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10-22 14:28:28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14篇(热门)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4篇(热门)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读罢《红楼梦》,我对作者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将整个社会缩影在一个大观园里,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感情为线索,打造了一部让人惊叹的巨著。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感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我。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现。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我喜欢《红楼梦》,喜欢它营造的那个“女儿国”,喜欢它那朦朦胧胧的情感世界,喜欢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第一次翻开,揭起“红楼”一角,就见香烟缭绕,朦朦胧胧中,一位秉绝代娇容,赋稀世俊美的佳人正拨弦而唱红楼一曲,凄凉婉转、哀怨愁叠,刹时落红成阵,人似离魂。

  金陵一钗的林黛玉不单有古代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更有着令人惊叹的才华。潇湘馆清幽的环境,书房的格调凸显出她的高雅脱俗,加上有咳血的毛病,使她呈现出腮红压倒桃花的美态,就是这样一位病西施在母亲逝世后迈着三寸金莲一步步走入了爱情的牢笼——大观园,虽然我还是个中学生,不应对此作太多的感想但我还是对她的结局深表惋惜。贾府中的男子数不胜数,但她爱上的偏偏是个多情的种子——贾宝玉,这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五彩石,为了还泪,一个化为女体,到人间为他倾注毕生的泪水,泪干了,也就香消玉陨了,这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但上苍既然让她还泪,何必让两人一见便“似曾相识”,又何必再介入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姻”。

  林黛玉的情是专一的,她的心中只有宝哥哥一个,不再会正眼看其他任何一个男子,而贾宝玉不同,身边佳人如云,虽然心中也只有林妹妹一个,但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女子,一个才貌可比黛玉有着金锁的薛宝钗,一个咬舌可爱有着金麒麟的史湘云……“都道都是金玉良缘”难道注定两人此生无缘?宝哥哥在黛玉心中的重要地位,使她有时也会“争风吃醋”耍耍一番嘴皮使她在众人心目中显得孤高自傲、尖酸刻薄,没有薛宝钗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有谁真正了解她内心那番寂寞,痛楚。

  林黛玉不会像薛宝钗那样提醒贾宝玉多涉及仕途,她没有那种封建的旧思想理念,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说的人,她追求的是另一种浪漫的境界。她的爱溢于言表,淋漓尽致。跟宝玉一起读《西厢记》,日夜守候在生病的'宝玉床前……所以在宝玉心中黛玉更被认定是此生的知己,但她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一种“不向上”的表现,再加上身子带病,贾府的“家长们”就更加认为薛宝钗是贾宝玉的配偶,这便引出了一出“掉包计”,林黛玉也在这出戏中“香魂一缕随风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要说错,那么一开始的“似曾相识是”一个“错”,黛玉的才华是一个错,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更是一个错。

  掩卷沉思,为黛玉悲剧感慨之余,心中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只是一个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月暗夜深,星子泛点点微光。远有大观园,蓦见红楼影。

  ——题记

  我倚在暗金漆红木椅上,眼波微动。玻璃桌上平摊着一本书,那书名人人皆知、耳熟能详。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的确饱含辛酸泪,但我不觉得满纸荒唐。仿佛云雾缭绕,我感触极深,沉沉睡去。烟气倏忽泛黄,渐渐晕成一张泛黄的相片……

  黛初醒

  初现好像有神力——我于现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说如一缕风,而不是他们的同类,虽有触感,却悄无声息。

  怀望街那头,墨色石阶旁,荡一湖春水。素衫的清秀少女被侍女搀扶着上了岸。略显稚嫩的面颊上,竟多了一丝与年纪不相符的、抹不开的愁容。蓦然回首,黯淡的双眸深不见底,像在微微酝酿……

  黛玉,谁都不知道,可我知道,你在思念远去的故乡……

  钗头凤

  我飘渺着随在黛玉身后进了大观园,拜见了众多姐妹婶娘,尔后王夫人来了。我从头到脚细细打量着她,不知心底怎的生成一股厌恶——我不待见她。浑身上下都摆出阔气的样子,脂脸上堆起笑容,那副笑容说多假有多假。她拉起黛玉的`纤手,抹了一把泪,言语间尽是惋惜,我张了张嘴,无声地喊道:“黛玉……她……”她还是少接触为好。可黛玉毕竟是不谙世事的少女……这之后,王熙凤一步步露出尖牙利爪,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居然不怕缺德事做多了不会有好下场吗?那毕竟是好几只亡魂。

