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的读后感

时间:2023-06-29 14:33:37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红楼梦的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的读后感精选15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1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林黛玉。

  林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林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林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也许林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看看宝钗的下场,更不得不说林黛玉是幸福的.。以前我是很讨厌薛宝钗的,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更令人叹惜。如果贾府不倒,宝钗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如今呢,贾府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做宝二奶奶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独守空房,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夸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林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击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并非单单描述剧中人物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则是反应了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红楼梦的读后感2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情节曲折,内容丰富,任务都各自独具特色,更有王熙凤、贾宝玉其中新人物,尤其吸引读者眼球,已经成为经典的《红楼梦》,更是被导演成剧,把一个个硬生生的书本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荧幕上,让观众更深刻领会其核心内容。

  说道《红楼梦》,不能不提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因为前世的恩怨,林黛玉从前世的绛珠仙草转世投胎,许下用一生的眼泪还与宝玉,以报当日滴水之恩,贾宝玉与林黛玉素日朝夕相处,早生情义,可黛玉心思敏感,寄居在荣国府,却由于她清高自居的个性,常常为小事伤心难过,她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最后的结局却以悲剧收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多愁善感,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贾宝玉则拥有十分叛逆的性格,他鄙视功名利禄,不远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与宝黛要求婚姻自主,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封建的道路上越走远走,最终导致两人的悲剧结局。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可谓是文中的一大亮点,他的阴毒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作弄权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她生性尖酸刻薄,最后害了全家,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喜爱,有因此遭到妒忌,她以她的狠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映象,是对封建社会的残酷的批判。

  《红楼梦》中的任务有四宝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事,就拿刘姥姥来说吧。出生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的说:“老刘老刘,饭量大如牛。”体现老刘的那种直爽,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的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官族名门四家大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的读后感3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 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

红楼梦的读后感4

  “我们太年轻,年轻到整天闹着自由,却不知道自己一直很自由。”可是既然我们还“闹”自由,证明我们确实不够自由,或许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乖”的。偶然的一次问同桌:“林黛玉为什么葬花?”同桌回答:“因为她无聊。”从今天这个时代想那肯定是无聊透顶才会去葬花。

  在初中就听说《红楼梦》是本百科全书,学生必读物。由于是古文,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真不知道它哪里好,只知道有一个不务事的贾宝玉,还有一个知书达理的林黛玉。

  第二次都是因为我在书店买到一本白话文的《红楼梦》,但无论是古文的还是白话文的,都没有介绍为何书名叫《红楼梦》而作者眼中的《红楼梦》又是怎样的?通过读书中的内容我只能把题目理解为:年少无知,胜似梦一场。这里我只是从主人的角度理解,要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则可以理解为:物是人非,千变万化。

  有人说《红楼梦》是本医术,书中记载的`药方及治病的方法都是奏效的;有人说《红楼梦》是本教科书,书中有许多教人处世之道;有人说《红楼梦》是本爱情小说,记载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的爱情故事。

  而我认为《红楼梦》是本反封建之书,在书中林黛玉广读诗书,可在贾府她只说自己略懂;而贾宝玉身为官仕子弟不好官场,只喜欢玩乐;地位高人一等的贾宝玉和出身于小官吏之家林黛玉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一个是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是批判官场折人才;还有一个是批判封建等级制度。

  我认为林黛玉的葬花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失落。这是一种对当时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又不能反抗的愤怒无奈的表现。《红楼梦》的结局是悲惨的,他们都放弃“不乖”去遵循制度。当我们放弃反抗,结果只能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们依旧会过得很好,只不过已经失去了本色。

  当今的世界不也这样吗?条条框框的规定制约着我们的生活,稍有越界就被认为“不乖”,我们的思想就这样乖乖的去思考着人生。曾经有多少人放弃“不乖”?现在又有多少人坚持“不乖”?

  当人生走到尽头,我们会不会感叹,这又是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5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百多年前,曹雪芹耗尽一生心力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红楼梦》,让我们了解到人情的冷暖,让我们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每每看一遍“红楼”,我的眼泪便会在不经意间流出,我承认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那你呢,是否曾为黛玉焚稿而流泪,为大观园中的生离死别而感动呢?

