。而这伤,又有谁斟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雨霏霏。

  守在家乡柴扉旁叹息的妇人,还在等待长征未归的丈夫。面对从前的苦痛,她把一切都托付给我。而我,则有深深之苦痛不堪言如今又有多少人愿去听她的诉说,对她的幽叹嗤之以鼻,却在满街烈焰红唇中标榜特性。

  每每与友人说起,她却讪笑《诗经》的无谓感伤,而对那俗不行耐的言情深深沉醉。我不明白,莫非,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这样的语言文化不能让我们深感骄傲吗?

  我醉心于汉语的凝练,简约,她将全部至极之美融入《诗经》。她那芙蓉般的纯洁,红袖添香的深情是否让你惊艳,给你慰籍?

  我不在乎《诗经》花开却并未结果,我只眷恋于她绽放时释放的生命的激情,那是我渴望的绚丽写照。

  让花儿恒久漂亮。

诗经读后感15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前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因为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后四句对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猃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四章前四句,诗人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一章把情感基调又从战斗之情变为思家之情。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儿的担忧。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纵观全诗,《采薇》不是抒发了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10-08

诗经月出的赏析_诗经月出拼音04-16

《诗经》教案08-25

经典诗经名言02-22

经典诗经语录12-09

诗经的诗句06-03

古代经典诗经05-10

诗经的句子12-26

《诗经》名句05-22

《诗经》的简介02-2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