  之后的诗社成立,生涩的太极图诗题,只有你,薛宝钗,端庄持重、淡漠自律,是一朵艳冠群芳的牡丹,是最典型的封建淑女。我徘徊于大观园许久,有时会呆呆地望着你读诗作赋,却愣是没读懂这人。像镜中花,似水中月,竟猜不透你的心思。直到夜已深,风已静,花已眠,人不寐。我无心睡去,才探入宝钗心境,却瞥见那牡丹丛中有一点幽兰。似如梦初醒……这才明白。

  你才是那个怅望夜空、寂寞肠断的人。

  应叹息

  我在贾府待了有多久?一年,两年,还是更久?

  宝黛的爱情,是我看过朝暮之后,红颜憔悴的花落人亡。依稀间,也曾看见那白鹤过寒塘的孤影,黛玉葬花时,那残月之冷清。那瞬息的繁华与一时的快乐,也验证了“盛宴必散”的俗语。原应叹息,这或许是曹雪芹最叹惘的……

  终有一天,我亦离开了。身后是人去楼空的大观园,曾经的奢华在一夕间灰飞烟灭,白茫茫的大地,不知为何那么干净。

  我如梦初醒,翻阅着书籍,一下子全部看透,全部弄清。

  一沓黄纸,几点青墨,成就的是一场红楼秋梦。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读完《红楼梦》,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一种酸酸的感觉蔓延在我的心头,正如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以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成败为背景,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赞颂了那些反抗者。

  在《红楼梦》中,曹公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塑造的一个人物就是林黛玉,而为了描绘林黛玉的悲剧人生,曹公一开始就把她的身世写得奇绝妙绝,特意想出了一个“还泪”之说,因为林黛玉是带着宿命、宿根而来到人世间的,这也为她的悲剧作了铺垫。一开始了解黛玉,是出自其师贾雨村之口:“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而后又通过王煕凤的口来描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老天赐给宝钗是杨贵妃式的妩媚,却赐给黛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也怪不得宝玉取名为“颦颦”了。而黛玉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她自幼聪明清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擅长的就是诗文词赋,在大观园女儿园里无不常常艺压群芳,他人“苦思冥想”,她却是“一探而就。”但她生性孤傲,多悉善感,因为她自幼孤苦伶仃,所以她丝毫不受贾府热闹景象的影响,成天郁郁寡欢,又因体弱多病,只有宝玉和她有着共同的志趣与理想,但是这一爱情又被以贾母为首的`封建集团所扼杀,而黛玉的悲剧也就此达到了巅峰。怪不得这位百合似的薄命女说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无尽头,何处有香丘……尔今死去侬假葬,未卜侬身何月丧?侬令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除了林黛玉,薛宝钗也是可悲之人,虽然她容貌美丽、温婉动人、举止贤淑、恪守妇德,但深深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为了保持形象,即使悲痛欲绝,却还安慰别人,说些大义的话,认为这才是妇德,其实她才是可悲的人,她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到最后也麻木着,她的一生都是别人安排的,什么“金玉良缘”,只不过是迷信罢了!而她也从没有想过反抗,更没想得到自由,这么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也是可悲的。

  《红楼梦》,把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往往动人心弦: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顺水推舟,让我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这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最近,我读了《红楼梦》。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书中“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说的都是林黛玉。林黛玉才貌双全,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却很多心,整日想不开。有一次周瑞家的给贾府的姐妹们送花,由于顺路,周瑞家的先把花送给了其他人,最后才把剩下的两朵给了林黛玉。而林黛玉却觉得是别人挑拣后不要的.才给她。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竟如此自卑。林黛玉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往不好的那一方面来想,结果就是天天吃不好睡不好,愁眉苦脸,以泪洗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湘云,她为人直率,大大咧咧,做事基本不思考。虽然史湘云有很多缺点,但是她活着很快乐。何必像林黛玉那样自卑自怜呢?