  一曲红楼,唱尽人世浮华,诉尽世间离合,道尽人间悲欢;一曲红楼,响彻天穹,使天地为之动容……

  这场“梦”注定以悲剧结束,我们无力改变它。因为它发生在封建制度之下。当时的叛逆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只有默默地祈祷,期盼贾宝玉与林黛玉能在世外仙林中过着幸福甜美的生活。

  林黛玉从小丧母,没有受到礼教妇德的教育,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后来她寄人篱下,变得更加孤独。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上,她唯一的知己是贾宝玉,今生唯一爱过的人是贾宝玉。但两人的爱恋注定是一个悲剧。他俩都追求自由,但这种叛逆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只好一个仙逝,一个遁世。“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死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首葬花吟似乎早已预见了这个悲剧。

  贾宝玉一生痴痴傻傻、疯疯癫癫;林黛玉一生哭哭啼啼、猜猜疑疑;薛宝钗一生圆滑处世;王熙凤一生算计他人……可最终都只落得一个“悲”字。贾宝玉遁入空门,林黛玉香消玉殒,薛宝钗独守空闺,王熙凤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不喜欢那个认为天下女儿眼泪都要给他的'狂妄宝玉,但我却欣赏那个一生只对黛玉痴情的宝玉。

  我不喜欢那个整天猜疑的黛玉,但我却佩服追求自由与爱情的黛玉。

  我不喜欢那个处世圆滑的宝钗,但我却有些怜悯独守空闺的她。

  在这红楼之中,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任命;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东,春流到夏……”

红楼梦的读后感6

  “一个是阆菀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多少泪珠儿,怎经得起秋流到冬至,春流到夏。”当我读完《红楼梦》的时候,我的眼睛模糊了,仿佛出现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在吟唱着这首歌。林黛玉已经深深地雕镂在我的心灵深处,《红楼梦》因林黛玉而更成为了一首女性的赞歌。

  说起林黛玉,一开始我老嗔怪她的不懂事,但当我细细的去品味时,我觉得她才是那个“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真正美女,她才是那那道奇特的风景!黛玉的多愁善感、任性自私,含很爱哭,实质上这才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心的最好还击!她才是一道代表自由、反抗的美丽风景!我对林黛玉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美若天仙,更是因为她和宝玉兴趣相投,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反叛者!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其实作者主要不是在写香菱,而是在写黛玉,反映出黛玉的才貌双全!而当时为何她是一场悲剧呢?因为黛玉个性清高,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是格格不入的,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绪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黛玉作为当时的灵魂人物,她与他人的不同,她就是她,一从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绪是命运所赐,也以此成为了她的命运。

  林黛玉之死令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林黛玉的美丽与才情是独具特色的。她的《葬花吟》中有这样几句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来真诗余味无穷啊,每一句诗都是那么优美,好像我就是林黛玉,黛玉就是我,也似我像她一样承受了多少苦难,种种悲哀在心中交织,深深地陶醉在其中。心中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激奋,我希望我能够为林黛玉打抱不平,天下应该是能人的天下,为什么女的就不能功成名就呢?为什么要让林黛玉怀才不遇呢?林黛玉那样的才情或许连有些男的也无法跟她相提并论,她为什么不能扬眉吐气?可想而知那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啊!

  再想想现在,现在的女人真正是半边天,也能名扬四方,出人头地,像居里夫人成为了一位驰名中外的科学家,又像伊莉莎白成为了一个闻名世界的大政治家,英国女王……这或许对林黛玉也太不公了!

红楼梦的读后感7

  读《红楼梦》,读到我最后满心退潮而去,只剩下干枯的残念,只觉人情淡漠不可自胜。看一脉而承的人勾心斗角,画眉描眼,不由便仿佛已是七旬老妪,炎凉世态打在略有钝重的心上,也只剩下迟钝的痛觉。原来多少嬉笑驽骂,多少月明风清,多少依顺体己,通通都是戏台上虚晃的一枪,犹剩看客叹息不觉反倒显得矫情了。看那王夫人提携探春,待庶出的她那般好,也不过是愿在周姨娘面前再赢一句:儿子比不了儿子,女儿攀不上女儿,饶剩一个探春也是“亲外”,这样的胜负快感不知给了她几多满足。更何况滩春的能力对她一直都“有用”:管理家政有用,针锋对决有用,嫁个外番王爷更有用。过程和结果,细节与概况一样折腾人,谁也无心照看一个“别人”。存于世上,人或多或少都在偏袒自己,现世的我们并没有比多少万年茹毛饮血的先人更善良与更文明。还有那厉害了一辈子依旧两手空空的琏嫂子,持家几年,连猫狗都厌弃,丈夫不爱婆婆不疼,哈着脸欺下媚上掉价儿带伤的还不是自己。一个女人的心并不大,谁放着软香温玉不要去做劳什子铁血娘子,谁有犯得上撒泼放野做戏给别人看。亏空、尤二姐、抄家、丈夫远谪,几场情景剧闹下来,多厉害的角儿也只是在病榻上捧个药罐子,身边的丑角倒是脱了面具上演大反转。谁尚且不会自甘变作冰,又岂得是谁做的.女子呢?浮生真的那么丑陋而可鄙么?看着金钏儿投井,我们自我安慰如今还得一夫一妻制;贾珍和尤氏貌合神离亦可辩驳爱情的坟墓并不多。当下时,对于此种残忍,我们斤毫年个默认了。寻求解释和出路,创造反驳以求开脱,从来都只发生在我们“设该命题成立”之际。或者真如史铁生所言,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来一个一个抛的;或者只是生物学上定义的人类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或者我们内心从未辍耕预设的自留地;或者曹公已经明示生死悲凉。

