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史部>三国志> 《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时间:2024-06-24 06:56:54 三国志 我要投稿

[集合]《三国志》读后感4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志》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合]《三国志》读后感4篇

  《三国志》读后感 篇1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后感 篇2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密切接触的学科,不光因为素质教育时的课程设置,更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交流、表达和思考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既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在分数上得以体现;又指人们对语言这一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及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或许是每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不错,因为相对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经过了多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教育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与知识架构;社会生活实践这一途径亦有可取之处。因为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绝非用以空然的“纸上谈兵”,而应在语用上有所实践。在实践中,语文因沟通而愈发精炼,因表达而愈发准确。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的实践可以和谐统一,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相较于前两者,课外大量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三者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如若有效,大抵不会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被动背诵,应该涵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同学们思考的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得以延伸,只有经过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参透文本与其背后的内涵,才可以达到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课本的篇目只是一个指引,深度与广度,都需要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获得。

  正如《三国志》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阅读甚至可以对同学们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课外大量阅读绝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补充,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于闹市中读书,博闻强记,文学素养令人赞叹;杨绛先生每日阅读量达数万字,饱读诗书,成为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就课外生活实践来说,人是需要群体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几乎时时处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之中,课外实践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反观当下人们的阅读生态――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时有时无的`惰性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阅读为习惯、为己任呢?更何况,在浩荡的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多时间,大量阅读面对着各种注意力分散和挤占的考验。因此,在当下,为课外大量阅读正名,更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况且,课外大量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足够美好和足以提升语文素养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见”,这种遇见,是以文字为桥梁的惺惺相惜,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更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考共鸣。而这些,都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育人、求识的目的也恰在于此。

  是的,对于语文素养还仍待提升的我们来说,亦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细致阅读来体会文字的质感,通过潜心阅读来锤炼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体会真正的“诗意栖居”与切实的素养提升!

  《三国志》读后感 篇3

  《三国志》是我父亲在寒假推荐我读的一本书。当我没有读的时候,我觉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没有什么不同。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主题完全不同。

  《三国志》是一部以历史为主题的小说,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说到三国,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诸葛亮,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另外两位英雄——张飞和关羽。

  在书中,张飞在长坂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飞的勇敢。虽然他勇敢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确实令人钦佩。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己的安全,他带领2000名骑兵抵抗长坂坡曹军的数百万英雄。虽然只有2000名骑兵,但张飞震惊了世界,吓得曹军没有人敢向前迈出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值得学习。

  说完张飞,那就来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他通常是战场上的英勇身影,但他留给我最深的是他在军营里的“刮骨疗毒”经历。关羽被毒箭射中。虽然伤口已经愈合,但在雨天,左臂仍会感到疼痛。医生诊断他需要“刮骨疗毒”。听了这话,关羽果断地伸出左臂,和士兵们一起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任何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坚强和毅力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读完他们的故事后,我为这个结果感到难过,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世界上的“英雄”。

  人,“生为人杰,死也为鬼雄”。

  《三国演义》写了三国兴衰的历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经历了五个时期,即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分离、三分天下、天下归晋。但这只是一部小说,不能带来历史。

  当然,《三国志》也是写这些的,不过是以人为题,还有他就是历史。

  我不会谈论这些过程。最重要的是,我想谈谈我对三国的理解和看法。

  在三国悠久的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周瑜是否像罗贯中所说的那样阴险狡猾?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直到读了三国志,才意识到周瑜在历史上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他很小的时候就挂帅上阵,孙策还临终托故给他。可见他在吴军的形象有多好。罗贯中为什么要把他写得这么差?原来罗贯中对诸葛亮有一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诸葛亮的好。突然,原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这件坏事,原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还不够,还要再神话诸葛亮,还有罗贯中编的故事,比如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好吧,《三国演义》影响很大,人们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逐渐忽视了《三国志》。从人们的口中,只有周瑜或自己或罗贯中的一些坏习惯,而不是罗贯中的好习惯。

  在我看来,在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读一读原创的历史《三国志》。

  《三国志》读后感 篇4

  在《三国志》里,记载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错用关羽,而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错选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在这两次事件中,其源都出自于两次错用关羽,且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错用人。从这说来,诸葛亮并非聪明的人,而一些古人虽都被记载为聪明的人,但其实并不一定聪明。

  与诸葛亮同时期的周瑜聪资过人,帮孙权打的胜仗也不少,也同时被史书记载为聪明人,打他却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而打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尔后含憾而死。这妒忌之心乃兵家之忌,周瑜犯了忌而死,还能说周瑜是个聪明人吗?

  答案是不能。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陷入泥潭,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多了,负担也就重了,也比一般人要易陷、深陷。聪明的人自然就思维活跃,想的自然也就多了,想的多了自然也就越容易犯忌、犯错。而普通人想法不想他们那么复杂,看事情更简单些,有些忌讳、错误也就比聪明人更易避免。

  而聪明人不聪明往往是他们不能善观,善用和善弃他们的聪明。

  善观,即善于观察当前事件和局势,诸葛亮两次错用关羽的做法就是个实例。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而关羽怀有还恩之心,却依然让关羽在华容道上把关。如果当时诸葛亮大观局势,观察到了这点,让关、张或关、赵二人位置互换,便可使得关羽还恩,又捉住了曹操,岂不两全其美?遗憾的是聪明的诸葛亮没有聪明地做到。

  善用,即善于使用自己的聪明,在这点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是个例子。

  福特研制出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汽车引擎,后来又推广了汽车,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汽车事实,身家亿万。福特也因此被冲昏头脑,变得骄傲自大,不汲取别人的意见,最终使得公司惨败。

  如果福特能够善用聪明使头脑冷静思考,善用聪明不犯骄傲自大的忌讳、不犯错,事情也许就会从另个方向发展了。周瑜亦是如此,如其善用才智使之第一时间意识到忌与错,便可避免犯忌、犯错以至死亡了。而这聪明的二人也都没能聪明地做到。

  善弃,即善于放弃他们的聪明。当聪明过多时便是负担,就像聪明的思维虑事一样。而这时懂得去放弃些聪明把感情和思想放空,以空白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去观大局,切小意,才是最理智的。的'确,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经历的人多少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这不正是更考验他们的善弃吗?

  只有善弃了再加上善观和善用,才是真正的聪明,才会却得理智的成功。只是令人叹息的是他们都没聪明地做到,只得让人感叹:聪明人也不聪明啊!

【《三国志》读后感】相关文章:

梦游三国志作文09-17

三国志读后感11-11

《三国志》读后感01-07

三国志读后感09-02

(精选)《三国志》读后感04-09

《三国志》的读后感03-09

《三国志》读后感11-03

(热)三国志读后感02-05

(精)三国志读后感03-19

(合集)《三国志》读后感03-0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