  有一次,贾母和大伙去看戏。贾母看完了戏,很可怜一个戏子,就多赏了她一些钱,转头对众人说这个戏子很像一个孩子。众人都点头,但谁都不敢说出口。唯有史湘云笑着直接说了出来,是像林姐姐。林黛玉认为别人是在嘲笑自己像戏子一样卑微,回去大哭了一场。当时众人并没有恶意,只是实话实说,没有别的深意。林黛玉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想不开。

  我想起班上我的好朋友小林。话说我们班的女同学都很手巧,编绳还会编花样。于是我就去学了一套,然后兴致勃勃地要去教小林了。可是小林天生手指笨拙,编出来的绳子,要么是打节,要么就是缠住了自己。我们都笑他。可他也无所谓,和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就这样大家都很喜欢和他玩。像这样豁达的人,活得就很轻松自在。

  班上还有另一个同学小黄。因为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太好,说出来的词句闹出了一些语病。大家觉得很有趣,就忍不住笑出声了。他会怒发冲冠,眼睛里布满血丝,呲牙咧嘴,拿起自己的铁铅笔盒装出要砸人的样子。看他这副模样,全班立刻收住了笑声,接着他就趴在桌子上痛哭起来。同学们都哭笑不得,忙去安慰他。只要有人笑,他便觉得是在嘲笑他,这样谁还敢和他谈笑?

  从林黛玉身上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豁达开朗的人。当别人说自己好话的时候,应该谨慎谦虚,不能骄傲狂妄。当别人和自己开玩笑,一笑而过就罢了。如果真有人恶意说自己,你狠狠还击过后就可以了。活得阳光快乐,不要沉浸在别人的评价里。整天猜想别人是不是在嘲笑自己,这种生活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一千个人读《红楼梦》,能读出一千种《红楼梦》。就我个人而言,喜欢这部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复杂性。

  例如,即使是作者最偏爱的主要人物,其人也不会十全十美,作者会有意刻画其缺陷,并不掩饰。

  比如男主角贾宝玉,虽然在书中他比绝大多数男人更尊重女性,但他所尊重的女性也是有范围限定的。年轻未婚美貌的女孩子,才是他欣赏的核心目标。

  当今舆论中,“家暴”是个大污点。而贾宝玉对女人就有暴力行为。丫鬟来为他开门晚了,他就怒了,用脚狠狠踹她,导致袭人被踹得咳血,肋上青了碗大的一块。

  贾宝玉发现对方是袭人,才有点后悔,但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大错,还笑着与袭人打趣。如果他踢的不是袭人,而是哪个小丫鬟,那就更是连一点后悔都不会有。

  又比如女主角林黛玉。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还说要为惜春作画起了个名字叫“携蝗大嚼图”。这虽是玩笑话,但也有些刻薄了。

  上面说这些,不是意在“黑”男主和女主。在《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都是可爱的人物,是能引起读者同情和怜惜的。他们不是坏人,只是未能“十全十美”。

  《红楼梦》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虽然喜爱、怜惜笔下这些人物,却也不会避开他们的缺陷。甚至可以说,主人公们无论再如何令人同情,都是有“原罪”的。

  书中极力描写贾府、大观园的繁华盛景,以及主人公们的吃穿用度之奢华精致,并不是为了炫富(对比一下,现在太多小说是为了炫富而炫富,作者以夸耀心态在写主角多么有权有钱),而意在刻画当时的贫富差距之大。

  刘姥姥就算出,大观园里姑娘们摆一场螃蟹宴,花的钱就相当于当时农村人一家一年的花销。

  而客观来看,主人公们真的能在道德上安然享受这些富贵吗?恐怕不能。

  古代诗文的一个典型讽刺传统,就是用权贵富豪的奢华生活,来反衬出贫富差距之大的不合理。为什么《红楼梦》的结局一定是悲剧,而不可能是花好月圆的喜剧?原因就在这里:作者对这些钟鸣鼎食、锦绣荣华的富贵或许有留恋、有惋惜,但心底却也明白,这是有原罪的,所以最后结局只能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就连《金瓶梅》这种被现代读者当成“黄书”的,也一定要把男主西门庆写成死于中年的纵欲,死后家业衰亡,子女都绝了后。反而是西门庆的妻妾们,有些最后还出路不错。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说到这人人都略知一二的《枉凝眉》,自然会联想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在阅读了这部不朽之作后,不免有感而发。