  读《红楼梦》,读得我指尖眼梢都是心伤。在那样的明朗之后突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绝望。所谓困兽,所谓虚妄,所谓清空,统统都不是词,它们已经越过我们自身,抵达不能言说的真相。

红楼梦的读后感8

  看《红楼梦》的时候,谁能忽略贯穿全书的主角,口中含着一块美玉生下来的少年?

  作者用一阙《西江月》写出了贾宝玉的“乖张怪癖”,还劝人“不要随波逐流”,但作者也用风月宝鉴告诉我们不要只看文章前面,也看后面要表达的内容。当真相被隐藏时,我们应该突破纸上假话的字面意义,去体验和探索真正的意义。

  悲剧是美的毁灭,相信作者贾宝玉的形象也是如此。像花一样美丽的家人,像水一样,曾经浪漫的少年是作者对理想、纯洁和世界美好的描述和象征。

  作者说贾宝玉“脚踏实地,不能办天下大事,固执怕读文章”。他甚至不需要了解世俗事务。他在贾家外面打工的时候,心爱的林姐会替他们计算所有的来龙去脉。聪明的林姐说现在家里入不敷出,贾宝玉却觉得自己总有麻烦。不至于饿死他们。一个年轻人不需要在世俗中同谋,也不需要在事业和经济中埋没美的光芒,所以他清纯到几乎是假的,他甚至不考虑物质事物。

  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有天真、无条件的善良、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对他人的温暖的爱。人一旦面对世俗生活,就会从珍珠变成鱼眼。我相信贾宝玉就是一个比喻,那个单纯而开朗的小伙子,终有一天会随着时间变老,失去青春,忘却痴情,打碎童年。

  大观园见证了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美丽。那个时候,蜈蚣虫死了,并没有变得僵硬,他们还能有灿烂的笑容。最后,大楼倒塌,他的思绪被埋没。唯有白骨如山,忘记了姓氏,往日的柔情化作了后来的忧伤。

  作者只能让代表他心中理想的`男孩选择出家,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像过去一样相信美。不要沉迷于这世俗的污秽。他在雪地里一袭红衣,这是最盛大的结局。红尘无边,他如梦似幻看透了这个世界的繁华。一朵花在萌芽的时候,是羞涩矜持的美,在盛开的时候,是温暖的恣意的美,而凋零的时候呢?作者不忍写他的枯萎,不忍让他成为乡下人,举止粗俗爱抚,弯腰五桶米,只能送他入佛,回城。荒野。

  我喜欢略显凄凉的结局。足以让少年留在岁月的彼岸。我不想看着这个年轻人变老。名贵如玉的少年,不许见世间白头。

红楼梦的读后感9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四大名著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明珠,它以深邃的思想,精湛的文笔勾画出了一位又一位英雄人物与感人故事......

  读完了《红楼梦》让我觉得像是做完了一场梦。梦中,有喜,有乐,有哭,有忧。林黛玉,多愁善感,却又生性聪明,有着“潇湘妃子”的称号,最后的结局却是因为宝玉与宝钗成亲而大受打击,含恨离世。贾宝玉,从小聪明伶俐,性格乖张,但行为偏僻,总是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到女儿便清楚,见到男子便觉得浊鼻逼人。”有着“怡红公子”称号,科举考试时高中第七名举人,后来,却是因为看破红尘,出家为僧。

  在看红楼梦时,我原以为会是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可却是林黛玉含恨而终,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原本快乐的一家人破散,贾府日惭衰败。这些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就如那句话所说:“我猜中了开始,却没猜中这结局......”王熙凤,性格泼辣如烈风,南方人俗称“辣子”书中对她的描写方式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模样标致: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青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言谈爽利,处事精细,善于操持家务,心眼也多。设计惊吓想要调戏她的贾瑞,贾瑞因受惊吓而生病至死;后来发现贾琏偷娶尤三姐过门,假装好人接尤三姐过门,后挑拨离间,施计将尤三姐折磨死了。因为她争强好胜,生了病也硬撑着,在贾府败时病逝......