  《红楼梦》这一本书中的人物繁多,关系错综复杂,每个角色也都是个性鲜明。说起全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人物,自然非林黛玉莫属了。她自小体弱多病,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令人止不住的产生怜悯。黛玉在元妃省亲时为潇湘馆所题的一匾一诗,让我觉得与其他姐妹所作的大有不同,字字句句都表现出她非凡的文学天赋。平日里,黛玉的几首诗词也同样使人啧啧称奇,令我佩服不已。但是,黛玉的性格有时太为娇弱,有时又太有心计,很是极端。比如遇到任何不好的事儿她都会躲到一旁止不住地哭泣,多愁善感,宝玉来劝,还把气撒在他身上。有时,看似弱不禁风的黛玉还会用冷言冷语讽刺她看不惯的人,使得别人满肚子的怒火,她却暗暗得意。可以说,林黛玉有着优秀的才干,但从她身上,我们同样应该明白,不能时不时就挖苦别人,别人表面上不说,心里对你的印象却会一天天变坏。

  在《红楼梦》里,主要讲述了贾府由鼎盛时给低贱的戏子泼钱,到被治抄家而一步步走向衰败。造成这么大反差的原因实际上有很多,外因是他们家一些违背朝廷的事败露,一方面是元妃的逝去,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则是贾家子孙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不免使我想到了现如今所说的`“富二代”。这些“富二代”大多数只会依赖家庭,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平庸者占很大比例。他们整日在父母打拼出的美好生活中过日子,对社会根本没什么贡献。而只有极少一部分“富二代”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继承父业,或自己拼搏,大有作为。还有一部分人就很像书中的贾宝玉,明明有一身的才干,却整日放纵自己,不思进取,只知道一味地玩乐,自己白白葬送了一份原本可以很美好的未来。

  由此可见,不论父母给予我们的是好还是坏,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只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努力,才可能真正有所收获。并不能沉溺在奢华富贵的生活中,也不能抱怨于清贫困苦的条件里,只有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

  阅读《红楼梦》,你一定会沉醉于曹雪芹构造的红楼梦中人的故事里,感悟一份属于自己的红楼之梦。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中国上下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渊远流长的历史中发光发亮的名著不计其数,但我认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当属于清朝时的《红楼梦》。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些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染着他的读者,使人感动,叫人沉默。

  作者曹雪芹,在我看来他一生是凄惨的。少年时父亲被革职,全家北迁,生活贫困。后又流落到北京西郊,家徒四壁,爱子重病,却因无钱医治而身亡。在这无奈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人生百态,体会到世态炎凉,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不朽的名著。

  说到《红楼梦》,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篇以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题的悲剧。但在我看来,它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作者通过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来写这个看似和平安宁,实则早已暗潮汹涌的贾府,也成就了很多经典文学人物,比如泼辣有心计的凤姐,老实懦弱的迎春,天真伶俐的晴雯,以及那位可笑的刘姥姥,但让我最难以忘怀又沉思良久的女子,莫过于黛玉和宝钗了。

  薛宝钗,出身于豪门世家,所以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以及圆滑处事的为人。她对宝玉有着朦胧的爱情,所以最终他才愿意假扮黛玉嫁给宝玉,从而导致林黛玉死亡。当她在游玩时无意撞见两个丫头在密谈时,她为了脱身,居然可以把问题全部丢给黛玉,足见她的心计和城府。她劝宝玉去博取功名利禄,学习应酬世务以便飞黄腾达,可是宝玉一向是厌恶那些官场腐败之人,自然不悦,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她与宝玉在思想上的分歧,所以她注定了不可能成为保育思想上的共鸣者。但是她的才干、能力以及出生都是最适合当宝玉妻子的人,而且贾薛联姻也可进一步扩大贾家势力。所以贾府的人为了自身利益,用一记偷梁换柱让宝钗嫁给了宝玉。

  相比薛宝钗,黛玉的家世就略显清寒了。她出身于书香世家,早期丧母,随后父亲也身亡,寄居在贾府中,所以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的性格与宝钗截然不同,她不会刻意讨好别人,不懂世故,她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当她听到宝玉要娶宝钗时,气急攻心,最后身亡。但她和宝玉都是一样的,都是那个时代的背叛者,有这思想上的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贾府人的自私,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在这两个女子身上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人的性格会决定她一生的结局。宝钗能干,她成为宝玉的妻子,黛玉清高,成为了宝玉的恋人。如果将角色互换一下,那三个人都不会幸福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文学史上《红楼梦》的成就达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极高评价。的确,《红楼梦》被称为我国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它深远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孤身一人来到贾府后,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是一段美好的姻缘,却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和封建制度的阻碍,让宝玉娶了薛宝钗,以致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社会毁灭了多少人。可仔细一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们,结果和命运都是注定的,都是无法改变的。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她来到贾府,无依无靠,在这里唯一能够给他温暖的就是贾宝玉的温柔以待,他们彼此喜欢,却又因为世俗的眼光,封建的迷信,而无法在一起。

  《红楼梦》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一边喜,一边悲;一边欢笑,一边哭泣;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死气沉沉。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我对当时黑暗的封建制度更加痛恨。我一直觉得有段文字很经典:“眼泪是什么。眼泪就是情,至情,上帝造人的时候造出了人类发达的泪腺,于是变成了晶莹的酸苦的或冷或热的泪珠。谁得到的情多,谁的情多,谁的眼泪就多,谁得到的眼泪越多,就证明谁不是枉世一生。”有情的人生,就是这么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她的性格一直都是因为身世所敏感,在我心中她一直都是纤尘不染的仙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或许有人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谁又懂得林黛玉是把花比作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像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孤零零地落下,没人过问。一曲红楼饱藏了多少人的悲欢情仇,让多少人留下惋惜的泪水。春风依旧,花落仍在,如果那姑娘还在,是不是也会笑着喝茶?赏花?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生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在美满幸福的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最近一段时间,貌似成了魔不成,一时一刻都在看红楼。看的是富贵人家的书,过的是穷苦人家的活。虽是穷苦人家,年节时分,油呀碗呀还是有的,一边洗着满是油污的碗筷,一边想着红楼的富贵之事,也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

  夜凉似水,无心睡眠,不成想写写红楼的丫环。古时候的丫环制度听说是很残酷的,奴才是完全依附在主子身上的,主子是可以随意殴打虐待奴才的。红楼丫环众多,考察一番,居然是林黛玉与丫环的关系是最好的。

  真真这怎么可能呢?最会使性子最会编派人的黛玉和紫娟的关系是最好的。宝钗与莺儿,莺儿已被宝钗禁锢得毫无棱角可言。宝玉与袭人与晴雯,好则好矣,然而心终究是隔了一层,走不到一块去。探春与侍书,终究还是主子与奴才。只有紫娟与黛玉,情同姐妹,只有紫娟是可以批评同情安慰黛玉的,其他的丫环一概达不到如此的高度。

  曹公在红楼着墨比较多的丫环是袭人,平儿,鸳鸯,紫娟的笔墨却是不多。有一回,林黛玉在薛姨妈家谈笑,紫娟着雪雁给姑娘送暖手炉,紫娟正经都没出场,姑且算作紫娟真诚地关心黛玉吧。然则奴才侍候主子,也算不上什么功劳。

  再一回,慧紫娟情辞试莽玉。这是被无数红迷所津津乐道的'回目,然而大家的关注点更多是落在宝黛真挚的爱情上,而很少留意到紫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曹公在一回上批紫娟一个慧字,可见是真心赞美的。在大观园里,真诚支持宝黛爱情,紫娟当属第一人,当她冷眼看出黛玉渐次在贾母王夫人当前失宠,而宝玉又在情爱上东游西荡之时,紫娟用言语试了一回宝玉,差点要了宝玉的命,在贾府掀起轩然大波。

  这一回写得极为精彩,先是袭人过来骂,然后是贾母王夫人,正经一般的丫环,早就吓瘫了,但是紫娟没有,她很清楚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纵然受了天大的委屈,只要为黛玉试出了宝玉的真心,就算是死,估计紫娟也会愿意。