  这样泼辣的一生,这样安静的逝去,正如泰戈贝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谋计一生,从未有过一天为自己而活,这便是封建社会的女人。红楼梦,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在红楼梦中,句句话都是隐藏着伏笔,一环套一环,彼此相连,使得文章中的人生链接起来,构成一个紧密的关系网,在人物形象上,不同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曹雪芹给不同人配上了各自风格的诗作,使人物更加生动,不得不说,红楼梦便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红楼梦的读后感10

  中华历史五千年,浓缩为一部部经典,传承至今,中国历史的灿烂文化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宝库。

  在这些经典中,四大名著更是不可缺少,其中我最爱看《红楼梦》,我在其中感受到了古典文化名著的无穷魅力。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本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详细的介绍了贾府从鼎盛辉煌到衰落苍凉的整个过程。

  悲惨的故事啊,我沉迷其中,真真假假,可有可无……

  淡淡的悲伤,无尽的感慨,此书多么凄凉,尤其主人公林黛玉,也许她的一生注定如此“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本书主人公林黛玉的淡愁闲思,谁又懂得她呢?她多愁善感,温柔多才,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最后却使自己的一生落得了一个凄惨的下场,她的一生,孤独,寂寞又痛苦。尽管这样,她的故事还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至今还忘不掉她楚楚动人的脸庞,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是那么娇弱,让人动情。

  贾宝玉,衔玉出生,他是贾世家族给予厚望的`继承人,也是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他出身不凡,生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晴若秋波”,从小聪明灵异,也就是这个柔弱天真的男孩子,看破人间红尘,看淡世俗,最后出家。

  这本书让我有喜有忧,贾府鼎盛时,看着大观园里姐妹们整天对诗饮酒,十分有趣,让人身临其境。但后来贾府的衰败,让大家流离失所,散的散,去的去。姐妹分离,更是悲惨万分,他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有的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曾经的繁华就好像一场梦一样。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生动的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页中国末期的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书里人人结局悲催,贾府最终也走向了衰微,反映了复杂的封建社会问题,揭示了世态炎凉的人情和黑暗的封建社会。

  合上书本,我为我生在新时代感到骄傲,感到幸福!

红楼梦的读后感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宝玉的看破红尘,宝钗的夜对孤灯,以及贾府的衰败萧条;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为什么不成全宝、黛的爱情,反使他们阴阳相隔,最后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就真的只有忧愁与伤心的泪雨吗?”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放不下宝、黛的爱情悲剧,放不下颦儿的泪、颦儿的忧、颦儿的愁、颦儿的苦。

  她有闭月羞花之娇美,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显出她的弱不禁风,她的泪眼朦胧、魂牵梦萦。

  她本是冰雪聪明的奇女子。魁夺菊花诗的潇洒,庐雪庵争联即景赋诗的敏捷,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将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我折服,令数千万人为其倾倒。但细细品来,纤巧感伤的字句后,又隐藏了多少眼泪,多少心酸。

  身世的凄惨、寄人篱下的痛苦,谁人知晓?孤傲自许的清高,天真率直、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注定凄凉结局,泪尽而逝。

  三月,花朵艳放,花香满天,黛玉,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芬草菲飞的泥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与宝玉爱情的凄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成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块绊脚石,使得原本疼爱她的贾母对她渐渐疏远,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了城府极深的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计使两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泪焚诗,含恨归去,从此阴阳相隔,宝玉疯疯傻傻,后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乡女!