  红楼后40回不好看,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可能很多都不是曹公的本意,但是高鹗对紫娟的描写我很是满意,特别黛死钗嫁,凤姐献计调包计,着紫娟去掩饰,紫娟严词拒绝,这是真紫娟,不谄媚,不媚上。去了就不是紫娟了,高鹗干得好。

  我看红楼后40回,我时常觉得高鹗无法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更无法为曹公代言。一样的,现在我胡乱写下的这一篇字,也无法把我心中那个温柔真诚,无私无畏,美丽天真,不媚上不献上的紫娟写出来。感觉好像自己亵渎了紫娟,哭。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经典名句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他们都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堂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但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而黛玉的性格和气质,却隐含着叛逆性。

  针对这两大女主角,我认可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欣赏黛玉的才气,欣赏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淡泊名利的品性。但我更喜欢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我格外欣赏她的才情,与黛玉的诗的风流别致相比,我更喜欢宝钗的诗的含蓄浑厚,欣赏她“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远大理想,欣赏宝钗滴翠亭戏蝶后所表现的聪明细致,欣赏她对黛玉刻薄她却不放在心上的宽宏大量,欣赏她对母亲的孝顺尊敬,欣赏她对下人的体贴关心。

  读完全书,我才了解《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作品,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纨,出嫁不久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迎春,远嫁的是探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被赶出大观园的是晴雯,撞墙而死的是司棋……真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贾家最后家破人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及社会道德观念的落后。

  虽然是悲剧,但是她们曾经拥有的,在大观园里吟诗作画,开宴会,品茶的自由快乐,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珍贵的友谊……这些回忆,是她们心中最美的画面,是悲剧也不能改变的美丽的记忆。她们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种无愧于生命和时代的声音,创造出了缺憾中的美丽。我们的生活也同样,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即使没有获得成功,但曾经为之努力,不断奋斗的记忆和经历的过程是美丽的,给人生以启迪,让你积累经验。像俄国诗人普希金说的:“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我爱《红楼梦》,爱它文字的精彩细腻,爱其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爱它反映的社会现实,爱它对女子的赞颂,爱它悲剧给人带来的惊心动魄,更爱它所创造的缺憾中的美丽!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手捧一本《红楼梦》,不自觉地嘴里就念出了这些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偏偏是这些荒唐言,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苦辣。

  初读红楼梦,我处在云雾中,众多的人物,绕口的古文,丰富的对话都是我目不暇接。只记得了些大概的故事情节,几个重要的人物。当时,你若要问我这些人物关系,我是不清楚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林黛玉动不动就掉眼泪,这样的人我是有些鄙视的。同时,她又爱在言语上计较,动不动就不理别人,我对她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再就是宝玉,说他对黛玉有情,他偏偏又周游在那些个姐姐妹妹中,说他对黛玉无意吧,他偏偏就招惹了。所以,对于宝玉,我也是有几分看不起的。对于开始时的王熙凤,我是有几分欣赏的,她精明能干,心直口快,能说会道;但后来她对尤二姐的步步紧逼,以及为了一点财产而做伤天害理的事,我对她又产生了一点厌恶。总之,开始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不是很好。

  后来,随着对《红楼梦》背景,作者等方面的了解,我开始理解那些人的行为了。黛玉虽然多愁善感,但这也是她所处的环境所定的。想想一个小女孩背井离乡,来到外祖母家,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总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每个行为动作都万分谨慎,生怕叫人耻笑了去。后来遇到所爱之人,可惜天不遂人愿,到最后还是含恨而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道出了黛玉一生的悲与苦。如此看来,她倒也确实可怜。就如她自己所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于熙凤,人们说她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没错,她机关算尽,以权谋私,但她也是个率直泼辣之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她不完美,不是个好人,也许《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实在的好人,他们是真实写在书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影子模范。

  真实而又有性格的他们与她们在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中活着,那一群人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他们为现在的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那个时代的时光隧道。

  此刻,我回想着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我觉得那就是一场梦,朦胧而又真实,心里觉得它是凄美的,但又不知它凄在何处,美在何方。就如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本书的真谛吧!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在一个寂寞的午后,我们也来读《红楼梦》,为书中的人物痴狂,体会其中的滋味吧!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语10-20

红楼梦读后感05-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6-15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2-03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7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