  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悲剧典型,可能是为了告诉世人: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托在这个奇女子身上呢?无人知晓。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语……

红楼梦的读后感12

  记得小时候我就开始读《红楼梦》,但一直没有读进去,体会不了当时的社会。在这个假期里,我又一次的翻开了《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贾府是个官宦家庭,出现了个顽劣的公子贾宝玉,他聪明伶俐但行为怪癖,不爱功名不羡官场,只是全天与府中的小姐厮混。美如天仙的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姐,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她体弱多病,但心高气傲、才情过人。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己,然而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有情人却难成眷属。最后,林黛玉含恨病逝,贾宝玉挥泪出家。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他们的可悲。

  说到这本书,可能多数人脑海中在第一时间会想到“王熙凤”这个人吧,我对她印象很深。作者用极其细腻的描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大家都俗称她是“凤辣子”。

  还有个情节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刘姥姥游大观园。刘姥姥前前后后共进了三次,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进打秋风二十两,二进赚吃赚喝拉东西,三进救巧姐。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刘姥姥借着狗儿祖上与贾府成过亲,到贾府求救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旗开得胜,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和一些钱的援助,度过了难关。第二次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见到了王熙凤,而且很快就见到了贾母。因为贾母正好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她在这儿住,留她在这儿玩,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活动内容非常丰富。第三次,刘姥姥为王熙凤的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巧姐,最后带了好多东西回去,临走时,平儿还帮她雇用了轿子,后来,她得知贾府被抄了,又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 ,结果她卖了房子凑了钱,赎了巧姐,将她带到乡下了。

  一百位读者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魅力,它将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话题。

红楼梦的读后感13

  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己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小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表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己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美好的憧憬与爱情,但妙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红楼梦的读后感14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看,对女性尊重。

  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的女性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的形象;其次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形象;再次是可怜悯的形象;最低的则是供玩弄侮辱供蹂躏的对象。

  封建眼光把女人看作第二等的人。曹雪芹却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在他的笔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鸳鸯、晴雯、紫鹃、平儿……几十个青年女性,不仅仅是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就拿林黛玉来说,书中充分写出了她的品格,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如果不是了解这一切,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高洁美好的人,如果不是久已感她之所感,受之她所受,和她同忧同乐,同笑同啼,她的悲剧就还会有这样回肠荡气、惊心动魄。如果不知道这一切,就不能充分体会她含恨而死时最后那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的全部惨痛的含意。

  有着这样悲剧的,不仅仅是林黛玉一人,还有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嫁的贾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含冤而死的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司棋;斥逐羞忿而死的晴雯;被强盗抢去的妙玉……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酒,这就叫作“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笼罩全书的《红楼梦曲子》,更是直接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它歌颂林黛玉是“世外仙姝寂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王晶莹雪。”尤其是歌颂湘云道:“幸生来,英豪阔天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更是高度的尊敬,满腔的同情!听了这样的歌颂,才能深刻感受她们的悲剧!

  所以《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又是女性的颂歌!

红楼梦的读后感15

  读完《红楼梦》,不是滋味,似有些许感触。孰为宁荣二府家破人亡,或为红粉佳人香消玉陨,抑或为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烟销云散?《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秀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复杂而

  又和谐的结构,布局上。序幕拉开,出场引线人物,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意思是把真事隐(甄士隐)去,用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写出,为闺阁昭传。纵观《石头记》,这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是挺浓的,书中众闺阁裙钗个个堪称是巾帼豪英,须眉男子则个个近乎‘禄蠹国贼’,都是坏男人。曹先生可谓是女权主义第一人,反对男尊女卑,甚至有点重女轻男。他为女儿摇旗呐喊,颂扬讴歌,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红楼梦》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仕途的、家族的,还是爱情的。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的中国传统中是不可多见,当然也应是不可或缺的。萧史弄玉、相如文君、张生莺莺等等,俱是才子配佳人,但宝黛钗的三角恋却是以悲剧收场。我不得不感谢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达不到曹雪芹的水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应说是辞世或登仙,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

  对于她来说,死是她所有悲剧的`总结,是她的解脱,是她的终结。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眠时,看着宝玉人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不是我天生残忍看悲剧,但不是有这样两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黛玉这大观园里的出水莲,逆和孤僻,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豪无避讳,言随心至,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纯真,那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大观园中,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潇湘馆前,悲叹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落得个一缕香魂随风散。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并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

  看到了宫闱秘事……这点我倒是相信的,倒是那种说现代科技、文化,林林总总,都蕴藏在《红楼梦》中,就实难苟同。本来薄薄的一本书却硬要把大千世界都塞进其中,未免太不理智了,难道我们会因此而受益。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不停、永远地嚼下去!

【红楼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语10-20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05-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6-15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2-03

红楼梦读后感05-30

《红楼梦》读后感06-09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读后感05-12

红楼梦读后感05-1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